回覆列表
  • 1 # 強綸纖維

    電子在電場中運動而不受晶格振動(聲子)干擾,就要使電子流體(在金屬中的電子氣體或液體)相對聲子是透明的,好比氣體或水對可見光是透明的(但對於紅外光來說是不透明的)。那麼,超導轉變到底發生了什麼?發生了相變。也就是,開始電子是電子霧,光線不透明,然後霧凝聚變成水,就透明瞭,光線就透過去了,對光線來說,水是不存在的一樣,互相之間沒有作用。水對光沒作用,光也就沒對水有作用。電子霧變電子水是透過電子對的產生而凝聚的。這就是超導的本質,你有什麼推導發現,不要忘了我的貢獻。

  • 2 # 郭哥聊科學

    關於超導現象的本質原因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才由三位美國物理學家:巴丁、庫柏、史瑞福解決了。他們把超導電性歸因於一個全新的機制,即導電電子凝聚為電子對。

    應該說,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我們對於微觀領域的現象已經越來越瞭解了,但是非常遺憾的是,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發展,超導研究的前進腳步並不大。具體原因,老郭不是業內人士,說不清楚,儘管當時系主任就是搞這個的,但是沒考人家的研究生啊,所以除了能冒出來幾個名詞,基本上處於啥也不懂的狀態,也許這就是大自然的限制吧。

    我們先來看一下超導現象的發現過程。

    應該說,熱力學的發展及熱力學帶來的技術進步為超導體的發現奠定了實驗室基礎。1895年,空氣被液化了;1899年杜瓦把氫氣變成了液體。1908年,荷蘭萊登實驗室進一步液化了氦氣。這是當時人類能取得的實驗室最低溫度,4.25K。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海克·卡末林·昂尼斯發現了汞的超導性,191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後,昂尼斯有發現了其它很多金屬也有超導電現象,例如,錫在3.8K開始變為超導態。

    為什麼會有超導電性呢?這需要我們用量子力學去給出解釋了。完全規則排列的原子週期場中,電子處於確定的動量態,電子透過理想晶體時在原方向上的動量不會有任何損失,就是說,在完整晶體中流動的電流不受到電阻。

    實際晶體這種週期性是不存在的,總是要有電阻的,因為任何真實的樣品都不可能沒有一點雜質。這樣看來,前面談到的有些具有很大電阻率的不純金屬也能進入超導態就更令人費解。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才由三位美國物理學家:巴丁、庫柏、史瑞福解決了。他們把超導電性歸因於一個全新的機制,即導電電子凝聚為電子對。

    這就為超導物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今天的超導研究也正是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之下繼續艱難前進,各種小進展不斷,大進展還沒看見。老郭跟各位小夥伴一起期待,見證某個超導領域的大神出現,一舉整出來個什麼常溫超導,哈哈,那就爽啦。

  • 3 # 語境思維

    這是難題,難在物理創新,而非數學建模。本題也是最近將來的能源、交通、通訊等高科技事業的一大走向。

    筆者認為,低溫超導效應、瑟爾低溫效應、鐳射低溫效應,唯象論嫣然力不從心。

    需唯本質方法論(唯本論)或超對稱論,把實體與真空互因起來,才能把基礎物理推向縱深。

    先簡介低溫效應概況。然後,給出新視野解釋,可先睹為快。回頭,可慢慢咀嚼概況。

    ▲筆者以圖題記:朱棣文的鐳射製冷效應是對人類文明的最傑出貢獻之一,絕不亞於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方程(當然也卓越)。

    涉及低溫效應的概況(1~6)

    1.關於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摘要

    所有原子量子態都束聚於同一量子態,被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以下簡寫BEC。

    1920年代玻色和愛因斯坦以玻色關於光子的統計力學研究為基礎,對這個狀態做了預言。玻色和愛因斯坦的研究結果是遵守玻愛統計論的玻色氣體。玻愛統計論描寫玻色子的統計分佈。如光子-氦4原子可分享同一量子態。愛因斯坦推測,玻色子冷卻到超低溫會塌陷到最低的量子基態。

    1938年彼得·卡皮查、約翰·艾倫和冬·麥色納發現,氦-4在降溫到2.2 K時成為超流的新液態。超流氦有許多不尋常特徵,比如黏度為零,漩渦是量子化的。很快人們認識到超液體是BEC。

    康奈爾和威曼發現,氣態BEC呈現出許多超流體特性。真正的BEC是康奈爾和威曼在天體物理實驗室聯合研究所於1995年6月5日製造成功。他們用鐳射和磁阱蒸發約2000個銣87原子氣,降溫170nK後,獲得BEC。四個月後,麻省理工的沃爾夫岡·克特勒使用鈉-23獨立地獲得BEC。克特勒BEC比康威多100倍原子,可觀測不同凝聚間的量子衍射。2001年康奈爾、威曼和克特勒共享諾貝爾物理獎。

    2003年11月因斯布魯克大學的魯道爾夫·格里姆、科羅拉多大學鮑爾德分校的德波拉·金和克特勒製造第一個分子BEC。

    2016年5月17日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和國立大學團隊首用人工智慧製造BEC。人工智慧在此項實驗中的作用是調節要求苛刻的溫度和防止原子逃逸的鐳射束。

    常溫下氣體原子象檯球,原子間以及與器壁間碰撞遵從經典原理;但低溫下原子運動遵從量子原理,由德布羅意波描述,BEC的λd小於原子間距d,BEC性質取決於自旋量子數。

    玻色子具有整體特性,低溫時集聚到同一量子基態;但費米子具有互斥性,不能佔據同一量子態,其它費米子就得佔據能量較高的量子態,原子中的電子就是典型的費米子。

    1924年玻色和愛因斯坦就預言BEC:超低溫原子足夠慢會集聚到同一量子態,所有原子全同整合化。按λd=h/mv,粒子越慢波越長。溫度足夠低的原子波長與原子間距在同一量級,物質波之間相互作用達到全同態,由1個原子波函式即可描述; 到0K熱運動消失,原子是理想的玻愛冷凝態。

    BEC用於降低光速:BEC非常不穩定。BEC與外界極微作用到超臨界溫度,分解為單一原子態,故短期內尚不能進入應用。BEC很難理解很難製作,但有許多趣特性。可以有異常高的光學密度差。BEC折射係數非常小,因為密度比固體要小得多。鐳射可改變BEC原子態,對一定頻率的係數驟增,光速在凝聚內會驟降,降到數米每秒。自轉的BEC可作為黑洞模型,入射光不會逃離。凝聚也可用來凍結光,被凍結的光在凝聚分解時又會被釋放出來。

    2.關於鐳射低溫效應的摘要

    即鐳射冷卻。利用鐳射和原子相互作用減速原子運動,以獲得超低溫原子的高新技術,因為冷卻和捕捉中性原子,比捕捉離子更困難 。

    初步原理:利用鐳射和原子碰撞來減速原子以獲得超低溫原子的高新技術。這一技術早期是為了精確測量原子引數,用於高解析度鐳射光譜和超高精度量子頻標(原子鐘),後來成為實現原子BEC關鍵實驗方法。20世紀初人們就注意到光對原子有輻射壓力,在鐳射器發明後,才發展了利用光壓改變原子速度。

    應用:原子光學、原子刻蝕、 原子鐘、光學晶格、光鑷子、BEC、 原子鐳射、高解析度光譜以及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的基礎研究等。鐳射可在極短時間極小範圍使被照物接受極高能量,故可進行金屬焊接和施行人體手術等。

    理論發展:當原子在頻率略低於原子躍遷能級差且相向傳播的一對鐳射束中運動時,由於多普勒效應,原子傾向吸收對自己的反向光子,對同向光子吸收機率小;吸收後的光子將各向同性地自發輻射。兩束鐳射的淨作用是產生與原子運動反向的阻尼力,從而使原子的運動減緩而冷卻下來。

    1985年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的菲利浦斯willam D.Phillips和斯坦福大學朱棣文Steven Chu首先實現鐳射冷卻原子,獲24nK鈉原子氣體。 又用三維鐳射束形成磁光阱將原子囚禁在小區域加以冷卻,獲得更低溫度的光學粘膠。

    新方法不斷湧現,著名的有"速度選擇相干布居囚禁"和"拉曼冷卻",前者由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柯亨-達諾基提出,後者由朱棣文提出。利用這種技術分別獲得低於光子反衝極限的極低溫度。此後還發展了磁場和鐳射相結合的冷卻技術,如偏振梯度冷卻、磁感應冷卻等等。 朱棣文、柯亨-達諾基和菲利浦斯獲1997年諾獎。

    3.關於超流效應的摘要

    明確一點,超流態↹BEC↹超導體。

    30年代就已發現液氦4降到2.17K時從常流體突變為超流體。卡末林·昂尼斯實現液氦以後,對低溫物理學逐步深入,又發現低溫超導和低溫超流。 直到1970年代,英國安東尼·萊格特發現氦3原子對與超導金屬的電子對相似。才從根本上解釋了氦是如何互動進入超流有序態。

    超流現象是宏觀量子效應。由於BEC, 氦原子抱成一個團。超流正是這種抱團現象。玻色子體系不受泡利原理的限制,粒子總是自發向低能級躍遷,玻色子喜歡基態凝聚,這是超流現的基本原因。

    超液氦4的量子效應(費米子變玻色子) :①能沿內徑0.1微米的毛細管暢流而不呈粘滯性,為卡皮查1937年觀察到,稱為超流性。 ②如果用細絲懸掛薄盤浸入液氦,讓圓盤作扭轉振動,則盤的運動將不會受到阻力。 ③當液氦由容器A中透過多孔塞或毛細管流出時,當升高A內溫度時,液氦液麵將上升,若是毛細管,則有液氦噴出,故也稱噴泉效應。 ④液氦還具有極好的導熱性,熱導率為室溫下 銅的800倍。

    微觀粒子除了座標空間動量,還有內部自旋角動量。把它看成小陀螺,有一小磁矩。費米子愛互斥,因泡利不相容原理,每個狀態只允許填一個粒子。玻色子愛吸納,各狀態填充數不受限制。溫度降到特定值後,越來越多的玻色子動量為零。這現象叫BEC。

    這裡的凝聚是動量凝聚,是凝聚的超高密液體。分子轉到零動量態,使它們的流動性突變。液氦4是變相的玻色子,在2.17K以下的超流轉變就是BEC。

    BEC物質就是超導體和超流體,其實是半量子態,費米子玻色子化可在狹小空間大量凝聚。外核是BEC超流,核心是中微子超流,都是高密大質量形態。

    超流體是超低溫下具有奇特性質的理想流體,即流體內部完全沒有粘滯。超流原理的應用尚在研究中。

    2002年德科學家實現銣原子氣體超流態與絕緣態的可逆轉換。科技界認為該成果將在量子計算機研究方面帶來重大突破。此成果被中國兩院院士評為2002年十大科技進展之一。

    4. 瑟爾效應的摘要

    新視野提示:

    本節的實驗細節是彌足珍貴的,反映俄羅斯科學家的智慧與科學精神,加粗部分,是筆者的處理,對下文的理解很重要。瑟爾效應,即磁力vs引力的效應。故筆者把瑟爾效應叫做“磁引轉化效應”,相應解釋的物理方程,叫“磁引效應方程”,與光電效應方程媲美或相容。

    下面這段話,不是神話。早在1965年,瑟爾就結合了SEG的技術,製造出反引力飛行器 (IGV: Inverse Gravity Vehicles),並完成飛行測試。IGV可以製造成任何尺寸,而且半小時內就可以從英國飛抵日本,時速高於19000公里!

    ▲瑟爾反引力飛碟(外徑11米,工作直徑3米)

    下面是瑟爾效應發電機(SEG)的研製,資料來自莫斯科127412Izhorskaya13/19,俄羅斯科學院, 高溫研究院。

    2004年,俄羅斯科學院對實際大小的SEG(瑟爾發動機)進行仿製和測試,因其結構為單層機且定子轉動轉子固定模式有別於SEG,因此簡稱為俄國MEC。

    測試報告:磁力-引力效應的實驗研究。

    在這篇論文裡, 給出了磁力-引力效應的實驗研究結果:在研究裝置的15米範圍內,測量到了巨大的磁場與溫度的變化。

    對於檢測旋轉磁場系統的非線性效應, 外界一直都有非常大的興趣. 這種效應在瑟爾發電機-或者說瑟爾效應發電機(SEG)中可觀測到.

    SEG是由3個同心圓環和環繞各個圓環轉動的滾筒組組成的. 所有部件都是基於瑟爾的幻方法則製作的. 滾筒們環繞著這些同心圓轉動, 但互相之間沒有接觸. 圓環和滾筒們都有各自的主要磁北極和磁南極. 顯然, 滾筒的磁北極被同心圓環的磁南極吸引, 反之亦然.

    滾筒們和同心圓環都有相似的層次結構. 最外層的是鈦(怎麼不是銅?), 然後是鐵, 尼龍, 最裡面一層是用釹做的.

    瑟爾認為,釹發出電子穿過其他元素. 如果沒有尼龍, SEG就會像鐳射發出脈衝電流,然後停下再積累,再發出脈衝電流。尼龍像控制閘門, 維持平穩電子流.

    只有特殊的幾何構造, 現象才會發生. 當實驗裝置在臨界條件運轉, 一些生理現象和物理現象也會出現。

    實驗結果與分析

    這個磁力-引力轉換器,建在實驗室地上3個水泥支柱上. 天花板高度3米, 公共工作面積100平米. 除了由鐵和水泥做成天花板, 緊鄰這個磁裝備系統處有一發電機和電動機.

    這些電機含十幾公斤鐵,可能會影響到裝備的磁場格局。 這個裝置是由電動機帶動並加速轉子的轉動來啟動. 轉子的轉速被平穩的提升, 直到電動機上的電錶顯示出零或負值時,說明電路中存在方向電流.

    這個反向電流在轉速大概550rpm的時候被偵測到了.在轉速200rpm的時候,整個裝置的重量變化能被位移表14測量到. 之後,透過電磁摩擦離合器, 電動機和裝備完全分離. 並且普通的發電機連線到了可變換電阻負荷上.

    轉換器的轉子繼續自我加速並且當接近到轉速550rpm的臨界模式時, 裝置的重量發生了迅速的變化. 平臺重量變化vs轉速裝置重量變化,除了取決於轉速外,還取決於發電機輸出了多少電到負荷於施加的定向高壓.

    我們在圖4中看到, 在最大輸出功率處,也就是6~7kw時, 整個裝置重量(初始毛重Gi=350kg)變化△G達到的35%. 施加超過7kw的負載則會導致轉速的逐步降低並且退出自發模式, 導致轉子最終完全停下來.

    平臺的淨重Gn可以透過施加高壓電到距離滾筒表面10毫米的定向環形電極上來控制. 當高壓電在20kv以下時(電極是負極), 發電機能提升發電功率到6kw以上,但這並不會影響ΔG ,如果轉速被保持在400rpm以上的話. 這個效應的緊縮現象和滯後現象(殘餘感應)都被觀察到了.

    圖4展示了磁力-引力轉換器(以下簡稱轉換器)的加重(+G)和減重(-G)模式 vs 轉子轉速. 局域性的平臺重量變化的效應是可以反轉的, 這和轉子轉動的方向有關, 並且反轉的效應有同樣的滯後現象. 順時針的轉動會導致臨界模式發生在550rpm處, 並且產生和引力的向量方向相反的排斥力.

    相對來說, 逆時針方向的轉動則會導致臨界模式發生在600rpm處(round per min,轉/分鐘), 並且產生和引力的向量方向相同的力. 這兩種模式在達到臨界模式時有50-60rpm的差距.

    有必要提到一點, 就是在臨界值550rpm以上的區域很有趣, 但是應為一些原因, 這些區域的相應研究未能實行. 有必要注意的是, 可能還有其他的共振模式適合更高的轉速, 併產生顯著的有用的負荷能力和重量變化.

    從理論假設看, 採集的機械能對轉換機的磁系統的引數和轉子的轉速的依賴性有著非線性的特徵, 並且收穫的效應沒有最最佳化.

    對這個轉換器實驗品來說, 因為磁系統是由不同的磁片組成的, 所以機械性的耐久力不足,使得更快的轉速不可行. 圖5詳細的解釋了平臺重量 和輸出到阻力負荷上的功率對轉子轉速的依賴性. 圖示包括了定向高壓開啟(圖上方) 和定向高壓關閉(圖下方)模式.

    在順時針轉動時,從啟動到進入自發狀態,需要約1.5分鐘,用來啟動的電動機功率是2kw,轉換器的軸功率減少了10%,在到達臨界模式之550rpm時,平臺毛重變化量△G=+/-30%.

    當轉換到共振模式時, 轉速迅速提升到590rpm, 並且重量變化達到+/-35%. 這時, 能聽到一個讓人不舒服的高頻轟鳴聲. 在圖5中, 這個點就緊靠臨近點之後.

    在達到590rpm後, 第一步的1kw的電阻負荷連線到了發電機上. 轟鳴聲一度停止了, 轉速減少的很快, ΔG也發生了變化. 當轉速又開始提升時, 第二個負荷又連線上了, 這時轉子轉速穩定在590-595rpm之間. ΔG繼續變化. 負荷以1kw的增量逐步開啟, 直到總負荷6kw. 所有的開啟時間間隔都相同, 並大概是10-30秒. 12-15分鐘後, 轉速瞬間提升了, 然後達到了完全穩定狀態.

    以毫無疑問的可重複性, 這個轉換器在3個月之內進行了超過50次試驗. 應該注意到, 在圖5的曲線轉角處a1,a2,a3,a4,a5, 轉速會加速提升, 如果發電機沒有再增加負荷, 在這些點處轉速就會繼續提升. 需要2倍的負荷來使轉速回到以前的轉速模式.

    其他有趣的效應包括, 當轉換器在黑暗的房間工作室, 能在轉換器的轉子周圍觀察到電暈形狀的放電現象. 電暈發出藍-粉色的光, 並且能聞到臭氧的獨特味道.

    在圖6中, 電離雲覆蓋了圓環和轉子的區域, 因此便呈現環形的形狀. 在轉換器周圍的電暈放電現象在滾筒表面上的電暈發光背景中, 我們分辨出了一個波形影象.

    在滾筒旁邊有一些更亮的條紋狀黃白色的放電現象(弧形電暈),但是聽不到特有的聲音。

    在圓環和滾筒表面上完全看不到弧形放電會導致的腐蝕傷害. 前面有一個沒提到的細節是:

    在裝備附近,出現一些垂直的“同心圓磁牆”.

    我們注意並測量了這個在轉換器周圍15米內的不尋常的永磁場. 俄羅斯產的磁表F4354/1被用來測量這些磁場. 這個磁表用了放置在銅遮蔽內的霍爾效應感應器(來探測磁場強度)。

    一個和裝置中心處於同心圓,並且有著磁場強度逐步遞增0.05T (特斯拉)的磁流區域被測量到了. 這些磁牆的磁場向量方向和滾筒的磁場向量方向是同心圓狀態.

    這些區域的結構讓我們想起了向水面仍石頭時產生的環形波痕.在這些區域之間,這個能隨身攜帶的磁表沒有探測到非正常磁場.

    這些遞增磁場強度的層,無損耗分佈在離開轉換器中心約15米的區域之內,並且在區域之外迅速減少。

    這些磁牆層的厚度大概是5-6釐米. 各個磁層都有非常尖銳的邊界, 各個磁場的間距大概為50-80釐米, 越往外,間距越大.

    我們觀察到了這個磁場的穩定的影象, 並且在裝置的6米高的上方也有這個磁場。在2樓以上, 沒有進行測量. 類似的磁場影象在實驗室的外面也觀測到了, 它直接通向街道,並在地面上.

    這些同心圓的牆是嚴格的垂直方向並且沒有能感知到的失真. 圖7是在實驗室中的轉換器和同心磁場的排列示意圖. 實驗室中的轉換器放置和磁場格局示意圖.

    我們還發現:

    在轉換器周圍,出現了反常降溫現象:本來實驗室的背景溫度是22(±2)℃,卻下降了68℃,同樣的降溫現象也發現在同心圓的磁牆中。

    我們用了普通的酒精溫度計來測量磁牆內的溫度, 溫度計的慣性顯示大概要1.5分鐘. 在這些磁牆中, 我們甚至可以用手感覺並分辨出溫度的變化(意思說可以用手感覺溫度來看到磁牆).

    當把手放到磁牆內, 手馬上感到非常冷. 相似的現象在裝置上方也能觀測到. 比如在實驗室2樓, 儘管實驗室有著鋼筋混凝土的天花板, 並且在實驗室外面也能觀測到.

    同心圓磁牆和它附帶的溫度效應在約200rpm轉速的時候就開始顯示出來了, 並且會隨著轉速的遞增而線性的增強,直到達到臨近模式.

    沒有進行600rpm轉速以上的測量, 因為我們磁系統會毀壞了. 這一段是安全技術的關鍵,從現象可以說明是將熱能轉化為了機械能。

    雖然這似乎違反了熵增原理(物理新視野注:即能量自然耗散法則),但我懷疑在這轉化過程並不是1:1(即對等)的,很有可能消失的熱能要大於轉化的機械能,就如同裂變和聚變反應中的質量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一樣(新視野注:即所謂的質量虧損效應)。

    從總體上而言,熵仍是增加的。 這種東西在大氣圈內應該是非常有用的東西,能夠解決人類能源短缺的問題。

    但應該無法應用到宇宙航行,因為無法從宇宙溫度中獲得熱能,宇宙飛船仍然需要自帶能源。

    我們所獲取的所有實驗結果都極端異常,需要一些理論上的解釋.

    不幸的是:除了重量變化之外,在現有的物理學框架框架,無法詮釋上述的實驗現象。

    有可能可以把重量變化理解成局域性的引力變化, 或者是反重力排斥作用.(我們)沒有進行直接確認牽引力是否存在的實驗,

    但是以上兩種解釋都不符合現代物理學的範例.

    但如果我們把時間-空間扭曲考慮進去,有可能可以重新考量引力標準理論了.比如說, 克爾米(Kerr metric)通常用來表述在軸對稱旋轉體外表的場, 並且正旋轉和負旋轉,以及向前的時間方向和向後的時間方向都是有區別的[8].

    檢查一下:是不是物理真空是這些現象的能源,會獲得更好的解釋。因為麥克斯韋的應力-能量張量(Maxwell Stress-Energy Tensor),在轉換器周圍發生複雜的變化。

    從現代物理, 轉換器磁系統的生電現象和發光現象都不是完全明瞭.磁牆和熱牆的現象可能可以聯絡到在因感應旋轉的轉子的變動磁場而產生的磁化等離子附近區域而激發的阿爾芬的磁-聲 波 (Alphen"s magnetic-sound waves)[9].

    有可能,周圍的空氣分子和轉換器發生了能量轉換.目前,對互動機理和能量轉換, 我們還無法給出明確的描述.但是沒有相對論的因素,我們完全沒法給這些現象找一個穩固的物理理論.(翻譯註:意思說不把相對論考慮進去,比如時間-空間等因素,就沒辦法解釋了)

    總之要強調的是,我們還根本沒有研究在轉換器周圍必然已經發生的一些生理影響的效應,和一些變種的實時流效應(real time stream effect). 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並且從未被研究過的,儘管瑟爾自己有提到過他自己被SEG的輻射治癒過.(瑟爾說過他曾經被熱油燙傷了臉和脖子, 但2個禮拜就恢復了,而且沒有留下任何疤痕, 如果沒有SEG他就毀容了).我們自己的實驗經驗讓我們只能做謹慎的假設,短時間(十幾分鍾)的停留在以6kw功率工作的轉換器旁邊沒能產生能觀測到的影響.這篇論文僅僅是個開始。

    5. 庫伯對與BCS理論

    巴丁(B)、庫珀(C)和施裡弗(S)三人,因為提出超導電性的BCS理論而獲得197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不過,BCS理論並無法成功的解釋所謂第二類超導即高溫超導現象。

    庫伯對,是電子在處於超導態時透過晶格振動的聲子,在動量空間形成的配對態,電子透過聲子傳遞互相吸引的相互作用,從而使得電子能夠在動量空間配對從而由費米子轉化為玻色子即庫伯電子對。

    從本質上來說超導現象正是對應於動量空間的波色-愛因斯坦凝聚,和玻色子的超流是一個起源,而庫伯電子對充當了費米子向玻色子轉變的橋樑。

    BCS理論,把超導現象看作是一種宏觀的量子效應。它提出, 金屬中自旋和動量相反的電子可以經由聲子配對成庫珀對,庫珀對在晶格當中可以無損耗的運動,形成超導電流。

    6. 聲子的概念與BCS理論、BEC的關聯

    聲子(Phonon)是晶體中晶體結構集體激發的準粒子,化學勢為零,服從玻色-愛因斯坦統計,是一種玻色子。

    聲子本身不具有物理動量,但是攜帶有準動量hq/2π,並具有能量hω/2π,其中h/2π為約化普朗克常數。

    根據南部-戈德斯通定理:任何連續性整體對稱性的自發破缺,必對應一個零質量玻色子。

    聲子就是平移對稱性被晶格的點陣結構自發破缺以後對應的玻色子。

    聲子與電子的相互作用,是導致BCS超導的關鍵機制。

    關於低溫效應的唯本論解釋

    1. 筆者對虛構聲子的解釋

    按超對稱原理,筆者認為——聲子源自南部-戈德斯通定理:任何連續性整體對稱性的自發破缺必對應一個零質量玻色子——只是強制離散性的大粒子與費米子具有連續性。

    理由是:既有德布魯伊物質波、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就可直接把原子、分子、晶胞或晶格,看成物質波,直接轉換為光量子參量即可,沒有必要捏造一個虛粒子。

    例如,氫氣聲波的傳播子,既有氫分子也有光量子。氫分子物質波,可激發電磁波。

    假設氫分子以v=340米/秒震盪,因為激發的是電磁波,就視同一個自由電子以v切割質子磁力線而激發電磁波。

    根據光電效應方程,1個費米子動能激發1個光量子的輻射能,氫分子波長為:λ=2hc/mv² =3.8米。

    就是說,機械波震源,即激發機械波,也激發電磁波,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超對稱關係,這樣與卡西米爾效應一致,就這麼簡單。▲氫分子振幅很大vs電磁波振幅很小。

    2. 筆者對玻愛凝聚態(BCE)的解釋

    雖然BCS理論獲得諾獎,但無法解釋高溫超導,其致命瑕疵是虛構的聲子根本不存在。

    其實,用熱力學第一定律於光電效應方程,就可以簡明扼要的解釋清楚。

    當氦原子氣體,被周圍的多束鐳射照射之後,就好像被囚禁起來,其震盪速度當然會有原來約v₀=500米/秒突然降到v=0.01米/秒左右。

    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氦原子的平均動能vs熱力學溫標,即:½mv²=3×½kT,此溫度為:T=mv²/3k=(4×1.66e-27)×0.01²/3×1.38e-23,即:T=1.6×10⁻⁹K=1.6nK。這就是鐳射製冷的基本原理。

    根據光電效應方程,按隨同電子求出氦原子物質波的波長:λ=2hc/mv²=1.46×10⁹米,光子半徑為:r=λ/2π=2.3×10⁸米=23萬千米。

    而原先常溫常壓下的氦以v₀=500米/秒的物質波波長為:λ₀=2hc/mv²=5.8米,

    前後倍比:β=5.8/(1.46e9)=4×10⁻⁹,氣壓為:p=pβ=1.013e5×4e-9=4.1×10⁻⁹[N/m²],幾乎是絕對真空了。

    根據馬德堡半球實驗,求半徑為R=0.1m的球表面積承受的壓力:F₀=4πR²p₀=1.3×10⁴N。

    而核間斥力:F斥=m*c²/r=9.96×10⁴N。F斥 vs F₀在同一數量級,由此可見,BEC超流確實是超大密度的凝聚態流體。

    3. 筆者對瑟爾低溫效應的獨家解釋

    由於電磁感應的電磁能,就是電子以電機轉速切割質子磁力線,電子動能Ek與電子電功W與超對稱,Ek=W,即:½mv²=I²Rt=UIt...(1)。

    這裡只考慮能量守恆的大格局,只講原理。沒有必要考慮有關電磁技術引數的具體細節。

    根據光電效應方程,起初電機轉子的電子物質波激發的電磁波波長:λ=2hc/mv²...(2)。

    按俄羅斯科學家的SEG模擬實驗,電機轉子臨界轉速550rpm,即電子或質子電荷的額外線速度為:v=2πRω...(3)。

    其中,ω是電機轉速,R是轉子半徑,2kw電機轉子半徑約0.1米。則該電子或質子物質波的速度為:v=2π×0.1×550/60=580米/秒。

    1個電子或質子物質波的動能:Ek=½mv²...(4)。所激發的光子波長:λ=2hc/mv²...(4)。

    由於電子質量很小,只考慮普朗克常數限制下核子的貢獻,即只考慮公式(4)用於核子:速度v=58m/s,質量m=1.66×10⁻²⁷kg。

    核子激發的光子與SEG轉換器附近空氣分子中的原子碰撞,這裡以氮原子(N14)為樣本。

    根據超對稱原理,核子新增的動能,激發真空場中的光子輻射能,環形結構的SER各向輻射並迫使氮原子降速,進而有降低氮原子溫度與真空場升力效應(即所謂的反引力效應),寫成超對稱文字表達式:

    核子動能增量vs核子光電效應vs原子低速效應vs原子溫差效應vs真空場升力效應。

    我們有:½m"(v"₀²-v"²)=½mv²...(5),

    氮原子質量:m"=14m,先求氮原子的初速v"₀,根據熱一:v"₀²=3kT₀/m"...(6),

    式中,原溫T₀=273.15+22=295.15K,氮原子質量m"=14m=14×1.66×10⁻²⁷=2.3×10⁻²⁶kg。

    代入(6):v"₀²=3×1.38e-23×295.15/2.3e-26,即v"₀²=√53.1e4=729米/秒。

    氮原子的瑟爾效應速度為v",也是我們急需的目標速度。解(5):v"²=v"₀²-mv²/m"...(7)

    代入引數有:v"²=729²-14⁻¹×580²=45e4,於是:v"=√50.74e4=712米/秒。

    氮原子的降速比:η=(v"₀-v")/v"₀=2.33%。

    根據(6)有:T"=m"v"²/3k...(8),溫度與速度平方成正比,換句話說,速度略有下降,平均溫度大幅度下降。將v"值代入(6):

    T"=2.3e-26×712²/(3×1.38e-23)=281.6K,即平均溫度降低了:295.15-281.6=13.6℃。

    俄羅斯科學家SEG實驗溫度降低值為68℃,同心圓磁牆附近的最大降溫。就整個轉換器附近空間而言,平均降溫13.6℃邏輯上說得通。

    現在來探討真空場升力效應,思路是:氮原子降速比=負壓差比=真空度=大氣壓強降壓比。

    這裡需要知道俄羅斯人的SEG同心圓磁牆有效空間的容積V。SEG圖片的同心圓磁牆的半徑R=2米,據稱高度上到二樓6米處有人體感應,甚至室外附近街道處也有感應。故保守一點設定效應高度:H=6m。

    瑟爾效應的主控容積:V=πR²H...(9),代入本資料,有:V=3.14×2²×6=75.36米³。

    其瑟爾效應的主控表面積:A=2πRH...(10),代入本資料:A=2×3.14×2×6=75m²。

    該容積附近負壓差:△p=p₀μ...(10),p₀是標準大氣壓強:△p=1.013e5×2.33%=2360N/m²

    該容積上向壓力或升力:F=A△p...(11),可計算:F=75×2360=1.77×10⁵N=17噸。

    即:只要有2千瓦的電動機啟動,即便啟動後不切斷能源供應,也可以產生17噸的升力。

    瑟爾效應發動機,利用的是低溫效應產生升力,而不是利用噴氣式發動機的高溫效應。

    讀者不能對比一下能效比,即可得出瑟爾效應的巨大震撼力,即可預測飛碟的前景,可能根本不是天方夜譚,還是未來的高科技。

    小結:

    超導效應的本質,不是庫珀電子對或BCS聲子理論所產生的玻色子化效應,而是各向光子激發源激發的光子碰撞原子產生降速而急劇降溫的特殊模式的康普頓效應。

    俄羅斯科學院高溫研究院的瑟爾效應發動機的模擬實驗,充分說明:利用低溫效應,可以充分發揮真空引力場的巨大潛能,以極小的代價獲得極高的能效比,但這並不違背能量守恆定律、質量守恆定律、熵增加原理。

    物理新視野的超對稱或唯本質的方法論,就是基於真空場之本質,是導致宇宙永珍的第一推動力,並藉助經典動力學與愛派量子論,詮釋了國學經典的最高哲學——色空亦空,四大皆空,聚則成器,散則成氣。

    Stop here。物理新視野與您共商物理前沿與中英雙語有關的疑難問題。

  • 4 # 海闊天豐3

    取決於多厚的棉被,擋多大能量的子彈啊?

    厚重的棉被加水擋手槍肯定可以,擋機槍就很危險啦,就能量來說,射擊距離也很關鍵,強弩之末很容易擋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泰國十世國王加冕大赦天下,負罪潛逃國外的前總理他信與英拉會有幸被特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