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各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特點
一、兒童身體、腦神經系統以及動作的發展
(一)身體的發展
兒童的身高體重的生長週期分為四個顯著的時期:
①出生到2歲,發展十分迅速;
②2歲到青春發育期,發展較平緩;
④15、16歲到成熟,發展又趨緩慢。
身高和體重:一般女孩約可長到18歲左右,男孩的可長到20歲左右。但發育的速度呈S形。
有兩個最快的發展期,第一次高峰在生後第一、二年,第一年內身高增加20~25釐米,為出生時身高(50釐米)的50財;體重增加6~7公斤,為出生時體重(3公斤)的二倍。第二年速度也是較快,身高增10釐米。體重增2.5~3.5公斤。以後增長速度急劇下降,身高每年增4~5釐米,體重增1.5~2.5公斤,保持了一個相對平穩的速度。到青春發育期又出現第二次突增。這時身高年增6~7釐米,體重年增4~5公斤,以後又開始減慢直至發育成熟,骨胳鈣化完成後,男高停止增長。
男女兒童在身高、體重、肩寬等發育曲線上出現了兩次交又。第一個交叉在9~10歲,交叉後女孩原來軟落後的各項指標的發育水平都超過了同年齡的男孩,說明女性開始進入青春發育突增期。第二個交又在14~16歲,交叉後男性青春發育實增期開始,而女性則已進入緩慢階段。此後男女差距繼續增加至18歲時男性身高體重等絕對值都較女性為大,而身高、肩寬的差距更為顯著。
身體各系統的發展:身體各系統的成長髮育也是不平衡的,出生後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最快,在最初六年內就接近成人水平。
淋巴系統的發育在第一個十年表現出一種特殊的速度,10歲左右達到最高峰,為成人時期的200%。生殖系統在童年期(即第一個十年)幾乎沒有什麼進展,而在全身第二次發育突增開始後才迅速發展。
(二)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展
腦是優先發育的,出生時新生兒的腦重是390克左右,已達成人腦重的25%,而同時期新生兒的體重僅為成人體重的5%(新生兒為3公斤左右,成人平均體重為60公斤出生後兒童腦重量隨年齡以先快後慢的速度增長,第一年腦重增加最快,每天約增1克,9個月時達660克,2.5~3歲時腦重發展到 900~1011克相當於成人腦重的75%。此後幾年發展漸緩,到6~7歲時腦重接近成人水平,約1280克,佔成人腦重90%。此後緩慢增長,9歲時約1350克,12歲時約1400克,到20歲左右停止增長。
腦結構與功能的複雜化,完善化,是出生後大腦發展的主要方面。根據大腦生理學的研究,兒童大腦重量的增加並不是腦神經細胞的增殖,而主要是神經細胞結構的複雜化和神經纖維的伸長。新生兒大腦皮質表面較光滑,溝口很淺,構造十分簡單,以後神經細胞突觸數量和長度增加,細胞體積增大,神經纖維開始向不同方向延伸,越來越多地深入到皮質各層。與此同時,神經纖維的髓鞘化逐漸完成。髓鞘化是腦內部成熟的重要標誌。保證了神經興奮沿一定路線迅速傳導。新生兒腦的低階部位(脊髓、腦幹)已開始髓鞘化。以後先是與感覺運動有關的部位,後是與智慧活動直接有關的額葉、頂葉區髓鞘化。6歲末幾乎所有度質傳導通路都已髓鞘化。
(三)動作的發展
兒童動作的發展是在腦和神經系統、骨胳肌肉控制下進行的,因此兒童動作的發展和兒童身體的發展、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展密切相聯絡。兒童動作的發展也有類似身體發展的規律。
1、從上至下:兒童最早發展的動作是頭部動作,其次是軀於動作,最後是腳的動作。兒童最先學會抬頭和轉頭,然後是翻身和坐,接著是使用手和臂,最後才學會腿和足的運動。任何一個兒童的動作發展總是沿著抬頭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方向成熟的。
2、由近而遠:發展從身體中部開始,越接近軀幹的部位動作發展越早,而遠離身軀的肢端動作發展較遲,以上肢為例,肩頭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動作發展最晚。
3、由粗到細(由大到小):從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動作先發展,小肌肉的精細動作隨後發展。新生兒只會瀰漫性的“臂舞腿蹈”。4、5個月的嬰兒要取面前放著的玩具往往不是用手而是用手臂甚至整個身體。隨著神經系統和肌肉的發育,兒童開始學會控制身體各個部位的小肌肉的動作。
茲將各重要動作的發展順序闡述於下:
頭部 眼肌控制發生於出生初期,生後12小時已出現眼睛注視移動中的成串東西的“眼球震動”運動,第3~4天時已有眼睛追逐物動,先是水平方付運動,後是垂直方向,眼珠圓周式的“環球運動”出現在第6周。滿月的嬰兒俯臥時能將頭部舉成水平位置。發展順字是俯臥時能抬頭,然後豎著肘頭能豎直,最後仰臥時能抬頭。
軀幹部 主要動作是翻身和坐,由側臥轉為仰臥,由仰臥轉為側臥,再是自由翻轉。5~6月左右能控制軀於保持獨坐,開始獨坐時身體前傾。
手臂和手 兒童手的抓握動作具有自己獨特的動物所沒有的特點:姆指與其餘四指對立抓握動作,這是人類操作物體的典型方式。先是使用整個手臂,後是整個手掌一把抓,最後是四指與拇指相對(5~6個月)。約在7個月後兒童雙手開始協調配合、擺弄客體。
腿和腳 乳兒在學會翻身、坐起的動作後才學會了爬行。約在8個月時才能用手和腳作四肢爬行。10個月左右能扶著東西站立,1歲左右能扶著東西走路,一般在1歲半時能行走自如了。
兒童動作和動作技能形成的大致年齡(常模年齡)國內外都有大量專門研究。在國內外都有影響的是蓋塞爾,中國近年也有比較全面的研究。現舉天津醫學院李惠相等人的研究結果(表1—1、表1—2)以供參考。
二、兒童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
(一)嬰兒(0~3歲)的心理發展
1、語言的發展:兒童語言的發展是以能說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詞開始,這種詞的出現一般在1歲左右,而1歲前的乳兒期(0~1歲)卻為語詞的說出和理解作了多方面的準備,故將這一時期稱為語言準備期。
一方面是為語言的產生所做的準備。最初的表現是一些反射性的發聲,新生兒出生的第一個行為表現就是哭,哭是嬰兒開始獨立呼吸的標誌,是對環境的反射性反應。一個月以內的新生兒哭聲是未分化的,一個月後的哭聲逐漸帶有條件反射的性質,出現了分化的哭叫聲,如由飢餓引起的和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可以在音高、聲音持續上有所區別,但仍是很粗略的。約第五週起,嬰兒開始發出一些非哭叫的聲音,先是類似於後母音的a、o、u、e等,隨後出現子音h、k、P、m等,這些聲音都是反射性的,是發音器官偶然動作,不具備訊號意義。這時尚無舌、唇等複雜運動的音,更無齒音。
大約5個月左右,兒童進入呀呀學語階段,發出一些類似於成人語音申所使用的那些音節的重複,如ba—ba—ba,ma—ma—ma,類似於“爸”“媽”等單音節語音。但這只是一種發音遊戲,從中獲得快感,尚無意義。嬰兒透過呀呀學語學會調節和控制發音器官的活動,約自9個月起,呀呀學語頻率達到高峰,同時開始模仿成人的發音。漢語兒童這時已出現四聲,到1歲左右,大多數兒童開始產生第一個與特定物件相聯絡的詞。到此,牙牙語下降。
另方面是語言理解的準備。不到10天的新生兒就能區別語音與其他聲音(如樂音),能作出不同的反應(如吸吮速率的變化)。
8、9個月的嬰兒已開始表現出能聽懂成人的一些話,並作出相應的反應,如“拍拍手”、“再會”等。這些能理解但不能主動說出的詞語我們稱之為被動性語言。
兒童1~1.5歲左右開始說出有意義的單詞,起先單詞是作為單個事物或動作的標誌,隨後兒童卻以一個單詞代表一種意思、表達自己的願望等,如“球球”、“抱抱”是表示“這球”、或“給我球”、“我要抱”等。這種情況下說出的單詞稱為單詞句,單詞句往往意義不明確、詞性也不確定。1.5~2歲左右出現了雙詞或三片語成的語句,如“媽媽鞋”、“娃娃排排(坐)”等,語義比單詞句明確,但結構不完整,十分簡短,彷彿電報文字,故稱其為“電報句”。這種語句自1歲半出現後發展很快,有人調查了2歲左右的兒童這種句的組合形式有2000句之多。
2、3歲是兒童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時期。3歲時詞彙量已達1000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動詞、名詞、形容詞為主的實詞。隨後各種虛詞才陸續出現。此外,句子結構也起了變化,“電報句”逐漸轉化為完整句,複合句的比例迅速增長,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勺和感嘆句四種句型相繼出現,但句子結構不完整,句子成分殘缺次序顛倒還經常發生。這時兒童喜與成人交談,喜歡聽成人講童話故事,並能理解其內容。言語表達多情境性,缺乏連貫性。
2、認知能力的發展:
(1)新生兒的感知覺:新生兒已能用眼追隨移動著的物體,用吊環(紅色)在出生後12~48小時的嬰兒頭的上方作水平及垂直方向移動,結果發現有76%的嬰兒能作出用眼追隨紅環的反應。
嬰兒視覺集中的時間和距離都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3~5周的嬰兒僅能集中5秒鐘,注意距離為1~1.5米左右。3個周已達7~10分鐘,距離達4~7米左右。6個月時調節眼睛晶體的功能達正常成人的功能水平,已能注視遠距離的客體。
新生兒己有聽覺反應,臨床測試表明83的新生兒(出生24小時後)對聽刺激(卿卿聲)1-2次就能引起反應(眨眼、動嘴、轉頭、有哭相或哭鬧等)。新生兒還能區分音高、音響和聲音的持續時間,如能區別200赫和100赫的音。對成人的說話聲音特別敏感,能準確地使自己的身體運動與講話的聲音模式同步,能辨別“ba”與“Pa”兩個語音。
新生兒的嗅覺、味覺都已相當發展,如讓新生兒聞兩種不同的氣味,當多次聞一種氣味,其身體及呼吸反應變化減弱後,再出現另一種氣味,這時反應又強烈起來了說明新生兒已能覺察兩種不同的氣味。新生兒的味覺系統也早已開始,如半個月的嬰兒就能對糖永、鹽水、奎寧水等有不同反應,如對糖水就做吸吮動作,苦水就作怪相。
新生兒也有辨別圖形的知覺,如一些研究表明對不同複雜程度的黑白線條圖表現不同的凝視時間,一般“偏愛”較複雜的曲線圖形。
有人證明出生10天的嬰兒就具有三度空間知覺、距離知覺,假如把客體向嬰兒的臉移來,他會做出非常確切、協調的防禦動作,頭向後靠、手和臂放在物體和身體之間。10~12周嬰兒已有一定程度的“大小恆常性”。6個月左右的嬰兒已有深度知覺。例如“知覺視崖”實驗(一玻璃平臺底下鋪有格子的圖案,使一側看起來像“淺灘”,一側像“懸崖”,嬰兒在平臺上爬,當嬰兒爬至“懸崖”邊時,大多數嬰兒徘徊沒有越過去,而朝著相反方向爬,且心率也有所變化。)表明嬰兒已有了深度知覺。
2~3歲嬰兒的感知覺漸趨精細。視覺方面已能分辨幾種基本色,依次為黃、紅、綠、藍(也可因社會文化條件的不同在次序上有所不同)。這時期兒童己掌握一定的有關空間、時間的詞彙,在空間知覺方面已能辨別上下、遠近,但還不能正確指出前後、左右。3歲時已能正確運用早上、晚上的時間概念。
(2)嬰兒的注意:注意不是一個獨立的心理過程,而是心理過程的共同特徵。注意有隨意注意和不隨意注意之分。定向反射是注意的生理機制。額葉、腦幹、丘腦在調節隨意注意方面起重要作用。嬰兒出生不久即出現注意,新生兒在覺醒狀態時可因周圍環境中發生巨響、強光等刺激而產生無條件定向反射,正在吮乳的嬰兒停止吸吮動作指向刺激發生的方向。這種現象就是一種原始狀態的注意。
嬰兒時期的注意不斷髮展、豐富,除強烈的外界刺激能引起注意外,凡能直接滿足其機體需要或與滿足需要有關的事物也能引起注意,如媽媽、奶瓶等。一歲左右兒童在獨立完成動作的過程中促進了注意的發展,出現了隨意注意的萌芽。逐漸能按照成人提出的要求完成;些簡單的任務,指向有關的物件。
嬰兒的注意是極不穩定的,對一個物件集中注意只能堅持幾秒鐘,一歲左右嬰兒凝視成人手中的表一般不超過15秒。隨著年齡增長,兒童注意的穩定性逐漸增大。
(3)嬰兒的記憶:條件反射的出現就是記憶開始的標誌,運動性記憶出現最早(生後2周左右),其次是情緒性記憶(半歲左右),然後是形象性記憶(6~12個月),詞的邏輯性記憶最後出現。2、3個月嬰兒當他注視的玩具從視野中消失時能用眼睛去尋找表明這時已有短時記憶。一個實驗表示當著嬰兒面將玩具放在兩塊布中一塊下面,8個月嬰兒間隔1秒鐘就不能找出它,1歲嬰兒可以在間隔3秒甚至7秒鐘後尚能找出玩具。在日常生活中,3、4個月兒童出現對人或物的認知,6個月認知較明顯,如能辨認自己的母親與陌生人。但嬰兒記憶保持時間較短。1歲再認潛伏期只有幾天,2歲可延長到幾個星期,3歲時可保持幾個月。1歲左右出現明顯的回憶。2歲時再現潛伏期只有幾天,3歲時延長至兒個星期,4歲時可至幾個月。
(4)嬰兒的思維:2~3歲嬰兒的思維具有直覺行動性,依靠感知和自身的動作進行思維,離開了動作,思維也就終止。但這時期已能利用語詞對事物作一些分類和概括,如按照物體的大小、顏色、形狀等外部特徵對事物進行分類,但還不能根據事物的木質特徵來概括。他們對一些概念的理解常因突出非本質特徵而擴大或縮小了概念。如在這時期的兒童面前說“某老太太是某人的妹妹”,他會覺得很驚訝,“這麼老了還是妹妹!?”因為在他的經驗中“小孩子”這一非本質的特徵已被概括進“妹妹”這一概念的內涵中了。
3、情緒和個性的發展:新生兒有兩種基本情緒,愉快、不愉快,都與生理需要的滿足與否相聯絡,隨著需要的變化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針起情緒的動因內容以及情緒表達方式越來越豐富。一些研究認為1歲嬰兒已有恐懼、厭惡、憤怒、快樂、高興、情愛等情緒表現。第一個社會性微笑在出生後7、8周出現,2、3個月對人的接近、語音發生了興趣,6、7個月開始對母親產生依戀對陌生人有怯生現象。依戀是嬰兒尋求並企圖在軀體上保持與另一個人(主要是母親或其他親近的照顧者)親密聯絡的一種傾向。主要表現為微笑、啼哭和漸漸呀呀、吸吮及身體接近侯依和跟隨等。這種依戀情緒雖不是突然出現,但6、7個月嬰兒表現較為明顯。在此同時怯生也開始出現,產生某種恐懼感,提防和害怕陌生人,當親人離開有苦惱反應(分離恐懼),15~18月達高峰。7~12個月嬰兒最普遍的恐懼之一是對陌生人的焦慮,這時期的嬰兒把陌生者(或客體)同他提取出來的熟悉人物的圖式相比較。來回注視陌生人的臉與親人的臉,由於不能同化這個圖式就會產生不確定狀態的恐懼或焦慮而哭叫。
依戀與焦慮是兒童早期社會性和情緒發展的中心部分。無論是哪一種發展理論——生物習性說或社會學習論,他們都強調兒童與母親或別的主要撫養者之間的關係是今後成長髮展的重要因素。由於對母親的依戀為兒童提供了安全感的基礎,為父母以後對兒童的影響奠定了基礎,它有著長期的效應。他們易於採納與父母相同的價值觀和與之相應的種種行為。在多數情況下父母所鼓勵的行為有助於兒童在更大的社會範圍內較好的生活。所以依戀通常是有利於兒童的發展。反之1歲嬰兒的焦慮體驗也將是早期教養中對成長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因而當代的研究者認為關鍵是讓1歲嬰兒的焦慮體驗減少到最低限度,使他們的舒適安全感增加到最大限度。
(二)幼兒期(3~6、7歲)的心理發展
1、言語的發展:幼兒期是一生中詞彙量增長最快的時期,與3歲相比,7歲時的詞彙量大約增長3~4倍。3歲800~1,000;4歲1,600~2,000;5歲2,200~3,000,6歲3,000~4,000。幼兒己能掌握各類飼,詞義逐漸明確並有一定的概括性。
這時期各種空間方位詞也都出現,如上下、前後、裡外、中、左右等,提高最快的是3~4歲,3歲能辨上下,4歲能辨前後、裡外,5歲能以自身為中心辨別左右,6歲進展不大,由於左右方位的相對性,以對方為中心判斷左右一般要到7、8歲才能掌握。時間詞在3~6歲的幼兒中首先掌握今天、昨天、明天,然後是上午、下午、晚上和今年、去年、明年。到6歲已能全部掌握。
幼兒的言語中已有相當比例的代詞,但由於代詞中指示代詞如這裡、那裡以及人稱代詞你、我、他等具有明顯的相對性。需隨語言環境和交談者角色(說話著、受話者、第三者)的變化而變化,要理解這些詞,不僅要有相當的語言能力,還須進行復雜的智慧活動,隨時調整和轉換理解的參照點。故4、5歲幼兒在語境變化的情況下也常會錯誤她理解或說錯你、我他、你的、我的、他的這些代詞。
幼兒的語句基本上掌握了各種語法結構,但對一些結構複雜的句子,如被動語態(“珍珍被小明推倒”)和雙重否定句(“小朋友沒有一個不來”)還不能很好理解,一般要到6、7歲時才能正確掌握。
幼兒的言語表達逐漸由連貫性言語取代情境性言語(即那些斷斷續續不連貫的,並附加許多手勢和表情的敘述,別人要結合當時的情境才能理解的語言),並在對話性言語基礎上開始發展獨白言語,例如這時期幼兒已能連貫講述一段故事。另一突出的變化是有了自我申心言語。這是一種自己對自己說話不起交際作用的自言自語,經常是伴隨動作和遊戲而產生,有時是在遇到困難或問題時進行的出聲思考。所以它是一種既具有外部言語特點,又具有內部言語特點的由外部言語向內部言語轉化的過渡言語。自言自語在幼兒期佔很大比例,到7歲左右開始下降,代之而起的是內部語言的發展。
2、思維和想象能力的發展:
(1)幼兒的思維:與嬰兒期兒童相比幼兒的思維已開始擺脫動作的束縛,學會在動作之前就能在頭腦中依靠表象進行思考,使思考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預見性。不過這個時期的兒童思維還不能離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思維具有直覺性。對事物的概括也總是具體的、形象的概括,因而常常是非本質的概括。幼、兒已能對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進行正確的推理和判斷,但限於經驗貧乏,幼兒有不少推理是不合邏輯的,經常用自己生話的邏輯和主觀願望代替事物客觀的邏輯。例如給兒童一個關於蘿蔔是不是果實的三段論式命題:“果實都有種子,蘿蔔裡面沒有種子,所以蘿蔔(怎麼樣?)”,幼兒會告訴你“蘿蔔是種在泥土裡的”,因為他有這方面的見識,但是他很難作出“蘿蔔不是果實”的推理。一個關於物體浮沉的實驗,要求幼兒說出它們“什麼會浮(會沉)”:這時期的兒童當看到石頭沉下去,火柴桿浮在水面時就說“石頭大,火柴桿小。”當實驗者又把一根比火柴還小的縫衣針丟進水而沉下時他又說:“因為針小沉下去”。這時的幼兒對自己前後矛盾的理由並沒有覺察,更無自我批判性。由於他們認知的直覺形象特點,往往只依據事物外在的非本質特徵作出判斷。
幼兒已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集中表現在幼兒的象徵性遊戲(如辦家家、開汽車等)及創造性遊戲(如搭積木、主題角色遊戲),5、6歲兒童象徵性遊戲已發展到頂峰。隨著兒童生活經驗和知識的增長,許多隻能在想象中才獲得滿足的東西已成了現實,因而這類遊戲逐漸消退,代之而起的是競賽性遊戲。
幼兒豐富的想象還表現在幼兒的繪畫、泥工、講故事等活動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從事這些活動的目的性、創造性和獨立性也越益增強。
(2)幼兒的注意:幼兒期,不隨意與隨意注意都在發展,特別是透過遊戲活動,在向兒童不斷地明確遊戲任務的過程中促進幼兒隨意注意的發展。但是幼兒期兒童的注意特點仍以不隨意注意佔優勢,對鮮明、新穎、具體形象、變化的事物都能自然而然地引起幼兒的注意。
注意的廣度也即感知的範圍,指在同一時間內能清楚把握的物件數量。實驗證明,在0.1秒速視條件下,正常成人一般只能把握8~9個黑色圓點,或4~6個無聯絡的外文字母或4~5個無聯絡的漢字。對幼兒來說,在0.1秒速視條件下呈現4~9個點子,正確辨認點子數隨年齡增長而增加,73.5%的4歲幼兒『能辨認2個點,66.6%的6歲幼兒已能辨認4個點,44.6%能辨認6個點。但直至小學M至四年級還只有極少數(10~16%)才能辨認9個點。
幼兒2~3歲能集申注意10~12分鐘,5~7歲能聚精會神15分鐘左右。
(3)幼兒的記憶:主要是不隨意記憶,在教育的影響下,有意記憶開始發展。幼兒記憶很易受成人的暗示,也很容易發生現實與臆想混淆的現象,與此相聯絡的是幼兒十分相信童話或傳說中的人物與情節,自己也會編織一些自己嚮往的卻又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成人往往誤以為是兒童在撒謊。另據一些研究表明幼兒期存在明顯的“記憶恢復”現象,剛接受的資訊其再現水平不如相隔幾天後的再現水平,這說明兒童的大腦不是消極地再現材料資訊,而是有個積極主動的加工改組過程。幼兒在識記過程中很少使用記憶策略,例如他們還不能利用語詞作為記憶的中介物來幫助記憶,到了6、7歲雖然可以在別人的提醒下利用詞為中介來提高記憶的效果,但他們自己尚不能主動地去利用。
3、情緒和社會性的發展:幼兒的情緒體驗已相當豐富,一般成年人體驗到的情緒大部分已為幼兒所體驗,只是在引起情緒的動因、情緒表現方式上還有許多不同。幼兒的情緒表現完全是外顯的。缺少控制的,有時會莫明其妙地發脾氣,或出現極度的恐懼。幼兒常常害怕想象中的事物,諸如黑暗、鬼怪、動物等。對傷害、斥責、譏笑等的焦慮也增加了。
幼兒已有一些高階的情感體驗,如已能根據成人的教育把同伴或自己的行為與行為規範相比較從而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道德的體驗。幼兒的理智感突出地表現在好奇和好問,還喜歡拆裝玩具,這都是兒童探究性的強烈表現。
在社會文化的影響下,幼兒已意識到男女性別行為的差異。4歲前男女兒童與同性或異性同伴都玩得十分融洽,4歲之後男女兒童遊玩的內容開始分化,5歲後更加明顯。兒童意識到適合自己性別角色的行為從而產生同一性。
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識有所發展,對自我形成某種看法,如自己是聰明的還是笨的;是漂亮的還是醜的,等等。這些自我認識基本上就是家長、老師平時對兒童評價的翻版。一直受到周圍人肯定的、積極評價的兒童往往會產生一種滿意感、自信感;而經常受到否定的、消極評價的兒童容易產生一種自卑感、孤獨感。幼兒期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徵和個性傾向性常常是一個人個性的核心成分,雖然以後也能對其中一些不良個性特徵加以改造,但往往很難起質的變化。除非兒童的客觀環境、親身經歷有極大的轉折變化,否則已形成的行為動型是很難破壞的,正因為此,就應特別重視幼兒期的教育。
(三)童年期(學齡初期6、7~11.12的心理發展)
1、言語的發展:兒童入學後,口語迅速發展,對語言的理解能力逐漸增強。課堂上要求能集中注意聽課,能全面理解老師逐漸複雜而完整的語言表達。此時兒童獨白言語迅速發展,如要求複述課文、開會發言,這種獨白式語言比對話語言要求更多的預先思考,要求善於選擇詞彙,組織內容、主次分明、指向清楚,即促使兒童的語言更加完整、連貫。
此時期開始大量地學習與使用書面語言,閱讀課文,造句、寫作等,書面語言是在口語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一種更高階形式的語言,它可以超越時空界限使語言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使用書面語言的解剖生理基礎與口語不同。因此,在臨床上發現有的兒童因書寫無能、閱讀無能等而造成學習困難,但口語表達仍然完好無損。
此期,內部語言有了明顯的發展,內部語言是一種發音隱蔽的默語,句子壓縮、簡略,具有自我調節的機能。是語言發展的高階形態,其發展與書面語言及思維的發展密切相關。
低年紙小學生尚不習慣於不出聲的思考,到了後期先思考再說,或先思考再動手均能力逐漸加強。
2、小學兒童認知的發展:
(1)知覺:低年級兒童已能指出除基本色以外的幾種混合色如紫紅、粉紅、橙黃等,經過專門訓練,對顏色的差別感受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言語聽覺敏度已接近成人。對三維立體形狀知覺透過數學、幾何和圖畫的教學迅速發展。剛入學的低年級學生對左右方位的辨別只能以自身為標準。在教學影響下,很快就能以客體為中心分辨左右。小學生辨別空間方位,一般在三年級左右能在詞的水平上辨認空間方位。
(2)學齡期兒童的注意:學齡初期兒童在學校教學條件下隨意與不隨意兩種注意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不隨意注意也獲得了新的特點,更多的與學習興趣相聯絡:教師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以及5!起高尚情感的激情演講和產生美感的圖畫等都能引起兒童持久的不隨意注意。此期兒童注意能集中的時間7~10歲約20分,10~12歲可達25分鐘,12歲後能達30分鐘。小學兒童能否穩定地保持注意雖然受成熟因素的制約,但更受教育因素的影響,直觀具體生動的教法又易為兒童所接受的內容,容易使兒童持久穩定地維持注意;單調、刻板的物件則易分散注意。注意容易分散(分心)是不穩定性的一種表現,但它不能與那種自覺地將注意轉移到別的活動中去的現象混為一談。分心是指對那種於完成工作任務有不良影響的無關刺激缺乏抗干擾的能力。
注意的穩定性是指能較長時間保持集中在某種事物上。狹義的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物件上的時間,一般來說,人們很難長時間保持在同一物件上固定不動搖。例如注意聽表的滴唯聲總是時而聽到時而聽不到,時而強時而弱。這就是注意的起伏現象。一般人每一起伏週期平均約8~10秒。廣義的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動上的時間,雖然注意集中指向的個別物件、個別動作有所變動,但心理活動的總方向總任務始終不變。如學生注意於寫作活動,雖時而注意思考時而注意動筆時而查閱資料,但寫作的總任務不變就是有了穩定的注意。所以廣義的穩定性並不意味著同時只穩定在同一物件上。
注意的另一種品質是注意的分配,分配是指人在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時能把注意同時指向不同物件。如教師邊講課邊觀察學生的動靜,工人操作機器,邊調節機械邊觀察儀表。分配的可能性是所完成的若干活動中必須每一種活動都是熟悉的,且共申有一種在一定程度上是習慣了的自動化了的動作,不需要多少意識的控制。童年期兒童不善於分配自己的注意是因對要注意的事物不熟悉,尚未達到自動化的程度。當學生在寫字技能熟練後,他就能分配他的注意,一邊聽課一邊記筆記。
注意有障礙的兒童通常表現為分心、不穩定,不能使注意長久地集中在任何事物上,經常不斷地由一個客體轉到另一個客體上。此外是注意的範圍減小,注意的分配能力交弱等等。
(3)記憶的發展:小學生的記憶能迅速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從機械識記占主導地位逐漸向理解記憶占主導地位發展;②從無意識記占主導地位向有意識記占主導地位發展;③從具體形象識記占主導地位向詞的抽象識記逐漸增長髮展。小學3~5年級學生能更多的採用內在的記憶策略,例如他們在長時記憶中對一些表面上無聯絡的識記材料能透過組織、加工等策略(如分類別貯存、或使之意義化等)使之系統化。也就是說能主動地在頭回中對所記事物加以整理成為有內在聯絡的材料納入自己的記憶系統。這樣在提取時就比較容易,獲得較高的記憶效果。但低年級小學生主動系統化的記憶還較少。
(4)思維的發展:童年期兒童的思維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小學低年級兒童思維以具體形象為特點,到中、高年級,抽象邏輯思維逐漸增長。此時用正是皮亞傑所謂的“具體運算”階段,他們已能在客體現象變化——形狀或空間位置變化N情況下而在思維中保持事物數量或物質的不變性,從而產生“守恆”的概念。無論是從兒童的概念、推理等思維形式來看都表現出這一過渡時期的特徵。小學兒童在解決一些概念性問題時更多的是採取求實的、具體的途徑,緊緊地抱住覺察到的現實不放。而對可能性思索得很少;在判斷、推理某種現象時,他們也多采取經驗歸納法而更少假設演繹。譬如,我們給他們兩個前提(大前提、小前提);“魚(類)是用鰓呼吸的,鯨(魚)是不用鰓呼吸,”要求兒室推演出結論,“所以鯨(魚)……”。而他們的結論往往是從自己已有的經驗出發,說“鯨魚在大海里遊是很大很大的魚”,“鯨是用鼻子呼吸的”等等,而較少能排開具體經驗,依據給他的兩個假設命題進行推論。這種能力到此階段的後期——小學高年級開始有了轉化。
3、兒童個性的發展:小學生入學後由於學習活動已成為他們的主導活動,因而社會交往的面擴大了,一些與學習、同伴、教師有關的社會性情感越來越佔主要地位。如理智感、榮譽感、友誼感、責任感以及審美感等等都有一定的發展。但這時兒童的情感也是處在過渡時用,從外露的、易激動的表現向內化的,穩定的表現發展。
小學生的道德品質發展有一定的年齡特點,如對道德概念的認識來看是從直觀的、具體的、比較膚淺的認識逐步過渡到軟抽象的、本質的認識;對道德行為的評價也是從只注意行為的後果過渡到較全面的考慮動機和效果的統一。比如告以“甲孩子由於不知道門外有一張椅子上面放有玻璃杯,他一塔門將椅子推翻打碎了15只杯子;而乙孩子,他媽不在家,為偷吃放在櫃子中的果醬而將旁邊的一個玻璃杯打碎了”。問兒童這兩個孩子哪一個更應受罰。一般低年級兒童多從行為的客觀後果的嚴重性出發說甲孩更壞,而高年級兒童(9-11歲)則從行為的主觀動機去作判斷,認為乙孩系偷吃東西把杯子打碎是更壞的。
關於道德認知的發展方面皮亞傑學派還進行了許多研究,他得出的結果是這個階段兒童的道德判斷是從“他律道德”(即根據外在的道德法則,受自身之外的價值標準所支配)向“自律道德”(即從主觀動機、平等、公道等標準)發展。
另外,小學生對自我己有一定的評價,但這種評價往往來自別人(如教師、同伴和家長)對他的評價。小學生還缺乏獨立評價自己的能力。小學生己能對別的兒童的行為作出評價,但往往是針對某個具體行為,到高年級時才能從個性品質上來分析評定別人。
4、青春期(少年和青年初期,11、12~16、17歲)的心理發展
少年期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價段,這是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發展的時期,生理上的急劇變化和學習活動的變化使兒童的心理又出現一次飛躍。
少年期是身體發育的第二個加速期,其顯著特徵之一是兒童的身高、體重陡增,特徵之一是第二性徵的出現和性成熟開始。中國男女兒童性萌發、成熟的年齡平均在11、12~16、17歲,存在較大的個別差異,從世界各國的研究發現,兒童身高、體重和性成熟都呈一代比一代提前加速的現象。
1、青少年認知的發展:此時期相當於皮亞傑的“形式運算思維”階段,抽象邏輯思維占主導地位。從“經驗型”的抽象向“理論型”抽象發展。開始運用假設和機率未分析思維。同時達到能對思維過程本身進行反審的自我評價的心理水平。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逐漸加強。富有創造精神,常提出一些新設想、新見解,對別人提出的論點一般不輕易相信和盲從,要求有說服力的邏輯論證。
少年兒童隨意注意逐漸佔主要地位,如能主動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指向某種必須注意的客體,努力抑制自己的興趣,排除周圍的於擾等,持久地集中注意。
2、青少年的個性發展:少年期是處於一個既成熟又不成熟、既獨立又依賴的錯綜矛盾時期。少年的行為往往帶有衝動性,對很多問題似懂非懂。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特別是表現出“成人感”的意識,覺得自己己經不是孩子了,有一種成熟的體驗;反對自己仍歸屬於兒童行列,不願再受到像兒童那樣的特殊待遇;要求別人尊重自己,開始掌握成人的標準和評價,模仿威人的外表,也學習成人的優秀品質、知識和技能。但由於少年期道德觀念不成熟,當遇到不良環境的影響,易於出現消極不端行為,如有些少年認為“香菸在手,似乎就成了大人”;少女也把力求趕上摩登水平就不再是小姑娘了。這時期與成人的相互關係上如處理不當易產生對立情緒。少年期身心充滿著矛盾,確實是一個不穩定時期,也是可塑性大成長快的時期,所以特別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注意將他們的旺盛精力引導到學習上來,激勵他們為成為未來社會約有用人才而學好本領。
青年初期從15、6歲到17、18歲身心接近成熟,是朝氣蓬勃充滿青春活力的時期,是對未來工作做出選擇的準備的時期。形成了對人生的看法,他們的情感也帶有與人生觀相聯絡的特點。他們的內心世界要比少年複雜,但又不大輕易吐露真情,帶有“閉鎖性”特點,常以日記等方式來傾吐自己的內心秘密和感受。青年的心理更多具有社會性、政治性特點,經常把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現象提高到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上來衡量。由於他們對人生的看法還只是個人生活的感性概括,缺乏歷史的和現實社會的經驗與教訓,因而初步形成的人生觀還是不穩定的,容易受外界影響而改變,人生觀的基本形成一般是在進入青年期之後。
兒童各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特點
一、兒童身體、腦神經系統以及動作的發展
(一)身體的發展
兒童的身高體重的生長週期分為四個顯著的時期:
①出生到2歲,發展十分迅速;
②2歲到青春發育期,發展較平緩;
④15、16歲到成熟,發展又趨緩慢。
身高和體重:一般女孩約可長到18歲左右,男孩的可長到20歲左右。但發育的速度呈S形。
有兩個最快的發展期,第一次高峰在生後第一、二年,第一年內身高增加20~25釐米,為出生時身高(50釐米)的50財;體重增加6~7公斤,為出生時體重(3公斤)的二倍。第二年速度也是較快,身高增10釐米。體重增2.5~3.5公斤。以後增長速度急劇下降,身高每年增4~5釐米,體重增1.5~2.5公斤,保持了一個相對平穩的速度。到青春發育期又出現第二次突增。這時身高年增6~7釐米,體重年增4~5公斤,以後又開始減慢直至發育成熟,骨胳鈣化完成後,男高停止增長。
男女兒童在身高、體重、肩寬等發育曲線上出現了兩次交又。第一個交叉在9~10歲,交叉後女孩原來軟落後的各項指標的發育水平都超過了同年齡的男孩,說明女性開始進入青春發育突增期。第二個交又在14~16歲,交叉後男性青春發育實增期開始,而女性則已進入緩慢階段。此後男女差距繼續增加至18歲時男性身高體重等絕對值都較女性為大,而身高、肩寬的差距更為顯著。
身體各系統的發展:身體各系統的成長髮育也是不平衡的,出生後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最快,在最初六年內就接近成人水平。
淋巴系統的發育在第一個十年表現出一種特殊的速度,10歲左右達到最高峰,為成人時期的200%。生殖系統在童年期(即第一個十年)幾乎沒有什麼進展,而在全身第二次發育突增開始後才迅速發展。
(二)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展
腦是優先發育的,出生時新生兒的腦重是390克左右,已達成人腦重的25%,而同時期新生兒的體重僅為成人體重的5%(新生兒為3公斤左右,成人平均體重為60公斤出生後兒童腦重量隨年齡以先快後慢的速度增長,第一年腦重增加最快,每天約增1克,9個月時達660克,2.5~3歲時腦重發展到 900~1011克相當於成人腦重的75%。此後幾年發展漸緩,到6~7歲時腦重接近成人水平,約1280克,佔成人腦重90%。此後緩慢增長,9歲時約1350克,12歲時約1400克,到20歲左右停止增長。
腦結構與功能的複雜化,完善化,是出生後大腦發展的主要方面。根據大腦生理學的研究,兒童大腦重量的增加並不是腦神經細胞的增殖,而主要是神經細胞結構的複雜化和神經纖維的伸長。新生兒大腦皮質表面較光滑,溝口很淺,構造十分簡單,以後神經細胞突觸數量和長度增加,細胞體積增大,神經纖維開始向不同方向延伸,越來越多地深入到皮質各層。與此同時,神經纖維的髓鞘化逐漸完成。髓鞘化是腦內部成熟的重要標誌。保證了神經興奮沿一定路線迅速傳導。新生兒腦的低階部位(脊髓、腦幹)已開始髓鞘化。以後先是與感覺運動有關的部位,後是與智慧活動直接有關的額葉、頂葉區髓鞘化。6歲末幾乎所有度質傳導通路都已髓鞘化。
(三)動作的發展
兒童動作的發展是在腦和神經系統、骨胳肌肉控制下進行的,因此兒童動作的發展和兒童身體的發展、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展密切相聯絡。兒童動作的發展也有類似身體發展的規律。
1、從上至下:兒童最早發展的動作是頭部動作,其次是軀於動作,最後是腳的動作。兒童最先學會抬頭和轉頭,然後是翻身和坐,接著是使用手和臂,最後才學會腿和足的運動。任何一個兒童的動作發展總是沿著抬頭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方向成熟的。
2、由近而遠:發展從身體中部開始,越接近軀幹的部位動作發展越早,而遠離身軀的肢端動作發展較遲,以上肢為例,肩頭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動作發展最晚。
3、由粗到細(由大到小):從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動作先發展,小肌肉的精細動作隨後發展。新生兒只會瀰漫性的“臂舞腿蹈”。4、5個月的嬰兒要取面前放著的玩具往往不是用手而是用手臂甚至整個身體。隨著神經系統和肌肉的發育,兒童開始學會控制身體各個部位的小肌肉的動作。
茲將各重要動作的發展順序闡述於下:
頭部 眼肌控制發生於出生初期,生後12小時已出現眼睛注視移動中的成串東西的“眼球震動”運動,第3~4天時已有眼睛追逐物動,先是水平方付運動,後是垂直方向,眼珠圓周式的“環球運動”出現在第6周。滿月的嬰兒俯臥時能將頭部舉成水平位置。發展順字是俯臥時能抬頭,然後豎著肘頭能豎直,最後仰臥時能抬頭。
軀幹部 主要動作是翻身和坐,由側臥轉為仰臥,由仰臥轉為側臥,再是自由翻轉。5~6月左右能控制軀於保持獨坐,開始獨坐時身體前傾。
手臂和手 兒童手的抓握動作具有自己獨特的動物所沒有的特點:姆指與其餘四指對立抓握動作,這是人類操作物體的典型方式。先是使用整個手臂,後是整個手掌一把抓,最後是四指與拇指相對(5~6個月)。約在7個月後兒童雙手開始協調配合、擺弄客體。
腿和腳 乳兒在學會翻身、坐起的動作後才學會了爬行。約在8個月時才能用手和腳作四肢爬行。10個月左右能扶著東西站立,1歲左右能扶著東西走路,一般在1歲半時能行走自如了。
兒童動作和動作技能形成的大致年齡(常模年齡)國內外都有大量專門研究。在國內外都有影響的是蓋塞爾,中國近年也有比較全面的研究。現舉天津醫學院李惠相等人的研究結果(表1—1、表1—2)以供參考。
二、兒童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
(一)嬰兒(0~3歲)的心理發展
1、語言的發展:兒童語言的發展是以能說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詞開始,這種詞的出現一般在1歲左右,而1歲前的乳兒期(0~1歲)卻為語詞的說出和理解作了多方面的準備,故將這一時期稱為語言準備期。
一方面是為語言的產生所做的準備。最初的表現是一些反射性的發聲,新生兒出生的第一個行為表現就是哭,哭是嬰兒開始獨立呼吸的標誌,是對環境的反射性反應。一個月以內的新生兒哭聲是未分化的,一個月後的哭聲逐漸帶有條件反射的性質,出現了分化的哭叫聲,如由飢餓引起的和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可以在音高、聲音持續上有所區別,但仍是很粗略的。約第五週起,嬰兒開始發出一些非哭叫的聲音,先是類似於後母音的a、o、u、e等,隨後出現子音h、k、P、m等,這些聲音都是反射性的,是發音器官偶然動作,不具備訊號意義。這時尚無舌、唇等複雜運動的音,更無齒音。
大約5個月左右,兒童進入呀呀學語階段,發出一些類似於成人語音申所使用的那些音節的重複,如ba—ba—ba,ma—ma—ma,類似於“爸”“媽”等單音節語音。但這只是一種發音遊戲,從中獲得快感,尚無意義。嬰兒透過呀呀學語學會調節和控制發音器官的活動,約自9個月起,呀呀學語頻率達到高峰,同時開始模仿成人的發音。漢語兒童這時已出現四聲,到1歲左右,大多數兒童開始產生第一個與特定物件相聯絡的詞。到此,牙牙語下降。
另方面是語言理解的準備。不到10天的新生兒就能區別語音與其他聲音(如樂音),能作出不同的反應(如吸吮速率的變化)。
8、9個月的嬰兒已開始表現出能聽懂成人的一些話,並作出相應的反應,如“拍拍手”、“再會”等。這些能理解但不能主動說出的詞語我們稱之為被動性語言。
兒童1~1.5歲左右開始說出有意義的單詞,起先單詞是作為單個事物或動作的標誌,隨後兒童卻以一個單詞代表一種意思、表達自己的願望等,如“球球”、“抱抱”是表示“這球”、或“給我球”、“我要抱”等。這種情況下說出的單詞稱為單詞句,單詞句往往意義不明確、詞性也不確定。1.5~2歲左右出現了雙詞或三片語成的語句,如“媽媽鞋”、“娃娃排排(坐)”等,語義比單詞句明確,但結構不完整,十分簡短,彷彿電報文字,故稱其為“電報句”。這種語句自1歲半出現後發展很快,有人調查了2歲左右的兒童這種句的組合形式有2000句之多。
2、3歲是兒童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時期。3歲時詞彙量已達1000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動詞、名詞、形容詞為主的實詞。隨後各種虛詞才陸續出現。此外,句子結構也起了變化,“電報句”逐漸轉化為完整句,複合句的比例迅速增長,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勺和感嘆句四種句型相繼出現,但句子結構不完整,句子成分殘缺次序顛倒還經常發生。這時兒童喜與成人交談,喜歡聽成人講童話故事,並能理解其內容。言語表達多情境性,缺乏連貫性。
2、認知能力的發展:
(1)新生兒的感知覺:新生兒已能用眼追隨移動著的物體,用吊環(紅色)在出生後12~48小時的嬰兒頭的上方作水平及垂直方向移動,結果發現有76%的嬰兒能作出用眼追隨紅環的反應。
嬰兒視覺集中的時間和距離都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3~5周的嬰兒僅能集中5秒鐘,注意距離為1~1.5米左右。3個周已達7~10分鐘,距離達4~7米左右。6個月時調節眼睛晶體的功能達正常成人的功能水平,已能注視遠距離的客體。
新生兒己有聽覺反應,臨床測試表明83的新生兒(出生24小時後)對聽刺激(卿卿聲)1-2次就能引起反應(眨眼、動嘴、轉頭、有哭相或哭鬧等)。新生兒還能區分音高、音響和聲音的持續時間,如能區別200赫和100赫的音。對成人的說話聲音特別敏感,能準確地使自己的身體運動與講話的聲音模式同步,能辨別“ba”與“Pa”兩個語音。
新生兒的嗅覺、味覺都已相當發展,如讓新生兒聞兩種不同的氣味,當多次聞一種氣味,其身體及呼吸反應變化減弱後,再出現另一種氣味,這時反應又強烈起來了說明新生兒已能覺察兩種不同的氣味。新生兒的味覺系統也早已開始,如半個月的嬰兒就能對糖永、鹽水、奎寧水等有不同反應,如對糖水就做吸吮動作,苦水就作怪相。
新生兒也有辨別圖形的知覺,如一些研究表明對不同複雜程度的黑白線條圖表現不同的凝視時間,一般“偏愛”較複雜的曲線圖形。
有人證明出生10天的嬰兒就具有三度空間知覺、距離知覺,假如把客體向嬰兒的臉移來,他會做出非常確切、協調的防禦動作,頭向後靠、手和臂放在物體和身體之間。10~12周嬰兒已有一定程度的“大小恆常性”。6個月左右的嬰兒已有深度知覺。例如“知覺視崖”實驗(一玻璃平臺底下鋪有格子的圖案,使一側看起來像“淺灘”,一側像“懸崖”,嬰兒在平臺上爬,當嬰兒爬至“懸崖”邊時,大多數嬰兒徘徊沒有越過去,而朝著相反方向爬,且心率也有所變化。)表明嬰兒已有了深度知覺。
2~3歲嬰兒的感知覺漸趨精細。視覺方面已能分辨幾種基本色,依次為黃、紅、綠、藍(也可因社會文化條件的不同在次序上有所不同)。這時期兒童己掌握一定的有關空間、時間的詞彙,在空間知覺方面已能辨別上下、遠近,但還不能正確指出前後、左右。3歲時已能正確運用早上、晚上的時間概念。
(2)嬰兒的注意:注意不是一個獨立的心理過程,而是心理過程的共同特徵。注意有隨意注意和不隨意注意之分。定向反射是注意的生理機制。額葉、腦幹、丘腦在調節隨意注意方面起重要作用。嬰兒出生不久即出現注意,新生兒在覺醒狀態時可因周圍環境中發生巨響、強光等刺激而產生無條件定向反射,正在吮乳的嬰兒停止吸吮動作指向刺激發生的方向。這種現象就是一種原始狀態的注意。
嬰兒時期的注意不斷髮展、豐富,除強烈的外界刺激能引起注意外,凡能直接滿足其機體需要或與滿足需要有關的事物也能引起注意,如媽媽、奶瓶等。一歲左右兒童在獨立完成動作的過程中促進了注意的發展,出現了隨意注意的萌芽。逐漸能按照成人提出的要求完成;些簡單的任務,指向有關的物件。
嬰兒的注意是極不穩定的,對一個物件集中注意只能堅持幾秒鐘,一歲左右嬰兒凝視成人手中的表一般不超過15秒。隨著年齡增長,兒童注意的穩定性逐漸增大。
(3)嬰兒的記憶:條件反射的出現就是記憶開始的標誌,運動性記憶出現最早(生後2周左右),其次是情緒性記憶(半歲左右),然後是形象性記憶(6~12個月),詞的邏輯性記憶最後出現。2、3個月嬰兒當他注視的玩具從視野中消失時能用眼睛去尋找表明這時已有短時記憶。一個實驗表示當著嬰兒面將玩具放在兩塊布中一塊下面,8個月嬰兒間隔1秒鐘就不能找出它,1歲嬰兒可以在間隔3秒甚至7秒鐘後尚能找出玩具。在日常生活中,3、4個月兒童出現對人或物的認知,6個月認知較明顯,如能辨認自己的母親與陌生人。但嬰兒記憶保持時間較短。1歲再認潛伏期只有幾天,2歲可延長到幾個星期,3歲時可保持幾個月。1歲左右出現明顯的回憶。2歲時再現潛伏期只有幾天,3歲時延長至兒個星期,4歲時可至幾個月。
(4)嬰兒的思維:2~3歲嬰兒的思維具有直覺行動性,依靠感知和自身的動作進行思維,離開了動作,思維也就終止。但這時期已能利用語詞對事物作一些分類和概括,如按照物體的大小、顏色、形狀等外部特徵對事物進行分類,但還不能根據事物的木質特徵來概括。他們對一些概念的理解常因突出非本質特徵而擴大或縮小了概念。如在這時期的兒童面前說“某老太太是某人的妹妹”,他會覺得很驚訝,“這麼老了還是妹妹!?”因為在他的經驗中“小孩子”這一非本質的特徵已被概括進“妹妹”這一概念的內涵中了。
3、情緒和個性的發展:新生兒有兩種基本情緒,愉快、不愉快,都與生理需要的滿足與否相聯絡,隨著需要的變化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針起情緒的動因內容以及情緒表達方式越來越豐富。一些研究認為1歲嬰兒已有恐懼、厭惡、憤怒、快樂、高興、情愛等情緒表現。第一個社會性微笑在出生後7、8周出現,2、3個月對人的接近、語音發生了興趣,6、7個月開始對母親產生依戀對陌生人有怯生現象。依戀是嬰兒尋求並企圖在軀體上保持與另一個人(主要是母親或其他親近的照顧者)親密聯絡的一種傾向。主要表現為微笑、啼哭和漸漸呀呀、吸吮及身體接近侯依和跟隨等。這種依戀情緒雖不是突然出現,但6、7個月嬰兒表現較為明顯。在此同時怯生也開始出現,產生某種恐懼感,提防和害怕陌生人,當親人離開有苦惱反應(分離恐懼),15~18月達高峰。7~12個月嬰兒最普遍的恐懼之一是對陌生人的焦慮,這時期的嬰兒把陌生者(或客體)同他提取出來的熟悉人物的圖式相比較。來回注視陌生人的臉與親人的臉,由於不能同化這個圖式就會產生不確定狀態的恐懼或焦慮而哭叫。
依戀與焦慮是兒童早期社會性和情緒發展的中心部分。無論是哪一種發展理論——生物習性說或社會學習論,他們都強調兒童與母親或別的主要撫養者之間的關係是今後成長髮展的重要因素。由於對母親的依戀為兒童提供了安全感的基礎,為父母以後對兒童的影響奠定了基礎,它有著長期的效應。他們易於採納與父母相同的價值觀和與之相應的種種行為。在多數情況下父母所鼓勵的行為有助於兒童在更大的社會範圍內較好的生活。所以依戀通常是有利於兒童的發展。反之1歲嬰兒的焦慮體驗也將是早期教養中對成長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因而當代的研究者認為關鍵是讓1歲嬰兒的焦慮體驗減少到最低限度,使他們的舒適安全感增加到最大限度。
(二)幼兒期(3~6、7歲)的心理發展
1、言語的發展:幼兒期是一生中詞彙量增長最快的時期,與3歲相比,7歲時的詞彙量大約增長3~4倍。3歲800~1,000;4歲1,600~2,000;5歲2,200~3,000,6歲3,000~4,000。幼兒己能掌握各類飼,詞義逐漸明確並有一定的概括性。
這時期各種空間方位詞也都出現,如上下、前後、裡外、中、左右等,提高最快的是3~4歲,3歲能辨上下,4歲能辨前後、裡外,5歲能以自身為中心辨別左右,6歲進展不大,由於左右方位的相對性,以對方為中心判斷左右一般要到7、8歲才能掌握。時間詞在3~6歲的幼兒中首先掌握今天、昨天、明天,然後是上午、下午、晚上和今年、去年、明年。到6歲已能全部掌握。
幼兒的言語中已有相當比例的代詞,但由於代詞中指示代詞如這裡、那裡以及人稱代詞你、我、他等具有明顯的相對性。需隨語言環境和交談者角色(說話著、受話者、第三者)的變化而變化,要理解這些詞,不僅要有相當的語言能力,還須進行復雜的智慧活動,隨時調整和轉換理解的參照點。故4、5歲幼兒在語境變化的情況下也常會錯誤她理解或說錯你、我他、你的、我的、他的這些代詞。
幼兒的語句基本上掌握了各種語法結構,但對一些結構複雜的句子,如被動語態(“珍珍被小明推倒”)和雙重否定句(“小朋友沒有一個不來”)還不能很好理解,一般要到6、7歲時才能正確掌握。
幼兒的言語表達逐漸由連貫性言語取代情境性言語(即那些斷斷續續不連貫的,並附加許多手勢和表情的敘述,別人要結合當時的情境才能理解的語言),並在對話性言語基礎上開始發展獨白言語,例如這時期幼兒已能連貫講述一段故事。另一突出的變化是有了自我申心言語。這是一種自己對自己說話不起交際作用的自言自語,經常是伴隨動作和遊戲而產生,有時是在遇到困難或問題時進行的出聲思考。所以它是一種既具有外部言語特點,又具有內部言語特點的由外部言語向內部言語轉化的過渡言語。自言自語在幼兒期佔很大比例,到7歲左右開始下降,代之而起的是內部語言的發展。
2、思維和想象能力的發展:
(1)幼兒的思維:與嬰兒期兒童相比幼兒的思維已開始擺脫動作的束縛,學會在動作之前就能在頭腦中依靠表象進行思考,使思考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預見性。不過這個時期的兒童思維還不能離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思維具有直覺性。對事物的概括也總是具體的、形象的概括,因而常常是非本質的概括。幼、兒已能對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進行正確的推理和判斷,但限於經驗貧乏,幼兒有不少推理是不合邏輯的,經常用自己生話的邏輯和主觀願望代替事物客觀的邏輯。例如給兒童一個關於蘿蔔是不是果實的三段論式命題:“果實都有種子,蘿蔔裡面沒有種子,所以蘿蔔(怎麼樣?)”,幼兒會告訴你“蘿蔔是種在泥土裡的”,因為他有這方面的見識,但是他很難作出“蘿蔔不是果實”的推理。一個關於物體浮沉的實驗,要求幼兒說出它們“什麼會浮(會沉)”:這時期的兒童當看到石頭沉下去,火柴桿浮在水面時就說“石頭大,火柴桿小。”當實驗者又把一根比火柴還小的縫衣針丟進水而沉下時他又說:“因為針小沉下去”。這時的幼兒對自己前後矛盾的理由並沒有覺察,更無自我批判性。由於他們認知的直覺形象特點,往往只依據事物外在的非本質特徵作出判斷。
幼兒已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集中表現在幼兒的象徵性遊戲(如辦家家、開汽車等)及創造性遊戲(如搭積木、主題角色遊戲),5、6歲兒童象徵性遊戲已發展到頂峰。隨著兒童生活經驗和知識的增長,許多隻能在想象中才獲得滿足的東西已成了現實,因而這類遊戲逐漸消退,代之而起的是競賽性遊戲。
幼兒豐富的想象還表現在幼兒的繪畫、泥工、講故事等活動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從事這些活動的目的性、創造性和獨立性也越益增強。
(2)幼兒的注意:幼兒期,不隨意與隨意注意都在發展,特別是透過遊戲活動,在向兒童不斷地明確遊戲任務的過程中促進幼兒隨意注意的發展。但是幼兒期兒童的注意特點仍以不隨意注意佔優勢,對鮮明、新穎、具體形象、變化的事物都能自然而然地引起幼兒的注意。
注意的廣度也即感知的範圍,指在同一時間內能清楚把握的物件數量。實驗證明,在0.1秒速視條件下,正常成人一般只能把握8~9個黑色圓點,或4~6個無聯絡的外文字母或4~5個無聯絡的漢字。對幼兒來說,在0.1秒速視條件下呈現4~9個點子,正確辨認點子數隨年齡增長而增加,73.5%的4歲幼兒『能辨認2個點,66.6%的6歲幼兒已能辨認4個點,44.6%能辨認6個點。但直至小學M至四年級還只有極少數(10~16%)才能辨認9個點。
幼兒2~3歲能集申注意10~12分鐘,5~7歲能聚精會神15分鐘左右。
(3)幼兒的記憶:主要是不隨意記憶,在教育的影響下,有意記憶開始發展。幼兒記憶很易受成人的暗示,也很容易發生現實與臆想混淆的現象,與此相聯絡的是幼兒十分相信童話或傳說中的人物與情節,自己也會編織一些自己嚮往的卻又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成人往往誤以為是兒童在撒謊。另據一些研究表明幼兒期存在明顯的“記憶恢復”現象,剛接受的資訊其再現水平不如相隔幾天後的再現水平,這說明兒童的大腦不是消極地再現材料資訊,而是有個積極主動的加工改組過程。幼兒在識記過程中很少使用記憶策略,例如他們還不能利用語詞作為記憶的中介物來幫助記憶,到了6、7歲雖然可以在別人的提醒下利用詞為中介來提高記憶的效果,但他們自己尚不能主動地去利用。
3、情緒和社會性的發展:幼兒的情緒體驗已相當豐富,一般成年人體驗到的情緒大部分已為幼兒所體驗,只是在引起情緒的動因、情緒表現方式上還有許多不同。幼兒的情緒表現完全是外顯的。缺少控制的,有時會莫明其妙地發脾氣,或出現極度的恐懼。幼兒常常害怕想象中的事物,諸如黑暗、鬼怪、動物等。對傷害、斥責、譏笑等的焦慮也增加了。
幼兒已有一些高階的情感體驗,如已能根據成人的教育把同伴或自己的行為與行為規範相比較從而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道德的體驗。幼兒的理智感突出地表現在好奇和好問,還喜歡拆裝玩具,這都是兒童探究性的強烈表現。
在社會文化的影響下,幼兒已意識到男女性別行為的差異。4歲前男女兒童與同性或異性同伴都玩得十分融洽,4歲之後男女兒童遊玩的內容開始分化,5歲後更加明顯。兒童意識到適合自己性別角色的行為從而產生同一性。
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識有所發展,對自我形成某種看法,如自己是聰明的還是笨的;是漂亮的還是醜的,等等。這些自我認識基本上就是家長、老師平時對兒童評價的翻版。一直受到周圍人肯定的、積極評價的兒童往往會產生一種滿意感、自信感;而經常受到否定的、消極評價的兒童容易產生一種自卑感、孤獨感。幼兒期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徵和個性傾向性常常是一個人個性的核心成分,雖然以後也能對其中一些不良個性特徵加以改造,但往往很難起質的變化。除非兒童的客觀環境、親身經歷有極大的轉折變化,否則已形成的行為動型是很難破壞的,正因為此,就應特別重視幼兒期的教育。
(三)童年期(學齡初期6、7~11.12的心理發展)
1、言語的發展:兒童入學後,口語迅速發展,對語言的理解能力逐漸增強。課堂上要求能集中注意聽課,能全面理解老師逐漸複雜而完整的語言表達。此時兒童獨白言語迅速發展,如要求複述課文、開會發言,這種獨白式語言比對話語言要求更多的預先思考,要求善於選擇詞彙,組織內容、主次分明、指向清楚,即促使兒童的語言更加完整、連貫。
此時期開始大量地學習與使用書面語言,閱讀課文,造句、寫作等,書面語言是在口語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一種更高階形式的語言,它可以超越時空界限使語言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使用書面語言的解剖生理基礎與口語不同。因此,在臨床上發現有的兒童因書寫無能、閱讀無能等而造成學習困難,但口語表達仍然完好無損。
此期,內部語言有了明顯的發展,內部語言是一種發音隱蔽的默語,句子壓縮、簡略,具有自我調節的機能。是語言發展的高階形態,其發展與書面語言及思維的發展密切相關。
低年紙小學生尚不習慣於不出聲的思考,到了後期先思考再說,或先思考再動手均能力逐漸加強。
2、小學兒童認知的發展:
(1)知覺:低年級兒童已能指出除基本色以外的幾種混合色如紫紅、粉紅、橙黃等,經過專門訓練,對顏色的差別感受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言語聽覺敏度已接近成人。對三維立體形狀知覺透過數學、幾何和圖畫的教學迅速發展。剛入學的低年級學生對左右方位的辨別只能以自身為標準。在教學影響下,很快就能以客體為中心分辨左右。小學生辨別空間方位,一般在三年級左右能在詞的水平上辨認空間方位。
(2)學齡期兒童的注意:學齡初期兒童在學校教學條件下隨意與不隨意兩種注意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不隨意注意也獲得了新的特點,更多的與學習興趣相聯絡:教師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以及5!起高尚情感的激情演講和產生美感的圖畫等都能引起兒童持久的不隨意注意。此期兒童注意能集中的時間7~10歲約20分,10~12歲可達25分鐘,12歲後能達30分鐘。小學兒童能否穩定地保持注意雖然受成熟因素的制約,但更受教育因素的影響,直觀具體生動的教法又易為兒童所接受的內容,容易使兒童持久穩定地維持注意;單調、刻板的物件則易分散注意。注意容易分散(分心)是不穩定性的一種表現,但它不能與那種自覺地將注意轉移到別的活動中去的現象混為一談。分心是指對那種於完成工作任務有不良影響的無關刺激缺乏抗干擾的能力。
注意的穩定性是指能較長時間保持集中在某種事物上。狹義的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物件上的時間,一般來說,人們很難長時間保持在同一物件上固定不動搖。例如注意聽表的滴唯聲總是時而聽到時而聽不到,時而強時而弱。這就是注意的起伏現象。一般人每一起伏週期平均約8~10秒。廣義的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動上的時間,雖然注意集中指向的個別物件、個別動作有所變動,但心理活動的總方向總任務始終不變。如學生注意於寫作活動,雖時而注意思考時而注意動筆時而查閱資料,但寫作的總任務不變就是有了穩定的注意。所以廣義的穩定性並不意味著同時只穩定在同一物件上。
注意的另一種品質是注意的分配,分配是指人在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時能把注意同時指向不同物件。如教師邊講課邊觀察學生的動靜,工人操作機器,邊調節機械邊觀察儀表。分配的可能性是所完成的若干活動中必須每一種活動都是熟悉的,且共申有一種在一定程度上是習慣了的自動化了的動作,不需要多少意識的控制。童年期兒童不善於分配自己的注意是因對要注意的事物不熟悉,尚未達到自動化的程度。當學生在寫字技能熟練後,他就能分配他的注意,一邊聽課一邊記筆記。
注意有障礙的兒童通常表現為分心、不穩定,不能使注意長久地集中在任何事物上,經常不斷地由一個客體轉到另一個客體上。此外是注意的範圍減小,注意的分配能力交弱等等。
(3)記憶的發展:小學生的記憶能迅速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從機械識記占主導地位逐漸向理解記憶占主導地位發展;②從無意識記占主導地位向有意識記占主導地位發展;③從具體形象識記占主導地位向詞的抽象識記逐漸增長髮展。小學3~5年級學生能更多的採用內在的記憶策略,例如他們在長時記憶中對一些表面上無聯絡的識記材料能透過組織、加工等策略(如分類別貯存、或使之意義化等)使之系統化。也就是說能主動地在頭回中對所記事物加以整理成為有內在聯絡的材料納入自己的記憶系統。這樣在提取時就比較容易,獲得較高的記憶效果。但低年級小學生主動系統化的記憶還較少。
(4)思維的發展:童年期兒童的思維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小學低年級兒童思維以具體形象為特點,到中、高年級,抽象邏輯思維逐漸增長。此時用正是皮亞傑所謂的“具體運算”階段,他們已能在客體現象變化——形狀或空間位置變化N情況下而在思維中保持事物數量或物質的不變性,從而產生“守恆”的概念。無論是從兒童的概念、推理等思維形式來看都表現出這一過渡時期的特徵。小學兒童在解決一些概念性問題時更多的是採取求實的、具體的途徑,緊緊地抱住覺察到的現實不放。而對可能性思索得很少;在判斷、推理某種現象時,他們也多采取經驗歸納法而更少假設演繹。譬如,我們給他們兩個前提(大前提、小前提);“魚(類)是用鰓呼吸的,鯨(魚)是不用鰓呼吸,”要求兒室推演出結論,“所以鯨(魚)……”。而他們的結論往往是從自己已有的經驗出發,說“鯨魚在大海里遊是很大很大的魚”,“鯨是用鼻子呼吸的”等等,而較少能排開具體經驗,依據給他的兩個假設命題進行推論。這種能力到此階段的後期——小學高年級開始有了轉化。
3、兒童個性的發展:小學生入學後由於學習活動已成為他們的主導活動,因而社會交往的面擴大了,一些與學習、同伴、教師有關的社會性情感越來越佔主要地位。如理智感、榮譽感、友誼感、責任感以及審美感等等都有一定的發展。但這時兒童的情感也是處在過渡時用,從外露的、易激動的表現向內化的,穩定的表現發展。
小學生的道德品質發展有一定的年齡特點,如對道德概念的認識來看是從直觀的、具體的、比較膚淺的認識逐步過渡到軟抽象的、本質的認識;對道德行為的評價也是從只注意行為的後果過渡到較全面的考慮動機和效果的統一。比如告以“甲孩子由於不知道門外有一張椅子上面放有玻璃杯,他一塔門將椅子推翻打碎了15只杯子;而乙孩子,他媽不在家,為偷吃放在櫃子中的果醬而將旁邊的一個玻璃杯打碎了”。問兒童這兩個孩子哪一個更應受罰。一般低年級兒童多從行為的客觀後果的嚴重性出發說甲孩更壞,而高年級兒童(9-11歲)則從行為的主觀動機去作判斷,認為乙孩系偷吃東西把杯子打碎是更壞的。
關於道德認知的發展方面皮亞傑學派還進行了許多研究,他得出的結果是這個階段兒童的道德判斷是從“他律道德”(即根據外在的道德法則,受自身之外的價值標準所支配)向“自律道德”(即從主觀動機、平等、公道等標準)發展。
另外,小學生對自我己有一定的評價,但這種評價往往來自別人(如教師、同伴和家長)對他的評價。小學生還缺乏獨立評價自己的能力。小學生己能對別的兒童的行為作出評價,但往往是針對某個具體行為,到高年級時才能從個性品質上來分析評定別人。
4、青春期(少年和青年初期,11、12~16、17歲)的心理發展
少年期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價段,這是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發展的時期,生理上的急劇變化和學習活動的變化使兒童的心理又出現一次飛躍。
少年期是身體發育的第二個加速期,其顯著特徵之一是兒童的身高、體重陡增,特徵之一是第二性徵的出現和性成熟開始。中國男女兒童性萌發、成熟的年齡平均在11、12~16、17歲,存在較大的個別差異,從世界各國的研究發現,兒童身高、體重和性成熟都呈一代比一代提前加速的現象。
1、青少年認知的發展:此時期相當於皮亞傑的“形式運算思維”階段,抽象邏輯思維占主導地位。從“經驗型”的抽象向“理論型”抽象發展。開始運用假設和機率未分析思維。同時達到能對思維過程本身進行反審的自我評價的心理水平。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逐漸加強。富有創造精神,常提出一些新設想、新見解,對別人提出的論點一般不輕易相信和盲從,要求有說服力的邏輯論證。
少年兒童隨意注意逐漸佔主要地位,如能主動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指向某種必須注意的客體,努力抑制自己的興趣,排除周圍的於擾等,持久地集中注意。
2、青少年的個性發展:少年期是處於一個既成熟又不成熟、既獨立又依賴的錯綜矛盾時期。少年的行為往往帶有衝動性,對很多問題似懂非懂。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特別是表現出“成人感”的意識,覺得自己己經不是孩子了,有一種成熟的體驗;反對自己仍歸屬於兒童行列,不願再受到像兒童那樣的特殊待遇;要求別人尊重自己,開始掌握成人的標準和評價,模仿威人的外表,也學習成人的優秀品質、知識和技能。但由於少年期道德觀念不成熟,當遇到不良環境的影響,易於出現消極不端行為,如有些少年認為“香菸在手,似乎就成了大人”;少女也把力求趕上摩登水平就不再是小姑娘了。這時期與成人的相互關係上如處理不當易產生對立情緒。少年期身心充滿著矛盾,確實是一個不穩定時期,也是可塑性大成長快的時期,所以特別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注意將他們的旺盛精力引導到學習上來,激勵他們為成為未來社會約有用人才而學好本領。
青年初期從15、6歲到17、18歲身心接近成熟,是朝氣蓬勃充滿青春活力的時期,是對未來工作做出選擇的準備的時期。形成了對人生的看法,他們的情感也帶有與人生觀相聯絡的特點。他們的內心世界要比少年複雜,但又不大輕易吐露真情,帶有“閉鎖性”特點,常以日記等方式來傾吐自己的內心秘密和感受。青年的心理更多具有社會性、政治性特點,經常把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現象提高到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上來衡量。由於他們對人生的看法還只是個人生活的感性概括,缺乏歷史的和現實社會的經驗與教訓,因而初步形成的人生觀還是不穩定的,容易受外界影響而改變,人生觀的基本形成一般是在進入青年期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