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揚楊劉

    不能,鄧艾偷渡陰平是出奇制勝,不出奇招就勝不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漢佔據了易守難攻的巴蜀地區,複雜的地形可抵得上三十萬大軍,加上蜀漢前線的幾萬大軍,就是三十多萬大軍在防守。魏國總共也就有個四十萬大軍,而且要各地駐守和防備東吳。鄧艾偷渡陰平那次魏國伐蜀的兵力是十八萬大軍,18萬兵馬進攻姜維的30多萬兵馬,姜維的指揮能力也不弱,所以魏國大機率打不贏。所以鄧艾匹夫不偷渡陰平,魏國短期內滅不了蜀國。

  • 2 # 透心之波

    不行,因為蜀漢有很多投降派,鄧艾幾千人偷渡,正好他們有藉口可以投降。在江油簡直就沒有抵抗,所以說這就很奇怪了,肯定是有大陰謀。消滅這些偷渡的兩三千人應該容易。如果姜擋住劍閣,投降派不敢動,也沒有藉口向皇帝要求投降。這下鄧艾到了成都了,投降派要挾皇帝投降,姜退路己斷,也只有投降。

  • 3 # 一貳一橙

    如果公元263年,鄧艾沒有偷渡陰平的話,那蜀漢就不會亡了,曹魏方面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滅掉蜀漢,別說短期了,有可能連長期都滅不了。

    為了滅亡蜀漢,曹魏掌權者司馬昭動用了將近二十萬軍隊,而蜀漢方面也至少用了八萬以上的軍隊來迎敵,這是什麼概念啊?這是自黃巾之亂以來,三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國戰,這手筆在三國大概也只有赤壁之戰能和其比一下高低了。

    為什麼鄧艾不偷渡陰平,蜀漢就不會滅亡?

    第一:當時作為主力的鐘會大軍已經被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人阻擋在了劍閣之外,糧草都快見底了。

    翼、厥甫至漢壽,維、化亦舍陰平而退,適與翼、厥合,皆退保劍閣以拒會。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姜維改變了魏延“重門”防禦,禦敵於陽平關外,而他所提出的“斂兵聚谷”策略實際上也已經奏效,陽平關、陽安關、漢城、樂城、陰平橋頭等前沿陣地雖然都失陷了,可鍾會大軍糧草不繼,加上他軍隊過多(鍾會軍是滅蜀主力,有十二萬人,這是他的優勢,也是他的劣勢),秦嶺運糧困難。當年諸葛亮北伐遇到的問題現在全給鍾會遇到了,所以他才會放棄所有勝果,“將議還歸”了。

    只有鍾會一退,鄧艾(西路軍三萬人)、諸葛緒(諸葛亮族人,中路軍三萬人)就不是大問題了,如果沒有鄧艾不怕死偷渡陰平的話,以姜維的軍力是完全可以擋住魏軍的,這一點不止姜維有信心,就連手下將士都有這個自信。要不他們也不會一聽到劉禪投降的訊息,一個個氣得拔刀砍石了。第二:如果鍾會退了,鄧艾和諸葛緒自然也得退,只要在他們撤退的時候,姜維率軍尾隨進攻,痛打落水狗,曹魏大軍不說全軍覆沒,起碼也得傷筋動骨。這一點姜維完全可以做到,他和廖化、張翼等人的合軍至少在三萬以上,加上成都諸葛瞻、江油各地守軍,人數不下五萬之眾。

    當年王平、費禕的興勢大勝,靠著地勢就戰勝了有著近十萬大軍的曹爽,把他打得丟盔卸甲,比演義裡曹操割袍斷須還慘。這一戰姜維可是也參加了,他有經驗,又知地形,只要儘快佔據住緊要關口,攔住曹魏大軍的退路,收割魏軍人頭什麼的都不在話下。

    第三:來解釋為什麼蜀漢短期內不會滅亡。前面也說過,鍾會、鄧艾、諸葛緒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的話,那等到糧盡也只能退兵,就算姜維大發慈悲,不背後動手的話,可勞師動眾,十幾萬軍隊傷亡慘重,司馬昭在朝廷上的威望難免受到影響。

    鍾會等人雖然是得到了漢中等地,已經比曹叡時期更進一步了,可十幾萬大軍駐守在漢中,留又不是、不留也不是,別忘了當年曹操也是十幾萬大軍佔據漢中,結果還不是一句“雞肋”就收拾包袱走了。你司馬昭比曹髦、曹奐厲害不假,那你還能厲害得過魏武帝,曹操當年都沒做到的事,你司馬昭自認為就做得到?再說了,司馬昭在制定滅蜀事宜時,滿朝譁然,除了一個鐘會外就沒其他人支援,其中反對得最用力的還是鄧艾,這可是司馬家一手提拔起來的心腹,連鄧艾都“屢陳異議”,可見司馬昭伐蜀在當時曹魏朝廷上是沒有市場的。所以如果伐蜀失敗的話,首當其衝的就是司馬昭本人,別以為他總攬大權就可以為所欲為,要是他真的在伐蜀事宜上失策,白白消耗國家人力、物力的話,有的是人要把他拉下馬。

    司馬昭在伐蜀前的處境和當年的曹爽差不了多少,曹爽總攝朝綱,欺負少帝、大臣,身上又沒有戰功,所以他才想透過滅亡蜀漢、積累戰功來讓自己在朝堂上站穩腳跟。同樣的司馬昭也是,他不但欺負曹髦,甚至還殺了他,這是三國時期唯一一單弒君案件,為了穩定人心,司馬昭在弒君事件後,不到三年的時間就起步滅蜀,此舉很顯然就是為了轉移國內對他的意見,只要拿下了蜀漢,那他代曹建晉就真的是穩如泰山了。

    所以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諸葛瞻能給點力、劉禪可以堅持一下,那一切就會不一樣了,曹魏內部極有可能會因滅蜀的失敗而陷入內亂,蜀漢在經過了大戰後,雖然無力再舉兵北伐,但在短期內是可以繼續逍遙快活的。至於江東方面也不用去理,蜀漢沒事了,孫吳的“援軍”自然會退,三國鼎立的局面還得再維持一段時間呢!

  • 4 # 小傷聊史

    鄧艾如果不偷渡陰平,根本沒辦法短時間滅掉蜀漢。

    鄧艾偷渡陰平,正是因為鍾會大軍主力被阻擋在劍閣無法前進,而這時候漢中幾處重要據點還沒有被攻破,姜維一直以來的計劃便是利用這幾個據點來牽制魏軍,最後一起對魏軍形成圍殲之勢。鍾會也料到到了這一點,而且蜀道難行運糧艱難,如果鄧艾沒有提出偷渡陰平,恐怕鍾會早就提前撤軍了。

    假設鍾會能夠攻破劍閣,也一定需要很長時間,這樣姜維仍然能退守雒城等重鎮險關,況且蜀漢東有羅憲在江州,西有五門牙兵可用,南有南中霍戈,拖延日久東吳援軍也就到了,如果蜀漢在實行堅壁清野,那麼魏軍最後是否能取勝,真的很難說。

  • 5 # 臨石觀海

    如果鄧艾不偷渡陰平,魏國能短期內滅了蜀國嗎?

    我的答案是如果鄧艾不偷渡陰平,魏國短期內是滅不了蜀國的,但也只是短期而已。

    鄧艾成功偷渡陰平

    我們先來看下鄧艾偷渡陰平的背景,當時司馬昭兵分三路伐蜀,魏將鍾會率主力與蜀將姜維相持於劍閣,因姜維採取了堅壁清野的戰術,加之自古以來劍閣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絕地,魏軍主力面臨軍士疲弊,補給困難的兩難境地。

    而就在這時鄧艾提出了偷渡陰平的險招,為什麼說是險招呢,因為陰平小道太難走了,一來陰平道都是崇山峻嶺,只要蜀軍稍微放一點兵力埋伏,魏軍都會全軍覆沒。二來這條路一直荒廢,就算沒有伏兵,自己翻山越嶺進入蜀國腹地,到達涪城已經只有半條命了,那麼只要蜀軍開門出來收割一下,就又完蛋了。

    那麼這麼小機率的冒險,為什麼鄧艾卻成功了呢。這裡不得不說一下運氣還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上天這次眷顧了鄧艾。

    鄧艾是一位狠人,他肯定知道這個選擇九死一生,但他卻毫不退縮,一路身先士卒,披荊斬棘,途中遇到過不去的絕路,他就拿毯子一裹,帶頭從山上滾下來,後面計程車兵就依樣畫葫蘆,歷經千難萬險,終於成功的渡過陰平道,來到了蜀國腹地。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三國志》涪城守將不戰而降

    然後就到了這次豪賭看底牌的時刻,如果城門一開殺出一股蜀軍,那麼不止前功盡棄,小命也就交代了。但是鄧艾賭贏了,涪城守將馬邈做夢也沒想到此地會突然冒出了一股魏軍,以為神兵天降,天要亡蜀,於是不戰而降。於是鄧艾得以兵不血刃的入城休整。

    滿血復活之後,又戰勝了諸葛瞻,直接攻入綿竹,直逼成都。

    譙周勸降,後主投降

    而此時又出現了一位鄧艾的救星—譙周,此人雖為蜀臣,卻是個典型的親魏分子,對天象很有研究,在他的煽動下,後主劉禪未做抵抗,直接獻城投降了,蜀漢滅亡。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看,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成功,那麼姜維的蜀軍主力佔據天險劍閣,魏軍是難進分毫的,等待他們的也只有退兵這一條路,事實上在鄧艾提出偷渡陰平之計之前,鍾會也確實想過退兵。

    總結:綜上所述,我認為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這一招,蜀國是沒這麼快滅亡的,但話說回來,就算蜀國逃過此劫,但最終還是會被滅。因為此時的蜀國積弊太深,宦官專權,內耗嚴重,外耗也不小,加上人才凋零,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

  • 6 # 不沉的經遠

    如果鄧艾不偷渡陰平,魏國這次伐蜀之戰會以失敗告終,魏國短時間內也不可能第二次伐蜀。歷史上在鄧艾偷渡陰平成功之時,鍾會已經因為糧盡準備退兵。

    公元263年8月,司馬昭為了建立功勳,為篡奪皇位做鋪墊,決定發起滅蜀之戰。司馬昭命鍾會率10多萬大軍進攻漢中,鄧艾率3萬多人進攻在甘松、沓中,牽制在那裡屯田的姜維,諸葛緒率3萬多人進攻武街、陰平橋頭,以切斷姜維退回漢中的退路。此外劉欣從新城、上庸方向沿漢水西進,配合鍾會進攻漢中。

    在漢中戰場,由於蔣舒的叛變,鍾會進展順利,成功的攻佔了漢中的大部地方,只有黃金城、漢城、樂城等地的蜀軍堅守不降,但是也被魏軍優勢兵力圍困。而在沓中,鄧艾雖然擊敗了姜維,不過姜維還是成功的用計騙過了諸葛緒,成功的透過陰平橋頭,和劉禪派來增援的張翼、董厥、廖化各路人馬匯合,退守劍閣。

    劍閣地勢險要,鍾會集中了本部人馬和諸葛緒的軍馬累攻不克。由於魏軍在漢中集結了10幾萬大軍,糧草消耗巨大,而蜀道艱險,運糧不便,此時魏軍的糧草已經出現了問題,在鄧艾偷渡陰平的時候,鍾會都在和部下商議撤軍了。

    如果鄧艾不去偷渡陰平,而是和鍾會匯合,一起攻打劍閣。他所部只有3萬多人,而鍾會原來就有10多萬人,加上諸葛緒的3萬人,起碼有13萬兵馬,鄧艾這點部隊顯然不會對戰局產生太大的影響,魏軍還是無法攻克劍閣。

    所以如果沒有偷渡陰平的話,鍾會無法攻克劍閣,只能撤軍。

    如果此次伐蜀失敗,魏國短時間內無法發動第二次伐蜀戰爭。

    姜維集結在劍閣的部隊有4、5萬人,而在魏軍後方漢城、樂城等地堅守的蜀軍也有1萬多人,加起來就有5、6萬人。魏軍在撤退前,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自然不用擔心蜀軍的反擊。但是撤退時由於蜀道難走,只能分批撤退,這最後撤退的幾批部隊就有點危險了。

    當然,鍾會、鄧艾也都精通韜略,擅長用兵,他們如果要撤軍肯定也會做出相應安排。姜維能否抓住戰機,這個也要看大家的臨場發揮了。不過這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對國力損耗肯定不會小,魏軍即使能全身而退,短時間是不可能伐蜀了。

    而更重要的是,這一次伐蜀之戰是司馬昭為了撈取政治資本大力推動的,除了鍾會之外,支援他的人不多,連鄧艾都表示反對。如果伐蜀失敗,司馬昭在政治上會很被動,此時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安定國內的政局,而不是第二次伐蜀。

    所以短時間內,司馬昭不會再冒險攻打蜀漢。

    結論:綜合看,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那麼蜀漢可以擊退魏軍的攻擊,而且短時間內也不用擔心魏國的第二次攻擊,更不會滅亡了。

  • 7 # 小程看歷史

    姜維的主力尚在短時間內是不會被滅,因為短時間內蜀國的軍事力量尚在,有姜維這支主力還在牽制著魏國的大軍,蜀軍主力和魏軍主力在劍門關一線勢均力敵僵持不下。再加上成都還有諸葛瞻這隻衛戍部隊把守著,所以一時還不會滅亡,多少還能僵持一段時間。

    也正是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魏軍將領鄧艾才想到了偷渡陰平的這招。因為根據蜀國當時的情況來看,蜀國也就只有姜維這支蜀軍主力了。恰好這支主力部隊被同樣是魏軍主力的鐘會牽制住了。所以鄧艾才有機會偷襲成都。

    內憂外患實力問題還是會敗

    但如果說沒有搞偷襲,蜀國可能不會滅亡的這麼快,但是時間久了蜀軍也還是會敗,蜀國也還是會滅亡。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蜀國的實力問題,無論是軍隊還後勤保障,魏國都要強於蜀國數倍。這也正印證了當年諸葛亮說過的那句話,偏安一隅定不能長久,蜀不去伐魏,魏一定會來伐蜀。

    果不其然在他去世三十年後得到了應驗,公元263年,魏軍興兵伐蜀。此時的蜀漢政權面臨著內憂外患,內部有官宦庸臣當道,外部有曹魏對其虎視眈眈。所以整個蜀漢王朝真的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候,由於魏軍來勢洶洶,蜀國又屬於防範,所以很快就攻入了蜀境佔領漢中。

    漢中的失守使得蜀國失去了重要的戰略屏障。所有蜀軍不得收縮防線,整個主力全部退回到劍門關一線,劍門關位於今天四川省廣元市的劍閣縣。它位於成都平原的東北角,這裡當年蜀漢政權重要的關隘要到,越過這裡在繼續向西南挺近就是一條康莊大道,可以直入成都平原。所以說這裡是蜀國最後一道防線,因此蜀軍主力全力死守這裡。

    姜維難支撐整個大局

    但此時整個蜀國就只有姜維率領的這一支部隊在這堅守。但面對數倍於己的魏軍而言,姜維是雙拳難敵四手,蜀漢政權的益州之地,幅員遼闊到處都是漏洞,姜維顧得東顧不了西。所以說即使鄧艾沒有偷渡陰平,也還有可能偷渡別處,或者還有更多其他的辦法對付姜維和進攻成都。

    此時的蜀國內憂外患國力憔悴,已經大勢已去姜維一己之力也是堅持不了多久的。所以說蜀國躲得了初一也躲不過十五,滅亡是早晚的問題。

  • 8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如果鄧艾不偷渡陰平,以鍾會、鄧艾為首的十八萬魏軍,在短期內是滅不了蜀漢政權的,但是時間一長,蜀漢滅亡還是必然的。

    先大概瞭解一下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此戰是司馬昭執意發起,為了轉移國內對司馬昭弒君這個大逆不道的行為,而發動的戰爭。

    在發動戰爭前,只有鍾會刻章迎合司馬昭,因此鍾會也成為魏國討伐蜀漢軍隊的主帥,魏國兵分三路,西路軍由鄧艾率領3萬人,由狄道向姜維所在的沓中進發,中路軍由諸葛緒率領3萬人,由祁山向武都進發,東路軍由主帥鍾會率領12萬人,又分成三路分別由斜谷、駱谷、子午谷向漢中進發。

    當時姜維率領蜀漢中央軍主力在沓中屯田,在聽說魏軍到來後,立即後撤,並在陰平虛晃一槍,繞過了諸葛緒,率先退守劍閣,依靠天險劍門關擋住魏軍。

    當時從沓中或漢中進入成都只有這一條路,也就是從陰平到橋頭過白水關,經劍閣,再南下涪城、雒城,最後到成都,而陰平是不能直接過到涪城的,中間隔著七百多里的陰平險道。

    換句話說,只要姜維守住了劍門關,魏軍即使人再多,軍隊再強,也是進不來的,因為劍門關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當的天險。

    鍾會進入漢中後,蜀軍按照姜維的部署,全部收縮防線,進入漢城、樂城、陽平關等堅城險隘防守,鍾會只是將漢、樂二城圍起來,留下一部分兵力圍城,主力繼續南下,直到劍門關被姜維擋住。

    除了諸葛緒被鍾會以畏縮不前為由拿掉了指揮權外,魏軍18萬軍隊中,鄧艾率領3萬也來到了劍門關,攻不下劍門關,又無法翻越陰天險道,魏軍面臨非常困難的局面。

    魏軍最困難的就是糧食運輸問題,魏軍的糧食還得從關中經水路運到漢中,再從漢中往南運到劍閣,這個補給線已經被拉長了數百公里,不是魏軍沒糧食,只是糧食很難運輸,當年諸葛亮北伐也是不好運糧,現在倒過來了,魏軍從關中運糧食到益州同樣非常艱難。

    除了糧食的問題,魏軍並沒有受到任何強有力的阻擊,魏軍主力及士氣毫無損傷,就算拿不下劍閣,魏軍也大有收穫。

    漢中大部分地區都被魏軍佔領,蜀漢還有幾座孤城在堅守,況且魏軍兵峰已到了劍閣,整個益州門戶大開,從漢中到劍閣一路被魏軍佔領,蜀漢只剩下成都及其附近,包括涪城、綿竹、雒城,以及東部的江州,東北部的巴郡和巴西郡,南部的南中等地。

    如果鄧艾沒有偷渡陰平,那麼蜀魏兩國主力還是在劍閣對峙,如果確實拿不下陰平,魏軍可以先行拿下漢中蜀軍還在堅守的孤城,接著兵分兩路,一路從漢中向東南或正南方向進入巴郡或巴西郡,再折向東往成都,另一種直接向東攻打江州,切斷蜀漢與東吳的聯絡。

    就算鍾會暫時無法突破劍閣,但是魏國主力已經深入蜀漢境內數百公里,戰爭打的是資源、人口、物資、實力、後勤等等,蜀漢的實力已經嚴重被削弱,只能據險死守,毫無開啟局面的辦法。

    如果鍾會派出鄧艾率領數萬人往東掃險蜀漢在巴郡、巴西郡及江州的據點,那麼蜀漢很難擋住鄧艾,因為鄧艾是從內部往外打,而不是從外向內打,蜀漢所有的防禦工事,都是向外防禦的,相對來說,鄧艾有優勢可以拿下江州、巴郡及巴西郡。

    如果鄧艾拿下這些地方,再向東往成都打,同時鍾會率領主力已經拿了漢中的堅城,再繼續攻打劍閣,那麼姜維真的無法抵抗魏軍,即使蜀漢有意調動各地的邊防軍回防成都,但已經到了這個地步的蜀漢,肯定會引發多米諾骨牌一樣的滅亡效應,邊防軍一調動,邊境立即不安定起來,到時候蜀漢還是一樣要滅亡。

    姜維再有能力,也只能靠天險抵禦實力不足帶來的劣勢,況且鍾會、鄧艾等人,也是當時的名將,與姜維能力不相上下,而且鄧艾自從調到關中及隴右,姜維北伐再也沒有打贏過鄧艾。

    如果真是這樣,不出一年,魏軍還是能擊敗姜維領導的蜀軍,最終還是由魏國滅亡蜀漢。

  • 9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鄧艾不偷渡陰平,魏國根本滅不了蜀國,最起碼短時間內滅不了。

    鄧艾的小機緣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詳細闡述了鄧艾偷渡陰平時候的諸多可能性,以及蜀漢所面臨的滅頂之災。

    在此再簡單闡述一下吧,其實就是一個機率問題。

    我們發現鄧艾率領著他的部隊走過陰平的時候,歷經了千難險阻,毫不亞於唐僧取經。因為陰平這個地方非常特殊,特殊就特殊在:非常難走,非常非常的難走。我們之所以用三個非常,如果大家拿出地圖來看一下就明白了,高海拔不說,還都是山路崎嶇的,這樣的山路將士們來回一走,保不齊就掉進山澗裡去了。

    但是請注意,非常難走並不是第一道坎,也不是最後一道坎,事實上諸葛亮在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明白了蜀漢沒有軟肋,唯一的軟肋就在陰平。

    既然諸葛亮明白這一點,那麼諸葛亮是怎樣做的呢?答案也很簡單,他命令一支特殊部隊,日夜的守在這個地方,絕對不允許任何一個人過來。

    但是呢,就這麼巧,鄧艾偷渡陰平的時候,正好趕上這個地方沒有士兵,士兵去哪兒了?調走了,調到哪裡去了呢?誰也不知道。

    不妨來個小假設

    我們不妨假想一下,如果當他率領著部隊氣喘吁吁的來到了陰平,然後在陰平等待他們的是一群虎狼之師,那麼鄧艾連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同樣的道理,如果在這個陰平根本沒有辦法發起有效進攻的話,那麼短時間之內就根本進攻不了蜀漢,短時間之內曹魏也沒有辦法把蜀漢怎麼樣。

    大家都知道古代講究的就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走了這麼長的時間早就沒了,如果這個時候再堅持打仗的話,恐怕士兵們就只能吃死人了。

    所以鄧艾在陰平一旦失了手,曹魏的大幅度進攻將會告一段落,當然至於三五年之後或者三兩個月之後再進攻,一切都是未知數。

  • 10 # 帝國烽火

    公元263年8月,魏國實際領袖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當時在魏國只有鍾會大力支援,所以司馬昭也是將鍾會作為此次滅蜀之戰的主帥,會同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作為主帥的鐘會並不是促使蜀漢後主的投降的直接人員,而是由鄧艾偷渡陰平之後,直插成都平原,最終成為壓垮蜀漢的最後一根稻草,並且接受了劉禪的投降。那麼若沒有鄧艾的偷渡陰平,魏國能短期滅掉蜀國嗎?

    根據《三國志》所記載,魏國的三路大軍是按照西路鄧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維,中路諸葛緒負責切斷姜維後路,東路鍾會軍則主攻漢中諸城。當時蜀漢大將姜維還在沓中屯田 ,姜維得知魏軍進攻之後,首先沓中與鄧艾交戰,而後虛晃諸葛緒,直奔東路抵擋魏軍主力。

    等到姜維面對鍾會大軍的時候,雙方的戰線已經到了劍閣,而原本在負責在沓中拖住姜維的鄧艾卻被姜維摔在了陰平,不得不說姜維在面對魏國滅蜀大軍的時候,軍事才能表現的非常好,而在沓中由於鄧艾沒能拖住姜維,所以姜維與鄧艾的第一次交鋒姜維佔上風。

    姜維到劍閣時候,彙集廖化、張翼,在兵力並不比鍾會多的情況下 ,拖住了鍾會,而鍾會雖然進行了聲勢浩大的祭祀諸葛亮的活動,也發動的政治攻勢,但是始終突圍不來姜維駐守的劍閣關隘。

    《三國志》記載:(諸葛緒)軍悉屬會 (鍾會),進攻劍閣,不克,引退,蜀軍保險據守。從這段描寫我們可以看到,鍾會大軍在面對姜維的阻擋時候,不僅攻克不了劍閣,而卻魏軍糧草和士氣也受到影響。

    鍾會沒有辦法,就想到姜維本來是魏華人,所以寫信給姜維說:“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姜維不為所動,回信都懶得寫。鍾會面對天險,然蜀軍保險拒守,魏軍攻關不克,又是孤軍深入,運糧不便,於是鍾會便商議退兵。

    此時作為老將的鄧艾,雖然在戰爭一開始不主張發動滅蜀之戰,後來又沒能拖住姜維,但是他畢竟是一位軍事宿將,加上他當時追姜維正好追到了陰平,於是他就給獻計“偷渡陰平”。《三國志》記載鄧艾分析局勢認為: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300餘里,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並斷言“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所以當鍾會在率領大軍進攻劍閣的時候,鄧艾也率領2萬人偷渡陰平,並且最終在綿竹打敗了成都最後一隻保衛力量。而此時鐘會依舊沒有突破姜維的防線,《三國志》記載:艾遂至綿竹,大戰,斬諸葛瞻,維等聞瞻以破,率其眾入巴東,會乃進軍至涪。

    也就是說若沒有鄧艾率領部“偷渡陰平”直插蜀漢中心,鍾會是不能突破姜維的防線,而蜀漢政權當時也不會滅亡,最終的結果鍾會也只有退兵。 而此次伐蜀戰爭司馬昭是舉全國之兵十八萬,經歷此次失敗之後,魏國將不會在短期內在聚集力量攻打蜀漢,蜀漢也不會短期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8k與38大蓋哪個更厲害?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