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正經鳩摩智

    三朝老臣,為何最終晚景淒涼呢?

    作為三朝老臣,位極人臣,肯定會成為皇帝御人之術的重點照顧物件。乾隆皇帝,對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後來還是有些忌諱的,(這是皇帝通病)所以有意識無意識的挑動滿漢朝臣矛盾,讓滿漢大臣明爭暗鬥,以達到控制的目的。張廷玉何等聰明,自然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所以請辭,乾隆當然不會讓他走了,你想,古代皇帝都得要面子,你一辭我就準不就顯得我沒人情味?不懂得體諒老臣?我君臣之遇的臉還要不要?況且你也許在鬥氣,我認真了,我豈不就小氣了?咱們還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吧,於是張廷玉被挽留了下來,不過,乾隆收權的手沒停下,張廷玉逐漸靠邊站了。

    張廷玉估計是想著:你又嫌我礙事又不讓我走,到底要怎樣?我不陪你玩了成不成,再陪你玩下去,我估計不得善終了!於是在乾隆十四年冬再次辭職,乾隆還是沒放他回家,而是批准以原官致仕,並御製詩三章賞賜(估計乾隆是在想:老張,別鬧了成不?帝王適當敲打一下大臣,不很正常嗎?別撕臉皮,乖)。可是張廷玉這時犯了一個致命的愚蠢錯誤,那就是,謝恩的時候,居然要乾隆給個手詔做憑證,以保證自己配享太廟的待遇,這就讓乾隆很不爽了,你這是要挾。老張為什麼要這麼厚臉皮要保證,我覺得很可能就是因為當時的老張已經有了強烈的危機意識(行行行,你非要拉著我玩,我算看透了,雍正爺給的待遇,不要臉也得保下來,給了保證書,你隨便玩吧,玩吧),這也許可以說明當時的朝局鬥爭遠比我們書裡的寥寥幾語還要激烈,位高之臣與皇帝的矛盾已經很深了。

    但是,臉皮不能撕破,乾隆也就忍了,給了。

    本來,如此也就罷了,張廷玉接下來又犯了一個大忌,直接讓乾隆發火了。辭官回鄉要親自面聖謝恩吧,也不知張廷玉怎麼想的,居然叫兒子替自己去謝恩,這到底是慪氣呢還是藐視呢?乾隆豈能罷休,直接下旨讓張廷玉來回話。(我覺得張廷玉估計是跟乾隆槓上了,賭氣呢)旨還沒下到,老張這就收到了口風,連忙進宮面聖,乾隆就更生氣了,好呀你個老張,你敢在我旁邊放眼線,接著就就著這個由頭,整治老張了,朝廷會議,除了他的太廟待遇,還把他的伯爵給革了。

    老張在家裡,不用說,肯定是氣死了,好吧,我待遇也沒了,晚節不保了,你愛咋地咋地,不陪你玩了,於是,在乾隆十五年又請辭了,剛好又碰上乾隆死了皇長子這當口,乾隆氣不打一處來,好啊,好你個老張,我都死了兒子了你還不消停,不看看時候,好好好,我滿足你,我也不要臉了成不成?於是用大學士九卿議,將張廷玉,罷配享,免治罪,徹底讓張廷玉捲鋪蓋回家了。後來,四川學政編修朱筌犯罪,張廷玉與其有關聯,乾隆更直接命張廷玉盡繳頒賜諸物,也不深究,也演算法外開恩了。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張廷玉死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乾隆皇帝,還是念在他三朝老臣的功勞,遵照老爸的意思,給了他配享太廟的待遇!

  • 2 # 李伯禺

    張迋玉是清朝三朝元老,康熙賞識地的辦事能力,但張廷玉此時還年輕,康熙時官做到了刑部左待郎。到了雍正張廷玉已成了雍正依靠的重臣,先後擔當過禮部上書,戶部上書,吏部上書一直到保和殿大學士,成為內閣首輔,此時張廷玉正在盛年,政治才能過人,加之雍正厲精圖治,希求改革弊政,張廷玉所幹過的禮、戶、吏各部都搞的有成績。雍正辛苦工作,生活簡單,不貪色,君臣配合,雍正在位13年是國庫存銀超過康熙7倍。有史家認為雍正是過勞而死的,他死時遺詔:以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命他日配享廟堂。

    張廷玉初為乾隆之臣,也頗受重視,擔任總理事務大臣,總理朝政,特命三等伯爵。位置是很高的。張廷玉還同給雍正工作一樣,勤勤懇懇,嚴格掌控各種法規。但是乾隆和雍正不一樣,喜享受,貪色,喜遊,六下江南名曰視察民間疾苦和了解地方官員貪汙否,每次出行鑾駕旌旗,陪行官員浩浩蕩蕩,排列上裡之路,花費銀子像流水一樣,張廷玉跟隨雍正艱苦慣了,對乾隆不敢多幹涉,也不表示太支援,因而乾隆日漸覺張廷玉思想古板僵化,因而也就慢慢對張的一些奏本煩起來。

    張廷玉年令越大越看不慣乾隆的派場,於是70歲時向乾隆提出退休養老,乾隆雖煩張廷玉的古板僵化行為,但覺張在那辦事還是放心,所以不準,並說你都是配享太廟的人,怎麼退休。張依太上皇雍正的遺詔,大膽說:配享的大臣不見得幹到死,張廷玉終就老了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如提到了明朝的劉基等事作對比,但劉基是被朱元璋毒死的……乾隆聽了頗生氣,但因還想張廷玉給他賣命工作,所以未批准他退休,張廷玉只好繼續工作,但後來實在看不慣乾隆對貪官的縱容,便二次提出退休,並以雍正遺詔壓乾隆要乾隆給他寫保證死後入太廟,乾隆更加氣憤,但還是寫了。心中卻極不高興,便開始找張廷玉的事,不久就給張廷玉定罪,下令削去張的伯爵,也不讓他入廟堂,還讓張接受這些處理“寫檢討”張只好痛哭流涕,什麼也不要了,回家鄉養老,84歲卒"。這時乾隆又賣起人情來,當然他也想到遺詔問題,還是諡號文和,配享太廟。張廷玉是整亇清朝中唯一一亇配享太廟的漢人。

    這裡說一下張廷玉為什麼總想入太廟,太廟在哪裡?其實許多人去北京都到過北京市勞動文化宮遊過,他就是皇室太廟,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此後清代又大規模翻修過。太廟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規模最大的明清皇家祭祖建設群。清朝享受太廟的資格條件頗嚴。有清一代享受此等榮譽的只有26人。在這些人中分兩類,一類是皇族愛新覺羅氏,在太廟前殿的東殿裡,第二類是非皇族的具有大功臣的滿族人,其中只有張廷玉一人是漢人,這類人供在太廟的西殿裡。

  • 3 # 夕陽下的晚楓

    張廷玉之所以得罪乾隆,主要在於其權勢過大。

    張廷玉,安徽桐城人,清代的安徽桐城出了很多名門望族,他們不僅因世代書香門第,而在地方上素有威望,而且很多人透過科舉入仕,成為朝廷命官,特別是康雍乾時期,桐城文人常常在朝廷之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張氏家族便是其中之一。

    張廷玉的父親張英便是康熙朝的大學士。張廷玉於康熙三十九年透過科舉,考中進士,後升任洗馬、歷庶子、內閣學士,康熙五十九年擔任刑部侍郎一職。清代的官員有恩陰的規定,父親去世後,可承襲其父的品級。張廷玉在雍正朝之時,便承襲其父一品,被受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等,並被賜太子太保等。雍正帝在創辦軍機處之後,又擔任軍機大臣,雍正帝對其恩寵優渥。雍正帝晚年之時,還命其與當時的另一個滿洲大學士鄂爾泰輔佐乾隆皇帝登基。可以說,張廷玉乃康、雍、乾三朝元老。

    乾隆初期,張廷玉在朝中的地位可謂炙手可熱,一時朝中大臣爭相依附。乾隆帝當時評價朝中形勢之時稱“滿洲則思依附鄂爾泰,漢人則思依附張廷玉。”清初有佟半朝之稱,而乾隆朝之時,張廷玉雖然沒有“張半朝”之說,但其權勢在當時的朝中的影響力很大。

    張廷玉家族中也是屢出人才,其弟張廷璐是考中的榜眼,並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長子張若靄考中探花,曾任內閣學士;次子若澄也曾任內閣學士;三子若渟曾歷任工部、戶部並不侍郎,贈太子少保;四子若溎任左都御史;可以說張廷玉子弟書讀得好,學而優則仕,加之張廷玉的庇佑,於是備受皇帝器重。

    張廷玉與清初的鰲拜等人不同,他一輩子為清統治者當牛做馬,兢兢業業。最重要的是他十分謹慎,在皇帝面前多是一副唯唯諾諾的表情。乾隆皇帝曾評價他說張廷玉“謹小慎微而近於懦”。儘管張廷玉這般謹慎,但因他背後勢力過於強大,生性多疑且權力慾極強的乾隆皇帝又怎能容忍他呢?最終當他告老還鄉的時候,乾隆皇帝因他沒有當面叩謝皇恩這一微不足道的藉口,對張廷玉勢力展開了打擊。

    實質上並非張廷玉得罪了乾隆皇帝,而是乾隆皇帝找藉口對於張廷玉權勢的清除。不管張廷玉多麼謹小慎微,終難逃此一劫。

  • 4 # 史海爛柯人

    有清一代,僅有張廷玉一位漢臣得以配享太廟,足見此人的功勳與權勢。然而,儘管張廷玉為康雍乾三朝重臣,但在帝王權術面前,不過是一顆被人擺佈的棋子罷了。

    與其說張廷玉晚年得罪了乾隆,倒不如說是乾隆覺得張廷玉失去了利用價值,開始提防和厭惡這位曾經的輔政大臣了。也正因如此,張廷玉開始由一位備受倚重的股肱之臣,成了頻遭打壓的物件。

    張廷玉很是聰明,當他看出乾隆已經開始厭惡自己時,便提出要告老還鄉。然而,乾隆卻並沒有輕易放他離開,表面上雖是挽留,但內心深處還是對其放心不下,甚至想著藉機懲治這位老臣。

    由於張廷玉堅持,乾隆無奈,也只好答應放棄回鄉。然而,此時張廷玉卻接連犯了兩個錯誤,以至於給自己招致禍患,險些喪命。

    首先,當時乾隆恩准張廷玉原官致仕,而且給了他一份允諾,稱會尊奉先帝雍正遺命,讓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

    然而,當張廷玉的心願被滿足時,卻未親自進宮向乾隆謝恩,而是寫了一份謝恩折,由其子張若澄進宮面聖。

    要知道,乾隆一直頗為自負,尤其喜歡聽臣子們阿諛奉承。可是,此時他給足了張廷玉面子,可張廷玉卻僅僅上了一道謝恩的摺子,打發兒子來拜謝龍恩。試想,乾隆心中能舒服麼?

    就這樣,乾隆借題發揮,盛怒之下命人起草了份聖旨,要求張廷玉親自進宮面聖,前來謝恩。

    其次,乾隆盛怒的訊息傳到張廷玉耳中,這位精明一世的老臣為了急於討好乾隆,反而匆匆入宮,結果更令乾隆厭惡。

    作為三朝元老,張廷玉在宮中自然布有耳目。因此,乾隆對其不滿之事很快傳到了張廷玉耳中。張廷玉心中惶恐,隨即又找了個藉口,親自入宮,向乾隆當面謝恩。

    要知道,此時聖旨尚未傳達,可乾隆也不是傻子。這樣一來,張廷玉反而不打自招,無異於告訴乾隆,自己在朝中布有眼線,反而弄巧成拙。

  • 5 # 濁酒話煙語

    張廷玉——清朝唯一配享太廟資格有此殊榮的漢大臣。

    張廷玉,可以算是三朝元老,經歷了康熙、雍正和乾隆時期。張是康乾時的重用之臣,康熙皇帝駕崩之際,囑託張廷玉輔佐新皇帝雍正,可謂是顧命大臣了,張廷玉沒有辜負康熙的期望,在雍正繼位之後盡心盡力的輔助雍正皇帝處理事務,所以很是深的雍正的信任,提升他為內閣首輔幫助自己處理政務。而且在處理朝政的問題上,遇事不決就問他的意見,念其政績被雍正賜配享太廟的資格。到了乾隆朝,張廷玉雖然也是顧命大臣,但就不是那麼順風順水了,乾隆十三年被革去爵位,乾隆十五年罷免其配享太廟資格。

    在這期間根據史料的記載發現有三個原因:

    第一:居功自傲,以老臣自居,濫邀配享。乾隆十年四月鄂爾泰去世後,朝堂上德高望重的老臣僅剩張廷玉一人而已,加之桐城張氏在乾隆朝為官者多達十九人,張廷玉的姻親桐城姚氏為官者亦有十餘人,兩大姓之間互相通婚,彼此照應,從而在朝廷內外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這樣一股政治力量,在封建社會引起帝王的警惕是理所當然的,因此我認為不是得罪乾隆,而是乾隆擔心忌憚張。

    第二點:老眼昏花,沒有經歷處理國家大事。70多歲的高齡老人沒有的老年痴呆已經不容易了,但是如果依舊處在高位處理繁瑣的事物已經不合適了,所以也是乾隆藉機讓張退休。

    第三點:沒有分場合的辭退可能也是一個惹惱乾隆皇帝的願意。

    最後,雖然罷免其配享太廟資格,最後張廷玉死後依舊進了太廟享其資格。

  • 6 # 江東汪郎

    張廷玉得罪了乾隆皇帝,關鍵在於他成了乾隆朝時的漢臣領袖,和滿臣鄂爾泰及其繼任者訥親形成了黨爭之勢,這在封建皇權時代是最受帝王忌諱的。

    作為漢臣,張廷玉能先後成為康熙、雍正的心腹,靠的不僅僅是他的學識淵博,辦事利索,更是他兢兢業業的為人作風和不徇私枉法的做官態度,他透過自己的努力換來了雍正的肯定,得到了雍正讓他日後配享太廟的遺詔!

    太廟是什麼?它類似於民間的祠堂,是一姓一族祭拜祖先靈位的地方,而太廟就是皇族祭拜祖先靈位的地方。也就是說只要張廷玉死了,他的靈位要供奉在大清國的皇家祠堂裡,享受愛新覺羅家的子孫世代香火,而且只要大清不亡,香火不止,這在封建王朝中絕對是死後最大的榮耀。

    當然,這只是雍正給張廷玉的承諾,至於最後到底能不能配享太廟,還要看乾隆的心情,因為他是一個權力慾望非常強烈的人,對自己的父親是有微詞的,比如讓一個漢臣進入大清的太廟。

    作為大清國新一代的當家人,乾隆十分不滿張廷玉,儘管他給張廷玉封了伯爵。但在乾隆的心裡,雷霆雨露俱是君恩,給你是皇家的賞賜,不給你也是皇家說了算,你張廷玉只不過是皇家豢養的,有什麼資格對我蹬鼻子上臉?

    原來,乾隆為了打擊張廷玉的威望,解決滿臣在朝堂上的弱勢地位,改變了之前軍機大臣面奏的順序,讓一直排在首位的張廷玉排在了第二位,而讓晚輩,接替鄂爾泰的訥親排在了首位,這引起了張廷玉強烈的不滿。

    年紀一大把大了還被一個晚輩如此欺負,儘管這個人是皇帝,是他的東家,但張廷玉實在是臉面上過不去,這就讓他萌生了退休的念頭,並連續三次請求退休,終於使乾隆失去了耐心,一怒之下批准了張廷玉的要求,並強行收回了康熙、雍正賜給張廷玉的所有奇珍異寶。

    事實求是的說,張廷玉最後一次請求退休確實過分了些。因為這一年是乾隆十五年,乾隆的皇長子永璜死了,皇帝正處於喪子之痛,作為三朝元老不懂得關懷小輩,還要去觸黴頭,按乾隆那種不講理的性格,沒有砍了他也算是命大。

    不過話說回來,乾隆的心眼其實也不大,作為伺候你家祖孫三代的老人,再怎麼說也不能把人家當一般的漢臣看待,憑什麼配享太廟就要乾死在工作崗位上,毫無人情味可言。

    不過呢,乾隆到底還是不敢違背雍正的遺詔,在張廷玉死後,還是把他的靈位請進了太廟,而張廷玉也就成了漢臣配享清王朝太廟的唯一一人。

  • 7 # 小玥歷史

    小玥來回答:

    三朝重臣張廷玉,儘管十分低調,還是在乾隆即位之初複雜險惡的宮廷鬥爭中,陷入了 “黨爭”的泥潭,甚至在後期也不識事務,“屢屢犯上”。

    一、隱性“黨爭”。滿洲鑲藍旗人鄂爾泰與張廷玉同為軍機大臣,但兩人關係不太好。由此朝中形成了“滿則依附鄂爾泰,漢則依附張廷玉”的局面,這樣的局面是謹慎謙恭的張廷玉所不願意看到的,但所謂的“張黨”確是張廷玉不能否認的。因在乾隆前期,張氏一門登仕者就有十九人。但這不是張廷玉徇私所得,只怪張家家教太好,人才太多,因為他們都是透過中進士走上仕途的。終於,這種隱性得依附推動成為兩個集團的爭鬥,張廷玉逐漸身不由己了。對於張廷玉、鄂爾泰在朝廷官員中具有的影響力,乾隆唯恐使自己大權旁落,影響自己“獨斷專行”的威嚴。而且乾隆尤其厭惡的滿漢官員爭鬥,曾多次下詔切責,並意欲剪除兩派勢力。

    二、張廷玉不識時務。可能這是張廷玉一生中做的唯一一件錯事兒,自恃三朝重臣,給乾隆提了要求,既然先帝有遺言讓他配享太廟,皇上你就立個字據吧,以免忘記了。不曾想乾隆是天子,金口玉言。這是作為臣子不該談的條件,然而他糊塗了。後張廷玉申請退休,獲得乾隆的批准。第二天,張廷玉讓兒子張若澄上朝代謝皇恩。乾隆很惱怒:“張廷玉就在京城,即使病得很重,就是爬著來,也該來謝恩。為自己要賞賜時能親自上朝,可是謝恩時就不能親自來了”。後來又罷免了官職取消了入太廟的資格,張廷玉死後,乾隆做足樣子還是讓張廷玉入了太廟。

    張廷玉作為三朝的鼎力大臣,謹慎為官50年,雍正深深疼愛,乾隆嗤之以鼻,只能說伴君如伴虎啊。

  • 8 # 秋爽書齋

    說起張廷玉,是清朝歷史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得不提的一位政治人物,張廷玉在康熙年間入仕,雍正朝位極人臣,乾隆朝又因種種失誤而得罪乾隆帝,然而說起張廷玉得罪乾隆帝,我認為也不能完全說是“得罪”,而是當時的形勢和張廷玉的年齡等原因導致的。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皇帝病危時,遺旨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軍機大臣張廷玉、鄂爾泰為顧命大臣輔政。這一年乾隆25歲,張廷玉64歲。張廷玉已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了。

    二、乾隆登基以後,就讓張廷玉和鄂爾泰一起掌中樞機要事務。但張廷玉和鄂爾泰二人不和,而二人都執掌中樞多年,在朝中有很多的門生故吏,於是雙方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小圈子,當時叫“朋黨”。張廷玉與鄂爾泰二人開始對立直到乾隆十年,剛開始由於乾隆剛繼位,地位不穩,而二人又是先帝留下的顧命大臣,也算是自己的長輩和老師,乾隆皇帝是抱容忍態度的,直到乾隆五年(1740)四月,乾隆向群臣下了一道語氣嚴厲的諭旨,警告官員不得逢迎權臣,妄自揣摩。說了一通後在諭旨的結尾,乾隆帝說:“你們如此作為,把鄂、張認作大有權勢之人,可以操用舍之柄,那把朕視為如何之主?”

    乾隆七年(1742),乾隆命劉統勳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劉統勳一上任就給乾隆上了一道奏章,彈劾三朝元老張廷玉和軍機大臣訥親,說張廷玉門生為官者眾多、影響太大,說納親權重。當時轟動朝野。這一年張廷玉71歲了。

    三、乾隆八年後,張廷玉與乾隆帝逐漸產生了嫌隙,但乾隆帝仍封張廷玉為伯爵。乾隆十年(1745)鄂爾泰去世後,顧命大臣中只剩下張廷玉一個了,張廷玉仍在內廷行走處理政務。乾隆十三年(1748),張廷玉77歲時,向乾隆帝上奏摺,說年老多病,乞求皇上恩准退休,乾隆帝說:“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不讓張廷玉退休,說你將來配享太廟的人,怎麼能退休養老呢?實際上是“活著幹,死了算”,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張廷玉一生頭腦靈活、小心謹慎事君,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開始反應遲鈍,犯糊塗是正常的事,所以張廷玉就開始犯錯誤了。張廷玉犯錯誤,乾隆就不高興,張廷玉就受羞辱,當時張廷玉77歲,乾隆不到40歲正當壯年。

    四、於是,張廷玉就分別在乾隆十三年77歲、十四年78歲、十五年79歲時分別上折乞求退休,連續犯了四個錯誤最終激怒乾隆。

    第1個錯誤是:張廷玉申請退休,沒有想到乾隆皇帝不批准,並要求自己要配享太廟,就得幹到死,張廷玉就舉了個朱元璋讓劉基退休的例子。乾隆帝不高興,認為張廷玉是說自己連朱元璋都不如。

    第2個錯誤是:雍正帝曾經留下遺旨說讓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但是張廷玉覺得自己並不受乾隆帝待見,怕乾隆帝不按雍正帝的遺旨辦。於是上書讓皇帝寫一份保證書,保證自己死後能配享太廟。乾隆雖不高興但也寫了,寫了後就讓張廷玉謝恩。

    第3個錯誤:結果張廷玉以年老體衰為藉口,自己不去讓兒子替自己去。這就等於不把乾隆放在眼裡,乾隆帝下了一道聖旨讓張廷玉親自來謝恩。而這件事的經辦人是張廷玉的門生,他看出來皇帝生氣,於是在聖旨到達之前給張廷玉家報信。

    第4個錯誤:張廷玉得到信兒,就提前面見皇帝謝罪,而聖旨還沒有下達,乾隆更生氣,因為乾隆認為有軍機大臣洩秘。

    再加上張廷玉上折乞求退休的這三年乾隆神經過敏,孝賢皇后和皇長子相繼去世,乾隆悲傷過度,申飭了兩個兒子,又下旨命令其張廷玉根據以往配享太廟的大臣情況看自己能不能審配享太廟。最後乾隆帝採納大學士九卿意見,取消配享不予以治罪,就讓張廷玉回鄉了。

    張廷玉於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在家中去世,享年84歲,張廷玉去世後乾隆還是遵世宗的遺旨讓張廷玉配享太廟了。

  • 9 # 歷史大學堂

    乾隆十三年,這一年三朝元老張廷玉受到了為官47載第一個處分,雖然這個處分並不算大“罰俸一年”,但是這個常見的“較輕”處分,足以讓張廷玉驚出一身冷汗。

    處分張廷玉的原因是這樣的,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身邊發生了一件大事兒,乾隆皇帝一生摯愛的結髮之妻孝賢皇后不幸病逝。這一突如其來的鉅變,讓表面上看似無大恙的皇帝,內心發生了巨大之變化,只可惜很多人並沒察覺皇帝的心理變化。皇后去世,照例翰林院負責編寫皇后的祭文。雖然這篇祭文從起草到形成成稿交給皇帝審閱之時,已然經過了多次檢查,但是依然沒能夠逃脫掉吹毛求疵的皇帝的“法眼”。乾隆皇帝認為“泉臺”一詞用於尋常人家可以,以皇后之尊貴怎能用這樣“粗陋”之詞?因此,翰林院從上到下被皇帝處分個遍,負責翰林院的老臣張廷玉也沒能夠倖免於難。

    圖1 張廷玉(1672年—1755年)

    對於張廷玉這個處分,橫向比較,確實不值一提,因為這次葬禮倒黴的人之多和處分之重前所未有,翰林院的刑部尚書阿克敦就因為滿漢翻譯問題出了點紕漏,被乾隆皇帝擬罪“斬監後”。但是縱向比較對於張廷玉來說問題就嚴重了,這是他自康熙朝為官至今47載受到的第一個處分。以張廷玉為官之敏感性,不難察覺出朝野即將來臨一場“大地震”。

    其實,張廷玉早在此之前就已經察覺到了皇帝開始有意針對自己。在乾隆十年之時,一直與自己分庭抗禮,同為雍正皇帝器重的滿洲大臣鄂爾泰病逝,顯然朝廷的元老級人物只有張廷玉一人了。乾隆皇帝第一反應就是迅速提拔自己心腹,同樣年輕的滿洲政治新星訥親,以“滿漢同列,以滿為尊”之名義,將訥親之列班排在張廷玉之前。搞得訥親自己都不好意思,趕緊上書請辭,說明憑藉自己的資歷怎麼能排在三遍元老之前?但是,乾隆皇帝還是委婉的拒絕了訥親之請,堅持讓訥親排名靠前。這明顯是對張廷玉的打壓。

    圖2 乾隆皇帝和他的護衛(畫報)

    這些訊號都讓張廷玉感覺自己是到了想方設法全身而退的時候了。張廷玉明白,鄂爾泰雖然與自己過不去,但是唇亡齒寒。鄂爾泰一死,訥親等年輕權貴不足以遏制自己,所謂樹大招風,自己必然成為眾矢之的,自己很容易會被皇帝重點“盯”住。所以,受到處分的張廷玉決定打辭呈告老還鄉。

    可惜乾隆皇帝並沒有同意張廷玉的請求,理由是張廷玉受雍正皇帝厚恩,死後要配享太廟,這麼高的榮譽怎能提前退休?言外之意,你張廷玉得為愛新覺羅家族幹到死才行。這次請辭沒能成功,只是誰也沒想到,這成了張廷玉晚年厄運的開始。

    張廷玉確實是大清王朝官場上的神話,這除了個人能力出眾之外,他自己還有一些為官“訣竅”之道,其中一條就是:不圖好虛名。就是自己無論做了什麼都不爭論功勞,功勞都是皇帝的,自己就是皇帝的助手而已。所以,翻閱大清王朝歷史典籍很難發現有張廷玉做了什麼事情,說了什麼至關重要之話的記載。然而,晚年的張廷玉還是在名譽上栽了跟頭。緣由還是在“死後配享太廟”。

    圖3 張廷玉 書法手稿

    “配享太廟”對於張廷玉這樣的文臣來說,那簡直就是天大的榮譽,為了保住這榮譽張廷玉幹了一系列的蠢事。年老力衰的張廷玉一再請求退休,乾隆皇帝一想,這老爺子勤勤懇懇為我愛新覺羅家族奉獻這麼多年,同時也是自己的老師,惻隱之心就同意張廷玉的哀求,也想就此成就一段君臣和諧之佳話。

    張廷玉接到退休訊息先是高興,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回安徽老家,但是接下來他就不安定了。他擔心那些追隨鄂爾泰之人在皇帝面前進獻讒言,讓自己“配享太廟”的事泡了湯,於是他竟然豁上自己的老臉去求皇帝寫一份“保證書”,保證會讓自己身後的名譽。這簡直是荒唐至極之舉,乾隆皇帝很不高興,因為自己從來沒說過要剝奪張廷玉的名譽?當然還是本著送佛到西,乾隆皇帝給他寫了保證書。乾隆皇帝本以為第二天早上,張廷玉會親自來叩謝皇上恩典,然後順水推舟,成全了張廷玉,讓他衣錦還鄉。然而,張廷玉竟然讓自己的兒子來代替自己謝恩。對於乾隆皇帝來說,這是對自己的藐視。乾隆皇帝憤怒的要求軍機處擬定諭旨,讓張廷玉“明白回奏”!

    圖4 清朝軍機處內景之一

    當時軍機大臣汪由敦乃張廷玉之門生,一看乾隆皇帝發火了,趕緊私下潛人去張家報個信,好讓老師有個準備。誰承想,老糊塗的張廷玉竟然在諭旨未發之時,早早就跪在皇宮門口給乾隆皇帝認錯了。這一次,到底被乾隆皇帝抓了個“現形”。

    現形?沒錯就是現形。乾隆皇帝第一反應就是,命令張廷玉“明白回奏”的諭旨尚未下達,你張廷玉就早早跪在我的門前請罪,這明顯是軍機處有人洩密。洩密之人汪由敦乃張廷玉門生,這明顯就是師門朋黨,否則汪由敦怎會如此膽大妄為?

    原來,乾隆皇帝之所以“盯”緊張廷玉,就是為了透過搞臭張廷玉而打擊朋黨。乾隆皇帝心裡知道,張廷玉多年身居高位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朋友圈”。不過話說回來,這“朋友圈”和朋黨之間概念模糊,完全在於皇帝怎麼看了。雍正皇帝認為張廷玉的朋友圈沒有什麼威脅,而乾隆皇帝不這麼看,他認為大臣之間以某種關係出現裙帶,這就是朋黨之嫌疑,他想利用打擊張廷玉這個契機,粉碎朝廷一切朋黨之苗頭。同時,對於後來人更是起到以儆效尤,從而達到防微杜漸之作用。只可惜,在此之前,張廷玉做事不留明顯痕跡,皇帝雖然懷疑卻無從下手。但是,今天張廷玉被乾隆皇帝逮了個正著。

    圖5 張廷玉負責編著的《明史》

    接下來批判張廷玉之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刑部給出的處理意見是:罷黜張廷玉一切榮譽與官爵,配享太廟那就更是痴心妄想,甚至應該擬定斬監後。乾隆皇帝當然不能如此“絕情”,斬監後就不必了,沒那麼嚴重,至於“一切榮譽與官爵必須罷黜”這一條,乾隆皇帝做法很講究,皇考(雍正皇帝)賞賜他配享太廟的榮譽我先給你保留,但是我自己給你的榮譽必須收回,於是罷黜了張廷玉伯爵爵位。受了嚴重打擊的張廷玉,一心逃離這人間煉獄一般地官場,他又不知趣的在皇長子永璜薨世喪禮剛過之時,再一次提出了辭官回鄉之請求。這一次,乾隆皇帝徹底收起了優容,以張廷玉為永璜老師卻毫無悲傷之情為由,終於罷黜了張廷玉配享太廟之資格。張廷玉一生兢兢業業,為大清王朝鞠躬盡瘁,到頭來落了個灰頭土臉“逃”回了安徽老家。

    應該說,張廷玉的悲慘結局,有因追求身後名譽而咎由自取之因素,但是更主要還是乾隆皇帝的有意針對。這是乾隆皇帝個人政治手腕的展示,更顯露出統治者之無情。在穩定全域性之大方針之下,一切人和事物都可以是皇帝利用的工具,張廷玉當然不會例外。

    圖6 張廷玉書畫作品

    雖然張廷玉捲鋪蓋“滾蛋”了,並且被徹底打倒搞臭,“張黨”被消滅於無形,但是乾隆皇帝並沒有完全放下心來。就在這時,四川學政朱荃因貪汙被下了大獄,而這位朱荃當年就是張廷玉舉薦的,而且現在還是張廷玉的親家,於是乾隆皇帝“莫須有”的又說張廷玉有罪,勒令收回前朝皇帝恩賞給張家的一切物品。其實,收回物品只是表面目的,僅是個幌子。

    乾隆皇帝特地安排滿洲近臣德保前往張廷玉老家執行沒收工作,臨行前特地囑咐了他幾句。結果這位仁兄帶了大隊人馬前往張家,將沒收工作變成了抄家,將張家翻了個底朝天,將所有帶有文字之物都帶走,同時更是清點了張家的家產。張家人只能驚恐地站在院落中等待著。抄家工作雖然完成,但是在對張廷玉文字進行查閱的時候卻毫無收穫,德保真的對這位張閣老佩服的五體投地。因為曾經身居高位的文臣,難免會在退休之後寫一些回憶錄之類的書籍,書籍中更會對一些史實品評一番,但是張廷玉並沒有留下任何議論朝政以及品評朝廷人物之類的文字。也許對我們這些想要真實瞭解歷史的後人來說,是一種缺憾,但是正是張廷玉的這份謹慎,救了張家老小的命。

    圖7 張廷玉墓園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

    這樣的結果難免令乾隆皇帝尷尬難堪,為了挽回一點面子,乾隆皇帝特地下了一道諭旨,說明是德保領會錯了自己的意思,才自作主張地抄了張廷玉的家。其實,用腳趾頭都能想明白,乾隆皇帝這是給自己找臺階下。他德保膽子在大,沒有皇帝的直接授意,也不敢抄三朝元老的家,而且事後德保也沒有受到什麼處分,怎麼回事就更不言而喻了。

    乾隆二十年,張廷玉病逝的訊息傳到了紫禁城。乾隆皇帝得知這個訊息之後,心頭還是一顫。回想起這位即是自己的老師,又是自己的助手,同時更被自己徹底搞臭而鬱鬱而終的張廷玉,惻隱之心還是湧上心頭,既然張廷玉已經沒有了威脅和利用價值,就還給他配享太廟的榮譽吧。為此,乾隆皇帝特地寫了一首詩,大體意思就是說,張廷玉雖然有過錯,但是我還是大度地原諒了他,准許他配享太廟,泉下有知的張廷玉不知道得怎麼感謝自己。

    這位大清王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人大臣,這份身後之榮真是來之不易啊!

    文:王金百

    參考文獻:《清史稿》

  • 10 # 歲月抹平了誰

    張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父親張英是康熙初年大學士,受家庭教育影響,張廷玉29歲考中進士,點翰林。33歲時受到康熙親自召見,深厚的學養和沉穩的性格給康熙留下深刻的印象,遂下旨讓張廷玉“值侍南書房”,成為康熙的貼身秘書。

    張廷玉處事老練沉穩,處處以國家社稷為重,深得康熙、雍正兩位皇帝的信任,歷任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兼任吏、戶兩部,被雍正欽定死後配享太廟,成為漢臣唯一一位享此殊榮之人。

    張廷玉有和功績,使他深得帝恭?

    在徹查刑部冤案之時,康熙讓八阿哥胤禩和十三阿哥胤祥主持,八阿哥偷偷審理刑部侍郎肖國興,讓他供出了不利於太子胤礽的事情,並把這份奏摺程給了康熙。康熙拿給張廷玉看,張廷玉看過之後,立馬燒了奏摺,康熙大怒,斥責張廷玉,張廷玉卻回答:“臣沒有見過什麼奏摺。”康熙深感欣慰。因為張廷玉知道,康熙對太子感情深厚,一心想要培養兒子成為一位合格的繼承人。如果藉此徹查太子,必然中了八阿哥胤禩的圈套。張廷玉燒了奏摺,把責任攬在了自己身上,卻了全了康熙的父子之情,可謂是一片苦心。

    康熙心領神會,立馬命令圖裡琛連夜把肖國興發配寧古塔,讓盛京將軍嚴加看管,不許讓任何人解觸。

    因刑部冤案牽扯到太子,朝中大臣,各府道員,打擊面太廣。康熙只能善後,把刑部侍郎司馬欣、黃體仁革職;江南任伯安革去鹽政巡道的職務,任季安判斬立決,劉八女充軍。八阿哥因為“用心正大,處事光明”,被封廉親王。幸運的是張五哥,從一個死刑犯,到欽點的御前侍衛,成了人生的最大贏家。

    因張廷玉忠心侍主,謹小慎微,處事明達,遇事沉穩老練,康熙讓他和隆科多宣讀遺詔,共同輔佐雍正帝。

    雍正和張廷玉相處十幾年,深得雍正信任,大事小事無不徵求他的意見,雍正也越來越離不開張廷玉。

    有一次,張廷玉回家探親,歷時月餘,雍正十分掛念,給他寫信說:“你我共事十一年,朝中大臣只有你和朕一天都沒有離開過,我們君臣義固,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餘,未免深深思念。”

    而張廷玉對雍正最大的支援莫過於“八王議政”時期舌戰群儒,依靠自己淵博的學識,從理論上駁斥了“八王議政”的荒謬之處。

    他指出,在努爾哈赤時期,為了共同反明,曾經出現了十位盟主共用發誓結盟的事情,有時候是八位,有時候十幾位,有時候根本就沒有貝子參加。所謂的“八王議政”根本就不是祖制。

    為了集中皇權,免於內亂,先祖努爾哈赤、先帝爺康熙廢除了旗主誓盟的制度,把八旗子弟和綠營兵馬編入兵部,統一調配。

    如今在提“八王議政”,會引起國家政局的混亂,於江山社稷不利。

    一席話,說得八爺黨啞口無言,揭穿了他們借“八王議政”搞陰謀篡政的企圖,為十三的到來爭取到了時間,最終救雍正於水火之中。

    做為雍正的肱骨之臣,雍正把弘曆託付給了張廷玉和鄂爾泰。

    但是乾隆繼位之後,雖表面仁慈,但是好大喜功,氣量狹小,逐漸容不下張廷玉。

    乾隆十年,鄂爾泰病逝,乾隆把矛頭對準了張廷玉。

    十三年,乾隆宴請群臣,酒足飯飽之後,乾隆留下張廷玉聊家常。

    七十七歲的張廷玉看到乾隆情緒不錯,就提出請辭。乾隆皇帝以“配享太廟之臣,豈能輕言歸田”為由拒絕。

    張廷玉答道,明朝劉基雖享配太廟,不也能退休嗎?不料這一下惹惱了乾隆。劉基免職後,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毒死了劉基。這是在暗諷我用人不正啊!

    乾隆開始引經據典,把諸葛亮搬了出來,說諸葛亮忠其一生,為人臣之表率。為人臣者不可輕言圖逸。

    張廷玉倍受打擊,還得繼續為皇帝服務。

    從乾隆十三年到乾隆十四年,這一年的時間,張廷玉日漸衰老。這一年的十一月,張廷玉又向乾隆提出了退休,乾隆同意。

    張廷玉終於可以頤養天年了。按理說,皇帝準了自己退休,第二天,張廷玉應該一大早去皇帝那裡謝恩。

    乾隆一早就坐在大殿上,等張廷玉來謝恩,可是,張廷玉是實在太累了,沒早起,就打發他兒子去皇帝那裡謝恩。乾隆皇帝心中大怒,剔除了他配享太廟的資格。

    在張廷玉退休這一年,他的兒女親家四川學政朱荃因貪汙獲罪,自己受到牽連,被乾隆打發近臣德保抄家,歷任皇帝賜予的書畫、器物一律收回。

    乾隆讓德保秘密檢視張廷玉是否發表過對朝廷不滿的言論,誰知查了半月,一無所獲。乾隆佩服的五體投地,感覺對張廷玉過於苛刻,又恢復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

    五年之後,張廷玉逝世,終年八十四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燉雞湯不油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