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夫子讀史
-
2 # 敢於前進
我認為不一定。首先談談我認為的秦亡的原因。一是過分的使用民力,導致百姓不堪重負。二是嚴刑峻法,統治過於殘暴,民心盡失。三是六國後裔及原六國臣民亡秦之心不死,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生事反叛。四是過分強調郡縣制,沒有分封同姓諸侯王,導致天下有事時,王室力量沒有外藩的拱衛,類似還有曹魏政權(曹魏是有藩王,而藩王沒有力量,導致司馬家篡權時輕而易舉),相比漢初有強大的同姓諸侯王,所以儘管呂后專政十五年後,呂家依然被一舉消滅。五是秦在統一了當時的六國後,成為了大一統的龐大帝國,雖然有了一系列適合大一統的政策措施,但是做得還不夠,因為它的統治思想還是法家思想,還是商鞅變法的那一套,所以有人就認為,秦,成也商鞅,敗也商鞅。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扶蘇順利繼位,他有沒有能力解決這麼多的矛盾,有沒有威望鎮服天下,不太好說。最後再補充一點,千年以來,人們之所以不斷思考這個問題,我認為更多的是對扶蘇的同情,對趙高等人的憎恨,人們有時候習慣於用同情的思維去評價歷史事實。
-
3 # 歲月裡涅槃
秦朝亡於暴政,這是歷史定論。秦始皇的暴在前,胡亥是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扶蘇就是世人眼裡的仁君嗎?我只能說有的時候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如果扶蘇繼位面對當時的混亂局面,拿不出強硬手段,也會被人左右,何況趙高對扶蘇是有很大敵意的。
歷史沒有如果,也沒有假設。扶蘇繼位或許秦朝不會速亡,但是朝代更替,就像是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一樣,舊的總會被新的取代。
雖然嬴政是想讓自己的帝業千秋萬代,那只是自己夙願罷了。
-
4 # 宇麟321弘揚正能量
秦始皇在統一大業完成後,在大力強化封建專制統治,厲行法家政策,以嚴刑峻法統治天下以後,隨著全國局勢的日漸穩固,秦始皇貪圖奢侈享樂的慾望越來越強烈,他大規模的建築豪華宮殿和陵墓。
在攻滅六國的過程中,秦每滅一國,就將該國的宮殿照原樣仿造在咸陽對面山坡上,先後共建造了270座離宮別館。到公元前212年,始皇再次實施龐大的建宮計劃,在渭水南面的上林苑營建規模巨大的宮殿群。其中已建成的阿房宮,東西寬500步(秦以6尺為一步),南北長50丈,殿上可以同時坐1萬人,殿下可以豎立5丈高的旗幟,並築複道從阿房宮直抵咸陽。
在大建宮殿的同時,秦始皇還大規模的建造陵墓—驪山墓。驪山墓的營建從秦始皇剛即位時就開始了。統一天下後,他從全國徵發了70多萬的刑徒大規模地加緊營建。
陵墓工程浩大:墓室“穿三泉”,挖得極深,四周用銅汁澆鑄以確保堅固。墓中還建造了宮殿模型,並設定了百官位次;在墓室的穹頂上,畫上了天文星宿圖;地下則按照中國的地形,築成“百川江河大海”的模型,用水銀灌注其中,以機械使水銀川流不息。秦始皇妄圖死後仍然統治天下!
秦始皇大規模的修建宮殿和陵墓,需要花費鉅額的錢財、大量的勞動力,都是透過橫徵暴斂,壓榨奴役廣大人民來獲得。沉重的稅賦勞役負擔,迫使大量農民傾家蕩產,生產荒廢,人民生活極度貧困,民怨沸騰,秦朝 之所以在秦二世滅亡,其實在秦始皇嚴刑峻法橫徵暴斂後期,就埋下了人民反抗的種子了。
假如秦始皇長子扶蘇上臺 了,以他一貫力勸秦始皇要仁政待民的治國理念,是會從根本上改變始皇帝既定的國策方針的,這樣的話,秦王朝是不會那麼快滅亡的。
-
5 # 河東來
在立扶蘇為太子時,秦國事實上就宣告了中央集權制的失敗。
雖然秦國得以保全,就沒有統一天下的盛世了,只不過將周天子換成了秦天子而已。
中國將實行分封制而不是郡縣制。
中國將成為七個小的諸侯國,而不是統一的新國家。
-
6 # 清河郡75815
個人把秦朝滅亡歸於秦王暴政是文人說辭而已,把文人得罪深了,文人們恨死了秦王。試問哪個開國國君"不暴",肯定得把前朝政策更改。主要原因是秦王把秦之前的地主為主要勢力,儲子百家,各諸候國風俗六化習慣各異一下子全改了,步子太大了人民一下子難難接受,哪怕扶蘇上位也難改變滅亡現實。漢朝成立後吸取教訓,不敢一下子郡縣制,還實行黃老學說不為而治,讓民眾慢慢接受同為一華人,逐步變革,漢武帝后逐漸改革成功,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文明。同理,隋朝也是一下子改得快了,地主官僚們不能直接當官,得科舉,惹毛了地主官僚。經戰亂後有勢力的地主官僚被整得七七八八才能有燦爛唐朝,才能順利繼續實現隋朝那套進步的制度。綜上所述,扶蘇救不了秦朝。
-
7 # 軒轅逍遙
秦始皇早立扶蘇為太子的話秦朝的結局不好說,這要看扶蘇的治國能力。
秦國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制度的超前性,由於制度的超前性才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
秦國的郡縣制侵害了六國貴族的利益,當然在秦國已經很式微了,郡縣制的施行導致六國貴族到最後天下統一連個王侯將相都沒撈到,所以六國貴族才會懷恨在心意圖謀反,楚國貴族項家就是此類的代表。
秦國的法制讓六國臣民深受其害,嚴苛的法制令天下臣民苦不堪言,陳勝吳廣便是在法治體系下被迫起義。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的確是功在千秋,但在當時卻顯得操之過急,天下百姓根本沒有適應的時間,這在當下也造成了一定的混亂,民生怨道,給造反者一個動盪的時機。
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勞民傷財,近乎三分之一的壯丁不去發展生產而是修陵墓修長城,人民的溫飽問題難以解決。
所以從這幾方面來看,秦朝的滅亡有一定的必然性。
那麼如果扶蘇順利繼位會怎麼樣呢?至少在一下幾個方面會有所改善:
1、扶蘇受教於儒家大師淳于越,這也是秦始皇已經意識到法制的缺陷,有意讓扶蘇施行仁政,如果扶蘇繼位,應該會停止大的工程,將社會勞動力用到生產上來,這樣可以解決溫飽問題有利於穩定民生。
2、會以法制為主,會以儒家仁政為輔,這樣也有利於百姓安居樂業。
至於依法治國的核心,扶蘇應該明白那是秦國崛起的根基,不會妄動,書同文車同軌等也不會去恢復到以前,畢竟這些是有利於之後的統治的。
唯有六國貴族利益得不到滿足,六國貴族要起義也會三思而行,畢竟那樣的話,天下朝著好的方向發展,農民階級不至於揭竿而起。況且扶蘇繼位的話也就保留了秦國軍隊的實力,要想起義還要掂量一下有沒有那個實力,只要扶蘇在軍事上能夠高出一籌,那麼應該會有足夠的時間休養生息。秦朝至少會延續二世三世。
當然,一切都是假設,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只存在15年的秦朝完成了統一中國、統一文化的千秋大業,但就這一點可以媲美漢唐。
-
8 # 澳古說歷史
秦亡,亡在胡亥的昏庸無能,亡在趙高的獨斷專權司馬遷曾說過“始皇既歿,胡亥極愚,酈山未畢,復作阿房,以遂前策。雲‘凡所為貴有天下者,肆意極欲,大臣至欲罷先君所為’。誅斯、去疾,任用趙高。痛哉言乎!人頭畜鳴。不威不伐惡,不篤不虛亡,距之不得留,殘虐以促期,雖居形便之國,猶不得存。”
熟悉秦史的人都知道秦之所以會亡的那麼快,很大程度是因為秦二世的不得人心,對於民力的濫用,他甚至比始皇帝都有更加的瘋狂,他在繼續花費大量物力人力去修建始皇帝陵墓的同時,還抽調大量的民力去繼續修建供他享樂的那富麗堂皇的阿房宮,可以說此時的秦國國力和民力已經無法再去承受如此的重壓,但是秦二世卻對此一無所知,或者是熟視無睹,他居然又開始著手修建屬於自己的陵寢,這陵寢與始皇陵的規格不相上下。想想看同一時間秦二世就接連開啟了多項如此大的工程,而這些大工程即使是單獨進行都要耗費大量的物力和人力,而秦二世居然同時進行,只能說這些大工程即使如漢唐這般強大的國家都一定能夠承受的住,更何況是剛剛從戰亂中擺脫出來的秦朝呢?
就這樣全國各地幾乎所有的勞動力都被秦二世徵調去修建各種各樣的“國家工程”,而這樣的結果導致的結局就是全國各地十室九空的場景屢見不鮮,妻離子散的殘劇更是“家常便飯”,就這樣秦朝的百姓生活的是苦不堪言,最終秦朝的百姓終於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打響了秦朝百姓反抗秦二世暴政的第一槍。之後項羽、劉邦等梟雄也接連崛起,秦朝也在這些人的打擊下徹底陷入崩潰,並最終走向滅亡。
當然如果秦二世只是激怒了秦朝百姓的話,那麼秦朝到也不一定會滅亡,畢竟六國遺族和那些農民起義就算再強,也強不過那個從戰國中一路殺過來的秦國銳士,以秦朝如此強大的武力,這些人雖然會是一個麻煩,但還遠遠達不到讓秦朝滅國的那種地步。但是胡亥千不該萬不該去聽從趙高的讒言,去殺掉那些始皇帝為秦朝留下來的定國安邦之才,二世在位不到兩年就接連殺掉了蒙毅、蒙恬、馮劫、李斯和馮去疾等名臣名將。而隨著這些人的被殺,趙高開始一家獨大,整個朝堂上被他一手遮天,而趙高本就是一個禍國殃民之人,最終秦朝在內有昏君亂國,奸臣當道,外有六國遺民作亂,及全國各地起義不斷。就這樣秦朝就在內憂外患之下走向了本可避免的滅亡。
那麼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會問,如果秦二世不是胡亥,而是扶蘇,那麼秦朝會滅亡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扶蘇是秦二世,秦朝斷然不會那麼早就滅亡。
扶蘇仁義之名舉國皆知,他若在則群臣和百官都會擁戴,六國遺民翻不起任何的浪花司馬遷說過“扶蘇為人仁,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歷代的史書對於扶蘇的記載都並不多,但是隻要有記載的基本上都是屬於誇獎扶蘇的事情,可以說秦朝的皇室中人只有扶蘇是最讓歷代史學家所認可的,幾乎就沒有任何貶低扶蘇的評論存在。比如秦始皇晚年之所以會將扶蘇發配到長城,就是因為扶蘇為了救當時要被始皇帝坑殺四百六十餘位術士的時候惹惱了始皇帝,他在當時勸諫始皇帝“天下剛安定,邊遠地區的百姓還尚未歸附,而今陛下卻用如此殘酷的刑法來對付這些無辜的人,恐怕天下會自此動盪不安啊!所以請陛下放過他們吧”,始皇帝因此大怒,所以才將扶蘇發配。
可以說在當時扶蘇深受天下百姓的擁護,百姓都因扶蘇的仁義和賢明而特別敬重於他,甚至秦末陳勝吳廣在發動起義的時候,也是藉著為扶蘇報仇的名義來號召全國各地的百姓來一起反抗秦二世的暴政。我們在這裡就可以想象扶蘇在民間的號召力有多大,甚至我們可以這麼說若是扶蘇登基為帝,天下的百姓絕對不會造反,甚至都會很擁護秦朝,而即使到那個時候六國的遺民依然會造反,但是沒有了這天下百姓的支援,憑藉著秦朝強大的武力,平定六國叛亂輕而易舉。
可想而知如果扶蘇能夠坐上大秦皇帝的寶座,那麼以扶蘇的性格當初秦二世讓秦朝滅亡的那些問題都將不復存在。首先扶蘇登基之後以他的仁義,他不會繼續徵調全國的民力去修建那些大規模的“國家工程”的,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扶蘇會向西漢文帝和景帝那樣採取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國策,那麼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國策下,秦朝的百姓是絕對不會再出現胡亥那樣的造反行為的。還可以肯定的是扶蘇在位,則蒙毅、蒙恬、馮劫、李斯和馮去疾這些安邦定國的大才就不會被冤殺,同時趙高這等禍國殃民之人就不會有出頭的機會。可以想象秦國在扶蘇和那些名臣名將的共同治理下,秦朝的國力只會蒸蒸日上,而不會再出現日暮西山的情況。
事件爭議:秦始皇可能真的沒有立扶蘇為帝的想法,他最終立的就是胡亥《史記》記載:“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棺載轀涼車中,故幸宦者參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轀涼車中可其奏事。獨子胡亥、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賜死。”我想以上的記載是大家現在最為熟知的“始皇帝要立扶蘇為帝,但被李斯和趙高矯詔,從而讓胡亥登上皇帝寶座”的歷史,但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扶蘇本來真的是要做皇帝的嗎?我看未必,而這一切的答案似乎都在前不久所發現的一篇西漢的竹書中找到了答案。
《趙正書》載:“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趙正書》是北京大學從海外收購而來的一批珍貴的西漢竹簡中一篇內容,在這篇內容裡大幅度的記載了秦始皇臨終前與李斯的對話,而上面的這段話就出自於《趙正書》中,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始皇帝最開始要立的就是胡亥,而非扶蘇。
當然到底是《趙正書》記載的是真的呢?還是《史記》記載是真的呢?我想真的不得而知,不過這也許就是歷史真正的樂趣所在吧!亦真亦假,誰也弄不清楚,只有這樣才好玩啊,如果一開始就告訴你真相,反而就失去了去看歷史真正的意思。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太子乃國之儲君,是一國之根本。一個穩定的政權,總有一套完整、穩定的政權交接程式,來保證政權在將來穩定的延續下去。
秦始皇沒有立太子,也沒有立皇后,這對秦朝的政權是不穩定的因素,雖然秦始皇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沒有立太子,就是在法理上沒有確定國家未來的接班人,一旦秦始皇發生意外死亡或不能處理國政,那麼就會有各種不穩定的情況出現,有各種有野心的人會利用沒有立太子這件事,來進行暗箱操作,以達到自已的政治目的。
沒有立太子,那麼秦始皇的兒子們理論上都有繼承權,秦始皇有20多個兒子,不立太子,那不是每個人都有繼承權,那麼別說國家穩定了,他的兒子們首先會自已打起來,自相殘殺,在中國歷史上,這種事多了去了,畢竟權力的誘惑是最大的,誰也無法拒絕皇帝這個至高無上的權利的誘惑。
沙丘政變,趙高就是利用秦始皇沒有立太子來進行暗箱操作,趙高利用在秦始皇身邊從事的經歷,利用資訊的不對稱,僅身邊幾個親近的人知道秦始皇去世,首先封鎖訊息,進而說服胡亥和李斯一起參與政變,改立胡亥為帝,陰謀達到自已的政治目的。
如果秦始皇在盛年就立了扶蘇為太子,那麼秦始皇一旦去世,不論當時是否有人知道秦始皇去世,即使趙高想使陰謀,瞞天過海封鎖訊息,也無法暗箱操作更改太子的人選,因為立了太子,就無法政變成功,扶蘇按法定程式繼承皇位,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除非秦始皇本人。
如果秦始皇立了扶蘇為太子,那麼趙高就無法政變更改太子人選,秦始皇一旦去世,扶蘇就會繼承皇位,成為秦二世,那麼蒙恬、蒙毅就不會死,馮去疾、馮劫、李斯也不會被殺,秦始皇的其它20多個兒子也不會死,整個秦朝中樞就不會變成殘暴嗜殺,成為趙高控制的玩物一般。
扶蘇為人仁義,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秦始皇在世時,經常勸諫秦始皇要仁義,雖然不敢說扶蘇有秦始皇一般的雄才大略,但至少扶蘇是個仁義的皇帝,而朝中滿是秦始皇當政時期的大臣,至少這些大臣是正直,有能力的,能在秦始皇手下為官,至少能力是不差,一個仁義的皇帝加一班有能力正直的大臣,這個國家還是有希望的。
秦朝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皇帝掌握著整個國家至高列上的權力,皇帝賢明,則國家穩定,皇帝昏庸,則國家危急,國家的興衰取決於皇帝的能力,扶蘇為帝怎麼也要強過昏庸無能的胡亥,這個國家還是有希望的。
秦朝之亡,亡於暴政,秦始皇做了他認為正確的諸多大事,北伐匈奴、南征百越,修長城、建馳道,建阿房宮、修陵墓,這些大量使用徭役,花費大量財力,物力的工程,僅在短短的15年內完成,讓百姓不堪重負,以致於陳勝、吳廣兩個小人物振臂一呼,讓千古一帝花費數十年心血統一天下的大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趨勢下,毀於一旦。
扶蘇為帝,如果能逐步解決濫用民力財力的問題,那麼秦朝有可能會換髮生機,延續下去,如果不能解決,至少扶蘇仁義,大臣有能力,就算有造反,也不會像胡亥那樣坐視不管,以致於起義軍打進函谷關才知道平定,至少在扶蘇手裡,大秦帝國仍然名將如雲,至於農民起義軍,根本就不是和秦軍一個級別的對手。
然而這一切的關健就在於秦始皇是否立太子,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時就立扶蘇為太子,秦朝就不會滅亡,再退一步說,至少在扶蘇手裡不會滅亡。
-
10 # 淡墨青史
扶蘇登基為帝,秦朝不會亡,或許會開創另一個盛世。
秦始皇在盛年立不立扶蘇為太子,扶蘇都會被當世預設為太子,因為在商周禮法的大背景下都是立長不立幼。
大秦帝國的“暴政”源於商鞅的“法律”秦國在戰國初期被變法強國魏國處處打壓,中原列國更是對秦國的不屑一顧。這些些種種,使得秦國國君秦孝公勵志改革,大開國門,廣招天下人才。商鞅在魏國並未受到重用,在秦國受到秦孝公的熱情款待,因此在秦國施展自己的才華。
第一次變法: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 、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 等改革方略。
第二次變法:開阡陌封疆 ,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 、推行縣制、初為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執行分戶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秦人經過幾百年的時間已經適應了這部曆法,然後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統一度量衡、貨幣、律法等等。當時六國的百姓第一次聽說這部法律,遵守起來有點難適應,一時間血流成河。秦始皇隨後收盡天下兵器,鑄造十二銅人;大量徵集百姓修築長城,造宮殿,使得剛經受戰亂的百姓更加苦不堪言,怨聲載道,“暴秦”一詞由此而來。
兩個兒子,兩個截然秦始皇嬴政如此暴虐和他小時候的經歷有莫大的影響,但他的兒子扶蘇卻是個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仁,有政治遠見的人。
公子扶蘇主要學習儒家學說,更加體恤民情,實行仁政。如果公子扶蘇繼位,會實行儒治天下,寬待天下以及六國子民,不再奢侈地建造宮殿,多多體恤百姓。從後世證明實行儒家治天下,可以達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但秦始皇卻錯誤地認為“文以儒亂法”他兒子那是“婦人之仁”,如果將大秦帝國交給他必將覆滅,因此將他交個邊疆的蒙恬好好磨礪磨礪他的心,使他擁有帝王之心(深不可測)。
天下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沒想到自己的另一個廢物兒子將自己的帝國家業敗葬,又何來千秋萬世呢?
結語:如果扶蘇繼位,天下定將安定,也就沒有農民起義,楚漢相爭等事出現了。只可惜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來的,留下無限不甘留給後人前去惋惜!!!
-
11 # 歷史紫陌閣
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時立扶蘇為太子,秦朝很大可能是不會滅亡的,起碼扶蘇在位當代不會滅亡。
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之後,天下百姓雖然不用再受諸侯互相征伐帶來的戰禍之苦,但百姓的生活過得並不好。因為戰爭並沒有停止,秦始皇又要完成巨大的國防建設和土木工程,全國大半壯年男子不是在服兵役就是服勞役。
儘管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多次下達了於民有利的措施和政策,但較多兵役和勞役任務,導致天下百姓的生活指數並不高。劉邦在起義前曾逃亡到芒碭山落草為寇,也是因為放跑了很多押往驪山服勞役的百姓,以此可見,勞役任務已經成為百姓沉重的負擔,百姓寧願選擇逃亡被通緝,也不願意去服勞役。
不過由於秦始皇和開國大臣的鎮壓,即便百姓不滿也沒人敢和朝廷對抗,為此只能期盼新君即位後能得到改善。可是秦始皇去世後,由於趙高發動了沙丘政變,擁立秦始皇的幼子胡亥成為了二世皇帝,導致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未能繼承帝位,還慘遭殺害。
而胡亥即位之後,不僅沒有減輕百姓的負擔,反而還加重了對百姓的剝削和壓迫,並且又重新修訂了律法,刑罰比起秦始皇時期更為殘酷,百姓的生活也更加艱苦,有一半人都受過刑罰,百姓的困苦已經到了極點,最終官逼民反,激起了反秦起義,秦朝因此滅亡。
以此可見,百姓反秦是因為秦二世在位時期的負擔日益加重,百姓幾乎被逼迫到無法生存下去。天下百姓的生活若是過得還算可以,也不會冒著殺頭滅族的風險去反抗朝廷。
如果扶蘇即位,百姓的生活就不會過得那麼苦,也就不會去反秦。因為扶蘇為人寬仁,和秦始皇的政見不同,民間百姓大多也聽聞過扶蘇的賢明,因此扶蘇有很高的聲望,是天下百姓心中預設的皇位繼承人。以扶蘇的政治理念,很可能會減少勞役和賦稅,來減輕百姓負擔,使百姓歸附,穩定江山社稷。
而胡亥不僅在能力上無法和兄長扶蘇相比,在百姓中的聲望也沒有可比性。胡亥因為昏庸無知,容易控制才被趙高擁立稱帝。之後趙高獨攬大權,行政更加苛暴,最終激發民變,導致秦朝滅亡。胡亥作為皇帝,卻被宦官趙高控制,可以說幾乎沒有一點執政能力。
並且胡亥作為秦始皇的小兒子,原本不應該即位,百姓也從未想過胡亥會即位,甚至很多百姓都沒有聽聞過胡亥,因此胡亥即位後,天下百姓還沒有歸順。之後胡亥的所作所為,不僅沒有使天下百姓歸附,還進一步加大了統治階級與普通百姓之間的矛盾,完全失去天下民心,最終激起民變,推翻了秦王朝。
扶蘇的政治才能和民間百姓的聲望
公子扶蘇的政治才能扶蘇在史料中第一次出場是秦始皇“坑術士”一事。事情起因是盧生、侯生等方士始終都無法給秦始皇找到仙藥,他們也知道不可能找到仙藥,但按照秦朝法律規定,方士不能兼用兩種方術,而且方術不能應驗會被處以死刑,這些方士害怕被處死便悄悄溜走了。
不過他們在逃走之前曾編排、誹謗秦始皇,說秦始皇生性剛毅殘暴,自以為是,不能為他尋找仙藥。秦始皇聽聞後大怒,心想:“我給這些方士優厚待遇,他們不盡職盡責,還出言誹謗我,來加重我的不仁”,於是下令將咸陽城內出言誹謗他的術士和儒生抓起來審問,互相檢舉揭發後,有460餘人違反禁令,最後被秦始皇下令坑殺。
《史記》記載:“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秦始皇的長子扶蘇為了天下安定,便站出來勸諫秦始皇不要用嚴酷的刑罰對待這些人。理由是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的百姓還沒有安定歸附,如果嚴刑酷法懲治歌頌和效法孔子的儒生,可能會讓天下百姓心中產生不安。
雖然這些術士違反律法,還出言誹謗秦始皇,確實應當被處死,但扶蘇想到的是天下大局,擔心用酷刑處死這些人會失去天下人心,說明公子扶蘇具有政治遠見。
以扶蘇的政治才能也不可能不知道沉重的兵役和勞役對百姓的負擔,但他還是公子,無法改變父親秦始皇的想法和決定。如果扶蘇繼承成為皇帝,他便有能力改變這一切,為了江山社稷著想,或是出於仁慈,也會減少兵役和勞役,以此收攏人心,達到天下安定的目的。
史料對公子扶蘇的評價《史記》記載:“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扶蘇為人仁。”
雖然史料對公子扶蘇的記載並不多,但對扶蘇的評價很高。扶蘇為人寬仁,說明他的性格寬厚仁慈,與其父秦始皇和其弟胡亥的性格完全不同,再加上他的政治才能,扶蘇很可能不會像秦二世那樣加重對百姓的剝削和壓迫,並且還會減少賦稅,實行於民有利的政策來安撫人心,百姓也就沒必要冒著連累家族的風險去反抗朝廷。
除了寬仁的性格之外,扶蘇還具備剛毅的性格特點,並且威武勇猛,對人信任而又善於激勵士人,這還是趙高對扶蘇的評價。扶蘇雖然是秦始皇的兒子,但他和其父秦始皇的性格完全不同,一點也沒有繼承他父親性格多疑,刻薄殘忍的性情,對於天下百姓而言,扶蘇的性格將會成為一代仁君。
相信秦朝的文武百官也願意侍奉扶蘇這樣的帝王,畢竟公子扶蘇“信人而奮士”,大臣們不用整天提心吊膽,還能得到扶蘇的激勵,更好更高效的開展工作。如果扶蘇繼位稱帝,秦朝將會出現明君加能臣的一片大好局面。
扶蘇在天下百姓心中的形象公子扶蘇在天下百姓之間的口碑很好,有著很高的聲望,可以說扶蘇是天下百姓心中預設的皇位繼承人。相反天下百姓認為秦二世胡亥不應該繼位,甚至不少百姓在秦二世繼位之前都沒有聽聞過這位公子,畢竟胡亥是秦始皇的幼子,在成為皇帝之前還處於弱冠之年,並未擔任什麼過重要職務,名聲不顯。
《史記》記載:“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
陳勝等人發動起義前就曾說過,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應該繼位,應該繼位的是公子扶蘇,而且很多百姓也都聽聞過扶蘇的賢能。陳勝為了順從百姓意願,得到更多人的響應,於是假借扶蘇的名義發動了起義,在短短數個月的時間內便集結了一支數十萬人的隊伍。
雖然百姓反秦的主要原因是苦於秦朝的暴政已久,但陳勝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數十萬人的響應,一定程度上是借了公子扶蘇的名義,說明公子扶蘇在民間有著很高的聲望,是天下百姓預設和期盼的皇位繼承人。據說公子扶蘇遇害後,當地百姓為了紀念扶蘇,還特意修建了扶蘇廟。
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時立扶蘇為太子,秦朝還會滅亡嗎?
從上文所述可見,以扶蘇的政治才能和遠見,以及在天下百姓心中的形象和威望,可以說公子扶蘇是秦始皇諸位公子中最為合適的皇位繼承人。扶蘇即位可以順應天下百姓的心願,並且以扶蘇的政治遠見和大局觀,為了天下穩定,會將百姓放在首位,秦朝不僅不會滅亡,扶蘇還能將秦始皇建立起來的基業更好地延續下去。
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時冊立長子扶蘇為太子,將會對穩定政權起到很大作用,避免不立太子對政權產生的不穩定因素,比如皇帝突發意外,政權沒有順利交接,導致朝野動盪;諸位公子自相殘殺,爭奪帝位;有野心的大臣為了達到政治目的,進行暗箱操作,趙高擁立胡亥稱帝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秦始皇早點冊立太子人選,就能避免沙丘政變的發生,即便趙高詭計多端,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擁立胡亥稱帝。如果秦始皇冊立的太子人選是公子扶蘇,那麼秦始皇去世後,扶蘇就會順利繼位成為秦二世,大將蒙恬、上卿蒙毅、右丞相馮去疾、御史大夫馮劫等大臣,以及秦始皇三十多個女子都不會慘遭趙高迫害。
公子扶蘇賢明,大臣忠心能幹,在強強組合之下,秦王朝將會步入盛世,或者為了之後的盛世打下堅實基礎,南方的任囂和趙佗也不敢割據自立。
結語:
秦朝滅亡,主要在於暴政,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並未與民休養生息,南征百越、北擊匈奴、修築長城、開鑿靈渠、修秦直道、建阿房宮、營建皇陵等大型國防建設和土木工程需要的人力以百萬計,全國大半壯年男子不是在服兵役就是服勞役。
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後,更是將秦王朝的暴政推到了極點,除了常年無償勞役外,百姓的賦稅也日益沉重,並且法律更加嚴酷,秦王朝的氣數在胡亥和趙高殘暴的統治下喪失殆盡,為此迅速滅亡。
公子扶蘇只要改變當下現狀,便能讓秦王朝重新煥發生機,從而延續下去。以扶蘇的性格特點和政治遠見來看,秦王朝面臨的危機和隱患會有很大的改善。即便有人造反,扶蘇也不會視而不見,有蒙恬、蒙恬等大將坐鎮,起義軍根本不是對手,況且扶蘇在百姓中有很高的聲望,大多數百姓也不會參與反叛。
如果秦始皇盛年立扶蘇為太子,之後扶蘇順利繼承帝位,秦朝不會滅亡,至少在扶蘇在位時不會滅亡。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回覆列表
歷史不能假設。我們不能因為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扶蘇是一個仁慈寬和的皇子而確定他必定是一個英明的皇帝,一改秦朝弊政,施惠天下,果真如此,最多也就是連續秦朝的國祚,不至於二世而亡。
所有王朝,亡不亡都只是時間問題。有的二十多年,有的六七十年,有的幾百年。
沒有不亡的王朝,只有不亡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