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
2 # 中國歷史故事
是個好宦官,是個忠心的奴才!
高力士,本名馮元一,一生侍候過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四個皇帝。
一說他是孤兒,年幼無依,各處流浪,後被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名高力士。另一說他出生名門,幼年生活在廣東,曾祖馮盎為廣、韶十八州總管,祖父馮智玳為潘州刺史,後因父親獲罪被“裂於冠冕,籍沒其家”,馮元一時年11歲,免死被閹,進宮做了小太監侍奉武則天。由於某次觸怒女皇而被趕出宮,困頓中遇見高延福,兩人結下了父子之情。這兩種說法中,我比較相信後者,依高力士的行事和性格,應該是幼年時見過大世面、受過良好的教育,不然,被趕出宮的小太監成千上百,為何高延福獨獨看中了他?多年後的位高權重,有很大一部分也有賴於幼年時打下的良好基礎。
至於高力士在宮中風風雨雨幾十年,怎樣交結李隆基,成為其心腹,怎樣幫助玄宗登上帝位,怎樣盡心服侍明皇,又是怎樣促成了楊玉環和唐玄宗這一段驚世駭俗的不倫愛情,不在本文章所議範圍內,因為大家對這些一定很熟悉了,我再重複,便是多此一舉。
至於李白喚高力士脫靴,使楊貴妃研墨的故事,更是大家爛熟的橋段了。不過,李白詩好,人人皆知,高力士能詩,恐怕是知者寥寥。
下面是高力士的一首“詠薺”:
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採。夷夏雖不同,氣味終不改。
此詩毫無文采,常人寫出來,定會遭人笑話,但是年過七旬的高力士在流放途中作此絕句,卻句句都透著淒涼勁和忠誠味兒,讓人讀著心裡不是滋味。薺是一種野菜,很多南方人喜歡用它包餛飩吃,估計如今的年輕人都不認得這種黑覷覷的小東西。在開元盛世,吃野菜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窮人,一種是富人,窮人吃它為了裹腹,富人吃它為了換口味。所以,在富者雲集的長安城,薺菜論斤賣,而在人少地廣的農村遍地都有,需者自掘。高力士在詩中自喻為薺,相當貼切:他在長安很高貴,而在流放地巫州卻無人理睬,即便如此,他的忠心有如薺菜那樣“氣味終不改”,他的心時時向著玄宗、肅宗和大唐的天下。所以,他的死也相當壯烈:“高力士遇赦還,至郎州,聞上皇崩,號慟,嘔血而卒。”民間傳說更加繪聲繪色,說高力士聽到玄宗死亡的訊息後,慟哭不已,絕食七天,最後嘔血而亡。且不論高力士在呼風喚雨時做下的事是功大於過或是過大於功,就衝著他對李隆基的一片忠心,就足以推翻太監們“阿諛奉承,見風使舵”的面具化形象。
現在陝西省蒲城縣保南鄉有一座金粟山,山上便是玄宗陵,失去楊貴妃的唐明皇在此安息了千餘年。在這壯觀的玄宗泰陵邊,有一個黃土堆,破敗而且很不起眼,但就在這黃土下,長眠著玄宗最忠實的僕人――高力士。這個黃土堆,是玄宗唯一的陪葬墓。或許是玄宗在做太上皇的最後幾年孤苦時光中,終於想明白了那些當初甘願為他當牛做馬的奴才和大臣們,只不過是他榮華富貴的附帶品,真正能屬於自己的,便是和楊玉環的那場傾心之戀以及與高力士一起打拼天下的主僕兼兄弟之情。美人已不可尋,唯有力士還在遙遠的巫州為自己流淚,所以在死前,玄宗親點其為自己唯一陪葬之人。也許,唐明皇生前賜給高力士的財富不計其數,但唯有這封遺詔,才真正顯示了在這位皇帝心中,高力士早已不是奴才的身份,那是朋友,是兄弟,是唯一可與之交心,與之榮辱與共的人。或許也是因為知道這個,高力士不願讓明皇在九泉下孤獨,儘早趕了去,在地下再續這份只有他倆才明白的情誼!
-
3 # 第幾晚月光
高力士流量最多的事蹟,就是李白曾經喝醉讓高力士替他脫鞋,然後遭到高力士報復的故事。這裡的高力士就會被人聯想成為一個六根不全、心理變態的宦官。
其實高力士是“千古賢宦第一人”
高力士對唐玄宗忠心耿耿,助其登上寶座。他還要幫助唐玄宗處理政務(雖然是一些小事),提醒皇上提防安祿山、限制楊國忠。
安史之亂中,皇太子即位。【帝聞肅宗即位,喜曰:"吾兒應天順人,改元至德,不忘孝乎,尚何憂?"力士曰:"兩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漢北為戰區,天下痛心,而陛下以為何憂,臣不敢聞。"】唐玄宗此時已經沒有了家國天下的心思,竟還不如一個宦官啊!
回京後高力士被貶,後來得知唐玄宗駕崩,七十九歲高齡的高力士就直接哭死了。唐玄宗的孫子依照唐玄宗遺命,為高力士修了一座陵墓,高力士的陵墓就成為唐玄宗的唯一陪葬陵。
-
4 # 老森
《妖貓傳》裡的反派高力士,一心愛慕卻又嫉妒楊貴妃,還做了手腳害了她。這想當然源於太監的世襲人設:沒上位時低三下四、陽奉陰違,得意時就作威作福、禍國殃民。歷史上太監這個群體裡能留下好名聲的本就實在太少,加上文學和影視作品的有意醜化,所以不能怪大家對太監形成了臉譜化的印象:不男不女公鴨嗓,不陰不陽變態佬。
但是林子大了,好鳥也還是有的。比如這個高力士就需要說句公道話,有人稱之為“千古第一賢宦”。唐玄宗的遺詔裡提到惟一可陪葬的人就是這個高力士,他確實是唐玄宗的忠僕。忠到什麼程度?在得知玄宗駕崩的訊息時,高力士竟然大哭吐血而亡,別的都能裝,這點是任誰也裝不出來的,由此也可見高力士也還是一條有血有肉重情重義的太監漢子。
高力士是嶺南人,本姓馮,其曾祖、祖父和父親都曾任潘州刺史。因牽連嶺南流人謀反案,他在幼年即慘被閹割,送入宮中。後被高延福收為養子,因改名為高力士。
高力士不僅人長得高大,而且天性縝密,勇武有擔當。在唐玄宗早期的宮廷鬥爭中,尤其是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他都是唐玄宗的左膀右臂,因而深得信任。最讓玄宗銘記的是太平公主派宮女給他下毒,如果不是高力士事必躬親,謹慎到每件食物都秘密用狗試毒,那來自西域的奇毒早就讓他死得硬梆梆了,還何談什麼開元盛世?
高力士最難得的品質在於即使他官至驃騎大將軍、晉爵齊國公、進開府儀同三司,可謂手中權力到達頂點,他仍然能保持低調——
“公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故近無閒言,遠無橫議。”
意思是他做人還是有品的,不驕橫不跋扈,對皇帝也不是隻知道阿諛奉承,該說真話直話的時候也敢說,所以才得到“近無閒言,遠無橫議”的高度評價。別看這這普普通通的八個字,從古至今,所有曾經炙手可熱的權貴們真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曾研究唐史十幾年並修撰《新唐書》的宋祁對高力士的評價應該是中肯而可信:“生平無顯顯大過”。身居高位,勤懇忠誠不犯大錯也算難得,但寫史的人似乎總是保守,明代大儒李贄就敢於直言讚美:“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
有人也許會說高力士怎麼沒有過錯?荒唐的玄宗看上了楊玉環,是他幫著弄進宮裡的。楊貴妃不進宮怎麼會有楊國忠專權,怎麼會有安史之亂?這事要是唐玄宗還明智仗義的話,這板子打得著高力士嗎?倒是唐玄宗狼狽出逃長安,另一名大太監袁思藝跑去投靠了安祿山,還是高力士不離不棄,鞍前馬後伺候著他,危難時候這份忠貞更顯難得。
民間傳聞說李白醉酒,曾讓楊貴妃研墨,高力士脫靴,後來這兩人如何報復他云云。這事當個故事聽聽就行了。李白當時官職低微一心想求進,見了官拜大將軍的高力士哪敢有那份輕慢?李白醉了,高力士扶他去見駕的事是有的。後世文人比李白還浪漫,寫得輕狂,要推崇李白就拿高力士來墊背了。其實,楊玉環被立為貴妃的時候,李白已經離開長安玩去了。
李白是詩仙,高力士也會寫詩,就憑這份才情李白也不能看不起他。唐玄宗失勢之後,高力士被曾經尊稱他為“二兄”的肅宗流放黔中道。他行至巫州,見其地薺菜多而人皆不食,遂作詩云:
“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採。夷夏雖不同,氣味終不改。”
這首樸實無華的詩裡藏著多少人世間榮辱轉換的悲涼、滄桑和感傷?又表達了怎樣一份忠貞不移的氣節?
高力士垂垂老矣,到七十九歲那年,好不容易盼來了肅宗的大赦,在回京時走到了郎州,就是在這裡他聽到了唐玄宗已經駕崩的噩耗,悲不自勝的他“號慟,嘔血而卒。
-
5 # 海洋情感小屋
高力士(684—762),唐代潘州人(今廣東省高州市城區),為馮盎(北朝海南民族英雄的代表人物)之曾孫、馮智玳之孫、馮君衡之子,10歲時,其家因株連罪被抄,被閹。武則天聖歷初(698年),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進二閹兒,一為力士,一為金剛,力士初為則天賞識,後因小過逐出宮,中人高延福收為養子,一年多後,則天又召力士入宮。景龍中(708年),臨淄王李隆基引為知己,景龍四年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唐睿宗復位,立隆基為皇太子,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內給事。先天元年(712年),力士協助玄宗又發動一次宮廷政變平亂,遷銀青光祿大夫,行內侍正員。開元初(714年)加封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玄宗寵信宦官,尤以力士為心腹。而考古發掘證實高力士身高一米七五左右,頗有度量、文武雙全、時行善事,侍奉玄宗,深受信任,掌握大權,並不是憑著一味的逢迎和巴結。而是雖身為宦官,卻能在關鍵時刻對唐玄宗起到政治上的有力幫助和情感上的傾心關懷。 高力士雖為閹人,卻有非凡的政治眼光和決斷性格,“善於騎射,一發而中,三軍心服”,確實頗有大將之風。自此,力士權傾朝野,據《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兼內侍監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神道碑並序》記敘:由於唐玄宗“恩遇特崇,功卿宰臣,因以決事”,但高力士則“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進)王言而有度,持國柄而無權。近無閒言,遠無橫議。君子曰:此所謂事君之美也。”這一段話對高力士的評價雖有過譽之詞,但也清楚地說明玄宗對高力士非常器重,朝廷內外的公卿大臣很尊重他的意見,力士因之常常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並能直接向皇帝提議。天寶初(742年),加封力士為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七年,加封力士驃騎大將軍,其家產富有非王侯能比。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陷兩京,力士兵隨玄宗入蜀,行至馬嵬坡,將士譁變,殺楊國忠,並脅迫玄宗殺楊貴妃,玄宗猶豫不決,力士力勸玄宗而縊殺之。(一說設計幫助貴妃逃亡海外)至成都後,力士因有功受封齊國公。天寶十五年(756年)肅宗稱帝,改為至德元年。後力士隨玄宗還京,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賞五百戶。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誣流放巫州(今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市)。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力士遇赦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駕崩,力士面朝北哀慟嘔血而卒。代宗復其原官職,並贈封揚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
6 # 理工男讀歷史
高力士不過是一個寄生在李隆基身上沒有什麼作為的普通人而已,談不上高尚或偉大,但也不是壞人。
高力士最大的優點,就是對李隆基一生忠誠高力士少年入宮,因為儀表堂堂、身材高大、做事兒謹慎周密,得到了武則天的喜歡。二十多歲時認識了當時只是一個親王的李隆基,李隆基上上下下、三教九流都很談得來、都能玩兒到一起去,當然當時誰也看不出李隆基將來能當皇帝。
之後的唐隆政變、先天政變高力士都參加了。李隆基從一個普通皇室王子一躍成為皇太子、掌權皇帝,並非簡單之事,尤其是第一次唐隆政變,包括李隆基、高力士都冒著很大的風險,弄不好小命就會丟掉。這兩次政變成功後,高力士成為李隆基最親信的身邊宦官,並一直陪伴了李隆基一生。
李隆基一生順利,當了四十多年的太平皇帝,直到晚年安史之亂才有了馬嵬驛之變失去權力。高力士隨同李隆基一起逃亡到了蜀中,又從蜀中回了長安。但這時的李隆基已經升格為太上皇,當時的皇帝唐肅宗李亨極為恐懼李隆基會重新掌握權力,對李隆基表面上尊重,但實際上控制極為嚴密,並默許或縱容他最信任的宦官李輔國欺負李隆基。不但逼迫李隆基到了條件較差的居所居住,還搶走了李隆基的馬匹等事物,限制李隆基與其他人接觸。
高力士在此情況下仍然對李隆基忠心耿耿,在李輔國率領數百甲士威逼李隆基搬家時,高力士挺身而出質問李輔國,並鼓動士兵向李隆基下拜,維護了李隆基最後的尊嚴。當時高力士也沒有其他選擇,已經陪伴李隆基幾十年了,自己也是快八十歲的人了,讓他彎腰低頭向後進小輩李輔國服軟,高力士還真做不出來。
之後李隆基身邊最後的兩個親信,陳玄禮被逼迫致仕退休,高力士也被找茬流放到了巫州(現湖南懷化)。李隆基不久就孤獨死去,高力士聽到李隆基死訊後,吐血而亡。
後來繼位的唐代宗追贈高力士為揚州大都督,並陪葬在李隆基的泰陵。共同度過五十年的主僕二人,終於能夠永久的地下相伴了。
後人吹捧高力士為“千古第一賢宦”,從忠誠一點,高力士完全符合要求,但距離“賢”這個字的要求差距甚大。
高力士對李隆基有很大的影響力,但高力士從來都不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由於高力士是李隆基身邊第一宦官,很多政務都是經高力士之手才能到達李隆基處,有些小事情高力士可以直接決定。高力士所做決定必定是完全符合李隆基的想法,絲毫不會觸及李隆基的底線,這才能讓高力士四十年一直能坐穩這個位置。李隆基可不是個念舊的人,心中只有利益二字,當年和高力士一樣隨同李隆基起家的王毛仲,說賜死也就賜死了。
四十年過去了,當年李隆基潛邸舊人只剩下高力士和陳玄禮少數幾個一生謹慎的老實人了。高力士和陳玄禮都對李隆基有很大影響力,但兩個人同樣從來都不會使用這種影響力。就像陳玄禮為了李隆基的安全,曾經有過限制李隆基夜晚出遊的舉動,這種善意行為李隆基是能夠接受的,不會影響陳玄禮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
高力士更勝一籌,他能在李隆基猶豫不決時,敏銳的發現李隆基的真實想法,並把這種想法說出來,堅定李隆基的信心。於是李隆基覺得高力士每次說話都能夠搔到自己癢處,自然就對高力士更加的信任。
開元初期,李隆基任命姚崇為相,二人磨合期還在互相揣摩,高力士主動把李隆基的話傳給了姚崇,姚崇才敢於放手做事兒,奠定了開元盛唐的基礎;
當時另一位宰相張說,是個文采出眾、能力超群的幹臣,但也是個有私心的大嘴巴。張說因罪入獄,李隆基讓高力士去探望,高力士回來之後就描述了一番張說的慘狀,本來李隆基就沒想殺掉張說,藉機放了張說並繼續任用;
後來包括李林甫、牛仙客、楊國忠、安祿山、安思順、高仙芝、源乾曜等一大批高官,在任免和為官過程中,都有高力士的影子在背後。
天寶時期李隆基已經開始犯糊塗了,自己要修道求長生,準備把國事都託付給李林甫。高力士勸諫說天子權威不能假手他人,這可能是高力士唯一一次違背李隆基的真實想法,於是李隆基當時很是不悅,高力士只好跪地認錯,從此對朝政不發一言。
如果高力士是個有見識、心懷大唐的人的話,以他的身份地位,能對國家大事有更多的影響。但高力士沒有這個能力,也沒這個心思,所做作為一是為了維護李隆基,二就是維護自己的地位。當然,如果高力士一直直言勸諫李隆基,他也不可能陪伴李隆基四十年,早就被李隆基外放甚至賜死了。
高力士同樣做過一些為自己謀利益的事情高力士風光了一輩子,連太子都要管他叫二哥,朝野上下也都知道這位李隆基大管家的重要,因此即使高力士不主動,其他人也會千方百計交好高力士。
高力士雖然是個宦官,但卻有個京城小吏的女兒當媳婦,老丈人一家都因此升官。當高力士岳母去世時,葬禮極為盛大,京城地方上的官員爭相送禮,從高力士家裡一直到墓地車馬不絕;
程咬金的孫子叫程伯獻,與高力士是結義兄弟,當高力士生母去世後,程伯獻當孝子接受賓客弔唁,把爺爺程咬金的臉都丟光了;
高力士受命主持修建寺廟,立了一口大鐘。寺廟修建完畢,高力士宴請公卿,敲一下大鐘就要隨禮十萬,一般都要敲個十下二十下的。
當然,這些都不算事。以當時高力士在大唐的身份地位來說,他真沒幹什麼壞事兒。
總之,高力士就是一個一生沒有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人,是寄生在李隆基這棵參天大樹上的一株藤蔓。從個人操守上來說,是忠誠的,也沒幹過什麼傷天害理的壞事,但於國於民貢獻不大。這就是高力士。
-
7 # 一葉小舟168521774
高力士是一個權傾內外的宦官,太子稱呼他為兄,大臣稱呼他為翁,駙馬一輩則稱他為爺。高力士一生小心謹慎,從不肆意攬權干政,但是,在關健時刻他卻敢於進忠言,無論是對權傾一時的李林甫,還是楊國忠,都是如此。
一,造化弄人,無法選擇的人生道路。<<高力士劇照>>
高力士,本名馮元一,是唐初驍將馮盎的曾孫。武周朝時,其家因罪被抄,被閹割為奴,李千里將他改名力士,送入東都朝庭,在宮中擔任隨侍宦官。不久因犯過失,被驅逐出宮。
武三思門下的宦官高延福收留了他,並認為養子,從此便以高為姓。後來,武三思為他求情,得以重回宮中。
李隆基為臨淄王時,高力士傾心附結,成了李隆基的忠實奴僕。先天政變中,高力士積極參與立下大功,事後擢升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
從此,高力士混的風生水起,日益顯赫。從此,高力士一生追隨唐玄宗,忠心耿耿。
二,忠心耿耿,玄宗朝的不倒翁。<<高力士劇照>>
唐玄宗一朝,他身邊的各色人等來了,又走了不計其數。賢明者宋璟,姚崇,張九齡等人。身份相同的如姜皎,王毛仲等。權傾朝野者如李林甫,楊國忠等人。
這些如走馬燈一樣的人,有的善始善終如宋璟,姚崇,有的身首異處如姜皎,王毛仲,有的人在世時,如日中天,死後草草埋入荒墳野崗如李林甫。
唯有高力士一人,自始至終寵幸不變。玄宗公開表示:力士當上<值班>,我寢乃安。
究其原由,是因為,高力士的謹慎和大權在握時也從不肆意妄為,以及對唐玄宗的忠心耿耿。
三,不懼權勢,敢於諫言。<<高力士劇照>>
李林甫當宰相時,利用唐玄宗倦怠朝政的心理,把持朝綱,朝堂之上無人敢做仗馬之鳴,眾大臣噤若寒蟬。
唐玄宗以謀反罪一日間殺了三個兒子後,眾人更是對立誰為太子不敢輕言。李林甫的意思是立武惠妃之子李瑁為太子。唐玄宗卻在李嶼<後來的唐肅宗李亨>李瑁兩人身上徘徊。
當時的唐玄宗非常苦惱。一日,高力士對玄宗說:聖上何必如此虛勞聖心,但推長而立,誰敢復爭?李嶼年長。
唐玄宗頓覺豁然開朗,連連點頭說:汝言是也。
李嶼成為太子。李林甫的一切努力化為烏有。
高力士輕輕一言,大唐歷史悄然改變。
即便是在閒聊中,高力士也會不露痕跡地諫言。
一日閒聊中,唐玄宗說: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
高力士說:雲南屢戰屢敗,諸道邊將又擁兵太盛,陛下將如何防範他們?臣擔心,一旦出現禍亂,將難以挽求,怎麼能說無憂呢?
這段話,前者指楊國忠在雲南喪師失地,後者指安祿山擁兵自重。可惜,唐玄宗聽不進去了。
三,忠心耿耿,自始至忠。<<高力士劇照>>
唐玄宗成為太上皇后,唐肅宗並不放心,在李輔國的攛掇下,唐肅宗把唐玄宗從興慶宮遷入西內,其實就是軟禁起來。
李輔國帶領五百騎兵,在睿武門將玄宗一行團團圍住。李輔國大搖大擺來到玄宗面前,說:皇上迎太上皇王遷居大內。
一生養尊處優的唐玄宗一時手足無措,高力士大怒,挺身擋在玄宗身前,厲聲喝道:李輔國何得無禮!關健時刻,高力士以他的忠勇保住了玄宗的最後一絲尊嚴。
唐肅宗上元元年七月二十八日,李輔國以肅宗名義,將高力士貶到巫州。後來遇大赦高力士被赦迴歸途中,聽說唐玄宗己經逝去。高力士向北長拜,嚎啕大哭,吐血而亡。
高力士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什麼叫忠誠。
唐玄宗英雄一世,相伴的人成千上萬。到最後只落到一個忠心的下屬,雖然可悲,但卻也促以含笑九泉了。
-
8 # bugdog
第一次知道高力士是跟李白有關。話說天寶初年,李白來到長安,被唐玄宗封做翰林學士。某日,唐玄宗和楊貴妃在沉香亭飲酒賞花,招李白為他寫詞助興。恰此時李白正喝的爛醉,竟然伸出了腳,對高立士說:“給我脫鞋子。”高力士一時仍讓,竟真的給李白脫鞋子(李白做不了官,是他活該)。
後來安史之亂,直至唐玄宗被架空成太上皇,高力士一直不離不棄。屢次保護唐玄宗,後來被流放路途中,聽聞玄宗駕崩吐血而亡。
李隆基曾說,力士當上,我寢則穩。
高立士可以說是忠義兩全,雖然說不上道德完美,倒也是真忠臣
-
9 # 南方鵬
高力士本來姓馮,武則天長壽二年,李旦正處於動輒得咎的時候,宮女團兒誣陷李隆基生母竇妃施厭蠱之術,武則天下旨查處,應該是查無實據,竇妃與劉妃秘密被殺死。就是這一年,有人誣告嶺南流人謀反,武則天命酷吏萬國俊攝監察御史,前往嶺南按察“若得反狀, 便斬決”,高力士受謀反案牽連,約十歲時便被閹割送入宮當太監。由於聰慧機敏,年幼儀美,被武則天看重,又被宦官高延福收了養子,遂改姓高,同高延福一同成為武三思內宮眼線。
應該就在這個時期,與身處後宮的李隆基相識相交,二人年紀相若,又長居深宮,一個年少苦悶,一個善察人心,走到一起並不奇怪。高力士真正成為李隆基的貼身近侍,要等到神龍政變,張柬之等人迫武則天交權,還政李顯之後,高力士被賜給李隆基,這時二人都已是二十歲出頭的青年了,早已認識又年齡相若,李隆基禮賢下士,高力士體察人心,二人如魚得水,許大宮中大事高力士都預謀與聞。最大的表現在推李旦上位的“唐隆政變”一役中,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手向李顯一家開刀,殺韋后誅朝臣奪回權柄,李旦當上皇帝,李隆基水漲船高成為太子,高力士開始顯揚,在李隆基剷除太平公主一黨上位後,更受寵信,榮寵有加。
李隆基說,看到有高力士在身邊,睡覺也踏實,足見信重的程度,其時每有四方進呈上奏文表,必先送呈高力士,然後再決定是否進奉御前,小事便自行裁決。高力士受到皇帝的傾心信任,權柄一時無雙,走後門想透過他求得顯貴的人絡繹不色,權相李林甫楊國忠,名將高仙芝,甚至安祿山都曾請託過他,可見實力權勢。太子李亨稱其為二兄,諸王公主皆稱呼“阿翁”,駙馬們稱其為“爺”。但高力士奉承上意察顏觀色的本性依然不變,善於隨機應變,發現皇帝神色不對,雖是最親近喜愛之人,面臨傾覆敗亡皆不予救助。以這一身自保之策,竟然伴了李隆基整個皇帝生涯,寵信不減,也算奇蹟。
太監並不全是壞人,高力士在當權時,也弄權肥私,引進之人玩弄權術互相嫉害,至擾亂朝廷法紀,對於唐王朝的傷害不淺,但他勝在忠心,與陳玄禮一內一外,算是李隆基的鐵桿忠粉,在經歷馬嵬之變、李亨登基、車駕回長安等事,高力士都盡心侍奉唐玄宗,全力維護他,在李輔國威逼李隆基時,敢於出頭呵斥,保護舊主,被流放之後,得知李隆基死訊吐血而死。這些事都可見他對李隆基之忠,正如李贄評價他“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
-
10 # 新銳歷史
高力士原本也是一個官宦世家子弟,隋朝大將曾孫,因受株連被抄家,後成了“小閹兒”,被武則天所賞識,入宮侍奉左右。
據說高力士身高一米七五,家學淵博,能文能武,有著非凡的政治眼光和處理政事的決斷能力,史曰:“善於騎射,一發而中,三軍心服”。
所以李隆基給他“二皇帝”的權力也是有理由的,因為他確實有政治才能,他曾參與了李隆基前期的兩次重要的政治鬥爭。
在擁立李隆基為太子和皇帝的兩次宮廷政變中他都旗幟鮮明地站在了李隆基一邊,並積極出謀劃策頗有大將之風,所以深得李隆基的信任和寵愛。
從這些歷史資料我們就知道高力士還算是一個比較有骨氣的正直之人,絕非戲劇臉譜化了的小丑形象,連開元賢相張說、張九齡都十分尊重他。
關於高力士,我總結了他的兩大性格特點:
一是,無限忠於李隆基;
二是,特別有政治頭腦。 (唐玄宗和高力士)
一、玄宗朝的“二皇帝”,無限忠於李隆基。據史書《資治通鑑》記載,從開元十八年開始,李隆基就十分寵信宦官,往往讓他們當三品中將,府門前也是旌旗獵獵儀仗森嚴。
只要他們奉命出使經過各州,那些沿途地方官吏都得侍候大爺一樣奉承侍候他們,生怕有了怠慢被他們在皇帝面前陰參一本,到時就夠喝一壺的。
高力士、楊思勖當然是他們之中的佼佼者,一文一武,最得寵幸,你想想誰家有女兒不擠破頭去攀上這種“金礦”?
1、高力士受到皇帝的寵幸那是前所未有的,從此唐朝宦官的權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
李隆基信任高力士可以達到除皇帝之位一切交辦的地步,也可以說高力士是當時的“影子皇帝”。
反正高力士幾乎每天都在皇宮裡幫皇帝看各地奏章,代行皇帝職權,而且小一點的事情由他幫皇帝代辦了。
也就是說高力士當時是“二皇帝”,職權比所有內侍外臣都大,李隆基還十分得意地表揚高力士:“高力士當值,我睡覺最安心最香甜。”
換句話說,高力士可以是皇帝的“工作替身”也,當然是權勢滔天,很多將軍大臣都以和高力士做把兄弟為榮,唉,做太監如此威風,夫復何求?
即使是唐朝如雷貫耳的政治人物如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甚至於高仙芝都曾出於其門下,是因為極力巴結高力士才爬上將相高位的,由此可以一窺高力士“代理皇帝”角色的威風八面。
當然了,高力士受到李隆基的極度寵幸,他對李隆基也是無限忠誠,在玄宗朝後期,他們二人已經超越主僕君臣的關係成了生死與共的兄弟。
(高力士)
2、 說到高力士的忠心,大家可能也知道高力士給李隆基殉葬之事。
安史之亂時,高力士陪伴唐玄宗顛沛流離,李輔國卻和太子李亨走到了一起,並擁戴李亨即位,是為唐肅宗。
唐肅宗生性懦弱,體弱多病,見被稱為“姜子牙第二”的李輔國文韜武略都有一點,乾脆把軍政要事都交給他處理。
有一天,太上皇李隆基帶著高力士上勤政樓飲酒,結果被樓下的百姓發現,百姓們深深懷念“開元盛世”的繁華,見到唐玄宗不由痛哭流涕,山呼萬歲,聲音驚天動地。
當時肅宗李亨正在生病,權傾朝野的李輔國見了這一幕老大不爽,生怕唐玄宗復辟,自己失去權位,就私自下詔讓唐玄宗遷宮。
玄宗不願意,李輔國當場殺了玄宗的一名隨從,要不是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被李輔國當場殺了也說不定。
事後,懷恨在心的李輔國假傳聖旨,把高力士貶出了京城,失去高力士這個良伴,玄宗更加空虛寂寞冷,不久就身患重病,奄奄一息。
不久後,唐肅宗李亨也去世了,唐朝一下子去世了兩位皇帝。唐代宗李豫即位後,那個時候正處於流放的高力士遇到了大赦天下。
被赦還時,當聽到李隆基駕崩遺詔令其為死後的唯一陪葬(因為李隆基已經把高力士當成是除楊貴妃之外最親的人)的訊息後,悲痛異常,絕食七日,慟哭嘔血而死。
(李輔國)
二、高力士之所以榮寵不衰,就在於他高超的政治頭腦。1、講到高力士的政治頭腦,正史也有不少記載。
《新唐書·高力士傳》載:
初,太子瑛廢,武惠妃方嬖,李林甫等皆屬壽王,帝以肅宗長,意未決,居忽忽不食。力士曰:“大家不食,亦膳羞不具耶?”帝曰:“爾,我家老,揣我何為而然?”力士曰:“嗣君未定耶?推長而立,孰敢爭?”帝曰:“爾言是也。”儲位遂定。也就是說唐肅宗李亨的太子位是高力士給力爭的,高力士本身就是李隆基肚子裡的一條蛔蟲。
知道李隆基為立誰做太子犯難時,是高力士一錘定音的,如果不是他,立的可能是倒黴的壽王李瑁,歷史可能又會改寫。
不過唐肅宗得天下後並沒有念及高力士的擁儲功勞,還縱容李輔國迫害流放恩人高力士,也算是恩將仇報。
(唐肅宗李亨)
2、高力士還看出了安祿山的狼子野心:
史書記載:天寶十三載六月,劍南留後李宓進攻南詔國,出師不利損失二十多萬軍隊不說,奸佞中的極品楊國忠還捂蓋子報喜不報憂。
昏君李隆基被矇在鼓裡還渾然不知,以為是王師戰無不勝呢,就知整天和如花美眷喝花酒,燈紅酒綠風花雪月的不知今夕何夕。
有一天,李隆基不知想到了什麼,沾沾自喜地對高力士說:“我也老了,朝事有精明宰相幫我妥善處理,而邊事也有諸將扛著,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
對於這些事,參與處理政事的高力士當然心中有數,他也知道絕對不是“好得很”的那種,不過處事謹慎更加不會拂了主人臉面的他,卻不敢把所有情況報告給皇帝聽。
不過良心未泯、頭腦也相當清醒的高力士還是以圓滑的手段給皇帝敲了一通邊鼓:“我曾間或去閣門,常聽到一些人上奏說雲南數喪師,再說北方邊將又擁兵自重,一旦發生叛亂,不知陛下將用什麼方法來對付掣肘他們呢?這怎麼能說是高枕無憂呢?”
其實,稍為有點政治頭腦的人都知道高力士說誰了,那當然是不點名批評安祿山也,也算是高力士給昏頭昏腦的李隆基旁鼓側擊地敲了一下警鐘。
儘管非常曖昧,也不敢真的點名安祿山,不過李隆基還是有點間歇性醒悟的樣子,當即表示:“卿勿言,朕徐思之。”
也就是示意高力士不要再說了,我會慢慢考慮這些問題的。
當然,不能太奢望和相信當時已經腦殘了半邊只會玩架子鼓和俗世愛情的李隆基可有可無的政治保證。
(安祿山)
總結總之,高力士是盛世唐朝很有個性的大宦官,儘管他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絕對是盛唐的一個不可忽略的歷史人物。
他以其獨特的政治智慧影響了皇帝的決策甚至於政治的走向,是一個不同凡響的宦官,至少他面對氣勢洶洶的李輔國的屠刀時不顧自身安危地拼命護主就彰顯了他人格高貴的一面,不是牆頭草式的小人。
而他與一代帝王李隆基那種超越主僕君臣倫理的生死與共的兄弟般的情誼,在爾虞我詐、親情泯滅的政治鬥獸場上更是閃爍著人性的光輝,簡直就是一種不朽的傳奇。
-END-
回覆列表
我們首先要知道高力士是誰?
高力士(唐代宦官)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馮元一,祖籍潘州(今廣東省高州市),唐代著名宦官,冼夫人第六代孫。曾祖馮盎、祖父馮智玳、父為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幼年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武則天的賞識。唐玄宗統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於曾助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寶應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駕崩,吐血而死。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於泰陵。
其中最著名的典故:
力士脫靴
天寶初年,李白來到長安,有人把他推薦給唐玄宗,唐玄宗在金鑾殿召見他,封他為供奉翰林,要他在宮在寫詩作文。有一天宮中牡丹盛開,唐玄宗帶了楊貴妃,在沉香亭飲酒賞花。唐玄宗忽然想起了李白,想叫他寫幾首歌詞助興,就派人把他召來。這時,李白正在酒店中喝得爛醉如泥。人們把他扶上馬背,送到宮中,用冷水洗他的頭。等酒意稍解,李白提起筆來,一下子寫了《清平樂詞》三首頌揚楊貴妃和牡丹花,詩句優美清新,唐玄宗和楊貴妃高興極了。李白雖然經常參加宮廷宴會,但他蔑視權貴,並不把皇帝和皇帝身邊那些有權有勢的人放在眼裡。有一次,他在宮中喝醉了,竟伸出了腳,對坐在身旁的宦官高力士說:“給我脫掉靴子。”高力士一時不知所措,只得給李白脫下靴子。當時,高力士權力很大,四方的奏事都要經過他的手,文武百官沒有一個不巴結他,他還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侮辱,這件事使他很憤怒,決定找機會報復李白。楊貴妃愛吟李白的《清平樂詞》,正巧高力士也在一旁,他故意說:“我本以為貴妃受了李白的侮辱,一定對他恨之入骨,沒想到你這麼愛他的詩!”楊貴妃吃驚地問道:”李學士怎麼會侮辱我呢?”高力士說:“詩中不是有‘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兩句嗎?”楊貴妃說:“對呀!”高力士又說:“漢朝宮廷裡的趙飛燕,出身歌女,後來雖然立為皇后,但作風不正最後還是被貶為庶人,李白將趙飛燕跟您相比,不是把你看得太下賤了嗎?”楊貴妃聽了高力士的話,也對李白惱怒起來,這以後,唐玄宗幾次想任命李白官職,都被楊貴妃阻止了。
評價:力士善揣時事勢候相上下,雖親暱,至當覆敗,不肯為救力,故生平無顯顯大過。議者頗恨宇文融以來權利相賊,階天下之禍,雖有補益,弗相除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