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品味幽默
-
2 # 詩詞與美文欣賞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鉅製;不僅擴充套件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中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初唐時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也是初唐有名的詩人,他是第一個舉起詩歌革命大旗的作家。在文風上,初唐時期的詩人作品中氣象萬千,雄渾博大,已經從南北朝爭相纖構狹小的宮體詩中逐漸走了出來,開闢了新的世界。
盛唐時期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詩發展至頂峰時期,題材廣闊,流派眾多,出現“邊塞詩派”與“田園詩派”等。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即是這一時期最傑出的代表。 他們的詩雄視千古,為一代之冠,在他們的筆下,無論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古風歌行皆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杜甫的《三吏》、《三別》等;另有王維、孟浩然代表田園詩派和高適、岑參代表邊塞詩派。張若虛、賀知章、張旭、包融被稱為“吳中四士”。
中唐時期
在中唐時期,分為前期與後期,前期處於低潮,後期則重現繁榮景象。前期代表詩人劉長卿、韋應物(山水詩,王孟餘緒)、盧綸、李益(邊塞詩,高適、岑參餘緒)後期則出現“新樂府詩派”、“韓孟詩派”。白居易、元稹領導了新樂府運動。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進步理論主張,白居易的詩明白曉暢,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劉禹錫,李賀之詩也頗有成就。
晚唐時期
晚唐時期為夕陽返照時期晚唐詩人較著名的有: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韋莊等。其中,李商隱和杜牧被人們稱為“小李杜”。
派別
山水田園詩派 代表人物:王維、孟浩然、
特點: 題材多青山白雲、幽人隱士;風格多恬靜雅淡,富於陰柔之美;形式多五言古詩 、五絕、五律。
代表作: 王維:《山居秋暝》、《西施詠》、《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孟浩然:《過故人莊》等
邊塞詩派 代表人物:高適、岑參、王昌齡、李益、王之渙、李頎。
特點: 描寫戰爭與戰場,表現保家衛國的英勇精神,或描寫雄渾壯美的邊塞風光,奇異的風土人情,又或描寫戰爭的殘酷,軍中的黑暗,征戍的艱辛,表達民族和睦的嚮往與情懷。
代表作: 高適:《燕歌行》、《別董大》、《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王昌齡:《出塞》
李益:《從軍北征》
王之渙:《涼州詞》
李頎:《古意》
浪漫詩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點: 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詩詞自由、奔放、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宏大。語言主張自然,反對雕琢。
代表作: 李白:《月下獨酌》、《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
現實詩派 代表人物:杜甫。
特點: 詩歌藝術風格沉鬱頓挫,多表現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情懷。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
代表作:《三吏》、《三別》、《兵車行》等。
詩人的稱號
詩骨--陳子昂: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
詩傑--王勃: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傑”。
詩狂--賀知章: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 因其詩豪放曠達,人稱“詩狂”。
詩家天子 (另一種說法--詩家夫子)七絕聖手--王昌齡:其七絕寫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舉為“詩家天子”。
詩仙--李白:詩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詩聖--杜甫: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聖”。
詩囚--孟郊:作詩苦心孤詣,慘淡經營,元好問曾稱之為“詩囚”。
詩奴--賈島:一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
詩豪--劉禹錫:其詩沉穩凝重,格調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贈他“詩豪”的美譽。
詩佛--王維:王維不少詩歌中有濃厚佛教禪宗意味,以禪入詩。
詩魔--白居易:其作詩非常刻苦,“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人稱“詩魔”。
五言長城--劉長卿:擅長五言詩,他的五言詩作是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七八,自稱“五言長城”。
詩鬼--李賀:其詩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象,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璀璨多彩的形象,故稱其為“詩鬼”。
詩雄-岑參
小李白-陸游
七律聖手--李商隱 其中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
李商隱和杜牧合稱“小李杜”。
在隋末的農民蜂起的大起義中,原隋朝大官李淵和他的兒子們(世民與兄建成),其中李世民功勞卓著。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統一的帝國(疆域約1100多萬平方千米)。並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先進、文明的國家!在唐鼎盛時期不僅物質富庶繁華,而且文化也極其繁榮,而詩歌更是發展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是中華詩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據全唐詩不完備統計,整個唐朝時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產生了有名記載詩人就有兩千三百多位,近五萬多首詩作。這與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遺留詩歌總數比較還超出兩到三倍!
在兩千多有名望的詩人中,特別突出的屬世界級的大詩人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以外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五六十名,這一數字也大大超出戰國至南北朝著名詩人的總和。
連魯迅也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後倘非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再動手了”。當然,這並不是說唐朝後就沒好詩了;實在是後來人寫古詩,要先讀唐詩是很必要的。唐詩代表了中華詩歌的最高成就,無疑是中華以及世界文壇上濃墨重彩的筆觸!更是世界文化發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聳立的高峰。
說到唐詩的興盛的原因,(當然學術界不斷的在探討中)較普遍的看法是:
一:唐代社會在發展中解決了很多的束縛,在一些政治變革、經濟變革、取得很大的進步,更重要的是由‘門閥仕族攏斷政治’局面已基本結束,使老百姓在生活實踐中,思想大大解放,從而為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詩歌創作’開拓了視野、詩歌藝術得到了‘活水源泉’。
三:前代文學積累;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因此也為唐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代詩人們是在前人的文化遺產上,發揚光大才有可能兼收幷蓄,取人之長,推陳出新,把中華詩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四:唐代採取了科舉制度,考試內容就有詩(詩歌概括性強)、賦(文彩韻章),而皇帝也熱愛詩歌,(這很重要!)必然造成重視詩歌的‘社會風氣’,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會地位。
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唐朝的政治比較開明,特別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對儒家、釋家、道家,都提倡;允許外來宗教在國內傳佈,這對於人們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促進文藝上,各種風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同時,唐朝國力強大,統治者對自身充滿信心,因而基本上沒有‘文字獄’,所以文人膽子都比較大;(例如;李白遭讒,也就是‘賜金放還而已)所之,文人及詩歌體裁寬廣,而反映的社會問題迅速而尖銳。(並非是一片頌揚)
六:唐朝同鄰國與邊境各族實行的是:經濟、文化交流政策;音樂、舞蹈、繪畫、建築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來影響,(印度、中亞國家)這些新鮮事物,同時也給詩人們以寬敞良好的藝術薰陶。
唐詩的發展傳統分為初唐(618---712)、盛唐(713---770)中唐(771---835)晚唐 (836---907) 共四個時期。盛唐是唐詩繁榮昌盛的頂峰,大詩人李白,杜甫,等就生活經歷過這個時期。如今,談這個話題,著眼點也是從“詩歌”本身發展來展開審視。這一點,比較唐代社會之歷史程序;發展,起伏,衰落,基本是一致的。
唐詩佳句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李白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春風不相識, 何事入羅幃。 《春思》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贈孟浩然》
明月出天山, 蒼茫雲海間。《關山月》
昔日橫波目, 今作流淚泉。 《長相思》
郎騎竹馬來, 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長幹行》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清平調一》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清平調二》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送
孟浩然之廣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將
進酒》
鳳凰臺上鳳凰遊, 鳳去臺空江自流。
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 《登
金陵鳳凰臺》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弄扁舟。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 《宣州謝月(左)兆樓餞別校書叔雲》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遊天姥吟留別》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望嶽》杜甫
絕代有佳人, 幽居在空谷。
但見新人笑, 那聞舊人哭。《佳人》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春望》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前出塞》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草》白居易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顏色。
風吹仙袂飄飄舉, 猶似霓裳羽衣舞。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千呼萬喚始出來, 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絃三兩聲, 未成曲調先有情。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遊原》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錦瑟》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 《無題》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
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生》
渡頭餘落日, 墟里上孤煙。《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王維
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無中。《漢江臨眺》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終南別業》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相思》
漠漠水田飛白鷺, 陰陰夏木囀黃鸝。《積雨輞川莊作》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渭城曲》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臨洞庭上張丞相》孟浩然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春曉》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
落葉滿空山, 何處尋行跡。 《寄全椒山中道士》韋應物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滁州西澗》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遊子吟》孟郊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一聲何滿子, 雙淚落君前。 《何滿子》張祜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尋隱者不遇》賈島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回鄉偶書》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詠柳》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出塞》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從軍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涼州曲》王翰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寒食》韓翃(hong)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劉禹錫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棹歌》戴叔倫
勸君莫惜金縷衣, 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金縷衣》杜秋娘
-
3 # 言者青青
唐詩鼎盛,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與變革。
唐詩突破了六朝後期玄言、山水、宮體詩,抒寫個人失意苦悶的小圈子,而是拓寬了視野,更加廣泛地反映社會階級矛盾和民生疾苦,朝廷政事與地方動亂,邊塞戰爭及民俗習俗,都市生活同田園風光,以及禮教、門第、愛情、婚姻、商人、手工工人的情況等,其囊括的廣度和表現出來的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封建政治經濟變革,把庶族寒門推上了歷史舞臺。他們成為政治生活中最活躍的力量,這是唐詩的最主要的創作群體。庶族文人一般視野比較開闊,其中部分文人社會地位比較低下,生活困頓,但同廣大勞動人民有著比較近的接觸和溝通。因此,在詩歌創作中能夠反映出來。
唐詩的繁榮,同唐代社會思想比較解放也有著比較密切的關係。唐代統治者對自己的統治抱有自信,同時又需要協調內部矛盾,以利於長久治安,所以,在意識形態方面採取了比較開放自由的政策。對儒、釋、道各派思想相容幷蓄,有時還允許和鼓勵人們對時政展開批評。這對於解除時人思想束縛,促進詩歌創作自由發揮起到了積極作用。
唐詩的興盛,也是唐代文化藝術普遍繁榮的真實寫照。當時文化相對普及和詩歌群眾基礎較厚實,給詩歌創作帶來新的生力。唐代各種文藝形式發展,也給詩歌多方面的影響。例如:古文運動,傳奇小說等。這些促成中唐以後詩歌散文化等,而曲子詞興起,又給晚唐開拓了新境界。。
也許這就是唐詩為何如此優秀?其它年代的詩所不及的原因吧?
-
4 # 釋俗子
唐詩,唐朝詩人創作的詩。為什麼其它年代的詩無法超越,首先,唐朝時萬國來朝達到鼎盛,向其朝貢之國多達三百之多,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朝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外交等方面均達到了較高的成就,是當時的世界強國。唐朝接納各國交流學習,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詩、書、畫、樂等方面湧現出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唐詩尤為代表了唐朝的鼎盛和藝術繁榮,而令其它年代無法超越。我們現在民族復興的口號,應該也是重現大唐盛世,屹立於世界頂端。
-
5 # 何必強求
唐代為什麼如此優秀?
如果說歷史上哪一個朝代的詩人非常多的話,那唐朝絕對是數一數二。唐朝鼎盛時期的詩人不計其數,優秀的詩人也是非常多的,比如李白、杜甫等等,他們在詩上面的成就是很多人都望塵莫及的。 唐朝如此盛產詩人,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一,作詩是所有文人都要學習的。在科舉考試裡面,詩文是一種體制,是一定會考到的。 所以就算是有的文人討厭作詩,但他如果想要及第,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那他就必須要學習作詩。有點兒趕鴨子上架的味道,這樣一來,作詩就成為了必須。 而是當時的統治者也很注重和支援文人作詩,推波助瀾之下,詩人就成了時尚,也就成了文人必須要邁過的門檻兒。 那你說詩人能少嗎?
所以,政府重視、經濟發達就為詩歌的超常發揮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唐朝後期的時局動盪,由盛而衰,讓很多有志向有抱負的文人無法施展才華,只能借詩抒發心中的不滿和怨氣,一大批名作和詩人又應運而生,亂世造詩人,在唐朝得以體現。
這就是唐詩優秀的原因。
-
6 # 相思梅月夜寒煙
並不是其他朝代的詩不好,而是唐朝本來就是一個開房,包容性強的朝代,而且在唐朝中後期,政權的交替變化莫測,連大臣們也不知道到底要擁護哪位皇帝,而在太吵 科舉制的發展達到了一個小高峰,各個階層的優秀才俊都詩壇上大展身手,所以各類風格的唐詩也在那一階段不斷的湧現,相比之下,其他朝代的詩詞在這樣或那樣的戒律下,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光彩四射了
-
7 # 梧桐樹邊羽
唐詩為何如此優秀?其它年代的詩追趕不及?
這個問題比較大,我們詳細來看。
詩歌自身發展規律現在我們談到詩歌起源,一般看《詩經》。但是作為抒情言志的韻文,《詩經》可以說是詩這種體裁前期的一個成熟體。雖然採自民間,但是《詩經》的整理、編審都是經過國家級文職人員進行的。這一點從詩經的整飭程度,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
不過正由於《詩經》的嚴肅性,發源於南方的《楚辭》格式慢慢流行起來,也就是雜言體慢慢發展,逐漸和以《詩經》為代表的中原四言體開始鼎立。
隨著漢朝兵臨天下、民族融合的文治武功,音樂也開始複雜起來。四言詩雖穩重大氣,但是撐不起胡樂的配合演唱,所以開始出現更長的詩歌創作。等到漢魏之時,五言詩因為加了單音節,變得更靈活而佔據了詩詞主流,輔以七言詩。
但是這個發展是非常緩慢的。從《詩經》時期入魏晉,將近千年的時間,中國古詩主流結構僅僅添加了一個字。
因為詩歌話語權掌握在統治者手中,而上層文人所喜愛的、使用的都是洪鐘大呂,國之重器。本身音節就不多,用於配詩演唱的音樂更注重莊重,大氣,所以作為歌詞的詩本身發展緩慢。
詩是歌詞。到漢朝文化開始普及,文學下沉,音樂已經完全跟不上的時候,才逐漸出現脫離音樂的“徒歌”——但還是歌。
直到曹植的出現。他是中國詩歌發展的第一個爆破點。這並非偶然,是命運選中了這個才高八斗的人。正因為徒歌的大量出現,人們慢慢地在朗誦詩歌的時候發現了某些特殊的獨立於音樂之外的感覺。而曹植因為爭位失敗,全心投入東漢時期流入中原的佛教文獻翻譯的美化工作。因為當時佛教文獻在印度口口相傳,都是唱經,而進入中國後由於語言不同,唱經難以實現。曹植利用自己的文采對佛經進行翻譯,並配合音樂進行調整。
做過翻譯的就知道,翻歌詞容易,但是要把翻譯過來的文字合上原來的調調,那是相當費腦筋的過程。
曹植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漢字音韻規律,創作了“梵唄”,開啟了中國漢字音韻學研究。透過魏晉南北朝年間佛教大流行,無數音韻學家(周顒、沈約等)的努力,終於在古詩創作中配合音韻學使用了四聲標註法,開始探討音律結構對詩句創作的影響,並逐漸歸納出“四聲八病”,指導後來者的創作。
詩歌從音樂格式徹底成為文字格式,完全脫離音樂變調,使用文字自身標準發音對音律進行調節。一千年時間的準備,才讓詩文從音樂中完全獨立,並發展出自身的規律。
而四聲標註法正是盛唐平仄格律的基礎。
不要相信那些人說什麼“格律讓詩歌死亡”,在中國詩詞史上,正是格律讓詩開始輝煌,創作了大唐一代百花齊放、千姿百態的盛世飛歌。
格律的產生,讓唐朝詩歌普及、讓文人輕鬆入門,天下詩人如過江之鯽,不可勝數。正是在這種大基數猛漲的情況下,才會有“詩仙”、“詩聖”、“詩佛”等等萬人敬仰的大師出現。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個大資料問題,沒有基數,何來頂峰?
格律的出現和格律的被拋棄是中國詩詞史上最大的兩個事件。前者造就近體詩,後者發展出現代詩。格律詩孕育出盛唐詩歌,現代詩,大家現在可以看到,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但這都是文學走向,無可厚非。
時代和社會因素其實還可以細分為許多原因,比如文風扭轉、政治開明、思想駁雜等等,但是統統都是社會因素。
文風扭轉
南北朝後期的宮體詩,格式上已經非常精緻,但是由於處於末世,詩歌都流於形式,空洞無物,這也是詩詞史上最受非議的“齊梁體”時期。這其中有漢末經學被摧毀的原因,也有戰亂的原因,整個社會處於夜夜笙歌的氛圍之中,文藝作品除了隱逸派,就只剩下了享樂派,總的來說都屬於頹廢派。
隋朝一統江山,即使是隋煬帝,也飛快地學會了南朝花團錦簇的文字,如他的《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
漢水逢遊女,湘川值二妃。
這和齊梁體比起來也並不遜色。反正寫得挺漂亮,就是“寄興都絕”,不說正事。
所幸隋朝出了個大儒王通,算起來是王勃的叔爺爺(大概記得,沒有查證),也就是說從東漢末年儒家分崩離析之後,總算有人站出來開始重拾經學道路的舊山河,開始勸人積極向上、走人間正道。
進入初唐,百廢待興,關於文學糾偏更是百家爭鳴,陳子昂、初唐四傑都是反對齊梁體的急先鋒。而正是這樣一幫人,將詩歌從宴樂、美女這樣的小情調題材中重新拖回了言國事的層次,並且由於大量普通文人的介入,將唐詩的吟誦內容拓寬到了天下萬物。宋詞是蘇軾做到了這一點,而唐詩,是那個昂揚向上的朝代的每一個詩人共同的努力。
政治開明
魏晉南北朝的官場遴選是“舉薦”法,固化了統治階層,人生下來該幹什麼幹什麼,沒有社會階層流動性。老百姓沒有向上動力,讀了書也沒用,所以即使是天才,也終將被埋骨於門第之間。
唐朝開創了科舉制,遴選天下才子。雖然早期仍然需要推薦,身份要求很高,但是總算讓天下讀書人看到了進入統治階層的可能。正是這一制度,讓原來不讀書的大多數開始重視文化教育——只要身家清白,就有可能透過努力魚躍龍門。而這正是為盛唐巨大基數的詩人群體做好了儲備力量。
到武則天時期,由於女皇基本上廢盡了李家老臣,本身也需要培植自己的力量,科舉制度大幅改革,真正開始了以詩文取天下士的時代。而平仄的概念也是在武則天授意下,宰相許敬宗編修的韻書中提出,儘量簡化、規範詩的創作,為朝廷輸送大量讀書人作為官場人才培養。
寫好詩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天下讀書人還不趨之若鶩?這個產業有可能不發達?
假如今天高考要考格律詩,大家想象一下,會是個什麼狀態。
當然,以詩文取士只是門檻,並不是科考成功就能飛黃騰達,還需要考核你的綜合能力,才會給你安排合適的位置。但是科考畢竟是個門檻,不會寫詩,在唐朝就像我們今天的人不會說普通話一樣。
李白、杜甫就在門檻之外,但他們為了功名和理想,也必須認真學習,成為詩仙、詩聖只是附帶贈品。李白是商人身份,不夠格,杜甫夠格,卻碰上那年號稱“野無遺賢”,去考試的一個都沒要,這就是運氣。
李商隱就過了門檻,卻卡在吏部,因為政治傾向不明,整個處於失業狀態,只好自己找事做。但是他是晚唐詩作的最高峰。
所以在唐朝,詩寫得好不一定能混得好,但是不會寫詩的人,可以說連混的資格都沒有,只有軍籍、樂籍、商人等等其它低級別的身份可以討生活。
你說要不要努力學寫詩?
思想駁雜
這個就不用多講了,萬國來朝,加上政治開明,朝廷自信,對外來思想流派一視同仁,自由發展,也讓盛唐的詩歌表現出千姿百態。
唐朝詩歌本身發展,也經歷了從初唐的文風歸正,盛唐的高山仰止,中唐的百花齊放,晚唐的綺麗頹靡。這其中雖然社會影響很大,但是禪道詩、山水詩都不同程度地混雜了各個流派的思想,交相輝映,大為可觀。
為什麼其它年代的詩追趕不及唐詩發展到頂峰的時候,詞牌的前身——曲子詞慢慢現身。隨著宴樂的形成,詩的地位越來越崇高,但是格式上開始跟不上西域活潑跳脫的音樂風格,詞牌很好地頂替了詩在音樂方面的位置,並且符合了老百姓們喜歡的俗豔特色,不講大道理,就要小情調。
詩詞分野逐漸形成。格律詩容易入手,但不再適合演唱,便慢慢地脫離了下里巴人的實際生活用途,成為高層文人交流、勸諫、言志的工具。
這是時代的發展,也是詩走入孤潔清高的必然道路。這是第一次詩詞分野,直到蘇軾、辛棄疾才形成一次詩詞合流。
但是我們要看到,所謂詩詞合流,只是把詞的主題拓寬,把詞的格調提高,並不是放下詩的身份。同樣的道理,到了南宋年末,詞的身份上來了,也就不復在宋朝時期的巔峰狀態了。
取而代之的是元曲。
老百姓需要的、煙火氣的文藝創作一直都在,只是詩、詞、散曲都透過高層文人的參與,發展到了文學的一定高度,並逐漸在民間死亡。
這是自然規律。
老百姓最後就看小說,如今就是看電影。
社會的選擇就是這樣,唐朝之後的年代沒有比得上盛唐的詩,宋朝之後的年代沒有比得上大宋的詞,元朝之後的年代沒有比得上元朝的曲,這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規律。
所謂之“起、興、盛、滅”是也。
我們現在的現代詩也比不上民國時期了。
不過也不用傷心,唐宋元明清就沒有電影是不是,也沒有抖音是不是。
-
8 # 滄浪書生
泱泱大唐詩人燦若星辰,唐詩浩如煙海,翻開唐詩的世界,我們得以窺見那個一千年以前神秘璀璨的年代。在大唐詩人筆下,我們不僅可以瞭解當時的風土人情與社會風貌,而且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那段繁華而略帶憂傷的歲月。往事如煙,經過唐詩的字裡行間,歷歷眼前。
唐詩作為唐代時期的流行文學,深受當時社會各個階層所追捧,詩歌文化深入人心。一如當今社會的遊戲與短劇,讓眾人趨之若鶩。當然,任何一種現象的產生都有它的原因,唐代詩歌熱自然也不例外。
唐代科舉進士考試的主要類目就是詩歌,當然還有一些別的科目,但是詩詞文賦是最重要的考察方向。一個寒門庶族如果無法在詩詞方面有所建樹,基本不可能金榜題名,更何況還要有達官顯貴推薦的環節。在唐代普通人透過科舉走上仕途,有哪一個不是詩人?每一個春風得意的新科進士,基本都寫得一手好詩,只不過名氣大小而已。
詩歌,亦詩亦歌。事實上,有很多的名詩被譜上曲調,成了大唐各個舞榭歌臺流行音樂的一部分,廣受時人喜愛。唐詩也透過這種輕鬆歡快的方式流傳到千家萬戶,為普通大眾所熟知,一些大詩人也可以像名人一樣獲得眾人的膜拜。
正是因為唐代社會詩歌的普遍流行,使得當時普通文人的日常習俗也浸透著詩歌的氣息。比如結婚儀式後,夫妻雙方進人洞房,新郎想要掀開蓋頭必須先作首詩,詩作好後讀給新娘聽,新娘覺得還可以,新郎才可以從容的掀開蓋頭。又比如,酒席間透過詩詞以飛花令的方式玩遊戲,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唐代流行以寫詩的方式記錄生活,這就有點類似現代人用寫日記、發微博、拍短影片等方式記錄生活一樣,都屬於當時所處年代的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當然,對於現代人來說,寫好詩還是挺有難度的。但是,一首普通點的詩,相信人人都可以慢慢醞釀而成,畢竟我們的先人曾經是那麼的文雅浪漫。
-
9 # 蘭馨月兒
唐朝是一個強大、繁榮的朝代,經濟發達,當時的長安城就是一個開放的國際大都市,經濟的發達也帶來了文化的繁榮,唐詩就是一個例子,唐詩跟以往的詩歌最大的不同就是出現格律詩,稱為近體詩,有絕句,律詩,分五言和七言。格律詩講求對仗、相粘、押韻,要求很嚴格。唐朝也有古風,跟唐之前的古體詩一樣,沒有嚴格的限制。唐朝就是詩歌的全盛時代,產生了很多優秀的詩人,比任何時代都多,比如初唐四傑、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李商隱等等。其它的朝代很難逾越唐朝,唐風,一直影響至今,讓我們懷念,也鼓勵大家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詩歌文化!
-
10 # 正義的中國
社會興旺的標準不光是經濟的繁榮,更是思想的繁榮,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文化思想沒有太多的禁錮,創造力迸發出了最大的活力,自由的思想娛樂著心靈,放飛著夢想,活力帶動著社會全方位以勃勃生氣釋放出極大的能量!
-
11 # 王萬平書法
胸懷,格局!
唐朝是一個極為開放,包容性非常強的朝代。
除了具有中國傳統文人“學而優則仕”的追求之外,唐代的文人,胸懷更寬廣,格局更大,大多都有一種軍旅情懷邊關情懷。所以唐朝的詩,大多氣勢恢宏,奔放豪邁。
開放包容的社會,也使人們的思想更加開放,思維更加活躍,對詩歌的創作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
12 # 白鶴乘風
大唐盛世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吟詩作賦文人具有了歷史上探索作詩藝術的各種條件。盛世詩興。有了唐詩而後有宋詞。唐詩為宋詞的興起打下了基礎。大唐風範與此可見。
-
13 # 崑崙飛雪7157
一是唐詩為什麼優秀,是詩詞的巔峰時期。二是後代為什麼很難超越?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從哲學講,萬事萬物都有一個興衰存亡規律。某一新興事物包括文化領域,達到一定高峰,就會形成定式,容易固化人的思想靈魂,消融了人類自由思維空間,盲目崇拜模仿,欲從中找出一些詩詞的金科玉律來,其結果束縛了人們的思維空間,想象能力,所以經典便很難超越,時代和社會現實卻不斷變化的!
再回答第一個問題。要從唐詩形成的歷史背景,物質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等多方面來認識,限於時間和篇幅不展開來講,認真思考和閱讀中國古代歷史就能發現問題根本,一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國家四分五裂歷史到隋唐時期的統一;二是南北朝時期的文化藝術歷史及佛教東漢以後的廣泛傳播;三是唐朝時期的政治開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出現,思想的自由開放……
-
14 # 天涯坐看
任何社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反之亦然。
唐代的社會繁榮使讀書人有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經濟基礎,有遊學的物質保障,也開拓詩人的思維與視野;唐的“以詩取仕”更將詩推向一個高度;開疆拓土成為唐代強大的標誌,成為人們建功立業的途徑,進一步豐富了詩詞的題材與內容;另外,唐代末年的社會動盪使讀書人悲憤欲絕。在中國,儒家積極入世、光宗耀祖的思想早就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於是,優秀的唐詩成為時代的產物。
回覆列表
只能說一個時代一個玩法,唐代詩形成了一個高峰後,人們先入為主地認為唐詩不可超越了。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放到唐詩裡去比較,論氣魄也屬上乘。
但唐詩有先發的優勢,在探索中發展,由古風到絕句到律詩。無數優秀的詩人投入其中形成了李白杜甫等代表人物。
後世的詩人理論上是可以寫得更好的因為他們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但人們仍然首先記住了那些開拓者。就象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週期表,後人們許多人因此發現了很多週期表上的元素,但能被人記住的就寥寥無幾了,有名的只是居里夫人而已。開拓者總會被人記住。
任何一個時代的玩法,玩到極致後都會走下坡,人們參與的熱情降低。比如唐詩走到七言律詩算個極致。但規範太嚴了,對仗,平仄,韻腳的要求使人們很難滿足要求下,能方便表達自己的意思。唐詩也就衰落了。宋代於是出現了更靈活可長短句變化的詞,又形成一個高峰,元代更自由的出現元曲再領一時風騷。到了現代,發音都與古代不同了,寫古詩就有些邯鄲學步的感覺,所以出現了不講平仄對仗甚至連韻都可以不押的現代詩,只能說現代不適合唐代的玩法了,當然現代人寫律詩就更難超越唐詩。
這一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