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殳子

    一、德國仍有威脅

    當時地中海還在德國的控制之下,即使是1944年的時候,德國也在地中海保持著一定的制空權和制海權。而且那個時候德國已經擁有了原始的空艦導彈,還在實戰中擊沉了義大利的戰列艦,這對盟軍來說可是個不小的威脅。而且直布羅陀海峽太小,從那裡過的話實在是太危險了。

    二、非主攻方向

    盟國這邊其實對丘吉爾的用心也是一清二楚,美國當然不願意死自己的人讓英國恢復霸權,所以美軍從上到下都不願意從南線開闢第二戰場,只不過不願駁了盟友的面子,也為了打擊維希法國勢力,更是為了牽制德軍兵力,使其不能增援諾曼底戰場,才發動西西里戰役,奪取進攻義大利本土只是作為一個跳板,從而進一步開闢義大利戰場。

    三、地形限制

    最主要的的因為義大利地形複雜,山水交叉,自古以來就是易守難攻。如果美軍從義大利方向進攻德國,德意聯軍只需要很少的兵力就可以守住。即使美英兩國用盡全力穿過義大利,還會有一座阿爾卑斯山脈橫在他們面前,因此從義大利方向進攻德國是下策。義大利所處的亞平寧半島島呈靴狀,地勢狹窄崇山峻嶺眾多,周圍島嶼眾多,不利於盟軍強大的機械化兵團的展開和居於優勢的空中火力施。

    四、補給線過長

    當時盟軍的大量後續戰爭補給物質都集中在英國,如果在義大利南部登陸,後方補給是非常困難得到的,還得千里迢迢由海上運往地中海,如果中途被德國海上截擊,不知道又要損失多少,所以在義大利南部開闢第二戰場進行大反攻在當時不要說盟軍,就是連希特勒也沒有想過。

  • 2 # 周方851

    盟軍確實也在義大利登陸歐洲的~他們非常小心:先登陸西西里島,在島上黑手黨的配合下順利佔領全島。然後再從西西里跨海到義大利本土。但由於德軍進駐義大利,他們進展不快。義大利的前國王及部分高階將領還有各種游擊隊都起來反抗,推翻了墨索里尼。然後德軍撤回,盟軍順利推進。

  • 3 # 使用者9713897172726

    首先地理上的原因,由美國本土橫渡大西洋至英倫三島交通便㨗。方便大軍裝備集結。跨過英吉利海峽進攻歐州是最短的進攻路線。而透過義大利南部向北進攻路線過長,需要由靴尖走到靴腰,再翻越阿爾卑斯山。阿爾卑斯山只有幾個山囗可供通行,有利於防守方,不利於攻方重武器的展開。40年意軍進攻法國在幾個山囗前一愁莫展就是前例。2.德軍的抵抗,義大利投降後,德軍馬上進入義大利,並解除了意軍的武裝。在北部成立了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權。在意德軍統帥凱瑟林元帥,雖是空軍出身,但戰術天賦極高,在義大利中部建立古斯塔夫防線,使盟軍長時間陷入苦戰,數月不得進展,最後靠波蘭自由軍自殺式的攻擊,才突破古斯塔夫防線,進入平原地區,但己師老兵疲。而在英格蘭這些困難基本上不存在,只有在橫渡大西洋時,須提防U型潛艇。但到44年盟軍護航能力大增,德國潛艇的威脅己大為降低。所以渡過英吉利海峽,進攻歐州是正確的決定。

  • 4 # 戰略論

    盟軍登陸西西里島後不久,義大利的獨裁者墨索里尼便被義大利國王關入了教育,這宣告了義大利法西斯政權的滅亡,新上任的義大利首相巴多格里奧元帥已經開始和同盟國展開秘密的談判,商討退出戰爭的事宜。當時在義大利只有2個德國師,是根本不可能和上百萬的義大利軍隊抗衡的,但是盟軍的反應實在是太慢了,德軍迅速將13個師的兵力調入了義大利,佔領了義大利首都羅馬,並解除了大部分義大利軍隊的武裝,德軍已經全面接管義大利的防務,盟軍失去了一個迅速佔領義大利的機會。雖然不久義大利新政府宣佈接受無條件投降,但是在軍事上已經無關緊要。

    盟軍一開始確實是想利用義大利這個軸心國“柔軟的下腹部”來打破歐洲堡壘,畢竟在西線要面對精銳的德國國防軍,而在地中海則大部分都是戰鬥力較差的義大利軍隊,德軍只佔非常小的一部分。盟軍預計登陸義大利本土後,義大利很有可能會退出戰爭,這樣盟軍就可以迅速從義大利攻入歐洲腹地,向西可進攻德國本土,向東可切斷東線德軍的後路,從而使東線德軍腹背受敵而迅速覆滅,東線德軍佔到德軍總兵力的半數以上,一旦被殲滅,德國也就必敗無疑了。盟軍的想法無疑是不錯的,而且義大利確實迅速的退出了戰爭,但是盟軍相應的軍事行動實在是太慢了,也太謹慎了,遲遲不願意向羅馬發起兩棲登陸或空降作戰,結果讓德軍捷足先登,重新控制了義大利。

    義大利雖然也是歐洲大陸國家,但是其國土更像一個大型的島嶼,三面臨海,擁有漫長的海岸線,而它的陸地則非常狹窄,山地河流眾多,這就在軍事上形成了鮮明的特點,陸戰上有利於防禦一方,正面寬度非常狹窄,而縱深很大,只需要少部分德軍就可構築起堅固的防線,而盟軍的兵力優勢卻發揮不出來,多餘的軍隊只能作為預備隊。但是由於三面靠海,使義大利很容易遭到海上的入侵,防禦一方的兩側實際上完全處於暴露中,容易被進攻方在其後方實施兩棲登陸而包圍,所以德軍雖然重建了義大利的陸地防禦,但是由於沒有制海權和制空權,仍舊處於極其危險的境地,德軍無法阻止盟軍在其後方實施大規模的兩棲登陸。

    盟軍儘管擁有上述的優勢,但是還是沒能迅速擊敗義大利境內的德軍,反而自身被德軍牢牢的牽制在那裡,進展緩慢又代價高昂。由於地形的限制,盟軍地面部隊的推進非常緩慢,其強大的炮兵和空中火力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實施的幾次兩棲登陸作戰也不理想,沒能迂迴殲滅德軍主力,失敗的原因首先在於迂迴距離太近,盟軍不願意在超出其陸上飛機掩護範圍外實施登陸,航空母艦的數量太少無法單獨擔負登陸作戰的掩護任務;其次盟軍登陸部隊的進取心也嚴重不足,不敢大膽的向縱深突擊,等到積蓄其足夠的進攻兵力後,德軍也相應的加強了防禦,並提前開始實施撤退,最終盟軍在義大利陷入了一場正面的進攻作戰,投入強大的海陸空三軍,僅飛機就超過3000架,但只牽制了德軍20幾個師的兵力,推進速度也非常緩慢,從義大利攻入德國的希望已經非常渺茫,盟軍迫切需要開闢更寬廣的地面戰線來投入其龐大的陸軍,登陸西線已經迫在眉睫!

  • 5 # 窄門的救贖

    義大利北面是阿爾卑斯山 翻越阿爾卑斯山就是現代陸軍也是不可能的 頂天過去一點步兵 沒有重武器支援的步兵過去就是送人頭

  • 6 # 薩沙

    二戰義大利投降以後,盟軍就是從義大利繼續進攻德國。

    可惜,這種進攻根本無法成功。

    稍微對歐洲地理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義大利北部是連綿的山區,易守難攻。

    這裡有連綿的高山,一些山非常陡峭,海拔達到4000多米。

    這裡都不要說裝備精良的德軍,就算一些拿著步槍的土匪堅守山頭,軍隊也很難打的上去。

    盟軍於1943年8月17日奪佔西西里島後,決定繼續進攻義大利本土。地面攻擊部隊為英國亞歷山大將軍指揮的第15集團軍群,下轄蒙哥馬利的英第8集團軍和克拉克指揮的美第5集團軍。義大利高層見勢不妙,於9月3日同盟國達成秘密協議,決定投降脫離軸心國。當天凌晨,英第8集團軍從西西里渡過峽窄的墨西拿海峽,在義大利的亞平寧半島登陸,向意南部快速挺進。

    1943年9月9日凌晨,由克拉克指揮的美第5集團軍在薩勒諾灣登陸。義大利軍隊並沒有抵抗,盟軍隨機高歌猛進,1日後就控制南到那不勒斯的義大利本土。意國王與巴多格利奧等倉皇乘潛艇逃至南端的盟軍佔領區。

    但是德軍對此也有準備,他們迅速將義大利北部的幾十萬義大利軍隊繳械,出兵佔領了北部地區,開始自行防禦。

    1943年9月13日,希特勒派黨衛軍突擊隊把囚禁於大薩索山頂旅館的墨索里尼營救來,隨後墨索里尼在希特勒扶持下、在義大利北部成立“、義大利社會共和國”,開始和盟國對抗。

    這邊德軍對盟軍發動反攻,一度重創義大利的盟軍,穩住了希特勒的局面。

    1943年11月5日,希特勒下令駐意德軍合編為C集團軍群,下轄菲廷霍夫的第10集團軍和馬肯森的第14集團軍,共個21師,370架飛機。由凱塞林元帥任總司令。凱塞林為阻止盟軍進一步向北推進,在西起羅馬以南80公里的西海岸,向東穿越亞平寧山脈直到東海岸,建立了橫貫義大利中部的“古斯塔夫防線”。該防線以卡西諾隘道為核心,依山峰天險而構築,易守難攻。

    美軍和英軍面對這些天險和德軍堅固防線,沒有好的辦法。

    美第5集團軍和英第8集團軍數次發起攻勢,試圖突破該防線,毫無進展,反而傷亡慘重。

    盟軍高層認為,突破這個防線基本不可能。

    1944年初,盟軍出奇兵,在加強正面進攻的同時,以一部分兵力在羅馬南部小鎮安齊奧實施登陸作戰,從背後突破德軍防線。

    然而,這次登陸戰沒有預期的效果。美第36步兵師在1天的戰鬥,就傷亡達1681人。登陸的盟軍5個師,被德軍10個師包圍,自身難保。

    戰爭持續了4個多月,盟軍傷亡慘重,進不能進,退不能退。

    隨後的戰爭仍然是拉鋸戰,1944年6月4日宣佈羅馬為不設防城市。當晚9時,美第5集團軍首先進入羅馬。

    雖然佔領了羅馬,但這已經無關大局。

    義大利成為一盤死棋,盟軍開始放棄義大利戰場。

    1944年9月,盟軍從義大利戰場調走7個精銳師。

    義大利的德軍堅持到德國本土投降為止。

  • 7 # 勇戰王聊歷史

    盟軍:我們進攻了,但是,被打回來了。。。

    只要看一下義大利的地形圖,就明白了:義大利所在的亞平寧半島和歐洲大陸之間隔著阿爾卑斯山脈!!!

    有這座山在,盟軍的坦克大炮就不可能飛過去。德軍只用少數兵力,就能守住戰線。

    而且,就算是盟軍打過了阿爾卑斯山,後勤補給也是個天大的難題!想想看,盟軍的物資都在英國本土。如果從義大利跨過阿爾卑斯山進攻德軍。不僅路途遙遠,而且,山高路陡!德軍只要派出少量飛機,就能封鎖盟軍透過阿爾卑斯山的道路。這麼看,還不如走英吉利海峽。

    當然,盟軍為了“應付”蘇聯開闢第二戰場的“請求”,曾象徵性的從亞平寧半島由南向北推進。結果,在卡西諾山等戰役中遭到重挫,傷亡遠高於德軍。一直到德國本土軍隊投降,德軍依然佔領著義大利北部。

    而諾曼底就不一樣了,距離英國本土很近,交通便利。而且,又貼近德國本土,對德國威脅巨大。所以,盟軍才放棄從義大利進攻德軍,改為登陸諾曼底。

  • 8 # 轉世輪迴追夢人

    有一座很大的阿爾卑斯山擋住了去路,硬要突破,山地作戰,估計亞歷山大不會做這個賠本生意,就是等東西線打入德國本土後,再前出巴爾幹,控制中歐捷克斯洛伐克,才是丘吉爾的既定方略。

  • 9 # 畫素說

    與頑抗到底的納粹德國、日本,不同的是作為軸心國陣營主要國家的義大利,在1943年便向盟軍投降。

    但義大利的投降,也引發了包含畫素在內的關注二戰歷史人的好奇,既然義大利在1943年就已經投降,為何盟軍不選擇從義大利北上直接進攻納粹德國,而是選擇在法國西部的諾曼底開闢第二戰場呢?

    其實,以丘吉爾為代表的盟軍領導,就曾想過以義大利為基,北上進攻德國,開闢第二戰場。但,這一戰略想法馬上被否決,甚至遭到蘇聯方面的批評。

    因為,如果真的直接從義大利北上攻打納粹德國,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盟軍有兩個難題必須解決。

    第一個難題、地形之難,雖說義大利在1943年便已投降,但,希特勒所扶持的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北部的傀儡政權依舊存在。阿爾卑斯山脈依舊為軸心國所控制,如果依舊選擇從義大利攻打德國的話,險峻的地形成了第一道難題,這給盟軍北上完成巨大的困難。

    第二個難題、後勤補給之難,當時盟軍距離義大利最近的基地位於北非地區,貧瘠的北非不足以支撐盟軍在義大利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如果非要在義大利開闢,那麼盟軍就必須從英美本土經直布羅陀海峽運輸補給。這樣子盟軍的後勤補給線就會被拉到數千公里,那麼就存在一個耗費巨大且隨時都有可能被敵人切斷的風險的問題。

    總的來說,在義大利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北上攻打納粹德國,顯然困難度較大,且蘇聯方面強烈反對,盟軍最終也不得不放棄在義大利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想法。

  • 10 # 藝林話史

    1943年7月份,被戰爭拖的內外交困的義大利推翻了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組建了以巴多格里奧陸軍元帥為總理的無黨派政府,並於9月3日向盟軍投降,加入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義大利投降後,盟軍為什麼不從義大利開闢第二戰場,和蘇聯夾擊德國呢?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政治層面:其實按當時老奸巨猾的丘吉爾的主張,盟軍應該在包括義大利在內的地中海沿岸的歐洲軟腹部地帶登陸,開闢第二戰場,這樣,西方資本主義盟國不但可以扼斷希特勒企圖南下近東和中東地區與日本鬼子會師的目的,還能鞏固自己的非洲殖民利益,在戰後也能將東南歐、中歐等地區控制在自己手中,防止這些地區被蘇聯共產主義化。但斯大林卻針鋒相對,極力主張蘇聯和英美盟軍從東西方向會師於德國,當時蘇聯是抗擊德國的主力,是一線打擊德國的老大,美國因為太平洋戰爭沒有結束,迫切需要蘇聯在東線牽制大量德軍主力,同時也不希望英國繼續做他的殖民帝國美夢,也不支援在地中海開闢第二戰場。

    二,軍事地理層面,看看世界衛星地圖,我們可知,整個亞平寧半島是個狹長的多山地區,非常不利於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即便盟軍大規模集結義大利,而義大利北部是比我們的八百里秦川都險峻的阿爾卑斯山脈,飛機不好飛,重型武器裝備無法運輸,德軍在這裡佈置少量部隊即可阻止住百萬盟軍,事實上,盟軍也嘗試的從義大利向法國進攻過,只不過讓凱塞林元帥給打回來了。義大利正北是中立國瑞士,整個戰爭期間德軍也沒侵犯過瑞士,而作為正義之師的盟軍也不方便假道瑞士去進攻德國本土。

    三、從後勤保障來說,在義大利開闢第二戰場對盟軍的後勤保障是嚴峻的考驗,義大利不像英國,本身的工業產能,資源能源供給能力相當弱,根本承擔不起幾百萬盟軍的物資消耗,而從外面運輸物資的話要走比英吉利海峽長几十倍的水路,中間要經過狹窄而危險的直布羅陀海峽,容易被德國潛艇狼群伏擊,盟軍在地中海的海空優勢並不明顯。而從諾曼底登陸就不同了,英倫三島可提供強大的物資儲備和陸海軍集散地,英國在大西洋還控制著制海權和制空權,為大規模登陸作戰提供強大的支援和海空保障。

    四、德國的西線主力並不在義大利方向,而在西線的大西洋壁壘上,因為西線有德國重要的魯爾工業區,在義大利北部和德國少量二流部隊打山地游擊戰明顯不能消耗德國實力,橫跨阿爾卑斯山的戰略轟炸更無從談起,為加速希特勒的滅亡,也必須從西歐出發,和蘇聯東西夾擊才能奏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您瞭解巴爾扎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