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視夏豆

    武則天殺裴炎時冠以謀反罪,一些人認為這確有其事。歐陽修在《新唐書》中說:“豫王為帝后,不管天下政事,大權全部握在武太后手裡。裴炎想在武太后出遊龍門時,派兵把她抓起來,還政於天子。恰巧當時天一直下雨,太后不出門,其事也就沒有做成。”動用軍隊抓太后,日後說他謀反的確應該是可以成立的。《朝野僉載》中也談到了裴炎的謀反,不過是另一回事。故事大致上是這樣的:裴炎為中書令時,徐敬業打算謀反,命駱賓王設計讓裴炎一起參加到反武隊伍中。駱賓王兩足踩在牆壁上,靜靜地思索了一段時間,寫成了一首歌謠:“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他先是教裴炎家裡的小兒朗讀,一傳十,十傳百,京城裡的小兒都會唱了。裴炎想尋找學者破解這首歌謠,就找到了駱賓王。裴炎給他許多寶物錦綺,駱賓王一言不發。裴炎又用音樂妓女駿馬賄賂他,還是不語。兩人一起觀看裴炎家裡的古忠臣烈士圖,駱賓王神色很嚴肅地說:“此英雄丈夫也。”於是說起自古大臣執政,常會改換社稷,裴炎聽後十分高興。裴炎問謠言中的“片火”、“緋衣”是什麼意思,駱賓王北面而拜說:“你就是真人也。”裴炎於是就與徐敬業等一起合謀怎樣反對武則天。揚州起兵後,裴炎作為朝廷中的內應,寫了一封信給徐敬業,內中只有“青鵝”二字。有人告發了他,朝中官員不能破解二字的意思,武則天看後說:“這個青字,拆開來就是十二月;鵝字,就是我自與也,即我參加的意思。”於是決定把裴炎殺死。

  • 2 # 經典守望者

    裴炎是武則天秉政時期非常著名的一位宰相。

    他的被殺簡單說來原因有三。第一,他確實與徐敬業有勾結,意圖逼迫武則天還政。第二,武則天想要稱帝,裴炎誓死反對。第三,武則天勢力漸強,有了可以替代裴炎的人。青鵝只是導火索,或者說是藉口。

    裴炎是武則天執政過程當中承上啟下的一位關鍵人物。自他上位以來,一直為武則天鞍前馬後,使得武則天可以順利的廢除中宗李顯。並且將自己的小兒子李旦扶上皇位,同時,裴炎的出身也與武則天有非常密切的聯絡。本來裴炎只是一個四品的官吏,是沒有資格拜相的。但是,高宗執政的晚期,武則天在朝堂上的勢力青黃不接。武則天兩個得力干將。第一就是許敬宗,因為年齡過大,已經告老還鄉。而另一位李義府因為多行不義而被殺。這就導致武則天本身在朝堂上的勢力急劇萎縮。正在這個時候,裴炎脫穎而出,僅僅以黃門侍郎的官職,但武則天額外賜予他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身份,成為宰相之一,並督辦了李賢太子謀反案。可以說是武則天一手提拔起來的。但是呢,隨著這徐敬業謀反,有人傳言他和徐敬業有所勾結,以字謎的形式與徐敬業互通訊息,也就是青鵝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呢,拆開來講就是"十二月,我自與"意在告訴徐當年12月,他將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下臺。

    當時還有一首民謠“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兩片火”是炎字,“緋衣”是裴字,裴炎字子隆。“緋衣小兒當殿坐”是說這就是暗示著裴子隆即將上位當皇帝。而且當時裴炎的勢力不斷做大,已經影響到了武則天的一些統治政策的施行,最重要的是裴炎和許多擁唐老臣一樣,一心是希望武則天能夠還政給李家子孫。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裴炎趁機進言道:“皇帝已經成年,卻始終未能親政,才讓小人有了造反的藉口。如果把朝政還給皇帝,叛軍不用征討便會自行瓦解。”御史崔詧當即彈劾裴炎,道:“裴炎身為顧命大臣,不思討平叛亂,卻讓太后還政,必是懷有異心。”武則天遂將裴炎關入詔獄。這可以說大出武則天的意料之外,這也給武則天一個十分不好的訊號,一手提拔的裴炎根本和自己不是一條心,因為他當時已經做好了稱帝的準備。所以最後裴炎被處死。

  • 3 # 知識源於閱讀

    公元681年,裴炎官拜侍中,成了大唐帝國宰相。他剛剛上任,就遇到這麼一件事情。

    突厥可汗阿史那伏念屢次侵擾中原,唐朝派大將裴行儉率軍討伐。阿史那伏念本來以為自己的部落距唐朝路途遙遠,唐朝軍隊不會來,所以在軍事上毫無防備。裴行儉就利用阿史那伏念這種僥倖心理,率軍越過沙漠,奇襲突厥。

    面對突然前來的唐朝軍隊,阿史那伏念一時間驚慌失措。為了減輕傷亡,儘快結束對突厥的戰事,裴行儉以免除死罪為條件招降了阿史那伏念。

    阿史那伏念

    裴行儉平定突厥,立了大功,宰相裴炎對此非常嫉妒。裴炎怕裴行儉因為立功被提拔做宰相,跟自己爭權,就向朝廷上奏說:“阿史那伏念是因為被唐朝軍隊圍困,走投無路才投降的。”因為裴炎的上奏,阿史那伏念最後被判處了死刑。知道阿史那伏念被處死的訊息後,裴行儉傷心地說:“殺了投降的人,恐怕以後再沒有人投降了!”

    從此以後,裴行儉就藉口有病,不再出門了。裴炎斬殺降將,成功的阻止了裴行儉,個人陰謀得逞了,但使朝廷喪失了信譽。

    裴行儉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重,裴炎受遺詔輔政,改任中書令,真正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

    唐高宗駕崩後的第三天,裴炎就上奏疏:“太子並沒有正式即位成為皇帝,也沒有實際理政的經驗,不適合釋出敕令。太后先暫時垂簾聽政,直接管理門下省,今後的政令都要聽從太后的。”

    這一次,是裴炎利用自己的威望和權勢,力推天后武則天,使武則天有了正當干政的理由。

    裴炎就是這麼一個人。

    公元684年唐中宗李顯要提拔岳父當宰相,中書令裴炎不答應,倆人發生爭吵——他是真的是以顧命大臣身份來主持工作了,居然敢和皇帝發生激烈的爭執。

    爭執的結果是裴炎以“太后令”為由,拒絕草擬詔書,氣得唐中宗當場罵娘:“我就是讓他當皇上,也輪不著你管。”裴炎更剛硬,你罵娘,那我就找你娘告狀去。轉身將此事彙報給武太后,並且建議把這個不聽話的皇帝給廢掉。(“炎懼,因與武后謀廢帝。”《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四十二》)。

    裴炎的提議正合武太后之意,就這樣沒有發生流血事件,但唐中宗李顯的皇位就這麼給廢掉了,被貶為廬陵王,另立豫王李旦為皇帝。因裴炎有定策之功,給了一個封賞,封為男爵。

    罵娘

    一個託孤大臣和有了干政權力的皇太后共同廢掉現任皇帝,同時,又新扶上一個小孩子李旦當皇帝,唐睿宗歲數太小,無法處理朝政,於是裴炎和武則天共同分享權力真空,這時候,倆人進入緊密合作的蜜月期。

    被賦予政治權利的武太后,趁勢加快了她政治圖謀的步伐,由臨朝稱制開始向自專朝政推進。

    武則天侄子武承嗣請求立武氏七廟,並追封先祖為王,武則天同意了。

    裴炎雖然和武則天眉來眼去,但骨子裡一直是以李唐的家奴而自居的,這時看到武氏要有壓倒李家的態勢,馬上警覺起來,於是急忙進諫道:“太后母儀天下,不應偏私於親屬。難道太后忘記呂氏敗亡的教訓嗎?”

    武則天道:“呂后封生者為王,而我是在追尊死者,情形並不相同。”裴炎道卻認為應防微杜漸,這次談話不歡而散。

    武承嗣一看一計不行,再來一招,他又建議誅殺掉李姓的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等,以絕宗室之望。

    武則天問宰相們什麼意見,劉禕之、韋思謙都一言不發。裴炎看到他們保持沉默,只好自己跳出來,表示極力反對,這次真正的惹著了武太后。

    以前的兩個政治盟友,從此開始分家。

    武則天

    公元684年九月,英國公徐敬業以扶支援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舉兵,發動了兵變。裴炎趁機進言道:“皇帝已經成年,卻始終未能親政,才讓小人有了造反的藉口。如果把朝政還給皇帝,叛軍不用征討便會自行瓦解。”

    武則天一看,怎麼地?說了半天就是要我放棄權力?頓時惱怒異常。心想,這個老東西現在成了我的絆腳石了,應當趕快搬掉。

    真是瞌睡遇到枕頭,想什麼來什麼。此時御史崔詧上了一道奏疏,彈劾裴炎,道:“裴炎身為顧命大臣,不思討平叛亂,卻讓太后還政,必是懷有異心。”

    好,好,好。武則天看後,連說三個好字。

    那還等什麼,既然有人上奏了,立即命令御史大夫騫味道、御史魚承曄進行審理吧。

    關押了裴炎後,武則天想到另外一個朝廷重臣,目下在長安當留守的劉仁軌,想看看他的態度。於是就派親信姜嗣宗去長安通報案情。

    劉仁軌

    姜嗣宗在和劉仁軌的言談中吹噓自己如何發現了裴炎的陰謀,自己是如何監視的。劉仁軌做了他忠實的傾聽者。等他說完了,劉仁恭溫和的說:“我有事上奏,願託使者上達。”

    姜嗣宗很痛快答應道:“一定不辱使命。”

    姜嗣宗回來覆命,武則天看信後大怒,立刻處斬了姜嗣宗,不明所以的做了糊塗鬼。

    原來,劉仁軌的奏表中有這麼一句話:“姜嗣宗知道裴炎謀反不報告”!

    雖然劉仁軌在回信中什麼都沒有說,但事實已經作答了:一,裴炎的事情我知道了。二,知道裴炎謀反而不報告之人,我檢舉出來了。

    你身邊的奸人我都能替你剔除,剩下的就只有太后自己去理解了。可見劉仁軌也是老奸巨猾之徒,他不想日後給人留下什麼把柄。

    姜嗣宗

    此時武則天內有武氏宗親的勢力,外有朝廷重臣的支援,就可以放手去幹了。

    那麼裴炎到底有沒有謀反行為呢?

    正史中這麼記載:

    裴炎打算乘太后出遊龍門的機會,用兵劫持,要她還政給天子。正好天久雨不停,太后不去龍門了,此計作罷。“炎謀乘太后出遊龍門,以兵執之,還政天子。會久雨,太后不出而止。”(《新唐書·裴炎傳》)

    這種行為頂多算兵諫之類的,構不成謀反。況且並沒有實施。

    野史這樣記載:

    揚州叛亂前,徐敬業想拉攏裴炎為內應,讓駱賓王編了一首童謠在洛陽散播:“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裴炎解讀以後,意思很清楚,童謠中說裴子隆(字子隆)將會成為皇帝。於是大喜過望,當即決定與徐敬業合謀造反。

    後來裴炎聽聞徐敬業起兵,便給他寫了一封信,結果被人截獲。信中只有“青鵝”二字,群臣皆不解其意。但在會造字、會拆字的武則天面前,毫無秘密可言:“青”字可拆分為“十二月”,“鵝”字拆為“我自與”,裴炎是在表示要在十二月於城中為內應。(《朝野僉載·卷五》)

    其實有沒有這些事實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裴炎現在成了絆腳石,必須一腳踢開!

    徐敬業

    鳳閣侍郎胡元範、納言劉齊賢上疏為裴炎辯護,並以身家性命力保裴炎不反,但武太后咬死其有謀反之意。那麼有這麼一個真理,那就是誰的嘴大誰說了算,裴炎的結局已經確定下來了。

    裴炎自己也很清楚自己將來的命運,入獄前,對左右人說:“宰相入獄,再無生理!”

    沒過多久,裴炎被斬殺於洛陽都亭驛,並抄沒其家產。但裴炎家中毫無積蓄。

    不久,曾為裴炎申辯過的官員也相繼獲罪,胡元範被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劉齊賢貶任吉州長史,大將軍程務挺也被斬于軍中。 這樣,所有的絆腳石都被武太后清理得乾乾淨淨,剩下的就是光明的康莊大道了。

    公元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定都洛陽,稱“神都”。這樣,大唐王朝一轉身變成了武周王朝,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的政治生涯拉開了帷幕。

    君臨天下

    那麼裴炎的究竟因何丟掉性命的呢?有兩種說法:

    (一)與虎謀皮,最後搭上自己性命

    裴炎是李唐王朝的忠實維護者。他有一定的政治手腕,但缺乏的是政治眼光。當他勢弱的時候,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和地位,有病亂投醫,找到了武則天,和她結成政治聯盟。但是他卻沒想到找來的並不是一般人,是一個同樣具有野心,而且比他野心還要大的人物,這無異於與虎謀皮。

    (二)遭報應而亡

    裴炎為了一己之私,冤殺了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溫傅等五十四人,這些人的陰魂一直不散,最後裴炎遭到報應。“炎致國家負義而殺降,妒能害功,構成陰禍,其敗也宜哉!”(《舊唐書·裴炎傳》)

    大家認為哪種結論最符合實際呢?

    參考資料: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4 # 喬江寶

    裴言在高宗時期就已擔任宰相,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高宗去世前受遺詔輔政,可見其在當朝的政治地位。中宗李顯登基後同樣重用和信籟裴炎,宰相班子的政事堂由門下省搬到中書省,後來他帶頭反對李顯將自已的岳父韋玄貞提任為侍中,也反對李顯將自已的乳母封為五品官,於是與李顯的矛盾嚴重對立。政治上相對幼稚的李顯沒有意識到危險的存在,對身後自已的母親武則天的野心未加防範,對裴炎說了一句弱智的氣話:“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

    武則天知道後大為惱火,一國之君顯然不能說出這樣的話來,沒過兩月,剛當上皇帝才55天的李顯被廢為廬陵王,被趕出長安前往貶地,後來的安樂公主李裹兒就是在半路出生的。

    裴炎以為武則天廢除李顯後立了李顯的弟弟李旦為皇帝,史稱唐睿宗,裴炎等李旦登上皇位後才發現自已是做了一件傻事,上了一個大當。武則天根本不把李旦當回事,充其量李旦就是個傀儡,朝政大權盡由武則天掌控,獨斷專行,有臨朝改制的苗頭,裴炎開始警惕,並對武則天加以抵制和防範。果然,沒過多久,武則天開始實施自已的計劃,先追封自己的先祖,然後立武氏七廟,這是為自己臨朝改制做鋪墊。

    裴炎無論在朝堂上還是私下裡都表示反對,並以呂后和賈南風專制而引起的禍亂來諷刺和抵制武則天,武則天非常惱努,但顧及裴炎在朝中的威望而苦於無處下手,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和武三思一直鼓動武則天改制稱帝,並私下裡多次建議武則天除掉李唐宗室後代和反對她的大臣們。武則天沒有同意,她不是不想而是等待一個機會,一個一招就能置對手死地的機會。

    這個機會來了,大唐元勳徐世勣的孫子徐敬業發動兵變,反對武則天。而裴炎的外甥薛仲璋居然也是發起人之一,朝堂上下都知道了這一變故,但很多人都保持沉默,不發表自己的立場。而裴炎則想趁此機會私下裡搞些小動作,威逼武則天下臺,擁立李旦親政,那他自已則成為李旦的功臣。

    所以他對徐敬業的兵變毫無反應,這不是一個宰相所應有的態度,當武則天臨朝議朝時,向他徵求意見,裴炎說:“皇帝大了,卻不能親政,所以給叛賊們找到藉口起事。如果太后將權力交還皇帝,他們自然會收兵"。這話怎聽都象是反賊的同夥。

    這給政敵抓住了把柄,御史崔詧就對武則天說:裴炎受高宗遺詔輔政,大權在握,如果沒有不軌的想法,為什麼要請太后交還權力?"武則天要的就是這句話,於是命御史大夫騫味道、魚承曄將裴炎關入大牢審問。裴炎入獄後,義正嚴辭,大義凜然,從不開口提兵變之事,也不承認自己背叛朝庭。有人曾勸裴炎向武則天表示順從以保全身家性命,裴炎說:“宰相入獄,哪有能保全的道理”。其實他知道,無論自已怎樣都難以活命。

    公元684年十月十八日,裴炎在都亭驛被斬首示眾。

    政治鬥爭歷來都是殘酷血腥的,裴炎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武則天殺他之後,為了使自己稱帝的道路一帆風順,暢行無助,開始大肆殺戮李唐宗室和反對自已的朝中官員,使武周初期成為唐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 5 # Videotrunkman

    首先,我們的瞭解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武則天殺裴炎時冠以謀反罪,《朝野僉載》中談到了裴炎的謀反,故事大致上是這樣的:裴炎為中書令時,徐敬業打算謀反,命駱賓王設計讓裴炎一起參加到反武隊伍中。駱賓王兩足踩在牆壁上,靜靜地思索了一段時間,寫成了一首歌謠:“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他先是教裴炎家裡的小兒朗讀,一傳十,十傳百,京城裡的小兒都會唱了。裴炎想尋找學者破解這首歌謠,就找到了駱賓王。裴炎問謠言中的“片火”、“緋衣”是什麼意思,駱賓王北面而拜說:“你就是真人也。”裴炎大喜,於是就與徐敬業等一起合謀怎樣反對武則天。揚州起兵後,裴炎作為朝廷中的內應,寫了一封信給徐敬業,內中只有“青鵝”二字。有人告發了他,朝中官員不能破解二字的意思,武則天看後說:“這個青字,拆開來就是十二月;鵝字,就是我自與也,即我參加的意思。”於是決定把裴炎殺死。但是《朝野僉載》是唐代小說,內容與史實並不大符合。《通鑑考異》認為《朝野金載》的記述,“皆當時構陷炎者所言耳,非其實也”,所以對於裴炎因為青鵝被殺這件事,應該不是因為青鵝被殺,但是武則天殺他的動機是什麼呢?

    683年,唐朝正處於一個內外動盪的時代,內有澤州刺史韓王元嘉等宗室成員的蠢蠢欲動,外有北方、西北方少數民族貴族的騷擾,新上臺的皇帝中宗又是一個昏庸無能之輩。中宗曾說:“我就算把國家讓給韋玄貞(中宗岳父)都沒什麼,何況區區一個侍中。”之後,裴炎與武則天合謀廢掉中宗,改立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這表明了裴炎始終是站在李唐的政治立場上著想的。時局動盪,不久又發生了徐敬業叛亂,內憂外患下,平定叛亂,穩定民心顯然是人心所向,然則,作為宰相的裴炎不是積極主動為平叛出謀劃策,相反,“欲示閒暇,不汲汲議誅討”,當武則天向他詢問平叛方略時,他卻回答說:“皇帝年長,不親政事,故豎子得以為辭。若太后返政,則不討自平矣。”如果說,在天下太平之時,裴炎要求武則天返政還能說明他對大唐的一片忠心,那麼,在國家處於危難之時,要求武則天交權,並且以徐敬業起兵相要挾,“裴炎作為社櫻重臣對唐王室的一片忠心”就大打折扣了,其所謂“返政”睿宗的主觀動機也大可懷疑。但是這並不是裴炎身懷謀逆之心,只能表明他在政治旋渦中的幼稚和天真,這樣的規諫不是正中叛亂者的下懷,早已對裴炎深惡痛疾的武則天,自然對裴炎除之以後快,裴炎的言行與當時的政治大局相悖,與宰相的職責相去甚遠,其被殺完全是咎由自取,因此裴炎之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6 # 長史如歌

    武則天以“青鵝”二字斷定裴炎謀反,典故出自唐代野史《朝野僉載》,而《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正史並無記載。所以我認為裴炎有謀反之意,因此被殺,但“青鵝”故事應該屬於野史杜撰。

    裴炎被殺,其實並不意外,裴炎擔任宰相以來,一直忠於李唐,在重大事件上處處維護李唐利益,這位“耿直男”自然引起武則天及武家人的大大不爽。

    第一件大事是諫阻武氏封王立廟

    嗣聖元年(685年),為了給武則天稱帝推波助瀾,為自己謀求更大的利益,時任吏部尚書的武承嗣建議武則天“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廟”,意思是姑姑您老人家現在跟個皇帝也差不多了,俺們這些小輩也跟著發達了,咱們老武家的列祖列宗也得跟著沾點光啊!太后一族先人追封王爵,立廟祭祀,這可是赤裸裸地表露了政治野心。裴炎極力反對:“太后母臨天下,當示至公,不可私於所親。獨不見呂氏之敗乎!”你拿呂后專權敗亡來對比老孃?武則天當然不爽:“呂后以權委生者,故及於敗。今吾追尊亡者,何傷乎!”如果是個懂得明哲保身的“聰明人”,一看武則天這個態度,就應當趕緊閉嘴了,但裴炎老哥心性耿直,非要繼續勸阻下去:“事當防微杜漸,不可長耳。”但最後這事到底還是沒攔住,武氏祖先最後還是被封王立廟。

    第二件大事是諫阻武氏誅殺李氏宗室

    光宅元年(684年),武承嗣和武三思因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等李氏皇族宗室是唐高祖李淵一脈,屬尊位重,“屢勸太后因事誅之”——勸武則天找個由頭統統殺掉,以斷了李氏皇族的希望,為武則天稱帝剪除威脅。殺李氏皇族,這事兒太大了,於是武則天就諮詢執政大臣們,中書侍郎劉禕之、御史大夫韋思謙等人一聽是找我們讀書人、文明人商量這種殺人買賣,而且還是殺李氏皇族,都不敢說話,只有裴炎站出來極力反對這事太野蠻,嚴重反人權反社會,惹得武則天很不高興。裴炎的這次勸阻可能起了效果,當年李元嘉和李靈夔等李氏宗室總算暫時保住了性命,但在幾年後的垂拱四年(688年),豫州刺史越王李貞、其兒子博州刺史琅邪王李衝爺倆上陣父子兵,共同起兵反對武則天,被平定後,李元嘉、李靈夔等一批李氏皇族宗室到底還是被以與越王李貞爺倆有同謀的罪名被誅殺。

    第三件大事是裴炎有兵諫武則天的計劃

    豫王李旦被扶持上帝位後,國家政權仍然掌握在武則天為首的武氏一族手中,耿直男裴炎總結了前面諫阻失敗的經驗:嘴皮子文的不行,咱來刀把子武的。於是計劃實行兵諫。計劃是這樣的:太后窩在宮城裡被嚴密保衛,沒法動她,但她即將到龍門巡遊,出門在外,保衛力量就相對在宮裡弱一些,到時候發動部分兵馬,趁機一把拿下這老孃們,再把執政權力歸還給皇帝,完美!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新唐書·裴炎傳》記載:“炎謀乘太后出遊龍門,以兵執之,還政天子。會久雨,太后不出而止。”這可真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了。不過這場胎死腹中的兵諫由於沒有實行而在當時沒被發覺,不然裴炎一條老命早就給交代了。從這件事上來說,雖然名義上是“諫”,“諫”為規勸尊上之意,看似仍然視武則天為上級領導,但如果兵諫順利實行,武則天一旦被拿下,但由於多年纂權,手上又有大批李氏皇族的血債,等待她的命運一定不好,至少其他武氏族人一定沒好果子吃。所以從這件事上來看,裴炎算是有謀反之意了。

    第四件大事是勸武則天還政於睿宗

    光宅元年(684年),英國公徐敬業、駱賓王等人起兵造了武則天的反,武則天諮詢裴炎,耿直男又抓住機會開始為李唐說話:“皇帝年長,不親政事,故豎子得以為辭。若太后返政,則不討自平矣。”御史崔詧聽說了這話,於是上書彈劾裴炎:“炎受顧託,大權在己,若無異圖,何故請太后歸政?”意思是裴炎你這傢伙受先帝委託幫助太后和皇帝治理國家,現在身為宰相,大權在握,如果沒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為什麼要讓太后把政權交給皇帝?其實這話說得有毛病,當時武則天尚未稱帝,朝廷在名義上仍然是李氏政權唐朝,太后將執政權力交還於李氏皇帝不但不是大逆不道的事,而且還是政治正確的。而且崔詧這話隻字不提皇帝,只一口咬定裴炎是有異圖,欲加裴炎之罪而求晉身之意不言自明。而武則天聽了以後大怒:你這糟老頭子壞得很,我拿你當哥們,有啥事經常聽你意見,你居然想讓我跪著唱征服?這事終於成為壓倒裴炎的最後一根稻草,於是耿直哥裴炎就被拿下大獄。

    光宅元年(684年),裴炎被殺於洛陽都亭驛。

    書讀得少君評論:終武則天一生,反對她的大小人物多得很,其中不乏位高權重者,但大多數都被她如割韭菜一般割掉了腦袋,包括耿直哥裴炎。而狄仁傑、張柬之等人在任官期間雖然也以犯言直諫著名,但他們不但能得到武則天的信任,還能保護李唐宗室,最後成功推動李氏復位,這差距真是不是一般的大。究其原因,裴炎忠於李唐,過於耿直,處處在武則天在意的地方犯言直諫,久而久之便會讓武則天漸起殺心,可想而知,如果裴炎能夠活到武則天登基稱帝的時候,下場也好不了。而狄仁傑、張柬之等人能夠正視政治現實,在接受現實的前提下實行自己的政治信念,不在沒把握的時候和強權正面硬碰,智慧更為高超,手段更為高明。這就是裴炎和他們的區別所在。

  • 7 # 一紙糊塗

    武則天這個人相信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她是中國第一位女皇,一生也立下了很多的功績。歷史對她也有很多的記載,但是歷史對她的記載遠遠不能展現出她的野心和政治天賦。她曾經因為宰相寫的“青鵝”兩個字而將其殺害,在大臣們都覺得很不解的時候,武則天只說了一句讓他們把這兩個字分開讀。

    在李治時期,裴炎是當時的大臣,他是一個對工作狂熱且積極的人。在武則天把持朝政之後,要廢除李顯的王位時,當時朝廷中也有很多人心中不滿,作為宰相的裴炎肯定是不同意的,但是因為李治對裴炎有託孤之重,所以武則天對裴炎早就做了防備。

    《新唐書》和《朝野僉載》中都有裴炎謀反的記載,說他當時有意在武則天前往龍門的時候逮捕她,但是後來因為下雨所以這個計劃沒有得到實施,儘管如此,裴炎也沒有放棄,以至於後來和徐敬業一起策劃了揚州兵變。當時他寫給徐敬業的信因為走漏了風聲,被傳了出去,後來被武則天知道了。

    這封信中只寫了兩個字,就是“青鵝”。當時人們都不知道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但是當武則天看了信之後卻非常生氣,並立即下令殺死了裴炎。雖然大臣都很不解,但是,武則天只說了一句:青就是十二月的意思,而鵝是我會參與的意思。可能也是因為武則天眼裡根本容不下那些會阻礙自己道路,並且和自己政見不同的人吧,所以裴炎也是必死無疑了。

    其實“青鵝”這兩個字的意思是裴炎會在十二月份進行反叛,其實想猜到這個意思並不難,但當時的武則天想要將王朝進行一些改變時,李治作為前宰相,總是會出來反對並提一些意見,而他這樣做往往又會惹怒武則天,所以武則天在心裡早已對他很不滿了。裴炎是一個敢說敢做的人,當武則天殺了王元甲並說他是叛亂分子時,滿朝文武沒有一個人敢說什麼,只有裴炎站出來替王元甲說話。

    其實,《資治通鑑》裡並沒有任何關於裴炎和徐敬業勾結的記載,但是武則天卻一直認為裴炎會謀反,從這一點就足以看出武則天對裴炎是有多討厭。裴炎作為當時唐朝宰相,還是一代名相,如果真的是因為這個原因被武則天殺死的,那就真的太可惜了。

  • 8 # 一貳一橙

    裴炎生平

    裴炎,山西聞喜人,出身于山西裴氏大族,高宗時入仕,在山東、河南等地做地方官,後入朝為御史,是屬於從基層磨鍊起來的能臣。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關中地區遇到了百年難遇的罕見大旱,而此時唐王朝又正和吐蕃爭奪安西四鎮,西北之地戰火紛飛。多虧了裴炎先知灼見,多次上表朝廷停止和吐蕃的戰事,把精力全部用在關中大旱的問題上。

    結果證明裴炎的意見十分正確,這場大旱一直持續到了開耀元年(681年),在裴炎的主持賑災之下,關中一帶雖有大災,但卻不至於引起動盪,穩住了唐王朝的腹地,平安渡過了這段艱難的時期。因此事裴炎也升任侍中、太子太師,成為了太子李顯的老師。

    高宗東巡洛陽之時,裴炎受命和太子李顯留守長安,協助處理政事,自此成為新朝重臣。兩年後(683年)高宗病死,臨死前託孤於裴炎,任中書令,相當於宰相,為百官之首。唐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英國公徐敬業(名將李勣之孫)在揚州謀反,裴炎被誣參與徐敬業謀反案而下獄,十天後斬首。

    所謂“青鵝”

    據說是在徐敬業謀反前,曾派駱賓王在長安散佈童謠:“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裴炎聽聞後,找人解釋,恰好就找到了駱賓王。駱賓王的解釋是:兩片火為“炎”,緋衣為“裴”,小兒為“子”,當殿坐就是“做皇帝”了,拼起來就是“裴炎的兒子會做皇帝”。

    之後徐敬業起兵反武,裴炎深信童謠的解釋,於是寫了“青鵝”二字寄給徐敬業,結果此信被武則天攔截,並用拆字法對此進行了解釋:“青”就是十二月,“鵝”就是“我自與”,合起來的解釋就是十二月裴炎要在長安城中做內應,響應揚州叛軍。

    不得不說,武則天不止是造字狂人,對於拆字的玩法同樣也是個中高手,而裴炎也因為這個原因被下獄,最後以謀反罪被殺了。

    裴炎之死

    裴炎真的就死在了這“青鵝”二字之上嗎?恐怕沒這麼簡單。裴炎之死,是死在了他和武則天之間的矛盾鬥爭,裴炎是堅定的武則天支持者,但他的支援是建立在維護李唐統治的基礎之上的,而武則天卻執意地要改李為武,斷了李唐江山,這一點就註定了:裴炎和武則天兩人不能共存。

    在裴炎名聲大噪的那場“上元二年大旱”,那時的裴炎只不過是個御史,論聲望、論人心都無法動搖朝廷“攘內必先安外”的政策,所以朝廷最後之所以會改變做法,是因為裴炎的背後有了一個的人的支援,而這個人就是當時還是皇后的武則天。

    之後裴炎成了宰相,廢除中宗李顯,擁立睿宗李旦,上表請武則天垂簾聽政等事,或許我們會認為裴炎就是武則天身邊的弄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但事實上,裴炎是高宗託孤大臣,他有權力和義務匡正朝綱,李顯做事也確實輕佻,僅僅因為老婆的幾句話就想把岳父提升為宰相,所以裴炎才廢了他。

    而請武后聽政一事也不是沒先例的:漢朝霍光廢昌邑王劉賀後,就請了上官太后來主持大局,從劉賀六月末被廢,到劉病已七月中旬繼位這段時間裡,大漢朝廷就是由霍光和上官太后共同執政的。可是上官太后最後還政於劉病已,可武則天卻要一直把持權力不願鬆開。在徐敬業起兵前一年,武氏一族已開始參政,魏王武承嗣還建議武后追封武家七世祖先,這是自古只有皇帝才能擁有的“追封七廟”資格。武則天的意思溢於言表,她要改朝換代,她不願做上官太后,而是要做漢初的呂后,甚至要超越呂后,這就惹到忠於李唐的裴炎了。

    徐敬業起兵後,武則天問計於裴炎,卻只得到了裴炎冷冰冰的幾句:“只要歸政於皇帝,戰火自然安息”。十幾年的君臣相知,結果卻因為各自的理念不同而宣告終結。在聽到裴炎的回答後,武則天大怒,當天就把裴炎下獄,在獄中的裴炎依舊不改信念,堅決不向武則天認錯,最後被誣謀反,斬首。

    所以與其說裴炎死於“青鵝”,倒不如說是死於和武則天的政治鬥爭,是死於武則天的一意孤行和裴炎自己的直言不諱。裴炎死後不久,徐敬業之亂也被平定,武則天把內部外部反對她的人都殺了之後,一切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公元690年,武則天接受了朝臣建議,廢睿宗李旦,正式登基,改國號為“大周”,自此開始了統治中國十五年的“武周時期”。至於裴炎,他雖有著霍光、伊尹的抱負,無奈卻落了個文種、荀彧的下場。但畢竟當初是他把武后從幕後弄到朝廷的,最後死於武后之手,也只好說他一句:“咎由自取”了。

  • 9 # 中孚鑑

    裴炎,字子隆,他是唐朝時期的重臣、宰相。他曾是唐高宗李治的託孤重臣,在唐高宗臨終前,讓裴炎為顧命輔政大臣。唐中宗李顯繼位後,武則天身為皇太后掌握大權,裴炎則為中書令。

    但之後唐中宗想封皇后韋氏的父親韋玄貞為侍中,遭到顧命大臣裴炎的反對。唐中宗身為皇帝,覺得連任命官員的權利也沒有,於是就說句氣話:“我就算把朝廷讓給韋玄貞也沒有什麼,又何況區區一個侍中。”

    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本來唐中宗說的只是氣話,但裴炎聽了非常擔心,因為這樣說對大唐江山有很大危害的,裴炎為了大唐著想,覺得李顯難以守住大唐江山,於是就把這事跟武則天說了。最終裴炎和武則天一起把唐中宗李顯廢為廬陵王,改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

    武則天這個人是大家熟悉的,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得到公認的正統女皇帝。她後來登基為帝、以周代唐,說明她對權利的追求之心很強。

    唐睿宗李旦那時雖然被擁立為帝,但朝政大權還是在武則天手裡,武則天也沒有真心打算還政於李旦。裴炎雖然曾經也主張廢廢唐中宗李顯,但他那是出於為大唐著想的原因,他是對大唐忠心的,不想因為李顯而讓大唐江山受到危害。並非是支援武則天專權。

    但是此時武則天一直掌握大權,又排除異己,此時武則天對大唐的危險可謂是強於李顯的。故而裴炎對此非常不滿。

    而後的時間裡,當有人請求立武氏七廟、追封先祖為王時和有人建議誅殺李元嘉等李唐宗室時,裴炎都是極力反對的。這樣裴炎的做法就讓武則天很不滿意。

    裴炎為了能讓李旦掌握權利,他曾經甚至打算過劫持武則天,逼她歸政於李旦,當然這個打算並沒有成功。

    因為武則天專權、有傾覆、取代大唐的趨勢,所以就受到很多忠心於大唐的人不滿,其中有英國公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裴炎見徐敬業起兵,於是就以此為理由說“如今皇帝已經長大,但還沒有親政,太后一直掌握著權利,這才讓他人有了起兵的理由。如果太后還政於皇皇帝,那這叛軍不用大軍征討,也會自瓦解的。”

    然而就是因為裴炎說的這些,所以就有人說裴炎身為顧命輔政大臣,此時不去想著平亂,卻讓太后還政,這是裴炎有二心。

    於是武則天就把裴炎打入大牢。被下獄後的裴炎也抱以必死之心,最終裴炎被殺。直到很多年後,裴炎才得以平反,同時被追贈為太尉、益州大都督,諡號為忠。

    而在有的地方說裴炎因為青鵝二字,而被武則天被殺。至於裴炎是不是因青鵝而死的,當然這並非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裴炎忠心於李唐,而武則天則又對大唐構成威脅,裴炎那時身為宰相、顧命大臣,他忠心李唐的同時就和武則天形成了敵對的局面。

    武則天是一個手段凌厲、對自己政敵絕不手軟的人,所以作為武則天前進道路上的對手,她是不會放過的。比如曾經的長孫無忌、上官儀等,此時她的對手是裴炎,那她肯定是想除去裴炎這個絆腳石的。所以最終導致了裴炎被殺的結局。

    既然說了青鵝,那就簡單的說下裴炎、武則天和青鵝之間的故事。在徐敬業揚州起兵時,裴炎曾經寫過一封信給他,信中只有兩個字,就是“青鵝”。但這封信卻在途中被截,之後就到了武則天手裡。武則天就把青鵝二字拆開。青字為“十二月”,鵝字為“我自與”。武則天就說裴炎是準備在十二月的時候,參于徐敬業揚州起兵之事,並且作為內應。這樣的話。武則天就是說裴炎謀反,最終裴炎被殺。(當然在武則天心裡,是很想除去裴炎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宋文人李之儀和蘇軾到底是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