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卷縱橫眼欲枯

    北宋詞人李之儀,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滄州無棣(慶雲縣)人。

    李之儀是北宋中後期“蘇門”文人集團的重要成員,一生官職並不顯赫,但和蘇軾的友情卻極為深厚。

    李之儀出生於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早年師從於范仲淹之子範純仁,熙寧三年(1070年)考中了進士,做過萬全縣令等一些小官。

    熙寧初年,李之儀仰慕蘇軾的人品和才華,和蘇軾結識。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受到新黨的排擠,先後出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後來更是遭遇“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對於蘇軾的這些遭遇,李之儀甚為不平,一方面,他在朝中積極活動,想要讓蘇軾早日返回京城;另一方面,他把自己的思念寫入書信,寄給遠在黃州的蘇軾。蘇軾接到信,非常激動,馬上寫下了一封著名的回信——《答李端叔書》。

    元豐八年(1085年),蘇軾終於被召入京,擔任中書舍人、翰林院知制誥等職位,受到了朝廷的重用,“蘇門”也再度興盛。此時,在樞密院任編修的李之儀成為了蘇門常客。他不僅和蘇軾交往密切,也和黃庭堅,秦觀等蘇門學士常有詩詞唱和。他們常常聚在一起,談古論今,吟詩作詞。畫家李伯時給李之儀畫了一幅肖像畫,蘇東坡欣然題下《李伯時畫李端叔真贊》,稱讚李之儀“鬚髮之拳然,眉宇之淵然,披胸腹之掀然,以為可得而見歟?……”

    蘇軾讚賞李之儀的尺牘、書法,稱他的文筆是“人刀筆三味”,更讚賞他的詩詞,把他和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相提並淪。有一次,蘇軾在翰林院值夜班的時候,帶著李之儀的詩詞集仔細品味,讀至佳處,寫下一首《夜直玉堂,攜李之儀端叔百首,讀至夜半,書其後》的詩,稱讚李之儀:

    玉堂長冷不成眠,伴直難呼孟浩然。

    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

    愁侵硯滴初含凍,喜人燈花欲鬥研。

    寄詞君家小兒子,他時此句一時編。

    蘇軾對李之儀的為人也是讚歎不已,把他比作伏波將軍馬援、定遠侯班超一流的人物,他曾寫過一首《答李端叔》詩:

    若人如馬亦如班,笑履壺頭出玉關。

    已入西羌度沙磧,又來東海看濤山。

    識君小異千人裡,慰我長思十載間。

    西省憐君時邂逅,相逢有味是偷閒。

    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得勢,蘇軾再次被貶,出知定州,李之儀作為幕僚隨行。

    二人在定州僅僅相聚了半年多,但這是相知最深的一段時光。兩人幾乎朝夕相聚,一同談古論今,一同寫詩作文,一同遊山玩水,一同體察民情。可謂是“朝夕唱酬,批訟理案,賓主甚歡”。二人互相砥礪,真心任事,使得定州軍政煥然一新,深受當地百姓的讚譽。

    在定州,李之儀不僅在詩詞文章上獲益匪淺,也從蘇軾身上學到許多為官做人的道理,從此更加關心國運民瘼,為官也更加清廉勤政。

    紹聖元年(1094年)四月,蘇軾在一月之內,三次被貶,最後被貶到了嶺南的惠州。

    蘇軾知道大難臨頭,就把自己畢生珍藏的書畫分送朋友。他把最珍愛的牛戩的《鴛鴦竹石圖》送給李之儀,又寫了一首《次韻李端叔謝送牛戩<鴛鴦竹石圖>》,表達了對李之儀的忠告慰勉,以及依依不捨之情。

    從此,二人天各一方,再也沒能相見。當然,千山萬水並不能阻隔他們的深厚情誼,書信、詩詞成了傳情達意的最好工具。

    後來,李之儀受到蘇軾的牽連,陷入黨爭之中,一度獲罪入獄。但受盡磨難的他絲毫沒有減弱對蘇軾的敬重和牽掛。這些,都在《讀東坡詩》、《跋東坡大庾嶺所寄詩》、《和東坡贈嶺上老人》等詩文裡體現了出來。

    紹聖四年(1097年),蘇軾再貶海南儋州。許多當年的蘇家門下客,害怕受到牽連,不敢再和蘇軾有半點聯絡。唯獨但李之儀毫不在意,他寫給蘇軾詩和信反倒更多更勤了。就像趙鼎臣在《竹隱畸士集》卷二十《書楊子講所藏李端叔帖》裡所說的那樣:“東坡先生既謫儋耳,平日門下客皆諱而自匿,惟恐人知之。如端叔之徒,始終不負公者,蓋不過三數人。”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蘇軾遇赦北歸,卻在途中猝死於常州。噩耗傳來,李之儀悲痛欲絕,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十計日來,方有生意”。

    崇寧元年(1102年)五月,蘇軾的靈柩運到了穎昌,李之儀含淚寫下了《東坡輓詞》:

    從來憂患許追隨,末路文詞特見知。

    肯向虞兮悲蓋世,空漸賜也可言詩。

    炎黃不死疑陰相,漢水相招本素期。

    月附昨沉豈人力,輝光他日看豐碑。

    也就是在這一年,李之儀遭到奸相蔡京的誣陷,被流放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縣)。緊接著,他又遭受了子死妻喪之痛。官場黑暗和人間疾苦,讓他常常陷入追思過去之中,對蘇軾的懷念就更加地強烈了,就像他在《和儲子胥樁竹》一詩裡所寫的那樣:

    幾度驚回窗下夢,新來添得雨中寒。

    傷心不見東坡老,縱有鵝溪下筆難。

    幾年後,李之儀遇赦,朝廷授予他官職,但他沒有去赴任,依然居住在太平州的南姑溪。他把自己的餘生全部交給了詩文詞賦,當年蘇軾被貶黃州,自號“東坡居士”,李之儀也就自稱為“姑溪居士”。

  • 2 # 聽雨雅軒

    李之儀(1048年-1127年)出生於無棣李氏名門望族。22歲的李之儀進士及第,初任職四明、萬全縣令等。他才華橫溢,琴棋書畫皆其所能。《四庫全書》稱李之儀的文章“神鋒俊逸,往往具有蘇軾之體”。他的詩詞文章寫得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蘇軾的薰陶、指點;他仕途多舛,也與蘇軾有很大關係。

  • 3 # 旅行詩人安安它爸

    李之儀與蘇軾關係很好,文學成就這個東西,貌似套在古人身上,沒有辦法評說,他有詞集《姑溪詞》,有文集《姑溪居士前集》,尺牘、詞作,蘇軾很欣賞。

  • 4 # 搜尋財富創業人生

    李之儀和蘇軾具有深厚的淵源

    22歲的李之儀進士及第,初任職四明、萬全縣令等。他才華橫溢,琴棋書畫皆其所能。《四庫全書》稱李之儀的文章"神鋒俊逸,往往具有蘇軾之體"。他的詩詞文章寫得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蘇軾的薰陶、指點;他仕途多舛,也與蘇軾有很大關係。

    李之儀是一位有情有義的君子

    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蘇軾因與王安石意見相左,受到排擠,出職杭州、密州、徐州,再貶黃州,顛沛流離十餘年。對蘇軾流放外地,李之儀甚為不平,他積極聯絡一些舊日好友和官宦在朝中活動,以圖蘇軾早返京師。他把自己的思念、想法書函一札,遠投黃州

  • 5 # 隨心98

    李之儀出生於滄州無棣(今山東慶雲)人李氏名門望族。22歲的李之儀進士及第,初任職四明、萬全縣令等。他才華橫溢,琴棋書畫皆其所能。《四庫全書》稱李之儀的文章“神鋒俊逸,往往具有蘇軾之體”。他的詩詞文章寫得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蘇軾的薰陶、指點;他仕途多舛,也與蘇軾有很大關係。蘇軾對李之儀的影響極為深刻。《姑溪居士全集》中收錄與蘇軾有關的作品四十餘首;《蘇軾文集》和《蘇軾詩集》中收錄與李之儀有關的作品二十餘首,特別是在遇赦北歸的一年時間內,蘇軾給李之儀的信箋就達七封。由此可見,二人的情誼非同一般。蘇軾比李之儀年長,李之儀視蘇軾如兄若師。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蘇軾因與王安石意見相左,受到排擠,出職杭州、密州、徐州,再貶黃州,顛沛流離十餘年。對蘇軾流放外地,李之儀甚為不平,他積極聯絡一些舊日好友和官宦在朝中活動,以圖蘇軾早返京師。他把自己的思念、想法書函一札,遠投黃州。蘇軾接閱後,心情十分激動,旋即復《答李端叔書》,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已厭倦官場遊戲,淡泊利祿聲名,與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樂趣。此間,還有蘇軾《與李公擇書》、《次韻答李端叔》等,坎坷的仕途加深了兩位文人之間的友誼。

  • 6 # 百邦的詩

    宋代詩人李之儀,他是蘇軾的弟子。

    李之儀(1048~1128後)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 滄州無棣(今屬山東省慶雲縣)人。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御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軾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徽宗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後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後遇赦復官,晚年卜居當塗。著有《姑溪詞》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題跋》二卷。

    李之儀是北宋中後期"蘇門"文人集團的重要成員,官至原州通判。李之儀一生官職當的不大,但他與蘇軾的文緣友情卻流傳至今。 李之儀是蘇軾門人之一,元佑文人集團的成員,擅長作詞,前人稱其"多次韻"小令更長於淡語、景語、情語(毛晉《姑溪詞跋》)。他很注意詞的特點,曾說"長短句於遣詞中最為難工,自有一種風格。稍不如格,便覺齟齬。"他批評柳永"韻終不勝"、張先"才不足而情有餘"。李之儀在當時還以尺牘擅名,亦能詩,這兩方面的成就都受到蘇軾稱讚。有《姑溪居士前集》50卷,南宋吳芾守當塗時所編。

  • 7 # 雞毛蒜皮的事

    蘇軾比李之儀年長,李之儀視蘇軾如兄若師。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蘇軾因與王安石意見相左,受到排擠,出職杭州、密州、徐州,再貶黃州,顛沛流離十餘年。對蘇軾流放外地,李之儀甚為不平,他積極聯絡一些舊日好友和官宦在朝中活動,以圖蘇軾早返京師。他把自己的思念、想法書函一札,遠投黃州。

    蘇軾接閱後,心情十分激動,旋即復《答李端叔書》,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已厭倦官場遊戲,淡泊利祿聲名,與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樂趣。此間,還有蘇軾《與李公擇書》、《次韻答李端叔》等,坎坷的仕途加深了兩位文人之間的友誼。

    同朝為臣 惺惺相惜

    元豐八年(公元 1087年),神宗崩,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聽政。蘇軾被召入京,授職中書舍人、翰林院知制誥,又授監管學士院考試、進士貢舉之職。“蘇門”再度興盛。此時,在樞密院任編修的李之儀亦成為蘇門常客。

    蘇軾稱讚李之儀的文章“入刀筆三昧”。他將李之儀的詩與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相提並論,並希望以後能夠把自己的詩與李之儀的詩編在一起,可謂文人雅士,惺惺相惜。

    這段時間,蘇軾與李之儀兩人同朝為臣,一為中書省(西省)中書舍人,一為樞密院編修,閒暇時常常湊在一起,切磋詞句,談古論今,雅集於西園。接下來的幾年,是蘇、李結識以來交往最密、情誼趨篤很值得回味的美好時光。對李之儀的文采、品行,蘇軾給予很高評價。《蘇軾詩集》中有《次韻答李端叔》詩:“若人如馬亦如班,笑履壺頭出玉關。己入西羌度沙磧,又向東海看濤山。識君小異千人裡,慰我長思十載間。西省鄰居時邂逅,相逢有味是偷閒。”

    蘇軾在詩中回憶起二人初識的情景:儘管當時人眾繁亂,但李之儀的不凡氣度,卻如秀木於林,給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十多年來常常魂牽夢繞,難以釋懷。

    朝夕唱酬 批訟理案

    因朝中政權更迭,蘇軾一直處於被貶和大赦的動亂當中。李之儀長期陪伴在蘇軾的左右,吟詩作詞,交流文字。元祐 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支援舊黨的高太后薨,哲宗親政,舊黨皆被貶謫。蘇軾無奈出守定州。他奏請以李之儀為籤判,一同赴任。

    蘇、李在定州僅僅半年,但也是二人最為留戀的時光。在任期間,李之儀不僅在文章造句上收益多多,也從蘇軾身上學到了許多為官為人之道。定州軍政制度渙散,紀律鬆弛,衛卒懶惰驕橫,酗酒賭博成風,還有軍吏貪汙、私售倉廩存糧。以往的太守竟不敢問訊、查辦。蘇軾在李之儀的協助下,申飭法度,明令規制,並把幾個惡性昭彰、民憤極大的官吏發配到遠方艱苦的地方服役;命令軍士修繕營房,整治軍紀,嚴禁飲賭,軍中衣食漸趨豐足;又領兵演練,學習兵法佈陣。時日不長,定州軍政煥然一新,民眾讚譽之聲不絕於耳。蘇軾不為榮辱得失左右,於荊棘坎坷中樂觀向上,更兼關心民瘼,體恤兵士,清廉勤政,為官為人,堪稱典範。

    這一切,對李之儀的影響非同一般。二位相互傾慕者“朝夕唱酬,批訟理案,賓主甚歡”。

    端叔之徒 蓋不過三

    好景不長,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四月,蘇軾一月之內接到三通貶謫之令,最後貶之嶺南惠州。蘇軾深知厄運當頭,後會無期,遂將所藏書畫分送諸友,又作《次韻李端叔謝送牛戩<鴛鴦竹石圖>》。詩中有忠告,有慰勉,更有殷殷惜別之情。

    自此蘇、李二人分手,天各一方。八千里路雲和月,萬里關山陰與晴。距離不但未沖淡二人之間的深厚情誼,相反二者之友情更篤。之後,李之儀就任原州通判,但他對蘇軾這位亦師亦友的至交非常想念,常常作詩賦詞,以解心中之苦悶。此後,李之儀本人雖受蘇軾和黨禍牽連,獲罪陷獄,屢受磨難,但絲毫沒有減弱他對蘇軾的敬重和牽掛,作《讀東坡詩》、《跋東坡大庾嶺所寄詩》、《和東坡贈嶺上老人》等。

    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蘇軾再貶海南儋州。世態炎涼,當年車水馬龍、門庭若市的“蘇家大院”,此時已是門可羅雀。但李之儀卻昂然不避,我行我素。二人飛鴻傳書,期盼重逢的時刻早日到來。蘇軾《答李端叔十首》及數件信函,盛讚李之儀的超群才華、光明磊落的品行,叮囑李之儀注意飲食起居,關切之情躍然紙上。趙鼎臣《竹隱畸士集》卷二十《書楊子講所藏李端叔帖》言:“東坡先生既謫儋耳,平日門下客皆諱而自匿,惟恐人知之。如端叔之徒,始終不負公者,蓋不過三數人。”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一月,哲宗崩,徽宗立。蘇軾再次遇赦,由海南北歸。近一年的艱辛輾轉,建中靖國一年(公元1101年)七月,蘇軾歸途猝死常州。噩耗傳來,李之儀悲傷萬分,痛不欲生,甚至感覺活著太無意義,“十計日來,方有生意。”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五月,蘇軾靈柩運至穎昌,李之儀號啕涕零,繼而含淚揮寫輓詩。他對蘇軾的評價極高,認為蘇軾必定名彪青史、萬古流芳。

    兩年後,李之儀遭誣陷謫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縣)。官場失意,子死妻喪,生活困苦,使他常常追思過去,更加懷念蘇軾。“幾度驚回窗下夢,新來添得雨中寒。傷心不見東坡老,縱有鵝溪下筆難。”這首詩道出了李之儀對蘇軾非同一般的情誼和思念。

    數年後,李之儀遇赦復官,除職唐州,授“ 朝議大夫” 。 但他未赴任,仍居太平州南姑溪之地。 飽嘗了官場黑暗和人間疾苦的李之儀,空懷報效朝廷和濟世救民之志,將自己的餘生全部消磨在詩文詞賦上。當年蘇軾謫黃州時,自號“ 東坡居士” ,李之儀也以太平州城南姑溪河(又稱鵝溪)為緣,自名“姑溪居士”。在這裡,他寫下了許許多多佳作。正如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在極度孤寂和痛苦的境遇中,吟出了千古絕唱《聲聲慢》一樣,李子儀以《卜算子·相思》這首詞成就了千古詞人。

  • 8 # 芳馨小雅

    李之儀(1048-1128年)出生於滄州無棣(今河北鹽山慶雲)李氏名門望族。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考中進士(《慶雲縣志》民國三年版),初任職四明、萬全縣令等。他才華橫溢,琴棋書畫皆其所能。《四庫全書》稱李之儀的文章“神鋒俊逸,往往具有蘇軾之體”。他的詩詞文章寫得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蘇軾的薰陶、指點;他仕途多舛,也與蘇軾有很大關係。其詩流暢清麗,其詞清婉峭雋。他既善詩詞,又能屬文,尤工尺牘(書信)。其尺牘在宋代尺牘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尺牘成就達到了中國尺牘文學的高峰,是展現尺牘情之魅力的最成功的代表之一。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AVANCIER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李之儀與蘇軾的友誼可以稱得上是患難之交,互相仰慕。蘇軾對李之儀的詩詞及書法也是讚不絕口,稱李之儀文章“入刀筆三昧”。蘇軾對李之儀的影響極為深刻。《姑溪居士全集》中收錄與蘇軾有關的作品四十餘首,《蘇軾文集》和《蘇軾詩集》中收錄與李之儀有關的作品二十餘首,由此可見,二人的情誼非同一般。蘇軾比李之儀年長,李之儀視蘇軾如師若兄。

    蘇軾對李之儀的才華早就很敬重。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的一天冬夜,蘇軾在賞讀李之儀的詩作時,越讀越有趣,讀到深夜,情到深處,題詩一首:

    玉堂長冷不成眠,伴直難呼孟浩然。

    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

    愁侵硯滴初含凍,喜入燈花欲鬥妍。

    寄語吾家小兒子,他日此句一起編。

    詩中把李之儀與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相比,說讀了李之儀的詩,也就難得去讀孟浩然的詩了。對李之儀的讚歎之情溢於言表,尤其是對不能與李之儀一起談論詩道而感到遺憾。

    李之儀也早就傾慕蘇軾的才學,多次稱讚蘇軾之文乃“大作斯文”,與天同運,而且“光時顯被”,堪稱“百世之師”。還多次為蘇軾的詩文、書品作“跋”。每聞蘇軾遭貶,李之儀悲憤萬分,後不媚於世俗,決然跟隨蘇軾赴定州擔任通判。他們“許追隨”、“特見知”的患難情,被世人樂道稱頌。李之儀與蘇氏一門政見一致,情趣相投,頗有淵源。尤其是李之儀與蘇東坡相處三十餘年,甚得東坡賞識。但李之儀仕途多舛,也與蘇軾有很大關係,其一生遭遇也隨蘇軾官場的升貶而沉浮。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因與王安石意見相左,受到排擠,出職杭州、密州、徐州,再貶黃州,顛沛流離十餘年。

    對蘇軾流放外地,李之儀甚為不平,常有書信遙寄蘇軾。同時,他積極聯絡一些舊日好友和官宦在朝中活動,以圖蘇軾早返京師。他把自己的思念、想法書函一札,遠投黃州。蘇軾接閱後,心情十分感動,旋即復《答李端叔書》,直抒胸臆:“聞足下名久矣,又於相識處往往見所作詩文,雖不多亦足以彷彿其為人矣。尋常不通書問,怠慢之罪猶可闊略。及足下斬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書,又復懶不即答。頑鈍廢禮,以至於此。覽之面熱汗下也。……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屢,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摧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謫居無事,默自觀省。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多其病者,足下所見皆故我非今我也。”言辭中表達了對李之儀的感情,也表達了自己蒼涼的處境。表達了自己已厭倦官場遊戲,淡泊利祿聲名,與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樂趣,坎坷的仕途加深了兩位文人之間的友誼。這時候的蘇軾因烏臺詩案貶黃州 (今屬湖北)任團練副使,是地方上一個有名無權的武官,正躬耕於東坡。此間還有《與李公擇書》和《次韻答李端叔》詩:

    若人如馬亦如班,笑履壺頭出玉關。

    己入西羌度沙磧,又向東海看濤山。

    識君小異千人裡,慰我長思十載間。

    西省鄰居時邂逅,相逢有味是偷閒。

    蘇軾在詩中回憶起二人初識的情景:儘管當時人眾繁亂,但李之儀的不凡氣度,卻如秀木於林,給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十多年來常常魂牽夢繞,難以釋懷。文中的“出玉關”“入西羌”就是指李之儀在北宋將軍折可適幕府:“履壺頭”“東海看濤山”指李之儀出使高麗。言辭中可以看出蘇軾對李之儀才學的肯定。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是年春回京。時高麗王王徽卒,朝廷委左諫大夫楊景略等前去弔唁。楊景略素聞李之儀清節賢名,才華橫溢,遂奏請李之儀作為書狀官與其同行。這年十二月,李之儀應闢出使高麗,擔任祭奠高麗國使書狀官。當時朝廷與高麗復交不久,北宋王朝十分重視與高麗的關係,知道高麗喜歡中原文化,於是挑選學問博洽,用字整秀者出使高麗,而結友邦之好。李之儀應闢成功,被委派重任,從中也可以看出李之儀的才華當時已享譽朝野。

    歸來後的李之儀一直在京為官,為樞密院編修。第二年,也就是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平反,被召還朝,任起居舍人。在朝廷與一直有書信往來的蘇軾相見,“相逢有味”,常與蘇軾邂逅。

    這段時間,蘇軾與李之儀兩人同朝為臣,一為中書省(西省)中書舍人,一為樞密院編修,閒暇時常常湊在一起,切磋詞句,談古論今,雅集於西園。接下來的幾年,是蘇、李結識以來交往最密、情誼甚篤、很值得回味的美好時光。對李之儀的文采、品行,蘇軾給予很高評價。之儀尺牘工而有名,得到蘇軾稱賞。書中載:“元祐中為樞密院編修官,能詩善屬文,工於尺牘,東坡嘗謂得發遣三味。”此後兩人互為知己,感情深篤。

    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蘇軾由貶知潁州改知揚州,不足半年,又以兵部尚書召兼侍讀,尋遷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為禮部尚書。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支援舊黨的高太后薨,哲宗親政,舊黨皆被貶謫。蘇軾無奈出守定州(今河北定縣)。他奏請李之儀為定州籤判,一同赴任。當時,朝廷文武皆不敢跟隨蘇軾,怕蘇軾如此處境,自己受牽連。蘇軾當眾點名李之儀跟隨,為定州籤判,作為自己的助手。此時李之儀大義當前,欣然從命,以主管安撫司機宣文字的籤判之職跟隨蘇軾赴定州。蘇、李在定州僅僅半年,但也是二人最為留戀的時光。在任期間,李之儀不僅在文章造句上收益多多,也從蘇軾身上學到了許多為官為人之道。定州軍政制度渙散,紀律鬆弛,衛卒懶惰驕橫,酗酒賭博成風,還有軍吏貪汙、私售倉廩存糧。以往的太守竟不敢問訊、查辦。蘇軾在李之儀的協助下,申飭法度,明令規制,並把幾個惡性昭彰、民憤極大的官吏發配到遠方艱苦的地方服役;命令軍士修繕營房,整治軍紀,嚴禁飲賭,軍中衣食漸趨豐足;又領兵演練,學習兵法佈陣。時日不長,定州軍政煥然一新,民眾讚譽之聲不絕於耳。蘇軾不為榮辱得失左右,於荊棘坎坷中樂觀向上,更兼關心民瘼,體恤兵士,清廉勤政,為官為人,堪稱典範。這一切,對李之儀的影響非同一般。二位相互傾慕“朝夕唱酬,批訟理案,賓主甚歡”、“窮日力盡歡而罷,方從容醉笑間”。宋代著名畫家李公麟曾為李之儀畫過一幅肖象,蘇軾題詩讚曰:“須鬢之拳然,眉宇之淵然,披胸腹之撳然……”

    李之儀成為蘇軾的左膀右臂,能如此捨命追隨蘇東坡其中也有其妻胡淑修的意願。胡淑修曾對李之儀言:“子瞻名重一時,讀其書,使人有捨身成人之志。君其善同之邂逅。”在定州時,一日蘇東坡上李之儀府,恰好有人送檔案過來,東坡有條不紊地將案件很快判結。胡淑修見後言:“今見臨事一絲不苟,真正一代豪傑。”李之儀舉家對東坡敬愛有加,後東坡遭貶,胡淑修親手縫衣贈送東坡並言:“我一女子,能與此種人相識,我復何憾。”一女子能有如此大的胸襟,讓人想起一句古話“巾幗不讓鬚眉”。李之儀和胡淑修都對蘇軾甚是崇敬,他們彼此之間的感情很深。胡淑修稱蘇軾為“一代豪傑”,蘇軾稱胡淑修為“法喜之人”,也就是不一般的智慧之人。

    此後,李之儀也被朝廷列為蘇軾的同黨,隨著蘇軾的命運起落波折。

    因朝中政權更迭,蘇軾一直處於被貶和大赦的動亂當中。李之儀長期陪伴在蘇軾的左右,吟詩作詞,交流文字。然好景不長,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四月,蘇軾一月之內接到三通貶謫之令,先以譏斥先朝之罪貶知英州,還沒有到達,又接到聖旨,再被貶到惠州安置。臨別前,蘇軾將所藏書畫道士牛戩的《鴛鴦竹石圖》送與李之儀,又作《次韻李端叔謝送牛戩<鴛鴦竹石圖>》一詩。詩中有忠告,有慰勉,更有殷殷惜別之情。自此蘇、李二人分手,天各一方。八千里路雲和月,幾萬重山陰與晴。距離不但未沖淡二人之間的深情厚誼,反使二人友情更濃。

    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李之儀時任朝請郎、原州通判。但他對蘇軾這位亦師亦友的至交非常想念,常常作詩賦詞,以解心中之苦悶。此後,李之儀本人雖受蘇軾和黨禍牽連,獲罪陷獄,屢受磨難,但絲毫沒有減弱他對蘇軾的敬重和牽掛,作《讀東坡詩》、《跋東坡大庾嶺所寄詩》、《和東坡贈嶺上老人》等。時年春夏兩季,折可適兵敗,曾經跟隨他的李之儀遭受牽連。李之儀以審勘不力的名義而被差替調離,於原州通判治獄。世事無常,此時李之儀倍感鬱悶,情緒消極,經常靠吟誦蘇東坡詩打發時光。他在《讀東坡詩》(後集卷八)中寫道:

    邊州守禦謝沉機,獨喜身閒是道詩。

    獄吏難堪非素料,病懷無計復何辭?

    空慚南郡三家學,賴有東坡一集詩。

    永日風埃惟愜睡,到頭不比在家時。

    紹聖四年(1097年),朝廷再貶元祐舊黨,蘇軾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蘇轍貶化州別駕,雷州安置。世態炎涼,當年車水馬龍、門庭若市的“蘇家大院”,此時已是門可羅雀。但李之儀卻昂然不避,我行我素。二人飛鴻傳書,期盼重逢的時刻早日到來。蘇軾《答李端叔十首》及數件信函,盛讚李之儀的超群才華、光明磊落的品行,叮囑李之儀注意飲食起居,關切之情躍然紙上。趙鼎臣《竹隱畸士集》卷二十《書楊子講所藏李端叔帖》言:“東坡先生既謫儋耳,平日門下客皆諱而自匿,惟恐人知之。如端叔之徒,始終不負公者,蓋不過三數人。”寥寥之言,之儀為人的高風亮節,感於後世,現於筆端。

    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李之儀監內香藥庫。由於御史石豫向朝廷進讒言:“監內香藥庫李之儀,因蘇軾知定州薦闢管勾機宜文字,之儀既為奸臣心腹之黨,豈可更居此職?”六月,李之儀被撤監內香藥庫之職,下放離開京城。暫時放逐到穎昌(今河南許昌)。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崩,徽宗即位,皇太后向氏權同聽政,大赦天下,李之儀亦起用,在穎昌任官。蘇軾也再次遇赦,由海南北歸。特別是在蘇軾遇赦北歸的一年時間內,蘇軾給李之儀的信箋就達七封。近一年的艱辛輾轉,北宋建中靖國年間(1101年)七月,蘇軾歸途猝死常州。噩耗傳來,李之儀悲傷萬分,痛不欲生,甚至感覺活著太無意義,“十幾日來,方有生意”。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五月,蘇軾靈柩運至穎昌,李之儀號啕涕零,繼而含淚揮寫《東坡輓詞》:

    從來憂患許追隨,末路文詞特見知。

    肯向虞兮悲蓋世,空慚賜也可言詩。

    炎荒不死凝陰相,漢水相招本素期。

    月墮星沉豈人力,輝光他日看豐碑。

    李之儀對蘇軾的評價極高,認為蘇軾必定名彪青史、萬古流芳。

    隨後,李之儀遭誣陷謫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縣)。官場失意,子死妻喪,生活困苦,使他常常追思過去,更加懷念蘇軾。

    幾度驚回窗下夢,新來添得雨中寒。

    傷心不見東坡老,縱有鵝溪下筆難。

    這首詩道出了李之儀對蘇軾非同一般的情誼和思念。

    數年後,李之儀遇赦復官,授“ 朝議大夫”。但他未赴任,仍居太平州南姑溪之地。 飽嘗了官場黑暗和人間疾苦的李之儀,空懷報效朝廷和濟世救民之志,將自己的餘生全部消磨在詩文詞賦上。當年蘇軾謫黃州時,自號“ 東坡居士” ,李之儀也以太平州城南姑溪河(又稱鵝溪)為緣,自名“姑溪居士”。時勢的造就和命運的選擇,把李之儀與蘇軾凝聚到一起,有志同道合的知己相聚相悅,唱和交遊,此乃人生一大幸事。而他們的相聚相惜,也成為中國文化歷史上璀璨耀眼的一幕。

  • 9 # 俗人張先生

    說到李之儀,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李之儀(1048-1128年)出生於滄州無棣(今河北鹽山慶雲)李氏名門望族。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考中進士(《慶雲縣志》民國三年版),初任職四明、萬全縣令等。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AVANCIER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

    李之儀與蘇軾的友誼可以稱得上是患難之交,互相仰慕。蘇軾對李之儀的詩詞及書法也是讚不絕口,稱李之儀文章“入刀筆三昧”。蘇軾對李之儀的影響極為深刻。《姑溪居士全集》中收錄與蘇軾有關的作品四十餘首,《蘇軾文集》和《蘇軾詩集》中收錄與李之儀有關的作品二十餘首,由此可見,二人的情誼非同一般。蘇軾比李之儀年長,李之儀視蘇軾如師若兄。

    蘇軾對李之儀的才華早就很敬重。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的一天冬夜,蘇軾在賞讀李之儀的詩作時,越讀越有趣,讀到深夜,情到深處,題詩一首:

    玉堂長冷不成眠,伴直難呼孟浩然。

    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

    愁侵硯滴初含凍,喜入燈花欲鬥妍。

    寄語吾家小兒子,他日此句一起編。

    詩中把李之儀與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相比,說讀了李之儀的詩,也就難得去讀孟浩然的詩了。對李之儀的讚歎之情溢於言表,尤其是對不能與李之儀一起談論詩道而感到遺憾。

    李之儀也早就傾慕蘇軾的才學,多次稱讚蘇軾之文乃“大作斯文”,與天同運,而且“光時顯被”,堪稱“百世之師”。還多次為蘇軾的詩文、書品作“跋”。每聞蘇軾遭貶,李之儀悲憤萬分,後不媚於世俗,決然跟隨蘇軾赴定州擔任通判。他們“許追隨”、“特見知”的患難情,被世人樂道稱頌。李之儀與蘇氏一門政見一致,情趣相投,頗有淵源。尤其是李之儀與蘇東坡相處三十餘年,甚得東坡賞識。但李之儀仕途多舛,也與蘇軾有很大關係,其一生遭遇也隨蘇軾官場的升貶而沉浮。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因與王安石意見相左,受到排擠,出職杭州、密州、徐州,再貶黃州,顛沛流離十餘年。

    對蘇軾流放外地,李之儀甚為不平,常有書信遙寄蘇軾。同時,他積極聯絡一些舊日好友和官宦在朝中活動,以圖蘇軾早返京師。

    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蘇軾由貶知潁州改知揚州,不足半年,又以兵部尚書召兼侍讀,尋遷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為禮部尚書。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支援舊黨的高太后薨,哲宗親政,舊黨皆被貶謫。蘇軾無奈出守定州(今河北定縣)。他奏請李之儀為定州籤判,一同赴任。當時,朝廷文武皆不敢跟隨蘇軾,怕蘇軾如此處境,自己受牽連。蘇軾當眾點名李之儀跟隨,為定州籤判,作為自己的助手。此時李之儀大義當前,欣然從命,以主管安撫司機宣文字的籤判之職跟隨蘇軾赴定州。蘇、李在定州僅僅半年,但也是二人最為留戀的時光。在任期間,李之儀不僅在文章造句上收益多多,也從蘇軾身上學到了許多為官為人之道。定州軍政制度渙散,紀律鬆弛,衛卒懶惰驕橫,酗酒賭博成風,還有軍吏貪汙、私售倉廩存糧。以往的太守竟不敢問訊、查辦。蘇軾在李之儀的協助下,申飭法度,明令規制,並把幾個惡性昭彰、民憤極大的官吏發配到遠方艱苦的地方服役;命令軍士修繕營房,整治軍紀,嚴禁飲賭,軍中衣食漸趨豐足;又領兵演練,學習兵法佈陣。時日不長,定州軍政煥然一新,民眾讚譽之聲不絕於耳。

    李之儀成為蘇軾的左膀右臂,能如此捨命追隨蘇東坡其中也有其妻胡淑修的意願。胡淑修曾對李之儀言:“子瞻名重一時,讀其書,使人有捨身成人之志。君其善同之邂逅。”在定州時,一日蘇東坡上李之儀府,恰好有人送檔案過來,東坡有條不紊地將案件很快判結。胡淑修見後言:“今見臨事一絲不苟,真正一代豪傑。”李之儀舉家對東坡敬愛有加,後東坡遭貶,胡淑修親手縫衣贈送東坡並言:“我一女子,能與此種人相識,我復何憾。”一女子能有如此大的胸襟,讓人想起一句古話“巾幗不讓鬚眉”。李之儀和胡淑修都對蘇軾甚是崇敬,他們彼此之間的感情很深。胡淑修稱蘇軾為“一代豪傑”,蘇軾稱胡淑修為“法喜之人”,也就是不一般的智慧之人。

    此後,李之儀也被朝廷列為蘇軾的同黨,隨著蘇軾的命運起落波折。

  • 10 # 從黔說事

    李之儀與蘇軾的交遊關係是學術界較為關注的問題,目前雖有相關論文對此進行了論述,但對他們的交遊行為缺乏系統考證。

    李之儀,字端叔,號姑溪居士,滄州無棣人,是北宋後期蘇門文士之一。他雖不及蘇門四學士名高才重,但是其詩文詞賦在當時便有很高聲譽。李之儀出生於滄州無棣(今山東慶雲)人李氏名門望族。22歲的李之儀進士及第,初任職四明、萬全縣令等。他才華橫溢,琴棋書畫皆其所能。《四庫全書》稱李之儀的文章“神鋒俊逸,往往具有蘇軾之體”。他的詩詞文章寫得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蘇軾的薰陶、指點;他仕途多舛,也與蘇軾有很大關係。

      蘇軾對李之儀的影響極為深刻。《姑溪居士全集》中收錄與蘇軾有關的作品四十餘首;《蘇軾文集》和《蘇軾詩集》中收錄與李之儀有關的作品二十餘首,特別是在遇赦北歸的一年時間內,蘇軾給李之儀的信箋就達七封。由此可見,二人的情誼非同一般。

      蘇軾比李之儀年長,李之儀視蘇軾如兄若師。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蘇軾因與王安石意見相左,受到排擠,出職杭州、密州、徐州,再貶黃州,顛沛流離十餘年。對蘇軾流放外地,李之儀甚為不平,他積極聯絡一些舊日好友和官宦在朝中活動,以圖蘇軾早返京師。他把自己的思念、想法書函一札,遠投黃州。

      蘇軾接閱後,心情十分激動,旋即復《答李端叔書》,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已厭倦官場遊戲,淡泊利祿聲名,與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樂趣。此間,還有蘇軾《與李公擇書》、《次韻答李端叔》等,坎坷的仕途加深了兩位文人之間的友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好男人?一個好男人的標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