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彥霖
-
2 # 天誠魚
是因為國策失敗,開始西方對中國是有所顧忌的,但奴清讓婦人坐政,對內兇狠,對外無視,而且殺氣只對內。這就好似爪牙全收起來,一味妥協以求偏安。而外交全無,對西方全無合縱連橫以致於強盜全合在一起群毆,這就好似小孩子打架,如果你追著一個打,打敗他,其它人就會顧忌,但可惜奴清只會一直退,眾人見狀,群毆之
-
3 # 魏東雙
俄羅斯要的是擴張、領土;
西歐各國要的是外交規則和平等貿易。
滿清故步自封,實力不濟。
-
4 # 老劉雜談2017
沒有實力還經常裝逼,不被群毆才怪,看看日本,知道實力不行,立刻加著尾巴做人,努力學習先進文明,爭取富國強兵。
-
5 # 友好3749
滿人入關後,對漢人充滿了歧視和提防,時刻擔心漢人會奪回江山,所以不允許滿漢通婚,不允許漢人發展各種滿人認為對他們統治構成威脅的東西,包括思想上,進行徹底洗腦,人身更是進行各種限制,故意的貶低和排斥漢人,好凸顯滿人好貴的狀態,從心裡上打擊漢人的自信。同時分化漢人,培養親滿勢力,讓漢人內鬥。所以進入清末,由於兩百多年漢人的供養,滿人已經完全變得腦滿腸肥,不思進取,早已沒有了他們祖先的強悍狀態。由於滿人的各種防範,導致漢人的經濟文化退化了數百年,除了領土擴張,其他已經落後於明末時期。白人早在八國聯軍入侵的一百年前,就發現了中國的瘦弱,進攻中國也就是遲早的事了
-
6 # 張傑談史
這個就是落後原因導致的。
被西方列強欺凌的,遠遠不止清朝,非洲,中東,南亞東南亞,拉美這些國家都被群毆過。事實上,西方列強唯一的標準就是欺負弱小,清政府當時弱,自然就逃不過去。
當然,一開始西方列強還是有所忌憚,畢竟清政府看上去很強,所以還派出了一些使團,希望和平交流。後來發現清政府並不願意,又以老大自居,實則問題多多,就開始發動戰爭了!
-
7 # 金兔歷史
這個原因很多,歸結起來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逆時代潮流!
說實話,除了俄國,其他歐洲列強倒不是真的想要清朝的土地,只是想和清廷做生意。
乾隆時期,馬嘎爾尼使團覲見乾隆皇帝,想跟乾隆商討中英貿易問題,可乾隆因為馬嘎爾尼不跪拜這一細節,加上自己的狂妄自大,就回復英王:“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乾隆雖設了廣州一地作為通商口岸,不過有很多的條條框框,讓當地做生意的英華人很是不爽,不久,英華人開展工業革命,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大量的產成品需要市場,於是英華人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為藉口,中英兩國爆發了鴉片戰爭。
結果清朝戰敗,英華人不僅打開了中國市場,還得到了賠款。
其他國家一看,英華人輕而易舉就得到了這麼多的好處,於是,法國、俄國、美國等國家就相繼動手,在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清廷被迫簽訂了很多的不平等條約。
之後的二三十年間,各列強因為國內有事,加上已經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利益,同時因為清廷開展了洋務運動,海軍還能在世界排上號,列強就認為清政府還是有一定實力的,就沒去搭理清政府。
豈料1894年中日兩國爆發了戰爭,戰爭的結果還是清廷敗了,在當時列強的眼裡,日本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就是這麼一個島國,還打敗了大清朝,列強一看,原來清廷這麼弱。
雖然列強虎視眈眈,都想從清廷獲取利益,不過狼太多,肉就這麼一塊,不好分,所以各列強還是會有所剋制。
很厲害的事情來了,1900年6月21日,慈禧直接下了12道詔令,向世界11國宣戰,這11個國家中,有英法美俄、德意日、西班牙、比利時、荷蘭、奧匈帝國,幾乎包括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幾個國家。
列強不管你的宣戰形式正不正規,總之你宣戰了,就給了他們一個圍毆的藉口。
清廷要是足夠強大,誰來攻打直接滅掉就是了,可惜,慈禧只是嘴上功夫厲害,人家一攻打,直接就跑了,這樣的清廷,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繼續存在的理由。
-
8 # 陳悅漫步海邊
清王朝在進入19世紀後,不斷髮生遭列強痛打欺凌的往事,可以說是所有華人在閱讀中國歷史時,最不忍卒讀的一段,最讓人伏案嘆息,而恰恰就是這段歷史,對現代中國乃至未來,其實還有很好的鏡鑑作用。
話歸正題,近代清王朝不斷招致西方列強的欺凌,原因有內外兩個部分。
一、西方的興起和列強的擴張,東方几乎難以避免地被西方欺侮
19世紀之前,東西方雖然已經互通聲息,但是還沒有全方位的接觸和了解。19世紀工業革命從歐洲興起後,英、法等新一代的西方列強迅速崛起,崛起的主要手段就是不斷向海外擴張,透過征服、掠奪落後民族和國家,攫取經歷、政治利益,來實現自我的強大。而遙遠的東方,正是西方列強的重要目標。
在這種“西力東漸”的世界大勢下,西方要以不平等的姿態欺負相對落後的東方,幾乎是必然的事情。因而不僅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受到了欺凌,幕府統治下的日本、李氏王朝統治下的北韓、阮氏王朝統治下的越南等等,幾乎所有古老的東方國家,都不同程度被西方所欺侮、掠奪,所不同的只是程度的輕重。
二、放不下天朝大國架子的清王朝,遲遲無法正面新的世界局勢
在19世紀海通以前,中國是東亞毋庸置疑的霸主,在東亞世界裡的國家間遊戲規則,是以中國一家獨大,其他諸國嚮慕中華的傳統華夷秩序。
而當西方列強挾著工業革命的威力突然闖入東方世界後,清王朝突然發現了在傳統的天下之外,天外有天,而且是一個更為強大的外部世界。此時,傳統的東亞霸主如何來面對這種變局,怎樣來維持自己傳統的天朝上國尊嚴和地位,成了清王朝朝野必須做出回答的一道世紀難題。
從局外旁觀者的角度看,既然力量完全比不上西方,那麼就應該正視這個現實,類似日本那樣乖乖地當小弟,臥薪嚐膽,忍辱負重,等待羽翼豐滿的時候尋找機會再來重新改變命運。但是憑著中華文化的優越感,清王朝事實上在很長時間裡一直丟不下面子,一直沉浸在天朝夢裡。
世界已經改變,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已經是西方列強,在這種局勢下。如果力量足夠,固然可以不遵守世界規則,甚至挑戰規則,乃至讓別人來遵守我們制定的遊戲規則。但是清王朝並不具備挑戰西方列強的實力,但又對新的世界規則懵懵懂懂、心不甘情不願。遇到中外交涉,往往無法做出理性判斷,動輒好勇鬥狠。
既然你挑戰了列強制定的遊戲規則,自然就會遭到列強的當頭棒喝,而你又不具備挑戰規則的實力,最後的結果肯定是被大家一起群毆。這一點在庚子事變中表現的極為徹底。無論是如何反帝愛國,但在形式上攻打使館區,不加區別地屠殺外國外交官和平民,顯然是嚴重踐踏了國際法秩序(也就是列強制定的各國遊戲規則),多國聯軍來干涉、懲治戰犯,也就不難想見了。
-
9 # 青言論史
說實話,在八國聯軍進京之前,中國還真沒和幾個西方國家幹過架。真正刀兵相見的,其實只有英國和法國。哪怕就算上日本,也不過只有三個國家而已。俄國雖然一直蠶食著中國的土地,卻並未和中國爆發大規模衝突,至於美國、義大利、德國和奧匈帝國,根本就沒和中國打過一次架。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清朝就在1900年,世紀之交的時候,跟這些國家集體幹了一架呢?
歷史教科書上對這段歷史從來都是語焉不詳,或者歌頌義和團的勇武。可是歷史書從來沒告訴你,為什麼義和團好死不死地要去打東交民巷使館區?為什麼德國公使克林德會橫屍街頭?
網際網路流行以後,很多人都知道慈禧曾經說過“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還有很多人知道慈禧曾經與所有邦交國宣戰。可是把這兩件事串起來,你不覺得奇怪嗎?為什麼她態度前後變化這麼大呢?
說起來,答案也不復雜,就是兩點——1、她慈禧自己的家務事;2、誤會。
首先說家務事,這件家務事說小也小,說大可真大。因為這牽涉到慈禧的外甥、侄子兼養子光緒帝的存廢。
由於戊戌政變的影響,慈禧和光緒之間關係急速破裂。這個傷心、憤怒的母親,下決心要換一個皇帝,為此她一方面宣佈光緒病重不能理政,另一方面給光緒立了個大阿哥,似乎是要準備換皇帝了。
這件事一下子就激起了各國的注意。各國使節全部要求探病,在法國醫生探視結束後,認為光緒雖然有病在身,但是還不至於完全不能視朝的程度。這一下子,各國更是表達了對中國帝位的關注,均表示支援光緒繼續幹下去。
這下子,剛剛受了日本人欺負,又給自己兒子氣得夠嗆的慈禧自然而然就有了一種想法——你們這幫人是不是管的太寬了?我管兒子、換皇帝,哪一件和你們捱得著邊?
而在此時,第三股變數——義和團的出現,打破了微妙的平衡。義和團本來流行於山東,後來被山東藩司袁世凱鐵腕趕跑,就流竄到京畿地區,最後來到了北京。
而這些極其仇洋的亂民,終於殺掉了前去總理衙門洽談的德國公使克林德。這一嚴重的外交事件,也終於促使慈禧下定決心和各國死戰;而各國也終於意識到,不給中國點教訓,中國可能還不知道死字怎麼寫。
說起來,全是誤會、愚昧惹下的禍。
-
10 # 無藏南即951W
落後捱打是真理。但落後遭受群毆卻未必。第一群毆直接原因清政府把西方四十多名商務代表給抓起來投入大牢,還給定上了讓人笑掉大牙的謀反罪,並折磨死了一大半。咸豐皇帝瞎搞結果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把圓明園給燒了。第二次群毆的直接原因是慈禧太后支援義和團殺傳教士和攻打大使館,並且慈禧太后向全世界宣戰。慈禧太后瞎搞,不自己掂量掂量自己的半斤八兩。沒事找事,竟然玩起來攻打大使館的遊戲。還覺得不過癮,居然向世界十一列強宣戰。結果八國聯軍又打進來了,把紫禁城給搶了。
回覆列表
八國聯軍侵華的表面原因是當時清朝出現的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原名“義和拳”,為山東省學習武術的團民組織,為山東巡撫毓賢利用來抗衡教會,威嚇教民脫離教會之用。後由外國所迫,派袁世凱到山東取締,團民逃到北京城外涿州各地。慈禧信任閉塞愚昧的守舊大臣,竟聽信毓賢之言,相信團民能“刀槍不入”、“槍炮不傷”,慫恿慈禧藉助義和團排外。慈禧太后派軍機大臣剛毅往涿州視察,但剛毅竟向慈禧奏稱“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因此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進入北京城內勤皇。團民則沿途到處殺害洋人、教徒,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攻進天津租界。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迴應。
隨著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的迅猛發展,外國列強多次敦促清政府予以鎮壓。
1900年4月,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俄羅斯帝國公使就提出鎮壓。美利堅合眾國、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聯合照會清朝政府“剿除義和團”,並將艦隊聚集大沽口進行威脅。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參加義和團,以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佔據上風。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平亂。
5月28日,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帝國、俄羅斯帝國、美利堅合眾國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
5月30日至6月2日,八國的海軍陸戰隊400多人,陸續由天津乘火車開到北京,進駐東交民巷。
5月31日,北京東交民巷外國使館要求加強保護。英、俄、法、美、意、日六國從天津派水兵及陸戰隊349人登岸,乘火車於當晚抵北京。隨後,各國繼續向中國增兵,各國軍艦24艘集結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聯軍達2000餘人。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徵華政策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進攻中國的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