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跨境電商夠資本

    我有一個專案,現在就缺投資人了。

    驚!共享豪車秒殺共享單車

    話說現在全民都是共享經濟。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甚至都有了共享籃球了。這樣的商業模式,絕對是全民追捧啊。

    正好表弟又找我了。

    作為資深網際網路創業者,必須也來摻和下了!

    為了解決我表弟的情感問題,我準備殺向共享經濟之共享豪車!男人用了沉默,女人見了流淚!

    產品的名字就叫作-車愛,可以在車上愛愛...

    不不不,有車就有愛。

    有句話說得好:男人不壞女人不愛。寧可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要在腳踏車上笑。

    想當年狗哥一輛瑪莎拉蒂,走到哪睡到哪。因此還養成了腰疼的毛病。

    來,我們來看看市場上豪車的租賃價格!

    看,100W左右的車一天才1680/元。

    可是,我們真的需要一天嗎?

    答:不需要....1680除以24是多少

    一個小時=70元!

    我們來算一筆賬。你約女神出去吃飯,要1個小時,平均話費得300吧;看電影2個小時,得100左右吧;開房就三分鐘時間,就得花158以上.....

    為了這短短的三分鐘,就要花費將近600元,而且還浪費了大把時間。

    車愛1.0功能亮點之演員模式

    手機上可以直接找到附近的豪車,遇到空車的時候,直接掃碼開鎖!

    這個畫面熟不熟悉?

    你想想啊,當你開上豪車的時候,只要說一句話:“妹子,我感覺有點累,今天就不浪費了時間好不。”

    妹子:“好哇,你平時好辛苦哇!我們不用走形式主義啦!”

    但是有個問題,因為豪車是按小時租賃的。租賃太長時間,不是浪費錢嗎,達不到我們共享經濟的目的啊!

    你可以直接開到酒店,1小時內可以交車給下一名使用者,僅僅計算1個小時的租車費用!

    想想我都激動了!

    豪車分佈在地圖上。但是有個問題,如何順利的交接豪車,又避免女生拆穿呢?

    上一位車主開到酒店前,可以在到酒店前五分鐘,釋出交接任務。

    APP會自動生成劇本。

    痛點:為了避免讓妹子看到在使用APP,兩個人交接的時候必須說臺詞!臺詞對接上,才可以交接豪車!

    輕鬆在妹子面前交車,避免尷尬!

    你想想,當你出去吃個飯玩一玩的功夫。就可以順帶把汽車租出去,賺幾百塊錢,何樂而不為!

    車愛2.0功能亮點之司機模式

    豪車誰提供?不能公司提供!

    上文已經說過了。

    這就達不到真正的共享經濟。

    一個產品,如果不能賺錢,那麼是沒有吸引力的!

    為了方便交(yue)友(pao),特意推出司機模式!

    上一位車主在使用完車以後,可以不交車。在和下一個面子見面之前,可以透過平臺短暫接單!

    享受這個服務的使用者,可以全程感受到司機的尊貴服務。直到和妹子完事送她回家以後,才開始給上一位車主評價。

    當然,車型的選擇也是非常豐富的!

    獲得優秀評價的車主,可以獲得一定的代金券。用於支付給別人開車時間所產生的租車費,而且還有多的!

    當然,選擇司機模式的費用會更貴。一個小時為普通模式的三倍,這還變相增加了這款產品收入!

    車愛3.0功能亮點之社交反饋

    俗話說的好!無社交,不產品!

    1024為什麼火,因為有達蓋爾的旗幟!

    91XXON為什火,因為它支援UGC!

    只有客戶生產內容,一項產品才能源源不斷的進步。

    本產品特設反饋專區,考慮到法律法規的尺度問題。只允許曬在車上和妹子的合影。細節可以寫,但是必須馬賽克!

    而曬妹子合影的地方,還可以弄個排行榜,利用排行榜,增加使用者黏性!

    當然,作為根正苗紅的狗哥,已經將敏感內容給河蟹了!

    一旦產品有了工具功能以及圈子功能,那麼它就會變得非常可怕!

    在平臺分享的多的人,還會誕生大V!

    -“分享一下什麼型別的女孩更喜歡寶馬?”

    -“瑪莎拉蒂對於推倒的輔助作用”

    但是,狗哥的追求有這麼低嗎?

    作為一個全身心為表弟考慮的產品經理,怎麼會把事情設計的這麼簡單呢!

    交(yue)友(pao)最重要的是什麼?

    是安全!

    不光是兩性安全,還有人身安全!

    現在很多城市,都有無人值守的24小時成人用品店。而這,就可以接入我們的服務。我們都不需要自己布店,只要和這些店鋪合作。

    線上支付所需要的產品。

    線下輸入取件碼,直接取走產品!

    不光避免了疾病傳播,還變相提高了收入!

    當然,萬一遇到人身安全怎麼辦,雖然機率不高。

    可以啟動【救我】功能,並且設定人數。附近的其他車愛使用者只要看到資訊,並在工作人員前趕到,就可以獲得單小時免單券。

    這無形中,大幅度的降低了人工成本!!!

    你們這麼想,哪怕真的遇到了仙人跳。當對方發現陸陸續續十幾個人過來參與施救,早就嚇破膽了!!

    一款產品,既能隨時隨地給車主收入;又能幫助車友降低成本交友,還搭配了垂直電商的O2O產品以及安全聯動功能。

    上市指日可待啊!

    表弟看完我的規劃,覺得非常有道理。

    不行了,我要把投資計劃書遞給投資人了!!!

  • 2 # JNU粵言粵語

    假設:智慧手機的發展讓便捷式網際網路到來(技術),共享概念的興起(觀念),科技的發展讓物質生產成本降低而時間成本和空間成本卻在提高(成本);這三個前提就讓人們由原來的關注交易成本轉向關注共享成本,由原來關注產品的所有權轉向關注使用權;這樣就會改變原來經濟形態促進共享經濟的到來。

    論證:以共享單車為例,人們如果按照原來的方式去購買腳踏車後再使用,期間選車到買車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有了車後管理、維修、配套鎖等也要花費成本,這些都是物質成本,有了車還要有放的地方這就要空間成本,而有了車之後你一天用的時間還是很少這就在物品使用時間上的浪費,有了這麼多的成本讓費肯定不是經濟學中的帕累托最優,就可能存在帕累託改進,這時只要有一家公司透過現在便捷的網際網路資訊共享傳導到物質、時間、空間共享,這樣就可以透過共享經濟解決上述資源配置中的不合理,消費者可以透過共享單車簡單、實惠、方便的使用腳踏車,腳踏車也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而不是停著不用,這樣就讓企業和消費者都獲得更大福利。

    結論:隨著技術的發展,共享概念的深入以及共享成本的降低勢必會導致經濟模式向共享模式發展。不足:沒有考慮到人們是有限理性的和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這樣會出現道德風險和逆向選著,使人們的選著偏離最優選著即市場中出現了人們對共享單車的破壞等行為(這需要靠宣傳教育,但更要靠制度解決。)。

  • 3 # 13095711

    說到共享經濟,我認為一直是一個誤區。我在英國瑪麗女皇學院主修經濟學,對於國內興起的共享經濟也一直高度關注,但是說到共享經濟的價值,我認為預期和現狀實際並沒有太大直接的關係,可能出於資本市場的需求,很多企業正在打著共享經濟的牌,但是實際上做的內容和共享經濟初衷,沒有太大的關係。

    說到共享經濟,就要考慮到他的定位。最初共享經濟是指個人或者第三方平臺,將閒置資源有償分享給需求使用者的一種經濟模式。那你說中國以前沒有共享經濟嗎?有的,那就是我們的房屋租賃業務。有多餘住房的人,將自己的財產共享給需求者,並作為有償服務收取報仇也就是房租,所以如果說共享經濟太新鮮,只是媒體解讀和市場助推罷了。

    那麼我們在回到這個問題,你說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甚至共享雨傘算共享經濟嗎?我覺得不算,起碼在他們爛大街前並不算。首先這些東西並非是個人或者第三方閒置的物品,他們是全新的被製造出來故意閒置的,這個性質變了,是一種沒有需求製作需求而產生的結果。所以,如果說共享單車給我們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我覺得就是讓即將淘汰掉的腳踏車產業再一次復活了。

    那麼共享經濟在未來是不是有潛力?我認為同樣是有的,但是認識要明確,我在參加國內學術會議時也聽各位專家們分享過,我們先做所謂的共享經濟,實際正確的說應該是分享經濟。分享是什麼,就是你原本沒有,但是你為了獲得有償服務,用自己的資金去提供別人閒置物品,就好比第三方平臺,自己買來腳踏車分享給大家,自己買來汽車,充電寶,雨傘分享給大家。

    這個模式,在未來可以說有多樣化的優勢。首先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紅利帶來的分享經濟也好,共享經濟也罷,都會大大的刺激市場需求,我們13億人,一人一輛腳踏車也是十分擁堵的,而如果有分享經濟的第三方平臺來執行,可能8000萬人口的北京,來2000萬輛共享單車就夠了,不然按需求,我們得準備五六千萬輛才可以。其次,網際網路資料的應用,雲計算的普及,對分享經濟的把握有很大的支撐價值,前段時間我回國去張家口看冬奧專案,發現當地有很多共享單車,因為我一個月前去過一次,當時還很少,我就說來的真快,結果一個共享單車的負責人和我說,他們的資料顯示這邊有很大的搜尋騎行需求,所以企業加快了佈局就來了。

  • 4 # 留研

    一、"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的明天"。應該說這是人類的共同期盼,說易而行難,現實很骨感。而"共享經濟"從理論上看來條條是道,具有極其美好的發展前景。但現實很骨感,我們可以從"共享單車"等透過現狀看到的事物本質是理論與實際的嚴重脫節。"共享單車"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便捷與環保,但卻出現被私佔、被破壞、亂停放等嚴重違法亂紀行為,可以說沒有政府或有關單位企業的持續資金投入,"共享單車"等行業顯然無法為繼。 二、應該說,人們可以從網際網路中的互聯互通中得到"資訊共享"中體會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與便捷。但應該警惕其中可能會帶來其中的"欺詐"犯罪行為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損失,"不成規矩,何成方園"。共享之路路漫漫…

  • 5 # 三節課社群

    共享經濟的終局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它?在我看來,隨著人們的時間、精力越來越稀缺,擁有一件非高頻使用型事物對人們帶來的額外成本亦必將越來越高,如此背景下,“共享經濟”或將成為一個長期存在,且或會持續湧現出各種不同的“共享經濟”專案。且,在某個市場領域已被充分填充後,該市場或會往進一步細分的方向發展,就如滴滴在打車出行市場趨於飽和後上線了“豪華車”,而共享租車領域的微型電動車租賃專案也開始持續出現。此外,一切共享經濟的終極追求,或許都是在起始階段藉由犧牲掉少數人的利益為代價,進入到某個特定領域內形成壟斷,追求利益最大化,並藉此完成該領域內新一輪服務標準和科學技術應用的升級和更迭。認清上述此點後,或許我們才可以更客觀理性的去審視它——或許它誕生之初的本意是好的和善意的,但在一個資本和市場驅動的環境中,它必然需要接受資本的驅動,追求增長、財富和利潤,走上一條與最早它被人們所鼓吹的形象截然不符的道路,產生“資本的惡”。然而,正如《共享經濟沒有告訴你的事》一書中寫到的:“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是沒有捷徑的,遏制共享經濟的惡也沒有捷徑”。所以,我們既不應用過於理想化的視角來要求“共享經濟”,也不應對之牴觸和恐懼,我們只需要明白和理解:它或許只不過是商業環境下的一種必然產物,伴隨在它身上的一切美好與惡都是自然且合理的,我們或許應該以更長遠和宏觀的視角來看待它,而並不需要一定要在它身上打上幾個蓋棺定論的標籤。而如果是要站在更長遠和宏觀的視角上,我傾向於相信,共享經濟一定會帶來諸多服務和消費領域的更迭和升級。這就如同,網際網路也曾經帶來了諸多“善”和“惡”,引發過無數爭議,最終卻幾近被公認為是“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一般。至於“共享經濟”們的規模化盈利,目前看起來,除了苦苦熬過,做時間的朋友之外,似乎難有他法。或許,藉由主動向政府示好,主動納入政府的監管體系下,從而更快、更加名正言順的實現商業化,亦會是其中的選擇之一——至少,在這條可見的路徑上,政府和法規,一定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關口,也可能是最後的一個關口。

    只是,以這個邏輯看,會不會當下的諸多共享經濟專案面前,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如流星煙花般一閃而逝,要麼,則是在漫長蟄伏後徹底完成了對一個行業服務標準、流程和底層技術方面的全面升級,無限趨近成為新時代的一方霸主?

  • 6 # 薛洪言
    共享經濟真的涼了?

    2018年,可謂共享經濟領域的多事之秋。先是網約車接連發生人身安全危機,引發全民高度關注,再是路邊的共享單車從“顏色不夠用”到色彩越來越單一。而今,就連曾經如日中天的共享經濟頭部平臺ofo小黃車也陷入了鉅額負債的困境,無數使用者的押金遲遲無法退還。人們不禁要問:共享經濟是不是已經涼了?這個問題的答案,讓我們從行業的反思說起。

    什麼是共享經濟?

    對行業的反思,要從概念的問世開始。

    “共享經濟”這個術語,最早出現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與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Joe L. Spaeth)於1978年合作的一篇論文中,其大意是“將自己的閒置資源分享給有需求的人,在獲得報酬的同時還產生額外的附加值”。而後經過多年的發展,今日人們理解的共享經濟已經上升為一種商業模式,即擁有閒置資源的某個機構或者個人,以有償的方式將資源使用權暫時讓渡給他人,並獲取一定報酬。

    深入挖掘,不難發現,共享經濟模式的主要特徵有以下三點:

    第一,藉助網路搭建資訊平臺。如此可以打破供需雙方的資訊不對稱,及時高效地連線閒置物品或服務的所有者與需求者,在大大降低搜尋成本的同時,還能讓達成交易的可能性得到提升。

    第二,以閒置資源使用權的暫時性轉移為本質。共享經濟倡導的是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物品或服務的需求者透過共享平臺暫時性地從所有者那裡獲得使用權,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完成使用目標後,再將物品歸還給所有者。

    第三,重視物品的重複交易和高效利用。透過頻繁易手所有者的閒置資源,讓其他社會成員反覆使用,以這種“網路串聯”的方式將全社會範圍內的閒置資源重新加以配置、整合與最佳化,從而提升現有物品的使用效率,並實現個體的福利提升與社會整體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這也是共享經濟的精髓所在。

    關於共享經濟的經典案例,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的Airbnb(愛彼迎)和Uber(優步),前者是透過網際網路來發布、查詢和預訂世界各地的閒置房源(即房屋所有者暫時不使用),包括公寓、私人住宅、城堡、莊園甚至島嶼,而後者則是私家車擁有者利用閒暇時間來接送有用車需求的乘客,賺點外快。這些都與共享經濟的理念相吻合。

    然而,反觀中國的共享經濟行業,情況似乎並不怎麼理想。

    “真共享”還是“偽共享”?

    近些年來,隨著共享經濟理念的深入人心與備受追捧,國內的共享經濟行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態勢,從腳踏車到小汽車、從充電寶到雨傘,共享經濟的觸角幾乎觸及到了各種場景。同時,在資本的瘋狂湧入下,共享經濟的增長几近癲狂。比如,曾經被譽為行業典範的共享單車,隨著玩家的競相入場,競爭與摩擦在加劇,而這場不同顏色腳踏車之間的較量更是被人們戲稱為“彩虹大戰”,就宛如當年的“千團大戰”一樣熱鬧。

    可是,這種野蠻擴張的共享經濟,真的貫徹了“共享”的理念嗎?只怕未必。

    須知,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應當是基於人們已有存量物品的共享,即透過提高存量資源的利用效率,來降低整個社會以及個人的成本支出。這樣的共享經濟既為物品所有者提供了額外的收入,也降低了使用者的支出,且對其他第三者幾乎不產生任何負面影響,用經濟學術語來表達,這叫做“帕累託改進”。

    然而,就眼前的共享經濟模式來看,我們很少能看到現有存量物品利用效率提升的情景。仍以共享單車為例,其發展更多依靠的是各路商家大批次生產新的腳踏車並投放到市場中去,側重點完全在於“增量”而非“存量”;同時,各公司之間的商業競爭也只是單純地為了擴大市場份額,卻不是為了所謂的“共享”。

    據公開報道顯示,2017年初,摩拜和ofo在北京各自擁有大約15萬輛單車,而到了年底,二者的單車總量直逼200萬輛。放眼全國,共享單車在各大城市的總數多達數千萬輛。愛瑪、富士達、飛鴿等上游單車製造廠商,一度開足馬力也無法滿足來自共享單車平臺的訂單。直接的結果是,共享單車在城市街道上氾濫成災,不僅沒能提高社會限制資源的利用效率,還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一言以蔽之,眼前的共享單車,稱其為“租賃單車”更加貼切,而其他如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幾乎都是租賃經濟的路數。

    那麼,網約車平臺算是貫徹了共享理念嗎?似乎也不全是。

    共享經濟,共享的是閒置物品或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對閒暇時間的分享也應算作是共享經濟的範疇。其實,傳統意義上的順風車,正是利用車主閒暇的時間創造了更多的收益,而搭車的人獲得了更為便利的出行。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共享閒暇”與“創造閒暇”從來都不是同一層面的含義。事實證明,國內網約車平臺旗下有相當一部分司機早已是專職,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司機將全部的“閒暇”都用來投身於網約車事業中,而絕對的閒暇也便是沒有閒暇。而這樣的平臺,與另一家計程車公司無異,其背後的驅動力自然也是對佔領更多市場份額的渴望。

    因此,中國共享經濟的發展方向,與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理念漸行漸遠。

    共享平臺的問題出在哪裡?

    進入2018年,許多打著共享名義的平臺相繼陷入經營困境,運氣好點的尚可委身財大氣粗的接盤者,運氣不好的關門破產,暗自神傷。

    為什麼會這樣?在筆者看來,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重資產模式掣肘行業發展。

    當前國內的共享經濟大多都是重資產模式,無論是共享單車還是共享汽車,概莫能外。在網際網路時代,“唯快不破”成了商家信奉的真理。為了快速搶佔市場份額與獲客,各種應用場景的共享經濟平臺都在大規模燒錢,生產成本、運營成本、人力成本等各方面成本都長期居高不下。這就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共享平臺對資本無比依賴的特性。此時,一旦募資寒冬來襲,VC和PE們都需要收縮過冬之時,資金鍊將不可避免地遭遇斷裂,共享平臺便無力支撐種種高企的支出,而風口也就此失去了動力之源。

    第二,監管的缺失引發對人性的考驗與安全隱患。

    一方面,現有的共享經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考驗人性的,這一點可以用經濟學中的“公地悲劇”理論解釋。該理論的宗旨有兩層含義:一是對於有限的公共資源來說,每個人都擁有使用權,同時卻沒有權利阻止他人使用,因產權的不清晰而導致每個使用者都更加傾向於對公共資源的過度利用;二是有力監管的缺乏,使得人們在過度利用公共資源時無需擔心受到任何懲罰,從而造成資源的枯竭,而每個人最後都將得不到好處。眼下的共享單車就是典型的現代版“公地悲劇”——由於監管缺失,導致每個使用者的犯錯成本極低,如此一來,損壞的單車數不勝數、隨處可見,對於商家來說非但不能再創造利潤,反而造成了極為慘重的浪費,經營虧損甚至倒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另一方面,平臺監管的不到位讓悲劇頻發。以網約車平臺為例,一些企業為了追求市場的頭部地位以及利潤快速增長,傾向於儘可能多地招募司機,卻忽略了對司機個人背景與素質的嚴格稽核。於是,一些低素質者加入行業,加劇了違法犯罪風險的累積。一旦問題出現,平臺客戶將不可避免地大面積流失,或者使用頻次大大降低,這些對共享經濟平臺的生存與盈利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共享經濟未來如何發展?

    那麼,時至今時今日,共享經濟涼了嗎?

    此言恐怕為時過早。無論是從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來看,還是從商業模式創新與國家化解產能過剩的要求來講,共享經濟都是未來的大趨勢,不可阻擋。雖說當前行業的發展問題不斷,困難重重,但換個角度,之於強者而言,越是逆境,越是契機。或許目前正是共享經濟行業調整與最佳化的一個極佳時點。

    作為一種新興經濟業態,早在共享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問題就已經暴露了出來。比如,平臺企業的盈利模式如何定位,要有怎樣的社會責任,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如何保護,協同治理體系如何跟得上,如何維護公共資料的安全等等。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都影響著共享經濟能否健康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在筆者看來,不妨從以下兩點著手來加以調整:

    一方面,共享經濟平臺的經營思維應有所轉變。要嘗試迴歸共享的本質,基於市場調研或大資料分析等手段,認清廣大使用者究竟需要什麼,怎樣的共享產品才能幫助到人們的生活,並透過不斷的創新來創造新的業態、服務與消費場景,切忌盲目地同質化跟風以及“跑馬圈地”式的粗放型發展。同時,還要探索建立持續穩定的盈利模式,扭轉以往對高資本投入的依賴。此外,企業應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除了盈利之外,還應重視在經營過程中對社會、消費者與資源環境的貢獻程度。

    另一方面,有關部門的監管步伐要及時跟上。在共享經濟經歷了野蠻增長後,據其特點實施全方位的監管可謂正當其時,而共享經濟平臺發生的諸多違法犯罪事件更是給每個人都敲響了警鐘。為此,有關部門應對共享經濟行業提出更為嚴格的監控標準與更加嚴厲的懲罰措施,以此倒逼平臺強化自身安全建設。同時,在打破壟斷、防止資本綁架市場以及營造公正透明法制的營商環境方面下大工夫,這些對於促進共享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極其重要。

    股神巴菲特說過,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也只有潮水退去之時,我們才能看清真正意義上的價值所在。所以,共享經濟的發展之路,才剛剛啟程。

  • 7 # 薛洪言
    共享經濟真的涼了?

    2018年,可謂共享經濟領域的多事之秋。先是網約車接連發生人身安全危機,引發全民高度關注,再是路邊的共享單車從“顏色不夠用”到色彩越來越單一。而今,就連曾經如日中天的共享經濟頭部平臺ofo小黃車也陷入了鉅額負債的困境,無數使用者的押金遲遲無法退還。人們不禁要問:共享經濟是不是已經涼了?這個問題的答案,讓我們從行業的反思說起。

    什麼是共享經濟?

    對行業的反思,要從概念的問世開始。

    “共享經濟”這個術語,最早出現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與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Joe L. Spaeth)於1978年合作的一篇論文中,其大意是“將自己的閒置資源分享給有需求的人,在獲得報酬的同時還產生額外的附加值”。而後經過多年的發展,今日人們理解的共享經濟已經上升為一種商業模式,即擁有閒置資源的某個機構或者個人,以有償的方式將資源使用權暫時讓渡給他人,並獲取一定報酬。

    深入挖掘,不難發現,共享經濟模式的主要特徵有以下三點:

    第一,藉助網路搭建資訊平臺。如此可以打破供需雙方的資訊不對稱,及時高效地連線閒置物品或服務的所有者與需求者,在大大降低搜尋成本的同時,還能讓達成交易的可能性得到提升。

    第二,以閒置資源使用權的暫時性轉移為本質。共享經濟倡導的是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物品或服務的需求者透過共享平臺暫時性地從所有者那裡獲得使用權,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完成使用目標後,再將物品歸還給所有者。

    第三,重視物品的重複交易和高效利用。透過頻繁易手所有者的閒置資源,讓其他社會成員反覆使用,以這種“網路串聯”的方式將全社會範圍內的閒置資源重新加以配置、整合與最佳化,從而提升現有物品的使用效率,並實現個體的福利提升與社會整體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這也是共享經濟的精髓所在。

    關於共享經濟的經典案例,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的Airbnb(愛彼迎)和Uber(優步),前者是透過網際網路來發布、查詢和預訂世界各地的閒置房源(即房屋所有者暫時不使用),包括公寓、私人住宅、城堡、莊園甚至島嶼,而後者則是私家車擁有者利用閒暇時間來接送有用車需求的乘客,賺點外快。這些都與共享經濟的理念相吻合。

    然而,反觀中國的共享經濟行業,情況似乎並不怎麼理想。

    “真共享”還是“偽共享”?

    近些年來,隨著共享經濟理念的深入人心與備受追捧,國內的共享經濟行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態勢,從腳踏車到小汽車、從充電寶到雨傘,共享經濟的觸角幾乎觸及到了各種場景。同時,在資本的瘋狂湧入下,共享經濟的增長几近癲狂。比如,曾經被譽為行業典範的共享單車,隨著玩家的競相入場,競爭與摩擦在加劇,而這場不同顏色腳踏車之間的較量更是被人們戲稱為“彩虹大戰”,就宛如當年的“千團大戰”一樣熱鬧。

    可是,這種野蠻擴張的共享經濟,真的貫徹了“共享”的理念嗎?只怕未必。

    須知,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應當是基於人們已有存量物品的共享,即透過提高存量資源的利用效率,來降低整個社會以及個人的成本支出。這樣的共享經濟既為物品所有者提供了額外的收入,也降低了使用者的支出,且對其他第三者幾乎不產生任何負面影響,用經濟學術語來表達,這叫做“帕累託改進”。

    然而,就眼前的共享經濟模式來看,我們很少能看到現有存量物品利用效率提升的情景。仍以共享單車為例,其發展更多依靠的是各路商家大批次生產新的腳踏車並投放到市場中去,側重點完全在於“增量”而非“存量”;同時,各公司之間的商業競爭也只是單純地為了擴大市場份額,卻不是為了所謂的“共享”。

    據公開報道顯示,2017年初,摩拜和ofo在北京各自擁有大約15萬輛單車,而到了年底,二者的單車總量直逼200萬輛。放眼全國,共享單車在各大城市的總數多達數千萬輛。愛瑪、富士達、飛鴿等上游單車製造廠商,一度開足馬力也無法滿足來自共享單車平臺的訂單。直接的結果是,共享單車在城市街道上氾濫成災,不僅沒能提高社會限制資源的利用效率,還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一言以蔽之,眼前的共享單車,稱其為“租賃單車”更加貼切,而其他如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幾乎都是租賃經濟的路數。

    那麼,網約車平臺算是貫徹了共享理念嗎?似乎也不全是。

    共享經濟,共享的是閒置物品或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對閒暇時間的分享也應算作是共享經濟的範疇。其實,傳統意義上的順風車,正是利用車主閒暇的時間創造了更多的收益,而搭車的人獲得了更為便利的出行。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共享閒暇”與“創造閒暇”從來都不是同一層面的含義。事實證明,國內網約車平臺旗下有相當一部分司機早已是專職,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司機將全部的“閒暇”都用來投身於網約車事業中,而絕對的閒暇也便是沒有閒暇。而這樣的平臺,與另一家計程車公司無異,其背後的驅動力自然也是對佔領更多市場份額的渴望。

    因此,中國共享經濟的發展方向,與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理念漸行漸遠。

    共享平臺的問題出在哪裡?

    進入2018年,許多打著共享名義的平臺相繼陷入經營困境,運氣好點的尚可委身財大氣粗的接盤者,運氣不好的關門破產,暗自神傷。

    為什麼會這樣?在筆者看來,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重資產模式掣肘行業發展。

    當前國內的共享經濟大多都是重資產模式,無論是共享單車還是共享汽車,概莫能外。在網際網路時代,“唯快不破”成了商家信奉的真理。為了快速搶佔市場份額與獲客,各種應用場景的共享經濟平臺都在大規模燒錢,生產成本、運營成本、人力成本等各方面成本都長期居高不下。這就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共享平臺對資本無比依賴的特性。此時,一旦募資寒冬來襲,VC和PE們都需要收縮過冬之時,資金鍊將不可避免地遭遇斷裂,共享平臺便無力支撐種種高企的支出,而風口也就此失去了動力之源。

    第二,監管的缺失引發對人性的考驗與安全隱患。

    一方面,現有的共享經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考驗人性的,這一點可以用經濟學中的“公地悲劇”理論解釋。該理論的宗旨有兩層含義:一是對於有限的公共資源來說,每個人都擁有使用權,同時卻沒有權利阻止他人使用,因產權的不清晰而導致每個使用者都更加傾向於對公共資源的過度利用;二是有力監管的缺乏,使得人們在過度利用公共資源時無需擔心受到任何懲罰,從而造成資源的枯竭,而每個人最後都將得不到好處。眼下的共享單車就是典型的現代版“公地悲劇”——由於監管缺失,導致每個使用者的犯錯成本極低,如此一來,損壞的單車數不勝數、隨處可見,對於商家來說非但不能再創造利潤,反而造成了極為慘重的浪費,經營虧損甚至倒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另一方面,平臺監管的不到位讓悲劇頻發。以網約車平臺為例,一些企業為了追求市場的頭部地位以及利潤快速增長,傾向於儘可能多地招募司機,卻忽略了對司機個人背景與素質的嚴格稽核。於是,一些低素質者加入行業,加劇了違法犯罪風險的累積。一旦問題出現,平臺客戶將不可避免地大面積流失,或者使用頻次大大降低,這些對共享經濟平臺的生存與盈利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共享經濟未來如何發展?

    那麼,時至今時今日,共享經濟涼了嗎?

    此言恐怕為時過早。無論是從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來看,還是從商業模式創新與國家化解產能過剩的要求來講,共享經濟都是未來的大趨勢,不可阻擋。雖說當前行業的發展問題不斷,困難重重,但換個角度,之於強者而言,越是逆境,越是契機。或許目前正是共享經濟行業調整與最佳化的一個極佳時點。

    作為一種新興經濟業態,早在共享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問題就已經暴露了出來。比如,平臺企業的盈利模式如何定位,要有怎樣的社會責任,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如何保護,協同治理體系如何跟得上,如何維護公共資料的安全等等。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都影響著共享經濟能否健康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在筆者看來,不妨從以下兩點著手來加以調整:

    一方面,共享經濟平臺的經營思維應有所轉變。要嘗試迴歸共享的本質,基於市場調研或大資料分析等手段,認清廣大使用者究竟需要什麼,怎樣的共享產品才能幫助到人們的生活,並透過不斷的創新來創造新的業態、服務與消費場景,切忌盲目地同質化跟風以及“跑馬圈地”式的粗放型發展。同時,還要探索建立持續穩定的盈利模式,扭轉以往對高資本投入的依賴。此外,企業應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除了盈利之外,還應重視在經營過程中對社會、消費者與資源環境的貢獻程度。

    另一方面,有關部門的監管步伐要及時跟上。在共享經濟經歷了野蠻增長後,據其特點實施全方位的監管可謂正當其時,而共享經濟平臺發生的諸多違法犯罪事件更是給每個人都敲響了警鐘。為此,有關部門應對共享經濟行業提出更為嚴格的監控標準與更加嚴厲的懲罰措施,以此倒逼平臺強化自身安全建設。同時,在打破壟斷、防止資本綁架市場以及營造公正透明法制的營商環境方面下大工夫,這些對於促進共享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極其重要。

    股神巴菲特說過,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也只有潮水退去之時,我們才能看清真正意義上的價值所在。所以,共享經濟的發展之路,才剛剛啟程。

  • 8 # 明玉

    現在火爆的共享經濟,不管它的成功與失敗,也不管是被大肆詬病。它其實也是對新環境下新模式的一種嘗試和探索。

    現在人們的不理解,源於對“和”的不理解,還有就是它像一個嬰兒,什麼都不完善,都沒有發育成熟。做起事情來往往不被人看好。我們從小長大,不就是在一步步的跌跌撞撞逐漸成長的嗎,如果沒有這一路來的經驗積累,何來最後的成熟成功。

    說起“和”不得不又要扯遠了,和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精髓,也是我們的文化幾千年能夠延續的基石,你不要以為,你在這裡不是講孔子嗎,扯到一千多年前去了。

    對的,就是要扯那麼遠,甚至更遠。原因只有一個,幾千年來什麼都發生了變化,唯一不變的是人性,不要以為現在的人們比古人多牛逼,其實大腦的思維一直沒有改變多少,你現在的牛逼是建立在藉助科技和知識的進步的裝備上面,脫了這套裝備,你和古人沒什麼兩樣。

    你想過沒有,能一直持續不變的會是什麼?一個是大自然賦予的屬性,還有一個就是對生存有利,並且不受條件和環境侷限的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麼?是本能。

    大自然賦予的屬性就是我們的身體,比如你的構成,你的壽命,只能被影響,不會被改變。那麼本能呢,本能是人類經過進化得到的能力,是為了適應環境,並會隨著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的。比如人的眨眼,做夢,條件反射,以及趨利避害。想要改變本能需要巨大的環境變化以及長期的時間積累。以目前人類的壽命來說,這不是我們一兩代人可以體現出來的。

    我們從原始的一個個體,發展到為生命的延續組成的家庭,再到後來的為更多的獲得獵物,而組成的群體,再到部落,到國家。一步步的人們都沿著一個軌道前進,那就是集體的力量更強大,更有利於個體的生存。

    從大了說,就像我們的名族,從秦始皇統一中國文明,到漢代確立了我們“漢”民族的民族屬性,再到唐朝的開放包容,明朝的下西洋與世界文化接軌,中間的分分合合,最終組成的56個民族大團結。“和”為我們民族的強大起到了至關重要得作用。

    再看看我們身邊,我們可以看到的網際網路的歷史,從發明的初期到現在,封閉的,自私的不管你當時有多火爆,(火爆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是獨一分,沒有競爭,需大於供,)最終都會被開放的共享的給淘汰掉。成為昔日黃花。

    再從小了說,我們為什麼要交朋友,就是很多時候以自己單獨的力量,無法去完成一些事情,朋友就是我們可以協同和集中更多的力量,去做一些單獨個體無法完成的行為。

    但是在集體中每個個體,都是組成這個群體的一部分,要想更有效,需要的是什麼,是處理好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如何把握好兩個重心之間的平衡點。

    孔子發現了,並且告訴了我們。那就是“和”。在集體模式中,“和”是最有效的行為方式。但是幾千年人類的發展過程中,影響它的是人們天性的另一部分。就像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以對立的兩個矛盾形式組成的一樣,它們是相互對立,相互影響,並相互轉化的。人在適應環境基礎上,本能也會出現兩個不同的本能,一個是攻擊機制,一個是防禦機制,人性的弱點大都由這轉化而成的。

    人們在趨利的同時學會了避害,在生存的同時學會了發展,在封閉的同時學會了開放。在佔有的同時學會了付出。它會有一箇中軸線左右著它的平衡,當行為偏離的時候,人們會透過這個中軸進行自我校正。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以極度自私的行為在群體環境裡實施,就會被大家鄙視,如果長期實施這種行為,最終會被大家摒棄。而弱化自己的生存環境。如果它發現後,不斷的調整和修正自己的自私行為,新增一些付出行為,和一些對集體環境有利的行為,而得到人們的認可,就會和大家一起共享發展,得到集體空間裡最有效的生存條件,並且與集體一起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這就是個人行為的自我修復與再生能力。

    或者說一種行為被認可,但是得另一個人發現了漏洞,而採取了另外一種更加合理和優質的行為,而獲得更多的有利因素,其餘的人們就會參照和效仿。而最終被大家共識。

    這根中軸是什麼?就是更好的發展壯大,而獲得更好生存的條件。

    人類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具體一點就是自己的人性弱點,人們已經找到克服外在環境的方法,就是集中集體的力量。但是對於單獨個體而言,內在的卻沒有辦法,原因有二,一是大自然的玄妙之處。如果沒有黑暗何來白天,如果一枚硬幣沒有正面,反面也就不存在了。一味地奔跑狩獵,沒有休息,這樣的個體無法更好的存在,任何事情如果只追求一端的極致,一定會沒有平衡,最終消失。第二是本能,生存的本能。透過集體力量獲得更多的資源,目的是什麼?是為自己這個獨立個體服務。結果還是做用在自己身上。

    所以上面說的兩個重心會在平衡和失衡之間不斷擺動。因此雖然人們發現“和”的有利之處,但仍然會在,單獨個體人性的重心裡不斷搖擺。搖擺的過程裡,人類走過了一代又一代。

    為什麼要早“和”上面說這麼多,因為在這個迭代的時間窗裡,我們被“個人利益最大化”左右,卻又無法去實現。

    每一次人類生存環境的大變化,其實就是使人類更加集中化,也就是說組成更加龐大的集體的所需要的前提條件,或者說是觸發機制,網際網路模式裡,人們對熟人環境的依賴慢慢減弱,相對應的是更多陌生人的生存環境,這時候就會更需要對“和”的有效解讀和使用。

    這裡你會問了,現在的人們個個都是想著自己,人情薄如紙,每個人都在追逐利益。那還有一點為他人的影子。

    對啊,上面不都說了,在兩個全新的模式疊加下,一切都是未知和空白。這時候人們的行為一定是內斂的,你忘了一句話,“恐懼源於未知”,人們在面對未知的時候,本能的防禦機制就會啟動,越未知,恐懼感就會越強,防禦的就會越緊密。這是為了能更有利的探索和積累經驗,與自我保護的之間的一種平衡。

    隨著嘗試的增加,經驗的積累,而達到對新生事物的更全面認知程序中,未知會慢慢減少,防禦機制會慢慢淡化,這時候人們才會一點點去尋找更有利的方法,集體的意識才會一點點被髮掘出來。

    現在再來說共享經濟,其實它就是我們在網際網路環境下的一種對“和”的嘗試和探索,這裡不得不說一下我們中華文明的偉大之處,在適應一個新環境的過程中,沉澱於我們骨髓深處的文化基因,很快就自然而然的迸發出來。我們在幾千年歷史中以積累的經驗,被激活出來,而很快會超越其它人,再次立於世界前端。

    我們知道,事物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它們是對立統一的,主要矛盾是起主導地位,但是它們會相互轉化,脫離了次要矛盾,事物無法獨立存在。

    所以不管現在的共享經濟,現在有多麼不合理及不完善,最少我們走出來這一步,這是一個訊號,是我們發現的聲音。最終的結果和時間,這要看其餘各方面條件的因素來決定了。因為主因已經有了,其餘的就是外因了。

  • 9 # 共享才藝

    就在昨天8月1日,美國銀行釋出了一本近200頁的全球共享經濟“初級讀本”。在華爾街和矽谷人士眼中,共享經濟幾乎是21世紀所有商業模式背後最大的破壞者。以下一些圖表是美國銀行概括的“共享經濟”的基本情況:

    共享經濟是一個籠統的術語,描述了在網路平臺上開展的一系列市場活動。共享經濟起源於歷史上的合作社、集體農場和小型公共汽車,線上分類廣告和市場,以及P2P平臺。這個術語涵蓋了P2P和基於民主的商品和服務共享,和透過包括B2B在內的線上市場進行的銷售活動。

    共享經濟下的商業模式包括按需模式(如Uber)、零工模式(如TaskRabbit)、接入模式(如Spotify)、協作模式(如WeWork)、平臺模式(如亞馬遜)、出租模式(如Airbnb)和P2P模式(如Lufax)。

    顛覆性技術因素的融合促進了共享經濟的發展。這包括智慧手機在全球的高接受度(20多億使用者)、移動網際網路(36億使用者)、GPS定位服務(9/10的使用者使用)、數字支付(約3.75億使用者)和使用者評論/評級系統(9/10的消費者信任線上評論)(來源:國際電信聯盟、eMarketer、高德納公司和皮尤研究中心)。

    共享經濟是由消費者越來越多地接納“物品峰值”、“轉向節儉”和“體驗經濟”等理念所推動的。“使用而不佔有”的理念越來越流行。全球範圍記憶體在價值3.5萬億英鎊(4.5萬億美元)的閒置資產,80%的私人物品一個月僅使用一次,75%的千禧一代(又稱“Y世代”)更願意把錢花在體驗上而非物質的佔有上(來源:The People Who Share、Peerby、Eventbrite)。在我們看來,在經濟持續緊縮的時期裡,佔消費者支出大頭的多個領域,如住房、交通和食品(其佔到美國普通家庭消費支出的65%),被顛覆的時機已經成熟(來源:美國勞工統計局)。共享經濟的顛覆者正在利用技術以更

    高效和更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利用資產(資本、勞動和知識),從而滿足注重節儉和服務的消費者越來越高的要求。

    72%的美華人使用過1種以上的共享服務,而全球有三分之二的消費者願意分享和/或出租他們的個人資產(來源:皮尤研究公司,尼爾森)。15%的美華人使用過網約車,11%的美華人使用過房屋共享服務(來源:皮尤研究,2016年)。在大洋彼岸,三分之一的歐洲人使用過共享平臺的服務(來源:歐盟,2016年)。十分之七的美國消費者使用共享服務是因為他們認為這很方便(第一位原因),十分之六的美國消費者使用共享服務是因為便宜,十分之四的消費者使用共享服務是因為服務質量高和/或產品獨特(來源:Crowd Companies)。然而,在某些市場,如日本,許多人仍然不知道共享經濟。81%的人說他們從未聽說過像Airbnb這樣的房屋共享服務,40%的人從未使用過Uber這樣的叫車服務(來源:eMarketer)。

    毫無疑問,千禧一代(Y世代)和世紀一代(Z世代)是共享經濟最主要的參與人群。但實際上,所有年齡階層的人群都在推動著共享經濟不斷髮展。相比嬰兒潮一代,千禧一代有5倍的可能性使用共享服務,而且他們佔所有按需消費者的近一半(49%),但30%的消費者是X一代(35-54歲),22%是嬰兒潮一代(55歲以上)。此外,嬰兒潮一代越來越重要,因為他們現在是美國Airbnb房東中的增長最快的群體。

    我們還注意到,共享經濟並不只是為富人服務,有46%的美國按需消費者的家庭年收入低於5萬美元,只有22%的人年收入在10萬美元以上。共享經濟不僅僅是一種城市現象。有39%的按需消費者生活在農村地區或小城鎮,30%住在遠郊地區,只有31%的消費者生活在城市地區,比如近郊和城市內(來源:NTRS)。

    在中國,有6億人參與共享經濟。在我們看來,新興市場,特別是亞洲的新興市場,將成為全球共享經濟最為強勁的長期增長引擎。東南亞將共享經濟列為影響該地區的頭號顛覆性科技趨勢(5分制的4分),印度(3.5)和拉丁美洲(4)對其排名也很高(來源:尼爾森,2017年)。

    中國消費者使用共享服務的意願最強,在全球範圍內排名第一(94%),其次是印尼、斯洛維尼亞、菲律賓、泰國和墨西哥(來源:尼爾森,2015年)。中國在諸如P2P貸款(陸金所)、腳踏車共享(OfO)、雨傘共享(魔力傘)、電池共享(深圳來電科技)、籃球共享(GanPai)和服務共享(99用人)等領域都是領頭羊和先鋒。

    在未來幾年,預計中國的共享經濟將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時,共享經濟將佔中國GDP的10%以上(1.7萬億美元),到2025年時,將佔20%(4.4萬億美元)(來源:共享經濟研究中心,中國國家資訊中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 10 # 畢大費

    一、英文版答案,這個主要是用來裝逼的:

    Becoming

    Cognifying

    Flowing

    Screening

    Accessing

    Sharing

    Filtering

    Remixing

    Interacting

    Tracking

    Questioning

    Beginning

    二、中文版答案,這個繼續是裝逼,當然,如果你智商足夠高的話,大概已經猜到了我的回答方向:

    形成

    知化

    流動

    屏讀

    使用

    共享

    過濾

    重混

    互動

    追蹤

    提問

    開始

    三、真正的答案出現了,容我先介紹一本牛逼的書,以及一位牛逼的人物。

    好吧,說完上半部分,再來解釋為什麼這麼回答,又是哪來的這兩個版本,這是我最近讀完的一本書,名字叫做《必然》,作者凱文.凱利,我必須要說,這是一本關於未來的偉大的書。

    如果你不知道凱文·凱利的話,我順便介紹一下,此君於1994年寫了一本書,叫做《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書中提到了:大眾智慧、雲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敏捷開發、協作、雙贏、共生、共同進化、網路社群、網路經濟等等,可以說今天的資訊社會的各種新生熱點,幾乎被他全部預測成功。

    《必然》則是凱文.凱利寫於2015年的書,如果說他於1994年預測了未來20年,那麼這部《必然》,也許是預測了未來20年的社會生活。

    SO,如果你真心想知道共享經濟的未來,我建議你認真閱讀本書。

    本書會告訴你,所謂共享,只是未來科技時代中的小小一環,未來將有更多、更大、更重要、更精彩、更炫麗的細節在等著我們。

    所以,保持學習,保持冷靜,保持閱讀,保持努力、保持探索。

    當然,更重要的是,保持生命,保持健康,保持活著。

    那樣,你才能夠親眼見證偉大的未來。

  • 11 # 小驢總

    所謂現在的分享經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享經濟,分享經濟是把原有的資源拿出來做分享,提供給需要的人有償或者無償的使用,現在所發展的分享經濟個人感覺屬於租賃性質,並沒有真正意義上表現出分享經濟的實質本意!

  • 12 # 眾步鞋業

    資源共享是未來的趨勢,可以降低各種成本,和提供各種方便,把資源最大利用,眾步新零售他以客戶,貨源資源整合共享給所有人,比如其中實體商家後臺的一個共享產品樣板,這樣認實體商家的開店,換季上產品降底80%的成本,與廠家直接對接利潤提高50%,透過眾步新零售客戶資源共享,客戶到店率提高3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婦人主角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