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羅意在1924年提出一個假說,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觀粒子,包括電子和質子、中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他把光子的動量與波長的關係式p=h/λ推廣到一切微觀粒子上,指出:具有質量m 和速度v 的運動粒子也具有波動性,這種波的波長等於普朗克恆量h跟粒子動量mv的比,即λ= h/(mv),這個關係式後來就叫做德布羅意公式。透過兩個獨立的電子衍射實驗,德布羅意的方程被證實可用來描述電子的量子行為。在阿伯丁大學,喬治·湯姆孫將電子束照射穿過薄金屬片,並且觀察到預測的干涉樣式。在貝爾實驗室,克林頓·戴維森和雷斯特·革末做實驗將低速電子入射於鎳晶體,取得電子衍射圖樣,結果符合理論預測。擴充套件資料:愛因斯坦在波和粒子上的發現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電效應的光量子解釋,人們開始意識到光波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愛因斯坦將光束描述為一群離散的量子,現稱為光子,而不是連續性波動。從普朗克黑體輻射定律,愛因斯坦推論,組成光束的每一個光子所擁有的能量等於頻率乘以一個常數,即普朗克常數,他提出了“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其中, Wo是逃逸電子的最大動能, 是逸出功。1916年,美國物理學者羅伯特·密立根做實驗證實了愛因斯坦關於光電效應的理論。從麥克斯韋方程組,無法推匯出普朗克與愛因斯坦分別提出的這兩個非經典論述。物理學者被迫承認,除了波動性質以外,光也具有粒子性質。
德布羅意在1924年提出一個假說,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觀粒子,包括電子和質子、中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他把光子的動量與波長的關係式p=h/λ推廣到一切微觀粒子上,指出:具有質量m 和速度v 的運動粒子也具有波動性,這種波的波長等於普朗克恆量h跟粒子動量mv的比,即λ= h/(mv),這個關係式後來就叫做德布羅意公式。透過兩個獨立的電子衍射實驗,德布羅意的方程被證實可用來描述電子的量子行為。在阿伯丁大學,喬治·湯姆孫將電子束照射穿過薄金屬片,並且觀察到預測的干涉樣式。在貝爾實驗室,克林頓·戴維森和雷斯特·革末做實驗將低速電子入射於鎳晶體,取得電子衍射圖樣,結果符合理論預測。擴充套件資料:愛因斯坦在波和粒子上的發現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電效應的光量子解釋,人們開始意識到光波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愛因斯坦將光束描述為一群離散的量子,現稱為光子,而不是連續性波動。從普朗克黑體輻射定律,愛因斯坦推論,組成光束的每一個光子所擁有的能量等於頻率乘以一個常數,即普朗克常數,他提出了“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其中, Wo是逃逸電子的最大動能, 是逸出功。1916年,美國物理學者羅伯特·密立根做實驗證實了愛因斯坦關於光電效應的理論。從麥克斯韋方程組,無法推匯出普朗克與愛因斯坦分別提出的這兩個非經典論述。物理學者被迫承認,除了波動性質以外,光也具有粒子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