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衣賜履讀通鑑
-
2 # 左說春秋
一、兩千多年來罵秦朝和秦始皇殘暴的大有人在,但否認暴君也有人在。山東六國謂秦國為虎狼之國,軍隊為虎狼之師的也多見。這恐怕是秦國立國環境所決定的。假使六國也立國於西戎邊界,不戰而昌國者,難也。長期與戎人作戰必然形成強悍風格。這與山東六國環境異很大。正是這種危境中,才能使秦孝公放手改革,這種陣痛是六國貴族和君王不能承受的。秦暴緣於此。
二、說秦始皇為暴君,無非是築城、修阿房宮、建驪山墓、修馳道等大工程,動用民力多。殺人無非是焚書坑儒,殺460人而已。現在有些真相漸明,阿房宮未建成,連名字都未定;修長城是連線戰國各城,沒有那麼沉重,而孟姜女哭長城源於春秋齊國,是文學,不是歷史;修直道和馳道是國防工程和交通工程,滅六國積累的財完全可以支撐這些;《史記》說因徐福入海求仙增加二、三成人造反,可信嗎?那點費用琅邪郡自已支付綽綽有餘。
三、秦始皇統一後,沿用秦國法律,對亡國的山東六國來說,當然嚴格多了。 天下一統,最大的受害者不是老百姓,而是六國貴族。這種空上的社會鉅變沒有人罵才不正常。
四、總之,說秦始皇暴君,事實還不充分,說他是明君則過譽。秦始皇創造中央集權制,應該是空前的偉人。歷史上有幾人創造過2000多年不變的制度呢?與這種貢獻相比,其他東西微不足道。
-
3 # 才子八怪
我個人認為秦始皇是一代明君,只不過在秦統一六國後一些策略有失偏頗,最終導致秦王朝短命!
自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分封諸侯以後,華夏大地的各個諸侯國就一直在互相攻伐,連年戰亂,導致生產力低下,華夏民族得不到休養生息,民力漸趨疲弱。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廢除奴隸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制度國家,被後世延續2000多年。這不僅是秦國的勝利,也是整個華夏文明的進步。
北擊匈奴,南伏夷越,修建長城等舉措,肅清了華夏大地的邊境,為後世王朝的興盛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
與此同時,“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等政策,促進了民眾的融合、經濟發展和人民素質的提高。靈渠、秦直道等工程的修建,無一不對對後世影響深遠。
若秦始皇未完成統一,持續戰亂,人口數量劇減,遊牧民族興起,華夏民族是不是將面臨更大的生存挑戰?一個民族的強大,不能光仰仗武力征服(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就是個鮮活的例子),文化信仰和社會制度缺一不可。
-
4 # 麥迪中文論壇
秦始皇無疑是中國兩千多年帝制時代最偉大的帝王之一,他將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重新統一起來,制定車同軌,書同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為後來的中國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修築長城,抵禦匈奴,讓長城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但後期暴政,焚書坑儒,讓秦王朝不過二世而亡。總的來說,秦始皇功大於過,確實稱得上千古一帝
-
5 # 歲月悠悠73399941
秦始皇,是個有作為的皇帝 ,橫掃六國,統一宇內,秦始皇是個有遠見卓識的皇帝,行政管理上,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這些都說明。秦始皇是個遠見卓識的皇帝,稱為千古一EMGRAND EC7不為過。秦始皇也是個有做為的皇帝,他修長城,建阿房宮,驪山墓。全國各地修建馳馳道。 秦始皇的歷史功績,無人能及。
但是,一個古代封建社會 的帝王,不能簡單的用暴君還是明君來區分。實事求是的說,秦始皇是個暴君,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他沒有考慮天下蒼生,沒有顧及老白姓的承受能力,不切實際的上馬了很多工程,其中驪山墓一項,就投入七十萬人。我們不能因為他的歷久 功績,就可以掩蓋其暴君形象。
-
6 # 風語者之歌
本人認為:秦始皇屬於一代明君!
1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中國自從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實行分封天下起,歷經春秋、戰國,各大諸侯長年累月戰爭,百姓民不聊生,嬴政奮六世之餘烈,僅用十年時間,在王翦、王賁父子等將領協助下統一山東六國,結束了八百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自公元前221年起,至公元1912年止,共2133年封建王朝,儘管中間存在分裂割據,但多數情況下維護一統制,以及今天華夏一統,都是受到始皇帝的影響。不可謂影響不深遠。
2設立三公,實行郡縣制
一統華夏,居功至偉,蓋過三皇五帝,稱始皇帝。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建制,三權分立,為後世所效法。
廢除周朝以來實行八百多年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這是始皇帝首創,影響至今。
3 北擊匈奴,南並百越
為維持一統,北擊匈奴,奪佔河南地,建立長城,阻擋匈奴南下。
兼併南方百越,直達南海,前後共設立44個郡,這些領土組成華夏漢地十八省的雛形。(漢武帝在此基礎上繼續開疆拓土,開拓西南夷和河西走廊等)
4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
為國家統一,全國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直到今天,儘管全國各地語言風俗不同,但文字相同,這極大便利了文明傳承,以及國家的認同感,其對後世之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5堅持法家治國理念
秦國兼併天下後,在山東六國以及百越之地,不斷推行商鞅所立之秦法,秦朝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年,但已深入民心。漢朝建立後,以秦法為基礎發展成漢律,後世儘管改朝換代頻繁,但所創法律皆有秦法影子。
6功過是非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據歷史記載,未曾殺害過功臣,與後世眾多開國皇帝殺功臣相比,說其偉大毫不為過。
後世史家之所以評價始皇帝是暴君,可能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以戰爭形式兼併六國,避免不了導致眾多王族、貴族失去原有地位,家破人亡,怎麼會說始皇帝的好?所以貴族們造謠誹謗必不可少,傳之後世,自然成了暴君。
項羽滅秦後,仍然在分封天下,可見六國王族貴族們不願統一,思想之頑固狹隘,可見一般。
其二,使用民力不當,未與民休養生息
戰國時,國與國間本來戰爭不斷,加之秦並山東六國戰爭,人口大量減少。秦一統後,始皇帝急於萬世一統,開鑿河渠、修通道路,修築長城以防匈奴,又修建始皇陵等,使用大量的人力,導致民怨沸騰。百姓不堪其苦,紛紛造反,理由自然是暴秦不亡無天理,自然就有了陳勝吳廣起義,口號就成了誅暴秦、滅秦國。
秦朝之亡,實亡於使用民力不當。如果秦一統後,能及時與民修養生息,鼓勵生產,繁衍人口,修建各種工程能循序漸進,隨著舊六國民眾逐漸融合,貴族不斷消逝,秦朝歷史可望更久遠,也不至於僅有短短的十五年,這與隋朝之亡何其相似!
漢朝吸取秦朝滅亡教訓,實行黃老之學,與民修養生息70年之久,後經漢武帝“外儒內法”制度實施,兩漢終有四百年,進而有了我們這個民族-漢。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後世史學家評價秦始皇為暴君的,基本上皆受司馬遷《史記》影響,事實是要改朝換代,言必稱上一朝代如何失德,如何殘暴,必使民信之並參與推翻之,一旦得手,必記錄之,這也是歷代的慣用手法,今天的我們在面對歷史,不可不察!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若要改朝換代,或說統一,必透過戰爭形式,也就少不了殘酷殺戮之事,不被後世史家所詬病難啊!
總之,秦始皇帝,作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大一統王朝的開創者,其功居偉,其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儘管有一定的過錯,但稱得上一代明君!
-
7 # 潯陽鹹魚
秦始皇確實是千古一帝,一個人沒有不同尋常的才能,是無法建立偉大的功業的,而秦始皇的政治才幹更是可以歸入到佼佼者一列,他最大的才能體現在他精通法家,善於任賢選能,駕馭群臣,並且注重制度,注重法規的建設。當然,凡事做得過了就會走向另一面,始皇帝又是複雜的。
【秦始皇】
秦始皇天資聰明,從小就受到系統的文化教育和軍事政治的訓練,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軍政素質,這體現在在指揮大型戰爭方面指揮若定以及勤於政務,每天批閱大量公文上面。但是一個才高的人極其容易走向驕傲,秦始皇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反覆吹噓自己的功勳,喜歡聽歌功頌德的話,廢掉了諡號,焚燒詩書,自矜攻伐,這樣自然容易招致失敗。
【焚書坑儒】
戰國秦漢時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秦始皇本人也是胸懷大志積極進取的人,他雄才大略,橫掃六國,開疆擴土,創立各種新的制度,短短數十年間完成了一系列的功業。他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甚至也鮮少後人能與之相提並論。
只是一個人進取過了頭就可能變成好大喜功,修築長城,修築墳墓,尋仙求藥,想要長生不老,功業讓人讚歎,暴行又令人髮指。
【秦長城遺址】
秦始皇勤於政事,是一位勤勉的君王,不但每天批閱大量的公文,還多次出巡,將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但是過分勤快,又會造成大權獨攬,天下的大事小事都取決於一個人,這樣的治理天下顯然是不利的。
秦始皇又是一個個性十分剛烈的人,這樣的性格也帶來了兩種結果,有時候他處事果決,善於決斷大事,善於利用群臣的智慧,集思廣益,在兼聽的基礎上,實行乾綱獨斷。這種做法顯然有它的好處,但是在他成為了皇帝之後,這種做法很容易造成剛愎自用,他越來越聽不進去大臣們的勸諫,大臣們因為害怕始皇帝發脾氣而越發不敢進諫,形成了惡性迴圈。
【睡虎地秦簡】
秦始皇是一個懂得法治的人,當時的秦國被人稱為虎狼之國,就是因為秦國本來就是一個尚武善戰的國家。秦始皇本人也是一個講究法治的人,任何事都由法律來決定,頗有一些不講情面的感覺——但是一旦做過了,又容易走向法治的極端,那就是嚴刑峻法,濫殺無辜。
始皇帝的為人,有仁厚的一面,但是同樣也有刻薄寡恩、睚眥必報的一面;有禮賢下士的一面,又有工於心計權謀的一面。和大多數雄才大略的君主一樣,未成功業之時,表現於外的大多是優點,而一旦擁有天下,那些性格中的缺點便一一顯現。
我們不必糾結秦始皇是暴君還是明君,因為聖明與殘暴在秦始皇的身上本來就是共存的。
-
8 # 只愛潘多拉
秦始皇是一代明君,他絕不是暴君,他只是不會享受生活,也不讓別人享受生活。
秦始皇有著超強的自制力,他從來不放縱自己,漢高祖有呂后,漢光武帝,有陰麗華,唐太宗有長孫皇后,唐玄宗有楊貴妃,秦始皇有誰呢?他後宮女人無數,但卻沒有一個有名字留下來,中國只有第一個皇帝,沒有第一個皇后。說明什麼呢?說明他沒有一個“真愛”,不會因為私人感情影響國家大事。秦始皇的後宮,沒有宮鬥,只有工作。
在秦始皇時代,沒有一個人因為皇帝的偏愛而當大官,帝國的所有官員都是按功績上來的,所以整個國家的行政效率非常的高,沒有混飯吃的,而六國國君任用親戚、寵愛親信,有功不賞,有罪不罰,這才沒有了戰鬥力。
秦始皇殺人無數是真的,但從不冤枉沒有犯法的人,也不會濫殺無辜。他身邊沒有“親信”,只有大臣,秦始皇的時代,沒有外戚干政,沒有宦官專權,也沒有小人得志。臣子們知道,只要兢兢業業幹活,拿業績來說話就行了。
他雖然大權獨攬,但並不是一個“專橫霸道”的人,他很講道理的,別人說的話,有道理他會聽,很能虛心地接受別人的意見,當初解決了嫪毐後,一時生氣,他釋出了著名的“逐客令”,李斯上書說明了逐客令一旦施行,後果很更重,他立即承認失策,馬上撤消了逐客令。
有個叫尉繚的人來給秦始皇出主意,提出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只靠打仗是不行的,必須花錢收賣六國的將相大臣,秦始皇覺得有道理,天天跟尉繚混在一起,聽尉繚聊天,並且吃的穿的跟尉繚一樣,完全沒有架子。可尉繚卻怕他,發現他是一個完全沒有正常人的感情的人,不能和他天天呆在一起。然後尉繚計劃逃跑,但沒跑成,秦始皇也不生氣,繼續讓尉繚當大官,在秦始皇看來,評價員工的標準是業績,其它的不重要。
嶧山刻石沒有感情是當時跟秦始皇打過交道的人的一致感覺,“少恩”是史書上對他最常見的評語,秦始皇做事,只講規矩,不講感情。對敵人是這樣,對自己的手下是這樣,對自己的女人是這樣,對自己的兒子也是這樣。他平時對自己的兒子是怎麼樣的,從扶蘇拿到假聖旨居然自殺就可以看出來。扶蘇沒想過要去為自己求情,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父皇從來是不給任何人情面的,哪怕是自己的兒子!
可是,中國是一個講人情的社會,沒有感情的王朝,註定不會長久。
因為沒有感情,秦始皇的時代,人民只有種田、幹活、打仗,享受生活簡直是妄想,秦始皇不但把天下人變成了機器,也把他自己也變成了一臺機器。他的人生除了工作,沒有愛情、親情、友情,毫無心靈上的快感,在他的兒子胡亥看來,父親一生沒有什麼樂趣可言的。對於這種沒有樂趣的生活,不但天下人受不了,天下人要反對,而且第一個起來反對他這種毫無樂趣的生活的,恰恰就是他自己的寶貝兒子胡亥,這個奉行及時行樂原則的秦二世皇帝,葬送了大秦的江山。
回覆列表
先看看始皇幹了些什麼工作:
衣賜履按:不知不覺,講到秦始皇嬴政了,確切的叫法應該是“始皇帝”,因為,他不僅僅是秦的第一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這個人實在太厲害了,22歲親政,49歲去世,僅僅用了27年,統一天下,築道路、修長城、卻匈奴,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廢封建、置郡縣……上面不管哪一項,安在隨便一個皇帝頭上,都是為國家和民族做了巨大的貢獻,但放在嬴政身上,似乎只是為了進一步說明他的暴虐。我們無法想像,這個人是什麼格局,這個人手下都有些什麼人物,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能夠如此高效率地完成這些劃時代的任務。然而,上面這些內容,在史書上的記述少而又少,甚至有的只有一兩句話,倒是他焚書坑儒、求仙問道、四處旅行、修建宮殿,極具濃墨重彩,以致人們一提到他,就認為是一個十足的奢華惡棍,他究竟是把誰給得罪了?呵呵。然而,搞笑的是,不管歷代怎麼罵他貶損他,“百代皆行秦政制”卻是一個基本事實。三大法寶
前237年,嬴政免除了呂不韋的宰相職務後,心裡還不痛快,覺得外華人(非秦華人)都有異心,挑撥秦人關係。秦國貴族重臣早就對外華人痛恨至極,於是添油加醋撒雞精,哄得嬴政下令驅逐外國賓客。楚華人李斯上《諫逐客書》,大意為秦國之所以強盛,很大程度上都是外華人做的貢獻,云云(該文耳熟能詳,此處略)。
嬴政讀了之後,幡然省悟,召見李斯,撤銷驅逐令,並採用李斯的計謀:暗中派遣能言善辯的人攜帶金珠寶玉去各國遊說、離間。對各國有名望、有勢力的人,凡是可以用錢財賄賂的,便出重金收買,結交他們;凡是不肯受賄的,便秘密幹掉他們。挑撥各國國君與臣民之間的關係,離間他們的感情,然後派良將率兵攻打各國。
衣賜履說:如果沒讀這段文字,我們恐怕以為秦國之所以在短短十年之間滅掉六國,只是因為軍事實力強大,所有的功績都應記在王翦、王賁、李信們的頭上。其實,這段文字雖然不長,資訊量卻很大。嬴政在征服六國的過程中,可不是光憑著一把子傻力氣硬打出來的,我們在讀史過程中,發現各國要麼沒有良臣,要麼就是郭開之流,君王和重臣就是一幫白痴加惡棍,這段話告訴我們,不是沒有能人忠臣,他們都被秦國幹掉了!我們能不能說,秦國最終勝出,因為有三大法寶:耕戰制度,遠交近攻,金錢匕首?創皇帝制
前221年,嬴政剛剛兼併六國,統一天下,自認為品德超過了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功業超過了五帝(黃帝、顓頊【讀如磚需】、帝嚳【讀如庫】、堯、舜),於是不再稱“王”,改稱“皇帝”,皇帝頒佈的文告稱“制”,下達的命令稱“詔”,自稱為“朕”(柏楊先生注:從前每個平民都自稱朕,嬴政之後,只有皇帝才稱聯,人民只好自稱“我”了),追尊父親莊襄王為太上皇(以後只有仍活著的老爹才稱“太上皇”),下令說:君王死後依據他生前的行為加定諡號,這是兒子議論老子,臣子議論君王,非常無聊,從今以後,廢除諡法(嬴政一廂情願,秦朝滅亡,諡法立即死灰復燃,一直持續到清末)。我是始皇帝,後世以序數計算,稱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傳到無窮。
五德相運
當初,齊威王、齊宣王的時候,就是稷下學宮最火的時候,陰陽家鄒衍研究創立了金、木、水、火、土終而復始的“五德相運”學說,並認為周朝是火德,即火是保護神,等到始皇帝一統天下時,齊華人將這個學說奏報給他。嬴政來了興致,既然周朝是火德,秦取代周,那秦就是水德(水可滅火)。於是下令更改歲歷,把十月作為每年的第一個月,元旦就是十月一日,新年朝會和慶祝大典,都放在這一天舉行(每年從十月開始,肯定有它的理由,我們不明所以,不過巧合的是,我們的國慶節恰恰定在十月一日,不知道是不是也有什麼內在聯絡,呵呵)。衣服、旗幟、各種圖案都用黑色(在“五德”中,水神屬於北方,北方是黑色。至於為什麼水神屬於北方,而北方是黑色,我們繼續不明所以)。計數以“六”為一個單位(沒找到例子,不知這種計數法的具體使用方法)。
衣賜履說:歷史上常常出現戰勝者征服了失敗者後,把失敗者的制度、學說或習慣繼承過來,確實很有意思。這些學說神神秘秘,除了幾個長老級的人物之外,沒有人能弄得明白,其實,那幾個長老明不明白,別人也不知道。但因為其神秘,又沒有人敢直接反對。按照皇帝們的思維規律,儘管嬴政是千古一帝,此時也到了追求“長生、成仙”的年齡,對這些騙子、神棍也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了。嬴政後期所做的昏聵、悖拗之舉,基本上都是拜這些假神仙們所賜,呵呵。廢封建,置郡縣
宰相王綰(讀如碗)建議,國家疆土遼遠,應該設定封國,分封王子,替國家鎮守。嬴政把該建議交給政府研究,廷尉(司法部長)李斯說,周朝最初設定封國,數目很多,開始還能互相親善,但幾代下來,大家情誼漸淡,甚至互相視為仇寇、相互攻擊,周天子根本無力阻止。現在陛下神威,一統四海,不如國家只劃分郡縣。王子們和功臣們,可以多加賞賜,這樣容易控制,全國沒有與政府相異的意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李斯真是大才,韓非若得使用,未必有李斯的成就。可惜李斯太過貪權,竟被車裂)。嬴政認為,天下永不休止的爭鬥苦戰,都是因為有諸侯王存在的緣故,如今天下初步平定,如果又封侯建國,是又埋下今後纏鬥苦戰的隱患,然後再去撲滅動亂,豈不困難。就按李斯的意思辦。
嬴政於是下令把全國劃分為三十六個郡:
內史郡,陝西省咸陽市
三川郡,河南省洛陽市東白馬寺東
河東郡,山西省夏縣
南陽郡,河南省南陽市
南 郡,湖北省江陵縣
九江郡,安徽省壽縣
鄣 郡,浙江省安吉縣西北
會稽郡,江蘇省蘇州市(會稽,讀如快急)
潁川郡,河南省禹州市
碭 郡,河南省商丘市
泗水郡,安徽省淮北市
薛 郡,山東省曲阜市
東 郡,河南省濮陽市
琅邪郡,山東省膠南市(琅邪,讀如狼牙)
齊 郡,山東省淄博市東臨淄鎮
上谷郡,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
漁陽郡,北京市密雲縣
右北平郡,天津市薊縣
遼西郡,遼寧省義縣
遼東郡,遼寧省遼陽市
代 郡,河北省蔚縣
鉅鹿郡,河北省平鄉縣
邯鄲郡,河北省邯鄲市
上黨郡,山西省長子縣
太原郡,山西省太原市
雲中郡,內蒙古托克托縣
九原郡,內蒙古包頭市
雁門郡,山西省右玉縣
上 郡,陝西省榆林市南魚河堡
隴西郡,甘肅省臨洮縣
北地郡,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
漢中郡,陝西省漢中市
巴 郡,重慶市
蜀 郡,四川省成都市
黔中郡,湖南省沅陵縣
長沙郡,湖南省長沙市
每個郡設郡守(郡長)、郡尉(民兵司令)、郡監(監察官)。
把天下武器全收集到咸陽,熔化後鑄成巨鍾和鍾架,再鑄十二個銅人,每個銅人重約千石(讀如旦),放在宮廷院子裡。統一度量衡,強迫天下十二萬戶富豪,從原籍遷移到咸陽。
每征服一個國家,就仿照它們的宮廷,在咸陽以北照原樣建築一座。沿著渭水北岸,從雍門(陝西省高陵縣境)向東延伸,直到涇水跟渭水相交處,亭臺樓閣,以複道互相連線,所俘虜的美女和各種樂器,都送到裡面。
衣賜履說:此處,感覺史官們對秦始皇恨入骨髓,所以,不管他幹什麼,都把那些勞民傷財的事都記錄下來,甚至變本加利。收天下之兵,為了防止人民反抗,反抗也沒有武器,然而,幾年之後,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天下反秦,各種部隊加起來不下百萬,我們不知道,他們的武器是從哪裡來的。而十二萬戶富戶,人口超過百萬,是怎麼搬到咸陽的?搬來了住哪裡?這些似乎都沒有考古方面的證據。且每一件事都是非常困難的,卻都在很短的一個時期內完成,實在是讓人不能輕易相信。前214年,組建遠征軍,進攻南越陸梁地(南越,指廣東和廣西。陸梁,指五嶺山脈南北的華南地區,民性好鬥,被稱為陸上強梁,所以叫陸梁),設定桂林郡(廣西百色市北)、南海郡(廣東省廣州市)、象郡(廣西崇左市),發配罪犯跟平民五十萬人到五嶺山脈,跟南越土著雜處(秦政府初置三十六郡,今又增加三郡,另有二郡未載,即廣陽郡、北京市,閩中郡、福建省福州市,共四十一郡)。
衣賜履說:廢封建、置郡縣,這是一項劃時代的改革,前面我們說過,封建就是封國建家,諸侯或大夫對自己的封地有全權,周天子雖然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是各封國除了每年上點貢,並不受周天子的節制,特別是到戰國之後,周天子已經對各封國完全無能為力了。而郡縣制則不同,由天子直接委任行政長官,郡內沒有軍隊,職務不能世襲,一切由天子說了算,這樣才形成真正的中央集權(西漢再度封王,是對郡縣制的一種反動,給中央政府造成極大威脅)。當然,郡縣制並非嬴政的首創,春秋時就已經有了雛形,但全國統一實行郡縣制,連皇子們都沒有封國,則是劃時代的,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深紮在華人內心的大一統的觀念的形成,我以為,應始自嬴政的郡縣制。大興土木
前220年,在渭水南岸興建長信宮(陝西省西安市西),竣工後改名為極廟宮。從極廟築路通到驪山(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興造甘泉宮(陝西省淳化縣西北)前殿,修築甬道(用牆垣夾街巷,行人或貨物透過,外界看不見)連線咸陽,又以咸陽為中心築馳道通往全國各地。
前214年,蒙恬攻擊匈奴(王庭設內蒙察哈爾右翼中旗),收回河南地(河套以南地帶),設四十四縣,修築長城,順應地形險要,建立營壘,從臨洮(甘肅少岷縣,洮讀如陶)起,直到遼東(遼寧省遼陽市),長達一萬餘里。蒙恬率大軍渡過河套,佔領河北諸山(陰山山脈),再向北擴張,大軍處於野戰狀態者,十有餘年。蒙恬把兵團司令部設在上郡(陝西省榆林市南魚河堡),威震匈奴。
前212年,派蒙恬自雲陽(陝西省淳化縣)到九原(內蒙古包頭),修築直道,開山填谷,凡一千八百里,興築多年,不能完成(不知道是前212年開始,多年沒有完成;還是到前212年,多年沒有完成)。
嬴政認為咸陽人口太多,宮殿狹小。於是在渭水南岸上林苑御花園中,興建宮殿。先在阿房山筑前殿(即世人所知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周以八尺為一步,秦以六尺為一步,後亦以五尺為一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容納一萬人,下面可樹立五丈高的旗杆,周圍用木板搭起閣道,從阿房宮直抵南山(秦嶺,兩地航空距離四十公里),在南山的高峰上,建立華表(一種石柱),作為標誌。再築複道,從阿房宮向北,渡過渭水,直達咸陽,象徵天上從北辰星和閣道星,越過銀河,直到營星和室星。徵調遭受宮刑和其他徒刑的囚犯七十萬人,分別投入阿房宮或驪山嬴政陵墓(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從事苦役。關中(陝西省中部,以西安市為中心的渭水流域狹長地帶。東函谷關、西散關、北蕭關、南武關,恰位於四關之中)興建行宮三百座,關外(函谷關以東)興建行宮四百餘座。
衣賜履說:在修路、修長城、修宮殿方面,有意無意地,有誇張的成分在裡面,給人以嬴政不恤民力、過分暴虐的感覺。我們一個一個來扒哈。從詞語使用上看:修阿房宮徵調七十萬囚犯,表述為“遭受宮刑和其他徒刑的囚犯”,用咯吱窩也能想明白,被宮刑者一定只是囚犯中的極少數,然而專門拿出宮刑與其他徒刑相對,暗示嬴政喜歡割人雞雞,心理變態、本性邪惡,當然,也可能是太史公本人對這個刑罰非常憤怒而使然。從誇張運用上看:誇張是一種修辭方法,在文學作品中能夠起到極好的渲染效果,但在史書裡恐怕就不很適合了。書中對阿房宮的描述,幾乎到了莊子恣意汪洋的誇張地步。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容納一萬人。秦制,六尺為一步,一尺約23釐米,東西五百步就是690米;南北五十丈,十尺為一丈,南北就是115米。也就是說,阿房宮前殿寬690米,深115米,面積79350平方米,太史公說可容納一萬人,人均佔地八平方米。要我寫,一平米至少可容納五個人,這個殿至少能容納四十餘萬人。泛泛讀過去,知道阿房宮很大,始皇不恤人力,仔細一分析,就知道太史公恐怕給人家誇張得太多了,慢說直到現在,全世界也沒有哪個大殿能夠寬達690米,相當於七個標準足球場的長度,就算是真的,我們不得不懷疑嬴政修這麼大的房子幹什麼用?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但這是文學作品,誰也不會真信它“氣候不齊”。寫史,也是這般誇張,就不妥了。從民力是否堪用上看:有人估計過,秦朝統一後的人口大約在1600萬到1700萬之間,我們算2000萬吧,嬴政當上皇帝之後,打匈奴、修長城、修通往全國的路、修阿房宮、修行宮、修自己的陵墓……僅一個阿房宮就需要70萬農民工,且這些大項工程時間非常密集,人力都去幹這些去了,正常的四境防守、農田耕種等誰來幹啊?因此,我認為,在工程建設上,史料裡是含有大量水分的。比如,修一萬餘里長城是不可能的,只不過是把燕、趙、秦三國的原長城連線起來罷了,撐死了幾百裡;再比如,在關中興建行宮三百座,關外興建行宮四百餘座,這些數字中的水分擰出來恐怕能灌滿好幾個昆明湖吧?呵呵。歌功頌德
千古一帝,功蓋三皇五帝,一統天下,當然要搞好宣傳工作,歌功頌德是必演的節目。
前219年嬴政東巡,登嶧山(山東省鄒縣東南,嶧讀如義),樹立石碑讚頌秦朝的功勳業績(柏楊先生注:嬴政足跡遍全國,共在七處樹立歌功頌德碑。《史記》記載了六處碑文,只缺嶧山一處)。召集過去魯地崇信儒學的文人七十名,到泰山下商議祭祀天地的封禪之事(祭天稱封,祭地稱禪,劉備長子叫劉封,次子叫劉禪,其實就是劉祭天、劉祭地)。
始皇帝隨即又向東出遊沿海各地,祭祀名山大川及八神(天神、地神、兵神【蚩尤】、陰神、陽神、月神、日神、四季神。祭祀八神的習俗,相傳開始於周王朝封國齊國的開國君主姜太公,所以八神的祭祀地均在今山東境內)。然後南登琅邪山,興致勃勃,在那裡逗留了三個月,還建造琅邪臺,立石碑頌德,表明自己得天下之意。
衣賜履說:蚩尤是兵神,需要祭祀,說明我們現在的傳說可能又有變異,在先秦時,恐怕蚩尤是值得尊重的大神。前218年,繼續東行,攀之罘山(山東省煙臺市北芝罘島,罘讀如服),刻石立碑,歌頌自己的功德。
前215年,再次離開咸陽東遊,前往碣石(河北省昌黎縣北),命故燕國盧生求訪古仙人羨門。然後在碣石刻石立碑,歌頌自己功德。
衣賜履說:對自己歌功頌德,實在是人的天性。我衣賜履如果一統天下,又幹了那麼多大事,我也得多豎幾座頌德碑,讓人民記住,我才是他們的救世主,呵呵。焚書坑儒
盧生,燕華人,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方士之一。前215年,盧生從海上回來,抄了一段《錄圖書》(一本神秘的書)上的話,使秦朝滅亡的,是“胡”。嬴政聽到後,派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向北攻擊匈奴。
衣賜履說:盧生說滅秦者“胡”,顯然是扯淡的事,當為後世儒家編造的謊言。本來,嬴政派蒙恬把匈奴打得找不著北,是件值得大肆頌揚的事,但把原因歸結為此,則是用來印證嬴政的愚蠢,“胡亥”滅秦,被嬴政理解為“胡人”滅秦,你說嬴政蠢不蠢?呵呵。前213年,丞相李斯上書說,過去諸侯國紛爭,以高官厚祿招徠遊說之士。現在天下已定,法令統一出自朝廷,百姓就要致力於耕田做工,讀書人就要學習法令規章。但今日的讀書人(原文為“士”)卻不學習現代事務,只知一味地效法古代,並藉此非議現實,蠱惑、擾亂民眾,相互非難指責現行制度,並以此教導百姓;聞聽命令頒下,就紛紛根據自己的學說、主張妄加評議。在辦公室裡,口是心非,離開辦公處所,便街談巷議。標新立異以顯示自己的高明,煽動、引導一些人攻擊誹謗國家法令。如不禁止,恐怕君王的權威就會下降;民間結黨組派將會蔓延。這些情況必須禁止。因此我建議:凡不是秦政府官方記載的史書,全部焚燬(毀各國史書);除博士官按職責收藏外,天下凡有私藏《詩經》、《尚書》和諸子百家著作的人,都按期將所藏交到郡守、郡尉處,一併焚燬;兩個人以上在一起談論《詩經》、《尚書》的處死;借古非今的,誅殺全家;官吏發現這種事情而不舉報的與以上人同罪;此令頒佈三十天後仍不將私藏書籍燒燬的,判處黥刑(臉上刺字),並處罰苦役四年。醫藥、占卜、種植的書,不在焚燬之限。如果想要學習法令,應以官吏為師。
嬴政批示,可。
衣賜履說:此為焚書。大一統的帝國,需要大一統的思想,實屬正常,與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一致的。此處,把《詩經》、《尚書》拿出來對諸子百家作品,與上面宮刑對其他刑徒,表現形式是一樣的,目的是突出對儒家學說的迫害。前212年,盧生勸嬴政說,陛下,如果您想長生不死,有一種方法,就是時不時的秘密出行,這樣就能避開惡鬼,只要避開了惡鬼,神仙真人便會來到,所以呢,您住在哪個宮室,不要讓別人知道,然後就可以得到不死之藥(咱也看不懂這是什麼邏輯,反正嬴政是信了)。
嬴政聽了大喜,說,我敬慕真人!於是就自稱“真人”,不再稱“朕”(這個邏輯咱也不明白,敬慕真人,說明自己不是真人,然而又自稱“真人”,可疑)。然後,下令咸陽城周圍二百里內的二百七十處宮殿樓臺,都用天橋、甬道相連線,宮殿裡住滿美女,有嬴政專用的臥室和樂隊。嬴政的辦公處所也遷移不定,高興住哪裡就住哪裡,有敢於透露他在哪裡的,立即處死。
盧生、侯生(南韓人,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方士)議論嬴政,極盡嘲諷,然後逃跑,不知所蹤。嬴政聞訊勃然大怒,說,這兩個貨,我尊敬他們,賞賜無數,現在竟然敢誹謗我!給我查,看咸陽的諸生,還有誰妖言惑眾。於是下令御史逮捕並審問諸生。諸生彼此告發,結果判決四百六十餘人有罪,一律坑殺。同時謫罰更多的人移民邊疆。嬴政的長子扶蘇規勸道,諸生全都誦讀、效法孔子的言論,而今您全部用重法懲處他們,我擔心天下會因此不安定。始皇大為惱火,派扶蘇赴上郡任蒙恬部隊的監軍(埋下了胡亥、趙高亂政的伏筆)。
衣賜履說:始皇焚書坑儒,最為人所詬病,留下千古罵名。之所以說他坑的是“儒”,《史記》和通鑑上只有一個佐證,就是扶蘇說的“諸生皆誦法孔子”一句。而引起嬴政暴怒的是盧生、侯生,這哥兒倆是方士,根本與儒生不搭界,方士惹了禍,最後倒黴的是儒生,於理不合。所以,我們不得不追究一下,《史記》上扶蘇這句話的真偽。北方民族大學的支曉亮撰文《淺析司馬遷與儒家思想的關係》,認為司馬遷本人雖然並非儒家,但對儒家的感情很深,西漢武帝時採用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司馬遷勢必受到影響。其父司馬談對他的教育非常重視,從小便讓其拜孔安國、董仲舒兩位大儒為師,司馬遷受到儒家思想的全面薰陶,儒家思想對其創作《史記》和人格精神都有深遠的影響。我們說,寫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當然是維護統治者的統治和權威。漢武帝雖然行的是法家之道,但表面上還需以儒家學說撐門面,儒家推崇“仁政”,史官自然在人物、言論、事蹟的選取時,向這個方向傾斜。嬴政是典型的法家作派,對儒生不放在眼裡,所以必為儒家所詬病,其功業能省則省,其兇殘暴虐的一面,則極盡誇張之能事。那麼,嬴政是個惡棍,其喜歡的也必是惡棍,其反對的則是“仁者”。盧生、侯生這樣的人,荒誕不經,不能歸於儒生,於是,只好把被坑的四百多人歸為儒生。但怎麼歸需要一個過渡,這個過渡就是扶蘇。公子扶蘇,是歷代史家所標榜的楷模太子之一,溫良恭儉讓,完全符合儒家的標準,因此,只消讓他說一句“諸生皆誦法孔子”,那被坑的就是儒家的烈士了,秦始皇嬴政就更不得人心了。此為坑儒。至於焚書,只消加上《詩經》、《尚書》,就又是反對儒家的了,其實,人家焚的是所有的書,詩、書只是其中很普通的兩本而已。關於對始皇帝嬴政的記錄,實際上是儒家系統對法家系統的一場戰役。這一役,司馬遷代表統治者和儒家學派,給了嬴政致命一擊,導致兩千多年來,始皇帝嬴政非但不成為千古一帝,反而成為千古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