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間萬相歸於空寂

    關係大呢。他就是明朝滅亡的唯一責任人。

    現在的人喜歡他的勤政、不好女色。可是作為皇帝,這種優點不值一提

  • 2 # 自媒體小志

    明朝的滅亡令許多人磋嘆不已,悲哀的王朝,悲哀的時代,許多人都在探討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幾乎每個人都想穿越時空做回崇禎,來挽救大明王朝。流行的觀點認為明朝滅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明朝亡於黨爭。

    明末黨爭指明末東林黨與宦黨、浙黨之爭。明萬曆時起,朝政日趨腐敗,黨派林立,黨爭迭起。黨爭最厲害的應該是唐朝後期,而唐朝也最終亡於黨爭,但是明朝後期的黨爭一定程度上起到一種平衡的作用。哪朝哪代都有黨爭,而且皇帝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人為地製造黨爭,以取得朝局的平衡與穩定,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黨爭不僅不會使天下滅亡,反而會穩固君主的統治。

    二,明朝亡於廠衛。

    錦衣衛可以把罵皇帝的官員和百姓隨誰抓起來拷打而且不是說錦衣衛亡了明朝是廠衛制度亡了明朝廠有東廠西廠內行廠東廠以外的兩個廠權力比東廠和錦衣衛還大隻是歷史沒他們長故廠衛大多數認為就是東廠和錦衣衛。但是真有說的那麼誇張嗎?廠衛只是監督不法官吏,與民秋毫無犯,所以說明朝亡於廠衛實在是笑話。

    三,明朝亡於宦官專政。

    明朝宦官相比歷代前朝,能力最為出眾,忠心最為可嘉(這是站在皇上角度的)總之,與其說是明亡於宦官,不如說宦官給皇帝背了國,為什麼秦始皇在世,趙高奉公守法,胡亥繼位,趙高指鹿為馬。唯有皇上腰板正,九州賢臣自然來!明朝有宦官專政嗎?貌似從萬曆中期以後,宦官的地位就衰落了,有人說魏忠賢。魏忠賢的確飛揚跋扈,但天啟帝用魏忠賢正是為了對付東林黨,所以魏忠賢再跋扈,乾坤也在天啟那裡掌握著。

    四,明朝亡於貪官汙吏,政治黑暗。這些都是大話,空話,經不住推敲,站不住腳的。

    五,明朝亡於李自成起義和清兵入關。這是結果,不是原因。如果明朝強大他們也打不進來,如果李自成快打進來的時候崇禎遷都呢?

    六,明朝亡於氣數。這個最可笑,這個理由完全是學者掩蓋無知的表現。任何結果都有他發生的理由,千萬不要歸結於氣數。

    我覺得明朝的滅亡其實是因政策的失誤導致的,小冰河時期女真蒙古人難以生存,明朝奉行閉關鎖國政策,阻斷了邊關貿易,缺少了明朝的鹽鐵鍋碗瓢盆等生活必需品,他們只好不斷進攻明朝了,遊牧漁獵民族生產落後,失去了與明朝貿易的機會,只好靠搶掠為生。這對衰弱中的明朝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如果能重視邊關貿易,開設榷場,讓蒙古女真人以馬匹牛羊獸皮人參來換取糧食和鹽鐵,這些生活必需品。起碼邊關就不會有頻繁的戰爭發生,回過頭來解決國內農民起義,土地兼併等問題,才是當務之急。

    其實就是主和啦,當時明朝官員肯定有不少這樣的想法,但是崇禎一心想收復遼東,五年平遼,這其實是很不現實的,如果是鼎盛時期的明朝自然不在話下,可是已經是日薄山西經不起折騰了,閹黨剛除,整頓朝綱,安穩的過上幾年,等權力交替期過去以後,就不會有那麼多黨爭內鬥了,崇禎心急反受其累,連手下的文官都控制不了,談何去控制邊關武將,更別說明末武將們已經是半軍閥狀態的物件了,如毛文龍就是最典型的一個,但是作用不可忽視,缺少了他是萬萬不能的,事後也證明袁崇煥殺了他之後,缺少了牽絆,皇太極立即聯合蒙古入關搶掠,如入無人之境,此崇煥之罪也。

    或許明朝滅亡跟崇禎也脫不了關係,崇禎不是昏君,但是在性格上有一定缺陷,出了事情,或者事情擺平以後,喜歡把責任推脫到手下大臣頭上,很多大臣以此丟掉性命,一致與後面需要做決斷的時候,無人敢應,李自成圍攻京城的時候其實給過他機會的,圍而不破,讓人給崇禎帶信,只要崇禎給他封地,承認他給他一個地方做自己的王,他願意撤軍,並且跟崇禎一起抵抗滿清。崇禎求之不得,但是這件事情崇禎不能自己答應,畢竟自己祖上基業在自己手裡丟掉說不過去,這時候他需要大臣給他臺階下,也就是有人願意頂著這個罵名。可是沒有人願意站出來。

    崇禎不信任大臣,反而依舊對宦官比較信任。他經常感嘆時無岳父,諸臣誤我這種感嘆。但其實當時明朝依舊有像袁崇煥,孫傳庭,熊廷弼這樣有能力的官員。

    崇禎由於一直處於危機四伏的環境中,所以養成了他缺乏安全感,剛愎自用,容易出現急躁獨斷的性格。這種人有自卑傾向,一旦情緒激動就會失去理智,並且面對危機難下正確決斷,犯了錯誤一定會逃避否認,不會吸取教訓。崇禎不是昏庸暴虐的君主,明朝衰亡之像至少早在嘉靖就已經出現,如果崇禎早登基一百年,他至少就是守成之主。所以崇禎的性格註定他在太平盛世能有治平之力,但在危亡之時無擎天之能。

  • 3 # k笑笑生

    先亮答案:明朝滅亡,崇禎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明朝滅亡有很多因素,也是這些因素複合作用的一個結果。其中有客觀原因,這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但是也有很多人為的主觀原因,如果能正確處理,我覺得明朝的歷史也許就會改寫!

    客觀原因

    明朝末期,整個世界都處於小冰河期,以農業為主的明朝受影響非常大,百姓賴以生存的莊稼顆粒無收,吃飯就成了問題。百姓不能安居樂業,社會治安必然會動盪不安。浩浩湯湯的農民軍起義就此展開。這是天災,人類跟大自然相比一直都是如此渺小!

    一直雄踞東北的滿清對中原這頭打盹的獅子一直虎視眈眈,在邊境一直伺機襲擾。本就是遊牧民族,對於種莊稼根本不懂也不在意。所以農作物歉收對於滿清來講影響有限,而且滿清想要囤糧只需要去邊境一番搶奪就好了!內憂外患、腹背受敵,明朝危機重重!

    主觀原因

    明朝的朝廷腐敗是出了名的,原本宦官和東林黨人還能互相牽制,可是崇禎上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宦官頭子魏忠賢給幹個底掉兒!沒了宦官的制衡,東林黨人對崇禎的命令更是能拖就拖,能敷衍就敷衍。打仗籌措軍餉,東林黨人為了保住江南富紳的大本營,強勸崇禎對農民加“三餉”無疑給農民軍起義打了一針強心劑!

    崇禎皇帝生性多疑,處理事情也是優柔寡斷、舉棋不定。對待前線打仗的將Elantra輒就撤換,整個崇禎執政期間,換過50個宰相、兵部刑部尚書各換十幾個,地方大員不計其數!如此不信任不團結怎麼能不敗?

    最要命的還是崇禎有著異於常人的“自尊心”這個自尊心非常昂貴,甚至比國家的江山社稷都貴。農民軍領袖李自成主動求招安,被自尊心極強的崇禎拒絕了;幾次有遷都到南京再重整旗鼓反撲的機會,被自尊心極強的崇禎拒絕了。

    可能是崇禎實在是不想背上亡國之君的帽子,一直想把生死攸關的決定交由手下大臣去做。想著如果錯了,那就是你們的錯誤,是你們誤了我崇禎的英明!這樣一個實力甩鍋的崇禎難稱得上是有擔當。

    所以,明朝滅亡,雖然原因是複雜的,可是如果崇禎皇帝能用另一種方式來治國,雖不一定能挽救明朝,卻也可能改寫明朝的歷史!明朝滅亡,崇禎皇帝難辭其咎!

  • 4 # 朔風飛揚鐵甲依然在

    任何一個王朝滅亡,原因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無非是天災和人禍,個人認為,明朝的滅亡,天災是直接的導火索,但是人禍是決定性的原因。

    大概從萬曆年間,由於進入小冰河時代,明朝北方逐漸變冷,導致北方大量土地減產甚至絕收,而以儒家士人為主的權力階層並沒有任何有效的救災措施,反而和勳貴奸商以及士紳勾結,利用災難之際變本加厲的大肆搜刮盤剝本就貧苦的百姓,以極低的代價佔據了大量土地,導致大量的農民破產,要麼淪為文官勳貴奸商士紳的僱農佃戶甚至家奴,要麼就餓死,或者造反成為流賊。而流賊所過之處,更多的生產被破壞,更多的百姓被迫淪為新的流賊。這就是李自成等人多次被官軍殲滅而不久又死灰復燃的原因。而明末衛所制崩壞,士兵淪為將領的家奴,軍械武器質量堪憂,數量嚴重不足,糧草也嚴重不足,士兵都吃不飽,將領們大多忙於怎麼剋扣軍餉殺良冒功走私牟利,軍隊戰鬥力之低可以想象了!建奴這個外敵,實在是撿了個大便宜。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明朝的滅亡主要是以儒家士人為主的統治階層只為牟取個人私利,不顧國家和百姓的生死,至於天災和外敵以及崇禎這個有心但無能且不會用人的皇帝都只是催化劑而已。

  • 5 # 潘不安講究史

    一老人身患癌症,家屬在用中醫保守治療,還是用西醫手術化療之間爭論不定,最後老人兒子提出選擇手術化療。最終因為年老體弱,老人沒有抗過治療,於是家屬紛紛指責兒子,並且大鬧醫院,認為庸醫害人。

    是兒子的責任,還是醫生的責任?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無人理性考慮老人已是天數將近,只是排洩情緒,推脫責任,抑或是馬後炮自顯高明而已。

    治國如治病,崇禎如醫者,有救人之心,只是醫術未逮,無力迴天,責任至此而已。更有人說,不殺魏忠賢大明不亡,實是可笑,九千歲有後乎?

    明亡的在積貧難返,天數使然,歷朝歷代無不如此:

    1、明初洪武時,宗室才46人,至明亡已有30萬人,這些人不事勞作,全由國家供養,明末時每年耗費國庫兩至四成。更兼利用身份,大肆兼併土地,這些土地不用賦稅,其間佃戶不納稅不服役,完全是國中之國。

    2、明朝官吏待遇矯枉過正,僅憑俸祿清廉官吏難以維生,導致中後期官吏整體貪腐,各級攤派費用明目繁多,百姓苦不堪言。僅所謂“好官”徐階兼併侵佔土地24萬畝。

    3、明朝重農抑商,後期商業高速發展,卻商稅收入寥寥無幾,國庫主要收入仍然是農稅。但是士大夫不納稅,導致土地兼併,國家耕地總額大量增加,但農稅收入卻與明初幾無差別。

    4、明朝後期社會結構發展失衡,南方手工業商業發達,反迅速,但是中國一直是傳統農業國家,進入資本主義的前提條件和基礎不足。如果有理想的環境和充足時間,一定會發生一場變革。但是這一時期,社會結果脆弱,國家抗衝擊能力弱,如南方為提高貿易收入,改稻為桑,利用大量海外白銀收入向中原其他地區購買糧食。但本為魚米鄉自己卻不產糧了,反而依靠其他地區,一旦出現災害,必將出現嚴重饑荒。

    5、明末世界氣候進入小冰川期,北方連年出現大量自然災害,而本來可以提供糧食的南方卻糧食耕地大減,導致全國出現大面積饑荒。

    6、衛所鬆弛,兵匪不分。

    總而言之,明亡有天災,更在人禍,用毛主席的話說歷代的滅亡都來自於“國內外反動階級對於人民的剝削”。崇禎救的是家國而不是天下,而天下百姓災禍根源恰恰又是這個朱明王朝,朱家宗室和士大夫階級就像大明的癌症一樣掠奪和剝削百姓,所以明亡不在崇禎,換了任何一個皇帝來了都一樣,要不明亡,要不天下亡。滿清只不過是恰逢其會,撿了漏而已。

  • 6 # 永恆之愛5218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有不滅的王朝。歷史的車輪總會向前發展,如果你不能與時俱進,順應形勢就會被淘汰你崇禎又如何?你以為你辦了一個魏忠賢就萬事大吉了?朋黨之爭,連年災害,東北於後金交惡連年用兵使賦稅加重以致爆發農民起義造成內憂外患。朝堂上互相扯皮,壯士斷腕(張居正、劉挺、袁崇煥、盧象升死後)後又無良將可用。即便朱元璋顯靈也難保江山社稷,何況崇禎用人和決策有誤,人心向背已無回天之力。

    誰也保證不了自己的光輝照耀萬年,這是必然的結局。

  • 7 # 惡極老人馮人打

    大明皇朝滅亡自然是和崇禎皇帝有關係,但也不能說很大。天災人禍都有,有人說明實亡於萬曆,自然是有原因的。

    萬曆年間,大明朝已經開始出現了黨爭,一直爭到大明滅亡;萬曆年間也出現了災荒和鼠疫,也是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只不過崇禎年間的災害更加嚴重和頻繁,鼠疫也是大面積爆發,幾乎年年爆發,只是爆發的地點不同而已。

    最關健的還是明皇宗室的人口也成了拖累整個帝國的包袱,每年要給予這些親王郡王輔國將軍的錢糧就要把帝國的賦稅掏空了。

    崇禎的錯誤自然不是沒有,手腕強硬卻沒有對宗室進行改革,也沒有對貪腐下重手,只是加重賦稅逼民造反。還有就是識人不明,最開始就是錯用袁崇煥,最後用錯了洪承疇。對於崇禎年間東林一黨獨大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8 # e_listen141814398

    根據明末清初的古籍記錄,孫元化是徐光啟的門生,是火炮專家。他任用孔有德,孔有德降清後使得清朝也擁有了火炮技術,當然,清朝的火炮技術,總體上比明朝還是差得很遠,主要是依靠總體國力,也擁有了一定的攻城能力。從技術的角度上來看,史可法在揚州的禮賢館,聚集了更多的火炮專家,他們採用了最新的西方技術,比清朝的火炮技術要先進許多。但由於馬士英的迫害,史可法實際上是違抗軍令防守揚州的,這使得它與清朝的攻城部隊相差太懸殊,很多被史可法精神感召的趕來救援的軍隊,後來又投降了清朝,主要是看到,雙方力量相差太過懸殊,防守揚州只能是以卵擊石。另外明朝在火器造船方面的技術都是很先進的,真正滅亡明朝的罪魁禍首就是馬士英。這一點清朝人不太愛講。

  • 9 # 每天買個股票

    大明王朝當時面對的最大的兩個敵人,一是“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二是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女真族軍隊。這兩股勢力的發展及壯大都和明萬曆皇帝有莫大的關係,到崇禎皇帝時已經是迴天乏力,只有滅亡一條路可以走了!

    大明萬曆年間,第一宰相張居正去世之後,我們的大明帝國就已經失去了重心,開始慢慢的走向滅亡的深淵。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瘋狂清算,使張居正的改革成果付之一炬,“考成法”的廢除更是使大明的官員消極怠工,讓“努爾哈赤”有了發展壯大的機會。萬曆皇帝

    公元1586年(萬曆十四年),遼東巡撫向朝廷報告說建州女真人有慢慢強大的跡象,像朝廷建議出兵剿滅,但是失去了“考成法”的大明王朝,官員消極怠工,“剿滅變成了安撫”“努爾哈赤得以繼續安穩的發展”,最後“努爾哈赤”七大恨”起兵反明,拉開了大明滅亡的序幕!努爾哈赤

    公元1619年,薩爾滸大戰拉開序幕,大明王朝以絕對的優勢兵力戰敗,大明的軍力受到極其大的創傷,史學家認為這一仗是決定大明王朝覆滅的很重要因素!這一年是大明萬曆四十七年!

    而大明王朝覆滅的最直接的原因-農民起義,在萬曆年間也有一定的促進,萬曆年間“土地兼併”特別嚴重,最終導致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最終形成以張獻忠、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

    及至崇禎朝時期,天下形式已經風氣雲湧,大明王朝搖搖欲墜,崇禎雖有重整大明雄風的勇氣和決心,但是奈何沒有那個才能,最終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在崇禎皇帝的手中宣告結束!崇禎雖不是亡國之相,卻做亡國之君!

    崇禎皇帝

    時也,命也!他有責任,但不是他一個人的責任!

  • 10 # 凡人摸史

    崇禎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明史》裡的評價讓很多人頗受用。但他們不知道,這話後面還有一句“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於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意思是朱由檢自己能力也一般,大臣裡也沒有幾個真正出類拔萃的人。因此,在那個世道,亡國也就正常了。但我們知道,明末很多士大夫、將官們,大順來了降順,大清來了降清,這也是明朝亡國的重大原因。固然有崇禎“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的因素,但這更是他老朱家的“優良傳統”。之前寫過篇文章,從於謙談到朱由檢,可供大家一閱。

    于謙要不要殺,明英宗是猶豫過的。

    一者,他功勞太大。正是在他的主導之下,明軍抵禦了瓦剌的進攻,將也行打回大漠,奠定了他朱祁鎮回家的基礎。若沒有于謙的堅決抵抗,像某些大臣提議的那樣,如喪家之犬般遷回南京去,蒙古人大概不會這麼快就將自己放還。于謙對自己,有活命之恩;對於明朝,可以說有再造之恩。

    其二在於,這傢伙,真的沒什麼把柄讓人抓。為官清正,剛直不阿,不好揪著辮子下手。

    不過徐有貞給朱祁鎮分析了,若不殺他,皇上的重歸大寶一事,如何說得通呢?

    ——好像殺了于謙,他朱祁鎮就不是奪位了一樣。這太沒邏輯了吧?但跟不想講道理只想逞強權的人講邏輯,還不如去對牛彈琴。

    最終,于謙被判極刑棄市,家產充公,家人流放。一代名臣就這樣死於非命了。

    明英宗其實到了最後時刻,都還是想給於謙一點面子的。

    據萬曆四十六年舉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記載,于謙等人的罪名與刑罰定下之後,呈給皇上去看,明英宗硃批,“于謙、王文、舒良、王誠、張永、王勤本當凌遲處死,從輕決了,去其手足罷;家下人口充軍,妻小免為奴,家財入官。陳循、江淵、俞士悅、項文曜免死,發口外永遠充軍,家小隨住。蕭鎡、商輅、王偉、古鏞、丁澄俱發為民。”

    這充分展現了朱祁鎮的菩薩心腸啊。該凌遲的不凌遲,砍掉手腳算了;該殺的不殺,充軍算了;該充軍的貶為庶民算了……

    此令一下,還不得山呼萬歲、我皇英明?不愧為英宗——哦,錯了,英宗是他死後才有的,當時還不能這樣叫呢。

    儘管在朱祁鎮,覺得自己是仁志義盡了,但百姓眼睛是雪亮的呀!雖然他們不敢說,不代表就不能記在日記裡。

    這不,沈德符就吐槽了,“于謙、王文諸大臣,即雲得罪主上,僇其身,永戍其子孫足矣。何至藉沒其家?祖宗來非叛逆不用此法。此時已過於慘烈”。

    這樣亂整,這樣不聽朱元璋朱棣的話,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沈德符掐指一算,給出了十四個字的答案——

    後來忠義報國者,能無喪氣自沮耶?

    精忠報國就是于謙那樣的下場,以後誰還願為你老朱家拼命啊!

    一百八十七年後,當李自成農民軍攻到北京城,崇禎皇帝認為大勢已去,逼死皇后愛妃、砍傷女兒,送走兒子,跑到煤山上吊。

    死就死嘛,還要寫下遺言,說什麼無顏見祖宗,都是文官誤了我……

    大哥呀,當初你們那些老祖宗們是怎樣對功臣的喲,他們早就“喪氣自沮”啦,陪你玩,浪費生命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巴沙爾說俄羅斯沒出賣敘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