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君山話史
-
2 # 慵懶國王
謝邀,三家滅智的時候是因為唇亡齒寒的緣故,因為當時智家太過強大,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韓趙魏三家的主城都是建在大河邊上,今日可以水淹晉陽,滅掉趙家。明日會不會以相同的手段,吞併韓家、魏家?智家咄咄逼人,智伯驕傲自滿。對韓魏兩家防備不嚴,夜裡就被說反了,導致了智家的滅亡。從此,晉國成為了韓趙魏三家的舞臺。
一、初期鞏固政權,確定地盤範圍從公元前453年三家滅智,到公元前403年三家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中間有著長達五十年的空白期。趙家被三家圍攻了一年多,損失慘重。韓家、魏家也好不到哪裡去。所以說,這一段時期,三家勢均力敵,半斤八兩,誰也吃不掉誰。
此時的晉國公室已經名存實亡,君主只是一個被操縱的傀儡。三家的封地起初並不是連在一起,犬牙交錯,飛地情況十分嚴重,十分不利於管理,也不利於發展。比如,南韓一開始被魏國四處包圍,無法與其他國家建交,簡直就是“國中國”。於是,三家先後相互交換土地,然後才是發展農業,建立城邑,發展經濟,鞏固政權。要將封地轉為國家,這一步是一件艱難的大事。它需要長期的經營,而不是短期戰爭能解決的。
三家雖然在晉國內說一不二,在國際上只能算是二流水平。如果此時他國聯合進攻晉國,那麼三家很有可能覆滅。晉國的中央軍只是掌握在三家的手裡,並不是屬於他們各自家族的私軍。所以,軍隊的分割也是很有必要的。三家滅智之後,晉國公室手上已經沒有軍隊,只剩下公室的護衛隊,已經不值一提。到了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廢掉晉靜公,晉國徹底滅亡。
二、田氏代齊與三家分晉的背景差異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天子冊封為齊侯,田氏正式代替了呂氏成為了齊國的主人。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去世,呂氏退出了齊國的歷史舞臺。
說起來,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還是有歷史淵源的,差不多是同一時期。公元前404年,三晉聯軍攻打齊國,俘虜了齊國姜姓呂氏最後一位君主齊康公,押到周天子面前,要求被封諸侯。隨後,齊康公被放逐於海上,田和掌握了國家大權。田氏家族在民間素有聲望,深得民心,著名宰相晏嬰就曾預言過將來田氏代齊。田和得到了齊國百姓和貴族的支援,因此它的篡位阻力很小,屬於一家獨大。
公元前672年,田氏始祖陳完避難到齊國,受到齊桓公的禮遇,田氏家族在齊國紮了根。齊國有慶氏、欒氏、高氏、鮑氏、田氏五大家族。公元前545年,是齊國政權田桓子聯合其他三家滅掉了慶氏家族。隨後,又聯合鮑氏滅掉了欒氏、韓氏家族。公元前489年,田乞放逐齊國公族,自立為相,田氏家族從此掌握了齊國國政大權。
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殺齊簡公及齊國公族、鮑氏、晏氏等四大家族,進一步鞏固政權。田成子時代,田氏家族8人丁不旺,而齊國公族人口旺盛。於是,採取代孕的模式,開放後宮,讓賓客自由出入,一下子多了70多個兒子,讓這70多個兒子歸心田氏,壯大人口,管理郡縣。最終,田氏家族的規模超過了王族,取而代之只是時間問題。
從這裡可以看出,從公元前672年田氏家族立足齊國,到公元前386年成為齊國的主人,花了近三百年的時間,這種徐圖進,讓它的政權得以順利交替。從齊威王開始,田氏家族領導的齊國再次稱霸中原。
三、三晉一統的機遇與磨難強大的晉國從晉文公時代一直是北方的霸主,中原諸侯已經在它的霸權統治下度過了百年。齊國、秦國出頭無望,楚國虎視眈眈。韓趙魏三家分晉正好是諸侯們趁機崛起的歷史機遇,所以齊秦楚是斷然不會再讓晉國一統,這也就斷了晉國公室想力挽狂瀾,獲得外援的念頭。甚至,也不會讓韓趙魏三家處於同盟狀態,或拉或打,分化瓦解。晉國的霸權時代終究一去不復還。
韓趙魏立國初期,因為自身實力不強,底蘊不深,國家不富,軍隊不多,名聲不響,在國際上遭受白眼和歧視不在少數。為了獲得獨立,打開出路,初期的報團取暖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此時內訌,那麼只會死的太快。剛剛獲得立國的韓趙魏,只是比鄭國、宋國、魯國稍強,比起秦楚燕齊太弱。
戰國時代的開幕,最先強大起來的不是春秋時代的老牌諸侯國,而是戰國新秀—魏國。魏文侯開創了魏國百年霸業,魏武侯奠定了基礎,到了魏惠王由盛轉衰。文侯時代,主張三晉聯盟,自己當盟主。武侯時代,拳頭大的說話。惠王時代,三晉互相攻伐,魏國攻伐趙國,趙國的首都邯鄲都被攻佔。南韓一直當魏國的小弟,不聽話還是要捱揍。可惜,文侯、武侯沒有合併三晉的雄心壯志,而魏惠王有心無力迴天,將魏國稱霸的資本敗光,只能求自保。
隨著齊國、秦國的先後強大,三晉處於東西方兩大國的緩衝區,日夜惴惴不安。齊國經過威王、宣王、閔王的三代治理,國力蒸蒸日上。威王時代,魏國的兩次大戰,稱霸一統三晉的資本被齊國消耗殆盡。南韓依舊當起了齊國的小弟,但內政被頻繁的干預。趙國不甘於現狀,背信棄義,頻繁對齊國做出試探,雙方邊界戰爭不斷。一直到公元前285年,五國攻齊,三國之後在無戰爭,處於聯盟狀態。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開啟了征伐六國的戰爭。首當其衝的是魏國,兩國可謂是百年宿敵。魏國當霸主的時候,秦國被欺負的很慘。鹹魚翻身後的秦國,馬不停蹄的進攻魏國。第五次河西之戰,魏國慘敗,河西和河東全部丟失,魏國的大半地盤被攻佔。公元前293年,秦國名將白起東進中原,伊闕一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南韓主力被消滅,國土損失大半,魏國戰敗割地求和。隨後,南韓投靠了秦國,三晉聯盟再次破滅。公元前273年,魏趙聯軍進攻南韓,白起在華陽再次覆滅了魏趙聯軍,斬首魏軍13萬,趙軍2萬,秦軍兵臨大梁城下,對於聯盟又是一次重擊。魏國在這場大戰中徹底元氣大傷。後來信陵君率領的十萬大軍是魏國最後的家底。
隨著秦國將魏國、南韓主力消滅,戰爭轉向了趙國。趙國在齊國、魏國、南韓相繼被拖垮後,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強大起來。趙國一有名將,二有武靈鐵騎,與秦國直接長達數十年的硬碰硬戰爭。趙國此時對韓魏很有想法,但平原君一派力爭聯盟,沒有實施。魏國、南韓懼怕秦國,也巴不得秦趙兩敗俱傷。這種人心,從來沒有齊過,又怎麼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聯盟?
其實,趙國在長平之戰慘敗後,秦國兵圍邯鄲城,趙國滅亡危在旦夕。魏王雖然派出將軍晉鄙率領十萬大軍救趙,但也只是作壁上觀。一方面是秦國的威脅,另一方面是巴不得兩國再次兩敗俱傷。幸好,信陵君的竊符救趙,在邯鄲之戰讓秦國損失慘重,無力再連續進攻,給了三晉六國苟且了幾十年。
三晉既沒有實力重新合併,也沒有因為聯盟板上釘釘。三者各懷鬼胎,相互猜疑、算計。三晉之間分分合合,拉拉打打,註定不能長久。最終,到了公元前230年,南韓、魏國只剩下都城及附屬城郭,趙國也只剩下都城和代地。三國各自被滅,也沒有其他國家前來救援,大家的心態都崩掉了。
-
3 # 三色小花貓
你以為不想啊 這三家實力均衡互為同盟一個想要攻擊其中一家 立馬遭到倆家合攻 折騰最後還是被秦滅了 其實三晉不分家還是非常牛逼的
-
4 # 源稚生
誠邀。
在中國,三家分晉是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分割線,晉國一分為三,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承認三家為諸侯,那麼趙魏韓三家為何沒有出現田氏代齊一樣一家獨大呢?
其實這另有原因,三家滅智的時候是因為唇亡齒寒的緣故,當時智家太過強大,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而三家分晉後,趙魏韓三家實力相當,誰也吞併不了誰,而面對外敵,三家又不得不互相抱團取暖,於是出現了這種互相防備又互相依存的情況。
在春秋時期,晉國是少數幾個沒有公族的國家,晉國經過“曲沃代翼”,“驪姬之亂”等事件後,公族損失慘重,以至於公族內沒有太多優秀的人才,於是自晉文公始,晉國開始任用士卿,由士大夫協助執掌國家,久而久之,晉國的權利就到了士卿手中。
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範、中行)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韓、趙、魏為了免除後患,開始率軍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殺智伯家族二百餘口,天下震驚!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晉出公大怒,向齊、魯兩國借兵討伐三卿。韓、趙、魏三卿聯手攻打晉出公,出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晉出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以後,他們又把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趙魏韓三家為諸侯,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後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而田氏代齊則是另一種情況。
田氏代齊指的是陳國田氏篡奪呂氏齊國的事件,陳國公子完由於政治鬥爭失利,不得不投奔齊桓公,齊桓公讓他擔任工正一職,公子完也就是田敬仲,史記世家中就記載了田氏一族是如何奪取呂齊政權一事。
公元前545年,田完四世孫田桓子,聯合鮑氏以及大族欒氏、高氏合力在齊滅了當國的慶氏.之後田氏、鮑氏又共滅欒、高二氏.田桓子繼而討好公族與華人:「凡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國之貧均孤寡者,私與之粟」,從而取得了公族與華人的支援.
齊景公時,公室腐敗,剝削沉重.田桓子之子田乞,即田僖子,採取了一些爭取民心的有效措施.他用大斗借出,小鬥回收,於是“齊之民歸之如流水”,田氏藉此增強了勢力.這就是所謂“公棄其民,而歸於田氏”.
田僖子,與齊舊貴族國惠子、高昭子產生了嚴重的矛盾.國、高二氏當權,田氏在表面上盡職於齊國公族,“偽事高、國者”,暗地裡卻組織力量,準備推翻國、高二氏.公元前489年,齊景公死,國、高二氏立公子荼為國君.田乞發動政變,趕走國、高二氏,另立公子陽生為國君.田乞自立為相,掌握了齊國的政權.
田乞死後,其子田恆(田常)代立為齊相,是為田成子.田成子繼續採用田僖子所制定的政策,用大斗出、小鬥進的辦法大力爭取民眾.田氏陰行德於民,取得了極好的效果,當時流傳的民謠唱道:“嫗乎采芑,歸乎田成子”.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發動武裝政變,殺了齊簡公和許多強宗貴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了政權.田成子又透過「修公行賞」等等親民政策,成為國民人心所向,使齊國國君實際上變成了傀儡.公元前391年,國相田和將齊國國君齊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一城之地作為他的食邑,田和成為了齊國實際上的國君.
田氏代齊能成功主要是因為田氏在齊國一家獨大,田氏透過一系列政治鬥爭逐漸壯大自己的聲勢,打擊反對自己的家族,同時也架空了呂齊一族,最終能奪取政權還在於田氏廣泛的收買人心,有強大的群眾基礎。
相比之下,三家分晉屬於士卿政治鬥爭,趙魏韓三家與智家並無區別,他們都是晉國士卿相互吞併的勝利者之一,智家妄圖吞併三家,結果被三家吞併,而三家雖然分晉,但是實力卻相差無幾,誰也奈何不了誰,於是形成了制衡的局面,三家分晉不能成為田氏代齊那種情況,是必然的。
-
5 # 蕭武
在三家分晉之前,智氏其實想的就是,聯合韓魏兩家,滅掉趙氏,瓜分趙氏領地,之後再逐步吞併韓魏兩家,取代晉國公族。只是功敗垂成,眼看就要成功的時候,韓魏兩家被趙氏說服,看清了形勢,臨陣倒戈,變成了趙魏韓三家聯合消滅智氏,並瓜分了智氏的領地,晉國也就走上了另一條路。如果智氏成功,那麼是很有可能和田氏代齊一樣,晉國仍然保持為一個統一大國的。
三晉分立之後,從當時的絕對實力來說,最為強大的當然是趙國,其次是魏國,再次是南韓。但韓魏兩家很快就率先變法自強,趙國並沒有多少可乘之機。並且,魏國在變法強大之後,還不斷進攻趙韓兩國,趙國甚至不得不求救於齊國,這才有了圍魏救趙的經典之戰。但魏國又缺乏整體性的戰略,四面出擊,和周圍的秦國、齊國兩個大國也打得不可開交,直到馬邑之戰後魏國衰落。
南韓的地緣環境比較惡劣,魏國、趙國、秦國和楚國都對南韓形成比較大的威脅。戰國初期,南韓用申不害變法之後,算是過了一段時間的太平日子,沒什麼人敢欺負南韓。但這個時期過去之後,魏國和秦國就開始不斷進攻南韓,南韓只能在幾個大國之間來回搖擺,根本無力自保,更不用說能夠悶聲大發財、聚精會神搞建設了。所以,南韓在自立之後就一直在為生存而鬥爭,根本不具備統一三晉的能力。從根本上說,南韓就是一個不該存在的國家。
也正是在魏國的刺激之下,秦國也在秦孝公和商鞅的主持之下開始變法自強,並且比魏國、南韓和楚國更徹底。商鞅變法的結果就是,魏國衰落的時候,秦國已經崛起,而且對三晉形成了嚴重的威脅,尤其是南韓,隔三差五就要被秦國進攻,三晉只能抱團取暖,壓根沒有時間來相互吞併了。
趙國在戰國初期不能崛起,除了受到魏國先發制人的壓制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趙國當時的領土跨越太行山,中間還架著一箇中山國,這對趙國形成了很大的制約,沒有能力把自己的國力完全整合起來,成為列國競爭時代的競爭力。在趙國的北邊,還有正在崛起中的匈奴,也時不時的騷擾趙國邊境。所以,趙國當時的處境比較糟糕,魏國、中山和匈奴都對趙國威脅不小,無法把拳頭攥起來朝一個方向發展。
等到趙國終於在趙武靈王時期搞好了強軍建設,也基本上穩住了和匈奴的邊境,也擺平了中山國的時候,趙國才發現,自己的機會視窗期已經結束了,因為這時候的首要任務已經是三晉如何聯合起來對付秦國的威脅,而不是想著自己怎麼吞併韓魏兩國了。所以,戰國中後期,韓魏兩國在面對秦國的時候,趙國需要經過提供軍事保護,但對韓魏兩家的內政,趙國也管不了。南韓更是在中後期首鼠兩端,為虎作倀,變成了秦國的附庸。為了保護南韓,趙國不惜和秦國發生了長平之戰,但結果是在這場傾國之戰中國力大損,再也沒能恢復元氣。
從地理上說,三晉如果想要保持對秦國的壓制,最重要也最關鍵的,其實就是要能始終牢牢控制河東地區,能夠有能力隨時封鎖函谷關這個秦國出關中的唯一通道。如果這個通道是由趙魏兩國來保護,也許還能好一些,但不巧的是,恰恰是南韓佔據著這個地區,而南韓本身是沒有能完全控制這個通道的,也不可能憑藉這個地理優勢來壓制秦國。這也是秦國在強大起來之後,為什麼反覆進攻南韓的原因,就是在不斷爭奪這個地區的控制權。長平之戰後,秦國拿到上黨郡,這個通道就完全控制在秦國手裡了。
總結起來說,南韓就是一個不該存在的國家。它的存在,不僅是趙魏兩國的悲劇,也是關東六國的悲劇。更要命的是,決定關東六國命運的戰略要地居然控制在三晉中最弱的南韓手裡,這是關東六國的不幸,是秦國的大幸。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麼多不該出現的事情都出現了,也算是天助秦國,秦國可謂天命攸歸。
-
6 # 歷史倪說
一、相似之處
姜氏齊國與晉國的末代君主命運基本相同,都是最後剩下一點奉邑被趕出都城,靠邊站。可以參考《史記》的記載。如下:
1、晉國的情況是:
幽公之時,晉畏,反朝韓、趙、魏之君。獨有絳、曲沃,餘皆入三晉。
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靜公遷為家人,晉絕不祀。
2、齊國的情況是:
行之五年,齊國之政皆歸田常。田常於是盡誅鮑、晏、監止及公族之強者,而割齊自安平以東至琅邪,自為封邑。封邑大於平公之所食。
宣公卒,子康公貸立。貸立十四年年,淫於酒婦人,不聽政。太公乃遷康公於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桓公卒,子威王因齊立。是歲,故齊康公卒,絕無後,奉邑皆入田氏。
二、不同之處
1、晉國的分裂源於晉獻公晚年受驪姬之惑逼死了太子申生,之後又攻擊公子重耳、公子夷吾,致使他們流亡國外多年。晉獻公去世後,雖然先後有他的兩個兒子即位,但是均死於大將裡克之手。
晉獻公祖上這一脈源於曲沃,後來奪取了晉國的政權。晉昭侯元年,封晉文侯的弟弟姬成師於曲沃,號稱曲沃桓叔。當時曲沃比國都翼還要大,再加上桓叔施政得力,深得百姓愛戴。晉昭侯七年,大臣潘父弒晉昭侯,準備迎桓叔即位,遭到了晉人的反對,未如願。
曲沃桓叔去世後,兒子曲沃莊伯即位,多次討伐晉侯,直到曲沃武公討伐晉侯緡成功,並將所得寶器獻給了周釐王,得到任命為晉君。自曲沃桓叔開始歷經六十七年才取晉君而代之。
曲沃武公去世後,兒子即位,史稱晉獻公。多年的曲沃家族與公族相互攻伐,將公室力量消耗的也差不多了。到了晉獻公的時候,公室力量進一步消耗。晉獻公的多疑,後來公子重耳、公子夷吾外逃,太子申生死去。所以終晉獻公一世,晉國公族消亡殆盡。
公族的消退,繼之而起的是晉國的六卿,他們分別是智氏、趙氏、韓氏、魏氏、範氏、中行氏。後來智氏率領韓氏、趙氏、魏氏滅掉了範氏、中行氏,分其地。
此時的晉國六卿變四卿,而且四卿之中智氏最強,按照這個邏輯,四卿再相互攻伐,最終有可能會僅剩一家獨大,最終佔有晉國。據記載,當是時,晉國政皆決知伯,晉哀公不得有所制。知伯遂有範、中行地,最強。其實,智氏的家主智瑤就是這麼想的,我們接著往下看。
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四卿分範氏、中行氏領地之後。智氏一家獨大,智氏以自己實力強大向韓氏、魏氏、趙氏索取土地,僅有趙氏不給。智氏率領韓氏、魏氏討伐趙氏,反被韓、趙、魏三家聯合滅了智氏,三家分智氏領土。至此,韓、趙、魏勢均力敵,直到三家被周天子認可為諸侯,三家均無力獨自滅掉任何一家。
可以說,如果智氏能夠在四卿混戰中存活下來,或許歷史將會改寫,智氏也像田齊那樣獨自佔有晉國。
2、晏嬰在出使晉國的時候就對叔向坦言:“齊國最終要歸於田氏。雖然田氏不是德高望重,但是施恩於百姓,百姓愛戴他們。”至於晏嬰是否發表過此言論,我們不得而知,況且以太史公來看,齊國最終還是發生了“田氏代齊”,史稱“田陳代齊”。這是在戰國曆史上一次變更公族的一次事件,而且得到了周天子的正式冊封。
起初,陳公子完因為避禍逃奔到了齊國,齊桓公任命他做了工正的官職。到了陳完的四世孫田桓子的時候,他聯合了鮑氏、欒氏、高氏共同滅掉了齊國的慶氏家族,在當時的齊國形成了七大家族,它們分別是田、鮑、欒、國、慶、高、高,其中高姓佔兩席。此後數年間,田桓子逐漸蠶食其他家族,聯合鮑氏消滅了欒氏,並且變高氏兩席為一席。在逐年的攻伐兼併之時,田桓子也逐漸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隨著齊國大家族的減少,齊國的國君以及公族的矛頭也指向了田氏。如何才能在這場兼併之中不被兼併,並且還能獲得更廣大範圍的支援,是擺在田桓子面前的頭等大事。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田桓子將注意力聚焦在那些沒落的公族身上,他們沒有了財富的支撐,生活極其困難,但是公族的地位讓他們自認為高貴無比。可是生活的沒落,也讓他們不得不面對現實,此時一筆小小的財富就足以讓他們低頭。於是田桓子採取了討好公族、施恩華人兩手並行的策略。田桓子給失去了封地的公族無償送去土地,給沒有奴隸的公族無償劃撥百姓和奴隸。更有甚者,田桓子給沒糧食窮苦百姓送去糧食,並且告訴他們所借糧食可以還,也可以不還。還的時候則是“大斗出,小鬥進”。
經過田氏幾代人的努力齊國形成了“齊之民,歸之如流水”的盛況。田氏的勢力越來越大,壓的當權的國氏、高氏喘不過氣來。終於有一天,機會來了,在齊景公死後,田僖子田乞發動了政變,驅逐了國氏、高氏,立公子陽生為國君,史稱齊悼公,田僖子自任相國。自此田氏家族就永遠地掌握了齊國的相位。到了田成子時,他殺掉了齊簡公改立齊平公。從此以後,齊國的國君完全在田成子的掌控之中。
此時的田氏在齊國一家獨大,田常毫無懸念地做了齊國相國。田常誅殺齊君齊簡公的事情,一直令他心神不寧,畢竟作為臣子誅殺國君,實屬大逆不道,如果諸侯列國以此為由討伐田氏,那麼田氏數代家主的努力將毀於一旦。
經過認真的盤算之後,田常打算利用掌控齊國的機會與諸侯列國修好。在田常的安排下,齊國不但歸還了原來侵佔的鄰國魯國、衛國的土地,還向晉國、韓氏、趙氏、魏氏、吳國、越國派出特使,以示修好。在外交上睦鄰友好的同時,在齊國國內田常也採取了許多優惠措施,施恩於齊國上下。一時間,田氏在齊國內外名聲大噪,田氏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齊國國政盡歸田氏。
為了進一步把控齊國,田常在代齊的道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在齊國內外穩定的同時,田常的矛頭指向田氏的競爭者,或者潛在競爭者,鮑氏、晏氏、監止家族以及公族之中有實力的家族全部被誅殺。一番清洗之後,田常終於可以在齊國高枕無憂了,他自行將齊國安平以東直至琅琊的大片沃土劃歸自己名下。至此,田常的封邑竟然比齊平公還要大。
田常不光要分齊平公的土地,還要像國君一樣建立後宮。田常在齊國挑選身高七尺以上的美女充實後宮,後宮美女竟達百人之多。為了籠絡支持者,田氏的賓客、侍從可以隨便出入後宮,一路暢通無阻。到田常去世的時候,他名下的兒子就有七十多人。
到田襄子在位的時候,正值晉國韓、趙、魏三家分智氏。田氏也在代齊的道路上加快了腳步。此時,齊國的各級重要職務均有田襄子的兄弟、宗人擔任。更重要的是田氏可以直接與韓氏、趙氏、魏氏派遣使節。
田太公田和在位的時候,齊國的國君是齊康公呂貸。此時的姜氏已經被田氏剷除殆盡,齊康公儼然成為一個傀儡,據記載,“淫於酒、婦人,不聽政。”看到這樣的記載,我們不禁發笑,姜氏齊國已經名存實亡,一切國政、大半的國土已經歸田氏,他能怎麼聽政。
田太公田和可不慣著齊康公,竟然到了傀儡也不讓他做的地步,“太公乃遷康公於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太公田和趕走了礙眼的齊康公就開始運作代齊的事宜。據記載,“三年太公與魏文侯會濁澤,求為諸侯。”魏文侯的魏國就是三家分晉的受益者,也很樂意幫田和這個忙,“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諸侯,請立齊相田和為諸侯。周天子許之。”至此,田氏數代家主的努力成為現實,“田氏代齊”載入史冊。
後來,被放逐海上的齊康公呂貸去世,後繼無人,田氏完全擁有姜氏齊國。
-
7 # 這些歷史要讀
最主要的是因為三晉乃三足鼎立,彼此相聯的。其實,當初晉國最有機會能像田氏代齊那樣取代晉君的,應該是智氏,而並非趙魏韓三家。智氏發展到智伯(智瑤)的時候已經是晉國的第一大家族,其實力在趙魏韓之上。
智伯想重振晉國霸業,主動拿出一萬戶獻給國家,並要求趙魏韓三家也這麼做。魏韓兩家都懼怕智氏的勢力,乖乖的交出了一萬戶,倒是趙氏不願意。於是,他便率韓、魏兩家的軍隊一起討伐趙氏,爆發了慘烈的晉陽之戰。
結果,在趙氏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韓、魏兩家突然反水,與趙氏結盟,共同討伐智氏。最終,智氏軍隊兵敗如山倒,而趙魏韓三家則共同平分了智氏的領地,奠定了三家分晉的格局!
由於趙魏韓三家是共同聯合起來消滅智氏,並共同瓜分智氏的領地的。因此,趙魏韓三家的實力,並沒有太大的差距,在晉國內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三晉的勢力比三國時的魏蜀吳還均勻。
再說,晉國是足夠的強大。能夠讓三晉獨立並存,並一起成為七雄之一,這本身就說明晉國的基礎國力是很強大的。齊國雖有魚鹽之利,自古富強,但其國力遠不如晉國。
因此,晉國即便解體成為三晉,但他們三者依舊能成為強大的諸侯國,與秦楚燕齊並存......
-
8 # 談閒士
趙、魏、韓三家滅智,這件事要從趙氏和智氏之間的爭鬥說起。
智氏之所以一躍成為晉國的第一強家族,是因為此前消滅範氏、中行氏的時候,智氏將兩家的土地全部佔了。
而智氏之所以對趙氏處處刁難,其根本原因就是趙氏曾經壓智氏一頭,在晉國曾經叱吒風雲,權傾天下,後來趙氏在與範氏和中行氏爭鬥中元氣大傷,才讓智氏得以出頭,並且勢力大增,成為晉國第一大家族。
智氏的當家人智瑤是以嫡長子的身份繼承家主之位,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和順其自然,這讓智瑤與生俱來的擁有優越感,而趙國接班人趙無恤是庶子,繼承趙氏家族基業在智氏面前顯得矮人一頭。
所以,除了政治上的打壓外,智瑤對趙無恤本身就有歧視。
俗話說,一力降十會。
當絕對力量足以壓倒對手的時候,就不需要拐彎抹角,搞些偷偷摸摸的小手段了,所以強者的信條永遠是:簡單、直接、有效。
智瑤是強者,也是這個信條的重要信徒,所以當他垂涎趙、魏、韓三家的土地時,就直截了當的伸出手來,笑嘻嘻的對人家說:“拿來!”
不過可以肯定是,相對於硬碰硬的趙無恤,韓康子是個易於屈服的人,所以智瑤第一個索要的正是韓氏,最後的通牒擺在桌子上,韓康子於是“痛快”的割地給了智瑤。
然而智瑤並不滿足,所謂食髓知味,一次成功足以誘發第二次嘗試,於是智瑤又把手伸向了魏氏家主面前,魏氏和韓氏的想法一樣:“如果我不給智瑤土地,那麼智瑤肯定會出兵打我,那麼另一家肯定也會來分一杯羹,與其這樣,我還不如討好智氏。”
於是魏氏也獻出了土地。
而當智瑤最後把手伸向趙無恤時,趙無恤給韓康子和魏桓子上了深深一課:這個世界上,不是隻有妥協和屈服,更有奮發和抗爭!
“想要我‘皋狼’之地,真是無恥之極,我偏偏不叫你如願!”趙無恤臉上波瀾不驚,心裡卻火冒三丈。
被拒絕是在意料之中的,智瑤立刻發兵,而且要把趙氏徹底打服,主要是給韓氏和魏氏吃一顆定心丸:我問你們要土地是憑實力的!
趙無恤早有預料,擺開了陣勢迎敵。
不過讓他想不到的是,韓康子和魏桓子這兩個被智氏欺負的受害者竟然再次站到了智瑤那一邊,一同來伐趙。
那兩家算盤打得很響,他們在這場對決中更看好實力絕對優勢的智氏,希望三家聯軍滅掉趙氏後三分其地,壯大自己。
面對三家聯軍滔天氣焰,勇敢果決的趙無恤只有暫且避退,退守晉陽。
佔盡了地利人和的晉陽城如今已經擺開了架勢,就等智瑤前來一決生死!
果然,面對智瑤多次強勢進攻,晉陽城依然銅牆鐵壁般矗立在那,城牆上隨風飄舞的趙家軍旗鮮豔招展。
不過善戰的智瑤很快就找到了對付晉陽城的辦法:引汾水灌城!
趙無恤能夠信心十足憑藉的就是晉陽城的堅固和眾志成城的民心,以此來大規模的殲滅來敵的有生力量,直到將敵人的銳氣和戰鬥力消耗殆盡。
可是現在計劃都落空了,趙無恤成了被動的一方,而智瑤卻不在焦急,因為除了按月供給軍糧,他不再需要支付任何花費,不需要再犧牲將士性命,他要做的就是支起華蓋,坐在下面撫琴喝酒,順便欣賞不時出現在城頭的趙無恤那副惶惶如世界末日的落魄樣。
趙無恤確實很落魄,汾水灌城後,晉陽城大變樣,居民只能將鐵鍋提到半空中燒火做飯,城內軍民臉上不再洋溢這幸福生活的笑,而是充滿了畏懼、空軍、擔憂,人人自危。
智瑤攜韓魏二人來到汾河邊,看著波濤滾滾的河水,撫著美髯,得意的感慨道:“我今天才知道,原來水可以讓人亡國啊!”
不過聽到這話後,韓康子和魏桓子心裡一陣抽搐,因為他們兩家的都城同樣面臨被人灌水的危險。
回去後只要還沉浸在自己的完美計策中,這時候智氏家臣絺疵看出些門道,對智瑤說:“韓魏兩家必反!”
唇亡齒寒的道理相信韓魏兩家已經看出來了,然而讓絺疵想不到的是,智瑤竟然在第二天召見韓魏兩家的時候將原話原原本本的轉述給二人,問道:“你們當真要反嗎?”
智瑤的如此表現除了建立在對自己絕對實力的信心上外,剩下的就是腦殘了,誰會當面承認造反?
果然,聽了智瑤的話後,韓魏兩人如遭雷擊,連連搖頭,大呼:“哪有此事啊!”
回到營帳的韓康子與魏桓子正在糾結的時候,碰巧趙氏謀士張孟談來找他們,直截了當的說:“二位將軍還不明白?以智瑤之貪鄙,晉陽破城之日就是韓魏兩家滅亡之時,滿城婦孺的哭嚎就是你韓魏兩家的輓歌!”
然而這一切現象所有人都看出來了,智瑤卻依然倔強的不去聽,最後絺疵和智果無論怎麼勸說都無濟於事,倆人都紛紛棄之而去。
沒過多久,與趙無恤約定好了的韓魏兩家殺了智氏守在壩上計程車兵,又將其掘開,於是浩浩蕩蕩的汾水就轉而灌進了智氏大營,將智家軍衝的七零八落,尚在夢中的智瑤就這樣一命嗚呼了!
晉陽之戰,智氏被徹底消滅,其地被瓜分,晉國成了韓、趙、魏三國鼎立之勢,這時最強大的是趙國,然而第一個越上舞臺發光的確實不起眼的魏國。
魏桓子的孫子魏文侯是一個有大局觀的人,在趙、魏兩家仍在思考如何從晉國領土獲得更多好處的時候,魏文侯深邃的目光已經超越了小小的晉國,而開始掃視天下了。
此時天下大亂,各國命運均成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之勢,所以如何儲存自家領土、自家宗廟,光耀門楣就成了韓、趙、魏三家主人的共同心病。
韓、趙兩家的想法是先在經過內部壯大自己的實力,然後再向外拓展,於是韓武子派人來遊說魏文侯,想要一起抗擊強大的趙氏,一次來化解北方的威脅,可是魏文侯不這麼想,且不說北方的趙國是抗擊戎狄的一道屏障,單是趙國那強大的實力就足以抵擋韓魏兩家的聯軍,最終耗下去無非就是三敗俱傷,到時候晉國就給了外人機會。
韓武子剛走,趙獻侯就來了,他的目的同樣,聯合魏氏一起滅了南韓,然後平分其土地。
不得不說魏文侯天生就是領導的材料。
魏文侯不光是“有所不為”,他還“有所必為”。他向韓、趙兩家發出照會,共同協商三晉未來的發展道路。
魏文侯開啟天窗說亮話,先將拒絕韓、趙兩家的理由說出來,接著說出了自己對三晉和天下形勢的判斷,提出三晉必須停止內鬥、和平共存的主張。
最終韓武子和趙獻侯被說動了,但是到底怎麼和平共存,協同發展始終未達成共識,好在大的原則定下來了,如此一來,魏文侯就可以放開手腳,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最終,憑藉魏文侯的戰略獨具眼光,魏國率先稱霸諸侯,在國際上成為新晉霸主,打的秦國抬不起頭來。
所以說,三家分晉為什麼沒有形成一家獨大替代晉國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除了三家實力相當外,還有一個魏文侯看透一切,本著和平發展的原則,成就了“三家分晉”。
-
9 # 馬賀叨叨叨
當你與你的對手實力旗鼓相當的時候,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坐地分贓。不是你的對手多麼仁義,只是沒有消滅你的實力,
-
10 # 真正鱷魚不哭
因為當時又不是隻有這三家,可以快樂的宮鬥撕逼。
本來晉國是六卿,除了你說的韓趙魏智之外還有範與中行(更早還有八卿甚至十二卿),透過兼併產生了智氏這個可能完全繼承晉國的巨無霸。這是域外各國都不喜歡看到的情況,所以三家才能滅智——智伯實力基本上等於三家總和,具有壓倒性優勢,怎麼可能死了一個智瑤就土崩瓦解?必然是有各種勢力共同推動。
如果三家中再出現一家獨大,那麼秦齊楚都會出手干預。比如魏國一度壓倒韓趙,齊國就斷然圍魏救趙,發動桂陵馬陵之戰打垮魏武卒;秦則乘魏忙於東方,攫取了河西地帶;楚在戰國初期也作為姻親之國助秦夾擊魏國。
這就是地緣政治。地處中腹是有先天不利的。
附帶說一下,其實三家也想過這個問題,所以他們在分晉過程中搞了很多領地置換,不然他們的國家會更支離破碎,更容易被強鄰各個擊破。
-
11 # 瘋言MAX
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比現行本多了兩篇附錄。
其中一篇叫做《吳問》,記載了闔閭與孫武初次見面的聊天記錄,其內容便是對“晉室弱、六將軍皆大”情況下,晉國走向的預判。
一、按理說晉國應該重新由六卿之一來獨霸的三家分晉,導致這個春秋頭號強國的衰落。不光是今人為之扼腕嘆息,就連春秋時期的古人,也覺得晉國如此下場的悲哀。
《吳問》裡,闔閭很直接的問,(晉國六卿)到底誰先亡,誰後亡,誰會成功?
闔閭的時代背景,離三家分晉還有80多年。但局勢已經很明朗了,晉國的衰落不可避免,未來取代它的只會是六卿之一。
從春秋到戰國,是個風雲激盪的年代,周代原本的禮法制度被嚴重破壞,其中最典型的一點就是原來的田畝制度被破壞。
讓一個農民可以耕種更多的土地,是每個國家積蓄國力的重要措施。不管《吳問》到底是孫武的原著,或者是其他人的託名之作,這個結論的基礎其實並未有錯。
二、當時的局勢,沒有整合晉國的基礎按照土地政策來分析未來局勢,不能算錯,但是過於片面了。
只有躺下的毛熊,才是好毛熊。
晉國的情況與之類似,春秋爭霸的大部分時間段,就是晉、楚兩國再唱對手戲。對於遠處蠻荒的楚國而言,晉國給中原列國造成的威脅顯然要更大一些。
晉國倒下了,對於周邊列國來說,實在是件普大喜奔的事情啊。原來戰戰兢兢的列國,面對分裂之後的韓趙魏三國,也有了一定正面對話的底氣。
自然也就沒人願意看到一個晉國的替代者出現。
晉國沒滅亡之前,其實諸侯各國對其發展早就有了自己的預判。不論是《吳問》裡面的“六將軍皆大”,還是延陵季子的“晉國之政,卒歸此三家矣。”
列國既然早就預判了晉國的走向,難道會不做相應的預案嗎?
韓康子、魏桓子的離奇背叛,導致原本最強大的智伯的敗亡;如果此時,有任意一路諸侯騷擾韓、魏領地的話,那智伯未必會敗,晉國的格局還能延續不少的時間。
再說周天子,在晉國公室尚存的情況下,同時任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天子對北方局勢的態度。
晉國自身出了問題,有感於它過往的強大,從天子到列國都有意引導它往分裂的方向發展,如此一來的話,晉國不分裂反而是件怪事了。
三、嘗試過、努力過,但可惜沒有能成功三家分晉之後,最先恢復元氣強大起來的便是魏國。不管是與趙國、還是與南韓都曾爆發過劇烈的軍事衝突,都可以看做是為了重現晉國榮光所作的努力。
但先後遭遇了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一下子從戰國初年的頭號強國,徹底淪落成二流國家。在此期間,除了齊國之外,秦、楚等國可也沒少打秋風啊。
齊國靠著與魏國打出來的成績,與在西邊崛起的秦國,成為了當時世界新的兩極。世界從原本的晉楚南北爭霸,變成了齊秦東西爭雄。
強大的外部壓力之下,魏、韓兩國在戰國之世,再也沒有了發展的空間,原本便處於北方的趙國,也只能胡服騎射,朝著更北邊的陰山山脈來發展國力。
長此以往,自然也就失去統一晉國的能力了。
寫在最後: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晉國處於分裂的狀態,符合當時列國的普遍利益,三分的局面才是他們喜聞樂見的。
有一個段子說是,假如毛熊要復活的話,那兔子和白頭鷹轉頭就在民政局見了。
韓趙魏三國,與倒下的毛熊何其相似。
對於那個時代的列國而言,大概三分的晉國才是好晉國吧。
回覆列表
晉國與齊國的情況不同。在齊國,田氏家族一枝獨秀,這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沒有任何一個家族能挑戰田氏的權力;晉國則不然,智氏滅後,趙、魏、韓三氏勢均力敵,誰想消滅誰都是很難的,三家分晉是必然的選擇。
先來說一下齊國的情況。
齊國田氏的崛起,始於春秋時期的田無宇。當時齊國內亂頻繁,田無宇結束了權臣慶封的專政,把大權歸還齊景公,並做了不少惠民之事以收買人心。從田無宇開始,田氏家族獲得齊國民眾之支援,積累雄厚的政治資本。到了田無宇的兒子田乞時,出任齊國宰相,大權獨攬。又經歷田常、田盤、田白、田悼子等人後,到了田和時,田氏代齊已經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
從田無宇崛起於齊國,到田和遷齊康公於海上,前後六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使田氏家族完成了顛覆姜姓齊國的大業。沒有任何一個家族的勢力能對田氏構成威脅。
晉國則不然。
趙、魏、韓三家滅掉智氏後,晉國的政治從四卿制轉變為三卿制,而這三卿擁有全國絕大多數的土地。趙、韓、魏三家瓜分了知氏龐大的土地與財富,其中撈得最多的是趙無恤,他比韓、魏兩氏多分到十餘座城邑。這也難怪,在顛覆知氏的戰爭中,趙氏出力最多,犧牲也最大。
與以往“六卿制”或“四卿制”不同,“三卿制”中的趙、韓、魏實際上相互獨立,各家管各家的事,互不插手或干涉,事實上已經是三個互不歸屬的政權。至於晉國的公室政府,實際上是名存實亡了,晉國君主完全淪為三卿控制下的傀儡。
趙、韓、魏三家儘管在實力上不盡相同,但懸殊不大。起初趙氏的力量最為強大,韓、魏二家也不甘示弱,聯手消滅了盤踞在伊河、洛河以北的戎人部落,積極向外擴張。趙無恤死後,趙氏集團內部爆發兩次兵變,這大大削弱了趙的實力,故而趙氏在三晉中的領袖地位逐漸被魏氏所取代。
魏氏的掌門人魏斯成為三晉帶頭大哥,他吸取智氏敗亡的歷史教訓,極力維護三晉的和平團結。
從地理位置來看,三晉處於四戰之地,東有齊國,南有楚國,西有秦國,三晉被夾在其中,隨時要面臨對手的壓迫。三晉的生存之路,便是積極擴張,在對手強大之前將其打趴在地。倘若三晉不能聯合成一體,那麼輝煌將不再,而趙、魏、韓三家也將日落西山。魏斯看得明白,三家聯合,對大家都有好處,三家勾心鬥角,將大難臨頭。
因為在三家分晉後,魏、趙、韓成了獨立諸侯國,仍然維持獨聯體性質的團結,這也是戰國早期,三晉特別是魏國能雄視天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