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發劉軍

    我認為,劉備和諸葛亮就像兩口子,他倆齊心合力的時候,劉備戰無不勝。而劉備此次兵發東吳,諸葛亮是不同意的,劉備氣勢洶洶的去了,垂頭喪氣的回來了,皆因諸葛亮沒去之過。此一仗,使蜀國從此由盛轉衰,此一仲不再乎損失了多少錢財,關鍵是劉備死求了。老話說,只要命在,一切可以從頭再來,而老劉因此一命嗚呼,他從此徹底的完蛋了,所以此一役不僅是劉備的蓋棺之論,更是他一生最大的敗筆。各位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

  • 2 # 張越智872

    戰爭的目的是把我的意志強加給你。夷陵之戰是劉備要奪回荊州,保住出川的要道,打敗孫權,為關羽報仇!然而劉備卻忘了一個真理,那就是師出有名,名不正言不順。荊州本身就是孫權的地盤,無非就是借給你劉備用一用。赤壁之戰後,孫劉聯合抗曹的主要任務已經完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所以劉備就應該講信用,把戰略要地荊州及時還給孫權。然而劉備卻反其道而行之,依然堅持劉備借荊州,一借不復還的錯誤路線。最終惹惱了孫權。一舉奪回了荊州,殺死了關羽。在此關鍵時刻,劉備應該以和為貴,儲存實力,不應該因小失大。然而劉備把兄弟情義放在首位,置國家利益於次要的地位,結果張飛未戰先死,劉備也損兵折將,以失敗而告結束。為了一個借來的荊州,桃園結義的三兄弟先後犧牲。讓蜀國損失嚴重。所以夷陵之戰是劉備的最大的人生敗筆。不講信用,難以取勝。

  • 3 # 文城觀點

    "夷陵之戰"不僅說是劉備一生中最大的敗筆,而且可以說是斷送蜀國之前的勝利成果的戰略上的重要失誤。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在三國曆史上,它也算是比較大的戰役,有人甚至認為它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對於劉備來說,這是在沒有諸葛亮在身邊出謀劃策的時候他主動發動的一場進攻性的戰役,而對於東吳來講,確實一場積極防禦的戰役,而且是非常成功的防禦性戰例。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稱帝才三個多月,“桃園三結義”之一的關羽被東吳殺害了,後來,張飛也被害了,劉備念及結義之情,心裡十分氣憤,認為與東吳有不可不可戴天之仇,他以替其義弟關羽報仇為由,率軍東征東吳,想打敗孫權,為關羽復仇。孫權向劉備求和不成,便決定向曹魏求和,先化解與北面曹魏的矛盾,以專心對付劉備。

    孫權令大都督陸遜率軍應戰,防禦蜀軍的進攻。陸遜是儒率,深通兵法,他了解劉備心裡氣急敗壞想復仇,很有針對性地用以逸待勞的方式來應對蜀軍,以守為主,成功地擋住了蜀漢軍的攻勢。章武二年(222年)八月,陸遜在夷陵一帶,用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對付劉備。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皆是由木柵築成,周圍又是樹林、茅草,決戰開始後,陸遜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蜀營頓時熱火朝天,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攻擊,迫使蜀軍西退,蜀軍慘敗。夷陵之戰是蜀軍在關羽失去荊州之後的又一次慘敗,損失巨大。

    戰役失敗後,劉備西逃,但到益州東部之永安便不再西進,孫權獲勝,但他知道適合而止,遣使議和,劉備也沒有能力再戰,同意停戰,在次年四月,劉備便病死於白帝城。

    "夷陵之戰"的第一個重大失誤是違背了“隆中對”劉備與諸葛亮制定的蜀國戰略方針,放棄了“聯吳抗曹”的根本戰略原則,將聯盟物件變成了死地,結果使蜀國陷入了遭受兩面夾攻之勢。在成都的蜀軍受北面曹魏軍隊的制約,無法分兵支援東面蜀軍與東吳的戰鬥,劉備盲目冒進,大意輕敵,以勞對逸,造成慘敗。

    "夷陵之戰"的第二個重大失誤是劉備軍事謀略上的犯了大錯,他輕視陸遜,不通兵法,在盛夏於樹林裡扎七百里聯營,讓陸遜有了火攻的好機會,在謀略上,劉備自以為是,輕敵失誤,大大地輸給了陸遜,魏文帝曹丕得知劉備連營七百里,就對群臣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xí]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

    "夷陵之戰"的第三個重大失誤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在兵力和物資上損失慘重,而且還有多名將領陣亡,最後,連劉備自己也死了。這次戰役成了蜀國轉向衰落的起點,此後,蜀國開始處於弱勢,儘管諸葛亮仍想出祁山,戰曹魏,但已經力不從心了,蜀國逐漸衰落,到諸葛亮死後,蜀國也就沒有希望了。

    "夷陵之戰"也表明,諸葛亮原來同時佔領荊州和益州的戰略決策也許是錯誤的,當兩邊的其中一邊受到攻擊時,另一邊因為太遠便無法支援,荊州與益州離得太遠了,沒有辦法形成掎角之勢,關羽敗走麥城,劉備死於白帝城,或許與諸葛亮的戰略失誤不是沒有關係。

    "夷陵之戰"也提示後來的將領,不能倚老賣老,劉備自以為經驗豐富,輕視陸遜,這是造成蜀軍戰敗的主觀原因,其實,陸遜在戰役中的指揮非常出色。劉備敗在謀略上與陸遜差距很大。對於陸遜的出色指揮,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評到:“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文學家陸機在《辨亡論》中贊陸遜說:“漢王亦馮帝王之號,率巴、漢之民,乘危騁變,結壘千里,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而我陸公亦挫之西陵,覆師敗績,困而後濟,絕命永安。續以灞須之寇,臨川摧銳,蓬籠之戰,孑輪不反。”

    羅貫中對於夷陵之戰,寫詩稱讚陸遜曰:“坐帳談兵按六韜,安排香餌釣鯨鰲。三分自是多英俊,又顯江南陸遜高。”

    毛澤東讀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五十八《吳書·陸遜傳》的批語說:“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接不暇,可以各個擊破。”

    劉備的失敗和陸遜的成功,都是值得關注的,是值得借鑑的歷史教訓和歷史經驗,這也是夷陵之戰給後世留下的寶貴資源。

  • 4 # 使用者白剛

    劉備為什麼要發動夷陵之戰?這裡有幾個原因:

    一、劉備這個人本來靠織草蓆為生。也是機緣巧合,在他最困難的時候,他結識了關羽和張飛。三人以兄弟相稱,永遠忘不了桃園結義的海誓山盟。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可是,關羽被東吳政權殺害,再加上張飛的鼓動,劉備能不報仇嗎?

    二、劉備正好借關羽被害發動夷陵之戰,他想打敗東吳,為收復荊州創造有利條件。受復荊州對蜀國以後逐鹿中原、甚至三國一統都是有很大的利益!

    三、劉備和孫權有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孫權不和劉備打招呼,結果把孫夫人騙回東吳。劉備能不生氣嗎?

    那麼,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為什麼失敗了呢?因為他低估了東吳的實力。當他聽說東吳派陸遜為元帥時,覺得其乳臭未乾,大意輕敵了。大軍出征時不聽諸葛亮和趙雲的規勸,忘記了聯吳抗魏的方針!劉備打仗犯了兵家大忌,把所有營地全部連在一起,結果火燒連營。大敗而歸。從此以後。劉備只能偏安西蜀了!

  • 5 # 暮雨夜行歸何處

    我一個人吃飯旅行旅行到處走走停停……

    夷陵之戰作為三國演義三大戰役之一(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場戰役不單成就了陸遜的名聲,也斷送了蜀漢的國運,讓蜀漢失去了鼎力中原的資本。

    有很多人說,這是戎馬一生的老兵劉備的人生敗筆,在他把蜀漢事業做到頂峰的時候,卻腦子一熱斷送了蜀漢的大好前景。

    夷陵之戰為什麼是劉備的敗筆呢?因為他犯了很多兵家大忌,犯了很多讓人感覺很白痴的軍事錯誤,讓人不相信這是一個久經沙場,而且剛剛在漢中大敗曹操的劉備所打的一仗。

    荊州的丟失和關羽的死亡以及盟友孫權的背叛,讓劉備氣昏了頭,直接不論別的,起大兵伐吳。

    這就犯了兵家大忌——意氣用事。而且劉備起兵完全是意氣用事,他知道自己要想稱霸天下,就必須要保有荊州,從而威脅孫吳、防衛曹魏。

    想辦法奪回荊州這個出發點沒錯,但是這個大舉起兵實在是不可取,之前就完全沒有準備,漢中剛拿下來,還沒安撫百姓,就起大兵,很不理智。

    之後居然還犯了個昏招——大夏天的在樹林裡面結營七百里。這不是擺明招人來燒嗎,就算你夏天天熱,軍士不堪忍受,那你也要做好守備而且應該分開擺陣,互為照應。

    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猇亭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大敗病死白帝城。

    確實是個敗筆,劉備戎馬一生,雖然前期顛沛流離,雖然勝少敗多,但是可以用自己沒資本,沒實力來做藉口;但是這次呢?蜀漢實力雄厚,正值勢力頂峰,你還是大敗,說不過去了吧!

  • 6 # 黎塞留的野望

    應好友之邀,夷陵之戰之所以成為劉備一生中最大的敗筆,主要是劉備指揮不當導致夷陵之戰給蜀漢的打擊太大了。當然也有認為劉備不該伐吳的。

    先說一下這場戰役的大背景,當時由於孫權用武力奪去了荊州,還處死了與劉備交情深厚的關羽,這對劉備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挑釁。劉備為奪取本該屬於自己的南郡,就算不濟也要拿下西陵,舉重兵發起了夷陵之戰。這場夷陵之戰劉備不僅出動了大量精銳(兵力達到三萬,結合後期沙摩柯等夷人的加入總兵力可能達到五萬,也有說法是八萬,但這個資料似乎來自孫權一方的宣稱)還有一批人才,諸如馬良、馮習、張南等人(不要以為馮習、張南這些不出名就不重要了,他們能被劉備重用作為蜀漢後備人才的培養,可見他們還是有才能的,要知道當時蜀漢第一梯隊的人才已經處於凋零狀態)。

    但是馬良、張南、馮習還有傅肜、胡玉、王甫、沙摩柯等人的隕落、杜路、劉寧等人的降吳。讓蜀漢損失了一批後備人才。另外還有龐林、黃權的降魏,特別是黃權在夷陵之戰中轉而投奔魏國的舉動也很可惜,作為鐵桿的益州派,又受到劉備的重用,是當時平衡蜀漢內部派系的重要人物,而蜀漢唯一的一支水軍也葬送了。許多人才就這樣被劉備送了。

    對於蜀漢而言,這無疑是自關羽失荊州以來最慘的軍事挫折,蜀漢數萬精兵的損耗、一批一線和後備人才的喪失、蜀漢的靈魂級別的人物劉備鬱鬱而終(其實劉備之前各種挫折都經歷了,只要劉備能看得開,興許蜀漢還能有恢復的可能,當然也不一定,但是打著中心漢室、宣稱自己是漢室後裔的劉備鬱鬱而終讓蜀漢在之後缺乏了強大的號召力,再也無法像從前那樣聚攏天下人才了,這種吸粉能力是諸葛亮都無法做到的)直接讓蜀漢直接進入暮年。這種挫折是之後蜀漢各大佬無論怎麼休養生息也無法恢復元氣的。

    受夷陵之戰影響,蜀國南部叛亂四起,蜀漢的實際控制區一度只有成都附近的四個郡和人煙稀少的西漢中地區。而財力上可以說十分糟糕。與此同時北方的魏國似有趁虛而入的架勢。蜀漢進入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面對這種局勢諸葛亮花了五年才慢慢穩住。至於光復漢室,那是做夢。

    或許損失的精銳還可以透過一段時間來慢慢訓練培養,但是損失的這些人才是蜀漢不能恢復的。

    除了上述的使蜀漢蒙受巨大損失外,還有就是劉備在此之前由於已經按照諸葛亮的構想做到了與曹魏、孫吳三分天下,加之荊州的丟失,可能也導致劉備失去了下一個階段性的明確目標。因為諸葛亮當時在隆中對在三分天下後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北上中原,而荊州又是一個很好的據點,現在荊州丟了不可能只靠益州去北伐吧,而且能夠獨當一面關羽和他手上的三萬精銳也隕落了,可能讓劉備又怒又慌。

    另外當時的荊州雖然戰略地位重要,但也正是戰略地位重要導致荊州長期受戰火蹂躪,其狀況在210年後已經遜於益州。比如人口、農業等方面。荊州對於蜀漢而言如果能擁有那是再好不過,但是如果丟失則也不必太過於糾結,特別還不到需要用舉國之兵來奪取的地步。(當時的情況,即便是收復了,又能再維持多久?搞不好魏國與孫權再次聯手)而益州對於蜀漢而言是不容有失的,畢竟那裡是蜀漢的老巢。換句話來講,荊州只是蜀漢先穩住益州的情況後再進一步找機會奪取成為蜀漢統一天下的重要跳板。

    或許在劉備看來發動夷陵之戰奪取荊州的努力似乎也沒錯,因為孫權一方動手在先,當時蜀漢內部雖然一部分人不同意伐吳,但有很多人還是想報仇奪回荊州,部眾戰意高昂,出師有名,此時伐吳或許可以奪回荊州,還可以警告孫權老實一點,如果順利的話趁勢滅吳也不錯,到時候就可以為北伐統一天下打下新的有利條件。但是正像我在上面所述即使奪回荊州又如何?很有可能孫權看情況不妙和魏國聯手(在魏國看來即使荊州不在自己手上至少也不能讓蜀漢控制,畢竟蜀漢打的可是光復漢室的旗號時刻準備伐魏,蜀漢獲取荊州對魏的威脅太大了),除非劉備能順利的滅了吳國,但這又不現實。而夷陵之戰最終又在劉備的各種失算下成為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敗筆。

  • 7 # 9紫氣東來

    劉備的夷陵之戰,是關羽失了荊州,又損失了劉備三分之一的軍力,丟了一半江山之後發起的一場不該發生的戰爭,因為這一場戰爭是消耗兩弱國的生力,這是魏國最願意看到的事,好在東吳陸遜看到了這一點,立即改變計劃,保家衛國,否則劉備更慘。

    劉備不去打荊州,直接攻打東吳,一來自不量力,憑國力,軍事實力,還不到東吳的一半,實實在在的狗急跳牆,孔明,趙雲都勸之無用,這說明什麼,劉備急紅了眼,跟斗雞一樣,哪還顧得上什麼政治,國策,夷陵之戰的基本意思是跟賭徒基本上沒區別,但劉備輸了,而且輸得很慘,陸遜贏了,贏了之後更大的隱患在等著他,所以講劉備的夷陵之戰實屬他一生最大的敗筆,也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近期時間忙很少與諸位網友交流敬請諒解!!!

  • 8 # 求圓4

    謝謝邀請;劉備在一生的戎馬生涯中,經歷了許多驚濤駭浪和浴火重生的場面,但都能從困境中走出,他的力量能夠從小到大並且是越戰越強,唯獨這“夷陵之戰”失敗導致劉備傷筋動骨,不計其數攻打東吳的蜀軍幾乎全軍覆沒,損失了無數的車船、糧草、物資等。甚至連劉備本人險些性命難保。

    鑄成這場大錯的完成歸咎於劉備本人,是由於劉備一意孤行,不聽諸葛亮、趙子龍等人的勸諫,在毫無勝算把握的情況下輕舉妄動想奪回荊州,意欲速戰速決的劉備,結果在陸遜堅守不戰的策略面前打成了持久戰,由於氣候的炎熱,士氣的疲憊,劉備把水陸大軍棄船在深山密林裡安營紮寨,給陸遜創造了用火燒連營的條件,導致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而告終,造成的蜀軍將士傷亡之大、物質損失之多是劉備一生中空前未有的,劉備只能是悔恨交加,痛心疾首而無可奈何。

  • 9 # 夢想家2021

    為什麼說夷陵之戰是劉備一生最大的敗筆

    夷陵之戰的發起,嚴重偏離了“隆中對”戰略規劃,以劉備身殞為標誌的慘敗結局,徹底斷送了一統天下的夢想。

    夷陵之戰慘敗,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惡果。第一個是劉備身死,剛剛成立的蜀漢,失去了領導人,陷入了漢室敗亡“怪圈”,形成了“主少臣強”的的尷尬局面;第二,聯盟破裂,儘管在劉備身死之前,接受了東吳請和,但經此一役,關係再難彌和。之後諸葛亮“六出岐山”,不得不提防這個以前的“盟友”。第三,軍事力量大大削弱,新生代幾乎損失殆盡,重挫了剛剛建國蜀漢集團計程車氣。以至在以後的征戰中,“蜀中無大將,寥化充先鋒”。

    夷陵之敗,《蜀書》記載有將軍吳班、馮習、陳式(水軍)、鎮北將軍黃權、侍中馬良、五谿蠻夷;《吳書》更為詳盡:“使將軍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廖淳、傅肜等各為別督,先遣吳班”;“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備大慚恚,曰:“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劉備夜遁;大都督馮習,前部都督張南,五谿蠻夷之王沙摩柯被斬首;杜路,劉寧等投降。備大慚恚,曰:“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豈非天邪?特別耳熟的一句話。“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被十面包圍時,也是這麼想的

    天意如此嗎?英雄末路固然令人扼腕,但一步步走向末路,絲毫沒有自身因素嗎?觀其一生行止,高光時刻,已經埋下了敗亡的種子。也許正因為他們的侷限性,人們稱之為英雄。漢高祖卻被人稱做“流氓”,為什麼?能屈能伸,“厚黑”之處,人皆不能及也。

    人們從演義中瞭解的劉備,大概是愛哭,臉厚,軟弱。實際上完全背道而馳。先主秉性剛烈,意氣用事,愈挫愈勇,天下英雄,曹操識劉備,劉備又何曾把其他人放在眼裡。

    按劉備一生事蹟,治軍有方,於戰略大局略有虧欠。正應了後世一句話:當他手裡只有一把錘子,看什麼問題都像是釘子。當他憑戰鬥,憑堅持就可以打下一片江山,戰略,那是什麼?

    劉備畫像:

    1,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2,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緩系其頸著馬柳,棄官亡命。

    _鞭打督郵,是劉備做的

    3,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

    _遇賊力戰有功

    4,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

    _公孫瓚處屢立戰功

    5,布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海西。楊奉、韓暹寇徐、揚間,先主邀擊,盡斬之。

    _領徐州牧,為呂布所敗,征戰不休

    6,呂布惡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敗走歸曹公。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

    _進入曹公視野

    7,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

    _叛出曹營,又入徐州

    8,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並禽關羽以歸。

    _一敗於曹操

    9,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千人。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

    _官渡之戰袁紹陣營,一敗曹操

    10,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_在劉表處,火燒博望坡,二敗曹操

    11,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

    _長坂坡二敗於曹操

    12,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_赤壁孫劉聯手,三敗曹操

    13,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先主進軍圍雒,十九年夏,雒城破,進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先主復領益州牧,

    _攻略益州,站穩腳跟,隆中對戰略成功大半,先主的戰略執行開始面臨考驗

    14,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

    _荊州與盟友不可兼得,東吳一奪荊州

    15,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遣黃權將兵迎張魯

    _迫於形勢,二次連和

    16,曹公使夏侯淵、張郃屯漢中,數數犯暴巴界。先主令張飛進兵宕渠,與郃等戰於瓦口,破郃等,郃收兵還南鄭。先主亦還成都

    _佔據漢中,四敗曹操

    17,二十三年,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成都,皆為曹公軍所沒。

    _三敗於曹操

    18,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軍所署益州刺史趙顆等。

    _定軍山五敗曹操

    19,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于禁於樊。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

    _劉備晉位漢中王,孫劉聯盟二次破裂,東吳二奪荊州,關羽殞命

    20,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

    _一生之敵曹操已去,漢中王登基稱帝,此時此刻,天下誰何?

    21,六月,以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

    _登基稱帝,三兄弟已去其二,一個時代結束了

    22,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23,冬十月,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

    _夷陵之戰後,聯盟複合

    24,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先主一生之敵,惟曹操耳。按《蜀書》記載,與曹操相爭,六勝,三敗。曹操一去,當世誰能入劉備法眼。“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在曹劉眼中只算得子侄輩。孫劉,合則兩利,分則兩敗,對此,劉備是幾乎沒有認識的。他對孫權沒有了解的興趣。用後人的眼光看,赤壁之戰,東吳出力甚大,足以展示其實力;一奪荊州,迫使劉備讓步,足以展示聯盟作用;二奪荊州,襲殺關羽,其綜合實力,還不夠直觀?

    為什麼說夷陵之戰是劉備一生最大的敗筆?

    偏離戰略規劃,盲目出擊,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預案,打敗東吳後該怎樣?打敗之後要如何收場?就算打贏,會不會是“贏了戰役,輸了戰略?”還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 10 # 雲淡風清29

    夷陵之戰,是劉備人生的最後一戰。對於夷陵之戰,後世大多采取批評的態度。認為劉備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不顧孫劉聯盟的大局,孤注一擲,發動了這場戰爭。

    夷陵之戰時劉備已六十多歲,在當時已進入高齡。發動這場戰爭的藉口是替關羽報仇。如果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劉備的這次戰爭行動是另有原因。在三國時期戰事頻繁,劉備作為馬上君王,一生征戰,早已滿身傷病,六十三歲已是難得高齡。

    東吳襲取荊州之後實際上劉備已經被困在蜀中。而作為雄才之主,劉備絕不甘心坐守蜀地,困敝而亡。他預知自己時日不多,趁尚有能戰之將與謀國之士在,力爭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為蜀漢打出一片光明前景才是劉備的真實意圖。

    夷陵之戰從後世來看,是一次慘敗。從當時的劉備的角度來說是無奈的選擇。他的兒子是什麼樣的人他最清楚。靠劉禪為蜀漢開啟局面,劉備信不過。他自己是時日不多“只爭朝夕”。與其困守而亡不如放手一博爭取生機。因此夷陵之戰是劉備的必然選擇。

    戰場之事瞬息萬變。劉備牛逼的部署,並沒有多大的毛病,意外的是,在戰爭發動之前,損失了張飛這樣一員能戰大將。讓劉備人手捉襟見肘,打亂了他的戰略部署。而他的盟友五溪蠻族又是一群汙合之眾,根本沒有起到牽制東吳兵力的作用,再加上陸遜見識更高超過了劉備,使劉備的誘敵之計落空,夷陵之戰才最終慘敗。

    即便如此我們也不得不佩服劉備這位梟雄的膽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隆鼻手術術後如何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