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雍親王府

    親弟弟胤禵與雍正關係不佳,是因為二人雖為一母所生,但是並非一母所養。

    雍正與十四阿哥胤禵的生母都是孝恭仁皇后烏雅氏,也就是康熙朝時期的德妃。

    烏雅氏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1679年)晉封為德嬪,康熙二十年(1681年)晉封為德妃,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生皇十四子胤禵。

    雍正出生時,德妃還沒有被冊封,直到雍正兩歲的時候,才被冊封為德嬪。所以按照當時清朝後宮的規矩,生育皇嗣但是沒有受到冊封的妃嬪,是沒有資格撫養自己的孩子的,因而康熙下旨,將雍正安排給當時還是貴妃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

    德妃生十四阿哥胤禵的時候,已經是位列四妃,地位和名分已經與生雍正之時不可同日而語,因而是有資格撫養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十四阿哥從小就是被自己親媽撫養長大,烏雅氏也是更喜歡自己的這個小兒子。

    而也正因為這兄弟二人,不是由同一任撫養,從小不是在一起長大的,生長的環境、接受的教育、相處的玩伴完全不同,再加上“九子奪嫡”,兩人分屬不同的陣營。所以雖然是同父同母,但是關係卻勢如水火。

    雍正與十三爺,最初是因為同有寄養在其他妃子那裡的經歷,而惺惺相惜。

    十三爺胤祥,生育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由於章佳氏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去世,十三爺胤祥也被康熙安排,有雍正皇帝的生母,德妃烏雅氏撫養。

    正是這段寄養的經歷,讓雍正和十三爺變為了惺惺相惜的兄弟,一方面,雍正對於這個寄養在自己母親這裡,比自己小8歲的弟弟關愛有加,另一方面,兩人在童年時期都被寄養在其他妃子那裡,不是由母親撫養長大的經歷讓他們產生了共鳴,因而雍正和十三爺自小關係就非常的要好,並且,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十三爺自始至終,都是堅定的站在雍正這一邊。

    如果沒有十三爺的犧牲,雍正早就從“九子奪嫡”中出局了,甚至可以說,雍正的皇位在一定程度上是十三爺讓給他的。

    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12歲的胤祥第一次跟隨康熙去盛京謁陵,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整整10年間,康熙帝只要離開京師,無論去哪裡,都會把十三爺胤祥帶在身邊,足可見康熙對於十三爺胤祥的喜愛。 但是因為康熙兩廢太子的事情,突然失去了康熙的寵愛。

    正史中的十三爺並不像《雍正王朝》中的那樣,是太子黨的一員,相反,他也是反太子集團的一員,在康熙兩廢皇太子的過程中,十三爺胤祥都積極參與其中。而當時的康熙,非常反感皇子反對太子,覬覦皇位的行為,因而在知曉十三爺也在串通串聯,企圖推翻太子後,大為惱火,但是康熙並不認為這是十三爺自己的所為,而是背後有人指使,他讓十三爺胤祥一再交代誰後幕後指使之人,而十三爺就是閉口不談,因而盛怒之下的康熙不僅疏遠了十三爺,而且還將其進行圈禁。

    十三爺所要保護的人,正是雍正,也正是因為十三爺的保護,讓雍正順利度過兩廢皇太子的危機,贏得了康熙的信任,並且最終奪得了皇位。如果那個時候,十三爺說出了雍正,那麼按照當時的情況,十三爺繼位的可能性也將變得極大。

    雍正登基後,對於十三爺和十四阿哥可謂是天壤之別。

    由於十三爺對於雍正能夠成功奪取皇位做出了巨大的自我犧牲,加上二人從小親密無間的感情,雍正一繼位就冊封十三爺為和碩怡親王,總理朝政事務,同時,還將十三爺的生母章佳氏冊封為敬敏皇貴妃,棺槨抬出來按照皇貴妃的標準重新葬入康熙的景陵地宮。而十三爺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做出的貢獻遠遠超過了《雍正王朝》中所講述的,雍正與十三爺胤祥,也成為一代君臣兄弟的典範。

    但是對於十四阿哥,雍正則是完全另一種方式的對待,在奪了十四阿哥兵權的同時,發配十四阿哥前去看守皇陵,雍正四年(1725年)改為圈禁,直到乾隆登基後,十四阿哥胤禵才重新獲得了自由。

  • 2 # YAO活力無限

    因為雍正出生後由皇后佟佳氏撫養,也就是隆科多的姐姐所以後來隆科多也是對他這個外甥也是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十三阿哥出生後由雍正的生母德妃撫養,是相同的遭遇(出生後都不是由自己的生母撫養,由其他妃子撫養),讓他們站到了一起。

    其次,他們分屬不同的陣營,一開始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就屬於太子黨,十四阿哥屬於八爺黨。

    最重要的一點,十三阿哥性情豪爽,為人正直;十四阿哥心胸狹窄,容不得他人,這也使得雍正和他的關係比較疏遠。

  • 3 # 叫我丶嘉官人

    在之前,老十四與老四的關係沒有哪呢直接的衝突。

    而在太子被廢,大阿哥被軟禁,三阿哥歷來人畜無害,至少表面上是這樣的,皇位的繼承又變好像人人都有機會了一樣,而大將軍,因為要從皇子中選出,所以這個時候連老四都忍不住拿起了長時間不拿的弓箭,企圖一博,而最終的老十四躲得大將軍王,好不風光,連自己頂撞康熙都沒被處罰,生母反而被加封皇貴妃,這一切,不得不讓老十四飄飄然,而最後,等來的卻是晴天霹靂,聖組皇帝駕崩,繼位的是老四,就這一點他就不服,他認為,他的皇位被老四奪走了!!所以,關係能好到哪去??

    而老十三,歷來忠肝義膽,對父親忠心,對父親選定的繼承人太子也忠心,沒有其他想法,而老四身為太子或者說效忠皇帝的皇子勢力的領頭人,靠在他的身邊自然沒錯,而當太子第一次被廢,又被重新啟用之後的變本加厲的報復,老十三也是看在眼裡,他知道太子不可能長遠了,而自己本身效忠的就是康熙,其次才是太子,只要康熙在,康熙指定誰繼承,他就可以服從誰,不一定非得是太子,而他本身就不被康熙喜歡,最後雖然是鐵帽子王,可是在康熙時候只是個貝子,這在康熙時期是很少見的。

    所以,他選擇的是老四,換種說法,他知道自己不可能,也不願意跟那些耍陰謀詭計的人同流合汙。而老四的為人他看在眼裡,既然大家都能掙,為什麼老四不行?自己集團的人,不管是誰被康熙選中,依然是效忠康熙,而兩人都嫉惡如仇,這一點可能是他自己的選擇吧。

    只能說兩個人從出發點都不一樣,關係的好壞,從最開始就明瞭了。

    個人看法

  • 4 # 微風之語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雍正雖然和十四阿哥本是一母所生,成長的環境卻不同,感情上更是沒什麼交集,反倒是和成長經歷相似的十三阿哥情同手足,關係親密的很。

    當時的清宮裡面有一條特別不好的規定,就是皇子們的生母如果身份低微的話,是沒有資格親手撫養孩子的,生下來的皇子或公主要交給身份尊貴的嬪妃代為撫養(既然嫌棄出身不高,幹嘛還寵幸,同樣為女人,區別太大)。

    雍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生的。當時雍正出生時由於自己母親烏雅氏的身份還只是貴人位分,是沒有親手撫育兒子的資格的,出生的雍正也就被送給了當時康熙的貴妃佟佳氏(後來的孝懿仁皇后)來撫養。

    直到十四阿哥出生的時候,雍正的生母烏雅氏已經晉升為德妃,身份上早已經今非昔比,並有權親手撫養十四阿哥。

    雖然生下了兩個兒子,但雍正並沒有讓自己撫養,因此雍正對母親沒有特別深的感情。德妃也因此和大兒子也是感情疏遠,特別是有了十四阿哥後,德妃把對大兒子虧欠的感情都傾注到了十四阿哥身上,對自己的這個小兒子是各種喜歡。和對雍正的感情成了冷熱兩種。

    正是因為雍正從小寄養在別處,所以長大後就和自己有相同成長經歷的十三阿哥關係特別好。也正是因為兩人有相同的成長經歷,奠定了兩人的生死之交。在面對“九王奪嫡”的時候,十三阿哥永遠站在雍正的一面。

    十三阿哥胤祥,出生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母是敬敏皇貴妃章佳氏,由於章佳氏在十三阿哥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十三阿哥也被康熙安排,讓別人來養,其養母就是雍正的生母,當時的德妃烏雅氏。

    因為兩人都有相似的寄養經歷,讓雍正有機會和十三阿哥相識,變成了無話不談的兄弟,雍正對這個比自己小七八歲的小弟弟非常同情,由於是寄養在自己母親的身邊,雍正對這個養弟疼愛勝過親弟弟。

    特別是在三人成年之後,在處理事情上和康熙的重視程度上也慢慢顯現出來。十三阿哥一直站在雍正的身邊,特別是“九王奪嫡”的時候,如果沒有十三阿哥做出的努力,估計雍正早就沒戲了。

    而十四阿哥由於能力出眾,被康熙封為兵馬大元帥,據說康熙臨死的時候把皇位傳給了十四阿哥,是雍正把“十四”改為“於四”才繼承皇位,而做了皇帝的雍正更是奪了親弟弟的兵權,軟禁起來了。

    眾所周知康熙的子嗣很多,但是始終把太子的位置留給二阿哥胤礽,原因就是康熙對赫舍裡皇后的承諾,但是做了幾十年太子的胤礽屢次聯合重臣,胡作非為,覬覦皇位。康熙對此非常反感,經過兩次廢立後,終於決定不再立太子,而改為遺囑。這樣使很多皇子都對皇位蠢蠢欲動,拉幫結派,其中以八阿哥為首的一派,加上太子一黨,還有暗中操作的雍正(雍正表面上是擁戴太子的,把自己的光芒隱藏起來)。

    特別是“九王奪嫡”事件中,康熙誤認為十三阿哥是串通太子造反,非常生氣,審問十三阿哥背後是不是有人指使,因為康熙知道自己的十三子不是個迷戀權利的人。但是自始至終十三阿哥都沒有說出雍正,康熙一氣之下把十三阿哥軟禁了十幾年(其實這也是對兒子的保護)。

    正是因為十三阿哥的捨己保護,讓雍正躲過了康熙的懷疑,贏得了康熙的信任,為以後贏得皇位打下了基礎(設想一下如果十三阿哥供出雍正,歷史應該會改寫)。

    而雍正登基後,對待十三爺和十四阿哥的待遇可是天地懸殊。

    為了感激十三弟對自己一直以來的付出和成全,雍正繼位後立刻就封了十三阿哥為和碩怡親王,總攬朝堂政務,同時還追封十三阿哥的生母封為皇貴妃。而十三阿哥對於剛雍正的江山可謂是盡心盡力,直到死的死後還在為雍正出謀劃策。

    特別是在十三阿哥英年早逝的時候,雍正更是痛哭涕零說:十三弟之後再也沒有人如此真心對我,更是把十三阿哥唯一的女兒破格升為公主,寄養在宮裡撫養。

    對於自己的親弟弟十四阿哥,雍正則是展現自己“冷麵王”的一面,首先奪了十四阿哥的兵權,併發配十四阿哥前去看守康熙的皇陵,雍正四年(1725年)又改為圈禁,對待自己的親生母親也是,直到雍正繼位很久才封自己的生母為皇太后,更是追封自己死去的養母為孝懿仁皇太后。

  • 5 # 有得觀史

    十三阿哥胤祥的母親是鑲黃旗包衣出身,入宮後只是庶妃,生前一直沒有得到冊封,死後康熙追封敏妃,因為出身低微沒有撫養皇子的資格,胤祥出生後由胤禛的母親德妃烏雅氏撫養,這樣胤禛、胤祥、胤禵三個人就有了更多交集。

    這哥仨曾經被一個母親所養,本來應該互幫互助,團結一致,事實上,胤祥和胤禛關係密切,胤禵卻走到了胤禛的對立面,這其中性格不同是主要原因。

    胤禛和胤祥經歷極其相似,胤禛出生時烏雅氏還沒有冊封德妃,沒有資格撫養胤禛,他就被送給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胤祥是被送給烏雅氏撫養,這一點兩個人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孝懿仁皇后沒兒子,德妃烏雅氏有兩個兒子。

    因為不是跟生母長大,不能隨性,時間久了就養成了隱忍性格。因為孝懿仁皇后就養胤禛自己,烏雅氏同時撫養胤祥和胤禵,胤祥和胤禵只差兩歲,年齡相仿,胤禵是親生的而且年齡小,烏雅氏給予胤禵的關愛多點這也正常,但胤祥的感受不一樣。胤祥的隱忍要比胤禛還強。

    胤祥和胤禛還有一個共同的性格特徵,就是揣摩別人心思的能力特別強。在別人家長大,經常要看別人眼色行事,察言觀色的能力慢慢就磨練出來。由於缺少親生父母的愛,他們內心都很孤獨,也都很強大。

    所謂魚找魚蝦找蝦,胤禛和胤祥性格很像,所以很容易走到一起。而胤禵是個直爽之人,性格平易近人,這和八阿哥胤禩很像,所以他們走到了一起。

    另外,胤祥和胤禛關係好,還有一個原因,德妃烏雅氏把更多的愛給了胤禵,胤祥受冷落,內心孤獨淒涼,他對愛的渴望是極其強烈的。胤禛比胤祥大八歲,這時胤禛處處關心照顧胤祥,教胤祥學算術、練書法,胤禛的關愛在胤祥心裡留下了深刻印記。

    胤禵有生母愛著,根本不需要胤禛的關心,兩人在一起時間又少,所以胤禵和胤禛關係本來就不近,後來胤禵自認為成了康熙的繼承人,結果胤禛把皇位搶了去,兩人關係就更差了。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6 # 農民工歪說古今

    為什麼允禵和雍正帝關係不佳,反而是十三阿哥胤祥與雍正帝更親密?這個問題沒有正解!尋常人家,兄弟以一母同胞為主,為了一點兒拆遷款大打出手、老死不相往來的例子太多太多。更何況是帝王之家,面對至高無上的皇位、皇權,一母同胞又能算什麼?允禵和清世宗(雍正帝)關係不佳再正常不過了。順帶說一句,恂勤郡王不叫胤禵,叫允禵!允禵是雍正元年為了避清世宗帝諱改的名字,恂勤郡王原名與清世宗同音,叫胤禎,但一直存在爭議。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他肯定不叫胤禵!

    除了利益衝突引起的兄弟不和之外,允禵與清世宗關係不佳可能與他們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也有一定的關係。烏雅氏生清世宗之時,地位低下,僅僅是所謂“官女子”,也就是和皇帝發生過關係的宮女。根據清制,彼時的烏雅氏沒有資格自己撫養子女。因此,清世宗自幼便被父親清聖祖(康熙帝)交給了自己的表妹兼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康熙二十七年生允禵時,烏雅氏已經貴為德妃,是後宮主位之一,允禵自然也就由烏雅氏自己來撫養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烏雅氏對兩個兒子(確切說是三個,但是皇六子允祚六歲早殤)明顯一碗水不端平,更加鍾愛允禵,與清世宗關係相對冷淡,這或許也是兄弟二人關係不佳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年齡可能也是一個原因,清世宗整整大了允禵十歲!因此,允禵與這位年長的胞兄一直關係一般,反倒是和與自己年齡差距相對較小一些的允禩、允禟、允䄉等人關係更加密切一些。當然,這些都是次要原因,利益衝突顯然是第一位的。

    那麼,胤祥為什麼和清世宗關係密切呢?同樣和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有關。胤祥的出身和清世宗十分類似,出生時生母章佳氏的身份同樣也是所謂的“官女子”,沒有任何名分。這就註定了章佳氏沒有資格撫養胤祥,那麼胤祥是由誰養大的呢?清世宗的生母烏雅氏。胤祥出生兩年之後,烏雅氏的親兒子允禵出生了。試問親兒子和養子,烏雅氏更重視誰?清世宗是親兒子,烏雅氏尚且不冷不熱,更何況胤祥?胤祥的待遇可想而知……就在這個時候,比自己年長八歲的大哥哥清世宗出現了,兩個人的童年遭遇有著太多的相似,加之胤祥的養母是清世宗的生母,清世宗一直對胤祥這個弟弟頗為照顧,這也使得二人雖非一母同胞,感情卻遠勝同胞兄弟。

    也正是因為這層關係,胤祥一直對清世宗這位大哥哥感情深厚、忠心耿耿。在所謂“九子奪嫡”期間,胤祥是唯一公開為清世宗站臺的兄弟!這或許也是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胤礽被廢之後,清聖祖刻意冷落胤祥的原因之一,為的就是藉此考察“繼承人選”清世宗的反應,同時也是為了避免胤祥給清世宗帶來負面影響,畢竟胤祥已經卷進了廢太子風波,還曾經被短暫幽禁。由此也可見,胤祥和廢太子、理密親王允礽的關係應當還是不錯的。當然,胤祥患有“鶴膝風”(骨結核)也是一個方面,康熙五十一年之後的十年,胤祥幾乎消失在了史籍之中,就是因為結核病需要長期休養的緣故,並不是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所說的被圈禁。

    雖然在養病,應當說胤祥這十年裡也並沒有閒著,起碼一直充當著清世宗智囊的角色。這也是清世宗為什麼即位伊始便正式冊封胤祥為怡親王並任命其為四個總理事務大臣之一的原因所在,因為胤祥一直都是自己的死黨!如果胤祥徹底退出了十年之久,試問清世宗還敢那麼信任胤祥嗎?個人認為很難說。當然,說胤祥追隨清世宗僅僅是因為兄弟情深或許也有點絕對了。以胤祥的出身和實力,爭儲是沒有希望的,而清世宗卻很有希望。在皇太子允礽不行且最終被廢的情況下,追隨清世宗是胤祥最佳的選擇,無論跟隨允祉、允禩還是允禵,胤祥都得不到後來的一切,不是嗎?這或許也是原因之一。

  • 7 # 史海爛柯人

    親兄弟不見得就感情深,感情深也不意味著就不會手足相殘。想想玄武門之變中的兄弟喋血,再看看九子奪嫡中的黨同伐異,這個問題倒也不難理解了。當然,除了利益的關係的糾葛,胤禛與胤禵之間的冷漠,也與他們童年時的成長經歷有關。

    雍正皇帝胤禛和十四皇子胤禵,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不過,胤禛生於1678年,胤禵生於1688年,他們的母親在生他們兄弟兩人時的身份有著天壤之別:在生胤禛時,烏雅氏還未被冊封,根本沒有撫養皇子的資格,而等到胤禵時,烏雅氏已經經過兩次晉升。據《清史稿》所載:

    孝恭孝恭仁皇后,烏雅氏,護軍參領威武女。後事聖祖。康熙十七年十月丁酉,世宗生。十八年,為德嬪。二十年,晉德妃。世宗即位,尊為皇太后,擬上徽號曰仁壽皇太后,未上冊。雍正元年五月辛丑,崩,年六十四。葬景陵。上諡,曰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后。子三:世宗,允祚,允禵。允祚六歲殤。女三:其二殤,一下嫁舜安顏。——《清史稿》

    以上文獻中的“允禵”即胤禵,因胤禛即位後諸兄弟避諱,將“胤”字改為“允”。在康熙二十七年生胤禵時,烏雅氏已經是德妃,所以,胤禵比胤禛要幸運得多,能夠跟隨母親長大。而胤禛出生時,則因生母地位卑微,被康熙飭命交由當時的皇后佟佳氏撫養。

    胤禛和胤禵雖同父同母,但兩人年齡相差十歲,而且並未由一母所養,故而兩人之間的感情相對冷漠,彼此都不太親近對方,甚至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中成為了對手。

    不過,胤禛雖然一直韜光養晦,表面上看似與世無爭,但卻與十三皇子胤祥感情甚篤。胤禛和胤祥為何情誼深厚,似乎很難找到具體的史料予以支撐。人的感情終究是複雜的,兩人情投意合,政治利益又一致,可能是他們始終“結盟”的關鍵因素。

    另外,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的是,胤祥早年間頗為得寵。按《清史稿》所載:“(胤祥)聖祖第十三子。康熙三十七年,從上謁陵。自是有巡幸,輒從。”胤祥生性純誠,且少年時得寵,善於察言觀色的胤禛,同這位兄弟走得近,倒也並不令人意外。

    南方水患時,胤禛、胤祥曾一併到巡視提防,在隨駕辦差的過程中,兩人接觸又較多。如此一來,在日後的九子奪嫡中,胤祥和胤禛的關係便十分親密了,而十四子胤禵則加入到了皇八子黨,同自己的親哥哥成了政敵。

    另外,胤祥之所以力挺胤禛,多少也與自己的失寵有關。在康熙廢黜太子胤礽之前,胤祥是康熙眼中的紅人,凡是出行均會攜帶老十三。可是,隨著太子被廢,康熙的性情也發生了變化,尤其明顯的就是疏遠了胤祥。關於胤祥在康熙朝的史料不多,很可能他在廢黜太子時的某些表現引發了康熙的不滿,故而開始失寵。

    因此基本可以推斷,失寵後的胤祥,覺得自己奪嫡成功的希望不大,便更加註重與胤禛的關係。而胤禛在登上皇位後,對自己這個鐵桿心腹自然極其看重。雍正即位之初,便封允祥為怡親王,不久又命他管理戶部三庫,身居要職。後來,雍正甚至親筆書寫了“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榜,賜予允祥。同時降旨稱:

    “怡親王事朕,克殫忠誠,職掌有九,而公爾忘私,視國如家,朕深知王德,覺此八字無一毫過量之詞。在朝諸臣,於‘忠勤慎明’尚多有之,若‘敬誠直廉’,則未能輕許。期鹹砥礪,以副朕望。

    雍正對允祥的褒揚,幾乎是前所未有的,他同時用“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盛讚允祥,並在諭旨中公開表示,朝中“忠勤慎明”的大臣較多,可能做到“敬誠直廉”的人卻很少,強調大家以允祥為榜樣。

    可是,雍正對於自己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允禵,卻完全是另一番態度。在雍正登基後,藉機剝奪了允禵的王爵,將其降為貝勒。到雍正元年春天時,允禵又被留在景陵守孝,實則是受到了幽禁。後來,雍正又屢次打壓允禵,終雍正一朝,他這個胞弟都過得非常淒涼。

  • 8 # 秋媚讀史

    “親”和“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沒有必然性,魯迅和周作人關係很親卻不密。尤其在帝王家,關係的密度與親度更難成正比,楊廣與楊勇、曹植與曹丕、李建成與李世民都是親兄弟,關係上卻勢同水火。胤禛與胤禵、胤祥都是皇子,他們之間充滿愛恨情仇與利益糾葛,關係遠近並不由“親”決定。

    先看他們三的成長經歷

    胤禛與胤禵,同為康熙的德妃烏雅氏所生,但兩人的成長線路不一樣。

    胤禛出生時,烏雅氏由於級別太低沒有資格親自撫養,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胤禛被皇貴妃佟佳氏帶大。等到胤禵出生時,烏雅氏已晉升為德妃,具備了撫養皇子的資格,胤禵就是其親自帶大。所以,胤禵與胤禛即使是親兄弟,兩人小時候的交集也不多。

    在中國,做母親的一般都比較疼小兒子,何況胤禵是德妃親自撫育的,得到的母愛會更多。德妃在對待兄弟倆的態度上,一碗水端不平也會影響兄弟關係。

    胤祥是章佳氏所生,但是章佳氏在胤祥十三歲時就去世了。按照清代皇宮慣例,胤祥需要其他妃嬪代為撫養,而撫養他的人正是德妃。

    胤祥好書畫,正好胤禛也好那一口,兩人志趣相投,很快就建立起密切聯絡,不似同胞勝似同胞。雍正後來在胤祥的祭文中回憶:

    胤祥小時候很受康熙的恩寵,後來在廢太子時失去聖眷。而胤禛早年也不太受皇帝待見,只能以“閒人”自居。兩人經歷上“同是天涯淪落人”,更能讓彼此惺惺相惜。

    都是奪嫡之爭的參與者,但角色定位不一樣

    胤禵與胤禛在奪嫡之爭中,始終處於對立狀態。胤禛自成體系,胤禵先是胤禩一派,然後又自立山頭。自始至終,兄弟兩都不在同一陣營。皇位就一個,兄弟兩卻都想要,但只有一人坐上去。

    尤其在胤禵成為大將軍王之後,一躍而成為“準太子”,對胤禛形成強大的競爭壓力。與其說胤禵與胤禛是親兄弟,不如說他們是“友商”。如果將胤禛比作小米,那胤禵就是華為,而胤祥就是紅米。

    胤祥的立場始終比較堅定,始終都與胤禛一夥。在大阿哥鎮魘胤礽的事件中,胤禛其實也有份,但他卻死不承認,還是胤祥跳出來為其頂罪。胤祥的行為保護了胤禛,卻導致自己被圈禁,還成了康熙朝唯一沒有封爵的成年皇子。

    後來胤祥得到雍正的格外恩寵,與他奪嫡時的立場密不可分。這也說明一個道理,幫領導辦十件好事,不如替其辦一件壞事或者背一次黑鍋。

    雍正即位後,胤祥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但他沒有恃寵而驕,依舊忠心耿耿,協助雍正處理軍國大事。而胤禵坐鎮西北,又有軍功,手握十幾萬大軍,當其聽到胤禛繼位後,表示出懷疑的態度,讓本就將他作為重點防範物件的雍正對其更不信任。

    胤禛與胤祥在多年的交往中,已經形成密切的戰友同盟關係;胤禛與胤禵圍繞著皇位,形成的是競爭關係,雙方利益不一致。

  • 9 # 閒人小吳

    為什麼親弟弟胤禵跟雍正帝關係不佳,反而和老十三胤祥更親密呢?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雖然胤禵和雍正都是同一個媽親生的,也只能代表他們的關係是親兄弟,日後處事,價值觀、利益未必是同一個陣營的。連平民百姓因為一點利益,還能大大出手,更何況是帝王之家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雖然關係不親密,但打斷骨頭連著筋,在對外方面是不會害了彼此的?

    首先我們看看那個年代,他們的父親康熙大帝在位時間很長,兒子眾多,到了晚年就出現了九子奪嫡的事件。每個人都有可能登上王位,都再謀劃自己的戰略,包括老四胤禛(即雍正帝)老十四胤禵,但唯獨老十三雖陷在其中,但無爭王之心,一心輔佐追隨老四。所以無論從私人關係、黨派之爭、利益之爭,胤禛和胤祥是再同一條繩上,因此關係會親密些。

    為什麼胤祥沒有爭奪王位之心,那可以從下面的分析出找出答案。

    三人的出身

    首先看下他們的出身,胤禛比胤祥大八歲,比胤禵大十歲,年齡上存在差異。胤禛出生時,烏雅氏由於級別太低沒有資格親自撫養,只能把胤禛交予當時的皇貴妃佟佳氏貼身撫養。這是清朝等級制度的規矩,皇子地位比較尊貴,如果生母地位低下時無權撫養自己的孩子的。相當於胤禛從下跟著養母長大,很少得到生母的關心,感情自然就淡了很多。出生於晚八年的老十三胤祥生母章佳氏同樣地位不高,更可悲的時再胤祥十三歲時其母卒。讓原本就從下心思縝密的十三更孤僻一些。胤祥當時交由烏雅氏來撫養,此時的烏雅氏位分已晉升為德妃,可以撫養子女。所以由胤祥尤其撫養。胤禵比胤祥小兩歲,自然時由德妃親自撫養的自己的兒子。再照顧兩個孩子的基礎上,自然對親生的相對會看重些,包括周邊的服侍人也時如此吧。老十三也是嚐到了寄人籬下的感覺。相比胤禛生母雖在,但因從下都跟著皇貴妃生活,自然對親生母親的愛也會很少,也是受到寄人籬下的感覺。和胤祥真是同病相憐。

    興趣愛好一致

    兩人的所處環境,同樣也改變了兩人的修身養性。隱忍、察言觀色等性格相同,經常往來。再加上他們都喜愛寫字、畫畫、往來就會更多。不似親兄弟也勝似親兄弟。我想應該也有德妃的緣故,當父母的無法做到一碗水端平,本身就對小兒子比較喜歡,又從小再身邊撫養。老四和老十三自然和這個小弟弟的關係,也會疏遠一些,也是人之常情。

    奪嫡陣營不同

    老十三因生母位分低下,自知無能力參與奪嫡,也就說從根本上斷了這個念想,全力協助老四奪嫡。老十四呢,本身母妃位分較高,自認能力出眾,平時和八阿哥關係親密。初次站位在八哥陣營。立場開始出現不同,鬥爭就會更加激烈。在胤禵成為大將軍王之後,奪嫡籌碼開始大增,此時已成為人們心中的準太子人選,開始自成一派,對胤禛形成的競爭壓力空前強大。王位只有一個,成王敗寇,此時的他們已不可再調和了。

    胤祥有恩於胤禛

    在大阿哥鎮魘胤礽的事件中,胤祥跳出來承擔所有罪責,其實胤禛也有參與,但就這樣的一個俠王,為了保護胤禛,卻導致自己被圈禁。

    胤禛奪嫡當晚,胤祥被放出來後,孤身一人前往豐臺大營,控制豐臺大營兵力,也為胤禛順利上位保駕護航。

    雍正即位後,胤祥雖手握重兵,但忠心耿耿,而親弟弟胤禵對王位有所懷疑,不信任這個哥哥。

    後來雍正即位後,對九子奪嫡的對立面,進行了嚴加懲戒。下場都比較慘,但唯獨對老十四卻網開一面,派去守陵。看似被貶黜,其實也是在保護他。既然皇位一定,讓其遠離朝堂紛爭,穩穩當當的生活。

    胤禵與胤禛關係不密不假,但也切不斷親兄弟之情。雖有過錯,但仍然已勸誡為主。

    關係不密,不等於不親。親情不過如此,何況最是無情帝王家。

  • 10 # 趣談國史

    雍正皇帝原名胤禛,在康熙帝的所有皇子中排名第四,其生母是孝恭仁皇后烏雅氏。與康熙帝的第十四子胤禵乃一母同胞。

    可奇怪的是,在九龍奪嫡的過程中,胤禵並不屬於胤禛的陣營,反而與胤禛的最大對手——皇八子胤禩打成一片。

    即便胤禛登了基,做了雍正皇帝,胤禵和他的關係仍然很緊張。

    同父同母的親兄弟,為什麼會鬧成這樣呢?

    原來,雍正皇帝雖然與胤禵是同一個生母,但並不都是由生母撫育長大的。雍正皇帝出生後不久,就被過繼給了康熙的寵妃——貴妃佟佳氏,也就是後來的孝懿仁皇后。

    作為烏雅氏的長子,雍正為什麼會被過繼給別人呢?

    兩個原因:

    第一,烏雅氏的品級太低。烏雅氏在康熙十七年生了雍正,康熙十八年才因此被晉升為德嬪。

    可見,生育雍正時,烏雅氏的品級低於“嬪”,屬於下等的妃嬪。

    作為下等嬪妃生育的皇子,雍正被人奪走並不算多大的意外。

    第二,佟佳氏身世顯赫,深受康熙寵愛,品級也高。但沒有兒子。

    佟佳氏出自顯赫的佟家,康熙皇帝的生母就是出自佟家,而位居上書房領班大臣的佟國維和後來的軍機大臣隆科多,也都是出自佟家。

    佟佳氏剛剛入宮,就被冊封為貴妃;三年後,又被晉封為皇貴妃,並在後宮代行皇后的職權。臨終前,更是被正式晉封為皇后。

    可見康熙對她的寵愛。

    康熙為什麼不早早地晉封她為皇后呢?這裡有一個難言之隱:康熙此前的兩任皇后,都年紀輕輕就死了。康熙覺得自己克妻,於是不再晉封皇后。直到佟佳氏病重,才給了她皇后的名分。

    雍正過繼給佟佳氏後,就與佟佳氏親近,而與生母烏雅氏十分疏遠。

    烏雅氏覺得雍正是攀上了高枝,忘了親孃,因此對他頗有微詞。而長在烏雅氏身邊的胤禵,受到烏雅氏的影響,也對雍正很有意見。

    因此,兄弟二人便隔閡日深,直至反目成仇。

    跟雍正最親近的兄弟是皇十三子胤祥。胤祥比雍正小了8歲。

    這倆人為何如此親近呢?

    因為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出身極低,是包衣奴才出身,進宮後僅僅是個宮女,即便生育了皇子,也一直沒有獲得晉封。直到後來雍正皇帝繼位,為了提升好兄弟胤祥的地位,才把章佳氏追封為皇貴妃,並且與康熙帝合葬一陵。

    章佳氏不僅身份卑微,而且死得還早。胤祥13歲時,章佳氏便病故了。

    康熙的那些皇子們,因此常常欺負胤祥。這時候,年長他8歲的雍正早已經開牙建府了,便常常護著胤祥,把胤祥接到自己的府中照看。

    因此,胤祥是把雍正“長兄當父”了,一直對雍正忠心不二。在九龍奪嫡的過程中,也是雍正的絕對心腹和臂膀,為雍正奪嫡立下了汗馬功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777代表什麼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