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藏
-
2 # W屋娛樂
只是大致的瞭解了一下,只能略寫一下個人認為的。
1:亡秦者,胡也。胡,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也就是秦二世。也確實是亡了。暴政
2:阿房阿房,亡始皇。童謠。築阿房宮勞民傷財,不得人心。
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網上關於三戶指的是楚國的三大氏族屈、景、昭。事實上有陳勝是楚華人,西楚霸王項羽也是楚人。都為抗秦做出了大的貢獻。
這些都有一定的依據的,如果秦始皇不相信預言,可是秦始皇相信長生藥。為尋長生而死。也就50。
作死才會亡。
-
3 # 龍濤的海闊天空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朝代,結束了諸侯分裂的狀態,形成了中央集權制,秦始皇也因此倍受後人推崇。
由此,從春秋戰國延續下來的文化繁榮,也不復存在。法家佔據主導地位,儘管法家有合理的一面,但缺少彈性,不適合治理天下。
秦朝為什麼短命?第一是苛政,沒有安撫好知識分子,也沒能讓百姓生活安定,在高壓政策下,人們都很驚懼。
六國歸一,融合也是一個大問題,百姓思念故國,沒有歸屬感。
第二是沒有安排好接班人的問題,這是很致命的。如果是公子扶蘇被立為接班人,也許秦國還有希望。
-
4 # 歸去來兮Roc
看到這個提問的時候我就懵了,秦朝滅亡的預言與秦朝真的亡了有必然關聯嗎?我預言你明天下班要堵車,然後真的堵車了,請問我的預言和你堵車了有什麼關係?
秦朝要亡是因為其自身有問題,跟預言什麼的無關。那麼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且看我來解答。
秦國的崛起源於商鞅變法,其核心為“耕”和“戰”。秦統一六國之後,“耕戰”制度不適用於已經安定的社會,但強大的政治慣性卻帶著秦朝繼續沿著既定軌道前進,最終走向了滅亡。自從秦國實施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益強盛。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是“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其實質是用重刑規範民眾,用獎勵鼓勵耕戰。商鞅將整個國家打造了成戰爭機器,到了戰國後期秦國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準備打仗,十足的虎狼之國(軍國主義)!
秦透過兼併統一全國之後仍然實行商鞅的“耕戰”制度,不適用於安定的社會。耕戰制度最大的問題是將戰功同土地、社會地位等聯絡在一起,在亂世肯定可以激發戰鬥力。但到了治世沒有戰爭,很容易讓下層士族產生不滿,因為上升通道變窄了。始皇帝滅了關東六國之後,還繼續發兵南征百越,北擊匈奴,也有安撫下層士族的政治意圖。
另外一方面,陳勝吳廣為陽城人(今河南登封東南),徵發至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去防守,途徑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起義。本是戍邊卻不遠千里的徵發內地人民,說明當時是全民皆兵。這種兵役制度在戰國時期是合適的,有打滅國戰的需求,內地民眾離邊境線也不太遠。然而在秦國統一之後,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來看,這絕對的屬於勞民傷財。
歷史慣性是可怕的,本應該休養生息,讓老百姓恢復生產,享受太平盛世。但始皇帝沒能給這臺暴躁的戰車降降溫,繼續發兵勞師遠征,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兵役負擔。
六國初定,地方的分離勢力非常強大。作為制衡之法,必須要將權力高度集中在中央,因此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但是作為一種全新的政治體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尚不成熟,很容易出亂子。秦朝是中央集權國家,在全國實施郡縣制,地方上的財政權、軍事權、人事權、監察權等都歸中央直接管轄。這種制度很明顯有其先進性,可以很好的調集全國的力量。這套制度在商鞅變法之後逐步在秦國推廣實施,秦滅六國的兼併戰爭期間在全國其他地方也迅速實施,短短的十年間要完成商鞅一輩子都沒有完成的事,確實操之過急!各地的前貴族們利用他們的政治影響力與秦朝中央對抗,肯定會產生許多問題。
秦朝是大一統國家,除了統一國土、人口、權力之外,還統一了書寫和度量衡,甚至焚書坑儒,試圖統一思想!從這個角度講,始皇帝確實雄才大略。俗話說: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當時關東六國初定,人心不穩,各地的風土人情差異也非常大。用暴力的手段強行將七國融合在一起也就罷了,統一思想可能還需要幾代人自然更替。自稱“楚人”的項羽遠遠見到秦始皇時說“彼可取而代之”,可見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實際上真正的將華夏族民融合到一起還要等到一百多年後的漢朝中期。
由於權力都集中在中央,特別是集中在皇帝一人,因此皇位繼承製度是非常重要的。秦二世而亡的直接誘因就是權力交接出了問題。據史料記載,公子扶蘇為人寬厚,是替始皇帝實施仁政的接班人。始皇死後,卻不想被趙高鑽了空子,殺了長子扶蘇而立幼子胡亥,這就是典型的制度問題。
從治國理念來看,秦延續了“法家”思想,崇尚以嚴酷的刑罰規範社會秩序。這在競爭激烈的戰國時期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國家安定之後已經不合適了。自“李悝變法”之後,法家在國家治理方面的優越性被充分發掘出來。特別是在激烈競爭的戰國時期,動則幾十上百萬人的大決戰,非常需要在短時間內恢復秩序。像儒家那般以教化為主的方式不能很好的適應如此快的節奏,而嚴刑峻法是非常有效的。
“商鞅變法”是衛鞅在李悝變法的基礎上更加深化的結果,徹底打破了舊有的社會格局,將全社會納入到法家的治理範圍,為秦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也為他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當國家安定之後,民眾渴望有一個寬鬆的環境,而“嚴刑峻法”帶給了人們沉重的壓力,壓制了積極性,束縛了創造力,很顯然被人們所厭惡。
後來的漢朝,在初期使用道家治國,講究“無為而治”,儘量不擾民,與民休息。漢武帝之後崇尚儒家治國,用王道教化代替嚴刑峻法,避免激化社會矛盾。故而有亂世霸道、治世王道之說。
為什麼秦始皇沒有針對上面的這些問題作出改善呢?秦國能平定六國一統天下,就是對秦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等體制的最大肯定;秦朝二世而亡則是對秦朝體制的最大否定,這是個一體兩面的事情。秦國能統一中國,並不是始皇帝他有多大的本事,他只是“奮六世之餘烈”,沒有百十年的積累,沒有千千萬萬人民的勞動,他怎麼可能一統江山呢?這一點是很清楚的。
雖然始皇帝雄才大略,但畢竟是歷史人物,都無法超脫當時的歷史背景,即“歷史侷限性”。他靠祖輩傳下來的這套體制打下了江山,一路順風順水,怎麼可能會想到也正是這套體制讓他二世而亡呢?歷史都是在不停的試錯過程中發展的,沒出問題怎麼知道錯了呢?我們這些“事後諸葛”是很難體會到他的艱難抉擇的。
實際上秦始皇未嘗沒想過改變執政風格,他的長子,公子扶蘇是個寬厚的人,或許他所期望的秦二世仁政愛民,將王朝的延續千秋萬代,而始皇帝自己則是個奠基人,專心掃除各種反對勢力。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最終導致功敗垂成。
-
5 # 澳古說歷史
這個預言應該指得是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為了追求長生不老之術,派遣方士盧生去海上的蓬萊仙山,尋找長生不老藥,可是這世上哪有什麼長生不老的藥,顯然盧生並沒有找到,但他卻告訴秦始皇他找到了一本名為“錄圖書”的仙書,這本仙書就寫了一句預言“亡秦者,胡也”,而這就是世人所知的那個讓秦朝滅亡的預言。
《史記.十二本紀·秦始皇本紀》記載:“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但是為什麼秦始皇明明收到了這個預言,秦朝還是滅亡了呢?其實說句好笑的是,秦始皇壓根就理解錯了這句話的意思,秦始皇認為預言中的“胡”意指匈奴,而當秦始皇認為這是匈奴的意思之後,他就立刻做出了行動,先是命令大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然後又下令繼續修築萬里長城,用以防止胡人南侵,以此想徹底斷絕“仙書”上所說的滅秦的後患。
《史記.十二本紀·秦始皇本紀》記載:“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但是現在的我們肯定知道這個“胡”到底指的是什麼?那就是秦始皇的小兒子“秦二世胡亥”。秦始皇死後,李斯、趙高篡改皇帝遺詔,假傳聖旨殺了太子扶蘇,大將蒙恬也因此而自殺,並擁立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秦二世昏庸無道,任用小人,並對全國實現殘暴的統治,並導致秦王朝各地起義不斷,最終被秦被項羽所滅,劉邦的漢取而代之。我想秦始皇萬萬沒有想到“亡秦者,胡也”預言真的實現了,但並不像他所想的被匈奴所滅,而是被他的親生兒子胡亥自己親手給滅的。
《史記.十二本紀·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既歿,胡亥極愚,酈山未畢,復作阿房,以遂前策。雲“凡所為貴有天下者,肆意極欲,大臣至欲罷先君所為”。誅斯、去疾,任用趙高。痛哉言乎!人頭畜鳴。不威不伐惡,不篤不虛亡,距之不得留,殘虐以促期,雖居形便之國,猶不得存。”秦始皇死後第三年,劉邦、項羽等諸侯攻入秦朝都城咸陽,咸陽的秦人們被任意屠殺,秦朝宮廷被少,秦朝的王子公主們被隨意虜獲,秦朝的關中故地被一分為三,至此秦始皇的“秦傳之萬世”的夢想僅僅只是二世就破滅了,秦至二世而亡,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統一王朝。
《史記.十二本紀·秦始皇本紀》記載:“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楚將沛公破秦軍入武關,遂至霸上,使人約降子嬰。子嬰即繫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沛公遂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居月餘,諸侯兵至,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滅秦之後,各分其地為三,名曰雍王、塞王、翟王,號曰三秦。項羽為西楚霸王,主命分天下王諸侯,秦竟滅矣。後五年,天下定於漢。”當然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秦朝實際上並不會因為一句預言而真正的滅亡,雖然秦朝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秦二世,這裡肯定會有人說是趙高,但是你想想看如果秦二世不那麼信任趙高,並重用於他,以趙高這樣的一個閹人他能有這麼大的權利去胡作非為嗎?其實歸根結底就是秦二世自己的問題,再者秦二世本身就很有問題,其昏庸無道、殘暴高壓的統治也是導致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史記.十二本紀·秦始皇本紀》記載:“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穅,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鄉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圉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汙穢之罪,使各反其鄉里,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威德與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內,皆讙然各自安樂其處,唯恐有變,雖有狡猾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止矣。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然後奸偽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鹹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見始終之變,知存亡之機,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天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矣。故曰“安民可與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於戮殺者,正傾非也。是二世之過也。”但其實秦王朝之所以只存在15年就滅亡了,還有其他的一些因素,若無這些因素可能秦朝也不會歷二世就滅亡。
這裡我就談談我個人認為導致秦朝滅亡的因素是什麼:
1、秦王朝之前從來就沒有出現過真正統一的天下,在秦之前,夏、商、周這些所謂的大一統王朝全部都採用的是分封制,這一做法就有點類始於現在英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組成“英聯邦”一樣,就是大家一起奉英女皇為自己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但是這個領導人只是象徵意義的,沒有任何的實權,自己國家的事情還有本國的總理或者總督負責,那麼在秦之前其實也就是這樣的,比如周王就把自已直接管轄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給那些諸侯,而這些諸侯就會自己建立諸侯國,然後名義上這些諸侯的領導人是周王,但是在自己的土地上那些諸侯就是最高的統治者,所以那個時候的諸侯國底下的子民都只會認為自己的國家是這個諸侯國,而不會認為自己是周朝的人,比如孔子就自稱魯華人,他絕對不會稱自己是周朝人,所以這就導致當時的人民並沒有“大一統”的思想,就連當時候各個諸侯國的君主和其他的一些貴族們也沒有這個思想,他們只知道諸侯國所統治的國家就是他們的國家,而根本不會想到其實他們都是周朝人,所以一旦自己的故國被滅,這個國家的有志之士就會想盡辦法去“復國”,而他們根本就不明白其實他們真正的“祖國”周朝根本就沒滅。那麼可想而知作為當時第一個真正統一全國的秦王朝,他所面臨的壓力有多大,再者秦國統一天下完全就是靠武力奪取的,說實話當時被滅亡的六國其實底蘊都還在,並沒有被秦國完全的消滅的,這也是為什麼秦始皇從統一天下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都在東巡、西巡、北巡的,他的目的不是為了玩樂,而是為了取震懾那一幫想要造反的六國遺民們,可以在當時秦始皇憑藉著滅亡六國的那股威懾力,的確他做到了,當時那些想要造反的六國遺民們在秦始皇在世的時候一個都不敢動,甚至都屁都不敢放一個。但是說實話秦始皇並沒有從根上去徹底的解決這些問題,雖然他在建國之初就將一些六國的王室和貴族全部遷往咸陽,但是他忘記了除了這些人會反,那些六國的百姓們也會反,只要他不能讓那些百姓認定自己是秦人,則終究他們還會反,他只能是靠自己的威懾力來震懾那般肖小,但是這樣就會出現個很嚴重的問題,一旦秦始皇去世,後來的繼承者沒有強大的魄力和讓人信服的能力,則秦必將被這六國的遺民們給狠狠的撕碎,很明顯到秦二世登基之時,這種情況出現了,六國遺民紛紛造反,重新建立其自己原本的國家,齊楚燕趙韓魏紛紛復國,最終導致秦朝滅亡了。所以秦朝為什麼會滅亡,根本上是秦朝沒有讓那些六國的遺民認同自己是秦華人,而秦國的一些做法也讓那些原本想成為秦華人的六國的人民認定自己終究成不了秦華人,那些六國的百姓們一直都認為自己的國家還是以前的那個故國,他們的國家只是被秦國所佔,總有一天他們會復國的。所以即使秦朝暫時的統一了他們的國土,但是秦朝始終都沒有統一過那些六國百姓的人心,這樣的秦王朝也只能暫時的統一,終究是會滅亡的。
2、秦朝的法律過於的嚴苛,在推崇“以法為本”的同時,秦統治者也把“重刑”原則推向極端,對全國實行空前嚴酷的刑罰統治,光是死刑就有腰斬、車裂、鑿顛等,其中與砍頭有關的就包括斬(戮)刑、磔刑(分裂屍體後砍頭,懸首張屍示眾)、梟首(砍頭後高懸在木樁上示眾)等等,可以說秦朝的法律極其的嚴格,即時對於我們現在來說算是輕的犯罪,在秦朝也是要砍手砍腳的存在,如秦朝對於盜竊等治安案件的處罰是非常嚴格的,甚至打架鬥毆處罰也很重,比如超過五個人去盜竊,賬款超過一錢的,就要砍掉左腳,還要服4年兵役,再比如偷盜賬款超過六百六十錢,就要被割鼻子。可以說這種嚴酷的高壓統治,再加上秦始皇又是靠武力強行統一天下,六國的百姓肯定是怨聲載道,畢竟在沒有被秦國統一之前,他們所在的那個國家刑法可沒有那麼的殘酷,自然而然百姓被壓抑的太久或者說被高壓統治的太久,一旦有機會造成滅掉秦國你說他們能不幹嘛。
其實客觀的來說秦朝的法律即使在我們現代來說也是極其的先進的,這些法律如果沒有其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穩固的社會的安定的,但錯就錯在秦朝實現這些法律太過於刻板,他完全就不考慮其他的因素的,只按照法律文書來,他說什麼就是什麼,完全就沒有變通之處,中國學者寧漢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於不區分情節,只要發生刑律中所規定的後果,一律論處。”,這可以說才是秦朝法律最根本的缺陷,而這種缺陷的出現就導致只要秦朝人不管因為什麼原因犯的這個錯,一切都按照法律文書來,該殺就殺,該砍就砍,從來就不會問你為什麼這麼做。可想而知,這種法律的實施註定會造成底層百姓的反抗的。
3、秦朝徭役賦稅過於繁重,秦始皇修長城、修馳道、修阿房宮、修皇陵、修渠道,這些都要用人和錢的,那麼這些人和錢都是從哪裡來的呢?很簡單從六國的故土上來,用六國的遺民和六國百姓的錢,關鍵的是秦始皇修這些東西所用的勞力動輒都是幾十萬人的,而且這幾件工程就連單個造動用的人力和物力都是巨大的,更何況秦始皇幾乎都是同時進行的,可想而知這個動用的人力和物力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啊,據史書記載秦朝全華人口才兩千萬人,但每年服兵役、徭役者不下300萬人,秦朝整個時期可以說是“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在大量勞動力都被徵用的時候,勢必會造成大量勞動力被迫脫離生產,田地多荒蕪,再加上繁重的徭役、兵役,使社會生產遭到極其嚴重的破壞,使階級矛盾迅速激化,你說這個時候除了不反還能怎麼辦?反正不反肯定會被逼死,反了至少還有機會活下來,你說他們會如何選擇?
4、秦朝會打戰的將領和會治理天下的功臣們都被秦二世和趙高殺了一個遍,秦國名將蒙恬、蒙毅,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等有能力的老臣們全部都被秦二世和趙高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可以說這個時候的秦朝有能力的功臣們要嗎被殺,要嗎就隱退,要嗎就自立為王,如果在當時若是這些將領們還在,斷然秦朝就不會滅亡,那些六國們的勳貴們即使再有多大的本事,也打不過秦朝名將們帶領的數百萬秦軍精銳。
其實總的來說秦朝之所以僅僅只存在15年就滅亡了,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國力民力被嚴重透支了,秦在統一整個中國的時候,整個中原大地已經是遍地哀嚎,百姓們都苦不堪言,這個時候秦始皇最該做的本應是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穩定民生,可是事實上秦始皇和他的繼承者們卻沒有這麼做,大修皇陵、築兵馬俑、修直道和馳道、北擊匈奴、修萬里長城、南征百越、修靈渠,可以說這一件件即使是在社會穩定和繁榮的時候去做也會導致百姓怨聲載道的事情,更何況你是在秦剛滅六國那個動盪的時候,這麼做只會導致百姓不得不反,秦朝也只能走向滅亡的道路。君不見漢武帝的時候,即時經歷過的文景之治,國家已經極其鼎盛,但就是因為與匈奴打了近二十年的戰爭,就導致漢武帝晚期的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動盪,百姓們苦不堪言,最後逼的漢武帝只能發出罪己詔,並在晚年徹底放棄戰爭,開始休養生息。
-
6 # 劉一千五
秦帝國的興亡自有它的原因,這固然與秦始皇關係甚大。要說與帝國滅亡的"預言"有關係的話,也只可能是"事前諸葛,事後孔明″了。但它有產生的背景和土壤。
史籍記載,正史也好,野史也罷,反正都有那麼幾句閒話。所謂事關大秦的"預言",還是有幾個:玉壁事件,東都隕石,亡秦者胡,今年祖龍死……
偏是沒有"沙丘殞身″,"博浪遇盜″,趙李篡詔,亡秦必楚以及其他云云。顯而易見,這與記載者的"憎秦室","仇秦政"有關。這些言論所反映的是秦的暴政,已經激起了民眾的反抗了。它足以扼殺秦朝呀。
這裡只說一下仙藥引出的"滅秦者,胡也″。
長生不老藥本來就沒有。上哪找?全是騙秦始皇的。費用鉅萬計,卻毛都不見一根。術士盧生肯定交不了差,他就大膽找了編陳舊的竹簡,說是仙人讓帶給皇上的。秦始皇正為北方匈奴人擾邊心頭窩火,又看盧生空手來見,心中又窩火一把。只是看完後,心上沒火了。倒以為這是及時雨,為他眼下伐胡找到了依據。
"滅秦者,胡也“。胡人,就是危害大秦北方邊境幾十年的匈奴。於是,秦始皇派蒙恬去北方鎮守並收復河套,加固連線長城,並立即修了直道,把九原郡同咸陽連起來。
這盧生事先揣測了秦始皇的心思,所以,用這玩意交了差,又脫了禍。但他後來還是跑了,直接成了"坑術士"的因素之一。這又把士人給惹火了,最終把"坑術士"說成`坑儒生",罵了秦始皇上千年之久。
其他如東郡隕石,玉璧事件……幾乎都是下層群眾"仇秦"而為,這種因仇視受死的人上數百人之多。官吏殘酷鎮壓,也壓不住民眾此起彼伏的反抗。
只要仔細一想,所有的預言,它們並不神秘。均來自於國內沸沸揚揚的民怨。一個國家面對這樣的現實當然就玩不長久,天怨人怒,非死則亡。
這大秦的主子,就是看不見預言產生的深刻背景。到了秦二世,他上任三把火,把國內燒得烽煙四起,三年而國家灰飛煙滅。這一切都源於他們施行的"暴政"。
預言蜂起時,於國於家不詳,定有禍亂。
-
7 # 125878215蜂獾
謝謝史先生邀請,歷史就象一面鏡子,告訴我們過去,也警示後人,要順應天意,以前發生的事以後還會發生,以前走過的路後人一定還會在走,Sunny之下沒有什麼新變化,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後,建立了一個高度集權的大秦帝國,其實其它六國雖然被滅,但六國的地方勢力依然強大,各地方土豪貴族地主階級是不甘心被秦朝統治,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反抗,重新搶回他們失去的權力和財富,秦始皇不是加強地方統治,防止死灰復燃,你剝奪了他們的權力和財富,他們能善罷甘體嗎?不能,這時秦始皇以年過五十歲,不是鞏固地方政權,繼續消滅地方反抗勢力,而是研究長生不老術,秦始皇出巡全國查詢長生不老藥,據說秦始皇的死和他吃丹藥有關,丹藥裡含有許多重金屬,當時吃完是神情氣爽,久服之必然中毒,在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就是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上天給秦始皇示警,中國古代封建帝王對天象非常重視,認為天象代表了天意,是給帝王示警,天象中有兩種備受關注,那就是五星連珠,還有就是,熒惑守心,五星連珠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連成一條直線,是最吉利的天象,而熒惑守心,是最不吉利天象,古人把火星叫熒惑,把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稱為心.,其實心宿就是現代天文中的天蠍座,由三棵星組成,天蠍座三顆星中間最亮的一顆代表皇帝,旁邊兩顆,一顆代表太子,一顆代表老百姓,而當火星執行到天蠍座三顆星附近,而且在那個地方仃留一段時間,這就出現了熒惑守心的天象,熒惑守心預示著皇帝要失位,嚴重的皇帝要死亡,觀天象的官員告訴秦始皇這種不好的天象,還有一件上天示警秦始皇,就是一顆隕石落在東郡,非常奇怪的是隕石上刻著,始皇帝死而地分,七個大字,意思是秦始皇就要死了,大秦帝國也要滅亡分裂,秦始皇得知後非常震驚,他認為是有人故意刻上去的,還有一件更加神秘,當年秦始皇為祭祀水神將一塊玉璧投入江中,秦始皇的一位使者經過華陰,被一個手持玉璧的人攔住,對使者說,今年祖龍死,把玉璧還給主人,秦始皇馬上找人進行鑑定,就是當年祭祀水神投入江中的,現在又回到自己手中,難到是神仙顯靈了,上天三次給秦始皇示警,自己要死,預示太子那棵星也有大難發生,百姓那棵星也有大難發生,秦始皇就應該順應天意,這是上天給他示警,要有所準備,應該馬上從邊關詔回太子扶蘇,並命蒙將軍率五十萬大軍保護太子火速返回京都咸陽,並將皇位傳位於太子扶蘇,可是秦始皇違天意給他的示警,第五次出巡,秦始皇病死在沙丘,沒有安排接班人,太子扶蘇遠在邊關,安排好接班人在出巡也行,也不會出現太監趙高,宰相李斯假傳聖旨逼太子扶蘇自殺,讓胡亥即位,實際上趙高李斯掌控朝政。才導致陳勝吳廣起義。
-
8 # 棒棰島的棒槌
秦始皇三十二年,嬴政四十五歲,歷經了無數的征伐,躲過無數的暗殺,他已經有些累了。身體的日漸衰弱,更是每天都在提醒,死亡並不會因為他是始皇帝而放過他。至高無上的權力讓他對長生不老充滿渴望,於是他竭力求取不死之藥,派遣方士出海搜尋,據說大海的那邊有仙山瓊島。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不死之藥沒有找到,倒是找來一本書,警告他亡秦者胡也。
現在,我們可以確定這是方士的騙術,與後世圖讖的騙人手法大同小異。
秦始皇相信了這個預言,他認為胡就是北方的胡人,於是大舉攻打北方的胡人並修建了長城。
始皇帝去世後,秦二世胡亥繼位,數年之後,秦滅亡。
縱觀秦始皇一生,攻滅六國,統一天下,書同文,行同倫,車同軌,推行郡縣制。其所做皆為功在千秋的大事業,日後華夏大地分而複合,秦始皇當年推行的政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始皇帝千古一帝,名至實歸!
秦滅亡並非如後世儒生所言,是秦暴政的結果。而是秦二世的愚蠢行為導致的結局。
據國語·越語,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
國家的安定要有智謀之士作為肱股之臣,以勇猛堅毅之士作為爪牙之官,在國家有事情的時候,這些肱股爪牙之官就是安全保障。
始皇帝去世的時候,蒙恬居爪牙之官率領大軍居於北郡,李斯為肱股之臣守於內。
胡亥聽信讒言,自己動手拆除了國家的安全屏障,他殺掉了蒙恬。
當陳勝吳廣暴動的時候,為了脅迫同伴加入暴動,謊稱秦法對不能按期到達目的地的戊卒都要殺掉。
據史記陳涉世家,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據現在考古發現,1975年11月,在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秦竹簡,其中大部分是法律條文。在睡虎地秦墓竹簡中,就有秦律中《徭律》部分條文的抄錄,其中就有“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為朝廷徵發徭役,如耽擱不加徵發,應罰二甲。遲到三天到五天,斥責;六天到十天,罰一盾;超過十天,罰一甲。降雨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徵發)的記錄。
可以說,陳勝吳廣是靠著謊言鼓動發起了暴動,並不難平定。
秦帝國出現的人民暴動,身為肱股之臣的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棄疾向秦二世提出了建議,試圖平息這場動亂,奇葩的二世胡亥做出的決定居然是殺了這些始皇帝留下的謀臣。
據史記,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將軍馮劫進諫曰:“關東群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戌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
胡亥下去疾、斯、劫吏,案責他罪。去疾、劫曰:“將相不辱。”自殺。斯卒囚,就五刑。
前線領軍作戰的章邯向胡亥請求救兵的時候,居然無法見到胡亥,章邯因為害怕被殺而投降於項羽
陳勝項羽劉邦攻於外,胡亥趙高攻於內,國力強大疆域遼闊的秦帝國轟然倒塌。
清顧炎武在日知錄裡說“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秦二世胡亥的所作所為為顧炎武的論斷做了精確的註解。
秦帝國並非因暴政而亡!
秦帝國是被二世胡亥蠢死的!
回覆列表
據我所知,秦朝在滅亡前出現過三條預言,這是史料上記載的,大致都可以查到。
第一條:亡秦者,胡也。當年秦始皇妄圖長生不老,派了一個叫盧生的人到海中尋找仙人,但是盧生並沒有找到找到仙人只帶回來了一本書叫《錄圖書》。秦始皇隨手翻開這本書一看,就看到“亡秦者胡也”這五個大字。秦始皇沒有發怒反而大喜,因為他昨天做夢還夢見胡人來侵犯大秦,他認為這肯定是仙人在指點提醒自己要防範北方的匈奴。 秦始皇暗自高興認為這本書是寶看到這句話後秦始皇為了防患未然,秦始皇親自命秦國大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去橫掃匈奴,後來又下令修築萬里長城。對於匈奴的隱患算是消除了,可是他萬萬沒想到這句“亡秦者胡也”並不是指胡人匈奴,而是指自己的親兒子秦二世胡亥。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繼位大肆屠殺兄弟宗室,對百姓的苛政比他父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視百姓為魚肉。直接把大秦帝國推到了封口浪尖上,葬送了秦國。
第二條:阿房阿房,亡始皇如果說阿房宮大部分人應該都會知道,但是與阿房宮有關的這句話,我想,應該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當代大詩人杜牧做了一首詩叫《阿房宮賦》,對於阿房宮的奢華及規模之宏大他是這樣描述的“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芳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等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就可以想象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工程。
據說秦始皇在世時徵集了70餘萬人來修築阿房宮,到秦朝滅亡時也只完成了阿房宮的地基部分。這麼大的工程消耗了大量的財力民力,在修建阿房宮的地方屍骨漏於野,無數被徵集的勞動力死於建工的過程,無數的家庭再也無法團聚。有人說正是由於秦始皇建造這些大工程損耗了大量的民力才惹的天怒人怨,亡了秦國。所以,說阿房宮亡了秦國,不如說是秦始皇太壓榨人民,惹得民生凋敝,直接加速了秦朝得滅亡
第三條: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由楚國大將軍項燕在秦軍攻來臨死前說的一句話。在這裡需要指出的這個“三戶”並不是指楚國就剩下了三戶人家了,而是指楚國屈,景,昭三姓的楚國王族。項燕喊出了這句話,後來項梁立了楚王的後代熊心,為了昭示楚國的恥辱血恨,就把熊心定為“楚懷王”。 後來楚人項羽在鉅鹿消滅了秦國的主力軍,大秦帝國基本崩塌,最後取代大秦建立大漢的劉邦也是楚華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果然應驗了。
可以說,這些算是預言,也不算是預言,我想說,秦朝滅亡乃是天意,每一個王朝都不會傳遞萬世,終有滅亡的一天,這乃是天意,也是自然規律。
我再來說說為什麼秦朝可能收到了預言,為何最後還會滅亡。一:首先是秦始皇的狂妄自大,從嬴政把自己稱為皇帝就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統一六國非常自豪,認為自己功績蓋過三皇勝過五帝,但秦朝在統一後便實行高壓統治,法令嚴酷,且賦稅很高,民生得不到休養,秦始皇還下令修長城,靈渠等一系列勞民傷財的工程,導致民不聊生,人民一片哀聲載道。大大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
二:,秦朝官吏的執法過於粗暴。秦國是個耕戰國家,獎勵軍功。統一之後原本應該早日結束的軍事管制制度被無限期延長了。秦朝的地方官吏多為軍人(如滅韓的將領叫內史騰,之後即為秦守韓地),他們缺乏應有的執法素質,手段往往粗暴。比如押送陳勝吳廣的那兩個尉,“吳廣忿圭尉”“尉果笞廣”。也因為這樣,在陳勝起義之後,“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經表明態度要依從起義轉而伐秦(如吳守令),百姓仍然不原諒他們。
三:秦朝的徭役過於嚴重,並伴有族群間的歧視。稍微一觀察,我們發現,劉邦、項羽、英布等秦末梟雄,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關東人,而且他們幾乎都有在關中服徭役的經歷。就目前對始皇帝陵邊修陵民工瓦當的發掘來看,記載的籍貫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關東地區的郡縣。秦朝修築直道,伐匈奴百越,所需要的糧草大部分來源於關東地區。我記得探索與發現當中有一期說秦朝伐匈奴的糧草來自於齊地的,運糧食的車隊要2次翻越太行山,3次度過黃河,每65.5石糧食中只有1石可以到達前線。由此可見對關東經濟的掠奪到了什麼程度。
四:,秦國的統一程序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政策,這使得關東人遭受了極大的苦難。秦國凡攻略一地,必奪其地,遷徙秦民居之。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昭襄王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魏獻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二十六年,赦罪人遷之穰。侯厓復相。二十七年,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等等等等。這也是上面所說劉邦、項羽、英布等秦末梟雄,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關東人,而且他們幾乎都有在關中服徭役的經歷的原因。而且,秦國關中地區的人只是苦於嚴厲的法律,而並不是苦於徭役,他們的經濟並沒有受非常大的損耗。這也是為什麼在秦末大起義之後,所有的爆發點都在關東,而關中地區始終沒有發出一叮點火花;劉邦進關只是約法三章,就使得民大悅;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佔有了關中,糧秣極為充足的原因了。
五:是秦領導人素質的變化。秦國講求法治,這種法治是建立在君權基礎之上的,皇帝的個人素質對於國家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顯然在秦始皇死後,即位的二世才能遠遠不如秦始皇(雖然按史記的記載,二世即位之後的春天就出行郡縣,在4個月內東到浙江北達渤海並太行而還,如果這個記載是事實的話,這無疑創造了古代交通條件下的高速度記錄。這似乎可以說明秦二世並非無能之君,但是顯然的,即便如此,二世個人的閱歷和火候顯然不足以擔當重任)
所以,即便秦始皇收到了預言也沒有什麼作用,滅亡乃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