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好像沒有什麼存在感,請歷史達人賜教。
8
回覆列表
  • 1 # 碧血黃沙2016

    倆字:糾結。

    印度是英國殖民地,組織關係說上歸英國管;所以英國被“元首”摁在地上摩擦的時候,英國毫不猶豫的從印度抽調人員組成部隊。

    可是,印度三鍋們腳著,一,二戰,不管是東方戰場還是西方戰場,都跟他們沒關係,可印度人卻要為這次無厘頭的戰爭流血,實在不划算。而且,第二點,三鍋們對英國的殖民統治深惡痛絕,總想著找個機會翻身農奴把歌唱,嘿,巴扎嘿!所以看資料,日本鬼子打到緬甸的時候,甘地還在熱火朝天的搞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更有甚者,三鍋中流傳著一種想法,這就是日本打的是英國,屬於敵人的敵人;那就是朋友!在日本鬼子支援下,印度還出現過一支“解放軍”,協助日軍發動了英帕爾戰役。

  • 2 # 隨遇而安41432

    中國戰場的大後方,駝峰航線的起點,英軍雖然在緬甸不堪一擊,回到印度卻在印緬邊境頂住了日軍的進攻。否則不堪設想。

  • 3 # 夢想成臻3

    二戰期間,當時的印度還沒有獨立。只能算英屬的殖民地。英國在印度設有“東印度公司”管理著印度這片土地。在二戰期間,英國從印度徵集了5個師部隊隨英軍出現在東南亞和北非的戰場上。

    二戰期間,印度的部隊基本上是垃圾部隊。他們也不知為誰而戰,只是混口飯吃。所以在北非戰場上被隆美爾擊潰並俘虜一些。在東南亞戰場上又被日本俘虜了一些。

    這好幾萬的俘虜兵被印度的一個叫錢德拉.鮑斯的不合作運動的創始人收編為印度臨時政府的軍隊,專門協同希特勒進攻英國的部隊。目的也是謀求印度獨立。後來這個鮑斯在1945年死於臺灣。

    但是印度本土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戰火沒有燒到印度本土。這也是印度本土成為同盟國進攻軸心國的大後方和補給地。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出國作戰失利後,一部分撤回國,一部分撤到了印度。總體來說,印度在二戰當中就是個打醬油的角色。

    圖一:錢德拉.鮑斯會見希特勒。

    圖二:印度軍作為英國的僕從軍在戰場上。

  • 4 # 象眼觀天下

    1.二戰時印度不是一個獨立國家,而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印度在二戰期間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而是附屬於英國而存在。2.大部分印度人對於二戰不感興趣,只希望藉助列強的矛盾獲得印度的獨立,因此,與日本人、德華人進行政治合作的印度人並不少見,這些人即便在今天也依然被印度視為獨立運動的英雄。

    二戰期間,各主要國家和力量,均不將印度視為獨立的政治實體,而將其作為英國的一個附屬殖民地而考慮。下圖是1921年英國殖民地範圍,當時的印度、緬甸、巴基斯坦作為一個整體被視為英國的一部分。

    日本人當年的計劃即佔領東南亞後進攻印度,在印度或者中東一帶與德華人會師。當時日本人提議以東經70度為界線將亞洲劃分為兩個區域,這條線成為兩國未來的國界。德國再稍作修改了一下,便接受了這個想法。

    二戰期間,英國的主要力量位於歐洲和北非,在遠東區域的英軍基本上是一觸即潰,香港、馬來亞等英屬殖民地很快就丟完了,日軍隨即向緬甸及印度展開進攻;美國軍隊在希特勒失敗之前,也將主要軍力投入歐洲和北非,所以面對日軍的攻勢,盟國協調,由中國抽調最精銳的軍隊組建“遠征軍”入緬作戰。

    中國遠征軍

    遠征軍初期作戰失利,部分撤回國內,部分撤退到印度,即“中國駐印軍”。1942年5月底,新38師尾隨著潰不成軍的英軍散兵,越過印緬邊境,進入因帕爾盆地外緣的普拉村,成為到達印度的第一支中國軍隊。此後,在美國要求和協調下,大批的中國軍隊先後調入印度,組建成中國駐印軍。由美華人提供後勤和訓練,逐漸成為當時國民政府最精銳的力量,總兵力達到10萬人,後來在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的孫立人、鄭洞國(繼任), 邱清泉,廖耀湘等都出自這裡。中國駐印軍成為阻擋日軍進入印度的主要防衛力量。

    中國駐印軍

    英國當局對待這支盟軍的態度十分矛盾,既想把他們作為拱衛印度的有生力量,又擔心他們的到來會對印度的獨立運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當時是美華人說了算,英華人也無可奈何。1944年以後,中國駐印軍配合新的中國遠征軍對日進行作戰,逐漸將日軍趕出緬甸。

    印度人的態度

    至於印度,在二戰前,印度的獨立運動就風起雲湧,二戰期間,印度人、緬甸人不少人將日本人視為解放者,把英華人視為佔領軍,希望藉助日本人的力量獲得獨立。也有人希望和英華人配合,以獲得戰後獨立的資格。1920年左右,二戰開始前,國大黨就已經形成相當規模,並開展了獨立運動,在甘地帶領下不斷進行“不服從、不合作”運動,不少印度民間領袖先後與日本人、德華人開展合作。

    上面的塑像是印度人蘇巴斯·錢德拉·鮑斯(Subhash Chandra Bose,1897年1月23日—1945年8月18日),印度的激進獨立運動家,政治和社會活動家,原印度國民大會黨左派、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之一,也是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的領導人,以及印度國民軍的最高指揮官。出生於英屬印度奧里薩首府庫塔克,父親是一個出色的律師。主張藉助日本人力量獲取印度獨立。1942年在日佔新加坡,改組了印度國民軍。同年10月在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日本當即宣佈承認。同時日本還把在攻佔新加坡等地俘虜的數萬名英屬印度籍士兵交給他,由他改編成了一支九萬人的軍隊。同年11月,鮑斯代表所謂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到東京,參加了由日本和亞洲各傀儡政府一起召開的“大東亞會議”,並在《大東亞共同宣言》上簽字。鮑斯的這些行動表明他以經完全站在了國際反法西斯陣營的對立面。1943年底,鮑斯率領印度國民軍到達仰光,準備在日本軍隊的協助下,從緬甸進入印度,1944年3月19日在曼尼普爾邦升起了自由印度的國旗,然而這個時期國際反法西斯戰局已定,鮑斯小小的印度國民軍對戰局根本發揮不了什麼影響,同年7月的英帕爾戰役,缺少空軍支援的日本和印度聯軍被英印軍團擊潰。鮑斯率領殘兵敗將被迫撤回緬甸,後移居新加坡。1945年死於臺北之後,日本人收斂了他的遺骨,並由日本派來的一些僧人為他在臺北的西本願寺進行了法事,火化後骨灰運去日本埋葬在了東京市中心的古寺蓮光寺中。

    整體而言,印度人在二戰中屬於袖手旁觀的角色,只希望藉助列強的矛盾獲得獨立。——這個結論同樣適用於緬甸等東南亞國家。

  • 5 # 飛龍在天231272723

    1942年初,日軍大本營制訂了一個向印度東部阿薩姆地區發動進攻的計劃,企圖攻佔英帕爾、科希馬、迪馬普爾等要地,以清除英軍反攻的基地,切斷美國經印度向中國運輸支援物資的路線。上述計劃由於日軍在中途島、瓜達爾卡納爾島的失敗而擱置下來。盟軍從緬甸敗退到印度以後,加緊集結兵力,著手解決作戰和指揮等問題。1943年11月開羅會議期間,美英雙方對緬甸作戰達成初步協議,即取消在安達曼群島或仰光的兩棲登陸,決定從緬北陸上開展反攻,以便打通中印公路。1943年底,盟軍在印緬戰區的作戰部隊是:英國第14集團軍,下轄第9軍和第15軍,分別部署於印度東部的英帕爾、科希馬地區和南部的阿拉乾地區;中國駐印軍,司令為史迪威,副司令先為羅卓英,後為鄭洞國,下轄新編第1軍和第6軍,共5個師,駐印度北部利多地區。這支軍隊是從1942年10月起空運到印度的5個師和此前由緬甸退到利多地區的部隊組成。

    緬北反攻的第1步行動是為了保障中印公路的修建,以便重新開啟中國的西南門戶。中印公路預計以印度利多為起點,經過拉加山脈(又稱野人山區)、胡康河谷,由新背洋南折,直達密支那、八莫、南坎、臘戍,在此和原滇緬公路相接,史稱中印公路,有人稱為“史迪威公路”。經過中國軍隊和英美盟軍的共同努力,同日軍反覆較量中,於1945年1月下旬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宛町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

  • 6 # 圖文繪歷史

    印度被英國殖民,直到二戰結束後才獨立,所以二戰時期印度的軍隊屬於英印殖民軍,也叫英印軍,由英國籍擔任將官、印度籍士兵組成的軍隊,二戰前有35萬人,其中1932年成立印度皇家空軍,1934年成立印度皇家海軍,也包括在內。

    二戰中,英印殖民軍共傷亡18萬,雖然沒什麼存在感,但也做了些貢獻。

    二戰爆發後,英國在歐洲前線屢屢潰敗,本華人口不足的情況下為了彌補兵源,英國大量徵召印度人參軍,到1945年,英國共徵召印度陸軍220萬,海軍2.7萬,空軍7.5萬人,在部隊上開始消除種姓制度,培養印度籍軍官,增加印籍軍官數量,所以二戰時的印度主要充當英國軍事供應品基地,為英軍提供兵員的主要來源。

    參加二戰的英印空軍。

    在二戰以前,英印殖民軍就跟著英國東征西掠,比如普拉西戰役、入侵尼泊爾、緬甸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歐洲、中東、非洲地區都能看到英印殖民軍的身影。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印殖民軍開赴太平洋戰場,其中在緬甸投入15個師,在馬來西亞投入2個師,在伊拉克戰場投入4個師,在北非有3個師,在東非有2個師。

    印度1947年獨立,英印陸軍是1949年移交給印度,空軍是1954年,海軍是1958年,60年代以後英印軍隊才真正實現“印度化”,圖為英印裝甲兵。

    另外二戰時印度空軍全部是送往英國參加飛行訓練的,戰爭中主要執行海岸防空和偵察、運輸等工作,參加過在緬甸的對日作戰;而印度海軍只能稱為英國皇家海軍的附屬物,有1艘巡洋艦和16艘護衛艦,戰爭結束時增加到25艘戰艦,都是英海軍淘汰下來的破舊裝備,主要擔任護航和掃雷任務,參加過緬甸戰役和西西里戰役。

  • 7 # 五班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印度還沒有獨立建國,所謂的印度只是作為一個地理慨念存在,它包括整個南亞次大陸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等,這些地方都可稱為印度。

    英國自1757年就開始進入印度了,到二戰爆發時,整個印度地區除個別的封建自治領地外,基本上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稱之為英屬印度,在印度地區,英國派駐有代表本國利益的總督統治。1939年,英國對德國宣戰,印度總督也跟著對德宣戰,這個宣戰,還是英國的宣戰,並不能代表印度人民的宣戰。

    印度人民的獨立運動早在19世紀就開始了,印度國大黨成立於1885年,1906年提出了自治,提倡國貨、抵制英貨、民族教育的四大綱領,一戰時,國大黨號召人民踴躍參戰,想以幫助英國打贏戰爭換取印度的獨立,結果在現實面前,成為了黃梁一夢,一戰勝利後,英國不僅不允許印度獨立,還在阿姆利則對印度人民進行無情的屠殺。由於一戰期間,印度人民上當受騙,二戰開始後無人再願意加入英軍,英國在印度徵召的兵力,主要只能依靠一些還有些自治的封建王公和穆斯林,在英印軍隊中,印度教徒非常少。

    在二戰時國大黨也分裂成了三派,甘地主張不支援、不反對、什麼都不做。尼赫魯主張再相信英國一次,支援英國作戰,迫使英國承認印度獨立。鮑斯主張乘此機會,組織反抗英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將英國趕出印度。最終的結果,支援尼赫魯的佔多數,支援甘地的小部分,鮑斯被趕出國大黨,所以還是有一部分人在尼赫魯的組織下,加入了英國軍隊。

    鮑斯經阿富汗去了德國,組建了自由印度軍團,兵力主要來源於被德國俘虜的英軍裡的印度兵,鮑斯本指望靠德國的力量獲得印度的獨立,沒想到在1943年,德國在斯大林格勒兵敗,這讓他非常失望,這時日本邀請他,他轉而想依靠日本,於是在日本的支援下,在新加坡成立了臨時政府,由於東南亞印度僑民眾多,很快就成立了一支10人的國民軍隊,1944年,日軍發起了英帕爾戰爭,印度國民軍也參加了戰鬥,日本戰敗後,鮑斯乘坐一架日本運輸機逃往東京途中,墜毀於臺灣,鮑斯死於臺灣某醫院。

    所以在二戰中,印度人即有加入同盟國的,也有加入軸心國的,但總的來說,不是作為一個國家參戰的,對二戰勝利的意義不大。

  • 8 # 西府趙王爺

    阿三哥嗎?當然是開掛般的存在了!炮灰掛!

    眾所周知,印度人口非常龐大,是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事實上,印度的國家實力也不可小覷,在南亞地區乃是實力最強的國家,當之無愧的南亞次大陸霸主

    然而印度在近代,卻是長期被英華人統治,時間上長達三百多年,但印度想要擺脫殖民地統制的抗爭一直都沒有停止。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世界秩序被打亂,重新洗牌,這成了他們獨立的一個契機。

    於是他們為了獨立出來與各國合作,加入到他們的隊伍中,當然了,即使不獨立,他們也得幹,以前東印度公司時代,印度沒少給英華人賣命,只不過這一次更加積極而已。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的出場率極高,參雜在各強國的佇列中。但要說印度真正的戰鬥力,那我就不敢恭維了,比各列強國的正規軍隊,實在是差了許多。

    從追從英華人的印度部隊的作用來分析,印度部隊只有一個優勢,就是人多。而在英國與其他國家的戰爭中,印度部隊首當其衝,充當什麼呢?炮灰。

    由於他們戰鬥力差,但還算聽話,英華人便帶著他們活躍在歐洲,北非東南亞等各個地方的現場中,讓他們充當最優秀的炮灰部隊。

    其實在德軍中也有很多印度人,當時德國丟擲了很大的誘惑,說你印度只要為我而戰,我就幫你組建獨立政府。於是一大批印度獨立人士,打了雞血一樣往法西斯陣營裡面鑽。

    說起德軍中的印度軍隊,那也算是一股奇葩的清流了。他們不喜愛戰爭但迫於無奈,或者金錢誘惑,只能聽話,好吧,就是慫!

    德華人也知道他們戰鬥力弱,便派一些不太重要的任務交給他們,而這些印度人死也不上前線,說前線太危險。

    一九四四年,部分的印度部隊被派去義大利南部,當德軍戰敗後,印度部隊很聽話的再次投降,沒有造成任何傷亡。

    還有一次,德華人當時想培養一股印度軍隊去敵方做眼線,取名叫“紅箭團”,也是由印度俘虜組成的,可沒多久就被解散了,因為他們戰鬥力差忠誠度也不高。

    投敵叛國當逃兵的事一出接一出,義大利軍隊本來就是二戰中很弱的菜鳥,可是居然連他們也看不上印度軍隊,當俘虜都嫌不夠格,於是直接就把他們了。

    無獨有偶,在日本軍隊中也有印度軍人,那更沒什麼用了。基本上在戰爭中他們只負責搖旗助威,裝裝樣子就行,只要戰事失敗,他們除了逃就是投降,戰鬥力幾乎為零。

    綜上所述,印度在二戰中非常活躍,雖然戰鬥力差吧但也到處都能看到他們,只能說他們就是無處不在的群眾演員吧。所以他們雖然出鏡率很高,但存在感卻是很低。

    但咱也也不能說印度軍隊全都不行了,只是他們很多都沒有正規訓練,而且那是不屬於他們的戰爭,既不保家也不衛國,唯一正當的理由,就是為女王而戰。

    假大空而已,畢竟渴望活著也沒什麼不對。

  • 9 # 度度狼gg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在日本人席捲馬來亞和新加坡的戰役中,日酋山下奉文指揮的40000日軍一路追殺,最終迫使80000多英軍走投無路而投降,而整個戰役中英軍損失兵力多達14萬人。許多人不解,那好歹也是用現代化武器裝備起來的老牌軍事強國軍隊,咋就這麼不抗打呢?其實除了士氣、指揮和制空權的因素之外,最大的問題是這支部隊根本不是“純種的英國軍隊“。

    (純種英軍士兵)

    二戰爆發之前英國在亞洲的軍隊大多采用“英印師”的混合編制,就是絕大部分士兵是印度人,而軍官和軍士由英華人擔任。在印度、在馬來西亞、在新加坡、在緬甸維持統治的都是此類軍隊,包括在上海公共租界(英法)裡面的巡捕“紅頭阿三”,都是為了彌補英華人力的不足而徵來的印度人。因為二戰爆發時印度還不曾獨立,整個南亞次大陸地區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地區,都是英國的殖民地,被宗主國牢牢地控制著。

    歐洲列強在17世紀就開始了對印度的控制和爭奪,先後有葡萄牙、荷蘭、法國等殖民主義者把南亞次大陸作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到了18世紀,後起之秀英國經過一番鬥爭,取得了在這裡的絕對優勢,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向清王朝賣鴉片的那個單位)。1857年印度士兵發動大起義,雖然起因是“豬油封子彈”問題,主要還是打算把英華人趕出去,注意這可不是啥農民起義,而是經過軍事訓練手持來復槍的20多萬印度兵。

    (在北非作戰的印度兵)

    面對不到40000人的英軍,還有著廣大百姓的支援,結果不到兩年起義就被鎮壓下去了,五個打一個都不行。這次士兵大起義又被稱為印度“第一次獨立戰爭”,起義的結果,是原來控制印度的“東印度公司”宣佈倒閉了,而印度變成了英國政府直接統治的殖民地。1858年,英國為了加強對南亞的控制,直接由官方出面組建了由總督管理的印度政府,並且對內閣專門設定的“印度事務大臣”負責,然後就是長達一個世紀的殖民統治。

    所以在二戰爆發以後,英國先後在印度徵兵100多萬人編入英軍作戰序列內,主要在遠東、中東和北非參戰,比如在前述馬來亞和新加坡戰役中,名義上的14萬英國軍隊其實只有一個“純種”英軍第18師(下轄兩個旅),以及澳洲第8步兵師(下轄兩個旅),而半數以上的部隊主力其實是印度第三軍,下轄兩師四旅,也就是前述之英印混編制部隊。這些印度士兵既未經充分訓練,也不是為祖國而戰,軍中地位更處在最底層,所以戰鬥力極為低下。

    (英印師部隊)

    結果在日軍兩個師團不到40000人馬的進攻下,英印軍十幾萬人馬迅速土崩瓦解,大批印度士兵裹脅著英國軍官和士官一起投降了。然後就是日本人侵入緬甸,英華人慌了手腳,請求中國遠征軍入緬協助作戰,杜聿明的10萬人馬來是來了,可是英華人卻一心想逃到印度去,嘴上答應聯合作戰,卻是腳底下抹油飛快地開溜,把中國遠征軍當成了英印軍撤退的“擋箭牌”。所以第一期中國遠征軍的失敗,與英國的背信棄義和英印軍的無能有直接關係。

    當時英國在緬甸的駐軍也只有一個“純種”的第7裝甲旅,主力仍然是英印軍第1師、英印軍第17師和澳軍一個旅,印度士兵數量佔到半數以上,素質低下且意志薄弱,在日軍的進攻下望風而逃。本來戴安瀾率領第200師在同古打得不賴,如果中英雙方17萬人馬齊心協力,第一批兩個師團的鬼子根本不是對手。可是由於英印軍不戰而逃,中國遠征軍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不得不敗走野人山,埋在異國他鄉40000多遠征軍忠骨,時時刻刻都在控訴著英華人的愚蠢自私和那些印度兵的無能!

    (二戰時期的印度兵)

    為什麼英印軍一門心思撤往印度呢?因為英國只把印度作為遠東最重要的糧秣和軍事基地(中東是埃及),而對緬甸的得失並不那麼看重,並且日軍攻入緬甸的主要目標,是切斷重慶政府獲得外援的“滇緬公路”,既然戰略任務已經完成,也就暫時沒有進軍印度的打算。中國遠征軍失敗後,一部撤回國內,一部撤入印度的東部,1942年8月起組建“駐印軍”,在英華人提供訓練基地和供給、美華人提供武器裝備和訓練的情況之下,準備反攻緬甸。

    直到1944年3月,為了配合德軍的戰略和切斷駐印軍與印度內陸的聯絡,日寇緬甸方面軍才發起了“英帕爾戰役”,目標指向印度東部各邦與內陸的交通樞紐英帕爾。面對10萬來勢洶洶的日軍,英國遠東當局深知英印混合部隊不咋靠譜,緊急從中東調來英軍裝甲部隊增援,同時要求重慶政府在滇西發動反攻以牽制日軍兵力,於是有了衛立煌(Y部隊)強渡怒江、鄭洞國(X部隊)強攻密支那等戰役,說白了,都是為了配合英軍保衛印度,在美國飛機的大力支援下,以“純種英軍”為主終於大敗日軍,是為“英帕爾大捷”。

    (廓爾喀士兵)

    而在中東,也有若干英印師在英國第八集團軍轄下與德軍作戰,經常被隆美爾揍得鼻青臉腫,大批印度籍士兵被俘,其中一部分還被收編為黨衛軍外籍軍團。所以在沒有自己獨立主權國家的情況下,印度士兵在二戰時期完全成為了一支廉價的“僱傭軍”,既沒有純粹的部隊番號,也沒有獨立的指揮系統,更不知道為誰而戰,當然存在感不強。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發展勢頭很快,加之英國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其綜合國力急劇衰落,繼續維持在南亞的殖民統治已無可能,期間的1946年還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於是英華人改換了策略,1947年提出了英國移交政權和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如此既保留了自己一定的勢力基礎,也給未來的南亞地緣政治埋下一顆大雷。根據這個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正式宣告結束。

    那也就是說,直到二戰結束兩年以後,才有了印度這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之前都算是給英國跑腿和打醬油的。

    (編入黨衛軍的印度兵)

  • 10 # 青巖談書

    青巖來答。

    北非戰場中印度裝甲兵錫克教指揮官

    現在大眾所認知的印度在二戰時期根本不存在。印度準確的獨立時間是1950年1月26日,也就是二戰結束的5年後。不過印度人倒是積極參與了二戰,有資料顯示有二百多萬英屬印度士兵活躍在亞洲、北非以及歐洲戰場,還有幾萬人加入到日軍或德軍部隊中當了印奸。(印度三哥就是這麼神奇)

    印度在19世紀初淪為英國殖民地,在當時主要由東印度公司代替英國政府行使管轄權。而管理公司的英國奸商為了最大限度的獲得利潤,決定推行“以印製印”政策,招募錫克族人組成軍隊 ,鎮壓當地居民的反抗運動,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後,英國政府借勢取代了東印度公司獲得印度統治權,維多利亞女王正式加冕為印度女皇。於此同時英國政府繼續加大力度招募印度士兵,到了19世紀末,英屬印度陸軍(簡稱英印陸軍)已經成為大英帝國陸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阿戰爭、英緬戰爭、英埃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等一系列殖民戰爭,英印陸軍都在為大英帝國的擴張積極充當“馬前卒”。

    在整個二戰時期,英屬印度作為大英帝國最大的海外募兵地,被直接招募參戰計程車兵約有250萬之巨。在戰爭期間,英印陸軍共建有5個軍,15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1個傘兵師,以及大量的旅團級獨立部隊與後勤部隊。在東南亞、地中海、中東、北非等戰場上英印陸軍參加了很多著名戰役,比如北非的阿拉曼戰役、義大利的西西里島登陸作戰、印緬邊界的英帕爾戰役等等。在上述戰役中,印籍士兵共有87000人陣亡或失蹤,34000人受傷,79000人被俘,有31人因為表現英勇、功績突出而獲得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在這裡我們著重講一下為軸心國效力的印度軍團。

    投靠軸心國的印度激進派領導人——錢德拉·鮑斯

    二戰爆發後,主張印度獨立的國大黨因意見不合,分裂成三派:甘地主張不支援、不反對、什麼都不做;尼赫魯主張與英華人站到一起,繼續支援宗主國取得戰爭勝利;激進的錢德拉·鮑斯則主張乘此機會,組織反抗英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將英國趕出印度。最終的結果是,支援尼赫魯的人佔多數,支援甘地的小部分,錢德拉·鮑斯則被踢出國大黨。

    1941年,不甘心失敗的錢德拉·鮑斯化妝經由阿富汗輾轉來到蘇聯,希望得到斯大林的支援進行反英運動,但遭到拒絕。鮑斯又來到德國大使館,並搭上了飛往柏林的飛機,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一簡單邏輯,希望和德國結盟反英。希特勒在自己官邸高調接見了這位失意的印度領袖,兩人的談話並沒有確切記錄,但錢德拉·鮑斯在組建所謂的“印度自由政府”時,得到了德國政府的大力支援卻是事實。

    德國國防軍950印度步兵團

    錢德拉·鮑斯在得到德國當局的支援後,當然不會滿足於當一個光桿司令,他為了繼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決定成立屬於自己的“印度軍團”。由於居住在德國的印度居民是在有限,這支部隊最初的班底是由10個在勃蘭登堡部隊服役的印度士兵組成。後來,錢德拉·鮑斯又將目光盯上了隆美爾在北非設立的英軍戰俘營。在這座戰俘營中關押了大量的英屬印度士兵,而他作為印度民族運動領導人,決定利用自己的號召力鼓動印度士兵用武力反抗英華人的殖民統治,獲得民族的獨立與自由……不過錢德拉·鮑斯鼓動效果並不好,響應號召的印度士兵只有2000多人。

    1942年9月,這群烏合之眾被德國國防軍收編,番號定為第950印度步兵團,全團有印度教士兵1503人、錫克教士兵516人、穆斯林士兵497人,其他少數民族士兵77人,總共2593人,外加約600名外籍志願者和300名德國軍官,合計約3500人。

    如果印度士兵能像黨衛軍中的其他外籍軍團(比如維京師、法蘭西第一師)一樣有著強烈的作戰意識,倒也沒什麼可說的。可是當印度軍團被派往守衛大西洋壁壘時,軍紀渙散而又缺乏鬥志,完全就是一群兵痞的模樣,這讓領導他們的黨衛軍高層十分難堪。可這些印度士兵上面有

    錢德拉·鮑斯照著,德軍高層出於團結的考慮,並沒有對他們軍法從事。反而將他們調往防守壓力更輕的法國內陸部署。

    法國是一個浪漫的國度,法國女郎更是漂亮的沒話說。印度兵團進駐法國,完全就是餓狼被放進了羊群。整個兵團基本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各大城市的街頭巷尾酗酒鬼混,什麼戰爭勝負、什麼軍人榮譽全都被拋之腦後。整個法國完全成為了印度士兵的大型遊樂場,當地人談及印度士兵時那可是人人色變,唯恐避之不及。(1943年2月錢德拉·鮑斯接受日本政府邀請,離開德國前往日本。)

    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第950印度步兵團發揮出腿長的優勢,盟軍開坦克都追不上。不過人在做天在看,就在印度步兵團準備登車逃回德國時,遭到仇恨已久的法國游擊隊襲擊。一支3000多人的正規軍被二三百人的游擊隊打的是抱頭鼠竄。戰鬥結束後。有300多印度士兵被俘虜,其中有29人因為曾經在法國犯下的暴行而被盟軍槍斃。

    1944年8月,逃回德國的950兵團被轉為武裝黨衛軍管轄,改名為“黨衛軍印度志願軍團”,由黨衛軍少將海因茨·巴特林指揮。到了第三帝國崩潰前夕,黨衛軍印度志願軍團意志完全崩潰,他們寄希望翻過阿爾卑斯山逃往中立國瑞士以逃避懲罰,但其最終還是被美軍截獲,戰爭結束後被全部遣返回故鄉。

    新加坡戰役指揮官 日本陸軍大將—山下奉文

    日本統治下的印度國民軍

    二戰爆發後,1941年12月8日,日軍也發動了對英屬馬來半島的攻擊。由於駐守馬來半島英軍部隊都是一些臨時徵調的地方部隊,日軍精銳部隊發動進攻時,英軍儼然成了一群受驚的綿羊,任人隨意宰割。最終龜縮在新加坡的十三萬英軍向僅僅三萬人的日軍投降,這其中就有將近一半印度士兵。

    錢德拉·鮑斯檢閱部隊

    1943年5月,錢德拉·鮑斯受邀與日本首相東條英機進行會晤,期間因日本急於利用鮑斯的力量和影響來反對英國在印度的勢力,故答應了鮑斯提出的一切要求,同意印度完全獨立。同年10月錢德拉·鮑斯在新加坡宣佈成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與此同時錢德拉·鮑斯還趕到日軍戰俘營煽動數萬名英屬印度籍戰俘參與反英鬥爭。早以不堪日軍虐待的印度士兵,紛紛表示願意倒戈。在1944年3月8日,日本緬甸方面軍發動英帕爾戰役中,鮑斯的印度國民軍的三個師共計9萬餘人也隨日軍參加了此次戰役。經過數月慘烈的激戰,日軍的進攻遭到慘敗。而充當“炮灰”的印度國民軍更是損失慘重。(錢德拉·鮑斯的自由印度之夢已經破滅了一大半。)

    日本投降後,錢德拉·鮑斯企圖搭乘飛機逃跑到蘇聯尋求政治避難,結果飛機在臺灣失事,死在一家日本醫院。

    總的來說:在二戰中,印度人即有加入同盟國的,也有加入軸心國的。不過250萬印度士兵在英軍麾下參與到對軸心國的作戰中,是有歷史依據的。所以,我認為印度雖然不是以一個獨立國家參與到二戰當中,但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印度人民對於二戰的勝利貢獻還是很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清時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中日海軍有如此大的戰略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