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輪皎皎

    中國歷史對晉朝的評價可謂是很低的,晉朝歷代統治者也確實沒幹過多少能上臺面的事。

    晉朝的得國可謂是名不正言不順,他並沒有像劉邦曹操那樣平定亂世,用自己的才華品行得天下,而是隱忍,然後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竊取江山社稷。司馬氏發動高平陵政變,將曹爽趕下曹魏政壇,當時承諾曹爽只要投降就可以保住榮華富貴,結果後來食言,將曹爽滿門誅殺,不得人心。

    晉武帝司馬炎還幹過一件特別缺德的事情,殺害了竹林七賢的領袖嵇康,從此廣陵散絕矣。

    司馬懿平定天下之後並不穩固國政,而是廣納美女,供自己享樂。由於美女太多,司馬炎也不知道該去那個哪個宮,就讓羊拉車,停到哪個宮門口就去找哪個妃子。

    在立皇嗣上面,司馬炎更是大錯特錯,立了自己的傻兒子司馬衷為皇帝,司馬衷根本沒有治國理政能力,只好把大權交給自己的皇后賈南風,賈南風是個悍婦,禍亂朝政,直接導致了連綿多年的八王之亂,王室之間相互殺戮,老百姓民不聊生。

    司馬衷還留下了一句遺笑千年的話,當大臣向他彙報老百姓都吃不上飯的時候,這位白痴皇帝竟然吃驚的問,那怎麼不吃肉粥呢?

    由於統治者忙著內亂,邊疆的少數民族趁機入侵,大肆屠殺漢人,甚至行軍打仗都不帶軍糧,抓到漢人烤著吃掉,因此又把漢人稱為兩腳羊。當時長江以北的漢人幾乎被殺光,千里無人煙,漢人真是有了亡族滅種的危險。

    所以縱觀晉朝的整個歷史,就是一個字,亂。統治階層內亂,各民族之間相互殺傷,研究這段歷史真的很憋屈,恐怕這也是晉的歷史很少被提及的原因。

  • 2 # 路遙lgy

    晉武帝司馬炎,確實很少有人提起這位統一了中原的皇帝。一般一個朝代的開始,開國的皇帝都是非常出色,非常努力的建造一番基業的。

    而司馬炎不是,司馬炎基本上算是皇二代吧。他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司馬昭。司馬昭時統治了魏國朝政,但他卻沒有登基做皇帝,他效仿的是曹操,把基業建好,讓兒子繼承。

    後來,司馬炎接替了司馬昭的權利,掌管魏國朝政。公元265年,司馬炎像曹丕一樣,令魏帝曹奐禪位,說是禪位,其實就是武力逼迫罷了。司馬炎建立了晉朝。

    司馬炎開始當上皇帝時,審時度勢,為了鞏固皇位,他安撫投降的蜀國皇帝劉禪,讓其一子弟做了駙馬督尉。而且沒有殺曹奐,封其做了陳留王,可以以皇帝身份出行。

    公元280年,吳國被晉朝消滅,司馬炎基本統一了中原。原本很節儉的司馬炎一下變了樣,開始追求奢靡的生活。大興土木修宮殿,最有名的還是架羊車在宮裡遊幸。

    吳國滅亡後,吳主孫皓後宮的五千多美女,多被送進了司馬炎的後宮。由於美女太多,他想一個辦法,就是坐著羊拉的車,在宮裡隨意走,最後羊停到哪裡,晚上就在那個美女哪裡休息。宮女們都在門前插上竹葉青草,灑些鹽水,以誘惑羊停在門前。

    司馬炎有一次問司隸校尉劉毅,說“我能比漢朝的哪位皇帝”?他以為劉毅一定會說可比劉邦,或者漢武帝。劉毅說,可比恆帝,靈帝。恆帝賣官,把錢入了國庫,而你賣官,錢自己裝腰包了。

    晉武帝司馬炎,很少被人提起的原因,除了荒淫無度,貪腐腐敗以外,最主要應該是他在立繼承人上的錯誤,以及大肆分封皇族,在歷史上造成了極大影響。

    中國歷史上,從西周開始就有了宗法制度,其中,皇帝立繼承人是要立嫡長子。司馬炎的長子早亡,司馬衷就成了老大,可他有些痴呆。司馬炎也猶豫過,但架不住老婆楊豔的不斷的唸叨。

    而且有一次著火,司馬炎在城樓看,司馬衷幾歲的小兒子拉著司馬炎要他離開。司馬炎感覺這個孫子這這麼小就很聰明,將來是個當皇帝的料,於是,決定將皇位傳給痴呆的兒子司馬衷。還給兒子娶了太子妃賈南風。

    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司馬衷繼位稱晉惠帝,但是皇權落在了皇后賈南風手裡。賈南風荒淫亂政,將不是親生的太子毒死,這件事引起了各地諸侯王的不滿,早已窺探皇位已久的諸侯王紛紛起兵叛亂。

    這次叛亂被稱做“八王之亂”。長達十六年之久,使本來統一的國家陷入戰亂,給老百姓帶來了極大傷害。然而,更大災難是,此後的中國進入了長達幾百年混戰時期,五胡亂華,一度給漢族人民帶來滅族的危險。這一歷史的災難,很少有記載,也很少有人提起,晉武帝司馬炎也更少有人提起他。

  • 3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晉武帝是唯一一位把自己國家搞垮的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

    晉武帝司馬炎,字安世,他好像做到了這點,在他手上,西晉滅吳,結束了戰火烽飛的三國亂世,還有了十年的太康之治。但晉武帝對身後事的安排完全失控,導致在他死後十餘年,天下又重新陷入分裂,且長達三百年。

    從施政作為看,晉武帝絕不算一個好皇帝;從為人行事看,他又絕不算一個壞皇帝,《晉書》稱他“宇量弘厚,明達好謀,容納直言,未嘗失色於人。”綜合起來,他應該是一個有好人品質卻沒幹好本職工作的皇帝。

    我們知道晉武帝是西晉的開國皇帝,一個開國皇帝需要做什麼呢?那就是肇基為業,吸取前朝教訓,破除前朝積弊,建立保證王朝長治久安的制度規範。

    做這些事,需要魄力和能力,晉武帝有能力,卻少了些魄力,這使得他表現得更像一位守成之主。

    什麼是守成之主?

    顧名思義,就是遵守成法的君主。成法由開國君主制訂,到開國君主逝去後,新的問題出現,成法解決不了,後來者就要上手。由於君主能力和可觀環境的不同,結果也不一樣,有些君主能做到控制和延緩,是為守成之主,有些君主根本控制不住,那就是守不了成,幸運的能把鍋甩給下一代,不幸的就亡國了。

    也就是說,守成之主的年代是矛盾不斷積累的年代,他們只是沒有遇到矛盾爆發而已。

    晉武帝雖然是西晉建立者,但他卻是司馬氏三代基業的繼承者,從守成的角度看,他可以打滿分,怎麼說也滅了吳國不是。可作為晉朝第一任皇帝,他沒有給晉朝確立沿用萬世的制度,而是直接延續了曹魏的制度,甚至往不好的方向上面改了改,比如分封制。

  • 4 # 山中茅店

    晉武帝結束了漢末至三國分裂的局面,統一了全國,成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按理像結束長久的分裂成為大一統王朝的帝王都能彪炳史冊,為後世所稱頌,諸如秦始皇漢高祖,隋文帝宋太祖明太祖等等。但為何統一了中原的晉武帝往往被人們忽略呢?

    統一時間短,從後世來看對社會影響小

    公元265年,晉武帝接受曹魏皇帝曹央的禪位稱帝,晉朝建國。279年,晉武帝派楊祜帥軍發動滅吳之戰,統一全國,成為大一統的王朝。301年趙王司馬倫自立為帝,八王之亂開始,316年匈奴攻陷長安,西晉滅亡,西晉王族及北方貴族紛紛南渡成立東晉,北方陷入了持續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國大動亂時期。

    從這裡可以看出晉朝大一統的時間其實僅僅二十年時間,而後又是一百多年的大動盪時期,和其他大一統的帝王相比,功績明顯不夠。

    沒有治世出現,官場腐敗奢侈之風盛行

    從晉武帝開始晉朝官場腐敗之風氣有開始盛行,而且作為當時的最高統治者並沒有制止這種風氣,還助長了這種風氣的盛行。這都不是作為一個有為的皇帝應該做的。

    自統一了中原後,晉武帝生活上也開始了奢侈起來,上行下效,最有名的就是外戚石崇和王愷之間的爭富,晉武帝還暗中幫助王愷。

    晉武帝自己也荒淫無度,幾次下詔挑選官員女子進宮,後宮佳麗人滿為患達到萬人以上,晉武帝自己也不知道去誰哪裡,每天就坐羊車上,羊車拉到哪個嬪妃的門口就去哪個嬪妃哪裡過夜。因此就有了“羊車望幸”的成語。

    為鞏固政權分封王室,為以後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晉武帝建國後為了鞏固自己司馬家的政權,就大肆分封司馬家的子弟,認為把司馬家的人分封到各地就能鞏固政權,卻不知道為後來的動亂埋下了禍根。

    而且自己接班人的選擇上也出現了重大問題,明知道自己兒子腦子不好使,怎麼有能力執掌天下呢?靠別人輔助也得選個能分清是非的人。

    因此來看,晉武帝統一中原其實這是一件順應歷史潮流的事情,並不是說晉武帝多有作為,相比較秦皇漢祖,唐宗宋祖來說差的太遠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晉朝的體量要大過蜀國和吳國太多,蜀國和吳國不統一起來共同防禦晉朝,只能是被晉朝消滅,晉朝只要保持國內穩定不出亂子就能出現統一。

    而統一中原以後的晉武帝卻並沒有勵精圖治,開創一個王朝的盛世,反倒是驕傲自滿,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生活腐化,社會風氣嚴重敗壞,政治日益腐敗。唐太宗李世民在《晉書·武帝紀》中點評晉武帝司馬炎說:“不知處廣而思狹,則廣可長廣;居治而忘危,則治無常治。”一語中的說明了晉武帝的弊端,這也就是為什麼晉武帝統一了中原人們往往會忽略他的緣故。

  • 5 # 小閔學歷史

    在大家看來,開國之君一般都是雄才大略的明智之君,雖然中國歷史上大部分開國之君確實是如此,但是開國之君之中總有不確定因素。

    而從秦朝開始的九個大一統皇朝之中,晉武帝司馬炎的知名度堪稱是最低的。有些人說是因為晉朝的國祚很短,但是秦朝、隋朝大一統時間也很短,為什麼人們能夠記得始皇帝和隋文帝楊堅呢?今天就來聊一聊司馬炎為何如此容易被人遺忘:

    雖統一中原,卻靠的是先人的餘蔭

    要說晉武帝司馬炎的一生最大的功績,自然是他統一中原這一項成就,無論現在的人怎麼樣批評他的過失,但是統一中原確確實實是他無可磨滅的功績。

    但是他統一中原不是自己一點一點拼搏起來的,而是自他的爺爺司馬懿開始,再從他大伯司馬師到其父親司馬昭都已經為他打好基礎了。

    首先是司馬懿,他在“高平陵政變”之中聯合朝中的元老重臣,利用他們一舉誅殺曹爽,使得司馬氏一躍成為曹魏政壇實際的掌控者,很多人都說司馬懿是曹魏的“忠臣”,的確他除了誅殺曹爽之外沒有僭越的舉動,可是不想想他殺曹爽之時都已經垂垂老矣了,他只要替後代鋪好路打下基礎,剩下的事讓他們自己去做就好了,何必留下一個罵名呢?

    接著是司馬師,司馬懿去世以後,他的大兒子司馬師成功的接過了司馬懿的班,雖然當時在朝廷之中司馬家族勢力龐大,但是朝廷內部忠心於曹氏家族的人也還有,妄圖推翻司馬家族的統治的人也不在其數。因此司馬師掌控朝政之時,其為司馬家族做的就是鞏固司馬家族的統治地位,進一步削弱曹魏的力量。

    因此當他知道曹芳聯合夏侯玄、李豐妄圖顛覆司馬家族的影響力之時,他毫不猶豫的殺了年親時的至交好友同時也是他大舅子的夏侯玄。但是司馬師這一舉動卻引起了當時的淮南之地的毌丘儉、文欽二人的不滿,淮南之地是曹魏抗擊東吳的最前線,他們二人又是那裡的軍事長官手握重兵。為了進一步消除忠心於曹家的軍事力量,司馬師親征淮南,平定了“淮南二判”,毌丘儉被殺,文欽逃亡東吳,但是他也因為此次親征而丟了性命,為了司馬家族的大業考慮他臨終前沒有傳給司馬攸,而是傳位給弟弟司馬昭。

    接著來講講司馬昭,哥哥死後,他接過了父兄的大旗,繼續維護和鞏固司馬家的統治,司馬昭在為司馬家統一天下的過程之中也是不可磨滅的:

    進一步削弱忠心於曹魏的勢力,成功平定了“淮南三叛”,使得曹魏在軍事上政治上再也沒有可以依靠的人。滅亡蜀漢,為司馬家篡位提供了良好的聲望,並利用蜀漢的地理和資源,休養生息發展軍備,待時機成熟之後再滅東吳。 可惜司馬昭在公元265年就病死了,否則西晉的開國君主輪不到司馬炎來做。

    從上述可以看出,司馬炎的父親、大伯以及他的爺爺都為司馬家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他只不過是靠著父輩的餘蔭方才能夠成就大業,如果他的父親沒有幫他滅蜀漢,他真的能夠統一中原嗎?

    要知道滅吳之事上,司馬炎猶豫了很久,羊祜沒死前認為滅吳計劃可以實施了,他沒有采納羊祜的計劃,後來杜預等人認為滅吳時機已到,他又拖延了一年。從滅吳之事上可以看出,司馬炎缺乏一種魄力,也容易被身外事務左右。

    統一之後不思進取,導致西晉上下社會風氣敗壞

    大多數開國之君或出身貧寒,或經歷過打天下的艱辛,或經歷過各種明爭暗鬥,所以在打天下之後加倍的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天下,因此很多人在統一之後也還是儲存一貫的優良品格。

    司馬炎沒有上述任何一種條件,他自幼出身富貴,父親大伯已經為他披荊斬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在統一之後他沒有那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念,在統一之前他便不知道節儉,統一之後更是大肆的鋪張浪費,生活極其奢侈。

    但是問題在於,他自己鋪張浪費的同時卻還要底下的官員崇尚節儉,他自己沒有那種以身作則的態度,卻要手底下員工這樣做那樣做,你覺得這樣大家能心服嗎?因此雖然司馬炎三令五申,但是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所以西晉朝堂從開國之初就是烏煙瘴氣的,這也為以後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傳位不正,託孤不正,“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一個更大的亂世

    很多的開國君王在立儲一事上其實都犯過錯誤。就拿“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來說吧,秦始皇在立儲一事上雖然屬意扶蘇卻遲遲不肯立為太子,在他生命的盡頭想要立扶蘇之時,卻被趙高別有用心的利用了李斯,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而漢武帝晚年的“巫蠱案”也是加劇了漢王朝的動亂;唐太宗也是如此,在李承乾、李泰還有李治到底誰當皇帝的問題上也是猶豫不決。

    為什麼很多開明的君王在大事上可以力排眾議,卻總是在立儲之事上猶豫呢?我想有兩個原因:

    嫡子或許不是自己喜歡的,或者總是跟自己對著幹,所以想立自己喜歡的兒子當繼承人,這是私心。接下去的繼承人將要承擔的是整個天下,他們究竟能不能讓國家繼續平穩的維持下去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這是公心。 但是上述君王雖然總是在立儲之事上猶猶豫豫,但是有一點他們的兒子都是正常人。古代立儲是一件很嚴苛的事,要知道有些繼承人身體有一些毛病都不能被立為繼承人,比如有些人有點瘸啦,身體上有隱疾就被淘汰了,為何會如此?因為天子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國家的顏面。

    如果有點瑕疵,讓底下的那些藩國如何看待所謂的宗主國。雖然這很大程度上淘汰了一些真正有才華的皇子,但是皇家就是如此的不近人情。

    撇開秦始皇不談,漢武帝和唐太宗等人後來的繼承人還是很好的承接了先人的功業,李治首先本身也有才華,但是漢昭帝繼位之時還有一個小孩子,卻為何能夠開創“昭宣盛世”呢?

    漢昭帝雖然年齡小,本身也是聰慧的英主,若非英年早逝,大漢也會走向另一個高峰。漢武帝脫骨恰到好處,為漢昭帝打造了一個很好的施政平臺。 所以從上述可以看出,很多的雄才大略的開國君主雖然在立儲一事上猶猶豫豫,但是他們自身也知道自己的兒子有幾斤幾兩,並且為了能夠保證朝政的平穩執行,完成權利的交接也為他們立下了很多的託孤大臣。

    首先是以防權臣做大,另外也是讓託孤大臣之間也是起到一個相互制約的一個狀態,以防一個託孤大臣趁機坐大影響當權者的統治地位。

    但是司馬炎卻在立儲和託孤兩件事上都犯了很嚴重的錯誤:

    明知道司馬衷不適合當皇帝,卻遲遲不肯另立繼承人,就因為司馬衷無力理政,才有了西晉之後的一系列動亂,才有了楊駿亂政、賈南風乾政、八王之亂乃至以後的永嘉之難,這些都是立儲不當造成的。立儲一事上他犯了糊塗,他在託孤一事之上也犯了嚴重的錯誤,本來給司馬衷打造一個良好的班底也能保持朝政的良好執行。當時朝廷之中諸如張華、衛瓘還有諸多有見識有擔當的正直大臣。但是他偏偏託孤給楊駿,託孤給楊駿就算了,還讓他一個人獨攬大權,這不就是讓人家往“權臣”之路上走嗎。 楊駿此人沒能力,沒擔當,但是司馬炎恰巧看中了他這一點,因為他認為這種人沒野心,容易被司馬衷控制。但是他高看了司馬衷,小看了楊駿,就是楊駿的倒行逆施才引起了賈南風的嫉恨,才引起了司馬氏諸王的倒行逆施,所以這一切的源頭就是楊駿此人。

    所以綜上所述,司馬炎在眾多的開國君主之中實在是堪稱不上雄才大略和英明神武,雖然他一統天下的確是大功一件,可是他死後的一切動亂也是與他有關。

    在筆者看來,司馬炎並非容易被人遺忘,而是提到西晉的這段歷史之時卻是痛心疾首。東西兩晉晉承接三國,下承南北朝,這一段時期在中國歷史上真的是堪稱一段屈辱史,人民的生命得不到保障,日日夜夜擔驚受怕。這一切的源頭都是西晉的當政者所造的孽,因為對其痛心疾首,所以閉口不談,因為閉口不談,所以造成了司馬炎經常容易被人遺忘的假象。

  • 6 # 伯虎42

    簡而言之:父祖遺蔭、個人得澤、建樹未顯、國祚不永、人亡政亂,等等,晉武帝司馬炎生前身後,都不足以作為中國歷史上能被大書特書的開國皇帝。

          魏青龍四年(236年),魏太尉司馬懿府中,誕生了一個幼兒,其父為司馬懿次子司馬昭。其時祖父司馬懿作為魏太尉、大司馬,為魏武帝、文帝、明帝三代所倚重,出將入相,南征北討,立下赫赫功勞。

    魏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馬懿以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的身份,與宗室曹爽一同主持朝政。曹爽排擠司馬懿,以魏帝名義任司馬懿為太傅,免除司馬懿實權。司馬懿韜光養晦,不讓子弟為官,後偽裝生病,不問政事。實際上也暗中佈置,準備消滅曹爽勢力。這時候的司馬炎,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幼兒,祖父與伯父、父親的殫精竭慮,費心佈置,與他皆無關,他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將來的命運是什麼。

    魏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奉魏帝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之際,上奏太后,請廢曹爽兄弟。並勒兵洛水,軟硬兼施,一舉消滅曹爽集團,為建立司馬氏政權奠定了基礎。而司馬炎,作為一個年輕的後輩,在長輩們的刀光劍影中,逐漸成長,並被動的加入家族爭奪權力的鬥爭中去,先後受封北平亭侯、新昌鄉侯、中護軍、假節、中撫軍等。

       魏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去世,長子司馬師即位,廢立魏帝,消滅淮南叛亂,更加穩固了司馬氏政權。魏正元二年(255年),司馬師因平定淮南叛亂中引發眼疾,瘤疾加重,病痛之下,逝於許昌。其弟、司馬炎之父司馬昭即位,以大將軍、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之名義,輔助朝政。

       而此時的司馬炎,作為一個年輕的後輩,在長輩們的刀光劍影中,逐漸成長,並被動的加入爭奪權力的鬥爭中去,先後受封北平亭侯、新昌鄉侯、中護軍、假節、中撫軍等。為司馬氏家族掌握朝政大權,不懈努力著。

        司馬昭掌握大權後,平定壽春諸葛誕叛亂,穩固政權,加強司馬師權力。魏帝曹髦眼見自己威權日去,政事不由己出,不安日重,憂慮被廢,說出千古名言“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於魏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四月,率左右親衛出擊司馬昭府邸,欲廢黜司馬昭。司馬昭親信賈充,慫恿太子舍人成濟,弒殺曹髦。司馬昭滅成濟三族,以塞眾人之口,並於當年,與公卿商議後,立常道鄉公曹璜為天子,改元景元。

    魏景元四年(263年),經過長期準備,司馬昭準備伐蜀,一路勢如破竹,十一月,滅蜀國,蜀主劉禪投降。司馬氏以此功,更加緊握魏之朝政大權,代魏之勢已不可避免。

    魏景元五年(264年),魏主被迫擺司馬昭為相國、晉王,加九錫。司馬昭追封父親司馬懿為宣王,兄司馬師為景王。之前,司馬師去世後,因無子,司馬昭便以次子司馬攸出繼長兄。這時,便想以司馬攸為晉世子,並常常對左右說“天下是景王的天下,將來還是要還給景王之後的”。

    但是司馬昭的心意,眾臣紛紛反對,並以以往君主廢長立幼從而導致混亂來規勸司馬昭。司馬昭無法,只得於魏鹹熙二年(265年)封司馬炎為世子。當年八月,司馬昭中風病死,世子司馬炎輕鬆取得其父所遺留的軍政大權,繼承父親的相國職位和晉王爵位,掌握了朝政大權。

    魏鹹熙二年十二月,經過三代人的努力,司馬氏代魏終於水到渠成,司馬炎逼迫魏帝禪讓,自己稱帝  ,定國號晉,改元泰始,司馬炎就是晉武帝。

    自泰始元年至太康元年(265-280年),新立的晉,對於尚餘的最後割據政權---東吳,進行了長期的進攻與壓制,並趁吳內部君主暴虐、政局不穩的機會,於太康元年(280年),三路伐吳,吳軍連戰連敗,吳主見大勢已去,只得出降。自漢末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以來,分裂了百年的中原大地,終於再次統一,又一代中華大一統王朝,登上了歷史舞臺。

     司馬炎身為世家豪族,投胎技能超級滿滿,在自身毫無任何過於常人的條件下,承父祖三代遺澤,開基建國,是歷代中華大一統王朝中,建國最輕鬆的一位(沒有之一)。與其他開國皇帝相比,其本身缺乏傳奇色彩,沒有相應的主角光環。而他的施政手段,又過於寬厚溫和,其為人也缺乏一個開國君主所應有的強大自持力。個性的平淡,使得司馬炎沒有一個開國君主應有的:“英明神武,天縱之才”的評價。與劉邦、劉秀、楊堅、李淵、趙匡胤、朱元璋等皇帝比起來,確實是沒有任何存在感。

    司馬炎在位前期,好歹兢兢業業,採取一些積極措施,任用賢能,穩固政權,提高國力,平定各地叛亂,同時尚能節儉,所以晉初立,國勢日上,十五年滅吳而統一天下。後期,由於政治趨於穩定,司馬炎轉而縱情享受、奢侈無度。上有所好下必趨之,由此導致朝廷上下崇奢成風,導致鬥富層出不窮。

     司馬炎在位後期,生活奢侈腐化,並且公開賣官,所得錢入宮中,以至於大臣劉毅公開諷刺“桓帝靈帝賣官,錢入國庫,陛下賣官,錢入宮中,陛下尚不如桓靈!”,而司馬炎,只得以“桓靈聽不到這樣的諫言,而我可以聽到,還是比桓靈強!”來自我解嘲罷了。

    以開國皇帝而論,前後數千年,實在是沒有再如司馬炎這樣荒怠縱慾者了(僅以後期論),晉上下小人當權,奢侈浪費,風氣日漸敗壞。公卿競富爭豪,相互比賽炫耀財富,爭誇豪麗。朝臣們這種奢靡腐化的生活,必是以聚斂、貪汙、納賄為來源,所謂:“奢侈之費,甚於天災。”可見為害之大。

    司馬炎不失為一個寬厚、仁慈的皇帝,性格溫和,如果是平常人,那值得稱道,但是他是皇帝,是掌握天下的唯一,過於溫和寬厚,恰恰是身為君主的缺陷。司馬炎在位二十五年,從未使用流血手段解決政治問題,也從未殺戮過高階官僚,對於宗室,外戚、公卿,乃至於平民,都是寬和對待,尤其是對於百姓,採取佔田政策,允許使得每個農民都可以合法地去佔有應得的田地,以此削弱豪強勢力,又詔令釋放奴婢,來阻止世家勢力過度膨脹,這些都是他寬厚的一面。

    但是,皇帝過於溫和寬厚,導致世家大族對於皇權的敬畏服從感不如秦漢魏,逐漸形成了世家掌握資源數百年之久的傳統,也為晉之後覆亡埋下了伏筆。

    司馬炎最為人詬病的,是重立分封制,濫封宗室、寵幸外戚,使他們掌握大權,在他生前,還可以以自己的威望控制,使各股勢力相互制衡,從而保持權力架構的穩定。但是,他死後,各政治勢力紛紛與中央政權背離,並憑藉手中實力爭取更大的權力,而他所選的繼承人,又是一個毫無治國才能、甚至毫無自理能力的痴呆兒,為爭奪最高權力的控制,諸王、外戚大打出手,內訌不已,由此導致“八王之亂”爆發,更引發了外族藉機入主中原,天下大亂的發生。最終西晉在無休止的內鬥中,土崩瓦解。

    太熙元年(290年),司馬炎病重,皇后之父楊駿矯詔,使自己成為輔政。數日後,司馬炎在沒有做出正常的政治部署情況下,駕崩,終年五十五歲。這一年距晉滅吳,統一全國,不過十年,當時的人們不會想到的是,這十年,是漢末至隋四百年亂世中,唯一短暫統一的十年,司馬炎作為開國皇帝,總算是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過這麼一段可以讚許的業績。

    司馬炎在位二十五年前期,厲行節儉,虛心納諫,用人唯賢,也算是為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過貢獻,渡江滅吳,統一全國,更是值得讚揚的功績。但是,後期的他,於天下安定後,安逸享樂,以致驕奢淫慾、荒淫無度,導致臣下鬥富,政治腐敗。尤其大封宗室,重用外戚,導致自己死後國家陷入混亂之中,西晉之亡,司馬炎實難辭其咎。“前明後暗、功過參半”是對晉武帝司馬炎最公正的評價。

    武帝平一天下,誰曰不然,至於創業垂統,其道則闕矣。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經之以仁義,緯之以文武,深根固蒂,貽厥子孫,一言一行,以為軌範,垂之萬代,為不可易。武帝平吳之後,怠於政事,蔽惑邪佞,留心內寵,用馮紞之讒言,拒和嶠之正諫,智士永嘆,有識寒心。以此國風,傳之庸子,遂使墳土未乾,四海鼎沸,衣冠殄滅,縣宇星分,何曾之言,於是信矣。其去明主,不亦遠乎?------唐文拾遺 虞世南

                                          

     2019年8月26日 於太平溪畔家中

  • 7 # 優秀的米老鼠96

    晉武帝司馬炎,是西晉王朝的開國皇帝,之所以在歷史上不怎麼出名,常常被人們忽略,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來說,司馬炎雖然是開國皇帝,但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開國皇帝,不像劉邦、朱元璋那樣白手起家,司馬炎是門閥士族出身,一生下來就含著金鑰匙。他的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自高平陵政變後相繼專斷曹魏國政,早就為他開創了基業。司馬氏發動高平陵政變,手法很陰毒,事後又違背諾言,誅殺曹爽滿門,所有的這些使司馬氏的惡毒名聲已經在外了。這也是為什麼一提起西晉王朝,就令人們嗤之以鼻的原因。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在掌權的十年裡連續廢弒曹魏二帝,其兇惡陰毒超過了曹丕篡漢。有這樣的祖輩和父輩,也令司馬炎的名聲減分不少。

    其次,司馬炎效仿父輩逼迫曹魏皇帝曹奐退位,在歷史上增加惡名。司馬炎挾父祖餘威,欺凌皇帝,更使史學界對司馬氏沒有好感,對這樣一個陰險惡毒的家族無比憎恨。

    第三,司馬炎篡魏後,雖說開創了太康之治,實現了一段時間的社會繁榮,但卻會被史學界認為是在曹魏基礎上建立的短期社會穩定,相反會加劇人們對西晉這個沽名釣譽的虛偽政權的惡感。

    第四,司馬炎雖然是開國皇帝,但嚴格來說,他又是亡國之君,他死後發生的八王之亂,被史學界認為是西晉亡國的直接誘因,而這場亂子正是由於他在位期間的糜爛腐敗、歌舞昇平、聲色犬馬所直接造成。司馬炎統一全國之後,立刻進行裁軍,治國態度發生一百八十度的轉彎,實現了從勵志之君到享樂之主的轉變。全國開始盛行奢靡之風,甚至出現石、王兩大家族鬥富的事件。整個社會貧富分化嚴重,官員清談誤國,百姓水深火熱。

    第五,司馬炎開創的西晉王朝被門閥士族所籠罩,寒門士子報國無門。全國統一後的十年間,任人唯親,重用奸佞,致使有識之士無用武之地。西晉剛剛統一,就已經顯現了頹敗之象。建立西晉的是司馬炎,而毀滅西晉的也是司馬炎。他是歷史上開國之後不久又致使國滅的皇帝,這應該是對他最不好評價的評價。

  • 8 # 歷史逸事

    任何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是受人矚目的。但是司馬炎作為西晉的開國皇帝。在歷史的長河中他的存在感比其餘幾個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要低的很多。

    在大部分人心裡,開國的皇帝應該是文治武略樣樣精通。改朝換代,如果領導人物沒有一定的政治手段,沒有謀略,怎麼可能從前朝獲得那個人人都想做的寶座。

    司馬炎雖說是開國皇帝,但是他的爺爺,伯父,父親為他打好了江山,只不過他們沒有稱帝。司馬炎是踩著兩代人的肩膀,登上了開國皇帝這個寶座。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吧。畢竟作為開國皇帝,還是有些政績的。

    司馬炎,即晉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

    公元265年,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改元泰始。

    公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結束了自東漢末年近百年的分裂動盪局面,為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做出了傑出的歷史貢獻。

    統一全國後,他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 並頒行戶調式(包括佔田制、戶調製和品官佔田蔭客制)。太康年間,西晉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

    我們重點交流司馬炎為什麼在歷史上存在感不高?

    大抵有三個原因。

    一、“前人種樹,後人著涼。”他這個開國皇帝當的太容易。

    爺爺司馬懿在曹魏政權下韜光養晦,隱忍負重。在曹芳當政時,司馬師為了鞏固司馬家族的勢力可是說是步步為營,費盡心機。為了剷除異己,鋪平替代曹氏政權的道路,司馬師先是廢掉對他不滿的曹芳。逼著他廢黜皇后。因為皇后父親反對司馬師的專權。忠於曹魏王朝的力量,多次被司馬懿父子剿殺。

    比如司馬家族透過三次揚州戰役,血洗反對派,止住了內爭。然後又擁立新皇帝曹髦。曹髦發動政變想殺掉司馬師,後來被司馬師手下刺死,死時僅僅20歲。司馬昭緊接著又立了一個皇帝曹奐,曹奐他肯定是個傀儡。政權已經牢牢掌握在司馬家族手裡。

    父親司馬昭死後,司馬炎要做的工作很簡單,就是逼迫曹奐把王位禪讓給他。

    如果沒有爺爺,父親兩輩人的鋪墊,憑司馬炎的能力,這個西晉未必是他的。

    二、個性寬鬆,無為而治,對於滅掉東吳不是主動作為,而是伐吳派的積極主張。

    西晉名將羊祜苦心經營荊州,志在滅吳。多次進諫司馬炎攻打。司馬炎都是把他的建議擱置在一旁。張華、杜預、王濬這些伐吳派一再上書求戰。司馬炎才下定伐吳的決心。

    雖然後來統一中原,對歷史作出了貢獻。從這件事上並不是一個積極進取的皇帝。

    國家經歷漫長分裂後重新統一,恰恰需要一個安邦治國的守成之君,司馬炎就適應了現實的要求。並不能說明他有多少治國的能力。

    三、他最大的錯誤,就是在選擇繼承人上,優柔寡斷,一次錯誤的選擇,招致了後來三百年的戰亂。

    司馬炎這個人耳根子太軟,沒有主見。楊皇后和司馬炎的感情非常深,司馬炎幾乎對其言聽計從,只要是楊皇后堅持的事情,司馬炎基本上都會聽從楊皇后的。楊皇后強烈反對立其他皇子,自己的寵臣賈充因為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司馬衷,也是千方百計讓司馬衷登上皇位。

    他能不知道兒子是個白痴?

    歸根到底司馬炎沒有膽識和魄力。

    想想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比如唐太宗能廢掉謀反的太子,而康熙也能兩度廢立太子,為了選擇一位合格的繼承人可謂是殫精竭慮、嘔心瀝血,最終都成功的選擇了接班人,所以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而司馬炎呢?晚年逃避矛盾,沉迷酒色之中, 奢侈腐化, 得過且過!

    最大的錯誤就是選擇了一個傻瓜做為他的繼承人——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傻瓜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後來導致皇后賈南風專政,八王之亂,從而造成了五胡亂華,給中華民族帶來了三百年的動盪,三百年來中原大地充滿著血腥的殺戮、殘酷的統治,黎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中華文明幾乎毀於一旦!這一切的罪過都來自司馬炎!

  • 9 # 仁者厚德載物

    晉武帝司馬炎的確是中國歷史上被嚴重低估的皇帝,他的功績其實應該與秦始皇隋文帝元世祖三位結束長期分裂的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相提並論,絕對屬於中國歷史上的超一流皇帝。

    更重要的是晉武帝司馬炎是中國歷史上最仁慈的開國皇帝,他是唯一沒有殺過開國功臣甚至一般大臣的開國皇帝,對皇族內部家庭親人司馬炎也沒有殺過一個。

    哪個開國皇帝或者雄才大略的著名皇帝手上不是沾滿鮮血,可以說晉武帝司馬炎的手上是最乾淨的。

    秦始皇嬴政逼死生父宰相呂不韋,12歲的神童宰相甘羅也不明不白地早夭,秦始皇還殺害同母異父的兩個弟弟。

    漢武帝劉徹殺害兒子女兒逼死皇后殺害寵妃還殺害宰相竇嬰等很多大臣。

    光武帝劉秀也殺害了鄧奉彭寵龐萌韓歆蔣橫李軼等很多功臣,同事謝躬也被劉秀謀殺。

    隋文帝楊堅屠殺了北周皇族,也殺害了史萬歲等很多開國功臣。

    唐高祖李淵對待對手非常殘酷,李密竇建德王世充薛仁杲蕭銑李子通徐圓朗孟海公等群雄絕大多數都被李淵殺害,李淵還殺害劉文靜趙文恪獨孤懷恩李仲文劉世讓等開國功臣。

    唐太宗李世民殺害兄弟殺害侄子殺害兒子囚禁父親,霸佔嫂子弟媳等,殺害侯君集張亮李君羨王君廓羅藝盧祖尚李孝常李瑗等功臣。

    元世祖忽必烈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殺人與屠城最多的皇帝,南宋就有2400萬人死於非命。

    明太祖朱元璋更屠殺了開國宰相李善長等大多數開國功臣。

    明成祖朱棣屠殺了方孝孺等很多忠於建文帝的忠臣,還屠殺了三千宮女。

    康熙帝殺害功臣鰲拜等,鎮壓吳三桂反叛屠殺四川幾百萬人民,遷界禁海又餓死幾百萬人民。

    為什麼總是為那些殺人如麻的帝王將相比如曹操武則天之流歌功頌德,而貶低最仁慈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呢?

    貶低晉武帝司馬炎無非是司馬懿司馬昭在奪取曹魏政權時奸詐毒辣,但這不能怪在晉武帝司馬炎身上。晉武帝司馬炎雖然選錯了接班人,讓忠厚弱智的晉惠帝接班,秦始皇隋文帝等不也是選錯了接班人,但這並不能掩蓋司馬炎的功績與仁慈。

  • 10 # 疼痛的暴風

    司馬炎是繼承了他父親的爵位,然後逼迫魏主禪讓,他是拼爹得到的王位,司馬炎是個好人,他比較寬容,仁慈,但不是雄才大略之主,早期勵精圖治,後期貪圖享樂,上行下效,朝廷大臣攀比成風,奢靡無度,他吸取魏滅亡的教訓,提高宗室的權勢,但矯枉過正,各諸侯王權力不大,成尾大不掉之勢,他的兒子與白痴無疑,卻被立為太子,缺乏遠見卓識,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王朝覆滅,司馬炎是個好人。不是個好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了多份醫療險,可以疊加理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