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張183

    金融生態

    金融生態是指對金融的生態特徵和規律的系統性抽象,本質反映金融內外部各因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有機的價值關係。

    中文名

    金融生態

    實質

    金融的生態特徵和規律系統性抽象

    所屬

    金融

    主要誘因

    中國金融生態環境惡化等

    簡介

    金融生態理論的提出的主要誘因是當前中國金融生態環境惡化,金融生態系統失衡。這一狀態如果不果斷地加以改變,將威脅金融業的穩定,對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損失。

    表現

    金融生態理論與實踐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為:

    ①金融生態的概念和內涵把握不準。眾說紛紜的金融生態的概念迷失了金融生態理論的方向性和金融生態實踐的準確性,使宏觀部門無從著手,微觀部門無所適從;

    ②金融生態的基本原理不清。很多人對金融生態、金融環境、金融機制、金融規律在運用中相互串用,導致金融生態的目標不清,渠道不明,容易變成一個大雜燴。

    ④由於對金融生態的科學性和前瞻性缺少認識和理解,很多人對金融生態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意義的認識不夠,甚至有人認為是一種炒作和趕潮流。本文針對這四個方面的問題展開分析,以期推動金融生態理論的發展和統一。

    研究

    金融生態是個仿生概念,經濟學辭典中很難找到類似術語。在國內,周小川博士(2004)最早將生態學概念系統地引申到金融領域,並強呼叫生態學的方法來考察金融發展問題。上海證券報獨家首發《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總報告核心內容——城市金融生態分析框架。

    平常所稱生態環境,主要是生物學上的概念,係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並間接地、潛在地、長期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

    依照這樣的表述,一般事物的生態包含了系統內以及系統間各種關係的總和,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的有機鏈。如果把金融看作社會經濟系統中的子系統,那麼,金融生態就是由金融子系統和與之相關聯的其他系統所組成的生態鏈,這個生態鏈與金融業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

    正如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由其自身條件和其所處的外部環境二者共同決定的一樣,金融機構作為社會經濟體系中的一員,其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實現一方面要以自身制度建設和經營水平的提升為基礎,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其所處的外部環境,其中既包括宏觀的經濟大環境,也包括微觀層面的金融環境。通常講的金融生態環境就是指金融機構所處的微觀層面的外部金融環境,包括與金融機構實現利益和規避風險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客戶企業改革、社會信用體系、會計與審計準則、中介服務體系等多方面的內容。

    周小川:“金融生態”是一個比喻,它指的主要不是金融機構的內部運作,而是金融執行的外部環境,也就是金融執行的一些基礎條件。這個概念不是我先用的,是別人先建立而我跟進的。影響金融生態的要素:從社會經濟系統角度考察,大體可歸納為體制性、基礎性、環境性三類因素。

    保護金融生態 維護金融穩定

    金融生態是指對金融的生態特徵和規律的系統性抽象,本質反映金融內外部各因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有機的價值關係。金融生態理論的提出的主要誘因是當前中國金融生態環境惡化,金融生態系統失衡。這一狀態如果不果斷地加以改變,將威脅金融業的穩定,對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損失。

    自從華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2003年提出金融生態的概念以後,引發了金融經濟界廣泛的討論。他在2005年初的華人民銀行2005年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進一步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把促進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作為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將生態概念引伸到金融領域,是金融理論研究的一項創造性成果,突出地體現了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在金融和經濟工作中,人們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不斷探索金融生態的真諦,從生態的角度觀察和理解金融現象,尋求保護金融生態的思路和措施。涓涓細流匯江河。經過兩年多的大討論,金融生態思想日趨成熟,一些保護金融生態的措施和辦法不斷地被運用於中國的金融實踐,一個符合學發展觀的金融生態理論和實踐體系正在不斷地完善和形成。

    但是,金融生態理論與實踐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為:①金融生態的概念和內涵把握不準。眾說紛紜的金融生態的概念迷失了金融生態理論的方向性和金融生態實踐的準確性,使宏觀部門無從著手,微觀部門無所適從;②金融生態的基本原理不清。很多人對金融生態、金融環境、金融機制、金融規律在運用中相互串用,導致金融生態的目標不清,渠道不明,容易變成一個大雜燴。③保護金融生態的工作機制和模式不清,對金融生態的狀態評價沒有標準,使具體調研和考察依據不明。④由於對金融生態的科學性和前瞻性缺少認識和理解,很多人對金融生態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意義的認識不夠,甚至有人認為是一種炒作和趕潮流。本文針對這四個方面的問題展開分析,以期推動金融生態理論的發展和統一。

    一、理清思路,準確把握金融生態的概念和內涵至關重要

    可以斷言,現有的所有的關於金融生態的不同的概念都是來源於不同的價值觀和經濟學理論分支。尋求科學的金融生態思想的基礎任務在於釐清和證明金融生態的價值理論和經濟理論基礎,並以這些理論的原理和方法為出發點,探索金融生態理論的原理和分析方法。當然,結合當前的金融實踐仍然是最重要的,離開這一點,金融生態理論沒有價值。

    演進的生態經濟學是金融生態理論的重要基礎

    生態學是德國動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E.Haeckle)於1866年首先提出的,比生態經濟學的出現大約要早一個世紀。英國生態學家阿.喬.坦斯利(A.G.Tansley)於1935年生態系統學,極大地豐富了生態學的內容,為後來生態經濟學的產生奠定了自然科學方面的理論基礎。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科學家麥肯齊(Mekenzie)首次把首次把植物生態的概念與動物生態學的概念運用到人類群落和社會的研究,提出了經濟生態學的名詞,主張經濟分析不能不考慮生態學過程。真正結合經濟社會問題展開生態學科研究的應首推美國海評生物學社萊切爾.卡遜(Rachel.carson)。她於1962年發表的著名科普讀物《寂靜的春天》,對美國濫用殺蟲劑所造成的危害進行了生動的描述,揭示了近代工業對自然生態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奈丁(Kenneth.Boulding),在他的重要論文《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中正式提出了“生態經濟學的概念”。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對利用市場機制控制人口和調節消費品的分配、資源的合理利用、環境汙染以及用國民生產總值衡量人類福利的缺陷等作了有創見性的論述。英國、德國、日本分別於1967年、1980年、1983成立了“綠黨”組織,提出了“確立以自然與人類共生為目的的價值觀”和“建設超越人類中心論的新的地球社會”。在理論研究方面,自鮑爾丁創立生態經濟學概念以來,出現了一大批生態經濟學著作,如羅馬俱樂部的第一個報告《增長的極限》、英國生態學家愛德華.哥爾德史密斯的《生存的藍圖》、法國學者加博的《跨越浪費的時代》、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主編的《60億人—人口困境與世界對策》,朱利安.西蒙(G.sinmous)的《最後的資源》。

    萊斯特.R.布朗【1】認為自然資本正在迅速成為制約因素,而人造資本卻越來越雄厚。從破壞生態的經濟轉入持續發展的經濟,有損於我們經濟思想哥白尼式改變,認為經濟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只有調整經濟使之與生態系統相適合才能持續發展。

    嚴茂超【2】提出能值理論及系統分析方法對生態經濟學的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也是人們對生態經濟學的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他認為,生態經濟學是近20多年來由系統生態學與經濟緊密合作而發展。旨在整合生態與經濟系統,提供新的思考方向,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生態經濟學的理論根源是從古典經濟學的總體觀點出發,注重生物物理觀,從而有別於以新古典學為導向的環境經濟學。它所觀察思考的客觀實體是由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組成的有機統一體。

    傑克.丁.費羅門【3】著的《經濟演化—探索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一書,集中探討了:(1)關於企業的新理論,特別深洞了奧利費.威廉姆森(oliver.Willmson)的交易費用經濟學;(2)演化經濟學,以內爾遜和溫特的工作為基準,對經濟中的自然選擇、複製和自主性學習進行了分析;(3)由哈耶克(Hayek)提出的關於慣性和制度的自發演化的博弈論。

    19世紀末期,凡勃倫(Veblen)聲稱演化經濟學工程經濟。前演化經濟學認為,任何事件註定要沿著一個“自然”的過程,走向假定的場所。在事件的這一過程中,以“人類自然”被假定為是不變的。根據凡勃倫的觀點,核心概念將是:累積性的因果關係,因果過程造成了結果,從而為後續的因果過程提供了起點。在20世紀初,馬歇爾(Menbhall)宣稱經濟學家的麥加在於“經濟生物學(economiwbiolngy)與凡勃倫的態度相同,馬歇爾表達這樣一種願望,即經濟學中流行的一種分析將是種過渡狀態,將被基於生物學的其他的動態分析所取代。馬歇爾認為,經濟學的核心思想必須是“活的力量與運動”。“生存鬥爭”(the steygle gor exicseue)將迫使人類改變他們的風俗和習慣。在20世紀末期,“演化經濟學”獲得了里程碑式的發展。在過去20年中出現的大多數“演化經濟學”是被稱為“新制度經濟學”的一部分,或者是受到新制度經濟學的啟發。制度最好被認為是無數互動合體行為的無意識的結果。對於制度,納爾遜和溫特集中於探討企業的慣例發生變化的演化過程,威廉姆森似乎主要關注於如何解釋組織形式對市場的替代,而肖特爾和薩格頓則分析制度得以形成和保持的自發的演化過程。在通常的語言學中,演化指的是漸近的變化和發展過程,選擇機制—是能稱為演化機制的一個關鍵性部分。達爾文(Darvin)的自然選擇對進化的處理是群體層次上進行的。

    生態經濟學另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古今的自然論經濟思想,從古希臘的自然去思想,中國的道、儒、佛思想,最終歸結於法國經濟學的魁奈的法國自然論經濟學派(被誤成為重農學派),後經過亞當.斯密改造為一種自發的市場秩序,從而脫離了自然法體系的影響,過渡為一種自由主義經濟思想。鄒平座透過對古今自然主義經濟思想的梳理,在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效用價值論的基礎上創立了自然主義價值論;透過價值函式在市場、社會和自然三個不同空間的模型的定義,最終實現了經濟分析從市場空間向社會空間和自然空間的拓展,把經濟的市場分析方法、社會分析方法和生態分析方法有機統一起來,為金融生態的研究創造了條件。

    我認為,與金融生態相對應的生態經濟學,是把經濟本身看著一種生態,這種生態既具有和其他生態一樣的特徵,也有其本身特殊的特徵和規律。對於經濟學的研究可以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分析,不同的視角就會形成不同的經濟學研究科目。主流經濟學主要是心理視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階級分析視角、制度經濟學是制度視角、資訊經濟學是資訊視角。生態經濟學就從生態視角研究經濟學,運用生態學的方法、原理、技術,對經濟進行研究,把經濟的內在規律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來考慮,探索其特有的內在規律。這是價值運動的生態特性和規律的抽象。生態經濟學的任務在於建立一個理想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生態系統。

    國內最早提出金融生態理論的是周小川,他是在深刻認識到中國金融改革的艱鉅性和複雜性的前提下提出改善金融生態的思想的。他意識到金融生態理論的博大精深,並沒有提出明確的概念,但在他豐富的金融實踐中時時體現出金融生態的理念,這種“大形而無象”的定義模式,正好折射了深刻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哲學思想。“金融生態環境”一時間成為金融經濟界廣為引用的流行語。在goodle上搜索“金融生態環境”一詞,0.17秒裡得到的結果是68萬!足見其影響之大和附和者眾。人們由此對金融及其相關的諸多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與作用並和諧發展愈加的關注起來,也由此逐漸把眼光看得更遠更寬,力求從更多的方面認識諸多金融乃至經濟現象,而尋求解決金融問題的觸角正從業界本身向其他更廣泛領域延伸,人們眼界豁然開朗。

    周小川說,改善金融生態好比是“化學變化”,不過不是金融機構內部的“化學變化”。這一“化學變化”發生得不會非常快,是要透過較長時間的努力來實現的。如果把中行和建行的財務重組看作是“物理變化”,那麼兩家銀行公司治理的變化可以認為是“化學變化”。他認為,金融生態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因此改善金融生態也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法律和執法體系,在法律體系中,《破產法》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涉及到貸款人能否運用最後手段,使破產起訴成為制約借款人最終底線;二是要加快企業客戶包括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三是要建立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加快信用資料的積累;四是要提高會計、審計和資訊披露等標準;五是要提升中介機構的專業化服務水平等等。

    韓平認為,金融生態是指影響金融業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因素的總和,它既包括與金融業相互影響的政治、經濟、法律、信用環境等因素,又包括了金融體系內部各要素,如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工業、金融產品,透過資金鍊條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系統。韓平說:“金融生態是一個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動態平衡系統。金融生態不是靜止的,而是一個不斷新陳代謝和逐步完善的系統”。

    清華大學教授寧逢明認為: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能夠促進金融業的健康發展,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反過來又能夠有力地支援、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良好的信用環境有兩個標誌,一個是公司治理的完善,另一個就是政府對於商業銀行信貸活動不再採取強烈干預。外部金融生態環境的改變不能靠銀行來進行,銀行只能解決自己的公司治理問題,只能解決自己的風險管理問題,只能解決自己的金融創新問題。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需要政府和整個社會來推進。我們制定了很多嚴格嚴密的制度,但是執行得並不好。我們需要建立一種機制,使得制度有效執行,而這就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外部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將有利於中國的銀行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王松奇認為,在自然科學中,生命活動歸根結底是自然生態環境中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產生的結果,而生命過程本質上是一種化學反應過程。一方面,每一個或一類生命主體有其自身的化學反應過程;另一方面,每一個或一類生命主體所處的生存環境也會以物理的和化學的方式對它或它們的生命程序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將自然科學中的生態思想和金融活動相聯絡,中國的精英學者們就創造了“金融生態”這一新詞彙,它的通俗解釋就是:金融結構和金融活動所面臨的由政治、社會、文化、意識形態、體制條件、政策約束、微觀基礎、法律法規、傳統習慣等多種因素構成的環境條件。這些因素所構成的環境條件對金融機構的業務行為、經營效果、績效評價有著各種各樣的牽制和影響。

    蘇寧認為,“金融生態”是一個比喻,它不是指金融業內部的運作,而是借用生態學的概念,來比喻金融業執行的外部環境,主要包括經濟環境、法制環境、信用環境、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等。

    穆懷鵬認為,對金融市場而言,金融生態就是指影響金融市場執行的外部環境和基礎條件,它包括了法律制度環境、公眾風險意識、中介服務體系、市場信用體系、行政管理體制等內容。良好的金融生態,對於推動金融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功能、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對於金融生態的概念和內涵的討論雖然多種多樣,但總的來說是來源於各種不同的生態經濟學的思想。一種是“環境觀”,這一觀點來自於早期的生態經濟學觀點;二是“結合觀”,認為金融生態是金融與生態的結合,這種觀點來自於那種認為生態經濟學是經濟學和生態學的邊緣學科的觀點;三是“仿生觀”,這一觀點來自於生態經濟學是借鑑生態學的觀點;四是“經濟生態觀”,這種觀點認為金融本身就是一種生態,這種觀點基於經濟生態學,或者說經濟演化理論。

    科學的金融生態概念及意義

    綜合和歸納以上觀點,結合金融生態提出的背景和意義,金融生態的科學定義是:金融生態是指對金融的生態特徵和規律的系統性抽象,本質反映金融內外部各因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有機的價值關係。

    首先,金融生態是一種價值關係,反映金融業執行的內在的價值規律。價值理論是一切經濟理論的基礎,離開價值理論,金融生態理論將成為無本之木。以價值關係定義的金融生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價值關係定義的金融生態為建立金融生態的系統分析模型。無論是金融宏觀管理還是微觀管理,都是價值過程。金融企業以追求價值最大化為目標,以金融企業內、外部各種要素為自變數,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為函式關係。

    以價值關係定義金融生態,為金融生態找到了價值理論基礎,現存的價值理論主要有效有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要素價值論。自然主義價值論是分析金融生態較好的理論工具。因為它實現了市場、社會和自然空間價值分析的統一性,對於金融中的生態特徵的分析上升到價值分析的層次。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理論可以有效的解釋金融生態內外部因素之間的價值關係,分析金融生態理論對於科學發展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意義、理清市場、政府與法律的邊界,提示金融生態的內在規律。

    以價值關係界定金融生態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金融的量化管理是以金融企業的資產平衡表、現金流量表和損益表為核算體系,宏觀金融也是央行和各金融集團企業的彙總報表為依據。金融企業不但要考慮現在的現金流量和追求利益最大化,還要計量未來的現金流量和收益,進行價值管理。以價值關係定義金融生態,有效地解決了金融生態的考核體系和傳導機制,把金融生態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有利於金融生態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以價值關係定義金融生態,明確了金融生態系統的價值最大化目標。金融生態系統的目標一旦被界定,進一步分析金融生態改善的渠道和措施就有了依據,為改善金融生態的制度設計和宏觀管理提供依據。

    其次,金融生態的價值關係是有機的,具有有機體所固有的金融生態特徵。

    有機的價值關係,反映了金融生態的分析視角,分析價值關係可以從勞動的視角進行分析,也可以從實用的視角進行分析,還可以從成本要素的視角分析。但是金融生態恰恰要求從生態的視角進行分析,這就增加了分析的難度。這個難度就是金融生態理論的核心困難。

    金融生態的價值關係具有有機的特徵。它揭示了金融業發展是一種“自然選擇”和“適應性學習”的自發秩序,以自由市場的規律為基礎的市場秩序是金融生態的基礎秩序,西方主流經濟學思想對金融生態有很強的解釋力。

    金融生態是有機的,強調自然法則和社會秩序對於金融的作用。魁奈的自然主義經濟原理對金融生態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第三、金融生態理論揭示了金融業內、外部因素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

    這種關係在自然空間表現為金融內外部要素的生態關係,在社會空間揭示資訊欠缺的情況下,金融內外部要素的價值關係,在市場空間反映內外部要素的市場經濟關係。而且這三個不同層次之間的轉化關係顯的更加重要。金融生態的價值關係不但包括內部因素,也包括外部因素,金融生態的分析目標函式是價值最大化,因此,凡是能影響金融業價值的要素都應考慮在內。

    第四,金融生態是指對金融的生態特徵與規律的系統性抽象。

    金融的生態特徵和規律中的問題是當前各種金融問題的根本原因。對於當前的金融問題,人們經常從一些表面化的方面進行觀察和研究,這種分析方法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本質。金融領域暴露的很多問題是由於金融執行的生態機制被人為破壞,其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信用環境、社會環境、法律環境、經濟環境還沒有建立起來,作為金融市場執行的微觀細胞的金融企業,存在產權不明、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等問題。

    從生態視角考察金融中的問題,探索解決金融中存在總是的途徑是治本之策。金融生態截面所觀察的金融特徵規律是金融業執行的本質規律,對於金融理論的研究和金融實踐有更加深刻的意義,馬歇爾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對經濟的分析只有一種靜態的均衡分析,生態經濟學才是經濟學的麥加,生態金融分析是一種動態的、有機的分析,是把金融視作一種活的生命體進行研究,有利於在運動中把握金融規律。金融生態理論是金融學的麥加。

    金融生態的特徵及基本規律

    1、金融市場自發秩序是金融生態的基本特徵和規律,金融業按照市場規律配置資源

    古典經濟學認為市場秩序是經濟自發演進的結果,市場本身就是一種關於人的經濟行為的生態形式,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是一個生態意義上的概念。金融生態理論從經濟演化理論吸取了金融的生態特徵和規律,形成自身特有的自發秩序。

    (1)“自然選擇”是金融資源配置的基礎方式

    在現行的金融系統中,非人格化的市場力量將保證那些實現正利潤的金融企業存活下來,而虧損者將消失。那些能夠獲得正利潤的金融企業將會想方沒法興旺和繁榮,而不能成功這樣做的金融企業或遲或早將會被市場清除。

    對於金融企業而言,採取各種形式有意識的適應性行為是相當理性的。其中一種就是模仿。行為規則,例如全成本定價規則,就是對所觀察到的成功加以模仿的結果。模仿並不必然導致與現行行為模式的一致,當模仿其他人的努力失敗時,新的模式就會出現,從而模仿可以導致創新。試錯可以引致一個向完全的利潤最大化的點的有限界域的收斂過程。但是,試錯過程也會被鎖定於一個次優的區域性均衡,而且,當環境變化時,試錯學習是困難的,會變成生存或者死亡。因此,金融系統的成功,是由金融系統透過一個總括的離散過程發現的,而不是透過個體的收斂性搜尋發現的。

    在中國現有的金融體系中,由於市場退出機制不健全,各種相應的救助和風險控制手段不配套,金融企業的退出機制失效,使市場的自發的力量得不到正常地發揮作用,一方面阻撓了好的金融企業的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也使模仿創新消失。金融市場退出機制不靈的情況下,由於市場的一些排洩物得不到清除,市場被汙染,資訊失靈,市場效率低下。有效的金融市場存在一種外部力量。在金融企業“內部”作用的力量——商人的動機和盤算,可能會導致單個企業走入歧途,但這樣的偏離將會被一種外部的力量及時地糾正。這種力量將促使努力追求最大化正利潤的企業勝過那些不這樣做的企業。而後者最終將會被消滅。這一選擇過程確保,從長期看,金融業中的微觀企業的平均行為將接近於基於利潤最大化假設對企業行為所做出的預測。市場的這種有機的自動協調和最佳化機制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金融生態必須具備這一能力。

    (2)清晰的金融產權是金融生態的基礎

    不同的產權安排會導致不同的獎懲結構,從而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單個產權越完備,越傾向於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如果監督者是剩餘索取者,也就是說,給予企業家一種新的產權,新的產權使得源於團隊生產中的偷懶問題的“外部性”內部化了。結果,資源的使用和分配就更有效率了。如果公司的經營還是低效率的,那麼它就會被那些認為他們能夠更好地管理公司的人所收購。經濟組織有著節約交易費用的主要目的和效果。治理結構和交易之間以一種影響交易費用節約結果的方式聯絡在一起。

    (3)金融生態中存在著雙重機制,即適應性學習機制(也叫複製機制)和自然選擇機制

    “自然選擇”中預設個體停滯,而適應性學習機制裡,一個產業的主觀慾望水平可能與企業一樣多,而且,如果一個企業的行為規則產生了不滿意的結果,它可以透過降低慾望水平來避免“死亡”。因此,慾望水平可能會隨時間的改變而改變。如果企業確實被誘導去搜尋盈利性的慣性,而且它們確實在選擇之前有充足的時間去尋找,那麼適應性學習和自然選擇機制將會彼此互相強化。在和諧的相互作用中,這兩種機制將會使一個產業趨於一個新的“正統的”均衡。

    (4)金融生態有三種不同穩定策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穩定策略、哈耶克的文化穩定策略、發展穩定策略。這三種策略的最佳化組合,對金融業的穩定發展十分重要

    透過自然選擇實現的利潤最大化的模式是自然穩定策略;透過“模仿和複製”的適應性學習實現的穩定狀態叫文化穩定策略;當人類和動物透過試錯法學習特定型別的行為時,叫發展穩定策略,中國改革開放的穩定策略顯然是發展穩定策略。達爾文式的自然選擇,以及與之相關的演化穩定策略概念,在演化時間裡發生作用;文化演化,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穩定策略,在歷史時間裡發生作用;個體試錯學習,以及與之相關的發展穩定策略概念,在發展的時間裡發生作用。

    中國的金融穩定策略要及時地由單一的發展穩定策略,向三種穩定策略搭配使用。

    2、金融系統生態平衡原則是金融生態的核心理論

    在自然界,所有物種的生存和發展都是需要能量的,而且它們互提供能量,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一旦有的物種滅絕,能量鏈就會出現斷裂,生態失去平衡,危機發生。金融生態也有同樣的狀況。在金融領域,金融企業和產業企業,金融企業與金融企業之間是相互提供價值,有機地形成金融的價值鏈條,一旦有的經濟體出現斷裂,如三角債,其他相關的經濟體就會失去一定的價值供給,並且把這種狀況“鏈式地”傳給更多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從而發生危機。典型的違反金融生態平衡原則的就是德隆案例。

    (1)金融生態的均衡機制是價格系統,透過價格的變動和傳導,經濟體相互發生作用,在價值總量上實現總需求和總供求的平衡。

    金融生態平衡原理是宏觀調控的重要依據。金融生態失衡表現在價格機制上,一是金融市場的發現功能失效,使價格背離價值,產生所謂泡沫經濟;二是價格的人為管制使價值分配在各經濟體上分佈不均,影響自然選擇所能達到的利潤最大化目標和微觀活力;三是價格的結構性失衡會引起金融生態的惡化,使金融發展出現結構性傾斜。因此,宏觀調控要針對這三個方面的情況,區別對待地進行調節。

    (2)金融業一旦發生產權模糊,企業、市場、政府的邊界不清,相應的就會出現經濟體或者政府越過生態邊界,佔有其他經濟體的功能或價值,原有的生態均衡就會被打破,這種越位的“物種”要麼自身消失,要麼滅掉其他經濟體。

    物種的邊界是被嚴格界定的,這種界定是生態平衡的基礎,沒有這種界定一切都將不存在,就像經濟中的產權一樣,沒有產權的界定任何經濟體將不存在。這一定義一旦打破,物種發生異化,原有的規則將失效,生態失衡,大系統發生連鎖反映,混亂與不穩定將發生。例如食草動物異化為食肉動物,食肉動物異化為食草動物。如果獅子吃草,兔子將恐慌。因為兔子吃草,排他性使得獅子不容兔子再吃草了,殺死兔子不是為了食肉,而是為了使之滅亡。這就像政府經營企業一樣,企業一定會恐慌,因為政府的企業不一定要吃掉企業,而是要佔領他們的份額。

    農村信用社由於政府的多年扶持發生了異化,排他性使得它本能地排斥農村金融市場上的新的金融機構的產生,即使是近幾年不斷推進的農村小額信貸也是十分困難的,原因就在於此。早期的農村合作基金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農村信用社排斥的結果,不過,農村合作基金會自身的異化也是其自身滅亡的原因。國有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之間的長期的關係型融資,形成了中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3)物種異化,將打破生態平衡。異化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創新式良性異化,一種是變種式的惡性異化,要正解區分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異化。

    金融生態平衡包括反壟斷和個別物種內部的平衡,內部均衡一旦被打破,就會發生癌變。如新存代謝是金融生態的一種動態的均衡機制,這種均衡被打破的結果,將阻礙創新,生態發生惡化。

    3、金融生態的良性迴圈要求釐清市場、政府和法律的邊界,防止金融生態不同系統的變異

    市場的邊界在於市場失靈和市場自身固有的侷限性。市場失靈主要指資訊不對稱、外部性、內部性、公共物品和壟斷等,在這些情況下,市場效率不是最優的,資源配置需要政府和法律的介入;市場固有的侷限性是指市場與生俱來的資訊不充分問題、交易成本、有效需求侷限、“稀缺性幻覺”和機會價值【4】,這些侷限性的存在使市場本身就需要政府和法律的介入。金融生態系統不單是一個市場的秩序,它還是社會秩序和自然秩序的“子系統”,因此,金融生態必須服從於經濟生態、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規律。

    法律的任務一是要明確金融生態的邊界,對現有的金融生態平衡有一個準確的界定,如產權、市場規則等。法律從這個意義上講是市場存在的前提,因為它嚴格界定各種市場系統的邊界;二是法律要完成市場不能完成的經濟功能,消除市場失靈和市場有限性對金融業的影響。政府也有兩個基本職能,一是在市場內部消除市場自身的侷限性,從事監管和宏觀調控職能,二是完全金融生態系統的社會功能和自然功能。從分工上講,法律是針對穩定性的、系統性的“共同選擇”、社會秩序和自然秩序;而政府是針對臨時的、短期的、非普遍性的、區域性的市場邊界以外的問題,兩者是可以轉化的。

    從金融生態的角度講,市場、法律和政府是三個不同的生態系統,根據物種邊界清晰的要求,各系統的職責一定要明確。如果三者的邊界模糊,就可能使市場、政府和法律發生異化,在出現變種性惡性異化的情況下,金融的生態平衡將被打破,引起金融生態系的紊亂,出現金融不穩定。在金融改革中,凡是牽涉到權利和義務的改革都必須事先進行法律規範,否則就會出現系統性混亂,細胞異化,物種混淆,發生“癌變”。例如,在農村信用社改革中,由於改革要改變原有的產權邊界,牽涉到各方的經濟利益,很多規則和程式必須由法律來界定,必須有法律的事先介入,實際操作中忽視了這一條,將給改革留下很多隱患,最終根據生態均衡的原則,改革還會回到原點。

    4、資訊是金融生態系統的“Sunny”,它不但為金融生態提供生長的能量,還是金融生態系統的“照明工程”,沒有資訊和信用,金融生態將歸於黑暗,金融企業也將消失

    從資訊理論的角度講,信用就是有用的資訊。資訊能夠發現價值並創造價值。只有有用的資訊增加,信用才能增加,金融生態才良性發展。

    在自發秩序下,資訊主要是由市場發現的。哈耶克認為,在市場中,人們的認識是分散的,是透過市場自發的力量發現了這些認識,並透過價格表現出來。市場愈發達,資訊愈充分。在中國現階段的金融市場上,資訊並不是充分的,加上市場本身會出現失靈和市場固有的侷限性,金融市場呈現昏暗狀態,市場發現資訊的功能難以發揮,金融生態的信用環境差。

    因此,要改善金融生態的信用狀況,需要金融生態系統的有機配合,一是要加強金融電子化和資訊化建設,強化會計準則管理,嚴格資訊披露制度,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的資訊發現功能;二是要加強立法,嚴格界定各種信用邊界,加大對提供虛假資訊的打擊力度;三是金融機構要在金融生態中形成徵信和授信的良性迴圈系統,形成自發的信用增強機制。四是政府部門要做好宣傳和引導工作,加強社會信用管理和監督。

    5、金融生態系統是經濟生態的“血液迴圈”系統。一方面,金融生態的特徵和規律服從於經濟生態的規律的原則,另一方面金融生態為經濟發展提供和輸送各種價值要素

    經濟體透過貨幣流動配置資源。貨幣對於經濟體而言就如人體的血液一樣把各種要素輸入經濟的各個環節和部位,使經濟體健康發展。貨幣在市場經濟作用下總是從收益低的部分流向收益高的部分,貨幣從生產力高階流向生產力低端有利於生產力總體水平的提高。違反貨幣流動的資源配置規律造成的損失是觸目驚心的。如中國的農業的“二元”結構問題,由於在城鄉之間出現了血液流動的梗阻,生產力要素無法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農村生產力呈“扁平狀”,無法提高。非洲經濟的發展史充分地證明了違反貨幣流動規律將是長期的貧困。

    市場具有自身的侷限性,這種侷限性表現在資訊不充分、不對稱,內部性、外部性等問題上,更進一步地講,市場還會出現“效用失真”等問題,從而使資金流動出現低效率,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就有必要排程資金。因此,政府排程資金的多少不是衡量金融效率的標準,其標準是能否實現經濟金融在市場、社會和自然三個空間中的最優目標。正因為中國金融一體化程度不高,甚至出現某些西方學者所說的倒退,才需要政府的介入來提高資金效率,解決市場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在中國的中西部資金流動中,要對生產力狀況進行深入地分析和調查研究,提高政府的資訊生產能力和識別能力,當政府的資訊優於市場時,政府的調控才具有意義。

  • 2 # 全民策略QMCL

    在經濟新常態下,資源型城市相對敏感,出現經濟減速、結構調整、金融風險等相互交織的現象,加之民間融資風險、房地產等流域的風險持續發酵,導致企業經營困難,銀行不良貸款大幅反彈問題凸顯。本文以全國金融生態示範城市陝西省府谷縣為例,深入分析了經濟進入新常態形勢下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並提出瞭解決融資困境的對策建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蘿蔔肉質根生長會出現哪些異常的情況?原因及預防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