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舊事兒

    鄭莊公是東周時期的鄭國的國君,在那個時候的鄭莊公權傾朝野,連周天子都不放在眼裡。後來到了春秋時期,鄭莊公憑藉自己的政治頭腦和強大的軍事實力,他執掌鄭國期間,集合稱為中原的霸主,連當時的齊國都不敢小看鄭國。可是在鄭莊公死了之後,鄭國卻迅速的衰落,在春秋爭霸的過程中逐漸的淪為一個配角,這是為什麼呢?總結下來,我認為就是這幾個原因。

    第一點:自身條件不足,鄭國自從在鄭桓公遷徙到虢、鄶之間的地盤,直到鄭莊公時才歷經了三代,雖然已經歷經了三代的鄭國公統治,但是鄭國的根基卻不厚。鄭國的地理形勢也不好,鄭國地處中原地帶,四面八方都有敵人。南面有楚國,北面有晉國,這兩個國家的勢力都是比較強的,西面是周天子的地盤,周天子的面子還是不能不給的,所以西面的地盤也不能動,所以只能是向東面發展,而東面這些比較小的諸侯國,雖然是沒有鄭國大,但是也不是省油的燈,最重要的是,東面還有一個齊國,想要動東面的那些小的諸侯國,先要過了齊國這一關。

    第二點:強國已經崛起,春秋時期的真正的霸主只有晉國,楚國,齊國和秦國。鄭莊公在位的時候,晉國經過內部正因為自己的家的矛盾而斗的不亦樂乎,根部管不上其他的國家在幹什麼。而楚國正在勵精圖治地創業,還沒有實力和中原的強國一較高下呢。而齊國的齊僖公,雖然想和中原的強國一較高下,但是無奈有個紀國在後方牽制著,而紀國和魯國聯合起來限制齊國的擴張,齊僖公也是在是有心無力。而秦國就更不用說了,秦襄公被周平王封為了諸侯,並將岐山以西的地盤分給了秦國,秦國在得到封地之後忙著將犬戎趕出去,擴大自己的地盤。秦國在那些老諸侯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而且秦國東面還有一個晉國,根本不要想著向東發展。鄭莊公在中原隻手遮天的時候,這四個後期的霸主只是在悄悄的積蓄自己的力量。等到了鄭莊公去世之後,這四個國家的實力就慢慢的體現了出來,天下的形式也因他們四個國家的崛起而受到影響。此時的鄭國只求自保。

    第三點:與周天子交惡,這個就是鄭莊公的不對了。鄭莊公在周朝擔任卿士的職位,本來應該是周王朝的左膀右臂,但是鄭莊公利用昏庸無能的周天子,行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鄭莊公在周平王的時候就掌控著周朝的大權,到了周桓公的時候,周桓公是根本不能忍受這個鄭莊公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耀武揚威,就免了鄭莊公卿士的職位,還將鄭莊公遣回鄭國了,鄭莊公也不甘示弱,連著幾年不去朝貢周天子,這也就算了,鄭莊公還假借天子的名義去攻

  • 2 # 這段野史有意思

    鄭國的衰敗雖然有很多原因。但大致分為以下三種。

    第一:月滿則虧 太過富裕

    鄭國雖然在鄭莊公的治理下日益強盛,甚至在春秋初年的諸侯爭霸中佔據頭等地位。

    但是有一句話說的好“月滿則虧。”太過盛極一時的事物,最後很容易就沒落下來。

    鄭莊公的事蹟將來也不用我多說了。

    他的確能稱得上一位十分有才幹並有野心有手段的國君。

    可是這樣的國君,死的太早。又讓中國發展的太過強大。

    強大的國家在有強大的君王的時候,是一把所向披靡的利劍。

    可是如果沒有明確的政權,強力的國君,就成了誰看到都想分一塊的蛋糕。

    這也是鄭莊公為後世埋下的隱患。

    鄭莊公死後,他的幾位公子為了國軍之位爭執不休。

    而諸位大夫在其中又攪動風雲。

    正果分為多個黨派,內亂紛爭,像宋,衛等原本是鄭國附屬的國家此時見了,立刻有了野心。

    於是,鄭國成了一塊要被瓜分的肥肉。

    第二:內憂外患 繼承人眾多

    內部的政權不明與外部諸侯國的虎視眈眈,飛快的消耗著鄭國的國力。

    這場內亂長達22年。

    把鄭國好不容易豎起的霸主地位給作沒了。

    這其實是幾位公子的原因嗎?

    其實並不然,這場內亂的,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雄才大略的鄭國公。

    鄭國公此人十分有手段,但是卻有些好色。

    廣納妻妾,生了許許多多的公子。

    且對於這些子女,鄭國公又十分寵溺。

    在那個本來就禮樂崩壞的時代中,鄭國公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在無形助長著這些子女的野心。

    雖然公子忽是法定繼承人。

    但這位公子卻並不是十分有遠見。

    他甚至拒絕了一位能給自己帶來強大優勢的聯姻物件。

    讓他本來就有些搖搖欲墜的太子身份,更加不穩定起來。

    果然在他繼位之後。

    擁有強大,母族支援的公子突,立刻暴露了自己的野心。

    畢竟,他的靠山可是宋國。

    他們聯合起來,使盡千般手段,終於獲得了皇位。

    第三:政權不穩 多處制肘

    在公子突即位之後。

    宋國以恩主自居頻頻向鄭國國軍索要財物。

    一來二去,兩國關係自然惡化。

    最後演變成了戰場上聯合諸國,兵戈相見。

    然而經歷過多番動盪的鄭國國力不如從前。

    宋國居然不依不饒。

    一次戰場相見,沒有分出勝負。

    宋國又聯合多國一同攻擊鄭國,鄭國寡不敵眾,損失慘重。

    這邊本來就夠鬧心的了,國內局勢也是風雲變幻。

    大夫祭仲,覺得自己是兩朝元老,勢力龐大,自認為有擁立之功,專權獨斷。讓鄭厲公很是不滿。

    他想殺了祭仲,可是計劃還沒有實施就被發現了。

    於是這位鄭國國君光榮下崗。被攆走的前任國君又回來了。

    這樣一來二去。

    時間久了,鄭國的國國權一直不穩。

    內耗嚴重,且不進則退,最終,幾乎消失在了歷史舞臺之中。

    不過,等鄭國內亂告一段落之後,鄭國還是在春秋初年的政治舞臺上留下了最後的榮光。

  • 3 # 戰爭那些事

    鄭莊公在位時,鄭國之所以強大,除了鄭莊公出色的政治頭腦和自身強大軍事實力,也與外部環境有關。當時的霸主晉國正在忙於內戰,而後期的霸主,楚國、齊國和秦國等都在積蓄實力,仍不夠強大,根本沒有功夫理會外部的紛爭。這也給了鄭國一個大力發展的時機!可是在鄭莊公去世以後,鄭國迅速衰落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一、鄭莊公在位時野心勃勃,漸漸與周天子交惡。

    當時權傾一時的鄭莊公任周朝的卿士一職,利用昏庸無能的周天子掌控者周朝的大權,到了周恆公的時候,周天子覺得天子威嚴受辱,隨調集幾個諸侯國攻打鄭國,但是卻被鄭莊公打敗,周恆公還受了傷。看似鄭國佔了上風,實際上因為戰敗,導致周天子威嚴一落千丈,鄭莊公再也無法號令諸侯,鄭國也失去了橫行霸道的一杆大旗。

    二、自身條件限制

    鄭國地處中原地帶,南有楚國,北有晉國,東有齊國,這些國家的實力也並不弱,而西面是周天子的地盤,也是不能隨便動的。

    三、鄭國內部動亂不安

    鄭莊公總共有十一個兒子,鄭莊公死後,由長子鄭昭公繼位,可是沒過多久,外出打獵時被大臣設計殺害,又有新君繼位,就這樣,政權幾經更迭以後,國力再也不復從前!

    所以,鄭國自鄭莊公去世後,漸漸衰落,在後期晉國、齊國、楚國和秦國的爭霸戰爭中,只能依附於別國,到了戰國初期,鄭國被南韓消滅!

  • 4 # 小鴻哥

    春秋時期的鄭國只是小霸而已,其國力並不能跟齊、晉、楚、秦相提並論。春秋初年以齊、楚、晉、秦為強。史記: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但是四強都有他們要做的事,暫時不理會中原。秦國忙於擴張地盤,晉國則是幫助周平王幹掉周攜王。齊國莊、僖公則小霸。楚國則是在江漢流域擴張地盤。國語:及平王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秦景、襄於是乎取周土,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齊莊、僖於是乎小伯,楚蚠冒於是乎始啟濮。

    秦國:

    秦文、寧、武公積極征討犬戎,擴張地盤。秦文公時終於把地盤東擴到了岐山。史記: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秦寧公率軍攻打盤居在關中中部的犬戎所建立的亳國,毫王戰敗逃往戎地。史記: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秦武公攻打盤居在邽、冀的犬戎,拿下了兩地。

    楚國:

    楚武王滅權國、攻打隨國、鄧國、鄖國、羅國等。楚國主要精力是征伐周圍的小國。史記:楚彊,陵江漢間小國,小國皆畏之。

    齊國:

    齊莊、僖公主要是應對犬戎和征伐周圍小國,齊魯對抗。公元前705年犬戎攻打齊國,鄭莊公派太子忽援助齊國。齊僖公想把女兒嫁給鄭太子忽。鄭太子忽拒絕了,理由因齊國是大國而鄭國是小國,不配跟齊國攀親。從中也能說明齊國是遠強於鄭國。史記:北戎伐齊。鄭使太子忽來救齊,齊欲妻之。忽曰:“鄭小齊大,非我敵。”遂辭之。

    晉國:

    晉昭、孝、鄂、哀、小子侯五代陷入大小宗之爭的內亂。晉大臣潘父弒昭侯而迎立其叔桓叔。但是晉人發兵打敗桓叔。晉人立昭侯兒子平為為孝侯。桓叔兒子鱔殺掉孝侯,又被晉人擊敗。晉人立孝侯兒子郄為鄂侯。六年後鄂侯去世,鱔趁攻打大宗。晉人擁立鄂侯兒子光為哀侯。鱔的兒子稱攻打哀侯並將其俘虜。晉人擁立哀侯兒子小子為小子侯。鱔於是殺掉哀侯。小子侯也給稱殺,晉人立哀侯弟弟。所以晉國根本沒空理會。

    所以說四大強國都尚未把精力放在爭霸中原。而鄭國自鄭莊公繼位以來比周圍國家日漸強盛。主要是宋、衛等國攻伐,還有就是跟周天子交戰。公元前722年鄭國攻打衛國。公元前719年衛、宋、陳、蔡聯合攻打鄭國,包圍鄭國都城。當年四國聯軍再次攻打鄭國,鄭國大敗。鄭國田野的糧食都讓四收割。公元前718年鄭國反擊攻打衛國。鄭軍跟衛齊、南燕聯軍交戰。以鄭國勝利告終。當年宋國入侵邾國。鄭國抗宋援邾,鄭邾聯軍攻進宋朝都城外城。同年宋國反擊,包圍鄭國的長葛。第二年宋國攻破長葛。公元前716年宋鄭、陳鄭結盟。公元前715年齊國出面讓宋、衛鄭修好。公元前714年鄭莊公以周天子的名義討伐宋國,因為宋殤公沒有來朝見天子。公元前713年齊、鄭、魯聯軍攻宋國。鄭國攻下的城池都交給魯國,鄭軍退軍。在鄭軍還沒有回到鄭國之際,宋、衛、蔡三國聯合攻入鄭國。

    鄭莊公一直都打著替天子問罪於諸侯,這是師出有名。鄭國交好於齊、魯兩大國,這得鄭國得到很大的助力。必竟鄭國跟齊、魯隔著宋、衛兩國。這跟後來秦國的遠交近攻一樣。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陳、蔡、衛等國軍隊攻打鄭國。鄭莊公率軍與之戰於繻葛。周桓王大敗,還被射中肩膀。當時祝聸勸鄭莊公追擊,鄭莊公不同意。繻葛之戰的勝利使鄭莊公成為春秋小霸。史記:周桓王率陳、蔡、虢、衛伐鄭。莊公與祭仲、高渠彌發兵自救,王師大敗。祝聸射中王臂。祝聸請從之,鄭伯止之,曰:“犯長且難之,況敢陵天子乎?”乃止。

    但鄭國自莊公開始衰弱,最後被南韓所吞滅。莊公去世後,四個兒子先後成為國君,鄭國陷入二十年內亂。鄭莊公去世,祭仲立太子忽為國君。在此之前祭仲曾力勸太子忽娶齊僖女兒為妻。因為莊公還寵愛另外三個兒子,太子忽沒有齊國這樣的大國為援,那三個弟弟很有可能奪位。但是太子忽並沒有接受。史記:時祭仲與俱,勸使取之,曰:“君多內寵,太子無大援將不立,三公子皆君也。”鄭莊公兒子突其母是宋人,宋莊公得知祭仲立太子忽。於是派人誘俘祭仲,並言明不立公子突就殺了他。祭仲於是同意立公子突。鄭昭公(太子忽)得知跑到衛國去了。是宋莊公聞祭仲之立忽,乃使人誘召祭仲而執之,曰:“不立突,將死。”亦執突以求賂焉。祭仲許宋,與宋盟。以突歸,立之。

    公子突繼承鄭國國君之位,是為鄭厲公。不久後覺得大權盡在祭仲那裡,讓祭仲女婿雍糾殺掉其岳父。雍糾妻子得知這事,告訴她母親。她問母親:父親跟丈夫那個更親?其母告訴她父親只有一個,而丈夫卻能重新另擇。雍糾妻子於是把這事告知父親。祭仲先下手為強把雍糾殺掉。史記:糾妻,祭仲女也,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母曰:“父一而已,人盡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殺雍糾,戮之於市。

    祭仲於是派人去衛國迎立昭公為國君。而厲公則跑到櫟城,宋國派軍援助。因此祭仲並沒有派軍攻打。史記:宋頗予厲公兵,自守於櫟,鄭以故亦不伐櫟。兩年後鄭昭公又讓卿士高渠彌所殺。高渠彌和祭仲迎鄭莊公兒子子亹為國君。公元前年694齊國襄公在衛國召開會盟。鄭君子亹和高渠彌前去,祭仲藉口生病不去。祭仲力諫鄭君子亹不要去。因為子亹年輕時跟齊襄公發生過爭鬥,結下仇恨。但鄭君子亹認為自己一定要去。鄭君亹說:“齊國非常強大,而厲公還虎踞櫟邑,如果不前往參加盟會,齊國就會率領諸侯討伐我而迎立鄭厲公。我不如前往,到時候不見得一定受辱,哪至於會到你所設想的地步呢!”但是鄭君亹去到會盟並沒有因當年的事向齊襄公謝罪,齊襄公發怒,埋伏帶甲武士殺死鄭子亹。史記:子亹自齊襄公為公子之時,嘗會鬥,相仇,及會諸侯,祭仲請子亹無行。子亹曰:“齊彊,而厲公居櫟,即往,是率諸侯伐我,內厲公。我不如往,往何遽必辱,且又何至是!”卒行。於是祭仲恐齊並殺之,故稱疾。子亹至,不謝齊侯,齊侯怒,遂伏甲而殺子亹。

    高渠彌和祭仲又迎立鄭莊公另一兒子嬰為國君。公元前680年厲公引誘鄭大夫甫假殺掉鄭子嬰,厲公重新坐上鄭國國君之位。史記:假殺鄭子及其二子而迎厲公突,突自櫟復入即位。從此之後齊桓、晉文、秦穆、楚莊相互爭霸。這四個國家已經是當時最強。秦國已經佔據原來西周的宗周之地,並奪得河西七百里,西戎千里。史記:是時秦地東至河。史記: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楚國在楚成王時就已經是地方千里。史記:於是楚地千里。楚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齊桓公:並國三十五。而鄭國只得依附於楚對抗晉,依附於晉對抗秦國,依附於晉國對抗楚國。史記:助楚擊晉。史記:鄭發兵從晉伐秦。鄭背楚,與晉親。鄭國的所為其結果是輪番給三大國揍。助楚時,秦晉聯合揍鄭國。但是秦國不願意讓晉國吞掉鄭國,見好就收。後來鄭國又依附晉國攻打秦國。史記:晉文公與秦穆公共圍鄭,討其助楚攻晉者。

    鄭國在楚晉兩國之間反覆,引起兩國征討。背楚國投晉國,楚莊王大怒攻打鄭國,晉國派軍救援。而鄭國又背晉助楚國,楚鄭聯軍擊敗晉國。鄭國所為氣的晉國要死,第二年揮師攻打鄭國。史記:楚莊王以鄭與晉盟,來伐,圍鄭三月,鄭以城降楚......晉聞楚之伐鄭,發兵救鄭......鄭反助楚,大破晉軍於河上......晉來伐鄭,以其反晉而親楚也。後來又反覆背楚盟晉,反覆背晉盟楚。其結果是楚晉都怒而暴揍鄭國。史記:楚伐鄭,晉兵來救......背晉盟,盟於楚。晉厲公怒,發兵伐鄭......晉伐鄭,鄭與盟,晉去......又與楚盟......晉怒鄭與楚盟,伐鄭,鄭與盟。鄭國給楚晉兩國揍的都不敢得罪於兩國。史記:朝晉.....又朝楚......與楚靈王盟於申......定公朝晉昭公。在晉楚兩國的輪番打擊下,鄭國已經是江河日下。鄭國的地盤大部分都讓晉國的六家卿大夫瓜分。鄭國輪為未流之國。史記:晉六卿彊,侵奪鄭,鄭遂弱。

    所以說鄭國衰落的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晉、楚、齊、秦本來就遠強於鄭國。在鄭莊公跟衛宋相爭,四子爭位。這段時間裡四國都擴張地盤。第二四子爭位,使鄭國混亂二十多年。第三忽晉忽楚,在晉楚兩國的打擊下日漸衰落。最終結果是讓南韓吞併。

  • 5 # 讀春秋思無忌

    春秋時期,為何鄭莊公去世後,鄭國就衰落了?原因有以下幾點。

    01 鄭國內亂不止

    春秋的前幾十年是鄭莊公的輝煌時期,他之所以能夠成就霸業,除了其自身才能出眾,也離不開眾公子和大臣們的鼎力支援。鄭莊公在世時,他們是鄭國的棟樑之才。然而,鄭莊公過世後,他們又在忙些什麼?

    1)虎父無犬子

    鄭莊公的成功離不開他的幾個兒子,尤其是太子忽和公子突。太子忽曾跟隨父親征戰沙場多年,並獨自為齊僖公驅逐北戎。而公子突也曾向鄭莊公獻言獻策,用計打敗強悍的北戎,創造了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鄭莊公在位期間,戰事頻發,幾個兒子常有機會隨父從徵,多年的歷練使他們個個成為了首屈一指的將帥之才。然而,事情總有其兩面性。所謂一山難容二虎,誰也不願屈居人下。鄭莊公過世後,次子公子突便率先發難,奪了太子忽的君位,同時也拉開了長達20年之久的鄭國諸公子爭奪國君寶座的序幕。

    2)昔日賢臣弒殺國君

    鄭莊公的四個兒子先後做過鄭國國君,朝政如此動盪,其中不乏鄭國大夫的“出手相助”。

    公子突:鄭厲公,前700年~前697年在位,被鄭大夫祭仲驅逐;

    太子忽:鄭昭公,前697年~前695年在位,被鄭大夫高渠彌弒殺;

    公子亹:鄭子亹,前695年~前694年在位,被齊襄公殺死;

    公子嬰:鄭子嬰,前694年~前680年在位,被鄭大夫傅瑕弒殺;

    公子突:鄭厲公,前680年~前673年在位,與鄭大夫傅瑕勾結弒殺鄭子嬰而回國繼位。

    除了鄭子亹死於齊襄公之手,其他幾任國君皆慘遭鄭國大夫的毒手。可見,禮崩樂壞不只是天子與諸侯之間,國君與臣子也是如此。當鄭大夫向周桓王射出那一箭之時,鄭莊公曾心存不安,然而他的臣子卻看在眼裡,記在心頭。鄭莊公過世後,其臣子紛紛效仿之,於是,他的兒子們一個個倒在鄭莊公昔日寵臣的屠刀之下。

    俗話說,上下一心,其利斷金。鄭國的君臣關係如此惡化,鄭國那裡還能復振莊公之霸業?

    綜上,鄭莊公成就自己霸業之時,也培養出一批才華出眾的兒子和大夫。令人扼腕嘆息的是,鄭莊公過世後,他們並沒有繼續同心協力地延續鄭國的霸業,而是忙著爭奪自己的私利,以致於鄭國朝政為之動盪20多年,從此滑下霸主的神壇。

    02 鄭國的地理位置不佳

    雖然鄭桓公當初為了鄭國的東遷絞盡腦汁,最終採納太史伯的建議,將鄭國遷到虢、鄶之間,以為會遠離別國的侵襲。然而,隨著列強不斷地蠶食周邊小國,鄭國漸漸地就成為了四衝之地。南邊是楚國,北面是晉國,東邊是宋國,西面是秦國。太史伯曾提過這幾個國家會崛起,但是,鄭桓公從未想過這麼快,鄭國就成為了春秋四霸之間的夾心餅乾。

    自從鄭厲公之子鄭文公即位後,南邊的楚國異軍突起,鄭國作為中原的南大門,飽受楚國的侵襲,後只能認楚國為大哥,苟且偷安。可是,中原諸國不樂意了,先是齊國,後是晉國,屢屢出手教訓鄭國。鄭國這邊剛幡然悔悟,重新站隊中原,楚國的大棒接憧而至。於是乎,鄭國就成了眾矢之地。中原諸國,特別是晉國,與楚國爭霸的這麼多年裡,鄭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日被南一拳、北一腳打得是遍體鱗傷,奄奄一息,哪裡還有什麼機會翻盤呢?

    03 春秋五霸的崛起

    鄭國的一箭射掉了周王室的威嚴,從此,諸侯各國在禮崩樂壞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既然周天子已經無力管控這個大家庭,那麼諸侯們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紛紛開始自謀生路。在鄭國內亂的20年裡,齊桓公率先稱霸了,接著便是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鄭國內亂結束的那一天,才發現天下的格局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特別是南邊的楚國雖然還沒有稱霸,但是已經兵臨鄭國的城下。春秋五霸的迅速崛起,使得鄭國不但毫無機會向外擴張,而且常常腹背受敵。於是,還沒有來得及重振霸業的鄭國,就這樣成為了春秋諸霸的必爭之地。

    結語:

    鄭莊公去世後,內憂外患使得鄭國從此一蹶不振。

    鄭莊公培養出來的公子們和賢臣們因忙著爭奪自己的私利,而沒有繼續同心協力地延續鄭國的霸業;

    四衝之地的地理位置使得鄭國成為了眾矢之地;

    春秋五霸如焰火般圍繞著鄭國依次綻放,他們的迅速崛起使得鄭國再無機會恢復昔日的霸業。

  • 6 # 少禾君

    鄭莊公時期鄭國曾經是春秋小霸,可是它為什麼那麼快便湮滅在了那段歷史中,成為了無足輕重的小卒了呢?

    一、鄭國衰敗的內在原因:鄭莊公之後鄭國鄭國計程車大夫專權,隨意更換鄭國大王

    其實鄭國的公子爭奪王位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鄭莊公過世後,鄭國發的幾個公子輪流坐莊當大王,而且似乎哪個公子可以當上大王,都是由祭仲說了算。

    眾所周知,母壯子弱很容易引起外戚干政,可是臣強王弱更糟糕,大權旁落,王上成了牽線木偶,最後國將不國。 自從鄭莊公駕崩,他們的實際掌門人就是祭仲。

    “祭仲存則存矣,祭仲亡則亡矣。”《公羊傳》

    甚至現在有種說法:祭仲以自己的足智多謀興旺鄭國,支撐鄭國。 我實在是無法苟同,我們再次去研讀《史記.鄭世家》,不難發現,在鄭莊公時期,祭仲確實做出了不少貢獻: 一路扶持鄭莊公登上王位,並且撥亂反正,幫助鄭莊公平定共叔段的叛亂。

    公元前707莊公不朝拜周桓王,桓王率領陳、蔡、虢、衛國討伐鄭國。莊公和祭仲、高渠彌出兵迎擊,大敗周桓王的軍隊。

    公元前718年,鄭國侵犯衛國,於是衛帶領南燕國軍隊進攻鄭國,祭仲與原繁、洩駕帶領三軍進攻燕軍前面,派曼伯和子元偷偷率領制地軍隊襲擊燕軍後面,結果燕軍大敗。 在鄭莊公駕崩後,祭仲就沒幹幾件漂亮的事情了。

    他首先立了太子忽為大王史稱鄭昭公。可是後來,他受到宋莊公的脅迫,立了宋國雍氏女兒雍姞生下的公子突為大王,史稱鄭厲公。

     鄭厲公即位後,忌憚祭仲專權,於是他暗中派祭仲的女婿雍糾殺掉祭仲,結果事情敗露反被祭仲所殺,鄭厲公逃到鄭國邊邑櫟地,祭仲迎接鄭昭公。 鄭昭公當太子時一直不喜歡卿士高渠彌,高渠彌害怕命不保,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公元前695年十月二十二日,高渠彌陪同鄭昭公外出打獵時,趁機殺死鄭昭公。

    鄭昭公死後,祭仲與高渠彌兩人改立鄭昭公之弟公子亹為君,史稱鄭子亹。 可是沒多久,鄭子亹因為年少時和齊襄公結下樑子,於是齊襄公約他見面,鄭子亹不僅不道歉反而大言不慚,齊襄公怒了,就埋伏帶甲武士殺死鄭子亹,將陪同的高渠彌五馬分屍。祭仲到陳國迎接鄭子亹的弟弟公子嬰回國即位,史稱鄭子嬰。鄭子嬰十二年(公元前682年),祭仲去世。

    可見,祭仲專權的這些年,每次都是在保證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情況下,來擁立王上,所以導致鄭國的大王頻繁交替更換,國力自然衰敗。而此時其他各諸侯國,比如齊、楚、晉、秦各國卻悄悄崛起,成為了新一輪春秋霸主。

    二、鄭莊公沒有培養好接班人

    鄭莊公最為失策的是對於繼承人沒有重視,他當時立了太子忽,太子忽確實也是一個合適的人選,當時的表現確實也算出類拔萃,可是畢竟太過年輕,缺少政治頭腦和政治手腕,他拒絕齊王的主動聯姻失去了強有力的靠山,後來又無法制約朝堂上的大臣,不然不會受制於祭仲,最後也不至於被大臣高渠彌殺害。

    此時,我想起了康熙八歲除去鰲拜,崇禎帝十七歲將魏忠賢的勢力連根拔起,如果太子忽有如此膽略,根本不會受制於大臣,只會讓他們俯首稱臣。

    其實根本原因就是鄭莊公沒有對太子進行培訓,告訴他一些當王的錦囊秘籍,想當初鄭莊公可以力敵母親和弟弟的裡應外合的造反,雖然遭後人詬病,但是那個套路卻是玩得相當的漂亮。可惜後來鄭莊公因為內寵太多,不僅無暇培養太子,而且還給太子留下了幾個強有力的競爭物件。

    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有不少雄才偉略的帝王,都是因為沒有選擇和培養好繼承人,使得國力衰敗,甚至斷送江山。最令人扼腕的莫屬秦始皇了,他親自選擇的秦二世斷送了秦朝的江山。

    三、鄭莊公時期與周朝天子關係惡化,失去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好局面,最後衰敗也是必然的

    鄭莊公初期頗得周朝器重,不但以天子的名義征伐四方,甚至直接調動王師及其他畿內諸侯的軍隊參戰。說明鄭國在各諸侯國中的實力不容小覷。 鄭莊公後期與周朝天子鬧翻,同時令周朝王子失去了威信。

    早在鄭莊公父親鄭桓公時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鄭、晉、秦等諸侯大軍的保護下東遷。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其實這三個諸侯國也是各懷鬼胎,想借助這次護送謀求一定的利益。 最終晉染指河西,秦被封為諸侯賜岐西(包括岐),雙雙進入關中,由此秦晉展開數百年的拉鋸,鄭也如願以償得以控制王室,一度形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美好局面,成就春秋前期小霸的地位。

     “以王命討不庭,不貪其土,以勞王爵,正之體也。”《左傳·隱公十年》

    可是周平王卻一度想改變鄭國獨大的局面,因為這樣對於周朝絕對不是一個好苗頭,而且鄭國的實力還沒有達到可以成功完美控制住周朝王室。

    周平王提出由西虢國的君主虢公忌父與鄭莊公共治朝局,遭到了鄭國的強烈反對,在幾個來回的拉鋸戰後,終於達成了新的同盟協議,就是周、鄭互換人質。做為人質的王子狐不久便客死鄭國,這再次加深了彼此的裂縫。

    周平王駕崩後,王子狐的兒子姬林即位為周桓王。他對於自己的父親客死在鄭國的事情自然不能釋懷。所以周和鄭之間的關係註定無法逆轉。後來幾次交鋒,鄭莊公試圖緩和雙方的敵對情緒,可是一切都是枉然。

    公元前707,周、鄭已經勢同水火,鄭莊公不朝拜周桓王,周、鄭兩軍大戰,周敗北,不過關鍵時候鄭莊公阻止祝聸乘勝追擊的做法,並深夜派祭仲詢問桓王的箭傷。 

    身上的傷痕容易癒合,可是彼此之間的裂縫卻無法彌補。周、鄭關係其實已經徹底決裂。尤為關鍵的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周王室的威信也蕩然無存了,鄭國又何來“挾君子以令諸侯”呢? 此時的鄭國已經失去了當初稱霸的優勢,衰敗也是可以預見的。

  • 7 # 趙永志67

    鄭莊公因平王東遷護駕有功,權傾朝野,並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平王不滿鄭伯無理於王室,欲削其權利,鄭伯遂質問平王,平王無奈,遂有周丶鄭互交世子為質事件。桓王繼位,削其卿士之位,鄭伯怒而收割王室小麥、稻穀。並假太子之名聯合齊丶魯攻宋,並取得了勝利。周天子怒其假傳王諭遂大興問罪之師,鄭莊公全力出擊並箭傷天子之肩。王師大敗,莊公威震天下,眾諸侯莫與爭鋒。莊公重農興商,攘外安內,國內政局穩定,經濟發達,以周禮教化民眾,外交上剷除異己東征西討,使鄭國一時有春秋小霸之稱。

    莊公有十一子,臨終之時,將太子忽託孤於原繁,,公子忽繼位之後,是為鄭昭公。昭公無政治遠見,拒絕和強大的齊國聯姻,致使國君之位兩次失去。而眾世子對國君之位虎視耽耽,公子突依靠宋國之勢奪位成功,是為鄭厲公。後昭公復辟成功,厲公出逃,昭公後又被大臣高渠彌所殺。來來往往,昭公之子子亹繼位,又被齊襄公所殺,又立一子子嬰繼位,又被厲公派人殺死,厲公又成功復位。鄭國內亂二十多年,國君幾易其主,致使國家錯失戰略時機,而此時無瑕顧及中原的四鄰強國在經過勵精圖治丶改革變法後,紛紛開疆拓土,國力日盛,秦、楚、晉丶齊丶宋等國皆欲吞併鄭國,而鄭國地處四戰之國,各國紛紛打壓鄭國,鄭國戰略空間被壓縮,只能左右逢源,或事楚丶或事晉,國力日漸衰微,雖有名臣子產鑄刑書,國力稍有恢復外,但處於眾大國之間,日夜枕戈,多虧燭之武離間秦丶晉,弦高計退秦帥,國脈才得以延續,但最後弱小的鄭國仍被新興的南韓所滅。

    鄭國雖然稱雄一時,但由於內耗不斷,未能抓住戰略時機,改革變法,厲兵秣馬。而四鄰各國變法圖強皆為強敵,致使鄭國雖興盛一時,終又衰敗而亡。

  • 8 # 歷史的舊事兒

    鄭莊公是東周時期的鄭國的國君,在那個時候的鄭莊公權傾朝野,連周天子都不放在眼裡。後來到了春秋時期,鄭莊公憑藉自己的政治頭腦和強大的軍事實力,他執掌鄭國期間,集合稱為中原的霸主,連當時的齊國都不敢小看鄭國。可是在鄭莊公死了之後,鄭國卻迅速的衰落,在春秋爭霸的過程中逐漸的淪為一個配角,這是為什麼呢?總結下來,我認為就是這幾個原因。

    第一點:自身條件不足,鄭國自從在鄭桓公遷徙到虢、鄶之間的地盤,直到鄭莊公時才歷經了三代,雖然已經歷經了三代的鄭國公統治,但是鄭國的根基卻不厚。鄭國的地理形勢也不好,鄭國地處中原地帶,四面八方都有敵人。南面有楚國,北面有晉國,這兩個國家的勢力都是比較強的,西面是周天子的地盤,周天子的面子還是不能不給的,所以西面的地盤也不能動,所以只能是向東面發展,而東面這些比較小的諸侯國,雖然是沒有鄭國大,但是也不是省油的燈,最重要的是,東面還有一個齊國,想要動東面的那些小的諸侯國,先要過了齊國這一關。

    第二點:強國已經崛起,春秋時期的真正的霸主只有晉國,楚國,齊國和秦國。鄭莊公在位的時候,晉國經過內部正因為自己的家的矛盾而斗的不亦樂乎,根部管不上其他的國家在幹什麼。而楚國正在勵精圖治地創業,還沒有實力和中原的強國一較高下呢。而齊國的齊僖公,雖然想和中原的強國一較高下,但是無奈有個紀國在後方牽制著,而紀國和魯國聯合起來限制齊國的擴張,齊僖公也是在是有心無力。而秦國就更不用說了,秦襄公被周平王封為了諸侯,並將岐山以西的地盤分給了秦國,秦國在得到封地之後忙著將犬戎趕出去,擴大自己的地盤。秦國在那些老諸侯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而且秦國東面還有一個晉國,根本不要想著向東發展。鄭莊公在中原隻手遮天的時候,這四個後期的霸主只是在悄悄的積蓄自己的力量。等到了鄭莊公去世之後,這四個國家的實力就慢慢的體現了出來,天下的形式也因他們四個國家的崛起而受到影響。此時的鄭國只求自保。

    第三點:與周天子交惡,這個就是鄭莊公的不對了。鄭莊公在周朝擔任卿士的職位,本來應該是周王朝的左膀右臂,但是鄭莊公利用昏庸無能的周天子,行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鄭莊公在周平王的時候就掌控著周朝的大權,到了周桓公的時候,周桓公是根本不能忍受這個鄭莊公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耀武揚威,就免了鄭莊公卿士的職位,還將鄭莊公遣回鄭國了,鄭莊公也不甘示弱,連著幾年不去朝貢周天子,這也就算了,鄭莊公還假借天子的名義去攻

  • 9 # 這段野史有意思

    鄭國的衰敗雖然有很多原因。但大致分為以下三種。

    第一:月滿則虧 太過富裕

    鄭國雖然在鄭莊公的治理下日益強盛,甚至在春秋初年的諸侯爭霸中佔據頭等地位。

    但是有一句話說的好“月滿則虧。”太過盛極一時的事物,最後很容易就沒落下來。

    鄭莊公的事蹟將來也不用我多說了。

    他的確能稱得上一位十分有才幹並有野心有手段的國君。

    可是這樣的國君,死的太早。又讓中國發展的太過強大。

    強大的國家在有強大的君王的時候,是一把所向披靡的利劍。

    可是如果沒有明確的政權,強力的國君,就成了誰看到都想分一塊的蛋糕。

    這也是鄭莊公為後世埋下的隱患。

    鄭莊公死後,他的幾位公子為了國軍之位爭執不休。

    而諸位大夫在其中又攪動風雲。

    正果分為多個黨派,內亂紛爭,像宋,衛等原本是鄭國附屬的國家此時見了,立刻有了野心。

    於是,鄭國成了一塊要被瓜分的肥肉。

    第二:內憂外患 繼承人眾多

    內部的政權不明與外部諸侯國的虎視眈眈,飛快的消耗著鄭國的國力。

    這場內亂長達22年。

    把鄭國好不容易豎起的霸主地位給作沒了。

    這其實是幾位公子的原因嗎?

    其實並不然,這場內亂的,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雄才大略的鄭國公。

    鄭國公此人十分有手段,但是卻有些好色。

    廣納妻妾,生了許許多多的公子。

    且對於這些子女,鄭國公又十分寵溺。

    在那個本來就禮樂崩壞的時代中,鄭國公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在無形助長著這些子女的野心。

    雖然公子忽是法定繼承人。

    但這位公子卻並不是十分有遠見。

    他甚至拒絕了一位能給自己帶來強大優勢的聯姻物件。

    讓他本來就有些搖搖欲墜的太子身份,更加不穩定起來。

    果然在他繼位之後。

    擁有強大,母族支援的公子突,立刻暴露了自己的野心。

    畢竟,他的靠山可是宋國。

    他們聯合起來,使盡千般手段,終於獲得了皇位。

    第三:政權不穩 多處制肘

    在公子突即位之後。

    宋國以恩主自居頻頻向鄭國國軍索要財物。

    一來二去,兩國關係自然惡化。

    最後演變成了戰場上聯合諸國,兵戈相見。

    然而經歷過多番動盪的鄭國國力不如從前。

    宋國居然不依不饒。

    一次戰場相見,沒有分出勝負。

    宋國又聯合多國一同攻擊鄭國,鄭國寡不敵眾,損失慘重。

    這邊本來就夠鬧心的了,國內局勢也是風雲變幻。

    大夫祭仲,覺得自己是兩朝元老,勢力龐大,自認為有擁立之功,專權獨斷。讓鄭厲公很是不滿。

    他想殺了祭仲,可是計劃還沒有實施就被發現了。

    於是這位鄭國國君光榮下崗。被攆走的前任國君又回來了。

    這樣一來二去。

    時間久了,鄭國的國國權一直不穩。

    內耗嚴重,且不進則退,最終,幾乎消失在了歷史舞臺之中。

    不過,等鄭國內亂告一段落之後,鄭國還是在春秋初年的政治舞臺上留下了最後的榮光。

  • 10 # 戰爭那些事

    鄭莊公在位時,鄭國之所以強大,除了鄭莊公出色的政治頭腦和自身強大軍事實力,也與外部環境有關。當時的霸主晉國正在忙於內戰,而後期的霸主,楚國、齊國和秦國等都在積蓄實力,仍不夠強大,根本沒有功夫理會外部的紛爭。這也給了鄭國一個大力發展的時機!可是在鄭莊公去世以後,鄭國迅速衰落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一、鄭莊公在位時野心勃勃,漸漸與周天子交惡。

    當時權傾一時的鄭莊公任周朝的卿士一職,利用昏庸無能的周天子掌控者周朝的大權,到了周恆公的時候,周天子覺得天子威嚴受辱,隨調集幾個諸侯國攻打鄭國,但是卻被鄭莊公打敗,周恆公還受了傷。看似鄭國佔了上風,實際上因為戰敗,導致周天子威嚴一落千丈,鄭莊公再也無法號令諸侯,鄭國也失去了橫行霸道的一杆大旗。

    二、自身條件限制

    鄭國地處中原地帶,南有楚國,北有晉國,東有齊國,這些國家的實力也並不弱,而西面是周天子的地盤,也是不能隨便動的。

    三、鄭國內部動亂不安

    鄭莊公總共有十一個兒子,鄭莊公死後,由長子鄭昭公繼位,可是沒過多久,外出打獵時被大臣設計殺害,又有新君繼位,就這樣,政權幾經更迭以後,國力再也不復從前!

    所以,鄭國自鄭莊公去世後,漸漸衰落,在後期晉國、齊國、楚國和秦國的爭霸戰爭中,只能依附於別國,到了戰國初期,鄭國被南韓消滅!

  • 11 # 小鴻哥

    春秋時期的鄭國只是小霸而已,其國力並不能跟齊、晉、楚、秦相提並論。春秋初年以齊、楚、晉、秦為強。史記: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但是四強都有他們要做的事,暫時不理會中原。秦國忙於擴張地盤,晉國則是幫助周平王幹掉周攜王。齊國莊、僖公則小霸。楚國則是在江漢流域擴張地盤。國語:及平王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秦景、襄於是乎取周土,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齊莊、僖於是乎小伯,楚蚠冒於是乎始啟濮。

    秦國:

    秦文、寧、武公積極征討犬戎,擴張地盤。秦文公時終於把地盤東擴到了岐山。史記: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秦寧公率軍攻打盤居在關中中部的犬戎所建立的亳國,毫王戰敗逃往戎地。史記: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秦武公攻打盤居在邽、冀的犬戎,拿下了兩地。

    楚國:

    楚武王滅權國、攻打隨國、鄧國、鄖國、羅國等。楚國主要精力是征伐周圍的小國。史記:楚彊,陵江漢間小國,小國皆畏之。

    齊國:

    齊莊、僖公主要是應對犬戎和征伐周圍小國,齊魯對抗。公元前705年犬戎攻打齊國,鄭莊公派太子忽援助齊國。齊僖公想把女兒嫁給鄭太子忽。鄭太子忽拒絕了,理由因齊國是大國而鄭國是小國,不配跟齊國攀親。從中也能說明齊國是遠強於鄭國。史記:北戎伐齊。鄭使太子忽來救齊,齊欲妻之。忽曰:“鄭小齊大,非我敵。”遂辭之。

    晉國:

    晉昭、孝、鄂、哀、小子侯五代陷入大小宗之爭的內亂。晉大臣潘父弒昭侯而迎立其叔桓叔。但是晉人發兵打敗桓叔。晉人立昭侯兒子平為為孝侯。桓叔兒子鱔殺掉孝侯,又被晉人擊敗。晉人立孝侯兒子郄為鄂侯。六年後鄂侯去世,鱔趁攻打大宗。晉人擁立鄂侯兒子光為哀侯。鱔的兒子稱攻打哀侯並將其俘虜。晉人擁立哀侯兒子小子為小子侯。鱔於是殺掉哀侯。小子侯也給稱殺,晉人立哀侯弟弟。所以晉國根本沒空理會。

    所以說四大強國都尚未把精力放在爭霸中原。而鄭國自鄭莊公繼位以來比周圍國家日漸強盛。主要是宋、衛等國攻伐,還有就是跟周天子交戰。公元前722年鄭國攻打衛國。公元前719年衛、宋、陳、蔡聯合攻打鄭國,包圍鄭國都城。當年四國聯軍再次攻打鄭國,鄭國大敗。鄭國田野的糧食都讓四收割。公元前718年鄭國反擊攻打衛國。鄭軍跟衛齊、南燕聯軍交戰。以鄭國勝利告終。當年宋國入侵邾國。鄭國抗宋援邾,鄭邾聯軍攻進宋朝都城外城。同年宋國反擊,包圍鄭國的長葛。第二年宋國攻破長葛。公元前716年宋鄭、陳鄭結盟。公元前715年齊國出面讓宋、衛鄭修好。公元前714年鄭莊公以周天子的名義討伐宋國,因為宋殤公沒有來朝見天子。公元前713年齊、鄭、魯聯軍攻宋國。鄭國攻下的城池都交給魯國,鄭軍退軍。在鄭軍還沒有回到鄭國之際,宋、衛、蔡三國聯合攻入鄭國。

    鄭莊公一直都打著替天子問罪於諸侯,這是師出有名。鄭國交好於齊、魯兩大國,這得鄭國得到很大的助力。必竟鄭國跟齊、魯隔著宋、衛兩國。這跟後來秦國的遠交近攻一樣。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陳、蔡、衛等國軍隊攻打鄭國。鄭莊公率軍與之戰於繻葛。周桓王大敗,還被射中肩膀。當時祝聸勸鄭莊公追擊,鄭莊公不同意。繻葛之戰的勝利使鄭莊公成為春秋小霸。史記:周桓王率陳、蔡、虢、衛伐鄭。莊公與祭仲、高渠彌發兵自救,王師大敗。祝聸射中王臂。祝聸請從之,鄭伯止之,曰:“犯長且難之,況敢陵天子乎?”乃止。

    但鄭國自莊公開始衰弱,最後被南韓所吞滅。莊公去世後,四個兒子先後成為國君,鄭國陷入二十年內亂。鄭莊公去世,祭仲立太子忽為國君。在此之前祭仲曾力勸太子忽娶齊僖女兒為妻。因為莊公還寵愛另外三個兒子,太子忽沒有齊國這樣的大國為援,那三個弟弟很有可能奪位。但是太子忽並沒有接受。史記:時祭仲與俱,勸使取之,曰:“君多內寵,太子無大援將不立,三公子皆君也。”鄭莊公兒子突其母是宋人,宋莊公得知祭仲立太子忽。於是派人誘俘祭仲,並言明不立公子突就殺了他。祭仲於是同意立公子突。鄭昭公(太子忽)得知跑到衛國去了。是宋莊公聞祭仲之立忽,乃使人誘召祭仲而執之,曰:“不立突,將死。”亦執突以求賂焉。祭仲許宋,與宋盟。以突歸,立之。

    公子突繼承鄭國國君之位,是為鄭厲公。不久後覺得大權盡在祭仲那裡,讓祭仲女婿雍糾殺掉其岳父。雍糾妻子得知這事,告訴她母親。她問母親:父親跟丈夫那個更親?其母告訴她父親只有一個,而丈夫卻能重新另擇。雍糾妻子於是把這事告知父親。祭仲先下手為強把雍糾殺掉。史記:糾妻,祭仲女也,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母曰:“父一而已,人盡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殺雍糾,戮之於市。

    祭仲於是派人去衛國迎立昭公為國君。而厲公則跑到櫟城,宋國派軍援助。因此祭仲並沒有派軍攻打。史記:宋頗予厲公兵,自守於櫟,鄭以故亦不伐櫟。兩年後鄭昭公又讓卿士高渠彌所殺。高渠彌和祭仲迎鄭莊公兒子子亹為國君。公元前年694齊國襄公在衛國召開會盟。鄭君子亹和高渠彌前去,祭仲藉口生病不去。祭仲力諫鄭君子亹不要去。因為子亹年輕時跟齊襄公發生過爭鬥,結下仇恨。但鄭君子亹認為自己一定要去。鄭君亹說:“齊國非常強大,而厲公還虎踞櫟邑,如果不前往參加盟會,齊國就會率領諸侯討伐我而迎立鄭厲公。我不如前往,到時候不見得一定受辱,哪至於會到你所設想的地步呢!”但是鄭君亹去到會盟並沒有因當年的事向齊襄公謝罪,齊襄公發怒,埋伏帶甲武士殺死鄭子亹。史記:子亹自齊襄公為公子之時,嘗會鬥,相仇,及會諸侯,祭仲請子亹無行。子亹曰:“齊彊,而厲公居櫟,即往,是率諸侯伐我,內厲公。我不如往,往何遽必辱,且又何至是!”卒行。於是祭仲恐齊並殺之,故稱疾。子亹至,不謝齊侯,齊侯怒,遂伏甲而殺子亹。

    高渠彌和祭仲又迎立鄭莊公另一兒子嬰為國君。公元前680年厲公引誘鄭大夫甫假殺掉鄭子嬰,厲公重新坐上鄭國國君之位。史記:假殺鄭子及其二子而迎厲公突,突自櫟復入即位。從此之後齊桓、晉文、秦穆、楚莊相互爭霸。這四個國家已經是當時最強。秦國已經佔據原來西周的宗周之地,並奪得河西七百里,西戎千里。史記:是時秦地東至河。史記: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楚國在楚成王時就已經是地方千里。史記:於是楚地千里。楚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齊桓公:並國三十五。而鄭國只得依附於楚對抗晉,依附於晉對抗秦國,依附於晉國對抗楚國。史記:助楚擊晉。史記:鄭發兵從晉伐秦。鄭背楚,與晉親。鄭國的所為其結果是輪番給三大國揍。助楚時,秦晉聯合揍鄭國。但是秦國不願意讓晉國吞掉鄭國,見好就收。後來鄭國又依附晉國攻打秦國。史記:晉文公與秦穆公共圍鄭,討其助楚攻晉者。

    鄭國在楚晉兩國之間反覆,引起兩國征討。背楚國投晉國,楚莊王大怒攻打鄭國,晉國派軍救援。而鄭國又背晉助楚國,楚鄭聯軍擊敗晉國。鄭國所為氣的晉國要死,第二年揮師攻打鄭國。史記:楚莊王以鄭與晉盟,來伐,圍鄭三月,鄭以城降楚......晉聞楚之伐鄭,發兵救鄭......鄭反助楚,大破晉軍於河上......晉來伐鄭,以其反晉而親楚也。後來又反覆背楚盟晉,反覆背晉盟楚。其結果是楚晉都怒而暴揍鄭國。史記:楚伐鄭,晉兵來救......背晉盟,盟於楚。晉厲公怒,發兵伐鄭......晉伐鄭,鄭與盟,晉去......又與楚盟......晉怒鄭與楚盟,伐鄭,鄭與盟。鄭國給楚晉兩國揍的都不敢得罪於兩國。史記:朝晉.....又朝楚......與楚靈王盟於申......定公朝晉昭公。在晉楚兩國的輪番打擊下,鄭國已經是江河日下。鄭國的地盤大部分都讓晉國的六家卿大夫瓜分。鄭國輪為未流之國。史記:晉六卿彊,侵奪鄭,鄭遂弱。

    所以說鄭國衰落的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晉、楚、齊、秦本來就遠強於鄭國。在鄭莊公跟衛宋相爭,四子爭位。這段時間裡四國都擴張地盤。第二四子爭位,使鄭國混亂二十多年。第三忽晉忽楚,在晉楚兩國的打擊下日漸衰落。最終結果是讓南韓吞併。

  • 12 # 讀春秋思無忌

    春秋時期,為何鄭莊公去世後,鄭國就衰落了?原因有以下幾點。

    01 鄭國內亂不止

    春秋的前幾十年是鄭莊公的輝煌時期,他之所以能夠成就霸業,除了其自身才能出眾,也離不開眾公子和大臣們的鼎力支援。鄭莊公在世時,他們是鄭國的棟樑之才。然而,鄭莊公過世後,他們又在忙些什麼?

    1)虎父無犬子

    鄭莊公的成功離不開他的幾個兒子,尤其是太子忽和公子突。太子忽曾跟隨父親征戰沙場多年,並獨自為齊僖公驅逐北戎。而公子突也曾向鄭莊公獻言獻策,用計打敗強悍的北戎,創造了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鄭莊公在位期間,戰事頻發,幾個兒子常有機會隨父從徵,多年的歷練使他們個個成為了首屈一指的將帥之才。然而,事情總有其兩面性。所謂一山難容二虎,誰也不願屈居人下。鄭莊公過世後,次子公子突便率先發難,奪了太子忽的君位,同時也拉開了長達20年之久的鄭國諸公子爭奪國君寶座的序幕。

    2)昔日賢臣弒殺國君

    鄭莊公的四個兒子先後做過鄭國國君,朝政如此動盪,其中不乏鄭國大夫的“出手相助”。

    公子突:鄭厲公,前700年~前697年在位,被鄭大夫祭仲驅逐;

    太子忽:鄭昭公,前697年~前695年在位,被鄭大夫高渠彌弒殺;

    公子亹:鄭子亹,前695年~前694年在位,被齊襄公殺死;

    公子嬰:鄭子嬰,前694年~前680年在位,被鄭大夫傅瑕弒殺;

    公子突:鄭厲公,前680年~前673年在位,與鄭大夫傅瑕勾結弒殺鄭子嬰而回國繼位。

    除了鄭子亹死於齊襄公之手,其他幾任國君皆慘遭鄭國大夫的毒手。可見,禮崩樂壞不只是天子與諸侯之間,國君與臣子也是如此。當鄭大夫向周桓王射出那一箭之時,鄭莊公曾心存不安,然而他的臣子卻看在眼裡,記在心頭。鄭莊公過世後,其臣子紛紛效仿之,於是,他的兒子們一個個倒在鄭莊公昔日寵臣的屠刀之下。

    俗話說,上下一心,其利斷金。鄭國的君臣關係如此惡化,鄭國那裡還能復振莊公之霸業?

    綜上,鄭莊公成就自己霸業之時,也培養出一批才華出眾的兒子和大夫。令人扼腕嘆息的是,鄭莊公過世後,他們並沒有繼續同心協力地延續鄭國的霸業,而是忙著爭奪自己的私利,以致於鄭國朝政為之動盪20多年,從此滑下霸主的神壇。

    02 鄭國的地理位置不佳

    雖然鄭桓公當初為了鄭國的東遷絞盡腦汁,最終採納太史伯的建議,將鄭國遷到虢、鄶之間,以為會遠離別國的侵襲。然而,隨著列強不斷地蠶食周邊小國,鄭國漸漸地就成為了四衝之地。南邊是楚國,北面是晉國,東邊是宋國,西面是秦國。太史伯曾提過這幾個國家會崛起,但是,鄭桓公從未想過這麼快,鄭國就成為了春秋四霸之間的夾心餅乾。

    自從鄭厲公之子鄭文公即位後,南邊的楚國異軍突起,鄭國作為中原的南大門,飽受楚國的侵襲,後只能認楚國為大哥,苟且偷安。可是,中原諸國不樂意了,先是齊國,後是晉國,屢屢出手教訓鄭國。鄭國這邊剛幡然悔悟,重新站隊中原,楚國的大棒接憧而至。於是乎,鄭國就成了眾矢之地。中原諸國,特別是晉國,與楚國爭霸的這麼多年裡,鄭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日被南一拳、北一腳打得是遍體鱗傷,奄奄一息,哪裡還有什麼機會翻盤呢?

    03 春秋五霸的崛起

    鄭國的一箭射掉了周王室的威嚴,從此,諸侯各國在禮崩樂壞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既然周天子已經無力管控這個大家庭,那麼諸侯們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紛紛開始自謀生路。在鄭國內亂的20年裡,齊桓公率先稱霸了,接著便是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鄭國內亂結束的那一天,才發現天下的格局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特別是南邊的楚國雖然還沒有稱霸,但是已經兵臨鄭國的城下。春秋五霸的迅速崛起,使得鄭國不但毫無機會向外擴張,而且常常腹背受敵。於是,還沒有來得及重振霸業的鄭國,就這樣成為了春秋諸霸的必爭之地。

    結語:

    鄭莊公去世後,內憂外患使得鄭國從此一蹶不振。

    鄭莊公培養出來的公子們和賢臣們因忙著爭奪自己的私利,而沒有繼續同心協力地延續鄭國的霸業;

    四衝之地的地理位置使得鄭國成為了眾矢之地;

    春秋五霸如焰火般圍繞著鄭國依次綻放,他們的迅速崛起使得鄭國再無機會恢復昔日的霸業。

  • 13 # 少禾君

    鄭莊公時期鄭國曾經是春秋小霸,可是它為什麼那麼快便湮滅在了那段歷史中,成為了無足輕重的小卒了呢?

    一、鄭國衰敗的內在原因:鄭莊公之後鄭國鄭國計程車大夫專權,隨意更換鄭國大王

    其實鄭國的公子爭奪王位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鄭莊公過世後,鄭國發的幾個公子輪流坐莊當大王,而且似乎哪個公子可以當上大王,都是由祭仲說了算。

    眾所周知,母壯子弱很容易引起外戚干政,可是臣強王弱更糟糕,大權旁落,王上成了牽線木偶,最後國將不國。 自從鄭莊公駕崩,他們的實際掌門人就是祭仲。

    “祭仲存則存矣,祭仲亡則亡矣。”《公羊傳》

    甚至現在有種說法:祭仲以自己的足智多謀興旺鄭國,支撐鄭國。 我實在是無法苟同,我們再次去研讀《史記.鄭世家》,不難發現,在鄭莊公時期,祭仲確實做出了不少貢獻: 一路扶持鄭莊公登上王位,並且撥亂反正,幫助鄭莊公平定共叔段的叛亂。

    公元前707莊公不朝拜周桓王,桓王率領陳、蔡、虢、衛國討伐鄭國。莊公和祭仲、高渠彌出兵迎擊,大敗周桓王的軍隊。

    公元前718年,鄭國侵犯衛國,於是衛帶領南燕國軍隊進攻鄭國,祭仲與原繁、洩駕帶領三軍進攻燕軍前面,派曼伯和子元偷偷率領制地軍隊襲擊燕軍後面,結果燕軍大敗。 在鄭莊公駕崩後,祭仲就沒幹幾件漂亮的事情了。

    他首先立了太子忽為大王史稱鄭昭公。可是後來,他受到宋莊公的脅迫,立了宋國雍氏女兒雍姞生下的公子突為大王,史稱鄭厲公。

     鄭厲公即位後,忌憚祭仲專權,於是他暗中派祭仲的女婿雍糾殺掉祭仲,結果事情敗露反被祭仲所殺,鄭厲公逃到鄭國邊邑櫟地,祭仲迎接鄭昭公。 鄭昭公當太子時一直不喜歡卿士高渠彌,高渠彌害怕命不保,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公元前695年十月二十二日,高渠彌陪同鄭昭公外出打獵時,趁機殺死鄭昭公。

    鄭昭公死後,祭仲與高渠彌兩人改立鄭昭公之弟公子亹為君,史稱鄭子亹。 可是沒多久,鄭子亹因為年少時和齊襄公結下樑子,於是齊襄公約他見面,鄭子亹不僅不道歉反而大言不慚,齊襄公怒了,就埋伏帶甲武士殺死鄭子亹,將陪同的高渠彌五馬分屍。祭仲到陳國迎接鄭子亹的弟弟公子嬰回國即位,史稱鄭子嬰。鄭子嬰十二年(公元前682年),祭仲去世。

    可見,祭仲專權的這些年,每次都是在保證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情況下,來擁立王上,所以導致鄭國的大王頻繁交替更換,國力自然衰敗。而此時其他各諸侯國,比如齊、楚、晉、秦各國卻悄悄崛起,成為了新一輪春秋霸主。

    二、鄭莊公沒有培養好接班人

    鄭莊公最為失策的是對於繼承人沒有重視,他當時立了太子忽,太子忽確實也是一個合適的人選,當時的表現確實也算出類拔萃,可是畢竟太過年輕,缺少政治頭腦和政治手腕,他拒絕齊王的主動聯姻失去了強有力的靠山,後來又無法制約朝堂上的大臣,不然不會受制於祭仲,最後也不至於被大臣高渠彌殺害。

    此時,我想起了康熙八歲除去鰲拜,崇禎帝十七歲將魏忠賢的勢力連根拔起,如果太子忽有如此膽略,根本不會受制於大臣,只會讓他們俯首稱臣。

    其實根本原因就是鄭莊公沒有對太子進行培訓,告訴他一些當王的錦囊秘籍,想當初鄭莊公可以力敵母親和弟弟的裡應外合的造反,雖然遭後人詬病,但是那個套路卻是玩得相當的漂亮。可惜後來鄭莊公因為內寵太多,不僅無暇培養太子,而且還給太子留下了幾個強有力的競爭物件。

    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有不少雄才偉略的帝王,都是因為沒有選擇和培養好繼承人,使得國力衰敗,甚至斷送江山。最令人扼腕的莫屬秦始皇了,他親自選擇的秦二世斷送了秦朝的江山。

    三、鄭莊公時期與周朝天子關係惡化,失去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好局面,最後衰敗也是必然的

    鄭莊公初期頗得周朝器重,不但以天子的名義征伐四方,甚至直接調動王師及其他畿內諸侯的軍隊參戰。說明鄭國在各諸侯國中的實力不容小覷。 鄭莊公後期與周朝天子鬧翻,同時令周朝王子失去了威信。

    早在鄭莊公父親鄭桓公時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鄭、晉、秦等諸侯大軍的保護下東遷。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其實這三個諸侯國也是各懷鬼胎,想借助這次護送謀求一定的利益。 最終晉染指河西,秦被封為諸侯賜岐西(包括岐),雙雙進入關中,由此秦晉展開數百年的拉鋸,鄭也如願以償得以控制王室,一度形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美好局面,成就春秋前期小霸的地位。

     “以王命討不庭,不貪其土,以勞王爵,正之體也。”《左傳·隱公十年》

    可是周平王卻一度想改變鄭國獨大的局面,因為這樣對於周朝絕對不是一個好苗頭,而且鄭國的實力還沒有達到可以成功完美控制住周朝王室。

    周平王提出由西虢國的君主虢公忌父與鄭莊公共治朝局,遭到了鄭國的強烈反對,在幾個來回的拉鋸戰後,終於達成了新的同盟協議,就是周、鄭互換人質。做為人質的王子狐不久便客死鄭國,這再次加深了彼此的裂縫。

    周平王駕崩後,王子狐的兒子姬林即位為周桓王。他對於自己的父親客死在鄭國的事情自然不能釋懷。所以周和鄭之間的關係註定無法逆轉。後來幾次交鋒,鄭莊公試圖緩和雙方的敵對情緒,可是一切都是枉然。

    公元前707,周、鄭已經勢同水火,鄭莊公不朝拜周桓王,周、鄭兩軍大戰,周敗北,不過關鍵時候鄭莊公阻止祝聸乘勝追擊的做法,並深夜派祭仲詢問桓王的箭傷。 

    身上的傷痕容易癒合,可是彼此之間的裂縫卻無法彌補。周、鄭關係其實已經徹底決裂。尤為關鍵的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周王室的威信也蕩然無存了,鄭國又何來“挾君子以令諸侯”呢? 此時的鄭國已經失去了當初稱霸的優勢,衰敗也是可以預見的。

  • 14 # 趙永志67

    鄭莊公因平王東遷護駕有功,權傾朝野,並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平王不滿鄭伯無理於王室,欲削其權利,鄭伯遂質問平王,平王無奈,遂有周丶鄭互交世子為質事件。桓王繼位,削其卿士之位,鄭伯怒而收割王室小麥、稻穀。並假太子之名聯合齊丶魯攻宋,並取得了勝利。周天子怒其假傳王諭遂大興問罪之師,鄭莊公全力出擊並箭傷天子之肩。王師大敗,莊公威震天下,眾諸侯莫與爭鋒。莊公重農興商,攘外安內,國內政局穩定,經濟發達,以周禮教化民眾,外交上剷除異己東征西討,使鄭國一時有春秋小霸之稱。

    莊公有十一子,臨終之時,將太子忽託孤於原繁,,公子忽繼位之後,是為鄭昭公。昭公無政治遠見,拒絕和強大的齊國聯姻,致使國君之位兩次失去。而眾世子對國君之位虎視耽耽,公子突依靠宋國之勢奪位成功,是為鄭厲公。後昭公復辟成功,厲公出逃,昭公後又被大臣高渠彌所殺。來來往往,昭公之子子亹繼位,又被齊襄公所殺,又立一子子嬰繼位,又被厲公派人殺死,厲公又成功復位。鄭國內亂二十多年,國君幾易其主,致使國家錯失戰略時機,而此時無瑕顧及中原的四鄰強國在經過勵精圖治丶改革變法後,紛紛開疆拓土,國力日盛,秦、楚、晉丶齊丶宋等國皆欲吞併鄭國,而鄭國地處四戰之國,各國紛紛打壓鄭國,鄭國戰略空間被壓縮,只能左右逢源,或事楚丶或事晉,國力日漸衰微,雖有名臣子產鑄刑書,國力稍有恢復外,但處於眾大國之間,日夜枕戈,多虧燭之武離間秦丶晉,弦高計退秦帥,國脈才得以延續,但最後弱小的鄭國仍被新興的南韓所滅。

    鄭國雖然稱雄一時,但由於內耗不斷,未能抓住戰略時機,改革變法,厲兵秣馬。而四鄰各國變法圖強皆為強敵,致使鄭國雖興盛一時,終又衰敗而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提高肉鴿養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