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是否無一敗績
10
回覆列表
  • 1 # 古今烽火臺

    韓信,被手機遊戲王者榮耀收錄作為一位打野的後期英雄,在歷史上也是有其人的。

    一、韓信其人

    中國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家貧。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始投項梁,繼隨項羽,後從劉邦。漢王元年(公元前206),經丞相蕭何力薦,始為大將,協助劉邦制定了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

    楚漢戰爭期間,韓信率兵數萬,開闢北方戰場。破魏之戰,針對魏軍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從側後偷渡,攻其不備,俘獲魏王豹(見韓信破魏之戰)。井陘之戰,背水為陣,使將士死地求生,人自為戰,大破趙軍。濰水之戰,藉助河水,分割楚軍,將齊、楚聯軍各個擊滅。

    四年二月,被封為齊王。參與指揮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決戰,擊滅楚軍。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後,即奪其兵權,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呂后知劉邦疑忌韓信,乃與蕭何定計,於漢高祖十一年正月誘韓信至長樂宮,以謀反罪名殺之。韓信著有兵書三篇,參與整理兵家著作,還收集、補訂了軍中律法,均已失傳。

    二、早年的悽慘生活及胯下之辱

    韓信父母早亡,家貧如洗,既不會經商,又不願務農,常寄食他人。後寄食於一亭長家,久之,亭長妻厭之,一日故意早食,不為備食。信知其意,自是不再往。至城下釣魚,有一漂母(在水邊漂洗衣物之老婦)哀憐之,賜飯數十日。信曰:“吾必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公子)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少年亦辱之,謂信曰:“好帶刀劍,怯耳。”當眾激之曰:“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兩腿之間)。”信果從其胯下而出,一市皆笑,真以為怯。

    三、韓信的生平戰績,全勝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起義者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梁戰死,其部歸項羽(梁侄),信為郎中。自是常獻計獻策,而羽不能用。

    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項羽封劉邦為漢王,都南鄭(屬今陝西省)。信在楚不得志,乃歸漢,為連敖(武官名)。不久,信等十四人犯法,十三人已斬;至信,信仰視,見滕公夏侯嬰至,嘆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之不斬;與之交談,大悅之,言於漢王。漢王以之為治粟都尉。信數與丞相蕭何語,何奇其才。

    時漢軍將士皆思東歸,多有逃亡者。信度何已言於漢王而不重用,亦逃去。何不及上報,即追之。有人告:丞相逃亡。漢王怒,如失左右手。居二日,何歸。漢王且怒且喜,罵曰:“若(汝)亡,何也?”對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漢王曰:“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漢王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於信者,國十無雙。”“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漢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漢王曰:“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不留。”漢王曰:“以為大將。”於是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漢王許之。諸將聞將拜大將,各以為大將屬己,皆喜。及拜,乃韓信,全軍皆驚。

    拜禮畢,漢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項羽)?”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曰:“信亦以為大王不如也。”繼而言及項王之為人,信曰:“項王喑惡叱吒(發怒喝叫),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和好),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此所謂婦人之仁也。”“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逐義帝置江南,所過無不殘滅。”“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章邯)、欣(司馬欣)、翳(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漢王大喜,自恨相見太晚,遂從信言,部署東出。

    八月,漢軍暗渡陳倉(在今寶雞市東),佔領關中。次年初,揮兵出關,先後佔領洛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四月,漢軍大敗於彭城,退至滎陽(屬今河南省),項王追之急。信發兵來會,破楚,使不能西。自是楚、漢戰爭轉入相持階段。

    八月,信為左丞相,領兵擊魏(因魏叛漢降楚)。信自滎陽西入關,選臨晉(在今山西永濟縣西)、夏陽(今陝西韓城縣)間為渡河點。時魏軍主力集中於蒲坂(在今山西永濟縣北)、臨晉渡,信遂於臨晉西岸大事集中船隻,佯作攻擊之狀;然後令步將曹參秘密移師於夏陽,巧渡黃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臨晉魏軍之側背,支援大軍渡河。兩軍渡河後,即合兵攻安邑(在今運城縣東北),大破之,擒魏王豹於東垣(在今垣曲縣西);繼攻佔魏都平陽(今臨汾縣),盡定河東五十二縣。

    信既定魏,請增兵三萬人,北伐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漢王許之,遣趙王張耳同往。信先破代,擒斬代相夏說於閼與(今山西和順縣)。然後,以兵數萬,取道井陘(屬今河北省,此條路線,亦即秦始皇伐燕、趙之路線),擊趙。趙王歇與成安君陳餘率軍二十萬,馳至井陘口(在今河北獲鹿縣西),築壘以守之。信遣間諜潛入趙軍蒐集情報。

    時,趙之廣武君李左車說陳餘曰:“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並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路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兩將軍之頭可致於戲下。”此實為一高明之策。但陳餘乃一好儒術之士,自稱義兵,不搞詐謀奇計,遂拒左車之策。

    信得知上述情報,大喜,急令進軍,進至距井陘口三十里,先使將軍灌嬰率輕騎二千埋伏於蓖山(即抱犢山,在今獲鹿縣西)。又使萬人先行,於冶河東岸,背水佈陣。次日拂曉,信引大軍誘敵,向井陘口鼓行而進。趙軍迎擊,信即令拋棄旗鼓,向背水陣退卻。趙軍空陣而出,奮勇追擊;漢軍皆殊死戰,趙軍不能勝。至是,漢伏兵盡出,佔據趙陣地,盡去趙旗,換成漢旗。及趙軍還,見自己陣地盡為漢旗幟,皆大驚,潰亂,四散逃走。趙將雖斬退者,但不能止。信揮軍攻之,大破趙軍。陳餘、趙王率殘部向邯鄲方向退卻,信緊追不捨,再破趙軍於鄗北(今高邑縣),擒斬陳餘。繼追斬趙王於襄國(在今邢臺縣西南)。信令:毋殺廣武君李左車,有生得者賞千金。及軍士縛左車至,信親為解縛,以師禮待之,請教下燕之策。左車曰:“今將軍欲舉倦敝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欲戰恐久,力不能拔。”“故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為將軍計,不如按甲休兵,鎮趙撫其孤。”“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喧言者東告齊,齊必望風而服。”信欣然從其計,遣使至燕,燕果從風而服。信兵不血刃而得燕,此乃用李左車之功也。

    信之大勝,對楚、漢戰爭影響極大。自是,漢漸獲優勢。

    三年(公元前204年)九月,漢王聽從廣野君酈食其之言,使之說齊以歸漢。食其至齊,齊王果願與漢和,罷戰備,與食其縱酒為樂。而時信正引兵東向,途中聞食其已說齊歸漢,欲止兵。辯士蒯徹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髮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且酈生,一士,伏軾(車前橫木)掉(搖)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以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信從之,遂渡河。次年十月,信進至臨淄(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南)。齊王以食其賣己,烹之;東走高密,求救於楚。

    項羽使將軍龍且將兵二十萬,以救齊。至高密,與齊合兵。有人說龍且曰:“漢兵遠鬥窮戰,其鋒不可當。”“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聞王在,楚來救,必反漢。漢兵二千里客居齊地,齊城皆反之,其勢無所得食,可無戰而降也。”龍且不從,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寄食於漂母,無資身之策;受辱於胯下,無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

    十一月,信軍與齊、楚軍夾濰水(今濰河)而陣。信夜令人備袋萬餘,滿裝沙,塞水之上游。繼而半渡擊龍且,佯不勝,還走。龍且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之。信待龍且軍半渡,即決沙袋,水大至,龍且軍被隔於東西兩岸。信揮軍急攻,大破之,斬龍且。東岸楚軍聞風潰逃,信驅軍渡水急追;至城陽(今莒縣),楚卒皆降,擒斬齊王。至此,齊、楚聯軍全部覆沒。

    信既破趙降燕,又全殲齊、楚聯軍,名聞天下,項羽亦為之驚恐。信實權在握,頭腦開始發脹,乃使人言於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近)楚。請為假王以鎮之。”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你)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急踩漢王足,附耳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善遇,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遂以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

    項羽聞龍且死,大懼,乃使人說信曰:“漢王,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背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必終為所擒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人深親信我,我背之不祥。”

    楚使已去,蒯徹亦勸信背漢王自立,乃以相人之術說信曰:“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當今兩主(項羽、劉邦)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又曰:“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盡而獵狗烹。”“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蓋聞‘天與勿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驚恐。”蒯徹之言,對信影響較大,信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蒯徹復嘆曰:“時乎時,不再來!”然信始終猶豫,不忍背漢。

    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楚、漢決戰,漢王徵信與魏相彭越。信、越皆不至,楚大破漢軍。漢王問其原因,張良曰:“二人未有分地。”從之,即封二人,信遂引兵來。

    十二月,項羽敗退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被漢軍團團圍住。信令上卒皆唱楚歌。項羽聞而大驚,趁夜突圍走,自刎於烏江(在今和縣東北)。楚、漢戰爭以漢王之勝利而結束。戰後,漢王即馳入韓信軍,奪其軍,改立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今江蘇宿遷縣)。信至楚,見漂母,賜千金;召曾令己出胯下者,以為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至此。”

    二月,漢王即皇帝位,是為漢高祖。時項羽將鍾離昧逃至信處,高祖素怨昧,令信捕之,信不從;又信初至楚,巡視縣邑,陳兵出入。凡此種種,高祖深疑之。六年(公元前201年)十月,有人告信謀反。高祖以此問諸將,皆曰:“亟發兵,坑豎子耳!”義問護軍尉陳平,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將不能及,舉兵攻之,是促之戰也,竊為陛下危之!”並建議:借南遊雲夢(其所在地,說法不一,通常指今日洞庭湖、江漢平原湖群),會諸侯於陳(今河南淮陽縣),伺機擒之。高祖從其計。

    信聞高祖將南遊雲夢,自疑懼。有人謂信曰:“斬鍾離昧以謁上,上必喜,無患。”信從之。及至,高祖令武士縛之。信曰:“果如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及高祖回至洛陽,赦之,封為淮陰侯。信自知高祖畏恨其能,於是多稱病不朝;又居常怏怏,羞與周勃、灌嬰同列。

    十年(公元前197年)九月,代相國陳豨反。高祖令信從擊之信稱病不往,而暗與豨通謀,欲襲呂后、太子。時信舍人得罪於信,信欲殺之。舍人弟上告信反狀於呂后。呂后與蕭何謀:詐令人從高祖處來(高祖正率軍平叛),言豨已得,處死,群臣皆賀。蕭何哄信入賀。及信入,呂后令武士縛之。信曰:“吾悔不用蒯徹之計,乃為女子所詐,豈非天哉。”被斬於長樂宮,夷三族。

    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正月,高祖平亂歸來,聞信死,且喜且憐之:喜者,除心腹之患;憐者,因其功大。

    四、韓信的歷史評價

    韓信是中國古代著名將領,他自小刻苦研究兵書,精通兵法。及為將,靈活運用各種戰術,故戰必勝,攻必克。他有很強的組織指揮能力,“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劉邦對韓信的。軍事才能也是很佩服的,曾稱道:“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他有大功於漢,史謂:“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然終被殺。究其原因,劉邦有逼反之嫌,功高震主。加之信貪圖功利,要求封地;尤為嚴重的是,以不出兵相要挾而求封地。由是引起劉邦的懷疑;及滅楚,邦即解其兵權。信不滿,反意漸起,終於走上謀反之路。司馬光曰:“乘時以僥利,市井(商人)之志也。”司馬遷曰:“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

    五、總結

    韓信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一生從未有敗績,其實也是正常的。中國歷史那麼久,總有幾個特殊的人物。

  • 2 # 滿月已霜

    要看韓信是否無一敗績,我覺得除了看韓信的戰績,還要看同時代的對手。不然會讓人覺得“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劉邦評價韓信 “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作為軍事理論家,韓信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另外一邊,項羽軍事生涯的唯一一敗——垓下之戰,面對的對手就是韓信。此外,韓信最主要的戰績就是平定了北方五國,讓劉邦合圍項羽的戰略得以實現。說半個天下都是韓信打下來的並不誇張。

    那麼韓信具體有哪些戰績,“成語王”自己告訴你作為“兵仙”的實力。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定三秦。公元前206年八月,韓信乘項羽進攻齊地之機,出兵東征。出征之前,韓信先派樊噲、周勃率兵一萬多人佯修已被劉邦進漢中時燒燬的棧道,擺出要從褒斜道出兵的架勢。吸引了敵軍注意力後,韓信率大軍順陳倉小道入秦川,對敵人發動突然襲擊,輕而易舉地拿下了陳倉城,打開了守衛關中平原的大門。章邯倉促率軍馳援,被漢軍擊敗,緊接著漢軍主力揮師東進,佔領了三秦,奠定了與項羽爭雄天下的基礎。這是韓信生平所指揮的第一個戰役,成功地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由漢中進奪關中的戰例。韓信出其不意奇襲陳倉,爾後分兵略地,連續作戰,迅速佔領關中大部地區。在這一過程中,韓信的指揮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顯示了韓信卓越的軍事才華。

    臨晉設疑、木罌渡軍:滅魏國。劉邦的五十六萬的大軍被項羽的三萬精兵打敗後,各路諸侯紛紛投靠項羽,包括魏王豹。公元前205年八月,韓信採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戰術,集結船隻,佯作由臨晉關渡河,主力卻直奔臨晉關上游百餘里處的夏陽,乘魏軍無備,用木柙縛罌缶迅速渡過黃河,直搗魏軍後方重鎮安邑。最終生擒魏王豹。此戰,韓信出其不意,使劉邦前線得到補充,併為之後滅代、破趙、降燕、克齊,開闢北方戰場創造了條件。

    背水一戰、拔旗易幟:滅趙國。滅趙之前,韓信以突然襲擊的手段,長驅直進,快速行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殲滅了代國。這次作戰的規模不大,代軍的力量也比較弱小,但依舊體現出韓信出奇制勝的用兵策略。前204年十月,韓信奇正並用,背水列陣,拔幟易幟,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最終以少勝多,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光輝的篇章,是中國古代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值得一提的是背水一戰之後,千百年來無人敢用“背水列陣”這一招。因為真正的難點在於,如何保證己方軍隊不會崩潰,又如何保證對方一定會全軍出擊。

    先聲後實:降燕國。韓信採納李左車“先聲後實”的計謀,擺出要大舉攻燕的態勢。與此同時,韓信遣使者入燕,勸其歸降。燕王聞知韓信所向無敵,懾於漢軍的強大和韓信的聲威,燕王納款投降,背楚歸漢。韓信沒費一兵一卒就迫降了燕國,看出韓信能慧眼識英雄,尊重賢能之士,果決地採納別人的良謀妙策。

    沈沙決水、半渡而擊:滅齊國。和項羽最得力的將領龍且大戰。一開始,韓信讓軍隊過河,過到一半退了回來。龍且一看,覺得韓信的軍隊要潰,於是趕緊過河。結果,在龍且的軍隊過河到一半的時候,韓信決河堤防水,半渡而擊,龍且大軍崩潰。依然能體現韓信靈活用兵,出奇制勝的用兵之道。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滅霸王。只有這一次,韓信是以多勝少,上述的戰役均是以少勝多。四十萬漢軍對十萬楚軍,項羽本來還準備拼死一搏的。但是韓信卻用“四面楚歌”的計謀,讓漢軍唱楚國的歌曲,這樣楚軍計程車氣大大受挫!項羽自己心態也崩了,之後帶著幾百騎兵突圍,之後烏江自刎!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 3 # 燕山永固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劉邦彭城兵敗後,韓信破楚軍於京、索間,先後平定魏,代,趙,燕四國,東擊齊,南滅楚於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被封為楚王。後因功高震主,在公元前196年被呂后誅殺。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

    韓信為什麼有那麼高的軍事才華和指揮本領麼?

    自古以來凡是有大成就之人,基本都有高人名師。所謂名師出高徒嘛,像戰國時期的蘇秦、張儀,均拜在鬼谷子的門下,出師後下山縱橫各國,那縱橫俾闔搞得各國是眼花繚亂,紛紛拜相,光輝事蹟流傳至今。韓信有這麼高的軍事水平,究竟是向誰學來的?讓他能夠做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呢?小編縱觀史料,查閱《史記》,但其中對韓信如何學會這一身本領,卻沒有什麼介紹。基本上只寫到他自小家徒四壁,窮苦孩子出身,受到胯下之辱,後去參軍追隨項梁。而關於韓信的拜師學藝方面則隻字未提,那麼韓信用兵如神的本事究竟是怎麼學來的呢?

    第一點,無與倫比的天賦決定了韓信具有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自古大才都是天生的,靠後天努力是不可能達到頂峰的,所謂只要努力就無所不能那純粹就是騙人的心靈雞湯。天賦這個東西是與生俱來的,有的人天生數學好,不用怎麼學習也比普通人好很多,這是一項與生俱來的稟賦。又比如項羽,打小就比別人力氣大,年輕的時候,可以舉起一個重達千斤的巨鼎,這項本事不是經過後天努力就可以習來的。韓信也是如此,他天生的軍事才能是大道天成的。

    第二點,良好的出身決定了良好的素質。其實韓信出身於一個沒落貴族家庭,韓信還未參軍在老家的時候,就經常佩著一把劍遊走於街市。要知道在秦朝末期,當時的社會條件,百姓是沒能力單獨佩劍的。雖然當時韓信家裡很窮,但祖上是貴族,還是留下了很多老百姓沒有的東西。自小習劍的他劍術肯定也不差,家裡的書籍很多,韓信更是酷愛兵書戰策,自幼苦讀兵書,積累了大量的軍事理論知識,為以後行軍打仗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三點,在早期的軍事生涯中得到了實踐機會。韓信最開始投奔項家軍,跟隨項梁行軍打仗,耳濡目染學到了很多打仗的本領。後來項梁死後就跟了項羽。可還是普通一兵,韓信抱負遠大,當然不甘心一輩子當個兵。於是就想辦法接近項羽,後來經過一番努力後到項羽軍帳做了執戟郎中,這下離項羽很近了。韓信利用接近項羽的機會,遞過多次策論給項羽,但項羽自視甚高,根本瞧不起普通士兵寫的東西。但是韓信每天都能在帳外聽到眾將商討作戰。韓信本來天賦就高,這對他軍事才能的提升有很大幫助。後來,韓信見項羽不重用自己,覺得在項羽這裡沒有前途,更沒有一展抱負的機會。於是韓信改投劉邦了,在蕭何的舉薦下,成功坐上了漢軍的三軍主帥。

    自從韓信做了主帥以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華,真正做到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並且無一敗績!現舉幾個經典戰例以饗讀者。

    1、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陳倉之戰 ——漢高帝元年(前206)六月,劉邦拜韓信為大將,韓信以“漢中策”幫助劉邦確定“東向爭權天下”的方略。八月,韓信乘項羽進攻齊地(今山東大部)田榮之機,出兵東征。出征之前,韓信先派樊噲、周勃率兵一萬多人佯修已被劉邦進漢中時燒燬的棧道,擺出要從褒斜道出兵的架勢。關中守軍聞訊,密切注視修復棧道的進展情況,並派主力部隊在這條路線各個關口要塞加緊防範,阻攔漢軍進攻。韓信“明修棧道”之策吸引了敵軍注意力,當敵軍的主力被引誘到了棧道一線時,韓信卻率大軍西出勉縣轉折北上,順陳倉小道入秦川,渡渭河於陳倉古渡口,倒攻大散關,對敵人發動突然襲擊,輕而易舉地拿下了陳倉城(項羽所封雍王章邯屬地),打開了守衛關中平原的大門。章邯從廢丘(雍都,今陝西興平東南)倉促率軍馳援陳倉,被漢軍擊敗,逃至廢丘、好峙(今陝西乾縣東),漢軍分路追擊,在壤東(今陝西武功東南)、好峙兩地再敗雍軍,進圍章邯殘部於廢丘。緊接著漢軍主力揮師東進,佔領了三秦,奠定了與項羽爭雄天下的基礎。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韓信出其不意奇襲陳倉,然後後分兵略地,連續作戰,迅速佔領關中大部地區。在這一過程中,韓信的指揮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顯示了韓信卓越的軍事才華。

    2、穩定戰局之京索之戰——漢高帝二年(前205)四月,劉邦彭城潰敗後,留守關中的韓信迅速趕到滎陽前線,利用滎陽有利地形,組織多層次的戰略防禦體系,多次擊破楚軍於京(今河南滎陽南)、索(今河南滎陽)之間,殲滅了不斷西進的楚軍前鋒,止住了戰略潰敗的頹勢。 韓信不僅阻止了楚軍的追擊和進攻,還不時抓住戰機,組織反攻。他派曹參、灌嬰、靳歙等將領分別出擊,先後奪回了雍丘(今河南杞縣)、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燕縣(今河南長垣西北)、衍氏(今河南鄭州市北)、武強(今河南鄭州市東北)、菑南(今河南民權東)、昆陽(今河南葉縣)、葉縣(今河南葉縣西南)等地,消滅了這些地區的楚軍以及叛漢投楚的勢力。

    楚漢鬥爭形勢由漢的劣勢進入到了戰略相持階段。 韓信在劉邦彭城慘敗之餘,阻止了楚軍乘勝入關,穩定了戰局,使劉邦轉危為安,為奪取下一階段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所有這些,都是在漢高帝二年(前205)五月至七月之間完成的,充分顯示了韓信扭轉乾坤的軍事指揮才能。

    3、聲東擊西之安邑之戰——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在楚漢戰爭中,韓信擊敗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魏王豹於安邑的一次渡河進攻戰。 漢高祖二年五月,楚漢兩軍在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古滎鎮)、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一線形成對峙後,魏王豹反漢。豹踞河東,南下可切斷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與滎陽、成皋一線漢軍的聯絡,與楚軍形成對漢軍的前後夾擊之勢;西向則可直取關中。為解除側翼威脅,八月,劉邦先遣謀士酈食其遊說魏王豹未成。即以韓信為左丞相,率騎將灌嬰、步將曹參等攻魏。魏王豹陳兵蒲坂(今山西永濟西蒲州),封鎖黃河渡口臨晉關(今陝西大荔東),以阻止漢軍渡河。韓信採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戰術,集結船隻,佯作由臨晉關渡河,主力卻直奔臨晉關上游百餘里處的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乘魏軍無備,用木柙縛罌缶(一種簡易渡河器材)迅速渡過黃河,直搗魏軍後方重鎮安邑。魏王豹率軍倉促迎戰,並急調蒲坂之兵北上救援。九月,漢軍在安邑西南擊敗救援的魏軍,並俘獲魏將王襄,襲佔安邑。魏王豹率敗軍東奔曲陽(今河北曲陽西)。漢軍乘勝追擊,再破魏軍,生擒魏王豹。

    此戰,韓信避實就虛、聲東擊西,不但加強了對楚正面防禦,而且為爾後韓信滅代、破趙、降燕、克齊,開闢北方戰場創造了有利形勢。

    4、攻其不備之破代之戰——安邑之戰勝利後,鑑於黃河以北代、趙、燕三國和佔有今山東大部的齊國的向背直接關係到楚漢戰爭全域性,劉邦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漢書•韓信傳》),對楚實施戰略包圍的建議,在堅持對楚正面作戰的同時,給韓信增兵3萬,命其率軍東進,開闢北方戰場。 漢高帝二年(前205)後九月(即閏九月),韓信率軍開始進軍攻代。他針對代、趙聯軍的部署,決心以突然襲擊的手段,長驅直進,快速行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殲滅代軍,消除自己東下破趙時來自側翼的威脅。

    此戰,韓信的作戰目的是先殲滅代軍,後奪取鄔縣。韓信率領漢軍自平陽沿汾水河谷北上,秘密行進,直奔鄔縣之東,突然向夏說軍發起攻擊,當即將其擊敗。夏說率軍東逃,企圖越太行山向趙軍靠攏。漢軍置鄔縣城的代軍於不顧,全力猛追,追至閼與(今山西和順),終於全殲代軍主力夏說部,擒斬夏說。接著,韓信、張耳麾軍東進,去攻趙國;由曹參率兵回師,包圍鄔縣。這時,由於夏說部被殲,鄔縣成為一座孤城,代將戚公不敢堅守,棄城而逃,被曹參迫斬。至此,代國的武裝力量基本覆滅,代國滅亡。 這次作戰的規模不大,代軍的力量也比較弱小,但仍然體現了韓信用兵的一貫特點,即先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後再解決攻城問題,即使作戰的物件兵力弱小,也要突然襲擊,攻其不備。因此,漢軍進展十分順利,既未頓兵于堅城,也未被阻於險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殲敵,致使代軍毀於一旦,根本未發揮任何作用,也沒給韓信帶來任何威脅。

    5、背水一戰之井陘之戰——韓信滅亡代國以後,由於西線正面戰場受到楚軍強大壓力,劉邦收取韓信的精兵充實成、滎防線。韓信從長遠打算考慮,堅持要開闢北面戰場進取趙國(位於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 漢高祖三年(前204)十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韓信與張耳統兵數萬越過太行山攻趙。當時,趙王歇和趙軍統帥成安君陳餘集中20萬兵力於太行山區的井陘口(今河北省鹿泉市土門關),佔據有利地形,準備與韓信決戰。趙國謀臣李左車建議陳餘派精兵3萬,繞路截斷韓信軍輜重糧草,正面趙軍則高築營壘,拒險堅守,使韓信進不能戰,退不能還。陳餘以“義兵不用詐謀奇計”,韓信兵少而疲,避而不擊會貽笑諸侯,拒不採納李左車建議。

    韓信率軍在距井陘口30裡處紮營。夜半,令2000輕騎每人手持一面紅旗,沿小路隱蔽前進至趙軍大營附近設伏。隨後,韓信又根據敵強我弱,士卒多數未經訓練,運用“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史記•淮陰侯列傳》)的戰術,以萬人在綿蔓水(今綿河)東岸列背水陣。翌日拂曉,韓信率軍向井陘口進攻。經激戰,韓信軍丟旗棄鼓佯敗至背水陣。陳餘中計,誤以為韓信不懂陣法,遂命壁壘內士卒傾全力追擊。依山隱蔽的漢軍輕騎,乘虛沖入趙軍營壘,更旗易幟。趙軍攻漢軍背水陣不勝,突見壁壘上漢軍旗幟擺動,頓時一片混亂,士卒爭相逃命。漢軍乘勢兩面夾擊,大敗趙軍。趙王歇及陳餘率殘部向南逃抵邯鄲(今屬河北)。漢軍轉入追擊,在郎北(今河北高邑東南)再敗趙軍,斬殺陳餘,生俘趙王歇。 背水一戰是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6、不戰而屈人之兵之脅燕之戰——平定趙國之後,北方諸國只剩下燕、齊兩國。韓信下一步要須考慮繼續東進的問題了,他的目的是要繞到項羽的彭城側後去打項羽,而不是平定了趙國就算完事了。燕國雖然沒有像太行山這樣的險阻,但是燕國城池堅固,而漢軍由於遠離後方,又連續征戰,士卒疲憊。在這樣的情況下, 韓信採納李左車“先聲後實”的計謀,將軍隊屯住趙地休整,並擺出要大舉攻燕的態勢。與此同時,韓信遣使者入燕,致書燕王臧荼,說以利害,勸其歸降。燕王臧荼見到韓信派來的漢使者,很是恭敬。臧荼聞知韓信取三秦、平魏、破代、滅趙,勇略過人,所向無敵,早已嚇破了膽,不敢與韓信交鋒。鑑於魏、代、趙等國敗亡的教訓,懾於漢軍的強大和韓信的聲威,燕王果然如李左車所言,韓信一紙書信,便納款投降,背楚歸漢。

    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固然是李左車的計策高明,但同時我們也看出韓信不愧為名將,有勇有謀,有膽有識,能慧眼識英雄,更能尊重賢能之士,辨別出計策的好壞,果決地採納李左車的正確決策。

    7、攻其不備之破齊之戰——漢高祖四年(前203)十月,率軍北攻代、趙、燕、齊開闢漢軍北方戰場的大將韓信,已先後滅代、破趙、降燕,兵鋒直指齊地(今山東)。齊王田廣派部將華無傷、田解率重兵屯守厲下,以備韓信軍。是時,劉邦恐韓信不能迅速克齊,遣酈食其遊說齊王田廣。齊王同意與漢媾和,撤歷下守備。 韓信未接到劉邦停止攻齊之令,採納謀士蒯徹建議,乘田橫、田廣正和酈食其縱酒作樂,疏於戒備,迅速率軍從平源津(今山東德州南)渡過黃河,襲佔歷下,由於齊軍主力在歷下被殲,齊國已無力防守都城臨淄,其領導集團遂倉惶出逃,齊王田廣逃往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相國田橫逃往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守相田光逃往城陽(今山東菏澤東北);將軍田既逃往膠東;將軍田吸逃往千乘(今山東高青東北),整個齊國陷入崩潰和混亂之中。韓信乘勢攻佔齊都臨淄,並分兵追擊,灌嬰追田橫至博陽,大敗田橫所率的騎兵;又追至嬴縣(今山東萊蕪西北),再次擊敗田橫,田橫脫身而逃。接著灌嬰揮軍北上,擊斬田吸於千乘。曹參進軍濟北,連克各城。韓信率軍東下,直逼高密,去追擊田廣。各路齊軍一敗再敗,很快齊國全面失守。

    8、水淹七軍之濰水之戰——韓信襲破齊軍,進佔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田廣敗走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向楚求救。項羽為保側後安全,急遣將軍龍且救援。楚軍號稱20萬,與田廣會合於高密(今高密西南)。時有人向龍且獻策:堅壁勿戰,聯絡齊地諸城困擾漢軍,使其無處得食,不戰而潰。龍且以為韓信不足畏,急於一戰成功。 漢高帝四年 (前 203年)十一月,楚齊聯軍20餘萬與漢軍數萬對峙於濰水兩岸。韓信鑑於敵眾己寡,遂令所部乘夜在濰水上游以沙袋壘壩塞流。拂曉,親率一部兵力渡河進攻,隨又佯敗退回西岸。龍且以為漢軍怯弱,率軍渡河追擊。漢軍乘其半渡,決壩放水,將楚軍分割在濰水兩岸。漢軍回擊西岸楚軍,殺龍且。韓信率漢軍渡過濰河,分兵略地,追擊至城陽(今山東鄄城北老城鎮東南),俘齊王田廣。灌嬰俘獲故齊王廣之相田光,進至博陽(今山東泰安市東南)。曹參率軍追擊至膠東,斬殺齊將田既。齊相國田橫聞齊王田廣被擒殺,自立為齊王,攻灌嬰軍,兵敗。灌嬰擊殺齊將田吸於幹乘(今山東高青東南高苑城北)。至此,漢軍盡定齊地(今山東),直接威脅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完成了對楚軍戰略包圍。 此戰韓信靈活用兵,以囊沙堵水,誘敵半渡而擊,出奇制勝。

    9、勢如破竹之彭城之戰——漢高帝四年(前203)八月,被迫與劉邦訂立和約,以鴻溝(古運河名,位於今河南滎陽東)為界,東歸楚、西屬漢。九月,項羽按約東歸。劉邦採納張良、陳平建議,乘項羽無備,楚軍飢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並約韓信從齊地(今山東),彭越從梁地(今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 五年十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劉邦追擊項羽至固陵(今河南淮陽北)。楚軍反擊,漢軍大敗。韓信接到劉邦的馳援固陵的命令後,統攬全域性,認真分析戰場形勢,沒有揮師徑馳固陵,而是作出了佔領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的戰略決策。當時,楚軍主要兵力集中在固陵和壽春等戰場,楚都彭城防守比較薄弱,韓信命曹參留守齊國,自己親率大軍南下。

    韓信率領數十萬齊師南下,戰局為之一變。韓信與灌嬰在下邳擊敗項聲、郯公,接著斬殺薛公,攻克下邳。再克薛(今山東滕縣南)、留(今江蘇沛縣東南)、沛(今江蘇沛縣)等縣,一舉攻佔彭城,俘虜了項羽的柱國(相當於宰相)項佗。韓信轉鋒西上,勢如破竹,連克蕭(今安徽蕭縣西北)、相(今安徽濉溪西北)、酇(今河南永城西)、譙(今安徽亳縣)、苦(今河南鹿邑)等縣,與劉邦會師於頤鄉(今河南鹿邑東)。 固陵解圍,韓信不徑趨固陵而首攻楚都彭城,既解了固陵漢軍之危,又打破了項羽的持久戰略。彭城之戰前,項羽圍劉邦於固陵,雖兵少食盡,其力量尚存,仍可與劉邦相持。然而,彭城一失,楚軍便失去了戰略依託,根本已亡,人心渙散,項羽極為驚慌,立即解固陵圍兵向垓下(今安徽靈壁南)撤退。漢軍同項羽在垓下展開最後決戰的時機終於成熟。

    10、四面楚歌之垓下之戰——漢高帝五年(前202)十二月,雄姿英發的韓信與拔山蓋世的項羽在垓下譜寫了一篇壯麗悽絕的英雄史詩。韓信與項羽,兩位卓越軍事家的激情碰撞,是智慧的交集,也是命運的對決。 漢軍兵力約有七、八十萬人,項羽只也約十萬人。韓信自率三十萬大軍為前陣,正面迎擊對楚軍;將軍孔熙率軍一部為左陣;將軍陳賀率軍一部為右陣;劉邦率其大軍為中陣;將軍周勃與柴武率軍一部為後陣;英布和彭越的軍隊,部署到了楚軍的側後,主要用以牽制楚軍的行動,機動應戰。

    韓信親率漢軍發動攻勢,初戰詐敗而退,避開楚軍銳氣。韓信引兵後撤,他一後撤,項羽就向前追擊,這時,事先安排好的接應部隊立即從左右兩邊突然殺出,猛攻楚軍側面。韓信在項羽大軍窮於應付兩側的進攻時又引兵殺回,將楚軍三面包圍,雙方激戰一日,楚軍終於失敗,大部被殲。韓信又用“四面楚歌”瓦解敵人的鬥志。楚軍在夜間聽到四面皆楚歌,以為漢已盡得楚地,士氣崩潰。項羽率八百人乘夜向南突圍,漢軍發覺後,派灌嬰率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敗退至烏江,被迫自刎。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這些經典戰例,記載了韓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光輝歷史,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一生作戰無一敗績,更是奠定韓信“兵仙”的歷史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年級小孩不喜歡做作業怎麼辦?大家有好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