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桃花石雜談
-
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位於歐洲大陸西北方向的不列顛島一直同歐洲大陸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這種關係在近期因為英國脫歐事件再次呈現在世人眼前,事實上英國自古以來就一直同歐洲大陸保持著這種若即若離的關係。
大不列顛島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先民居住,不過他們是否就是當今英華人的直系祖先目前尚無定論。新石器時代這裡是凱爾特人的地盤,直到公元1世紀羅馬入侵併征服這裡,此後不列顛就成為羅馬治下的行省。公元400年羅馬帝國面對如潮水般洶湧入侵的日耳曼人不得不將駐守不列顛的軍團撤回高盧,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等日耳曼部落迅速取而代之填補了這一真空地帶,這塊土地逐漸被世人稱之為英格蘭(意為盎格魯人的土地)。在黑夜中入睡的是不列顛,黎明時醒來的卻是英格蘭。被盎格魯撒克遜人擊敗的原住民凱爾特人一部分逃到了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位於今英格蘭西南部),另一部分則逃至今法國的布列塔尼地區。
然而此時的英格蘭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在盎格魯撒克遜人對原住民凱爾特人的征服過程中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以及凱爾特人都曾建立過屬於自己的王國,這一時期的英格蘭地區猶如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一般進入了一段各王國相互征戰兼併的時代,經過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之後弱小的國家被吞併,最後剩下了七個較大的日耳曼國家——分別是:肯特王國、薩塞克斯王國(南撒克遜)、韋塞克斯王國(西撒克遜)、埃塞克斯王國(東撒克遜)、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王國和默西亞王國。
肯特王國是由日耳曼的朱特人建立的:關於該王國的建立至今史學界仍眾說紛紜,目前比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不列顛原住民抵擋不住咄咄逼人的北方皮克特人的侵略,便邀請朱特人渡海來幫忙。然而這無異於引狼入室——公元449年朱特人在其首領亨格斯和霍薩兩兄弟的率領下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登陸在打敗皮克特人後亨格斯和他的兒子埃斯克馬上調轉槍頭和邀請他們前來的不列顛人首領沃丁根鬧翻。朱特人在打敗邀請他們前來的當地原住民後在大約相當於今天英國的肯特郡的區域建立起肯特王國。
公元6世紀末肯特王國的埃特爾伯特稱霸整個英格蘭,據說他的霸權範圍一直延伸到杭伯河以南區域。公元597年埃特爾伯特在其首都坎特伯雷接待了羅馬教皇格里高裡派出的傳教使節聖奧古斯丁,並在聖奧古斯丁的影響下接受了洗禮,成為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中第一位接受基督教的國王。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肯特王國走起了下坡路,逐漸發展到週期性地為麥西亞王國和韋塞克斯王國所征服和瓜分,最終在8世紀後半期淪為麥西亞王國奧發統治下的一個省份。奧發死後肯特人在796年爆發了反抗麥西亞的起義,但被殘酷鎮壓下去。
麥西亞王國是由盎格魯人建立的,它的領土範圍大體相當於英國的米德蘭地區。該王國大約在公元500年左右建立起來,但其早期歷史含混不請,只有到了國王彭達統治時期麥西亞的歷史才變得清晰起來:彭達將麥西亞的勢力範圍擴充套件到韋塞克斯(645年)以及東盎格利亞(650年),成為杭伯河以南的英格蘭霸主。彭達死後麥西亞王國喪失了霸權。就在這時受諾森布里亞王國傳教士的影響麥西亞王國皈依了基督教。在失去霸主地位三年後彭達的兒子伍爾夫赫爾重新建立了一個更為強大的麥西亞王國。到8世紀時埃特爾巴爾德為麥西亞王時整個南英格蘭都為麥西亞的勢力範圍。麥西亞的霸權在奧發(在位期間757年-796年)時達到了鼎盛:他控制了東盎格利亞、肯特、蘇塞克斯,並迫使韋塞克斯和諾森布里亞對他維持著臣服的關係。奧發還在麥西亞王國的西部建立了奧發牆以保護西部地區免遭威爾士人的侵擾。
諾森布里亞王國是由盎格魯人建立的,它最初由兩個獨立小王國組成,這兩個小王國以迪斯河為界:其中的一個獨立小王國是伯爾尼西亞,它的領土範圍包括今天的東蘇格蘭、英格蘭的伯維克、羅克斯堡、東諾森布里亞以及達勒姆地區;另外一個獨立小王國是德拉,它的領土範圍包括今天英格蘭的約克郡的北部和東部地區。六世紀末伯爾尼西亞國王埃特爾弗裡特將伯爾尼西亞、德拉兩個王國合併組成了諾森布里亞王國。統一後的諾森布里亞王國征服了蘇格蘭和威爾士。不久王國發生內訌,德拉的愛德溫擊敗了埃特爾弗裡特,成為新國王。愛德溫於627年接受了基督教,並在英格蘭建立了諾森布里亞的霸權,然而在632年愛德溫被威爾士的格溫尼德王國的國王卡德瓦爾隆殺死,這個王國是和麥西亞國王彭達結盟以反對諾森布里亞的。經過一年的混亂後諾森布里亞的王位由伯爾尼西亞的奧斯瓦爾德獲得,奧斯瓦爾德請來聖埃丹進行凱爾特基督教的傳教工作,不久奧斯瓦爾德也被麥西亞的彭達殺死了。繼承奧斯瓦爾德為王的相繼是奧西烏(在位期間641年-670年)以及埃克格里菲斯(在位期間670年-685年),在這個時期中諾森布里亞的國力逐漸衰微,相反的是麥西亞王國卻國勢蒸蒸日上。
東盎格利亞王國由盎格魯人建立,它的領土範圍大體相當於英國的諾福克郡和蘇福克郡,大部分領土位於沼澤地帶,這使得它便於防守,這個因素讓東盎格利亞王國在6世紀末成為英格蘭的一個強國:東盎格利亞王國在國王裡德瓦爾德(他大約死於公元627年)時期接替肯特的埃特爾伯特成為南英格蘭的霸主。裡德瓦爾德曾幫助埃德溫擊敗了諾森布里亞王國的國王埃特爾弗裡特,並讓埃德溫登上諾森布里亞王國的王位。但東盎格利亞王國的主導地位卻隨著麥西亞王國的崛起而削弱。公元650年後東盎格利亞王國長期淪為麥西亞王國的附庸國。公元825年東盎格利亞人在韋塞克斯王愛格伯特的援助下發動了對麥西亞王國的起義,儘管他們隨後擺脫了麥西亞的統治,但又淪為韋塞克斯的附庸國。
埃塞克斯王國由撒克遜人於公元6世紀初期建立,其領土範圍包括英國的埃塞克斯郡、米德爾塞克斯郡、哈特福德郡大部以及倫敦。大約在公元604年國王塞伯特在叔父、肯特國王埃特爾伯特影響下皈依基督教。但他一死新繼任的國王就驅逐了倫敦主教,恢復了異教信仰。不過在653年國王西格伯特又向諾森布里亞國王奧斯維提出派遣傳教士到本國傳教的請求,奧斯維向埃塞克斯派遣了塞德,塞德使埃塞克斯再次信奉了基督教,並在王國境內建立了教堂。在伍爾夫赫爾為麥西亞王期間埃塞克斯承認了麥西亞的宗主權,從此便開始了埃塞克斯為周邊強國支配的歷史。
蘇塞克斯由撒克遜人建立,它的領土範圍在今天英國東南部威爾德地區的南部。蘇塞克斯王國在5世紀末期建立(按照傳統的說法是在477年),其建立者是撒克遜人的首領埃勒,他在幾次戰役中打敗了凱爾特人,建立起一個短暫時期內的軍事霸權。但人們對這個國家早期200年的歷史幾乎一無所知,7世紀末時這個王國還是信奉異教,直到約克主教聖威爾弗裡德在王國傳教(681-686年)才使這個王國的民眾信奉了基督教。688年韋塞克斯國王卡德瓦拉征服了蘇塞克斯王國。771年麥西亞國王奧發征服蘇塞克斯王國,在此後的五十四年裡它一直受麥西亞王國的統治。
韋塞克斯王國由撒克遜人塞爾迪克在495年建立:相傳他率領族人在今天英國漢普郡沿海地帶登陸。到了塞爾迪克的孫子塞夫林(在位期間560年-593年)時撒克遜人的定居點已經遍佈希爾騰山脈,原先的居民凱爾特人則被撒克遜人從泰晤士河上游河谷和塞文河下游之間的區域驅逐出去,但塞夫林本人卻被撒克遜人放逐。直到8世紀末葉以前韋塞克斯王國一直處於強國的陰影下——肯特、諾森布里亞、麥西亞三國先後征服過韋塞克斯,當然這一時期的韋塞克斯也並非毫無作為:國王卡德瓦拉(在位期間685年-688年)對鄰國開展了幾次成功的戰役,他的繼承者因尼一方面向西面的不列顛原住民的小王國擴充套件領土,一方面迫使肯特進貢。因尼死後韋塞克斯陷入了混亂狀態中。
就在英格蘭七雄混戰不休之際時勢造英雄——統一英格蘭的一代雄主正誕生於這樣混亂的局面之下,他的名字叫做愛格伯特。說實話這個名字對咱們華人而言是比較陌生的,咱們華人所熟悉的歐洲歷史人物莫過於亞歷山大、凱撒、拿破崙等人,至於這個愛格伯特何許人也?不過他的連襟卻是大大的有名——此人就是我們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的查理曼大帝(紅桃K上印的人物)。據記載愛格伯特是肯特國王伊爾蒙德之子,然而這個伊爾蒙德還有一層身份是韋塞克斯國王因尼的後代,因此愛格伯特其實有權繼承肯特和韋塞克斯兩個王國。然而如果愛格伯特當真繼承了兩個王國,勢必將極大改變整個英格蘭七雄爭霸的格局,這是當時的英格蘭霸主麥西亞國王奧發所不能容忍的。於是在786年奧發扶植貝奧赫特里克奪走了本屬愛格伯特的韋塞克斯王位,隨即奧發同貝奧赫特里克治下的韋塞克斯結盟驅逐了愛格伯特,奪取了愛格伯特治下的肯特王國。
愛格伯特迫於奧發和貝奧赫特里克的壓力輾轉逃往歐洲大陸,依附於自己那位身為Continental霸主的連襟。796年陰謀家奧發死了。802年貝奧赫特里克也死了。在法蘭克居住了十幾年的愛格伯特終於順理成章地成為韋塞克斯國王。815年愛格伯特佔領了西威爾士,在他的努力下王國勢力與日俱增。此時他已將統一英格蘭提上議事日程,這樣一來他面對的最大對手就是老對手麥西亞——這是英格蘭七國中最強大的,愛格伯特並不打算一開始就直接和麥西亞對抗,而是先分化瓦解其羽翼:825年東盎格利亞王國在他的支援下成功擺脫了麥西亞的控制,隨即愛格伯特以保護東盎格利亞免受麥西亞欺凌的藉口佔領了東盎格利亞。同年愛格伯特又指揮韋塞克斯軍隊攻陷肯特王國。隨後英格蘭南部的蘇塞克斯、埃塞克斯等王國紛紛成為韋塞克斯的附庸。
至此英格蘭的地面上形成了兩大對立陣營:愛格伯特治下的韋塞克斯及其附庸東盎格利亞、肯特、蘇塞克斯、埃塞克斯VS麥西亞及其藩屬諾森布里亞。麥西亞的羽翼已被大體剪除,只剩唯一的藩屬諾森布里亞,而愛格伯特此時已是攜五國之力。825年雙方在艾蘭敦展開交鋒,愛格伯特率領下的韋塞克斯軍戰勝麥西亞軍。此後麥西亞一敗再敗。829年麥西亞徹底失敗,國王維格拉夫被迫承認愛格伯特的宗主權。剩下的諾森布里亞王國自己也玩不轉,不久便臣服於韋塞克斯王國。隨即愛格伯特自稱“不列顛的統治者”,成為統一的英格蘭王國的第一任君主,開創了韋塞克斯王朝。
公元849年英格蘭韋塞克斯王國國王埃塞爾沃夫與第一任妻子奧斯博嘉的小兒子阿爾弗雷德誕生在伯克郡一個叫Wanating的村莊(位於今天的牛津郡萬蒂奇)。阿爾弗雷德5歲那年被送往羅馬,羅馬教皇利奧四世為他進行了堅振禮的儀式,並授予他羅馬執政官的資格,這實際上等於暗示羅馬教會支援阿爾弗雷德繼承韋塞克斯王位。儘管獲得了羅馬教會的支援,但此時阿爾弗雷德在國內還有三名兄長,因此他是否能繼承王位仍是未知之數。
856年阿爾弗雷德回到了英格蘭,同年阿爾弗雷德的二哥埃塞爾巴德預謀篡位。就在父子二人劍拔弩張準備以內戰決定王位歸屬時韋塞克斯王國的貴族們站出來調停這場父子之爭——由於此前韋塞克斯曾一度統一過英格蘭,雖然後來各地又紛紛獨立,但韋塞克斯的領土比過去仍有所擴張,於是在貴族們的調停下父子倆達成協議:埃塞爾沃夫統治東部新佔領的土地,埃塞爾巴德統治西部原屬韋塞克斯王國的領土。埃塞爾沃夫國王於858年去世,韋塞克斯再度成為統一王國,並由阿爾弗雷德的三位兄長依次繼承。
在埃塞爾巴德和埃塞爾伯特兩位兄長統治時期阿爾弗雷德並沒什麼過人的表現,他的政治生涯被史書明確記載始於在866年即位的三哥埃塞爾烈德統治時期。在這一時期做為皇位繼承人的他全力輔佐哥哥,甚至被阿瑟主教稱為“王國的二把手”。當時的韋塞克斯已誕生了日後英國議會的雛形——賢人會議:由國王召集自己的近臣寵臣以及地方貴族共同商討國家大政方針。以防止埃塞爾烈德國王喪生后王國不至於陷入由於繼承權問題導致的紛爭局面,於是賢人會議做出整體決定——就阿爾弗雷德樹立為事實上的王儲。
868年阿爾弗雷德協助自己的國王哥哥埃塞爾烈德征討鄰國麥西亞,然而這次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在此前阿爾弗雷德的祖父愛格伯特國王曾一度短暫統一過英格蘭,然而在阿爾弗雷德的父親埃塞爾沃夫統治時期英格蘭又陷於分裂狀態,埃塞爾烈德和阿爾弗雷德兄弟將重新統一英格蘭樹立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在這一目標指引下他們不斷和鄰國征戰,就在這時一個令整個英格蘭陷入恐懼的強勁對手出現了——丹麥人:870年丹麥國王哈夫丹和巴格塞吉率軍沿著麥西亞和韋塞克斯邊境進入韋塞克斯,先頭部隊於當年12月31日在雷丁附近的恩格爾菲爾德與韋塞克斯守軍發生衝突。871年1月5日埃塞爾烈德和阿爾弗雷德率領一支大軍來到雷丁,雙方發生激戰,死傷無數,但韋塞克斯軍隊最終戰敗。
871年1月9日埃塞爾烈德重新整編軍隊後在阿什當繼續與丹麥人開戰。在這次戰鬥中埃塞爾烈德和阿爾弗雷德兵分兩路:一路對應哈夫丹和巴格塞吉率領的國王軍團,一路對應諸多丹麥伯爵組成的伯爵軍團,戰鬥從白天一直持續到深夜,這次韋塞克斯取得大勝,巴格塞吉和他的五個伯爵被殺死,丹麥人暫時從戰場上撤離了。這是一場阿爾弗雷德終生引以為榮的輝煌勝利。然而丹麥人捲土重來的速度超出了埃塞爾烈德和阿爾弗雷德兄弟的想象——僅僅兩星期後重整隊伍的哈夫丹和韋塞克斯軍隊在貝辛開戰,韋塞克斯軍隊激戰之下失利。871年4月22日雙方又在梅雷頓交戰,這次戰鬥中丹麥方的統帥是有“無骨人”之稱伊瓦爾,這次埃塞爾烈德和阿爾弗雷德再次兵分兩路迎敵,不過這次的戰鬥結果卻是埃塞爾烈德戰死沙場。
儘管埃塞爾烈德留下了兩名幼子,但賢人會議鑑於丹麥人的巨大威脅仍決定由阿爾弗雷德兄終弟及繼承王位——理由是國家存亡關頭宜立長君。這意味著阿爾弗雷德必須擔負起抵抗丹麥入侵的重任,否則沒等丹麥人打過來那些擁立他上臺的貴族們或許就會發動政變以重新擁立一位能保護他們的利益的國王。871年阿爾弗雷德以英格蘭國王的名義號召英格蘭其他王國和自己並肩對抗丹麥人的入侵,事實上儘管在此前他的祖父愛格伯特曾一度統一過英格蘭,然而歷史上第一位正式啟用英格蘭國王這一名號的卻是阿爾弗雷德,他因此被後世譽為英國國父。問題是阿爾弗雷德自封的英格蘭國王的頭銜能獲得鄰國的支援認可嗎?事實是阿爾弗雷德還真獲得了鄰國貴族和百姓的支援,這是因為鄰國的貴族和百姓都對自己的國王失望至極——當時除韋塞克斯外的其他英格蘭王國無一例外以向丹麥支付鉅額貢金的方式換取一時苟安,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這些王國無一例外不向自己治下的貴族和百姓徵收高額稅賦,一時間搞得自己國內怨聲載道。
阿爾弗雷德明確拒絕像鄰國國王們一樣向丹麥支付貢金,而是以英格蘭國王的名義號召全英格蘭的人民同丹麥人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878年丹麥海盜首領古特倫率軍進逼韋塞克斯,阿爾弗雷德清楚如果自己表現軟弱,那麼將失去整個英格蘭的民心,於是當即率軍同古特倫展開激戰。古特倫見戰事不利便坐下來談判,這時阿爾弗雷德表現出一個政治家的圓滑老道:一方面他同意和丹麥人和談以穩住對手,因為他深知如果自己和丹麥人鬥得兩敗俱傷,那麼最高興的就是鄰國的國王們了;另一方面他在宣傳口徑上刻意將自己塑造為勝利者,對內強調丹麥人是戰敗求和並明確拒絕向丹麥支付貢金。
886年雙方達成和約:丹麥人以合法獲得英格蘭東北部地區的統治權為條件,撤出英格蘭南部。根據這一和約:從泰晤士河口到愛爾蘭海的25,000平方英里土地被劃為丹麥法施行地。東盎格利亞和埃塞克斯由此成為丹麥法施行地的一部分,麥西亞也被一分為二,其東部地區成為“丹麥法施行地”的一部分,阿爾弗雷德以不干涉丹麥人在這些地區的行動為代價換取丹麥人不侵犯英格蘭其他地區的承諾。與此同時為爭取教會勢力對自己的支援阿爾弗雷德又給教會送上了一份大禮——他成功說服古特倫歸依基督教併成為自己的教子。
然而這時的丹麥並不是一個統一的王國,儘管古特倫這支丹麥人已和阿爾弗雷德達成和議,可仍有其他丹麥人拒絕言和。阿爾弗雷德在與他們戰鬥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權威擴充套件到了英格蘭的北部和東部。886年當他佔領了倫敦,一切不接受丹麥統治的英格蘭人都擁戴他為國王。倫敦在那時就是不列顛重要的一個城市。之後不久他簽訂了新和約,不列顛南部以及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從此收歸他的統治。公元892年又一支丹麥大軍由歐洲大陸進攻英格蘭,阿爾弗雷德予以迎頭痛擊。丹麥人見難以獲勝,只好宣佈停戰,撤回了他們的海盜隊伍。丹麥人所以未能再度進攻,主要是阿爾弗雷德在交戰期間採取極為穩妥的防禦措施——他加固舊有的要塞,在戰略要地修建新的堡壘。此外此時的英格蘭已在他的領導下,建造了更大的軍艦和訓練有素的水兵。阿爾弗雷德為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影響將女兒艾塞爾弗列德嫁給北部的麥西亞國王,從此與麥西亞結盟。英格蘭的其他地區丹麥法區(實行丹麥法律的地區)仍然在丹麥人的控制之下,除此之外基本都在阿爾弗雷德的統治之下了。
阿爾弗雷德大帝死後丹麥人斯凡於1014年捲土重來征服了英格蘭大部,成為第一個被英格蘭人承認為國王的丹麥人。斯凡死後留下了哈拉爾和克努特兩個兒子(大家不要驚訝斯凡的父親和兒子為什麼都叫哈拉爾,歐洲人並不講究避諱,家中長輩和後輩同名並非什麼不可思議之事),兄弟倆瓜分了父親的帝國: 哈拉爾成為丹麥國王,克努特則成為英格蘭國王。然而對英格蘭人而言:丹麥人畢竟屬於外來征服者,在斯凡死後英格蘭人推出阿爾弗雷德大帝的後人成為英格蘭國王以此抗拒丹麥人克努特,克努特被迫回到丹麥。1015年克努特在兄長哈拉爾支援下率領一支由200艘海盜船組成的船隊來到英格蘭 ,雙方展開了激戰,互有勝負。最終驍勇善戰的丹麥海盜終於打敗了英格蘭人,但未能徹底令英格蘭人屈服。克努特不得不於1016年與英格蘭人達成妥協:英格蘭一分為二——他與阿爾弗烈德的後代埃德蒙二世分治。同年11月埃德蒙二世去世,克努特成為英格蘭唯一的國王。就在克努特剛剛鞏固了他在英格蘭的統治之際丹麥的哈拉爾國王於1018年突然去世,克努特回國繼位,同時成為丹、英兩國的國王。
1042年懺悔者愛德華擊敗丹麥人,成功復辟了韋塞克斯王朝,恢復了盎格魯-撒克遜人在英格蘭的統治。懺悔者愛德華早年曾經流亡諾曼底並在諾曼底長大成人。據說在愛德華流亡諾曼底時曾向諾曼底公爵威廉承諾:如果自己能夠擊敗篡奪王位的丹麥人,重新掌握英格蘭政權,自己死後便將英格蘭的王位傳給威廉。也有的說法認為這純粹是威廉自己杜撰出來的說法。1066年1月4日英格蘭國王愛德華辭世,英格蘭貴族們擁戴愛德華的大舅哥、有“韋塞克斯之鷹”稱號的哈羅德•葛溫森成為英格蘭的新任國王。威廉以當初愛德華的承諾為由要求哈羅德讓位於自己,在遭拒後就厲兵秣馬準備遠征英格蘭。
同緊鑼密鼓的軍事準備相結合的是外交宣傳活動:威廉的岳父佛蘭德斯伯爵以及羅馬教宗亞歷山大二世都站在威廉一邊。對哈羅德而言更糟的是他還不得不面對兩線作戰的困境:就在南方威廉厲兵秣馬準備渡海遠征之際挪威人乘坐五百艘戰艦趁機進攻英格蘭北部並擊敗了英格蘭守軍。驚慌失措的哈羅德急忙揮軍北進到約克郡抵擋挪威人。在1066年9月25日的斯坦福橋戰役中哈羅德斬殺了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三天後威廉的10000人組成的軍隊在英格蘭南部成功登陸;由於哈羅德已在斯坦福橋之戰中蒙受大量損失,此時英格蘭人的部隊大致在5000~8000人左右。除了兵力優勢之外,威廉的合成軍隊在質量上也高於哈羅德由純步兵組成的軍隊——這支軍隊雖然看上去人數不多,但都是來自布列塔尼、安茹、佛蘭德斯、普瓦圖和諾曼底等地的職業軍人。哈羅德方面則大量使用民兵和傭兵並且基本沒有配備騎兵和弓箭手。
10月14日清晨九點威廉和哈羅德各自統率的軍隊在黑斯廷斯交鋒。除了自己嫡系的諾曼軍團之外威廉還找來了布列塔尼軍團、法國-佛蘭德軍團以及佔據部分義大利的諾曼海盜。威廉對英格蘭王位實在必得,因此他在渡海之前就向各位盟友和諾曼貴族們許下重諾:只要你們支援我,事成之後你們都會在英格蘭得到土地和封號。威廉把諾曼軍團佈置在中央,布列塔尼軍團、法國-佛蘭德軍團分佈兩翼。諾曼軍將步兵排在最前列以保護身後的弓箭手,騎兵則佈於最後一排。
兩軍初一對陣威廉身邊就閃出一名騎士,只見他身披重甲、頭戴硬盔、手執長矛,請求擔任先鋒。威廉定睛一瞧赫然發現是自己的御用詩人、騎士泰勒佛。威廉滿意的點點頭,答應了他的請求,還對他鼓舞一番。與此同時哈羅德帳下也飛出一名騎士與泰勒佛戰在一處。泰勒佛瞅準對方的破綻,舉劍將其斬首,死屍撲哧一下栽倒在地,其戰馬落荒逃出戰場。泰勒佛縱馬返回本陣,將首級高高舉起,讓敵我雙方看看上帝是站在諾曼底一邊的。隨即威廉開始指揮弓弩手對哈羅德的陣地放箭,一番箭雨之後近戰部隊開始向對方陣地推進。
當威廉的步兵接近對方的盾牆時遭到對方以標槍、長矛和戰斧等混合武器的攻擊。哈羅德在戰鬥開始後始終保持著陣線正面未被突破。隨後威廉發起第二波進攻,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然而布列塔尼騎兵和步兵突然向後撤退,這也引發了左翼的諾曼輔助部隊也開始動搖。混亂中諾曼軍中甚至出現了威廉已陣亡的訊息。威廉立刻換了戰馬、脫下頭盔,開始鼓舞全軍士氣。隨即他率領中軍騎兵對脫離陣線的對方步兵發起反擊,將其分割包圍。威廉且戰且退以誘使對方脫離本陣追擊自己。
哈羅德見諾曼士兵“逃走”,便下令士兵追下山坡。進入平坦地帶後由於陣型散亂,盾牌無法形成城牆式的防護陣勢,結果哈羅德的部隊很快便被諾曼騎兵衝得七零八落。威廉抓住對方陣型散亂的有利時機命令己方弓弩手提高射擊角度對天放箭。這一調整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給脫離陣線的哈羅德士兵造成極大損傷,迫使他們保持靜止。諾曼軍則趁勢發動全面反攻,在戰鬥過程中哈羅德中箭身亡。威廉贏得了黑斯廷斯戰役的勝利。
隨即威廉命令自己的部隊在黑斯廷斯就地休整,然後遣使倫敦要求英格蘭領主們前來朝賀自己。不料英格蘭領主們對此並不買賬——他們擁立了新國王埃德加二世。惱羞成怒的威廉兵分三路跨過泰晤士河,大有包圍倫敦之勢。強敵壓境之時英格蘭的領主們不是想著如何退敵,反而鬧起了內訌。眼看大勢已去,還沒來得及加冕的國王埃德加二世帶著兩個伯爵愛德溫和莫爾卡以及倫敦州長艾瑟格出城向威廉請降。聖誕節這天威廉在西敏寺正式加冕成為英格蘭國王,是為威廉一世。黑斯廷斯戰役是歷史上最後一次對英國成功的軍事入侵,自那以後再也沒有人能成功征服英國,此後英國開始了征服別國的歷史征程。此後的英國王室直到今天都流淌著威廉的血脈。不過有意思的是:威廉自己卻並不自視為一個英華人,在他看來:英格蘭只是自己的領地之一,他的根基畢竟還是法國境內的諾曼底公國。此後的三百年裡來自諾曼底的國王和貴族們說著法語統治英國和諾曼底,從這時起英、法兩國糾結的關係就開始日漸形成。
縱觀英國古代史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關於英華人的祖先究竟是誰的問題根本就是一筆糊塗賬——凱爾特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丹麥人和諾曼人先後登陸不列顛島並在這裡逐漸融合形成了現代英國的主體民族英格蘭人,除此之外英國還有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愛爾蘭人以及外來移民,這些民族共同構成了今天的英華人。
-
3 # 大秦鐵鷹劍士
英國的全稱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他的主體民族是英格蘭人,另外還有蘇格蘭人、愛爾蘭人兩個較大的民族。英格蘭人是日爾曼人的後裔,羅馬帝國從英國撤退後,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魯-薩克遜人入侵英國後與本地人民(克爾特人)結合,形成了英格蘭人,英格蘭人信基督教新教。蘇格蘭人是英國的土著民族,屬於歐羅巴人種,信基督教的長老會教派。愛爾蘭人則是凱爾特人種,信天主教!
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生活,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伊比利亞人和克爾特人都可以稱之為英國的土著民族,公元前54年羅馬帝國開始入侵英格蘭,公元43年羅馬帝國在英格蘭設定行省!公元409年羅馬駐軍全部撤離英格蘭,蠻族盎格魯撒克遜人開始入侵英格蘭並最終成了英國的主人。電影《亞瑟王》反應了這段歷史。
盎格魯撒克遜人在英格蘭建立了大大小小的七個國家,當時被稱之為七國時代,當時英格蘭還沒有統一,就更不要說英國的統一了。8世經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多次入侵英國,並佔領了英國的東北部地區,到10世紀時英國收復了被丹麥佔領的地區,此段時期被稱為諾曼人入侵。公元1066年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威廉及其後人確立了英國的封建社會性質,最終為英格蘭統一英國奠定了基礎!同時威廉將法國的諾曼底地區帶入英國,導致了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期間,英格蘭也開始了統一英倫三島的戰爭,其中最主要的是征服蘇格蘭!蘇格蘭的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率領蘇格蘭人屢挫英格蘭軍隊,隊伍也隨之越來越壯大,他還攻佔了英格蘭的約克郡。蘇格蘭在法國的支援下從事反英戰爭,同時保持自己的獨立,威廉•華萊士與羅伯特•布魯斯成為蘇格蘭的英雄!
為了保證蘇格蘭不扯後腿,英王愛德華一世暫時與法國休戰,回到英格蘭後全力對付威廉•華萊士,並最終擊敗了他。1303年時英法雙方簽訂了《巴黎和約》,腓力四世把加斯科尼還給英國,又把女兒伊莎貝拉嫁給英國王太子,英法百年戰爭結束。蘇格蘭英雄威廉•華萊士在經過幾年的游擊戰後,於1305年被英格蘭軍隊抓住處死,身體被肢解成五個部分,傳檄全英威懾所有反抗英格蘭之人。
1306年,羅伯特•布魯斯在蘇格蘭加冕成為蘇格蘭國王王位,次年英王愛德華一世遠征蘇格蘭卻病死於途中。愛德華二世是個沒出息的同性戀,羅伯特•布魯斯在1314年透過班洛克帕戰役取得了蘇格蘭的事實獨立。愛德華二世的王后伊莎貝拉(史稱法國母狼)發動政變,掌握了國家大權,她殺死了愛德華二世,立自己的兒子為愛德華三世(《勇敢的心》裡認為是威廉•華萊士與伊莎貝拉的私生子),並承認了蘇格蘭的獨立。
之後英格蘭與蘇格蘭打打和和數百年,直到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因她沒有子嗣,便由具有英王室血統的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斯圖爾特繼位,稱詹姆士一世。就這樣英格蘭與蘇格蘭兩國才正式統一成一個國家。因此說起英華人的祖先,他的民族成份是複雜的,主流是盎格魯-薩克遜人,後來又融合進了丹麥人、諾曼人、法蘭克人等民族的血統;蘇格蘭人、凱爾特也是英華人的祖先之一。
-
4 # ruixuezhaofeng
史學家認為兩個因素對英國曆史影響深遠:島國地理和接納異族。距今40多萬年前,冰川期結束後的融雪與海水淹沒陸地,將不列顛與歐洲大陸隔開,海洋既為英國提供天然防禦屏障,又使之最早接受地中海文明,同時提供便利出擊通道。不列顛人具有不斷吸納融合入侵者和移民者的天賦和胸襟,直至產生一個混合的民族,然後成就征服的霸業,建立起佔世界人口1/4、面積比本土大近140倍的帝國。
公元前3000年左右,遊牧部落渡海前來,他們以狩獵採集為生,是不列顛最早居住者,留下巨石陣等難解之謎。前7世紀—前1世紀,蘇格蘭高地人、威爾士人和愛爾蘭人的祖先凱爾特人不斷登島,他們疏幹沼澤,建造房屋,留下豐富的金屬製品。公元1—5世紀,羅馬帝國征服並統治該地,留下城鎮網路、金屬開採等,而蘇格蘭高地人一直不屈抗爭。此後,屬於日耳曼人的撒克遜和盎格魯部族取代羅馬人,隨之消失的還有拉丁語和基督教。入侵者把凱爾特人趕到威爾士和蘇格蘭,撒克遜人在今天英格蘭西部建立起東、南、西三個撒克斯王國,朱特人侷限在肯特一帶,盎格魯人在英格蘭中東部等地區,此後4個世紀裡盎格魯、撒克遜人之間戰事不斷,後期北歐海盜不斷襲擾,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公元802—839年,溫莎王國的埃格伯特在位,這是溫莎王室的開啟時期。1066年,諾曼人在威廉公爵率領下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他們是大不列顛最後的外部侵入者。
歷史程序揭示了英華人—不列顛人的由來,以凱爾特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為基礎,吸納融入羅馬人和諾曼人(本質上是拉丁人和日耳曼人)的特質,語言方面亦然。島上主導語言先後為凱爾特語、羅馬拉丁語、盎格魯—撒克遜語(亦稱古代英語)、法語(諾曼人征服者的語言),雖然帶方言的法語隨先進的法國文化在英國貴族上層中流行三個世紀,但普通百姓津津樂道於盎格魯—撒克遜語,後者從法語中吸取大量詞彙蛻變。14世紀,倫敦已成人口最多、商業最盛的地區,其東北城區的方言以4.5萬個詞彙獨佔鰲頭,最終成為首都語言即現代英語,它是盎格魯—撒克遜語同法語交匯後產生的新語言。公元1362年,英語在法院取代法語,議會也開始使用——英語的形成是對英國民族意識起決定性作用的一個因素。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年)同樣意義重大,它使不列顛的諾曼人放棄對Continental的念想,棄法語並把自己當作真正的英格蘭人。
-
5 # 醉哪吒
現代英國的主導血統,毫無疑問,是盎格魯撒克遜R1b-U106血統,也就是1500年前登陸英格蘭島的日耳曼族最大支派。U106是R1b的最大支派,廣泛分佈在歐洲北海漁場周邊國家:英國、荷蘭、丹麥、挪威。可以這麼說,R1b代表日耳曼族、U106則代表北海漁夫。北海龍王名叫敖順。換句話說,敖順血統是R1b-U106。
同時,敖順U106也是當今全地球4大旺簇之一。跟中國司馬光砸缸O1a-F492、印度雅利安族R1a-Z2125、中東阿拉伯J1-L858血統,並稱全球4大旺簇血統,各有幾千萬子孫。由於美華人,主要是從英國附近移民過去的,所以,美國黑人就是1000萬U106敖順旺簇血統。另外,侵擾英國、定居英國的維京海盜,也是挪威人U106血統。
除了敖順U106血統,還有遠古的愛爾蘭凱爾特R1b-L21血統。在英國,其它血統不多,極少數古羅馬鎮守英國計程車兵血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早在1萬年前,凱爾特族,就遷徙到了愛爾蘭島。當時,洪水淹沒了對岸的飛盤島,也就是亞特蘭蒂斯族的根據地。兩族之間爆發激戰,R1b-L21凱爾特族戰敗了C1血統的亞特蘭蒂斯族。戰敗的亞特蘭蒂斯族,只能坐等海水淹沒飛盤島,葬身魚腹。亞特蘭蒂斯族C1血統,可以算是遠古的北海龍王敖順。因為,他們在飛盤島打魚打了3萬年,從4萬到1萬年前。
-
6 # 看球客
覺得應該還是凱爾特人吧?羅馬帝國對大不列顛島的稱呼是拉丁文的叫法(Britannia),包括喀裡多尼亞南部邊界相連的所有島嶼,而喀裡多尼亞(Caledonia)卻不知道是不是羅馬的拉丁文叫法?至少當代有個叫“凱爾特女人”的樂隊以此為歌名,描繪的可是種”思鄉情節”,而羅馬對不列顛島的文化影響並不大!(羅馬的入侵口實是本地人幫助了高盧人反抗羅馬,最後以凱爾特部落納貢和在羅馬留人質為條件締結了和平,羅馬並沒有佔領土地和駐軍,更沒有和不列顛人通婚,只是留下了行省制度),至於後來的民族融合,好像丹麥都比日耳曼的盎格魯-撒克遜來得早吧?
-
7 # 保衛新疆
在西歐各個國家中,英格蘭人屬於長得比較醜的民族。西歐各國主體:一是日耳曼人,二是西哥特人。英格蘭人主體是央格魯-薩克遜日耳曼人(蘇格蘭人另說),但是混血了白人中最醜的皮克特人,所以英格蘭人屬於長歪了的民族。
-
8 # 查明帕
其實聽德英兩國語言就能分辨出 央格魯撒克遜人是背後主體。美國有個不能隨便提的詞彙:WASP(白色的 央格魯 撒克遜 清教徒)主宰美國。可見,世界的實力最強幾個國家(美英德加澳等)是這些人的。這族群的力量,才是世界第一。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不是誇他們,確實厲害!
回覆列表
英華人的祖先是哪個民族?這個問題是沒法用一句話回答的,因為英華人並不是一個單一民族,即使不考慮近代大量進入英國,已經獲得英國國籍的外來移民,世代生活在英國的人也可以至少分成四個主要民族,即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愛爾蘭人,而他們的族源各有不同,而且距離也很遙遠。英格蘭人的祖先
英格蘭人是英國的主體民族,但卻是來到英國這塊土地相對較晚的外來民族。可以說英格蘭人來到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是和羅馬帝國的滅亡息息相關的。因為英格蘭人的祖先就是滅亡了羅馬帝國的日耳曼人的分支。
(日耳曼人在歐洲的遷徙,其中最上方的黃色路線是進入不列顛島的日耳曼部落)
大約從公元5世紀開始,羅馬帝國在今天英國地區的統治開始崩潰,而同時一些日耳曼人開始從今天的荷蘭和丹麥等地移居今天的英國地區,這些日耳曼人主要來自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等部落。後來這些日耳曼部落在不列顛島上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其中主要的王國有七個,包括埃塞克斯、韋塞克斯和默西亞等等。這些王國彼此之間不斷融合,後來成為了盎格魯-撒克遜人,也就是今天英格蘭人的祖先。而他們之間的這段歷史,也成為了這幾年火到爆的美劇《權力遊戲》的靈感來源。
(盎格魯-撒克遜部落的戰盔)
所以英格蘭人的祖先就是那些從丹麥和荷蘭等地遷居英國的日耳曼部落,因此也可以說英格蘭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
蘇格蘭、愛爾蘭和威爾士人的祖先雖然這三個民族都是英國的少數民族,但他們之間的親緣關係卻都要遠遠近於他們和英格蘭人的親緣關係。因為這三個民族的祖先確實都是題目正文裡提到的凱爾特人,而且他們來到現在英國地區的時間要遠遠早於英格蘭人的祖先。
(不列巔島的民族劃分,北部為凱爾特各民族區域,南部為英格蘭人)
凱爾特人在鐵器時代開始從中歐遷居英國地區,也就是大約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時間。之後生活在不列顛島不同地區和愛爾蘭島上的凱爾特部落在後來的歷史程序中也相繼融合成了幾個民族。其中在蘇格蘭地區的皮克特部落和蓋爾部落後來融合成了蘇格蘭人,在愛爾蘭島上的蓋爾人則結合少量其它部落融合成了愛爾蘭人,而在威爾士地區的奧陶維斯、德梅泰、希留莉雅和得西安格利幾個部落則最終融合成了威爾士人。
(古凱爾特人的石像)
但這些部落都同屬於凱爾特民族,他們的語言比較接近,擁有共同的起源。不過在現代的英國,因為英格蘭人佔據了絕對優勢,所以雖然幾個民族的身份差異還存在,但普遍都已經通行英語,而其本土語言則已經使用越來越少。雖然愛爾蘭語在愛爾蘭共和國仍然是國語,但在英國統治的北愛爾蘭,會說愛爾蘭語的人已經鳳毛麟角。蘇格蘭語在蘇格蘭也基本已經不再是通用語,蘇格蘭現在更出名的語言是蘇格蘭口音的英語。而威爾士語雖然還有不少人會說,但其普及率也已經不如英語,而且也呈不斷衰退的趨勢。
因為英國主要民族的族源有著很大差別,英華人的共同祖先是不存在的。但在把英華人分成了英格蘭人和三個少數民族之後,就可以說英華人的祖先是日耳曼和凱爾特這兩個歐洲古民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