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348287209
-
2 # 中華一草民4587
中國在經歷了清末民初的一些列革命運動及思想解放後,社會百姓的思想意識已經發生改變,君主臣民的思想已經瓦解。加之清政府的統治讓中華民族飽受屈辱,民心喪盡,外部世界的變化,所有內外因素都決定了,清朝無法復辟了,這也是歷史的規律,歷史的潮流。
-
3 # 使用者1012573730954
宣統帝退位後,按照南北合議時的談判條件,袁世凱坐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位置,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只是此時的中國並沒有真正實現太平,因為南北之間的政治摩擦、北洋內部的派系鬥爭,以至於政局變幻層出不窮,1915年袁世凱稱帝、1917年張勳復辟,帝制思想一直在社會中頑強地掙扎著。
然而無論政局如何變化,清朝最後一位攝政王,宣統帝的生父載灃,自清廷的退位詔書頒佈後就徹底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深居簡出。
載灃選擇歸隱的決絕,主要還是因為他在失去了對天下操控的話語權後,需要維持民國政府的對皇室優待條件的承諾保持不變,保證皇族成員能夠繼續生活下去;同時他對自己的執政能力也產生了嚴重的質疑,並要防備革命黨人對皇室成員的刺殺,所以低調才是最好的選擇。
1917年6月,時任長江巡閱使(職權類似於清朝總督)的張勳率一萬“辮子兵”(共20個營,當時一個營的編制為500人),以調停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爭”為名,進入北京。不過,調停只是張勳的幌子。他的真實目的是想要擁戴已退位的宣統皇帝溥儀復辟帝制。
7月1日凌晨,張勳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丁巳復辟”,也稱“張勳復辟”。宣統皇帝溥儀重新登上了帝位。不過僅僅過了十二天時間,在討逆軍的圍剿下,復辟宣告破產。
事後,很多人都把這次復辟看成了一出鬧劇,而作為鬧劇主角的張勳自然就遭到各種嘲諷。不過,大多數人可能沒想到,這次復辟其實離真正成功非常接近。之所以最後失敗了,主要是因為張勳把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給搞砸了。
事實上,張勳在搞復辟之前,已經在私底下做了很多工作了。不僅取得了各省督軍的支援,連後來自任討逆軍總司令的段祺瑞也曾拍著胸脯答應與他一同光復大清。此外,張勳還做過不完全民意調查。得出了“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清”的結論。
在此背景下,張勳自然就認為萬事俱備了。可是,張勳在復辟之後,卻沒有做到“苟富貴,勿相忘”,而是把同意支援他的“小夥伴”們全給忘光了。
復辟當日,張勳被封為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並授予忠勇親王的爵位,可謂是集大權於一身。事實上這個冊封都是張勳自己說了算。可之前與他一起為復辟大業到處奔走的徐世昌,卻僅僅被封為弼德院院長的虛職。徐世昌在晚清時就已經是位高權重的一品大學士,如今為大清復辟費盡心力,官職反倒不如從前,這事擱在誰身上也不幹啊!
除了徐世昌不爽外,各省督軍也很不爽。張勳讓督軍保持原來的職位,只是換了個名稱。比如奉天督軍張作霖,改成了奉天巡撫張作霖。張勳自己以擁立之功,賺的盆滿缽滿,卻讓“小夥伴”們喝西北風,這就不難想象他接下來會面臨什麼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