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客潮玩

    從你說出“保本保息”四個字的時候,我或許能猜出你應該是一名保守型的投資者。

    何為投資,按照我們個人方面來說,投資就是把自己的錢給某家企業、理財公司或者購買某項可交易的物品,希望在未來某個時期內獲得收益的一種經濟行為。投資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收益的不確定性。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投資的這家企業會不會盈利,也不知道自己投資的這個物品會不會漲價,說白了我們都是在“賭”,那我們投資的物件的未來賭我們的收益。

    因此,從這裡面就能得出一個結論,投資有風險。而風險與收益往往都是呈正比的,世界上絕對沒有風險小回報高的投資產品。

    按照風險大小劃分,中國的投資主要有以下幾種:

    銀行、保險、基金、證券、P2P、股票、區塊鏈、房地產。

    其中銀行、保險、基金、證券屬於較為保守型投資,基本上可以滿足保本,利息則可能會很少,當然也可能為0。

    而P2P、股票、區塊鏈、房地產這種投資,收益非常高,但會不會保本就說不定了。

    如果你選擇保本保息型的投資,從上面4個選,上面4種我們來一起分析一下。

    銀行

    現在銀行利率低,年利率逐年在降,好像現在已經降到了1.5%了。儘管國家放開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但是小額存款基本上不受影響,影響比較大的是大額存款。因此如果你有20萬或者更多,現在一下子存銀行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保險

    很多人把保險當成消費的工具,其實保險是一種理財型的工具,你在保險中投入一些錢,之後會換來更多的錢,只不過需要承擔一些風險罷了。

    與其他風險不同的是,保險的風險不受利率變動影響,而受人的身體影響。如果被保人出現疾病、意外、傷殘或者死亡,那麼他將會拿回收益。代表者為:重疾保險,死亡保險與兩全保險等

    但個別理財型保險則是另外一種狀態,它們的收益主要受前期資金投資量與時間的影響。前期資金投入越多,時間越長,獲取的收益也就越大。代表著為:年金保險,分紅保險與萬能保險等。

    理財型保險一定會拿回本金,也一定會拿回收益,只不過受時間影響較大,拿回本金+收益需要等待的時間較長,一般在10年左右。

    基金

    基金就比較複雜了,這裡我也不多做詳細的敘述,我們平常把錢存在餘額寶裡就是一種基金,這種基金一般情況下利率比銀行高,比較適合保守型的投資者投資。當然並不代表所有的基金都能盈利,如果你購買的是股票指數基金,很可能出現虧損的情況。因此在選購基金的適合儘量選購那些利率沒有超過5%的,這樣會保證保本保息。

    證券

    這裡講的不是所有證券,而單單指債券。在債券中最安全的莫過於國債了,畢竟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所以如果能買到國債的話保本保息還是有的,只不過國債的時間比較長,一般在5年左右。

  • 2 # 財經文化評論

    經常有朋友問我:是不是有高收益還沒有風險的理財產品?是不是有保本保息的投資平臺呢?

    實際上,這就是目前華人理財的最大心理:總是希望在保本保息的情況下實現更大甚至最大的收益,所以面對那些敢於高收益承諾、敢於以更高收益誘惑的投資陷阱和投資平臺才有那麼多的上當者和受騙者。

    在理財邏輯上,我們都記住了一句話: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但是我們從來就沒有真正記住另一句更應該記住的話: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任何投資的邏輯永遠是:收益越高,風險越大。想要賺取更高的收益,就必須承擔更大的風險。

    所以,如果你要問我:有沒有保本保息的投資平臺呢?我一定會堅決地告訴你:沒有。不是說這些平臺不想給你保本保息,雖然有的平臺從一開始就有騙人的嫌疑,更有的平臺開業以後騙點錢就關門;但我相信大多數平臺還是應該有長期的打算的,是想幹事的,但是事情不會像他們想象的那樣,很多高收益投資往往由於風險太大而最後難以收回,所以你對平臺的投資也難以保證保本保息進行兌現。所以,大部分投資平臺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很多投資平臺可能並不是從騙人的角度出發的,但是卻最終以騙人的結局告終。

    那麼,有沒有真正的保本保息的投資方式呢?有。

    從資產管理新規出臺以後,保本理財和剛性兌付打破,所有的理財投資都是不再保本,更談不上保息,因此,保本保息的投資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

    一是銀行大額存單開始火爆

    銀行大額存單之所以能夠替代銀行理財產品,就是因為銀行的大額存單是保本保息的。大額存單本質上仍然是儲蓄的一種,是保本保息的,風險程度與定期存款相同。最近,大額存單迅速走紅,據報道,建設銀行4月14日率先推出利率水平較基準利率上浮45%的大額存單,認購起點金額為30萬元,期限為一個月至一年。4月16日,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也推出利率水平較基準利率上浮45%的大額存單,起購金額為30萬元。招商銀行4月17日推出100萬元起購的大額存單,利率水平較基準利率上浮50%;50萬元起購的大額存單利率水平較基準利率上浮45%。就是工商銀行也不例外,4月18日,工商銀行同樣發售了起購金額30萬元的一年期大額存單,利率較基準利率上浮45%。自4月中旬起,有大額存單發售資格的銀行大多選擇上調了大額存單利率,上浮幅度在30%至50%不等,比如光大銀行、北京銀行、北京農商行、南京銀行、上海銀行等。目前,大額存單的利率全部較基準利率上浮30%,其中大部分銀行上浮幅度在40%以上。

    二是銀行的結構性存款滿足了存款保本的需求

    大額存單雖然保本保息,但是收益仍然偏低。那麼另一種火爆的銀行產品就屬於結構性存款了。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對銀行來說是在存款科目,但本質上相當於保本理財,所以結構性存款是保本,對穩健性投資者是合適的;而且結構性存款的收益較高,一般是在一定的浮動區間,銀行不保息;目前收益率多在3.5%~4.3%檔位。也有的預期收益在2.5—7.5%之間,但實際兌付也就在3—4%之間。但比定期存款利率還是高出許多。需要提醒的是,在銀行破產清算時,50萬元的存款保證兌付中沒有結構性存款。目前不少銀行透過發行結構性存款產品來應對銀行理財轉型壓力和攬儲壓力

    三是是高利率的定期存款,有的定期存款5%以上

    之所以能夠出現5%以上利率的銀行定期存款,是因為今年4月份以來取消了銀行存款利率的上浮上限限制。

    從各大銀行的存款利率看,五大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相對偏低,如招商銀行整存整取3年5年存款經都是2.75%,大額存單3年5年都是3.85%。

    所以,如果需要投資保本的理財方式,可以在上面幾種方式中選擇。

  • 3 # 千秋此意

    除了銀行定期存款外誰還敢稱自己保本保息?如果非要說保本保息的話,那麼投資國債全是一個了,那也只是我們理解的意思,國債也沒有承諾保本保息。投資理財的剛性兌付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就連銀行理財也不再稱自家的理財是保本保息的。

    勉強來說,理財也可以算作是投資。所有的理財型別與產品都是有風險的,並沒有保本理財,更沒有保息的理財投資。想要獲得可觀的收益就必須承擔相應的風險,在這個爾虞我詐的世界,哪會有白給你的東西存在?所以說,保本保息的“投資”,根本沒有!

    投資平臺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具體的投資專案,這裡拿理財舉個例子。一般理財平臺都會有貨幣基金、定期理財、基金、p2p等等型別,而它們從來沒有關於“保本保息”的字眼。在你使用這些平臺時,首先會對你承受風險能力進行評估,這也是對我們負責,儘可能地避免我們由於損失火大而心態爆炸。

    最後,我想說的是:保本保息根本不叫投資,最多算儲蓄!既然想要投資,那麼就要做好承受風險的準備。有盈有虧才叫投資,只要把風險與收益平衡就好,沒必要非得追求保本保息,況且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羅馬人為何能建立強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