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風嬙遙度天際

    1 羅馬人自己的性格,好鬥,民族性格比較好鬥

    2 善於學習,你看羅馬人的裝備,就知道都是在戰鬥裡面學習還不斷改進的結果

    3 共和國時期的制度,羅馬人的奴隸,你表現突出,可以成為自由人,帝國時期,你可以在軍隊裡面服役30年還是50年,就可以成為羅馬公民

    4 羅馬人的安全感,羅馬人天生的不安全感,以把自己前面的敵人打倒,才會感覺到安全

  • 2 # 棒槌襖襖

    公元前8世紀到前6世紀,古希臘人向義大利南部移民,並建立了城邦。公元前7世紀,這些移民以帕拉提烏姆為中心開始進行部落聯合。由單一的拉丁人部落聯合薩賓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組成了羅馬人公社。公元前7世紀末到前6世紀末,羅馬公社處於伊特拉斯坎人的統治之下。此時羅馬完成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邦國家的過渡。

    前5世紀末,西歐的高盧人從阿爾卑斯山以北進入中歐的波河平原。這些部族經過長期的融合同化,成為了最早的羅馬人。羅馬人隨後慢慢向亞平寧半島遷徙,最後來到了現在的義大利東岸臺伯河畔的拉丁姆區,在這裡定居下來,篳路藍縷,繁衍生息。

    公元前3世紀,地中海南岸的迦太基王國興起。羅馬人和迦太基之間為爭奪地中海霸權發生了三次戰爭。歷史上稱為布匿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是在公元前264年到前241年,羅馬人的船隊在地中海上和迦太基的艦隊展開了激戰。羅馬船隊充分利用有利的風向,採用近戰強攻的戰術,將迦太基艦隊打得落花流水。接著,羅馬人搶佔灘頭,登陸作戰,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

    第二次布匿戰爭發生在公元前218年至前201年,迦太基主帥漢尼拔親領六萬大軍入侵羅馬。羅馬避實擊虛,派兵直取迦太基本土。漢尼拔慌忙帶兵回援,在阿爾卑斯山口遭到羅馬軍的伏擊,損失慘重,再次戰敗而逃。這次戰爭使迦太基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並向羅馬交出艦船,賠償戰爭損失。

    第三次布匿戰爭發生在公元前149年到前146年,羅馬人越過地中海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最後迦太基戰敗,羅馬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治下的阿非利加行省。

    透過對迦太基的三次戰爭,羅馬控制了地中海沿岸大片地區,並使地中海成為自己的內湖。此後,羅馬人先後征服西歐的高盧、北非的埃及和亞洲的小亞細亞地區,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強大國家,羅馬正式步入帝國時代。

  • 3 # 沉140769451

    在傳統的思想教育上和意識上,認為成功是堂堂正正的,成功是各種優點的集合。但現實卻是,很多成功是卑鄙、下流、無恥的,成功者往往可以利用自己成功的光環來美化自己,社會有很喜歡美化成功者,他們推出很多成功者的所謂成功經驗,讓很多人來學習,人大多希望成功,但大多還是實現不了,因為成功往往受天賦、運氣、時勢、環境的影響,沒有也一樣不能成功。而落實到個人自身的努力,往往就是因為不成功者還不夠卑鄙、下流和無恥。在一個國家的建立上,許多情況下,也是如此,政治在很多方面是不講道德,只講利益的,一個好的政治家往往也只是守住一些必要的道德底線,常常也不得不幹些違背道德規範的事,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這個目標可能對大多數人是有好處,但總是對少數人也會帶來壞處,政治家們不得不有所取捨,不得不犧牲一部分人或者說外人的利益。而政客往往就連一些必要的道德底線也是極少有的,他們只追求對個人最有利的,讓他們去當“魔鬼”也在所不惜。很多人以為高大上的羅馬和德國就屬於這種情況,它們的成功,其實並不高尚。羅馬一共經歷了初創、王政、共和國、帝國和分裂五個時代,最後走向了滅亡。很多人還把羅馬帝國的歷史看成一個朝代的歷史,也是極其錯誤的,實際上,那只是一個國家在一種社會制度下各個不同朝代的歷史,羅馬帝國不是一個王朝,也是由多個朝代組成的,由不同的家族先後統治的。如果僅僅談羅馬帝國是如何建立的,可以說,這個帝國不是因為羅馬人的強大而建立的,而是羅馬人走向衰落、滅亡前建立的,帝國建立之初,就為羅馬人選好掘墓人。經歷了共和國時代的輝煌,透過戰敗別人,掠奪資源,羅馬人大多變的富有起來,他們不再好鬥,儘管骨子裡還有一些好鬥的基因,他們更喜歡看別人格鬥,而不是自己去格鬥,他們貪圖享樂,追逐名利,追求個人的滿足,不願承擔太多的責任,他們希望由別人來治理國家,而不是由自己,希望別人為他們帶來好處,而非由自己去努力獲取。共和國晚期,羅馬人就已經墮落了,在朱古達戰爭中,就已暴露無遺,他們打不過朱古達人,軍官和士兵甚至向他們的敵人出售自己的武器,羅馬人甚至還請來自己的敵人朱古達到羅馬城來作證,朱古達安全離開羅馬時,還揚言,只要給他足夠的錢,他就可以買下整個羅馬。面對這種情況,羅馬被迫對自己無能的軍隊做出改革,不再實行公民兵制,因為羅馬的公民兵已經腐朽了,靠羅馬公民自己,己經戰勝不了敵人,元老院也腐敗不堪,馬略將羅馬軍隊改為發薪水的僱傭兵,不再以公民的財產多少招收公民兵,而是僱傭羅馬的窮人、流浪漢、無產者,他們很多都不是羅馬人,而是外華人。說到外華人,羅馬既使統治的疆域最遼闊時,羅馬人卻並不曾把帝國疆域內的大多數人看做自己國家的人,他只認為生活在羅馬城的,或帝國範圍內少數獲得羅馬公民權的人算羅馬人,說它是一個龐大的帝國,不如說它只是一座羅馬城,羅馬城之外,只是羅馬人的殖民地、經濟掠奪區,由少量羅馬人率領著各族組成的僱傭軍奴役統治區。可怕的是,這些僱傭軍並非國家僱傭的,而是羅馬將軍的私人軍隊,國家很少為軍隊發薪水,主要是由統領他們的將軍們私人發放薪水,薪水主要來自將軍們個人在戰爭中掠奪的財富,軍人們只服從給他們發薪水的將軍個人,而不是國家,當然,他們同樣可以被別人用金錢收買,而背叛自己的將軍。馬略之後,羅馬共和國出現了幾位著名的將軍,前三巨頭的龐培、克拉蘇和凱撒,後三巨頭的屋大維、安東尼和雷必達。將軍們為羅馬東征西討,為羅馬爭得了榮耀,他們獲得戰爭勝利後,自己掏腰包向全體羅馬人“行賄”,為自己“買”來人民的支援。羅馬人已經厭惡了腐敗的元老院,厭惡了民主共和國,他們希望由偉大的將軍來治理國家,而自己則可以什麼都不管,坐享其成,享受自己的個人生活。於是,有野心的將軍們,在最後你死我活的競爭中的倖存者屋大維建立了個人獨裁的羅馬帝國。而屋大維本人並非一名優秀的軍事統帥,只是比後三巨頭的安東尼和雷必達更有政治手段,更為卑鄙無恥罷了,他很富有,甚至在與安東尼最後決戰的一刻,用金錢收買了安東尼的軍隊,讓安東尼成了孤家寡人。藉著凱撒的招牌,屋大維順利的成為了帝國統治者,而他的禁衛軍裡,充斥著大量的日耳曼僱傭兵,日耳曼人成為帝國軍隊中最有戰鬥力的部分。這支禁衛軍逐漸被日耳曼人控制,最終他們開始決定支援誰成為帝國的新凱撒,殺死哪一位凱撒,還是乾脆將羅馬人滅絕。

    如果要談羅馬人的掘起之路,它就好比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渾小子,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耀武揚威,可一旦被人擊敗,馬上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哀求別人的原諒,一旦別人原諒了他,放他一馬,他回到家裡,馬上開始鍛鍊身體,增強體魄,看準機會,趁別人沒有防備或虛弱時,他馬上就開始報復,當別人希望羅馬人能像當初自己放過羅馬人一樣放過自己時,羅馬人會毫不猶豫的砍下敵人的頭。羅馬人不是偶爾一次,而是經常這樣幹,合約只在它沒有實力時管用,一旦有了實力,它隨時可以撕毀合約,它所謂的契約精神,只對自己人遵守,對外人,是沒有信用可言的,它只相信實力。所以號稱繼承了羅馬文明的西方人,常常就是這樣遵守契約精神的。為了打擊土耳其,迫使其放棄德國,投靠協約國,英華人、法華人許諾幫助自己打擊土耳其人的阿拉伯人,勝利後可以讓他們建國,但真正取得勝利後,它們就閉口不談允許建國的事,而是自己佔據了阿拉伯人的領土,英國政府授予幫助自己“欺騙”了阿拉伯人的著名英華人勞倫斯以爵士時,勞倫斯也痛恨自己的政府的背信棄義,拒絕接受皇室的冊封,被阿拉伯人尊為“阿拉伯的勞倫斯”。當然英華人也對他進行了“報復”,將他逐出軍隊,儘管他幾次改頭換面加入軍隊,一被發現,就會被再次逐出。法華人幫助美國取得獨立戰爭的勝利,美華人又反過來入侵法國的殖民地。普魯士人更是利用英、法的支援,給德意志大家長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掏牆角,幫助英、法削弱哈布斯堡王朝,轉背,它又入侵法國,最終建立了德國,與哈布斯堡王朝分裂。然後,它又與哈布斯堡結盟,發動一次世界大戰,再次進攻曾經幫助過他建國的英、法。除了卑鄙無恥的行徑,屢敗屢戰,堅持到最後的勝利,善於總結失敗經驗,向領先者學習,也是羅馬人成功的經驗。但無論如何,都離不開權謀之術,要厚黑。

  • 4 # 環球縱橫

    地理決定論:直插地中海的亞平寧半島是最便於發展,與“環地中海帝國”各處最易聯絡互通的中樞!所以當時最強大的帝國註定誕生於此,碰巧命名為“羅馬”

  • 5 # 歷史拾趣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為何羅馬帝國如此強大且經久不衰。回顧歷史,比智商他們遠不及愛琴海附近的希臘人,比體力也和高盧人差了一個級別,然而正是這群名不見經傳的羅馬人在長達幾個世紀裡,建立起了龐大的羅馬帝國。

    一、完美的理想主義者君主

    羅馬帝國的建立並非一人所為,但不可否認,安東尼·庇護(又稱安敦尼·庇護,Antoninus Pius,86年9月19日—161年3月7日,138年—161年在位)是其中的最大工程。

    這位羅馬皇帝行事不魯莽,他是否尊重智囊團,無論出臺法例還是國民政策,都會聽取內閣盟友的意見。這可不是因為這位皇帝昏庸無能,恰恰相反。

    這樣做不僅體現出自己的寬容大度,還能為自己籠絡人心。作為當時“超級大國”的皇帝,他深知獨斷獨行會為國家帶來什麼後果,也許是性格使然,安敦尼對將自己的想法確立為一項政策這件事樂此不疲。

    和其它歷史上的大腹便便的君主不同,根據史書記載,安東尼·庇護這位皇帝放在任何一個帝國都是不可多得的高富帥。1.9米的身高,幾十年如一日的運動讓他雖然上了年紀,依然有著令人豔羨的身材。這位身形修長的皇帝喜歡在外套裡面加上一件緊身衣。

    作為皇帝,他擁有完美成熟男人所具備的所有元素,穩重、大方、開朗且有著一副極具磁性的嗓音。每次演講時,他都能成為全場最靚的仔。

    和其他皇帝不同,他擅長的不是激情澎湃的鼓動,而是深入淺出地分析問題,以理服人,讓演講內容更加深入人心。放在如今的時代,這位君主不當皇帝,絕對是一個出色的銷售或是辯論家。

    安東尼·庇護非常重視教育,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很有教養的人,在面對後來的繼承人阿尼爾厄斯和路奇烏斯時,他也盡心盡力地為他們尋找各種培養機會。於是找來了一位迦太基人,這位老師正是第一位君主哈德良曾推薦過的學者弗龍託。

    正是種種特質,決定了安東尼·庇護身上一直擁有這春風和煦的領導能力,面對外患和內憂時,他會大多會尋求其中的平衡關係,將問題分化,很少出現節外生枝的情況,難能可貴的是,這位羅馬帝國的君主是一位實幹家,沒有過度的虛榮的情節。

    在後人看來,他是一位不擇不扣的保守主義者。或許這個詞在如今看起來略有貶義,但放在當時,保守主義者意味著體面、傳統、用華人的話來說就是中庸治國的理念。

    二、強大的軍事防禦體系

    很多時候,後人看待歷史更願意用因果聯絡其中,但真正處於當時的情況,其立場和看法卻大不相同。正如當年猶太人的暴亂,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當時的皇帝哈德良不再執行割禮法。於是在公元134年,耶路撒冷徹底淪陷,隨著而來的還有對猶太人尤其是宗教教徒進行大流散的政策。

    到安東尼·庇護繼位之後,割禮法已經明令禁止,可安東尼卻沒有解除其他禁令,如有臺教徒不得居住在耶路撒冷等條例。經歷了大流散的猶太人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中,被這一法令深深影響。

    作為強大的羅馬帝國的一國之君,其最為主要的職責就是保護國家領土安全,尤其是羅馬帝國的邊境地區更是如此。身為第一代君主的哈德良多次趕往前線,檢查並重新擬定羅馬帝國的防線,到了安東尼時期,更將帝國的防線提升了一個級別。並在帝國防線後端再次建起一條安東尼防線的防禦體系。

    這套防禦體系就是一座長城,延綿不絕60公里的長城,與軍事瞭望塔形成呼應。公元142年前後,當地民眾出現大規模暴亂,正是這座瞭望套和前哨站,幫助被困的3個軍團脫離險境。

    這道堅不可摧的防線,其建立的初衷,就非常具有傳承性。很多君主在上任之後,會立即建立各種建築以自己命名,為此穩固自己的地位並試圖取代前人的功名。而安東尼這道防線卻大不相同,它只是單純地為了加固防禦體系,絲毫沒有代替哈德良功績的意思。

    在這道羅馬帝國內的防線內,格拉斯哥、愛丁堡等都被納入其中,久而久之難免逃不開被同化命運。值得注意的是,強大的羅馬帝國卻看不上這些小小的國家,直至今日,這些國家依然儲存著他們自己的文明的同時,同樣繼承了羅馬帝國時期遺留下來的文明。

    從史書資料記載中顯示,這位安東尼·庇護皇帝常年在羅馬帝國各個防線駐紮的戰地記錄。早在幾千年前,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深知軍事力量對於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無論是哈德良還是安東尼,他們都不遺餘力地加強自己的帝國防線。羅馬帝國之所以如此龐大,穩固的軍事防線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三、災後重建的恢復能力

    當然,在羅馬帝國統治期間,也不乏一些小國負隅頑抗,帕提亞國王正是其中之一。這位皇帝原本不想如此激進,怎奈國內輿論壓力巨大,不得而為之。但在兵強馬壯的羅馬帝國面前,帕提亞國王瞬間就沒了脾氣,甚至安東尼·庇護只需要一份簡單的書信溝通,就將兩國的衝突化為玉帛。

    這位羅馬帝國的君主,不僅擁有極高的品德,還備受內閣大臣們的尊重。他的影響力裡,甚至跨越了裡海地區。當時不少裡海地區的部落首領受邀訪問羅馬帝國,不僅誠意滿滿,還承諾願意歸順其中,可想而知,這樣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是何等的強大。

    即使在在天災人禍面前,羅馬帝國依然呈現出來極強的恢復能力。在安敦尼時代的二十多年裡,一把危及整個羅馬城的大火幾乎將整個城市毀於一旦。

    這場大火讓三百多戶人變成了流浪漢;此外在安條克地區,還出現了火災和地震的雙重威脅,當時的或在對整座城市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最為嚴重的當屬迦太基市,由於連續不斷的地震和火災,讓這座城市的人口迅速下降,幾乎成為一座死城。

    另外,洪水也層肆虐或過這個國家,臺伯河就曾發生過非常嚴重的洪澇災害,隨之而來的瘟疫更是讓整個地區苦不堪言。

    作為一個強大的帝國王朝,其偉大之處正體現在在災害面前的恢復能力。羅馬帝國的皇帝提比略所創立的災後重建方式主要以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從羅馬皇帝的金庫中撥出部分款項,分發給災民;

    第二,透過合理統籌,排程周邊的基地軍團和各類兵種,進行受災地區的重建工作,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的修復方面;

    第三,透過皇帝頒佈法例,受災地區在三至五年期間,免去當地的徵稅制度。

    當我們在回看歷史時,可以看見強大的帝國的發展規律大多相同,對軍事力量的重視,開明的君主以及對民間百姓的體恤,這和中國的康乾盛世的治國方針一樣。當人們在討論羅馬帝國的強盛時,我們不得不感慨,早在一千多年前,羅馬人就明白了治國平天下的謀略。

    而這些不是一代君王可以完成的,羅馬帝國的強大在於世世代代的強國思維,造就了其對外敵,對內憂,對百姓等問題的多種解決方案。

    還是那句話,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而是靠著幾代羅馬人的智慧和奮鬥才能成就的。

  • 6 # 歷史權知道

    羅馬人建立的羅馬帝國已經很強大了。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地中海都變成了他們的內陸湖了。

    並且,羅馬對歐洲文明有深遠的影響。

    譬如,大家所熟知的拉丁文,就是由羅馬人奠定的。

  • 7 # 何以當歌

    羅馬,無疑是歐洲文明的正統,它不僅繼承了古希臘的文明,而且在存續期間使基督教成為國教。後來的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乃至俄羅斯的統治者,無不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自居。

    羅馬城建於公元前753年,也就是希臘人召開第一屆古奧運會後23年,周平王把周朝首都遷到洛陽後18年。

    據說羅馬的建立者是一對狼孩,最早的《王子復仇記》主角。長大後,為姥爺報仇,殺死了篡位的二姥爺,奪得了曾經屬於姥爺的王位。然後在臺伯河邊當年被母狼救起的地方,建立了新城。

    不過,如果從華人的角度看,這兩個狼孩是老王的外孫,屬於外戚,謀逆篡位的應該是他們才對。

    後來,為了爭奪新城的命名權,哥哥又殺了弟弟,用自己的名字給這座新城命名。

    羅馬當然不是一天建成的。事實上,把臺伯河邊的這個居民點建得像個城市模樣,就用了幾百年。

    羅馬初建時,不過是臺伯河左岸淺灘附近的七座小丘,所謂“七丘之城”。此後數百年稍有擴大,但始終弱小,偏居於義大利半島中部巴掌大的一小塊地方。

    養兵是件很花錢的事 僅僅供應人馬的吃喝,就是不小的開銷。那些武器裝備,更是昂貴的奢侈品。

    直到“內部利益相關者”找到了一個最佳的交易結構,羅馬才忽然暴富,成為囊括地中海沿岸的西方霸主。如果算到西羅馬滅亡,這種霸主地位延續約六百年,如果算到東羅馬拜占庭帝國滅亡,那還要再加上一千年!相比之下,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大帝國只存續不到十年,還包括征戰。穩定統一的日子可以說一天也沒有。

    “內部交易結構”的形成,與外部環境密切相關。我們來看看羅馬前五百年內部交易結構的演變。

    羅馬村委會

    公元前753年到公元前510年的羅馬,通常被稱為“王政時代”。最初羅馬人共有300個氏族,也就是300個大家庭而已。

    其中,每10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也就是近親組成的團體;十個胞族組成一個“部落”,也就是遠親們組成的大團體。

    羅馬共有三個部落。這三個拉丁人部落,其外部生存環境相當險惡。臺伯河對岸,就是伊達拉利亞人,這個名字太長,我們簡稱它為伊人。伊人比羅馬人強大,雙方雖然時時在臺伯河邊的淺灘上交換農產品,但很多時候,羅馬人不得不向伊人表示臣服。

    還好,在這些伊人南面,有希臘人建立的若干殖民城邦的威脅。此時及此後數年,這些希臘人的文明都讓伊人和羅馬人仰慕不已。而伊人北面的地盤,又受到凱爾特人的侵擾牽制—這些傢伙,在伊人和羅馬人的眼中可就是蠻族了。

    羅馬人雖沒有被伊人消滅,保留了自治權,但不敢不團結起來自保。想想周邊被滅掉的小部落的悲慘命運,就讓人心驚肉跳。

    300個羅馬大家庭的家長組成了元老院,推舉國王,其實也就是村長。重大事項由全體300家中的成年男子組成的“胞族會議”商定,經元老院批准後實施。

    生小孩太慢,發綠卡,吸引其他部落平民

    羅馬人在他們的山丘上修建防禦工事,集體自衛。300戶,即使都是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還是人丁太單薄。人多力量大,此時是絕對真理。

    羅馬人增加人口的辦法,首先是努力生育。為了傳宗接代,還曾為搶掠薩賓人的婦女而發動戰爭。

    無奈人口基數實在太小,生育的努力奏效太慢。羅馬增加人口的另一個方式,就是引入平民。

    平民不是白當的,要服兵役、納稅,向羅馬承擔很多義務。平民還沒有公民權,不能擔任公職,無權分享戰利品。

    就是說只有300家羅馬老戶是全權公民,後來加入羅馬的平民第一不能當家,第二要幫忙守家,第三要出力打架,第四不能分贓。

    剛開始還行,當平民總好過當奴隸,受了羅馬的保護,自然要為羅馬出力,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此時的羅馬,也有少量奴隸,多是戰場上直接抓到的俘虜,主要從事家務勞動。

    日子久了,情況就不同了。過了近200年,羅馬平民的數量已遠遠超出了最初300家老戶後代總數。

    300家老戶變化也很大,有的人丁興旺,繁衍出若干家族,有的則乾脆絕戶了。而且這些人的後代也賢愚不一。平民中也不乏猛人、牛人,這些“猛牛”強烈要求調整內部利益交易結構。

    平民和氏族貴族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內訌,在任何時候都是危險的,在古羅馬、古希臘時代,對雙方而言,這根本就是災難。

    公元前6世紀,陷於內訌的羅馬一度被伊人征服。還算羅馬人幸運,伊人由於自身的困難,只是向羅馬人索取財富和提出苛刻條件,而沒有把羅馬銷戶。

    緩過一口氣來的羅馬人,痛定思痛,決心調整內部交易結構。

    軍隊股份制:誰出錢多,誰是老大!

    公元前578年,王政時代的第6個王—塞爾維·圖裡阿執政,效法雅典的梭倫,依靠平民支援開始改革,此人名字太難記,我們不妨稱他為老塞翁。

    老塞翁的改革,有效法雅典之處,也有其自身特點,為“羅馬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改革的第一項,不論貴族平民一律按財產多少分為五個等級,財產低於第五等級的為貧民,被稱為無產者,不列入等級。

    劃分等級的直接理由,不是要分出貴賤,而是要依據財產的多寡出錢辦事。這樣,立規矩的時候,錢少的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

    要大家一起出錢辦的,就一件事:養兵。

    這可是件很花錢的事情,但是絕對有必要。不知道當時羅馬的軍隊有沒有軍餉,但以當時的條件,僅僅供應人馬的吃喝,就是不小的開銷。那些武器裝備,在當時看來,更是昂貴的奢侈品。

    老塞翁的方案是:共組建193個百人團,也就是總兵力19300人。考慮當時羅馬也就是相當中國一個大鄉或者小縣的規模,這可的確是支龐大的隊伍。

    第一等級的人最有錢,負責80個“重灌步兵團”和18個最昂貴的“騎兵百人團”的武器裝備和其他供應。

    第二等級負擔22個重灌步兵團;第三等級負擔20個;第四等級人多些,也負擔22個。

    第五等級就很窮了,但人數更多,那就負擔30個“輕裝步兵團”吧。輕裝步兵沒有盔甲,甚至可能連盾牌都沒有,武器也就是簡陋的長矛、投槍之類,花不了太多錢。

    至於無產者,實在太窮,一點錢不出也不合適,就負擔1個“輕裝步兵百人團”吧,裝備就更簡陋了,拿起一根木棍也就差不多算是武裝起來了。

    少出錢的要多出力,到別的等級出資裝備的百人團當兵好了。估計低等級的,更情願到高等級那幫人組建的重灌步兵團服役,而不願在自己等級的輕裝步兵團。

    不過老塞翁,你這樣不公平,憑什麼錢多的就要多出啊?別忙,還有第二項規定,那就是創設“百人團會議”取代過去300家老戶公民的“胞族會議”。每個“百人團”有一票表決權,過半即透過。

    第一等級的富人佔有98票多數,因此擁有國家大事的決定權。“平民”從此也成了“公民”。

    看著眼熟是吧?不錯,這大概就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了。百人團會議就是股東會,第一等級成員組成了事實上的董事會,國王成了董事長。

    改革還有第三項內容,就是將原來的3個血緣部落,按地區劃分為4個城市和16個鄉村。以地域組織取代了原來的血緣聯絡。

    至此,羅馬才有了國家的樣子。

    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成為小霸主

    塞爾維·圖裡阿按照羅馬近二百年演變形成的實際情況,調整了“內部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平民中的牛人,得以透過和平的方式進入決策層,而傳統貴族由於佔有種種先天優勢,在決策層中仍然保有優勢。

    至於那些降級的貴族,一千米賽程讓他先跑五百米還輸,這樣的選手不淘汰出局,賽會的水平怎麼提高?

    這次改革雖然向平民作出了讓步,但仍然極大地照顧了貴族利益。“百人團會議”只是取代了胞族會議,而貴族組成的元老院則保了留下來。按照傳統,百人團會議作出的決議,要元老院透過才能實行。

    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英國議會的上、下兩院和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的體制上,看到古羅馬留下的痕跡。

    老塞翁的改革很快見到了效果。近2萬人的軍隊在當時當地可不是個小數目。

    羅馬很快成為臺伯河畔一霸,不僅地盤擴大了—還是巴掌大小,只是從嬰兒巴掌變成幼兒巴掌—而且還拉起了一個小小的拉丁同盟,自任盟主。最重要的,可以跟河對岸的伊人平分秋色了。

    至於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希臘殖民諸邦以及更南面的迦太基,那是羅馬人兩百年來仰望的高峰,此時還不敢有招惹他們的念頭。

    既然是股份制,那董事長也該是選出來的,不過老塞翁改革有功,一向英明,大家對他也沒什麼二話。

    等到王政時代的最後一個王—塔克文上臺,這傢伙看不清形勢,硬要擺國王的威風,相當專橫,據說還很殘暴。於是羅馬的牛人們一起暴動,把他趕出了羅馬。自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體制,這一年,中國的孫武和伍子胥正操練吳國兵馬,準備進攻楚國。

    共和體制下的羅馬,“執政官”由“百人團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共有兩名,任期一年。

    也就是說,董事長是由股東會、實際上是董事會選舉產生的,但只有貴族才有任職資格。

    執政官要負責日常事務,發號施令當然需要權威,於是,羅馬人給每位執政官配備了12人的侍從衛隊,每人手裡拿一把中間插著斧子的束棒,用來懲處那些敢於冒犯執政官的人。這種奇怪的沒有太大實戰價值的武器,卻有一個我們一點也不陌生的名字—法西斯。

    由於兩個執政官權力相等,戰時常常互相牽制,於是又設了一個臨時職務—狄克推多,就是“獨裁者”的意思。這個獨裁者,由元老院從兩個執政官中指定,獨掌大權,任期只有半年。

    羅馬一直做不大:平民沒分紅,不願賣命

    羅馬的股份制改革,奏效一時,漸漸又出了問題。

    剛開始主要進行自衛的時候,還沒什麼問題。人家出錢鑄劍制盾、買馬備鞍,都是為了保家衛國,不讓大夥淪為奴隸,出錢多的掌權拿主意沒啥說的。

    可是到了後來,攻城略地,搶來的奴隸、財富、土地,掌權的人也毫不客氣地多拿多佔,甚至全部在少數牛人間私分。

    這些新老貴族拿回本錢不說,還取得鉅額紅利!底層的平民要執矛掄刀以命搏殺,隨時可能丟了性命,到頭來一無所獲,何況當初他們也多多少少出了些錢的。

    多年之後,貴族利用權力越來越富,作為軍隊主體的平民,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平民們對“攻勢作戰”的積極性不高,也許是老塞翁改革後羅馬的地盤擴張不明顯的原因之一。

    到了後來,平民們乾脆鬧起了罷工,這就是所謂的“撤離運動”:每當羅馬與鄰近部落發生戰爭時,平民們便帶著貴族們給他們配備的盔甲、盾牌、長矛、短劍和投槍,全副武裝離開羅馬,開往郊外的聖山,宣稱要另立新城。

    這大概是最早的勞資糾紛引起的罷工風潮了。此時中國處於春秋末期,這樣的事情絕對無法想象。我們常說國情不同,不同在哪裡了?首先從根子上不同。

    還得重構模式:給打工仔分紅

    公元前494年,強敵又逼近羅馬,股份制軍隊中的打工仔們又集體攜帶武器裝備開往聖山,完全沒有一點大局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

    貴族們慌了手腳,只好向這些沒有覺悟、趁人之危的傢伙們妥協,同意按平民的要求,選出兩位“保民官”以保護平民利益。

    “羅馬股份公司”成立了監事會及工會組織。

    從此之後,當元老院透過有損平民的議案時,保民官只要說“維託”,這個議案就被否決。“維託”可不是“委託”,譯成中文就是“我禁止”。

    我們說西方是商業社會,這個“商”字決不是華人概念中“士農工商”中的那個“商”的意義,而是指其整個社會組織模式和社會意識形態都是典型的商業模式,是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

    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利益交換的籌碼:領土、信仰、王位。為了利益,聖女貞德可以出賣;為了利益,東征耶路撒冷的十字軍可以轉向攻擊東羅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這裡沒有什麼對錯,因為道德體系不同。

    早期羅馬只有習慣法,執法者也就是經理層可以任意解釋法律,平民深受其害。平民保民官於公元前462年提出訂立成文法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完善公司章程,原來的經理層自然不幹。

    經過反覆博弈,終於在公元前450年,也就是中國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時代開始後的第三年,羅馬制定了成文法典,刻在12塊銅板上,史稱十二銅表法。

    該法對當時貴族濫權做了限制,對後世歐美的立法思想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經過整合完善後的“羅馬股份公司”,力量增強了。河對岸的伊人,與羅馬人的位置顛倒了過來,開始備受老鄰居的欺負。到公元前396年,伊人最後也是最大的城池維愛伊被羅馬人攻佔,這個幾百年的老鄰居終於被羅馬人強行登出了戶籍。

    維愛伊城離羅馬只有17公里,羅馬人統一了臺伯河流域,地盤從幼兒的巴掌變成了成人的巴掌而已。

    這一次,羅馬元老院同意向平民派發紅利了。每個平民分到新徵服的維愛伊地區的土地7猶格,也就是22.5畝,還真不算少。

    繼續重構,還要給平民中的牛人上升空間

    羅馬人賺了這一大筆,有人眼紅了。公元前390年,在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南面波河流域的山南高盧人打了過來。羅馬人抵擋不住,放棄城池退守聖山。

    雖然羅馬人仰賴聖殿中的鵝的叫聲,僥倖擊退了高盧人的攀山夜襲,但畢竟經不起高盧人的長期圍困,只好向高盧人求和。

    高盧人要價1000磅黃金。其實羅馬人支付的不止這些,稱量黃金的時候,高盧統帥把配劍丟在了天平的砝碼一端。這下羅馬人虧大了,而且被焚燒洗劫的羅馬城的損失,可沒有人賠償。

    經此一劫,羅馬人更認識到了內部團結的重要性。

    劫後的羅馬平民陷入了貧困,為了休養生息,平民保民官李錫尼和綏克靳圖經過十年內部協調,終於取得了三項新的內部妥協:

    第一,平民所負債務,一律停止付息,已付的利息抵作本金;

    第二,任何人佔有的公有土地不得超過500猶格,也就是1875畝,這個是限制高管薪酬的意思;

    第三,兩個執政官中,一名應有平民擔任。

    前兩項是休養生息,防止內部矛盾激化的措施,第三項是讓內部的牛人有合法的上升通道,不僅可以減少內耗,而且可以利用他們的才智增強總體實力。

    早期的羅馬官職沒有薪餉,因此只有富裕的平民才可能擔任官吏。他們透過做官,與貴族聯姻,卸任後進入元老院等方式,逐漸躋身羅馬統治集團。有了合法上升通道,這些牛人就不會輕易冒更大風險、花更大成本帶頭作亂,沒有牛人帶頭是亂不起來的。

    元老院從此也不再是300家老戶的專屬地了。

    到了公元前287年,也就是蘇秦合縱五國軍隊攻秦的那一年,羅馬的平民終於迫使貴族同意:平民會議的決議不必經元老院批准,即對全體羅馬公民具有法律效力。“羅馬共和國模式”至此終於構建完成。

    自羅馬紀年開始,至此已近500年。

    這500年中,羅馬從七丘之城開始歷盡磨難也有所發展,特別是“保民官制度”實施後更是屢屢在鄰里糾紛中佔盡上風,但控制的區域也就是臺伯河流域以及鄰近地區,也就是今天義大利中部的一小塊巴掌大的地方。500年間,最多從嬰兒的巴掌變成了成人的巴掌而已。

    自公元前287年,“內部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構建完成的“羅馬共和國”,開始走上了迅猛發展之路。

    煉成強大的商業模式,羅馬一鳴驚人

    公元前281年,羅馬人開始進攻希臘人在義大利半島南部建立的曾讓他們仰視了500年的各殖民城邦。六年後,該地主要城邦他林敦投降,其他希臘城邦也不戰而降。至此,羅馬人統一了阿納河以南的義大利半島,有了今天大半個義大利的模樣。

    接著開始挑戰他們曾無比敬畏的對手—迦太基。西西里島、科西嘉島、撒丁島,接連落入羅馬人手中。

    雖然迦太基有個傑出的軍事天才漢尼拔,但個人卓越的才能抵不住對方先進模式的巨大優勢,況且以羅馬模式選拔出的久經戰陣的軍事統帥,即使不是可遇不可求的傑出天才,至少不會太笨。

    公元前202年,項羽從垓下突圍至烏江自刎,大漢帝國建立。在西方,羅馬與迦太基的爭霸戰也在這一年有了分曉。羅馬軍在撒馬之戰中大獲全勝,迦太基被迫求和,放棄所有海外領地,羅馬人成了西地中海的霸主。

    同時羅馬又向地中海東部擴張,秦末漢初,先後三次發動對希臘馬其頓的戰爭,曾讓羅馬人仰慕不已的希臘諸邦成了羅馬共和國的一個行省。羅馬人繼續東進,奪佔塞琉古王國的色雷斯以及小亞細亞中、西部領土。

    到公元前2世紀後期,羅馬已擁有西西里、撒丁、科西嘉、山南高盧、西班牙、阿非利加、伊裡利亞、馬其頓、亞細亞等9個行省,地中海快成羅馬的內湖了。

    從羅馬模式形成,至此僅僅100多年,羅馬已從相當於中國一個縣大小的地方,發展到了幅員3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世界大國。幅員僅次於大漢帝國。

    漢帝國的統治中心洛陽、長安都在都在東亞大陸腹地,是典型的大陸帝國;而古羅馬的統治中心則是地中海,羅馬城所在的半島從歐洲大陸伸向地中海,半島南端大致在地中海中心位置。

    客觀條件決定東西兩大帝國的發展走向必定不同。

    羅馬人用500年建立了當時當地最先進的內部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這種模式很快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然而沒有一種模式是永遠先進的,一切都因時因地變化。隨著羅馬領土擴大,原有模式的內外條件變化了,羅馬共和國要變為羅馬帝國。這是歷史的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上雲臺山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