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九千歲權傾朝野啊。
10
回覆列表
  • 1 # 悟色的悟空

    首先朱家江山坐了兩百多年,哪怕反賊隨時有, 普通老百姓還是覺得天下就是朱家的。後來大喊反清復明還是有群眾基礎的。

    連皇帝生不出兒子都會引發朝政動盪, 一個公公造什麼反。

  • 2 # 烏魯克手斧王

    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能用無語來形容。魏忠賢他敢造反嗎,他的閹黨本就是木匠皇帝授意的,不然你以為那些堪稱人精的文武大臣會聚在一個太監底下

  • 3 # 湖水太涼錢謙益

    漢代末年,宦官外戚等殺來殺去;唐代末年藩鎮割據,太監廢立皇帝。根本的原因就是太監掌握了軍隊,唐末太監直接掌管了禁軍,有了兵權,加上後期君王能力不行,藩鎮割據,所以能廢立皇帝。

    但到了明朝,雖然出現了劉瑾,魏忠賢,汪直等太監,權傾朝野,但是他們最大的權力來自兩點:一是替皇帝批紅(皇帝可以隨時收回),二是掌握廠衛系統,但是這套系統也基本不可能染指軍隊,強如劉瑾,進行變法時,也最多是軍隊進行審計,說一下財政虧空問題,而不能指揮軍隊,進行軍事任免。

    加之天下太平,文官集團強大,宦官只有依附皇權才能生存。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朱厚照玩夠了,一道聖旨,就能滅了劉瑾;崇禎的話因為藩王即位,隱忍了一下,就很輕鬆誅殺魏忠賢。

    所以說不是魏忠賢不想謀反,是不敢謀反。他只能寄託於崇禎還願意用它。

  • 4 # 趙先生講歷史

    明朝的太監其實就是皇帝直屬的秘書,加外派工作組。明朝的制度不設宰相,最大化的把權力集中到皇帝手裡。但是除了朱元璋和朱棣這種雄才大略的超人,後來的皇帝根本沒有精力和能力去掌控如此大的權力。所以文官們透過各種手段把權力從皇帝手裡拿了過去。皇帝為了對抗文官,只能培養太監作為自己的代理人。

    魏忠賢的權力來源,完全是由於明熹宗,而不是像趙高那樣來源於同胡亥的密謀。朱由校是合法的太子登基,所以魏忠賢完全是依附於皇帝,而不是相反,這與趙高和二世的關係有重大不同,倒是跟和砷與乾隆的關係差不多。朱由校一死,崇禎即位,魏忠賢輕而易舉就被掃除了,這更是證明了這種依附的關係。另外還有魏忠賢的個人素養等方面影響。明朝時期的宦官,早已沒有了過去的那種地位,也沒有了那種膽量。宦官已經成為皇帝牢牢掌握的工具,它們有多少權,都是皇帝賜予的。

    魏忠賢的權侵朝野有一個基本前提,就是皇帝的支援,絕對是響噹噹的的“大老虎”。明代宦官掌權與唐代不同,沒有軍權、更不操廢立大權。崇禎對魏忠賢是先剷除其他黨羽。在閹黨中,第一個倒黴的是兵部尚書崔呈秀。他不僅位高權重,而且手握兵權,一直是魏忠賢最得力的助手。所以,崇禎就把矛頭首先指向崔呈秀,利用閹黨的內部矛盾,迫使他於十月初辭職。崔呈秀的垮臺,既斬斷了魏忠賢的一條臂膀,又發出了一個政治訊號——魏忠賢快要完蛋了。

    於是,許多官員聞風而動,攻擊的矛頭也開始直指魏忠賢。十月二十六日,嘉興貢生錢嘉徵上疏,公開聲討魏忠賢的“十大罪狀”——“並帝、蔑後、弄兵、無君、剋剝、無聖、濫爵、濫冒武功、建生祠、通關節”!

    自從天啟四年(1624年)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以來,還沒有人如此公開尖銳地彈劾魏忠賢。想當初,楊漣上疏彈劾時,魏閹就是用痛哭流涕取得天啟的同情和支援,從而反敗為勝的。不過,他這一次卻是失算了:崇禎似乎根本不相信他的眼淚,反而讓人當場宣讀錢貢生的奏疏,還要魏忠賢洗耳恭聽,魏忠賢當時的心情如何,就不難想象了!

    魏忠賢實在是受不了這種“羞辱”,立即稱病辭職。在權力場上,“病”真是一個好東西,說有就有,說沒有就沒有。魏忠賢本來是想以“病”為託詞,躲過這個風頭,好以退為進。沒想到,崇禎竟然來了一個“將計就計”,命他去白虎殿為天啟守靈。

    這時,魏忠賢就像一個輸紅了眼的“賭徒”似的,上疏辭去爵位、誥券、田宅。崇禎倒好,也來了一個“得理不饒人”,竟然全部批准,並趁機對朝廷的人事安排進行調整。

    這一次,魏忠賢是徹底失算了!魏忠賢雖然老奸巨滑,卻忘記了官場上的一條“鐵律”——只有錦上添花,沒有雪中送炭。或許魏閹自作聰明,想以退為進,伺機東山再起;或許他高估了自己,沒想到自己會有那麼多對手。無論如何,他走了一步“臭棋”!

    現在,魏忠賢既然已經是一條“落水狗”,許多人便趕來痛打。於是,討伐魏閹的奏章就像雪片一樣飛進皇宮,送到崇禎皇帝的龍書案旁。或許,崇禎要的就是這種效果!這也是中國傳統政治的特點:幾年前,鎮壓東林黨人時,天下人都是口誅筆伐,幾乎是人人喊打;對魏忠賢,則是歌功頌德,無以復加。

    最後,對魏忠賢進行“總清算”的時機成熟了。十一月一日,崇禎公開宣佈魏忠賢的罪行:

    “朕聞去惡務盡,馭世之大權;人臣無將,有位之炯戒。中國家明懸三尺,嚴懲大憨,典至重也。朕覽諸臣屢列逆惡魏忠賢罪狀,俱已洞悉。竊思先帝以左右微勞,稍假恩寵,忠賢不報國酬遇,專營私植黨,盜弄國柄,擅作威福,難以列舉,略數其概??”

    結果,魏忠賢被髮配到鳳陽祖陵,客氏被送到浣衣局,他們的家產也全部被查抄。沒幾天,就雙雙自殺。

    現在的一些影視作品中,把明朝太監寫的非常厲害,隻手遮天。但是,明朝相比之前的唐朝有個很大的差別。唐朝太監是真正掌握了兵權的,因此可以結交權貴,反過來挾持皇帝。

    而明朝,以皇帝之下的內閣、六部、言官三層機制,太監的權力其實相當有限。而魏忠賢魏公公為什麼能夠這麼囂張呢?其實是源自天啟皇帝對他的信任。正是有了皇帝的信任,魏忠賢才能手握大權,才能對文武百官為所欲為。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魏忠賢的政令也就沒有人理睬了。

    所以,一旦換上一個對魏忠賢沒什麼好感的崇禎皇帝,魏忠賢的風光也就到頭了。皇帝根本不需要“鬥”這個太監,因為這個太監的權力全部是皇帝給的,皇帝一句話收回權力,魏忠賢就成了軟腳蝦。。明朝內閣大臣和皇帝鬥,背後還有祖宗家法、有滿朝大臣、有那“亢聲直言”的美譽給他支援,至少還有鬥下去的底氣。魏忠賢一個太監,在聖人文章裡面也是上不得檯面的,他憑什麼和皇帝鬥?

    魏忠賢要想繼續隻手遮天,唯一的辦法是把皇帝控制住。無論是花言巧語迷惑住,還是威脅住,還是直接用武力軟禁徹底變成傀儡。問題是,崇禎皇帝本身也是很有城府,狠辣而寡恩。魏忠賢最初可能就是想花言巧語迷惑他,重崇禎表面上不動聲色,其實暗中已經做好了收拾他的準備,快得魏忠賢來不及豁出去拼(他也未必有決心拼)。於是,一旦皇帝佈置好了後手,魏忠賢就只有乖乖等死了。

    這要感謝朱元璋和後來的朱棣,全仰仗明朝獨特的政治體制,超級中央集權制。只可惜崇禎皇帝殺魏忠賢,是個失敗,崇禎打破了平衡,變成了皇帝一個人對付一朝腐朽文官。在明朝前中期,明朝文官並不是鐵板一塊,內閣和首輔之間時有摩擦,到了崇禎一朝,東林黨的崛起,造成了從內閣到六部全是東林黨人,整個文官集團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最能吵吵的朝代之一,但是皇帝從沒有一個被架空。這要得益於明朝的政治體制。朱元璋利用胡惟庸廢除了宰相制度,過去由宰相管理國家,相權代表的文官集團承擔了很多工,皇帝的政令如果沒有宰相的同意,是無效的。很著名的栗子,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聖旨就被宰相趙普駁回過。(不要看電視劇裡皇帝下聖旨基本都特麼忽悠人的)而勞模朱元璋同志把宰相的活也自己幹了,主要是朱同志體力好,加上童年和青年豐富的經歷,批改萬把奏章感覺so easy,而且老朱同志對權力控制慾望極強;老朱同志創立了錦衣衛監控大臣,宋濂請客,第二天老朱皇帝問宋濂:請客啦?宋濂老實,就一五一十的告訴了老朱。老朱笑道:宋老師果然厚道。讓人拿出了一幅畫,畫的就是宋濂昨天請客的場景。宋濂嚇出了一身冷汗,大半夜自己家蹲了個錦衣衛,還畫了一幅畫,自己竟然渾然不覺。所以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文官集團很弱勢,宦官更不用說了,老朱同志眼裡這幫傢伙只能搞搞衛生啥的。

    到了朱棣同志時代,這位同志雖然體力好,但是實在比不上老朱。於是創立了內閣,相當於宰相,但是有三個人:首輔和次輔。但是首輔的等級卻很低,只有四品,而不是一品。加上朝中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這其實就是內閣和六部之間有矛盾。同時設定了司禮監(宦官),司禮監保管著一樣很重要的東西——皇帝玉璽。內閣和司禮監之間又存在著天然的矛盾。很多人會問東西二廠不是很牛逼麼,東西二廠是朱棣設定來監控錦衣衛的,但是你記住司禮監太監是皇帝身邊的人,間接控制東西二廠。自朱元璋後,明朝錦衣衛只出了一位牛逼的指揮使,就是嘉靖年間的陸柄。這樣一個制度制約,皇帝,文官,宦官;三方勢力中任何兩方結合,另一方就是弱勢。這三方中,文官曆來讀書清高,不屑與宦官結合,太監有嫉恨文官,畢竟是身殘了,心理難免有點扭曲。只有一個例外;就是張居正和萬曆的大太監馮寶,兩人聯合打造了一個超級明帝國。皇帝就是這三種力量中最重要,最靈活的一股力量,並且法理居於二者之上。明朝皇帝有時候拉攏太監打擊文官,比如正德帝朱厚照,有時候拉攏文官打擊太監,比如朱載??,有時候對兩者都打擊,例如朱元璋和嘉靖皇帝朱厚?小?/p>

    有了這個制度,內閣就要幹一件事,就是培植自己的勢力,甚至爭取到教育太子(未來皇帝)的職務,文官集團想控制一個皇帝。這樣形成文官集團,到了天啟皇帝,這位同志是個活魯班,但不是個好皇帝。把朝政交給了乳母客氏和魏忠賢,此時朝中文官以東林黨為主(這裡要說一下,明朝亡於文官之手)。魏忠賢把持著朝政,文官集團勢力很弱,因為皇帝站在了宦官這邊。天啟皇帝死後,崇禎上臺。為了穩固皇權,聯合文官打擊魏忠賢。過去沒人敢彈劾魏忠賢,現在皇帝倒向了文官集團。文官集團立馬上奏,彈劾魏忠賢,崇禎皇帝逐步削弱魏忠賢的勢力,最後將客氏和魏忠賢該殺的殺,該流放的流放。崇禎能夠扳倒魏忠賢除了他自己,還得益於這種政治制度。

    不過,崇禎沒有看清一點,制衡!明朝東林黨的文官集團是集體腐敗;這幫人天天只能唾沫星子亂飛,但是對於實幹,例如民生、邊防、政治毫無建樹。袁崇煥的死也基本上是因為文官集團。如果崇禎換成朱元璋,保證整個朝堂幾乎全都要死。

    魏忠賢雖然專權,但是侵佔的是文官集團的利益。對於邊防、稅負等等,魏忠賢還是能夠分得清的,在北方的邊防對付韃靼瓦剌和後金(清),還是比後來的東林黨文官們清醒的。東林黨文官接管了朝廷後,集體對付皇帝。要打李自成,國庫空虛;皇帝向老丈人借錢,皇帝老丈人拿出了兩年俸祿,等李自成進北京,一番拷打,文官們交出的金銀相當於整個明朝5年的收入。從崇禎老丈人家搜出來的就有幾千萬兩白銀。明朝末年的文官其實更像今天某些嗷嗷叫到處亂噴的公知;整天批評卻毫無建樹,只知道窩裡橫。

    崇禎皇帝最大的敗筆就是殺魏忠賢。魏忠賢的權勢滔天是皇帝賦予的,他是朝局中平衡文官勢力的重要力量,他在,文官不能隻手遮天,朝局還能穩定,稅賦還能基本正常。崇禎被東林黨人迷惑,上任就殺魏忠賢,魏忠賢不過是皇家豢養的一隻狗,殺來簡單,可是朝局自此失衡,文官勢力獨大,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稅賦不能正常徵收運轉,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財政崩潰,流民四起。歷史是文人寫的,東林黨正是大明文人的主要力量,受魏忠賢壓迫多年的東林黨自然要不惜筆墨在史冊中寫盡魏的不堪,何況魏本身也是行不正站不直呢?翻閱大明史料,有時候會想,如果魏忠賢不死,明朝會不會多挺幾年?可見,帝王的平衡術還是很有用的,可惜崇禎沒有學會。補一句,讀史書可以參考不可盡信,首先,史是文人編撰的,文人是一個階級,這說明史書不過是僅僅代表一個階級的說法而已,其次,司馬遷等等,拋開個人品行不說,其寫史也只是一家之言,侷限性很大,難免偏頗,第三,史是由統治階級主持編撰的,自然為統治階級服務,這樣你就會理解為什麼清朝編撰的明史中朱元璋的畫像很醜,為什麼岳飛死了,秦檜成了千古罪人,趙構卻沒有任何責任,所以,崇禎殺了魏忠賢,魏忠賢理所當然就是一個萬惡之人,不過一個偶然得勢的閹人,在史官的筆下,文人的口中,哪裡會有一丁點兒的好?

    回答這個問題從魏忠賢自身和崇禎三方面條件說起。魏忠賢和崇禎的出身,自身條件,及外界對他們的看法決定。

    1、出身:魏忠賢出身貧苦人家,可以說是貧農出身,太監當權誰人?名不正來言不順。誰幫助太監掌權,在那個禮法森嚴的國家多半會被說亂臣賊子,是助紂為虐。要被萬人唾棄的。而崇禎那是根正苗紅的皇族後裔,真龍天子沒得說,大家都認可的身份。而且多少王公大臣捧著,眾望所歸的天子。支援天子剿滅魏忠賢是正義的行為,為天下人所敬仰的。

    2、自身條件:自身條件而言,崇禎從小是皇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從小熟讀兵書也懂治國之道。治理國家看奏章都不成問題。從小學習為職業生涯打下良好基礎。而魏忠賢呢?從小進宮做了太監,誰會培養太監從小治國理政,教他學習?這不亂了規矩了嗎?皇帝也不傻,防著太監都要閹割了,防止霍亂後宮。所以魏忠賢從小不認字,掌權看奏章都要找認字的人念出來,自己再做裁決。這文盲啊!不認字不會寫字,這怎麼治理國家,國家不得被搞沒了?另外崇禎也是根正苗紅,從小接受政治薰陶,王宮大臣,上流社會的政治遊戲也經歷過,從小就生長在那個環境,三叔四嬸二大爺都是皇親國戚,諳熟政治技巧。魏忠賢呢,家徒四壁,從小進宮,親人是幫不上什麼忙的,沒有皇親國戚,你說這能和崇禎比嗎?

    3、外界對他們的看法:眾所周知,外界對崇禎是寄予厚望,袁崇煥,祖大壽,洪承籌啊開始對崇禎也是忠心耿耿,開始是這樣。大明子民也希望有一個好皇帝,翹首以待崇禎能有所作為。都衷心擁護崇禎。魏忠賢呢?大家都恨不得人人得而誅之,他的錦衣衛搞得人人自危,恨不得分分鐘秒殺了魏忠賢。所以外界自然認可支援崇禎皇帝討厭魏忠賢。

    這樣兩下一比較,失民心的是魏忠賢,得人助的是崇禎。你說崇禎能失敗嗎?魏忠賢能鬥得過崇禎嗎?恐怕魏忠賢早激化矛盾,百官民眾想除之後快了吧。

    為什麼天啟上臺時完全被奸臣控制,自己都三番兩次被奸臣從宮中抓走,自己母親被人從身邊趕走,奸黨遍佈朝堂,奸黨們甚至公開表示“朝庭是我們的。”“不跟我們走的人會死得很難看""皇帝是個屁,他自己說的話,寫的聖旨都不算數,只有我們大臣代表皇帝說的話,寫的聖旨才算數。"一一原話“眾正盈朝"“不同道,皆奸邪。"“擬旨專責朝臣,不得出於中宮(皇帝)。但天啟非常聰明,先扶植廠衛(魏忠賢)勢力,再拉攏受東林排擠的文官組成帝黨(東林口中的閹黨),終於殺了盤據朝堂的東林七奸,奪回了朝政,於是稅收得上來了,可以給災區免稅,還發點賑突,民變少了,把當時的闖王抓了。軍隊有餉了,邊疆穩定了。

    崇禎則完全相反,政治智商為負數,一上臺就殺魏忠賢,雖是皇室一條忠狗,也不是不可以殺,但你也得先把魏手中勢力完整接過來再殺,結果廠衛荒,文臣強,諸事皆壞,怪誰?死前方悟:“若魏公在,國事必不至如此。”後悔藥可是沒有。二是重用了最無恥的國賊一一明朝秦檜袁崇煥,袁上位大肆索餉,掏空國庫,重用私人,把國家軍隊遼鎮搞成私軍、軍閥,私下與敵談和,殺害抗金名將,搞壞東江,讓敵無後顧之憂,賣糧資敵讓敵有了繞道的糧草,調走薊鎮精銳趙率教部,又裁重要關口喜峰口1萬兵,讓薊鎮殘破,喜峰口不設防。後金攻破喜峰口,又逼趙率教還鎮,敵軍只有四十里,趙軍要走幾百裡,毫無疑問趙軍中埋伏而亡。敵軍被阻薊門關,袁又跑到薊門,幫敵軍調走到北京線路薊門、三河、通州的所有明軍,幫敵人開啟攻向北京的通道,自己縮在薊州城裡放敵軍透過薊門關,直殺北京,在北京地區燒殺搶掠執行三光,在老百姓的強烈要求下,崇禎才不得不把他的大忽悠親信袁崇煥剮三千刀,當老百姓還不解氣,人人想生吃袁肉,人們都願意花十兩銀子(相當於現在人民幣8千元)的巨資買袁一片肉(10克不到,比黃金貴多了)生吃。崇禎第三個大的失誤就是聽東林奸臣的,減商稅加農稅,富人不用交稅,窮人賣兒賣女也得交稅,更變態的是對又受災又戰亂的西北災區,不反不賑災免稅,反而收正稅,甚至出動邊軍收稅,觸及國家滅亡的底線,置西北數百萬災民於死地,於是西北老百姓跟著李自成、張獻忠滅亡了明朝。

    明朝太祖、成祖兩代建章立制,逐步形成了現代企業治理制度。槍桿子裡出政權,皇族和軍功貴族集團組成了股東會,透過五軍都督府等機關把握國家軍事建設。皇帝和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們組成董事會,皇帝是終生制董事長,出任五軍都督府左都督、右都督、都督同知的軍功貴族集團成員是非終生制董事,他們集體掌控國家的命脈,是明朝的最高權力機關。

    1380年明太祖罷中書省,廢丞相,親理政務,但是力不從心,故設立四輔官來輔佐政事,但這項制度效能不彰,1382年七月被廢。十一月,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又設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品秩皆為正五品。明成祖登基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由此成立內閣。

    內閣只為皇帝的顧問,奏章的批答為皇帝的專責。內閣大學士一職多以碩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擔任,只照皇帝意旨寫出,稱“傳旨當筆”。明仁宗增值謹身殿大學士。宣宗時期,由於楊溥、楊士奇、楊榮等三楊入閣,宣宗批准內閣在奏章上以條旨陳述己見,稱為“票擬”制度。明初,內閣無實權。之後內閣地位逐漸升高,許可權逐漸增大,到明世宗時,內閣終躍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後,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自此,內閣成了中央最高的的決策機構,內閣閣員就是明朝的經理班子,首輔是總經理。

    明朝在中央和南京各設定吏、戶、禮、工、刑、兵六部,與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書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廢丞相之職,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設一個尚書,兩個侍郎,原有的各科尚書降為郎中。各部尚書和侍郎的官階也上升。其中以吏部最為重要,戶部人員最多,禮部與工部地位較低。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和鴻臚寺。大理寺與刑部和都察院合為三法司,其職權與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長稱為大理寺卿,九卿之一。其餘四寺卿職權較低。太常寺負責祭祀禮樂,隸屬於禮部;太僕寺管理馬匹,隸屬於兵部;光祿寺負責壽宴、進貢等,隸屬於禮部;鴻臚寺負責朝會、賓客(外吏朝覲,諸蕃入貢)、吉凶儀禮。

    六部、五寺是明朝的執行機關,相當於現代企業的業務部門。

    朱元璋為吳王時,始置御史臺,設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1380年,罷御史臺。1382年更置都察院,設監察都御史八人。分監察御史為浙江、河南、山東、北平、山西、陝西、湖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四川十二道,各道置御史三到五名,稱為十二道監察御史。監察御史都駐在京師,有事帶印出巡,事畢回京繳印。1403年,改北平道為北京道。1420年,罷北京道,增設貴州、雲南、交趾三道。1425年,稱行在都察院。1435年,罷交趾道,始定為十三道。正統年間去“行在”字。

    六科,負責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洪武六年,設給事中十二人,秩正七品,是分為六科,每科二人。洪武二十四年,更定科員,每科都給事中一人,正八品。六科官職品級雖低,然職權很高。他們有“封駁權”,可以不贊成皇帝的意旨。

    都察院和六科負責監督明朝所有的官員,甚至於皇帝,是明朝的監事會。

    土木堡之變發生的時候,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等很多高階軍功貴族陣亡,不少家族絕後,董事會實力從此式微。

    明中葉以後,內閣、六部、都察院、六科已經合流,組成了強大的文官集團。政局穩定性失去平衡。

    而明朝皇族不能參與朝政,後族都是平民出身。所以皇帝為了讓政局平衡,不得不依靠宦官組織和特務組織,也就是司禮監、東廠和錦衣衛等。

    司禮監設“掌印太監一員,秉筆、隨堂太監八員,或四五員??司禮監提督一員,秩在監管之上,於本衙門居住,職掌古今書籍、名畫、冊葉、手卷、筆、硯、墨、綾紗、絹布、紙剖,各有庫貯之。選監工之老成勤敏者掌其鎖鑰。所屬掌司四員或六七員,佐理之。並內書堂亦屬之。又經廠掌司四員或六七員,在經廠居住,只管一應經書印板及印成書籍、佛、道藏、蕃藏,皆佐理之”。可見司禮監下屬的經廠,完全是一個掌管刻書及書籍版片的專門機構。其規模隨著司禮監權力的不斷擴大而擴大。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以司禮監秉筆太監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擔任,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除此以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錦衣衛撥給,分為子醜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著皂靴,穿褐衫。

    錦衣衛,明朝專有軍政蒐集情報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為太子朱標繼承大統而鋪路,朱元璋下令焚燬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明成祖時,錦衣衛又得以恢復,並由北鎮撫司專門處理詔獄。有明一代,錦衣衛一直存在。錦衣衛直接聽命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如在萬曆北韓戰爭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司禮監、東廠、錦衣衛的權利是皇權的衍生。魏忠賢只是司禮監和東廠的首腦之一,在明朝多重製衡的政治結構下,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完全掌控全域性。一旦失去皇權的庇護,瞬間就會粉身碎骨。

  • 5 # 歷史的小學生

    天啟帝病重期間,魏忠賢就想效仿西漢王莽“居攝”朝政,“居攝”就是因皇帝年幼不能親政,由大臣代居其位處理政務。 妄想借天啟帝不能署理朝政之機陰謀作亂。但魏忠賢的如意算盤根本不符合“居攝”的條件,第一,天啟帝雖然病重,但並非年幼;第二,天啟帝已決定讓朱由檢(崇禎帝)繼承大統,國有儲君,況且朱由檢當時已年滿17歲,亦非幼主。第三,從未有太監“居攝”的先例。因此,內閣大學士施鳳來以“居攝遠不可考,且學他不得”為由勸阻。天啟帝駕崩後,魏忠賢單獨把親信、兵部尚書崔呈秀叫到一邊密謀篡位自立。而崔呈秀以“恐外有義兵”為由力勸魏忠賢打消這個念頭。就這樣,才沒有發生魏忠賢謀反的事件。

    應該說,就明朝的政治制度而言,施鳳來和崔呈秀的擔憂不無道理。明朝的太監看似權力很大,威福自操,但實際上他只是皇帝的代言人,他的權力也都來自於皇帝,皇帝掌握著政務的最後決定權。

    另外明朝還有一種特殊的政治制度,就是票擬和批紅。票擬就是內閣對全國官員進呈的奏章在皇帝查閱之前,經過集體討論而進行的批示。而批紅就是宦官在內閣進呈的票擬上用硃筆批示,作為皇帝最後的裁決。批紅雖然是經宦官之手,但宦官在批紅之前必須要經過皇帝同意,而且大多情況下,宦官在批紅時,內閣及皇帝是必須在場的。這樣一來,就杜絕了宦官藉機篡改皇帝旨意的機會。

    最後談談崔呈秀擔心的“恐外有義兵”,我們知道,在明朝中後期,太監充當監軍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但這個只不過是皇帝監視軍隊的一種辦法,並不是真的委任太監去統轄軍隊,軍隊的統領權仍然牢牢掌握在將領手中。

    魏忠賢既不能假傳聖旨,又不能干涉軍隊,內部還有寵大的文官集團對他恨之入骨,因此,他即使真的謀反,也難逃失敗的結局。

  • 6 # 日慕鄉關

    為什麼魏忠賢不造反?這涉及到另外一個更加廣泛的問題:中國歷史上握有大權的太監眾多,造反的太監很少。

    為什麼太監不造反呢?

    因為太監造反沒有用,眾所周知,太監是有生理缺陷的人群,造反做了皇帝也無法延續子嗣,冒著這麼大的風險造反,最終只坐那麼幾年,不划算。

    但這並不代表太監沒有權力的野心,只不過他們的野心透過另外一種方式表現出來,那就是扶植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皇帝。

    中國歷史上太監起源很早,甲骨文中已有相關的記載,殷商時期的“寺人”就是太監,但早期的太監並非全部閹割,直到西漢才完成改造。東漢時期太監達到第一個權力巔峰,“十常侍”一手遮天,玩弄小皇帝於股掌之中,以至漢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這種狀態正是他們所要的結果,端坐皇位的帝王是他們的傀儡,權力掌握在自己手裡為所欲為。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是太監權力的另外一個高峰,他們把持朝政,排除異己,發展到後來連皇帝的繼承權也被他們控制,比之“十常侍”不逞多讓。發生於公元835年的“甘露之變”就是這時期皇帝大臣太監矛盾激化的集中體現,此次事變死於太監手裡的大臣有一千多,滿朝文武竟然被太監用武力解決了,實在是咄咄怪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雖然是泥腿子出身,但歷史書還是看過幾本的,早早定下祖訓:“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但這塊鐵牌子還是毀在後人手裡。王振、曹吉祥、劉瑾、汪直、馮保、魏忠賢。。。一個比一個來勁。

    好在朱老八歷史學的好,用錦衣衛分散了一部分權力,用言官制衡著權臣的做大,把兵權牢牢抓在手裡,避免了唐朝神策軍為太監控制後為所欲為情況的出現,所以明朝太監再大,皇帝抬手就給拍死,魏忠賢也不例外。

    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再好的制度也抵不住人性的敗壞,十七歲的崇禎能快速扳倒老謀深算的魏忠賢,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據說繼位後連宮裡的食物都不敢吃,而魏忠賢的基友客氏更是私藏宮女,準備學呂不韋奇貨可居,可見他們並非對最高權力沒有圖謀,只是遇到了硬茬沒有得手而已。

    但崇禎雖然扳倒了魏忠賢,卻沒有能力拯救大明。這與明晚期的官場生態有極大關係,明朝中期以前,雖說屢有太監專權,但朝堂上的大臣們還能守正不阿,更有首輔大臣傾力輔佐,到了萬曆以後,大臣和太監沆瀣一氣,所謂的黨爭淪落為權力之爭,大家上臺第一件事就是撈,魏忠賢倒臺後,東林黨人抓住機會快速填補了權力真空,趕走一隻虎,迎來一群狼,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崇禎只能繼續使用太監,實在也是無可奈何。

  • 7 # 白雲山水居

    魏忠賢不謀反,是不具備謀反的條件;並且他本來也不想謀反。

    首先,從明太祖朱元璋起,就立了嚴格的規矩,可以說是寫進了憲法的。宦官不能參政議政,更不允許干政。所以從政治上來說,魏忠賢在朝廷中是站不住腳的,除了宦官們,可能只有極少數腦袋有病的人才願意追隨他。就是這些極少數人,都肯定是阿諛奉承之輩,無非都是為了榮華富貴,沒有真材實料的才幹的。所以從政治上是沒有優勢的。

    其次,魏忠賢從小是個市井無賴,沒有文化,更不要說有政治抱負和戰略眼光了。只是看見朝廷其他宦官混得不錯,自己又沒什麼本事,才進宮當了太監,就是為了風光一把。進宮後,他靠著豐富的社會經驗,拍馬屁慢慢地混到了皇帝身邊。到朱熹宗即位時,他已經站住了腳跟,開始公開攬權干政了,但是大家要注意,他只是控制了從朱元璋開始就設立的特務機關東西兩廠,雖然可以收拾一些他羨慕嫉妒恨的大臣,但他沒有實際的兵權,兵權仍然控制在皇帝手中。說白了就是能在私底下搞些小動作,但還是沒有跟皇帝叫板的實力。所以魏忠賢是不具備謀反的條件的。

    再有,他控制的特務機關,名義上是替皇帝監視和控制臣子們的,但實際發展到後來就是濫殺濫抓,大臣們都是對此恨之入骨的,所以表面上大家都對魏忠賢是唯唯諾諾,但心裡都恨死了他。也因此他根本不具備大臣們跟隨他的條件。沒有人支援,沒有人來給他賣命,沒有人站出來給他吶喊,他肯定也是不敢謀反的。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個最基本的條件他都沒有,也是他不敢謀反的原因。

    何況,魏忠賢本來也不想謀反,他就是想風光一把,因為他知道自己沒那個本事,所以才瘋狂的打壓不滿意他的人,最後也只能坐等被崇禎皇帝來殺他了。何況崇禎皇帝也是一個好皇帝,只是他登基的時候,朝廷已經爛到骨子了了,積重難返,大家都知道,任何一個好皇帝身邊的太監都是唯唯諾諾,每天戰戰兢兢的,哪容得你胡來,所以殺魏忠賢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 8 # 庭州行者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瞭解一下明朝宦官的情況。明太祖朱元璋曾經規定,宦官不得干政,因為這個規定,所以一直到明宣宗時期,明朝一直沒有出現過能夠左右朝政的“大太監”。

    然而,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期,明朝歷史上第一個干政的太監出現了,他就是王振。王振做過最囂張的事情,莫過於將朱元璋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牌子公然銷燬,大臣無一敢言。王振之後,明朝陸續出過幾個大太監,比如劉瑾,魏忠賢。

    但是,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那就是,這些太監雖然一手遮天,但是,只要皇帝想收拾他們,那是不用飛吹灰之力,比如劉瑾,朱厚照一道聖旨,就讓他回了老家;而崇禎皇帝繼位不到兩個月,權傾朝野的魏公公便敗下陣來。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因為明朝的宦官本身並沒有太大權力,之所以有太監能夠權傾朝野,靠的是皇帝對他的“信任”而不是他本身職位所具有的權力。所以,大臣依附他們,本質上是向皇帝因為信任而下放給他們的一部分皇權屈服,而不是太監本身。

    這句話看起來很抽象,在此舉例說明一番。東漢後期的宦官專權情況也很嚴重,這些太監甚至能對皇位產生威脅。他們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能量,是因為他們掌握的權力,是制度規定的。比如知名的十常侍,其中就有職位是專門掌管軍隊的。所以,此時,由於皇權尚未完全擴張,太監可以利用自己的職位而獲得硬實力,對皇位產生威脅。

    而明朝時期,太監基本上不掌握軍隊。明朝太監中最重要的的是司禮監掌印太監,其具體職責就是給皇帝的各種命令上蓋上印章以表示生效。這個權力本身是皇帝本身的,只是皇帝將其分配給太監代為行使。當皇帝昏庸時,太監就可以利用批紅權來“偽造”皇帝的意思。所以,從本質上說,明朝太監之所以能控制大臣,不是因為他們本身很厲害,只是因為他們的背後站著皇帝。

    魏忠賢同理,只要看魏忠賢的職位,會發現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他之所以能夠權傾朝野,就是仗著天啟對他的信任,而大臣們歸順他,也是因為他後面是天啟。當天啟皇帝去世,新皇帝繼位後,魏忠賢那些來源於皇帝信任而產生的權威也就隨著消失。這樣一來,他基本上是不存在任何能量了,因為大臣們本身就不是效忠魏忠賢,現在皇帝換了,皇帝不信任魏忠賢了,大臣們自然是不懼他。

  • 9 # 寺塢

    不是不謀反,只是在奪權路上棋差一招敗北。崇真當上皇位也是快了一步奪了兵權要不就是個傀儡。當上以後權力在手,支援的人多,所以魏總其實這時候己經是外強內幹了。要不說殺就殺了?

  • 10 # —只道是尋常

    要說明這個問題就要了解一下明朝的太監問題,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鑑於漢唐兩代宦官專權禍亂朝政下令宦官不得干政並御筆親書鐵牌掛於宮門之上並寫進皇明祖訓要歷代皇帝永遠遵行,以發令形式禁止太監參政,所以明朝前期太監地位低下,成祖永樂皇帝因繼位過程中太監立下功勞,遂逐漸信任太監如著名的鄭和即使代表人物,後來歷代皇上寵信太監導致出現了最大的權奸九千歲魏忠賢。

    至於魏忠賢在明熹宗時期為何那麼得勢,主要是因為明熹宗聽之任之,無形中給他放權了。畢竟是皇帝給其放權,而不是魏忠賢真正的把實權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二者的區別大了去了。這是個權利問題,魏忠賢的權利來自天啟,崇禎收拾他時候天啟已經駕崩,他沒有實力和現任的皇帝抗衡,換句話說的他權利皇帝可以給你,也可以隨時收回來,他不能凌駕於皇權之上,這個他自己也知道,所以崇禎收拾他的氣候只好乖乖束手就擒,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崇禎一上臺,魏忠賢那麼快就玩完了!魏忠賢沒必要謀反,他作為宦官,沒有子孫,所以也沒辦法開創魏家天下,如果他謀反了,他的尷尬將來一定和武則天差不多,沒有繼承人。其次,他把持皇帝做九千歲,其實已經和當皇帝差不多,卻又不需要冒太大的政治風險。所以他選擇不謀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次“胖五”兩年後成功復飛,舉國歡慶,舉世震驚,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