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毒刺劍客

    德意日三國結成軍事同盟後,羅斯福總統下令停止對日石油供應,此時日本的石油儲備只夠用一年半,也就是說如果得不到新的石油供應,日本的工業生產和侵略戰爭可能都要停止,於是東京大本營決定鋌而走險,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日軍對東南亞發動了全面侵略,佔領石油和橡膠產區,靠掠奪來維持石油供應。

    但是隨著太平洋戰爭美日雙方實力的此消彼長,尤其是中途島戰役後,日本海空軍損失慘重,海上交通線被切斷,佔領的東南亞石油產區也再次易手,日本本土石油告罄。就在此時,日本的一名科學家提出了“松根石油”,就是把松樹根進行提煉,獲得類似燃油的成分。“松根石油”讓日軍大本營貌似看到了希望。於是日本政府號召全華人民開始挖樹根,幾乎要把日本本土的松樹挖光了。

    日本全民挖樹根,最後確實也練出了三萬多噸劣質燃油,日軍大本營就用這種劣質燃油,讓神風特工隊員駕駛飛機進行自殺式攻擊,這種燃油效能低劣,加註這種燃油的戰鬥機發動機經常無故熄火,所以很多自殺式飛機都掉到了海里。

    從東京大本營決定偷襲珍珠港開始,日本就開始走下坡路,最後竟然靠挖松樹根來煉油,可見日本的喪心病狂,實際上,二戰末期日本喪心病狂的舉動還有很多,也只有這樣變態的民族才會有最後的瘋狂,醜態百出的瘋狂。

  • 2 #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在戰爭前,主要是由英美荷蘭等殖民地出口日本石油的。說的更直白,就是東南亞產油國來供應日本石油。就說一個數據,就可見日本對東南亞的依賴了。在1941年的時候,荷蘭旗下的皇家殼牌公司的油田,在當年供應日本4890萬桶石油。說荷蘭戰前每年供應日本五千萬桶石油也不誇張。這還只是荷蘭一國等於供應量,更不用說英美的供應量了。

    筆者就以大和號送死部隊的載油量來說日本海軍對石油的依賴例子。大和號最後送死前,日本海軍德山染料廠將庫存的油罐底部的可謂是油渣部分的燃料給了大和艦隊,連大和在內,一共是10475噸燃料。而且因為日本軍隊的資源大多用於海軍,所以陸軍的在燃料使用上可以說很吃虧的。以日本坦克為例,一輛日本97式坦克重量是15.4噸,就算用油一噸,也比不上一艘驅逐艦的用量。以大名鼎鼎的雪風號軍艦來說,滿載的雪風號燃料是588噸。就一條雪風起碼吃掉陸軍500輛日軍97式坦克。最後看日本飛機,著名的零戰飛機,以零戰11型來說,零戰11型自身攜帶量是535升,就算加上副油箱也才865升。

    按照現在0號柴油一噸等於1176升來說,一艘雪風號軍艦的用油可以給800架零戰11型供應。

    雖然筆者的換算不算準確,但也可以說明日本武器在使用燃料上可以說是無底洞一樣的消耗。

  • 3 # 冰雹藍天

    1934年,由於日本侵略戰爭的擴大,日本在中國東北搞石油壟斷,這也刺激了美國,美國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但同時美國政府又不希望對日本採取全面石油禁運,但美日雙方的矛盾日漸加大,談判一度陷入僵局,迫於當前的形勢,美國開始考慮對於日本的貿易禁運和大範圍的經濟制裁。

    1939年,日本93%的石油依靠進口,而美國就佔了80%,其餘來自荷屬東印度群島,荷屬東印度群島是非常重要的的石油產地,日本緊盯這個地域,但是這個地區的石油開採都屬於外國公司,尤其以殼牌為最,在這一地區擁有經濟利益的國家也深感來自日本的威脅,紛紛加強軍事力量部署。

    美國成了非常尷尬的一個日本的石油支柱,一方面美國賣給日本石油供其戰爭所用,另一方面美國又反對日本利用石油對外侵略;但美國又擔心一旦禁運石油給日本,日本必然佔領荷屬東印度群島來獲取大量的石油資源,這對美國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1940年,歐洲戰場上德軍所向披靡,法國、荷蘭等紛紛戰敗,英國更是無暇顧及日本,儘管英國希望美國能全面對日本進行制裁,但是美國處於自己的戰略利益卻一味地表面上的制裁,實際上卻根本對日本沒有影響,這也就是所謂的““道義禁運,但表面上的石油制裁也讓日本感到有一天會出現的真的全面封鎖和禁運。

    1941年6月,日本做出了讓美國無法再忍讓的軍事部署,那就是放棄進攻蘇聯,暫不北上,但同時大舉南下進攻印度支那,企圖全面佔領荷屬東印度群島,這顯然嚴重挑釁了美國的底線,終於美國開始了對日本的全面禁運。

    1941年12月7日,為了佔領荷屬東印度群島,佔領整個東南亞,更是為了從蘇門答臘及婆羅洲返回日本石油運輸的安全,日本偷襲了美國的太平洋重要的海軍基地珍珠港,從此,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

    也正是如此,日本受到了更加嚴厲的經濟和石油的全面禁運和制裁,日本開始嚴重缺乏石油、橡膠等重要的戰爭資源,1944年,日本的飛行員訓練時間由原來的60小時縮減為30小時,後期直接取消了航空訓練,最終日本只能依靠松脂來獲取掠質的燃油,但同時還需要新增大量的更加掠質的酒精,日本的戰機不參加戰鬥,就正常的轉場一次就會損失多達40%的力量。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日本戰時雖然資源緊缺,但是它們仍然最低限度的保證了原油的供給,所以沒有淪落到德華人那種“油箱裡一滴油都沒有”的窘境。

    日本人的石油主要是與蘇聯合資生產、向美、英、荷、墨進口、以及戰爭全面爆發後從加里曼丹地區的掠奪。此外還有中國東北的頁岩油和日本本土自己生產的石油、臺灣的石油、液化煤等等。

    燃料方面日本人戰艦可以直接灌注婆羅洲粗加工原油作為重油燃燒,飛機前期使用的是正常汽油,後期則使用的是亂七八糟的酒精混合燃料。

    蘇聯的一些油田早在20世紀20、30年代就以合資採油的方式進行石油生產活動,1925年,蘇日簽訂《蘇日基本條約》,明確規定了“蘇維埃政府准許日本人與企事業團體在蘇聯領土內從事開礦、伐木及開發自然資源的活動。日本將庫頁島北部交給蘇聯,蘇聯則提供給日本在庫頁島北部勘測油田50%的租借權。”

    “薩哈林”是個俄語地名,大致就是我們熟悉的“庫頁島”和“千島群島”,日本則稱庫頁島為“樺太島”。庫頁島地區的油田,被日本租了45年,日本為此專門成立了“北樺太石油株式會社”專門經營薩哈林油田,其背後其實是日本海軍部。蘇聯到1944年3月才停止了這種合作,但日本人運走大約200萬噸原油。即便“諾門坎之戰”都沒有中斷這種原油合作,甚至戰後5年,蘇聯每年都要為日本提供5萬噸薩哈林原油。

    日本開採的這些石油總要分一半給蘇聯的,它們其實也支援了蘇聯的衛國戰爭,但無疑這讓華人民的抗戰雪上加霜。不過當時的日本也只是“貧油國”,並非“無油國”,他們自己也具有相當的產油能力。

    “日本石油會社”二三十年代已經統計出自己有300多平方公里的石油礦區,日本島並不是沒有石油。他們甚至還進口了美國的深井鑽機對石油進行鑽取。僅北海道一地就能年產7500噸原油,本州島年產22.6萬噸,臺灣提供3.2萬噸。不過日本30年代的石油消費量加上民間也只有180萬噸不到,可以說戰時勒緊褲腰帶,日本人勉強熬的住。

    庫頁島本是中國的土地,但成為了蘇聯與日本瓜分的政治犧牲品,此地產出的石油也加大了華人的傷害,這是種花家茶几上最大的杯具之一。

    中國撫順露天煤礦的油頁岩也是日本人的重點掠奪物件。他們發現這些優質煤炭上方擁有厚厚的油頁岩塊。含有豐富的油頁岩甚至能從山上往下滾著滾著就著火。早在20年代日本人就開始苦心開發撫順油頁岩,它的背後同樣是日本的海軍部,甚至直接設立了海軍研究所。

    日本人推測出了48億噸的儲量,並提供出2億噸的短期開採數目,預計可以提煉出1200萬噸石油。他們專門跑到英國和愛沙尼亞購買技術,並在撫順建立了頁岩油加工廠,該廠迅速成為日本的“國防工業”,生產的全部重油都由日本海軍購買。

    不過這種頁岩油由於當年落後的生產技術,導致燃燒效能比海軍從加里曼丹搞到的原油還差,常常導致軍艦鍋爐堵塞。這引起了海軍基層的抵制和憤怒,結果油頁岩專案負責人長谷清二引咎自殺。

    當時還發生了一件可笑的事情,工廠燃料課的課長阿部良之發明了酸洗高純精煉法,可以完全解決油品問題,但海軍部聽說這樣會減產10%,頓時不樂意了:“八嘎!10萬噸少1萬噸,100萬噸少10萬噸,1000萬噸少100萬噸,帝國的仗還打不打了!”結果拖到1943年才勉強湊合開始了酸洗。

    但阿部良之確實有兩把刷子,這個日本專家透過頁岩油工廠的廢水,發現了歐美人封鎖已久的“煤液化”技術,並開發生產了出了工業化成品,當時這項技術被稱為“人造石油工業”,德國方面也是透過這種方法獲得了大量燃料。由此,撫順煤炭為日本提供了每年估計為10萬噸的“人造石油”。

    撫順煤礦被日本人稱之為“無盡的寶庫”,露天煤礦以及油頁岩為日本侵略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燃料,它的作用甚至超過了日本人佔領的其它地方,為無數的日本戰車、飛機、戰艦提供了燃料。

    (順帶說一句,筆者的爺爺當年被日本人拉到這些煤礦中做苦工,差點成了萬人坑的枯骨,幸而得到八路軍的拯救。那種暗無天日的生活足夠每個華人顫抖又憤怒。)

    在戰爭沒有擴大之前,日本一直是西方原油的進口大戶,主要進口地是荷屬東印度以及美國、墨西哥三地。華人民的抗戰前期,這些國家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戰爭燃料,否則日本的資源完全不足以支撐對中國的機械化優勢。

    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在遠東建立了“標準真空石油公司”以及英荷“皇家殼牌”公司設立的“太陽”公司,一度佔有日本60%的石油市場,出售了巨量的石油,甚至催生了日本的石油化工革命。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荷蘭撕毀了《日荷石油協定》,停止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美國則在1941年7月對日本石油進行了徹底禁運。但當時保守估計日本國內還有800萬噸的儲備。不出預料,12月戰爭就爆發了。

    日本人很快就佔據了東南亞,包括荷屬東印度和殼牌在巴釐巴板的全部石油設施。儘管他們撤退時對其進行了破壞,但勤勞的日本工人迅速的就恢復了這些設施,並以非常快的速度投入到石油生產中去。他們甚至依靠戰前的情報開採出了一個舉世矚目的超大油田。

    不過加里曼丹地區的石油雖然龐大,日本人能開採回去的卻很少,大量的日本商船和軍用運輸隊被美國潛艇擊毀在運輸的途中,正如德國潛艇大西洋上發動的“噸位戰”一樣。

    可笑的是日本人認為美國潛艇兵都是少爺,吃不了苦,只會偷懶耍滑,怕死的要命,結果美軍潛艇部隊在二戰的表現極為出色,超過80%的運輸船被擊毀,另有9%被打殘。日本的石油掠奪只持續了1942-1943這一年的高峰,到1944年基本就啥事兒也別想了。船長們拒絕出海,因為“出去反正也是被擊沉。”

    被稱為“婆羅洲”的加里曼丹島地區油田很出名,自第一世界大戰之前,德華人就曾經大肆進口過婆羅洲原油。石油商人們覺得詫異,但化學家卻提醒:婆羅洲的石油含有大量的苯、甲苯等芳香烴成分,除了可以煉油,還能合成名為“密斑油”的硝基苯和苯酚、甲苯、二硝基甲苯,這些都是炸彈的原料,德華人在準備發動戰爭!

    日本人拿婆羅洲的原油主要兩個用途,一方面煉製成汽油和其它化工產品進行軍用,一方面直接加給軍艦當燃料。這是因為日本人很早就開發了軍艦重油燃料技術,他們拋棄了傳統的燃煤鍋爐。

    所以,被其它國家海軍當做助燃劑的石油,在日本人這裡成了主要燃料。從“長門”級戰列艦開始,日本人在軍艦上搭載了重油專燒鍋爐,此後日本軍艦燃料形式構成了“燃煤”、“半燃煤”、“重油”三種架構。

    但當時的世界,石油化工遠沒有今天發達,石油的作用巨大但有限,乃至於英國都不敢完全在軍艦上試驗重油專燒鍋爐。日本人這樣做,自然也負擔了大量的燃料壓力。錯有錯招,相比於從中國地區艱難運送煤炭補給海軍,還不如在加里曼丹巴釐巴板這樣的地方直接補充重油,省錢又省事。

    日本戰爭末期的燃油完全就是亂七八糟的,日本人致力於從任何他們能想象的到的東西中提煉油料,只要能燃燒就行。開始是黃豆、椰子、棕櫚、花生、蓖麻榨取油料,同時還從玉米、糖、大米、豆類中製取酒精,連民間的清酒都不放過,後期還用上了松樹根蒸餾松油。

    這些烏七八糟的東西被提煉並混合在一起,構成了日本飛機、坦克的燃油。那些能行駛到婆羅洲的戰艦更幸福一點,他們的重油鍋爐可以直接燃燒婆羅洲的原油,雖然很容易堵塞噴嘴,但比起亂七八糟的油料簡直不要好太多。

    飛機們不可能使用重油,但戰爭後期已經挑不了什麼了,前面說過的那種亂七八糟的混合油、酒精、再加上一點點汽油被加進了飛機的油箱中。這種做法增加了日本飛機的故障率,影響了作戰效能,美國曾經測試過日本的“四式 キ-84 中島疾風”戰機,油箱中加入了美軍的航空汽油,結果飛行效能差點破了P-51的記錄,飛出了689千米/小時的速度,且爬升效能和操縱度優於Mustang。真是扎古換個燃料秒變高達。

    整個二戰從醞釀到爆發,日本人在油料上總體來說始終處於被卡脖子的狀態,雖然他們獲得了蘇聯的合資石油、美、英、荷、墨的進口石油、本土和臺灣的自產石油、掠奪自中國的頁岩油和液化煤、加里曼丹的油田以及亂七八糟的提煉油和酒精,但島國就是島國,經營100年,瘋狂一時,囂張片刻,剩下的唯有一地雞毛罷了。

    只能說天佑中華!種花家那麼多油田,腳盆雞愣是一口都沒鑽出。

  • 5 # 桃花石雜談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的石油來源是哪裡?其實這個答案特別特別簡單,因為在二戰之前和二戰前期,為日本長期大量提供石油的國家主要就是一個,即美國。至於二戰後期,則主要是荷屬東印度油田。日本在戰前的石油來源

    日本直到今天還是一個在世界上有名的貧油國,該國幾乎所有石油都依賴進口。在二戰之前日本所面臨的也是同樣的情況,所以日本人在當時有著非常強烈的危機感,因為日本人深知現代戰爭是機械化戰爭,沒有石油,飛機、坦克和軍艦等現在戰爭的根本裝備都無法開動,甚至連槍支彈藥都很難生產,日本一天的仗也打不了,所以他們也一直在設法解決其能源高度依賴外國進口的命運。

    世界各國石油儲備,即使算上當時被其佔領的領土,日本也是絕對的貧油國

    當時日本因為透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先後將中國臺灣和庫頁島南部併入其國土,所以嚴格地說並非一滴油不產,但整個日本當時能夠中國產的石油每年只有20~30萬噸(150~200萬桶),不足其國內年需求量的10%,所以日本當時每年所用的300萬噸石油中有90%以上都依賴進口。比如從1937年到1940年,日本每年進口的石油數量分別為3687萬桶、3244萬桶、3066萬桶和3716萬桶(大約7桶等於1噸石油),其中來自美國的石油佔到80%以上,另外10%來自荷屬東印度油田,也就是現在印尼的油田。

    美國加州洛杉機的油田,二戰之前及二戰前期,日本所獲得的石油主要來自美國加州

    因此1931年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之後,立即加緊建設煤煉油工廠,頁岩油工廠,並大搞人造石油,還加緊建議煉油設施,因此當時日本的石油冶煉問題不大。但原油來源卻始終沒能解決,儘管當時日本也在中國東北地區展開了相當規模的石油勘探,甚至在後來年產量達到5000萬噸的大慶油田所在區域也進行過勘探,但因為其在石油勘探理論和技術方面都有侷限,所以並沒能發現大油田。

    不過憑藉在1940年之前和美英荷等國良好的關係,憑藉美國和荷蘭對其充足的石油出口,日本在戰爭前期在能源方面沒有遇到什麼問題。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的石油供應

    但在1941年,美英荷對日態度轉變,開始中斷了對日石油供應。這對於當時正在中國打得熱火朝天的日本來說不異於釜底抽薪,因此日本必需去尋找新的石油來源,以維持其戰爭所需。而這也就是太平洋戰爭的直接導火索了。

    被日軍佔領的荷屬東印度油田

    對這段歷史不瞭解的朋友可能會覺得奇怪,太平洋地區哪裡有石油呢?其實前文已經提到了,就是荷屬東印度地區,即現在的印尼。荷屬東印度是世界主要的傳統石油產區之一,在1940年,荷屬東印度油田年產量曾達到6500萬桶(接近1000萬噸)。

    荷屬東印度油田被破壞後起火燃燒場景

    而在日本攻佔荷屬東印度油田之前,荷蘭人曾有意將油田和大量煉油基礎設施破壞,使其產量大受影響,但日本人到來之後則立即著手修復,並動員其國內大量石油工人南下支援,到1943年時,荷屬東印度油田的產量又恢復到了4900萬桶,所以這幾年日本的戰爭石油消耗也基本得到了彌補。

    但因為從印尼到日本的石油運輸需要經過漫長海路,因此日本最後的失敗也正是來源於此。在1944年之後,美軍已經在海上對日軍形成了全面壓制,因此日本從印尼向國內運油的油輪被美軍潛艇擊沉的比例越來越高,到後期海上運輸基本完全陷入癱瘓,使日本本土的石油儲備陷於枯竭,日本也在這種困境中最終走向失敗。

  • 6 # 聯合防務

    第二個路子是自己想辦法倒騰出來一點。其中最主要的來源是庫頁島(日本稱樺太島),作為日俄戰爭的結果,日本根據《朴茨茅斯條約》佔領了庫頁島南部,同時獲得了北庫頁島的石油開採權,並在這裡發現了石油。1937年,庫頁島的石油產量達到19萬噸,佔日本自身石油產量的75%。

    第三條途徑則是東北的油頁岩。油頁岩是一種高灰分的含可燃有機質的沉積岩,含油率大於3.5%。油頁岩經低溫乾餾可以得到頁岩油,頁岩油類似原油,可以製成汽油、柴油或作為燃料油。中國東北撫順地區有大量的油頁岩資源,撫順露天煤礦的煤層上方覆蓋著厚度大約200米的油頁岩層,總儲藏量達54億噸。日本海軍中將水谷光太郎在其《滿洲液體燃料事業的回顧與展望》中描述:“……如果按照撫順油頁岩的總量54億噸,以平均5.5%的出油率來計算,總共可提煉原油量達3億噸,相當於美國天然石油埋藏量的五分之一,以中國今後每年消耗重油量400萬噸來計算,可持續開採75年之久。”

    為此,日本於1929年建立了撫順煉油廠,專門煉製頁岩油,後來還在這裡進行了煤炭液化的實驗。但由於技術水平有限,頁岩油的產量一直不高,按照30年代的技術水平,最高也就是一年10萬噸的產量,杯水車薪。

    因此,1941年美國對日本實施禁運,就等於要了日本的命。雖然日本此前有意拼命儲備石油,但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也只儲備了500萬噸而已,即使拼命壓縮民用消耗,也只夠日本用上一年半左右。所以,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對東南亞的進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獲得那裡的石油和橡膠。

    佔下東南亞之後,日本迅速組織回覆石油生產,到1942年,被日本人修復的油田的年產量已經達到2590萬桶,次年又提高到4960萬桶,約合675萬噸,相當於1940年石油產量的75%。按說這個量是可以滿足日本需求的,但問題在於,從東南亞把石油運回日本本土需要船,而本來油船就不多的日本又被美軍擊沉了大量油船,所以,東南亞空有石油產量,日本卻用不上。甚至於到戰爭後期,為了保障燃料供應,大量的日本海軍艦艇都只能呆在東南亞。

    等到了再後來,日本的海上航運徹底被切斷以後,日本本土基本已經沒有石油和石油產品了,以至於日本飛機只能靠有限的酒精作為燃料。到最後,日本甚至動員全國去挖松樹根煉松節油來湊數,真可謂羅掘俱窮。T

  • 7 # 謀士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的石油主要來源美國,以及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日本屬於島國,自然資源貧乏。在日本最不缺的估計是魚,最缺的估計就是石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在北韓半島和中國境內都沒有發現油田!在當時,日本的周邊國家除了蘇聯有能力煉油,就只有東南亞一些殖民地國家有石油!所以,日本在二戰初期,嚴重依賴美國,當美國將石油供應被切斷以後,日本的侵略步伐就慢下來了!不過日本也窺覷東南亞的石油資源,打起了東南亞的主意!

    在東南亞,很多國家都是歐美的殖民地,且東南亞的石油資源和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當時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向日本也供應了不少的石油!日本為了讓戰爭機器能夠運轉,在美國禁運石油以後,就打起了東南亞石油的主意!於是,日本鋌而走險,偷襲了美國夏威夷的海軍基地珍珠港!那次偷襲很成功,日本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佔領了東南亞國家的油田!據說,歐美國家在戰敗後破壞了不少的油田,但是日本很快將這些油田修復了,並迅速投入使用!在1942年,日本從東南亞開發的油田,年產石油量已經達到2590萬桶,次年又提高到4960萬桶,相當於1940年石油產量的75%。

    不過美國在也不示弱,迅Superb潛艇和飛機到東南亞,從中國境內的機場不斷對日本的運輸船進行轟炸!在1944年的時候,日本掠奪來的石油根本無法安全運送到日本本土!到了後期,日本幾乎窮途末路,到了挖松根提煉石油的地步。日本雖然佔領了不少的油田,卻只能眼睜睜看著運送石油的船隻被擊沉!

    最近也瞭解了一下東南亞的石油,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石油儲存量都很高,且也是盛產石油之地!二戰時期,日本為了打破美國禁運石油的困境,鋌而走險,不惜一切代價襲擊美國的軍事基地!可見,日本的野心勃勃,妄想佔領了石油,就可以征服整個亞洲!在探究二戰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現在的東南亞國家都不恨日本,原因是東南亞在歷史上都是歐美的殖民地!所以東南亞國家被日本誰佔領,和被歐美國家佔領都是一樣的,所以現在才明白為什麼東南亞國家不憎恨日本了!

  • 8 # 溪風332

    打仗打的是資源,那麼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的石油來源是哪裡呢?

    據記載,日本當時每年的悉數耗油量是300多萬噸,其中大約7%來自庫頁島的油田(這是依據日俄戰爭後的《朴茨茅斯合約》)大約80%來自美國(每年大約4000萬美元)其餘18%來自英國荷蘭在南洋的殖民地!

    在中國,日本也嘗試過對頁岩層進行粉碎,提煉,但成本高而產值低,僅僅處於實驗階段,日後搞了2個工廠,但產值根本可以疏忽

    但是後期,日本從1941年中開端向東南亞的開展引起了這個區域主要強國的不安,為了給日本一點顏色,美國凍結了對日本的經濟貿易,其中重要的是高辛烷石油,是以這時候日本的石油供應就已經不足了

  • 9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回答題主問題之前,老梁覺得咱應該先扯一扯石油的重要性,給大傢伙墊個底,然後再來說道說道小鬼子的破事。這麼說吧,石油這玩意既是魔鬼也是扼制魔鬼最有效的武器。

    那麼老梁為什麼說石油是魔鬼呢?大傢伙瞅瞅,就現在地球這放在宇宙中比乒乓球大不了多少的小破球,最亂的地方是哪裡——中東!那麼中東為什麼這麼亂?這也太簡單了,石油。

    石油這東西可以讓一個窮的連褲頭都買不起的國家,一夜之間暴富成為賣兩油條,吃一根扔一根的主。大家也應該知道懷璧其罪的道理,所以這地方不亂那才叫見了鬼。

    這一怪異的現象,就是那臺一開動就開始扯著嗓子眼吼的內燃機的出現。這東西讓大傢伙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換,同時也讓人與人之間扯著嗓子眼吼拿著破刀片子互砍的戰爭,變成了鋼鐵與鋼鐵之間怒懟的戰爭,鋼鐵包裹著的血肉讓這個世界充滿了不安全感。

    讓這一切成為現實的就是那些灌到內燃機裡的烏漆嘛黑的破石油引發,所以現如今想要掐斷戰爭,並且能把他控制在一個可控範圍,最為有效的武器就是掐斷對懟雙方的石油,讓那些個鋼鐵動不了。僅憑藉他們手裡的破刀片子和步槍打不出個世界範圍的大戰。

    不知道大傢伙知道不知道,一戰結束後協約國搞了一個石油會議制度,這東西就是為了掐德國佬脖子。事實證明這東西是有效的,但控制這制度的東西卻被毛毛錢給糊了眼,成了一擺設,卻最後成全了二戰結束後歐盟的建立。

    所以老梁說石油也是扼制魔鬼最有效的武器。不然二戰時期猖狂的小鬍子希特勒也不會帶著他的德國大兵,因為石油的枯竭失去了最後翻盤的機會,原因很簡單沒有石油就沒有速度,沒有速度哪裡的閃電般的速度,那麼拿手好戲閃電戰也就是一個扯淡般的笑話而已。

    那麼石油的重要性大傢伙有了一個瞭解,接下來咱聊聊小鬼子的破事。

    二戰前,矮地瓜小鬼子的石油哪來的。

    說實話二戰前的小鬼子,一個明治維新把個小鬼子從原始社會的泥潭裡拉出來,變成了穿著衣服後背拖一枕頭的見個比他高的人就低頭哈腰的鬼子。

    他那能源消耗的結構中,石油僅僅佔了7%,而且他那地本身也有石油。大傢伙也看出來這癟犢子用的少,還能自產。說道這裡也許有朋友要問了:“那是不是小鬼子的石油夠用?”

    就倆字——扯淡。小鬼子那地比牛肉丸子大不了多少,就他那自產率說起來丟人只佔消耗的10%。所以這一資料遠遠達不到他消耗的速度,剩餘的只能外購,其中80%來自於產油大國美國佬,剩下的10%來自於荷蘭這彈丸大小的國度所操控的東印度公司。

    就這組資料一直維持到了,小鬼子偷偷摸摸的搞美國佬的珍珠港時,這倆資料才變成了0.

    但就算是開始,也才維持了一個夠用的局面。

    戰爭階段的石油。

    小鬼子挑著三八大蓋的,開著嘟嘟響的破汽車,外加比臉皮厚了那麼一丟丟的小坦克在咱大華夏地頭上橫衝直撞的時候,小鬼子也開始意識到石油的重要性。

    想方設法的來滿足那些個吞噬石油的鋼鐵。外購咱就不說了,美國佬蹲在太平洋遠離戰爭的那嘎達,賺的毛毛錢開心的要死,小鬼子要啥給啥,量多還優惠。咱中國被小鬼子揍的鼻青臉腫的想搞點武器裝備撐撐場面,美國佬不僅不賣,要買只買給你藥品,至於武器高個幾倍十幾倍常有的事。

    他的想法很好,只要這戰爭持續下去,這毛毛錢賺的踏實,細水長流嗎!

    可是隨著小鬼子的戰爭推進,石油的消耗成倍的增長。中國地方雖然大,但本來就是個貧油國,您就是把他擰成麻花來,他也出不了幾滴黑水水來。

    這不小鬼子把主意就打到了,老毛子的身上,沒辦法大海里的庫頁島這地方有石油。倆人一合計,咱就開吧,開出來的石油小鬼子一半,老毛子拿一半。

    說起這事真丟人,庫頁島本來是咱大華夏的地,現在卻讓倆毫不相干的玩意商量瓜分上面的東西。

    說道這裡,有朋友就說了:“小鬼子不是和老毛子不對付嗎?咱合起夥來做起了生意?”

    這你就不懂了吧!其實老梁瞅的也是一腦門的漿糊,這就是倆癟犢子。當年倆人諾門坎打的火熱,這合作都沒有終止過。所以老梁只能這麼說,打仗歸打仗,生意歸生意,這是兩碼事。(當然開採出來的石油,老毛子也用在了和德國佬戰鬥的戰場上了。真彆扭!)

    所以手裡沒有石油的小鬼子心慌的很,這就讓小鬼子一直瞄著老毛子肥美的身段想下手,這就是小鬼子的北進政策。

    但一個諾門坎戰役,把個小鬼子一個耳光打的原地轉了兩圈,徹底懵了。

    說道這裡,就有人要問了:“老梁,那咋小日本不把主意打到南邊的南洋呢?”

    沒得辦法他80%的石油來自於美國佬,而南洋是美國佬經營的地盤,所以有點慫,他不敢。

    但事情最終發生了轉機,小鬼子眼瞅自己打不過老毛子,這個時候美國佬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歐洲的戰場上了,南洋這嘎達形成了一個真空帶,美國佬沒時間顧忌這裡。

    大傢伙都知道小鬼子喜歡賭國運,這一傢伙又賭上了,這就有了南下的政策。這一傢伙下去,確實肥,把個小鬼子樂的嘴巴都裂到了後腦勺上。

    而這個時候,美國佬急眼了,你個癟犢子吃我的喝我的,還捎帶著佔我便宜,咱整?美國佬想到了石油。

    結果這個時候,美國佬駐日大使,齜這個大板牙打了一份報告——禁運石油,會導致兩國開戰的結論。

    美國佬只想安心的賺那幾個毛毛錢,戰爭他們還不想過早的參與,所以他們禁運了運往小鬼子地頭的廢銅爛鐵,以示警告。

    美國佬拉著小鬼子蹲在談判桌子前,開始扯皮。小鬼子一瞅樂,你個癟犢子是怕了?得一個把石油當做外交工具,一個把石油當做了開槍的條件。

    這牛頭不對馬嘴,能談到一起那才叫見了鬼。

    小鬼子內部對美國佬的戰爭這念頭在小鬼子的腦殼裡開始瘋長,這不海軍就偷襲了美國佬的珍珠港,玩了一把大的,咱都知道這小鬼子總算開啟了往死了作的前奏。

    美國佬和荷蘭直接掐斷了小鬼子的石油供給,這個時候,小鬼子的手裡還有八百萬的石油儲備,還能勉強維持。

    話說南洋這嘎達真是肥,啥石油,啥鋼鐵,啥橡膠都有,小鬼子開心壞了。但他面臨一個問題,怎麼把他們運回去?

    您以為美國佬的潛艇部隊是吃素的?這一船船的石油,一船船的橡膠全扔到海里了,能拉回來的是極少數。

    這到了1944年的時候,小鬼子的船長們集體抗議出海,這不是去賺錢,這就是玩命,出去了基本上就是和閻王爺聊天的差事,根本就回不來。

    小鬼子們哭了,這不只要是能燃燒的東西,都往油箱裡塞。地裡種出來的黃豆,花生,蓖麻榨了油灌到郵箱裡。挖出來的新鮮松樹根,還沒去泥呢這就塞到機器來蒸餾,搞啥松油。

    還從小鬼子百姓的口裡搶下玉米,大豆,所有帶豆字的東西塞到機器裡榨了酒精同樣塞到油箱裡。到了最後石油產區,這石油運不回來,也加工不了,直接塞到剛剛研製出來的所謂的重油鍋爐裡燒,這東西沒燒多久噴油嘴就堵上了,這雜七雜八的油料海了去了,就連小鬼子自己都不知道,這油箱裡裝的都是啥玩意,只知道這東西能讓飛機飛起來,汽車開起來而已。

  • 10 # 不沉的經遠

    進入現代以後,石油就是工業和軍隊的血液了,缺少石油什麼都做不成,日本雖然工業不夠發達,軍隊機械化程度不高,但是這石油消耗還是不少的,以1940年為例,日本共消費了786.4萬桶汽油,673萬桶重油,1019.5萬桶柴油,128.7萬桶航空汽油。

    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國內只有幾個產量低下的油井,1930年日本本土石油產量是28.3萬噸,1935年是31.4萬噸,而40年是30萬噸。這點產量相比日本的石油消費量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日本在佔領中國東北以後,就掠奪東北的煤和油頁岩製造人工石油。1937年日本生產人造時候3.1萬桶,40年是15萬桶,產量最高的42年,則達到了150.1萬桶。當然,這點產量相比日本的石油消耗量也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日本最主要的石油來源是海外輸入,海外輸入開始是主要從美英購買,1937年日本進口石油2032.1萬桶,石油製品1665.1萬桶,40年則是進口石油2205.0萬桶,石油製品1511.0萬桶。後來日本佔領了南洋,就是直接掠奪南洋的石油了,1942年日本控制下的東南亞共生產原油2594萬桶,其中運回日本本土1052萬桶,就地消費1542萬桶。1943年 生產原油4963萬桶,運回日本本土1450萬桶,就地消費3513萬桶。

    所以41年日本選擇對英美宣戰也是沒辦法,不要說美國要對它實施禁運,就算不禁運,長期戰爭也使得日本沒錢進口石油了,而一旦沒有石油,就只能等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康從頭開始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