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人草堂

    這玩意,不是聽不聽命令的事情,曹操之所以敢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因為後漢時代,禮樂並沒有完全的崩壞。

    啥意思?很簡單,當時儘管是群雄割據,可是各方勢力仍然頂著漢朝,這個大帽子在活動著。

    無論是搶地盤也好,還是搶人搶物,都是打著光復漢室這麼一個口號。 正所謂名正而言順,只有這樣打人的人才能心安理得,而被也打得人也只能含冤叫苦。

    所以群雄之間,你爭我奪,你打我,我打你。只有曹操想明白了,我先把皇帝攥在手裡,然後你們誰打我,你們就是打皇帝,而我讓你們打誰,並不是我在叫你們打,而是皇帝讓你們去打。

    聽著雖然繞口,但是這件事要做起來,那可是順風順水的。你袁紹儘管勢力非常龐大,可是你頂的帽子,可是四世三公,你是漢朝的家臣,你怎麼能,去打保護皇帝的曹操呢?

    你除了聽我曹操的話,你別無選擇,一旦你不聽話,那你就是不聽皇帝的話,那跟著你的那些人,都成了反賊!

    所以看明白了嗎?曹操這招,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歷史上一直都不是什麼貶義詞,而是他作為一代奸雄,一代梟雄的真實證據!

    在那個都崇尚,君王賢德,臣子忠義的時代,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脅迫天子以令諸侯!

    這便是,敢為天下之先的氣魄。也難怪,此後曹魏能打下一統天下之根本。

  • 2 # 可可真君

    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人們的心中一直好像都是曹操的專利,挾天子以令諸侯好像是曹操的必殺技,曹操憑藉這一獨有的王牌征服天下,一直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其實這只是人們一直以來的錯覺,而使用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招的也不僅僅是曹操一人,在他之前就有三個人曾經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他們的下場也是非常可悲的,袁紹對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是不屑一顧。

    三國時期最早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是董卓,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皇帝只是個象徵性的符號而已,根本沒什麼實際權利。這時候的皇帝漢獻帝只是個小孩,而漢獻帝很小的時候他的母親就被和皇后毒殺了。所以掌權的董卓就是漢獻帝的監護人,挾持皇帝代替皇帝實施皇帝的權利。董卓後來被司徒王允和呂布密謀除掉,李傕郭汜殺入首都長安,漢獻帝又被李傕郭汜控制。

    最後漢獻帝在楊奉董承等人的護送下逃離長安,一路上顛沛流離面對李傕郭汜的追兵狼狽不堪,最後終於東歸洛陽。這個時候的洛陽已經是一片廢墟,漢獻帝等人缺吃少穿。曹操在這種情況下恭迎漢獻帝,漢獻帝終於得以安身。曾經控制漢獻帝的李傕郭汜先由於戰鬥不利先後被人斬殺,家人被誅殺。由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結果來看挾持漢獻帝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舉措。

    在曹操恭迎漢獻帝之前,天下最大的實力派就是袁紹。袁紹的手下沮授建議袁紹說:"如果能西迎大駕,挾天子而令諸侯,就能夠得到戰爭的政治正義性。"袁紹沒有采納沮授的意見,讓漢獻帝落到了曹操手中。傳統史書為了貶低袁紹,而提高曹操,總會就讓大家認為袁紹是因為覺得漢獻帝沒有價值,天天供著漢獻帝只會為自己天麻煩才不恭迎漢獻帝的。

    其實袁紹不恭迎漢獻帝根本就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因為漢獻帝最大的價值就是他的政治影響力,在當時那個講究出身的年代,想在朝廷做官必須要有很好的出身,身居要職的官員基本上都是世家大族成員,官職任用的制度是採用舉孝廉的方式,也就是官員向朝廷舉薦人才,朝廷錄用才會做官,所以普通人想做官是很難的更別說身居要職了。分析下挾持漢獻帝的人,都是身份地位不太高的人,董卓只不過是個地方軍閥沒有什麼背景,李傕郭汜更是董卓軍隊中基層軍官更無背景可言。曹操是有名的宦官之後,宦官是被世人唾棄的,曹操也因為是宦官之後受到了很多人的排擠打壓。所以曹操需要用皇帝的影響力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當時的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袁家,袁家的成員身居朝廷要職,門生故吏遍天下。已經有了很強的政治影響力,而且是當時擁有軍隊最多的軍閥之一,佔據的地盤也是最多的軍閥之一。即使沒有皇帝也可以想打誰就打誰,漢獻帝對袁紹來說並沒有對曹操那麼重要。在官渡之戰前夕,袁紹就是當時最大的軍閥勢利,軍事實力是大於曹操的。而且官渡之戰前夕袁紹是有壓倒性優勢的,差點讓曹操因為糧草不濟而退守許昌。只是因為許攸叛逃,才導致官渡之戰袁紹的慘敗。

    袁紹不恭迎漢獻帝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恭迎漢獻帝存在著巨大的風險,開啟東漢地圖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曹操離洛陽的距離很近,迎接漢獻帝也是最方便的。如果袁紹恭迎漢獻帝就要從曹操統治的地盤經過。試想下曹操一心想恭迎漢獻帝,如果袁紹想經過曹操的地盤曹操肯定會採取軍事行動的。當時袁紹正和公孫瓚作戰,如果袁紹真的和曹操打起來,恐怕袁紹兩面受敵很難得以保全。

    曹操恭迎漢獻帝最大的目的就是用漢獻帝的政治影響力來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同時,名正言順的取得更多的政治軍事資源。因為曹操最後成功的利用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個策略,所以就被後人把這個策略吹的神乎其神。人們往往忘記了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悲催結局。更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恭迎漢獻帝背後的危險。

    漢獻帝剛到曹操那裡的時候董承就打算以漢獻帝的名義,用漢獻帝衣帶詔聯合了很多人打算除掉曹操,後來也有人以保衛漢獻帝的名義反叛曹操。曹操因為漢獻帝常常受到威脅如果不是即時的平息這些人的叛亂,恐怕曹操都死了好幾次了。所以說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是步險棋,使用需謹慎,這些原因也是袁紹不用該策略少為人知的真正原因。知道這些一定會讓大家感慨萬千,瞭解到袁紹對這事的真實想法了。

  • 3 # 散落君

    諸侯基本不聽,但天下計程車大夫還是會聽的。所以曹操迎駕許都,天下人才如水之歸流到了曹操手裡,如趙儼、杜襲、杜畿等

  • 4 # 藍色海沙

    三國,是各大軍閥分割佔據的局面。曹操,三國梟雄之一。與三國的其它軍閥不同,曹阿瞞一直佔著大義,也就是各諸侯戲稱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只可惜,天子被挾,天下皆知,此天子令又能有多大的作用呢?

    我們先來看看“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怎麼來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是諸葛亮的隆中對裡。後來,在東吳舌戰群儒時傳播開來,成為劉孫反對曹操的藉口。因為曹操對劉孫等人的所有命令都以大漢王朝名義下發,這就給劉備等人出了個難題,這個命令聽不聽。聽了就是漢臣,不聽就是犯上作亂的漢賊。所以劉備等人很被動,現在這個口號一出來正是瞌睡給個枕頭。你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反你不反漢,沒毛病。後來關羽失手被曹操所摛時,也玩了這麼一手,來了個降漢不降曹。把曹操弄了個灰頭土臉又無可奈何。

    所以,亂世之中,還是誰拳頭大誰有道理。你今天可以發天子令,我明天還可以清君側呢。三國之後的明朝,朱允文還是正兒八經的天子呢,還不是被他叔幹掉了。不就挾個天子嘛,還想令諸侯了?想多了。

    曹操估計也是知道這事不靠譜的,所以終其一生,也沒有廢掉劉協自己稱帝。

  • 5 # 歷史名將錄

    大家讀三國都知道:東漢末年,曹操扶持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征伐四方,最終底定中原,統一了北方。此一策略獲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這句話的真正出處卻是袁紹手下謀臣沮授,首先跟袁紹說的:

    (“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託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您家祖輩都侍奉天子,大家都知道您忠義;如今朝廷宗廟塗炭至此,沒人去扶保天子,體恤百姓。您就去把天子迎到河北來,挾天子而令諸侯,蓄養士卒去討伐不聽話的,誰能擋啊!”

    是故,“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袁紹麾下沮授的主意。曹操呢?他的口號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侍奉天子,號令諸侯。

    ——當然,事實上,對外說是奉天子以令諸侯,對內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一回事。天子就是個玩具而已。

    挾天子,天子是個傀儡;奉天子,天子還有點臉面。

    區別還是有的。

    但本文主旨,不是為了玩“挾天子”、“奉天子”這個文字遊戲。

    問題是:既然都知道天子是個玩具,挾他有個鳥用呢?諸侯又不是白痴!

    袁紹當時沒聽沮授的話,去迎漢朝天子,好拿來挾一挾,是因為他的其他手下郭図、淳于瓊說話了:

    “漢朝完蛋許久啦,興復他幹嘛!而且如今軍閥割據,群雄逐鹿,講究先發制人。如果咱們保了天子,動輒要上表等他下指示,聽還是不聽呢?”

    的確如此。事實是,曹操保了漢獻帝,自己掌握漢朝朝廷名義大權,諸侯也並沒屁滾尿流,望風而降。本來嘛,漢獻帝又不是機關槍,拿出來嚇唬誰啊?曹操後來以漢朝丞相身份,南下找東吳,周瑜跟孫權說了句名言,所謂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一句話就給否了。

    因為漢獻帝自己是董卓所扶持,董卓在漢末的聲名,著實不算光彩;諸侯又是赳赳武夫,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漢朝已經凋零,你個天子出詔書,奈何咱不聽,你能怎麼樣?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到底有個什麼鳥用呢?

    正確答案是:曹操挾天子以令的,不是諸侯,而是諸侯的手下人。

    宋朝時,趙匡胤搞杯酒釋兵權,有句話說得厲害極了:

    “人誰不想要富貴呢?一旦有人強行給你們來個黃袍加身,你們想不當皇帝,還由得你們?”就是這個意思。

    在亂世中,許多時候,諸侯不是愛聽自己手下的,而是不得不聽。

    曹操徵定四方,當然很能打;但有三個軍閥,是被手下人哄著投降曹操的。一個是南陽張繡,另一個是荊州劉琮,還有就是漢中張魯。

    ——張繡因為與曹操有殺子之仇,對曹操很忌憚,在袁紹和曹操之間權衡,他手下謀士賈詡,乃是三國數一數二的人精,跟張繡說了: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很在意信譽;你跟他有仇,去投靠他,正好讓他彰顯自己寬厚大度嘛!——於是張繡去了。曹操果然對張繡厚待,不計前嫌,還拉著賈詡的手說:

    “使我信重於天下的,就是你啊!”

    ——劉琮的父親劉表一死,劉琮的媽媽蔡氏、舅舅蔡瑁,加上荊州原有的名流蒯越等,都勸他投降。於是偌大的荊州,直接歸了曹操。

    ——張魯在漢中時,覺得自己在山窩窩裡,無人能左右,一度想自稱王,被麾下謀士閻圃勸阻;後來曹操打將過來,張魯打不過,意圖直接投降,閻圃勸他別趁著危急時投降,先走到四川去,談判之後再投降。張魯都乖乖聽話了。

    曹操南下東吳時,東吳有過著名的戰與降論爭。張昭與諸文臣主降,魯肅與周瑜主戰,這段子後來被敷衍成“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天下皆知。如果乍看這個,會很奇怪:孫權年輕氣盛,二十六七歲的年紀,要戰要降,自己一句話的事,跟大家討論那麼久幹嘛?結合一下前面,就明白了。

    曹操挾天子,令的不是孫權、張繡、劉表、張魯這些諸侯,而是他們手下的人,手下那些讀書人。

    而漢末群雄,還真得被手下人掣肘著。

    ——劉表自己,是朝廷委派的荊州大當家,沒有兵卒,匹馬到荊州。完全是蒯越、蔡氏這些士族派系,幫著劉表定了荊州。所以劉表一死,荊州戰與不戰,完全是蒯越和蔡氏說話。

    ——孫策剛定東南時,手下沒讀書人;張昭是彭城名士,南下之後,江東若干大族都對他敬服。所以後來孫權都不爽,跟張昭吵架時說:“吳國士人,進宮拜我,出門就拜你。我也算給你面子了!”

    魯肅勸孫權戰曹操時,說過句大實話。這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意:

    “如果我魯肅去跟了曹操,曹操還會讓我當官;孫權您如果跟了曹操,那是什麼下場?!”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諸侯們當然都知道,一旦跟了曹操,未必有什麼好下場;但架不住自己麾下的讀書人士族,心向朝廷。仔細想想,也正常:你是個私企打工的,有政府過來招安;私企老總也許不樂意,私企打工的卻願意去編制裡,多好啊!

    曹操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全稱是,“挾天子以令那些諸侯手下非常得力計程車族,逼得諸侯沒法不服氣。”

  • 6 # 眼高手低

    東漢未年,諸侯割據一方,各自為政,但名義上仍屬漢朝中央政府。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諸侯還是聽的,一旦涉及自身利益,就會找各種藉口推拖。此外,當時,仍有中央政府,因此民心向漢,曹操挾天子就站在政治正確的立場上,取得大部分人的信任,從而能取得很多人的支援,尤其是那些名士,士族大家的支援。

  • 7 # 華夏問長安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首先在政治上取得了絕對的優勢,周邊諸侯雖然不至於絕對聽令,但是在沒有絕對把握之前都不敢對曹魏政權出兵,這實際上給曹操勢力的發展贏得了極大的空間。

    比如:袁術、呂布、劉備等割據一方的諸侯都是採取閉關自守的政策,最終被曹操逐一擊破。

    但是這裡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袁紹。袁紹當時已經統一了河北和幽州一帶,其整體實力已經遠超其他諸侯(包括:曹操)。而曹操為了安撫袁紹不得不假天子冊封袁紹為大將軍。這個官職是漢代具有開府之權的象徵最高權力的幾個位置之一,另外還有丞相、太尉等。

    什麼叫開府?簡單說就是可以甩開皇帝另搞一套,可以自己任命官吏,自己豢養謀臣等等,曹操讓袁紹當大將軍就是委婉的告訴他:您實力強,可以自己單幹,我不會假借天子的詔書來控制你,但是你也別來找我麻煩。

    這就是當時大體的情況。

  • 8 # 西門小魚

    來,我們先掃除偏見。

    掃除了這個偏見,你才會懂什麼叫挾天子以令諸侯!

    那麼我問你,曹操為啥要挾天子以令諸侯?

    你以為曹操挾持的是天子嗎?

    不對,曹操挾持的不是天子,曹操反而維護的是天子,維護的漢室江山。

    我為啥這麼說?

    因為東漢末年,雖然漢朝皇室式微,但是很關鍵的一點。

    大家要注意,擁護大漢王朝的人。比例不低。這其中包括很大一部分百姓,劉氏宗族,一些大的家族門第。曹操之所以挾天子,其實就是為了維護住這些力量,這些人只要是皇帝在,大漢在,他們就會聽話。因此曹操最巴不得漢朝不滅的,所以他一輩子揹負篡漢的罵名,其實是保了漢朝江山一陣子。不是曹操,不知道有多少人稱王稱帝?

    在那個時候,稱王稱帝的沒有一個好下場,這說明,大漢的餘威還在,曹操直到死,也沒敢取而代之。

  • 9 # 歐洲軍武通訊

    謝邀,公元196年董卓開始謀權篡位,各路諸侯開始會盟討伐董卓,但是各路諸侯都有自己的小算盤為了,為了擴大自己的底盤到處肆意廝殺,百姓民不聊生,主要以袁紹為代表,曹操也是眾多諸侯中的一位。他曾經以刺殺董卓而起兵,公元195年,曹操帶兵打敗黃巾軍,收服了青州兵,但是由於軍事實力沒有袁術強大,被袁紹打敗,但是曹操的威名已經傳遍了整個天下,成為能和袁紹實力抗衡的諸侯之一。但是漢室的皇帝,仍然處在亂兵裹挾之中,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

    公元195年,董卓殘餘敗兵再次起兵,漢獻帝被迫逃亡到河東,被迫寄宿在張楊的門下。當時漢獻帝勸張楊聯合楊奉、韓暹等人起兵討伐董卓殘部。但張楊為了儲存自己的實力沒有聽從漢獻帝的建議,以至於錯失了良機。

    不久,韓暹和董承內部開始兵變。董承出身貴族,是漢獻帝的嫡親,標準的皇親國戚,他看不起韓暹,因為韓暹是黃巾軍出身,由於沒有軍事實力,董承於是派親信給曹操送信。當時曹操已經平定了兗州,雄霸一方,佔據著淮陽一帶,立馬就可以攻打到洛陽,在曹操的計劃中豫州也是他的囊中之物。於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曹操接受了董承的請求,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勤王之路。

    但是曹操也知道挾天子以令諸侯有可能被討伐,各路諸侯都想抓住漢獻帝,於是曹操的如意算盤實行起來困難重重。為了得到漢獻帝,曹操又開始起兵討伐張楊。

    後來曹操用計給張楊寫了一封信,意思是說張楊雖然兵多將廣,但是沒有政治眼觀,既然你兵多,我糧多,不如我們合作幹一番大事業。張楊聽後樂的不行,於是張楊就放任曹操帶兵進城開始了曹操的狹天子以令諸侯之路。

    後來曹操帶天子到洛陽之後,曹操開始麻痺張揚,一邊讓人給張揚送糧草,另一邊卻開始要挾漢獻帝去自己的老家許昌。這時候張楊才反應過來被曹操騙了,於是準備討伐曹操,但是鞭長莫及,為時已晚,曹操已經到達了許昌,雖然漢獻帝被曹操挾持了,但曹操對漢獻帝還算不錯。當時跟著董卓的時候,天天被人追殺,到處橫死遍野。

    曹操回到許昌後,立即開始起兵以謀反的罪名攻打張揚,楊奉被打的東躲西藏。最後無奈之下投奔了袁術。但是袁術也是個愣頭青,帶著張揚去攻打呂布,卻忘了張揚和呂布關係還算可以,結果張揚反了袁術,將袁術打的兵將所剩下無幾。後來張揚被劉備騙走殺掉。

    總結:漢獻帝被曹操牢牢控制在手中。曹操 表面上是漢朝丞相,實際上是大權在握,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名義上的大義已經不重要了,他開始爭霸四方,成就了不世偉業。漢朝滅亡後,曹操被封為魏武帝。

  • 10 # 潘不安講究史

    “挾天子以令諸侯”就像是冬天裡的烤番薯,香噴噴熱烘烘的,誰都想要咬一口。其實三國曆史上最早“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就是董卓,後來李傕郭汜、呂布、袁紹等等他們都幹過或想幹,但最後成功的只有曹操。

    這就像是在大街上,你捧著一個剛出爐的烤番薯,掰開來一看,呦,糖心的!但是又太燙吃不下去,就在那拋來拋去,路過的人都會看過來,然後咽一下口水。當這個烤番薯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時候,就會有人跑過來搶走他。董卓就是這樣先是被人圍毆,後來又被自己乾兒子弄死了。

    所以這“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有些人眼裡就變得,誘人卻吃不下,中看不中用。但現實真是這樣嗎?顯然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好用,但是有條件。

    曹操之前,袁紹是實力最強的諸侯,當時他就想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卻有人不同意。當時郭圖和淳于瓊就說了:

    “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今英雄據有州郡,眾動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

    意思就是說,大漢是亡定了,你現在把漢獻帝這個祖宗請回來是聽他的,還是不聽他的?

    當然了,這只是表面上的說法,事實並非是這樣的。大漢畢竟前後存在了四百年,一下子就說亡了,很多人是接受不了的,尤其是那些士大夫們,還有功勳們的後代。尤其是漢光武帝善待功臣,這些功臣們的後代到現在都已經成為了大地主、大門閥。他們的利益是和大漢王朝息息相關的,漢亡了,如果沒有找對新主子,幾代人積累的財富很可能一夜之間灰飛煙滅。與其冒險投資,還不如修補破船,繼續前行,所以對他們來說,漢室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的。

    當時袁紹內部可以籠統分為兩大勢力,一部分是當地的傳統世家,他們祖祖輩輩定居這裡,根深蒂固,像審配、田豐、沮授是這類人的代表。另一部分是黃巾、董卓之亂之後陸續遷徙過來的,這些人的到來意味著要分冀州原來那批人的蛋糕吃,雙方之間就有矛盾。但是袁紹本身來說也是外來者,他要穩固在冀州的統治,就要依靠這批外人,尤其是許攸、郭圖、淳于瓊這些同鄉。

    本來雙方一邊有著本土優勢,另一邊依靠著袁紹的支援,勉強維持了平衡。但是當把漢獻帝迎進來,局勢就不一樣了,本土派有了一個名義上更大的靠山,他們一定會迅速向著漢獻帝靠攏,到時候韓馥的一幕就要在袁紹的身上重演了。

    所以《三國志·董二袁劉傳》記載:

    紹遣潁川郭圖使焉。圖還說紹迎天子都鄴。

    郭圖原先是支援袁紹迎接漢獻帝的,然後沮授說:

    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託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袁紹也是聽的高興,準備馬上去迎接漢獻帝。

    但是當郭圖一聽說沮授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後,馬上一反常態的和淳于瓊提出上述的反對意見,其實就是源於雙方的利益之爭。

    這種利益之爭導致袁紹最後沒有迎接漢獻帝,相同的問題也存在於袁術、劉表、劉焉這些大軍閥之中,所以他們對迎接漢帝是顧慮的。以至於袁術在拿到傳國玉璽後,就急於稱帝,想要即得到“令諸侯”的好處,又不想擔被反噬的風險。

    結果袁術的一敗塗地,也讓其他諸侯看到了漢室在天下還是有相當大的影響了的。所以那些諸侯們都知道“天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同時也要考慮支援自己的那些世家的態度,不得不在表面上還要尊崇漢獻帝。

    但是這個問題在曹操這裡就不存在了。曹操的起兵本身依靠的是曹氏和夏侯氏兩個親族的力量,此後兵權也完全掌握在兩家的手中。曹操政策的本身也是對門閥豪強進行打壓,其頒佈《求賢令》就是提拔寒門人才,打壓世家對政治的壟斷。

    所以曹操可以迎立漢獻帝,但他得到的反噬不會像其他諸侯那樣大。而他所提出的其實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因為曹操知道,對於真正的諸侯來說,聽不聽天子的話,還不是看符不符合自身的利益,陽奉陰違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更不要說他們手上還有“清君側”的利器。“令諸侯”開玩笑而已!

    迎立漢獻帝真正的目標,其實是為了增加自己身上的政治籌碼,拉攏士族們的支援,如果真有忠臣來投奔,那就是意外之喜了。這就導致了天下諸侯呈現三種狀態。

    大諸侯,自然要“清君側”了。

    自從迎立了漢獻帝開始,在袁紹眼裡,曹操就從聽話的小老弟變成了討厭的反骨仔。《獻帝春秋》寫道:

    紹恥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太祖聞,而以大將軍讓於紹。

    只是考慮到當時還有公孫瓚的威脅,才忍一時越想越氣,得到公孫瓚被滅後,立刻就發動了“清君側”的技能,要南下打曹操。

    中等諸侯,明哲保身。

    從軍事實力上來說,這些中等諸侯和曹操旗鼓相當,甚至還要強上一定,硬槓自然是不怕的了。但是怕就怕內部出二五仔啊!

    前面說過,對於既得利益的世家來說,恢復漢室是最符合他們利益的。而這些世家,大諸侯要擔心,而對於中諸侯來說更是他們的命脈基礎。這就導致了他們能幫的時候,還是會傾向於曹操。

    比如在曹操和袁紹相爭的時候,西北馬騰韓遂的勢力是關鍵,結果他們卻在鍾繇的勸說下送質子到曹操那。

    後來高幹、郭援聯合匈奴入侵河東。司馬彪的《戰略》記載,這時候傅幹跳出來說:

    “古人有言"順道者昌,逆德者亡"。曹公奉天子誅暴亂,法明國治,上下用命,有義必賞,無義必罰,可謂順道矣。袁氏背王命,驅胡虜以陵中國,寬而多忌,仁而無斷,兵雖強,實失天下心,可謂逆德矣。今將軍既事有道,不盡其力,陰懷兩端,欲以坐觀成敗,吾恐成敗既定,奉辭責罪,將軍先為誅首矣。”

    然後《三國志·鍾繇傳》記載鍾繇又跳出來勸說馬騰派兵幫助曹操,然後馬騰就“遣子超將精兵逆之”。

    還有在官渡之戰的時候,劉表本來是袁紹的盟友,結果長沙太守張羨這時候鼓動桂陽郡、零陵郡、武陵郡起兵相應曹操,劉表不得不派兵圍剿張羨。這仗一直打到官渡之戰結束,張羨病死才結束,但劉表也因此失去了支援袁紹的時機。

    小諸侯,以禮來降。

    這些小諸侯們,其實本來就沒有多少野心,原本都是大漢委任的地方官員,亂世之時只能割據自保。這時候聽說大漢朝廷又恢復了,終於找到組織的他們,自然是紛紛來降了。

    《三國志·董二袁劉傳》記載:

    會太祖迎天子都許,收河南地,關中皆附。紹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

    就是家大業大的袁紹聽說這個訊息都眼紅很,想要和曹操討要漢獻帝。

    所以說,大多數諸侯都知道“挾天子以令諸侯”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是架不住手下的那些世家們蠢蠢欲動啊,真到曹操得到了漢獻帝,他們突然發現自己身不由己了,只有不斷的宣傳曹操名為漢臣,實為漢賊,從輿論上最最後的抵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反擊特斯拉,蔚來推出續航超1000公里新車,定價被吐槽,固態電池能否顛覆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