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5
回覆列表
  • 1 # 我為胡歌狂

    請參考日本的那種安全演習。國內的安全培養更像是做遊戲,反而對安全意識的培養會起到反作用。

    關於安全的事,一定要瞪起眼來,不可兒戲。女兒兩歲的時候小手指就想往插座裡捅,讓我一頓兇,現在她三歲了,對於電源插座懷有了敬畏之心。

  • 2 # 叫魚學習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是父母的必修課。

    教育孩子保護自己不僅僅是告訴孩子,社會上有壞人這麼簡單。因為壞人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沒辦法標準化,只能引導孩子去識別一些危險的行為。

    那麼該怎麼教育呢?

      

    首先不要太強調“壞人”的概念,而是應該強調什麼是危險。

    比如:

    過馬路的時候,要注意來往的車輛,應該一停二看三透過。

    一個人的時候,不要走不熟悉的路。

    在沒有家人老師陪伴下,陌生人要給你東西吃、帶你出去玩、買玩具給你是危險。

    陌生人說認識你的爸爸媽媽,帶你回家是危險。

    身體是孩子的權利,不論是誰,不能隨便撫摸、傷害你的身體,如果有人這樣做,就是危險。

    父母需要教會孩子識別危險,也要教會孩子如何對待危險。

    不同年齡段,面對的危險也不一樣。

    低幼的兒童行動能力差,一定要及早教他不吃陌生人的食物,教會他記住家庭地址,爸爸媽媽的名字,聯絡方式,工作單位,這樣即使意外走失,有警察叔叔或者好心人幫忙,也能夠做到儘快聯絡到父母。

    孩子再大一點,可以辨別穿制服的工作人員,比如警察叔叔,售票員等等,可以教會孩子意外情況,要主動去尋找這些可靠人士的幫助。

    進行自我保護的安全教育,不能靠恐嚇來引導。

    如果盲目的黑化社會,告訴孩子各種社會的陰暗面,也會破壞孩子的天生,甚至失去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父母不僅要教會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也要引導孩子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這樣孩子才能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 3 # 陳嵐的女拳

    我首先必須指出,這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兒童安全的這種意識最重要的地方是在於家長,而不是在於孩子。

    孩子在法律上是一個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我們會做了很多兒童安全常識教育,但是孩子自己行動的時候是沒有自控能力的,也不能對自己的安全形成負責的態度的。簡單的說就是孩子不懂事兒。所以呢,真正的兒童安全的這個問題,最終是要落在家長身上的。

    而很多的家長的是自己的安全意識就非常的差,也預知不到孩子的面臨的處境可危險,所以導致了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

    有一次我親身經歷,高鐵站,一個媽媽一直玩手機,小孩跌跌沖沖自己向檢票閘機跑去,前一旅客剛刷票進站,小孩衝著開啟的通道,下一秒門正好要對他彈回,不是砸中他就是夾住他——我衝過去一把拽回來,可是他媽無感,一轉身,她又在玩手機,孩子在拽隔離帶……。【每一次的兒童安全事故背後,至少有一千次的漫不經心】

    那麼要不要和孩子做安全教育呢,那當然也是要做的啦,首先一個是環境的安全,比如說孩子比較接近熱源,以防被燙傷熱湯熱水要小心。尖銳的刀剪鉛筆銳器,不要拿在手裡跑來跑去當成玩具,不要隨意下河去玩水容易溺水。同伴之間的打鬧,要注意不要發生身體的傷害,不要發生過激的行為。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單獨出行,不要隨意離開家長的視線在外面遊玩的時候。說到底就是對自己的環境的邊界和身體的邊界的認識,對危險的行為的瞭解。

  • 4 # 陳忻兒童心理

    孩子的安全意識很重要。

    關鍵是,成人有沒有安全意識。很多成人,自己都沒有安全意識,比方說,讓孩子單獨乘坐電梯,乘坐自動扶梯,有的父母抱著孩子自己坐在商場樓上的欄杆上,讓孩子在火鍋店到處亂跑,出好多事故。這些都是因為成人自己就沒有安全意識,怎麼去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

    小孩子,對很多事情,她不是說要故意搗亂,故意要去做危險的事情,而是她真不知道有什麼後果,這些後果,需要成人要去教。首先重要的一點是,成人要建立和孩子的良好關係,就是要讓孩子信任你。你想一想,你願意聽誰的意見?肯定是一個你信任的人。所以,如果孩子信任成人,那麼,當成人告訴孩子後果的時候,她才會聽進去。

    平常安全的事項要講一講,特別是要去做。

    我家孩子,天天坐車,天天坐兒童汽車座椅。這就是安全教育。她首先能接受,兒童要坐安全座椅。其次,到孩子5歲的時候,就能理解為什麼小孩子要坐安全座椅。我家孩子5,6歲的時候,幼兒園會請警察到學校來,給孩子們講一講,為什麼坐車要坐安全座椅,要綁安全帶,他會分析汽車的速度啊,衝撞的力量啊,6歲的孩子能夠明白了。

    其實,學校也有一些活動,比方說,我家孩子的幼兒園,小學,每個學期會進行一些火警的訓練,當發生火災的時候,孩子們知道怎麼有條不紊地撤退,跟著老師撤退到安全的地方。

  • 5 # 諾媽家有男寶

    孩子安全是個大課題,涉及到方方面面,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很重要,這裡給家長提供其中一個方法,如果孩子能夠領悟進,或許在關鍵時刻能夠保護孩子的安全。

    方法就是,教孩子“學會站住!”

    幼齡的孩子,大多沒有安全意識,特別是出門在外,無法很好地判斷道路狀況,玩著玩著就瘋一樣地往前衝,父母怎麼在後面叫都無濟於事。教孩子學會“站住”,對孩子至關重要,特別在如今車水馬龍的城市生活裡,它甚至能成為孩子的“護身秘籍”。

    具體,父母可以進行這樣實操:

    對於2歲左右的孩子,父母可以在客廳中央放上一隻球,或者是孩子喜歡的一個玩具,鼓勵孩子向球走過去,摸到球就停下來。

    當孩子順利完成這個目標後,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難度,在給孩子設定一個目標之後,孩子邁開腿向目標進發,媽媽隨時喊停,一聽到聲音,孩子立馬就能停下來,以此進行停止訓練。

    雖然,這樣的訓練會有些枯燥,但是比起孩子的安危來,就有訓練的必要性。在這裡可以借鑑下《窗旁的小豆豆》一書中,小林先生的做法,藉助音樂的力量,烘托出愉悅的氛圍,音樂聲停媽媽立刻喊停,那麼孩子也必須立刻停下來。如果有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孩子一定不會拒絕這樣的遊戲。如果他表現得好,則一定要對他進行好好表揚。

    如果錯失了幼齡訓練期,針對五六歲以後的愛瘋跑的孩子,訓練的場地則適合安排在戶外的操場。對著目標,在孩子奔跑過程中,父母喊停的瞬間, 讓孩子聽到指令立馬停下來。如是重複,直到孩子有了“停下”的概念,能夠讓身體及時作出應對為止。

    其實,這樣的訓練有跡可循,我們小時候小夥伴之間一起玩的“紅燈綠燈停”,又或者是“老狼老狼幾點了”,這些傳統的遊戲,其實訓練的就是孩子隨時剎住腳步的能力。遺憾的是,時過境遷,現在的孩子拘足於高樓,整日與電子產品遊戲相伴,再沒有了我們兒時的在戶外歡暢遊戲的快樂。

    但即便如此,為了孩子的安全,作為家長,也一定要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讓孩子能夠在聽到“停”就停下來,這對孩子外出防止意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這樣的訓練再晚也不遲!

  • 6 # 育兒網

    對於孩子來說,家裡也有很多潛在的危險。但是你可以透過找出風險是什麼,做好預防工作,為孩子消除風險,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居家隱患:

    1.摔倒

    摔跤是每個年齡段孩子受傷和住院最常見原因之一,你可以透過觀察孩子正在學習的新技能,以及可以到達的新位置新高度,然後調整家居來幫助孩子保持安全。例如:

    在樓梯和陽臺的入口處安裝安全欄杆,並且確保當孩子在樓梯和陽臺上始終有成人的監督。鎖上窗戶,尤其是高層窗戶,或者用牢固的窗戶護欄保護窗戶,這樣孩子就不會掉出來。使用低功率的夜燈,這樣會使你在夜間照顧寶寶時更安全。晚上開啟大廳的燈,或者用感應燈讓大一點的孩子更容易獨自起夜上廁所,這樣就不容易絆倒。

    2.燒傷和燙傷

    為了防止燙傷,讓孩子遠離火和熱的表面。無論何時,只要孩子靠近可以燃燒的物品——尤其是爐子、烤箱、微波爐、加熱器和其他電器時,都要密切注意。熱飲和熱水浴是嬰兒和兒童燙傷的主要原因。這裡有一些簡單的安全預防措施來避免這些風險:把熱飲料放在孩子們夠不著的地方,把熱水器的溫度設低。

    3.火災

    家庭火災可由烹飪事故、薰香煙、電氣故障、蠟燭、香水和玩打火機和火柴引起,而煙霧報警器是重要的防火安全措施。

    4.中毒

    中毒是五歲以下兒童受傷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活中兒童經常因為常見的家用化學品和藥物而中毒。家長要做的是排除潛在毒物,並把化學藥品和藥品高高地存放在鎖著的櫥櫃或櫃子裡。

    5.絞痛窒息

    許多家庭的日常用品就可能會扼殺或窒息兒童。這些物品包括軟玩具、床上用品、百葉窗、繩索、袋子、箱子和包裝。建議各位父母把填充玩具、墊子和成堆的衣服放在嬰兒床和嬰兒車外面,將百葉窗簾線用夾板包裹,並把夾板固定在地面以上至少1.6米的牆上。

    6.水

    每當孩子在水的周圍——游泳池,池塘,水壩,河流,小溪,浴缸和水桶時,父母都要提高警惕。為了洗澡的安全,建議各位要始終監督和充分注意孩子,尤其是五歲以下的孩子。敲黑板,永遠不要指望讓大Bora看護二寶,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

  • 7 # 小林子啦啦啦

    如何培養寶寶的安全意識

    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需要格外的注意安全,比如,防磕碰,防觸電,防交通事故,防拐騙等等,而這一些都離不開自我的安全防範意識。安全防範應意識從小抓起,那麼如何培養寶寶的安全意識呢?

    1. 從小要教育寶寶,不要隨便接受別人的東西。比如,一些人遞給的糖果零食不能接。讓寶寶從心理養成從小不貪嘴的習慣,要從潛意識的認識到,這個世界會有壞人的存在。

    2. 要教育寶寶不要隨意的和陌生人接觸和跟陌生人走。寶寶都會心存有好奇心理,所以對於陌生人的招呼,或者是說的事情非常會有好奇心,這也是非常危險的,所以要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隨意答腔,尤其是不能隨意和陌生人走。

    3. 平常的教育中要灌輸給孩子安全的防範意識。比如說有水的地方,有電的地方,或者人多的地方都應該怎樣做才好。

    4. 總之對於寶寶的安全教育,是需要從方方面面都要注意,並且灌輸在日常的行為中才能更好的防範和保證安全。尤其是做有些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教育寶寶,要先徵求大人的同意才可以去做。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8 # 幼兒教育

    小時候,孩子的成長有家長的細心呵護,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家長就不能時刻陪伴在他身邊了。然而孩子的好奇心比較強,對外界的一切都很感興趣,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安全問題,防患以未然。平時要給孩子做好引導,讓他學會自我保護,比如以下幾點就是家長必須要做到的事。

    引導孩子做好清潔 小孩子活潑愛動,新陳代謝旺盛,身體很容易出汗。再加上對外界的好奇心,他會非常喜歡摸各種東西,沾染細菌的機率很大。作為家長一定要及時為孩子清理,引導他們勤洗手、換衣服、剪指甲,做好個人衛生工作。即使在外出旅行時,家長也不要忽視這些小問題,講究衛生必須從小習慣做起,想要保證孩子衛生的同時讓旅行更輕鬆,家長可以帶上旅行清潔套裝。

    教會孩子交通規則 現在汽車數量眾多,交通安全問題也日益重要。好多家長也給孩子灌輸了安全過馬路的常識,比如“紅燈停,綠燈行”等等,孩子們也都背的會。但是家長們切記不能只停留在“口頭灌輸”,必須讓孩子真真正正的體會到,平時過馬路的時候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給孩子起到帶頭作用。 鼓勵孩子運動 現在小孩子都患上了“網癮症”,很小的年紀就埋頭在手機上或者電腦前,不僅會損傷視力,還容易導致免疫力下降,危害身體健康。

    家長們一定要多多督促孩子進行戶外運動,促進血液迴圈,曬太陽殺菌、補充鈣質。跑步、打籃球等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手腦協調,促進孩子長高,羽毛球、乒乓球能夠鍛鍊注意力,家長可以多陪孩子做以上幾種運動。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9 # 阿拉啦啦啦

    孩子真的缺乏安全感嗎?警惕不同階段的安全感誤區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人生的各種里程碑。隨著孩子經歷的生活體驗越來越豐富,各種各樣的“安全感困惑”撲面而來:

    a.6-9個月,原來還好好的,現在一看到陌生人就哭?

    b.15-18個月,為什麼孩子成了黏著爸爸媽媽的“狗皮膏藥”?

    d.2歲,孩子不去主動爭取,做什麼事都要爸爸媽媽陪?

    e.3歲上幼兒園,孩子卻一直撕心裂肺的哭喊著“我要回家”?

    孩子是缺乏安全感嗎?

    孩子經歷著各種各樣的苦惱與不安,這些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嗎?看到別的孩子落落大方的與其他人社交,很多的父母不禁焦慮起來。

    其實仔細琢磨琢磨,孩子的這些表現,並非完全是缺乏安全感,而是孩子正在經歷認知和身心發展的階段變化。

    比如說,孩子的“陌生人焦慮”,是因為他的認知發展到達了一個新的里程碑,是孩子自我保護、辨別父母與陌生人的標誌。這種焦慮在孩子1歲之後自然就消失了,並非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黏著父母,做什麼事都要家長陪,是因為孩子和父母建立起了親密的依戀關係。他把爸爸媽媽定義為“安全基地”,只要孩子看到家人在,他就感覺到安心,可以放心做事情。

    親密的依戀關係帶給孩子安全感

    心裡被愛滋養的孩子,過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孩子反而會更加大膽的和社會互動了。在他的內心,已經建立起了一座強大的“安全堡壘“,支援他跨出自己步伐,更自信的與世界和他人交流互動。

    什麼是安全感?你家的孩子有安全感嗎?

    安全感看不見也摸不著,父母又該如何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真正的缺乏安全感呢?

    四種依戀關係,判斷你家的孩子是否有安全感

    說到安全感,我們必須溯源到孩子從小和父母生活中形成的依戀關係。依附理論的鼻祖,最早是由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來的。他提出:

    孩子一出生就會去依賴身邊重要的人(通常是媽媽),以此來保護自己、生存下來。他會發展出一套自我和外在互動的方式來探索世界,並學習用更有效的方式參與社會關係。

    關於鮑比的依附理論,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進行了進一步的實驗進行驗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陌生人情景實驗”了。

    1.來自安斯沃斯“陌生人情景實驗”的啟示。

    安斯沃斯將孩子和媽媽們帶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屋子裡有許多的玩具。孩子和媽媽互動一段時間之後,媽媽離開,一位陌生人進來。實驗者透過根據觀察媽媽離開後又回來的情況,將孩子的不同反應分為了四種依戀型別。這個實驗對現在我們判斷孩子是否有安全感,仍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a.安全型依戀的寶寶,擁有安全感的內在基石。

    在媽媽離開後,孩子會哭泣,但是和媽媽重聚後會很快的平靜下來(安全基地回來了)。這型別的寶寶安全感最高,因為孩子和媽媽表現出一種穩定的關係。

    有安全感的孩子和父母有良好的依戀關係

    我觀察到身邊許多注重親子關係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很喜歡和爸爸媽媽呆在一起,並且對成人的照料也表現出信任。即使與家人分開,也可以自己獨處一段時間,而不會感覺被拋棄,這就是內心安全感慢慢的表現。

    b.焦慮矛盾型依戀的孩子,只有飄忽不定的安全感。

    這型別的孩子在媽媽回來之後表現出矛盾的心態:一方面想和媽媽親熱,另外一方面在媽媽擁抱的時候又會出現情緒上的抵抗,甚至有些小孩會打媽媽。

    焦慮矛盾型依戀的孩子很難安撫

    安全感飄忽不定的孩子,主要是因為父母照顧孩子的時候,做法經常前後不一致導致的。比如說照料人脾氣陰晴不定,今天心情好,孩子做這件事是可以的;但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又不允許孩子做。因此,孩子的行為就會出現前後矛盾,因為他需要得到安全感的反覆確認。

    c.迴避型依戀的孩子,是冷漠的自我保護者。

    還有一些孩子,父母離開他們也不會有任何焦慮的反應,好像有沒有父母的陪伴都沒有關係。父母回來了,也不會去抱媽媽,而是一直沉浸在自己玩玩具的世界。

    有些父母覺得很輕鬆:“看,我家的孩子多麼有安全感啊!我走了也不會哭鬧,這太好了!”

    然而事實是這樣嗎?如果細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實是父母經常沒有辦法陪在孩子的身邊,或者陪著的時候也總是不能夠及時的迴應孩子的需求。

    孩子只能用盾牌把自己保護起來

    相信“哭的時候堅持不抱”的養育方式,最容易讓孩子變成冷漠的自我保護者。孩子每次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他不得不自己處理的情緒,於是用一個厚厚的盾牌,把自己包裹起來、保護起來。

    因此當父母離開回來的時候,他們的反應度也很低。

    d.紊亂型依戀的孩子,生活中只剩下了恐懼。

    如果孩子生活的環境遭受到暴力的對待,比如虐待、打罵、冷暴力等,就很容易出行為的紊亂。他們的行為不可預期,甚至在父母身邊的行為總是瘋狂的。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因為他們的父母是不安全的,粗暴的對待會帶來孩子的恐懼。

    2.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不是看父母離開之後孩子哭不哭,而是你回來後孩子的反應。

    我們可以從父母離開後孩子的反應,概判斷孩子是屬於哪一種依戀型別、以及分析孩子是否具有一定的安全感。

    有了線,風箏才能在天空飛翔

    安全感是孩子內心的一條看不見的線,就像風箏一樣,飛得再高再遠,有這一條線牽在手裡,就可以安心的自由飛翔。如果風箏失去了線,孩子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有安全感的孩子的特徵

    有安全感的孩子,是“會哭的娃有奶吃”的孩子。意思就是說孩子會擁有依靠重要的人際關係獲取慰藉的能力。在他遇上困難的時候,會願意積極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

    比如說,一個3個月大的孩子,可以透過發出咯咯的笑聲,吸引父母和他們互動;一個3歲的孩子,遇上打雷的天氣,會撲向媽媽的懷裡尋求安慰.....這些都是孩子運用社會能力獲取安全感的方式。

    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港灣

    有安全感的孩子,他能瞭解自己,明白自己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比如說孩子會清晰的認知到:“電源開關很危險,會觸電,我不能玩。”他們知道自己做事情的邊界,如何讓自己保持安全。

    有安全感的孩子,他們對世界擁有一種掌控感。如果他們可以被滿足自由爬行運動,在7個月的時候他們就會努力爬一爬、夠一夠去取到自己想要的玩具;一個3歲的孩子會知道面對父母和外公外婆說不同的話語,來達到“吃糖”的目的。(不鼓勵)他們解決問題有多種方法,並且擁有創新的能力,而這些對世界的掌控感,會成就他們的安全感。他們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一個自信滿滿的人。

    為什麼安全感對孩子如此重要?安全感是比物質滿足更深層次的需求

    沒有一個安全的家庭,孩子就不會有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來源於童年時父母穩定的健康的愛,是比物質上的餵養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研究兒童人格發展時指出:

    安全感並不是天生的,它建立在孩子幼年時期,特別是在孩子 3 歲前。

    孩子除了吃飽穿暖,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及時的迴應孩子需求、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搭一把手、在孩子能自己做的時候合理的退出,這些都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你會發現他們會更加勇敢的向世界探索,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並且面對困難迎難而上而不是自怨自艾。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這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不謀而合的,只有身心和心理共同被滿足滋養,孩子成長的步子才會邁的更加堅定有力。

    安全感讓孩子感覺“我可以做到”,幫助他更好的走向獨立

    曾經我看過一部記錄片,描述一隻浣熊媽媽在離開家庭外出尋找食物時,為了降低小浣熊寶寶的分離焦慮而採取的方法。

    浣熊媽媽留給浣熊寶寶掌心的愛

    浣熊媽媽會先舔一舔小浣熊的手,並且將舔過的手摩挲自己的臉頰,好讓浣熊寶寶仔細聞聞媽媽的味道。小浣熊因為有了媽媽的氣味相伴在旁,就會感覺到安心、不再害怕,可以放鬆的呆在自己的小窩裡等待媽媽覓食回來了。

    這個熟悉的味道,就是孩子內在的安全感。有了這股內在力量,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可以做到的,“我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還會將這種力量轉移到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裡去。

    比如說,當孩子去上幼兒園,心裡有安全感的孩子,雖然分開的時候撕心裂肺,但是放學時看到爸爸媽媽,總會露出大大的笑容;他也會逐漸明白,爸爸媽媽雖然不在身邊,但是愛永遠在手心裡。

    安全感幫助孩子有勇氣面對新生活

    這種愛可以幫助他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學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習自己倒水喝、自己上廁所、自己照顧自己。

    只要孩子的心中盈滿了愛,他就有勇氣走向更獨立的人生。

    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擁有自信的心態和獨立豐盈的人生

    孩子6歲前的安全感,奠定了未來的人格根基。而因為孩子不同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各有不同,父母和孩子互動以及培養安全感的方式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0~6個月,對孩子最深層的愛是及時迴應

    著名的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曾經提出:

    嬰兒最初的人生階段,其發展任務是解決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

    建立孩子的信任感,就是在鑄造孩子內心安全感的堅固城堡。在生命的最早期,孩子的一眸一笑,都值得我們及時的做出迴應。很多老一輩,總是擔心“孩子一哭就抱,怕不是要把孩子給慣壞了!”事實上,如果沒有區分孩子不同的年齡段和心理特點,這樣一刀切的說法是對孩子的傷害,也不利於孩子早期安全感的培養。

    及時迴應孩子的需求

    對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來說,再多的愛都不會把孩子慣壞。因為他正是透過我們給予他的迴應,來判斷自己是否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比如說,如果我們給孩子換紙尿褲,覺得味道比較難聞,臉上的表情是噁心的、厭惡的,那麼他們就認為自己做了糟糕的事,自己是一個不好的人;

    而如果我們能給予孩子耐心的話語、溫柔的動作和眼神幫助孩子換上乾淨的紙尿褲,那麼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可以被接納的。

    這種被接納的感覺讓他相信自己可以信賴他人,信賴這個世界。孩子的第一層安全感,就在這種溫柔的、及時的迴應當中建立起來了。

    6~10個月,積極的雙向交流培養良好的安全感和親子關係

    雙向的交流,意味著你來我往,而不是一個人在唱獨角戲。比如說:

    a.一個球,從孩子的手中滾過來,我們抓住了球,說:“呀!寶寶把球滾過來了!”(描述孩子的動作)。

    b.我們再把球滾回給孩子,觀察孩子的反應,隨時調整我們的互動和語言。(在互動中積極調整)

    這樣a+b的互動模式,這就是一個完整的“雙向交流”。

    和孩子進行雙向的交流和互動

    在這個交流當中,有語言、有動作、有眼神的交流、有難度適中的互動,我們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就會自自然然的建立起來,孩子的安全感也同樣也會被建立起來。

    從6個月開始,孩子也會經歷各種各樣的動作里程碑,學習爬行、獨坐、站立、學步。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鼓勵父母在家庭裡開展“地板時間”與孩子一起互動。

    6個月~2歲,根據孩子的發展特點開展不同的“地板時間”,水到渠成地建立安全感

    “地板時間”這個互動方式,最早是由美國的斯坦利格林斯潘提出來的。所謂的“地板時間”就是我們可以用來與孩子進行互動的時間。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想法,加上我們的引導,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和相處。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安全感的獲得是自自然然、水到渠成的。

    1.地板時間幫助創造平等和諧、具有安全感的互動氛圍。

    在地板時間裡,我們需要放下自己的身段,與孩子在地面上“平起平坐”。同時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水平,順應他的引導。一個球,滾的太遠,低齡的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難以夠到,就會產生畏難心理,不去行動。

    每個家長會在不斷的互動當中,找到最平衡和諧的點。在這個互動的過程,我們就是教孩子,我們是可以信賴的人,安全感自然自然就會產生。

    2.把主導權給孩子,讓他自主選擇遊戲。

    在地板時間裡,玩什麼是由孩子來主導的,而非成人。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創設一個相對完善的環境。

    蒙特梭利的家庭活動區

    比如說一個軟硬度適中的地墊子、一個敞開的兩層櫃放上若干開放性的玩具(家庭中的電視櫃也可以代替兩層櫃)

    如果我們多一點觀察、少一點干預,你會發現孩子是天生的大玩家。他會引導我們和他玩什麼、怎麼玩。

    3.根據孩子的發展調整地板時間,為安全感的建構添磚加瓦。

    孩子的發展不是停留的,而是不斷的向前在走。因此環境以及我們的互動方式也需要隨之做出改變,才能適應孩子發展的變化,輔助孩子內心安全感的建立以及人格的全面發展。

    在孩子開始拉起物品站立的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穩固的把手扶杆,鼓勵孩子運用自己力量抓起站立。一把重的、穩固的實木椅子(孩子推不動的)、沙發的邊緣也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

    蒙特梭利的家庭活動區

    而在孩子會邁出幾步了,我們還可以提供可以推動的物品,讓孩子推著走。

    在不斷的體能發展中,他會感覺到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比如,他可以自由的移動,可以透過聲音、動作讓父母幫助自己達到目的,“我是一個多麼有能力的人!“這種掌控身體的感覺,也會讓他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2歲~6歲,增強安全感的五個原則

    在大概2歲之後,孩子的心智模式已經逐漸發生了變化。他們擁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識,探索世界的範圍也逐步擴大。在自由探索世界的同時,許多時候他們還不能判斷自己做的事情,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不安全的,因此我們需要給予更多的引導。孩子需要具備一種能讓自己感到安心的能力。

    1.設定行為界限,給予孩子安全感的“心理容器”。

    孩子的自由不是無邊無際的,沒有邊際的那不是自由,是放縱。如果孩子的生活當中,可以不受約束的做任何事,這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給孩子設定合理的限制

    因此,我們需要給孩子設定一定的行為界限,界限會讓孩子保持安全的身理和心理狀態。比如說,我們會規定孩子不可以做傷害自己、傷害他人以及破壞環境的事情。

    如此,孩子在做事情、與他人互動的時候就會有行為邊界,這種行為邊界相當於孩子安全感的“心裡容器”他會明白:

    a.不要去觸碰電源,因為這樣會觸電。(不傷害自己)

    b.不要一上來就去搶其他孩子的玩具,因為這樣別人可能會攻擊你、排擠你。(不傷害他人)

    c.水彩筆要畫在紙上,而不是塗在牆上,否則下次就沒有水彩筆可以用了。(不破壞生活的環境)

    d.人多的時候,不要像脫韁的Mustang一樣橫衝直撞,要跟緊媽媽,不然可能會走丟。(意識到環境對自我的影響)

    這些看似是對孩子的束縛,但是不難看出,這實際上是對孩子安全探索的保障。正是有了這些行為的約束,孩子才會知道自己如何做,可以保持一個相對安全的狀態。

    孩子安全感的“心理容器”

    這個狀態就像是一個有安全感的“心理容器”,它幫助孩子感覺到什麼樣的行為是舒適合理的,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範圍裡可以自由的探索、愉快的玩耍。

    2.建立一致的作息習慣,外在的穩定秩序會帶給孩子內在的安全感。

    我們成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如果我們要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國家,陌生的人、陌生的國度、不同的時差都會讓我們有一些不安定的感覺。穩定、熟悉的環境會給我們帶來內心的掌控感和安全感,對孩子來說這顯得格外重要。

    孩子們其實非常喜歡秩序,這種秩序體現在規律穩定的一日作息、不會經常有大變動的生活環境、固定的照料人等等,這些都會給孩子帶來內在的安定感。

    3.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思想、感受和情緒。

    當孩子因為打雷,嚇得哇哇大哭撲向我們。我們擁抱著孩子,當孩子情緒逐漸穩定之後,我們可以和孩子說:“剛才的雷聲特別響,你感覺到特別害怕,是嗎?”如此,孩子就會理解到自己的情緒,並且逐漸學習如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思想、情緒和感受。

    害怕打雷的孩子,應該被鼓勵說出感受

    安全感並不是把感受憋在心裡,而是明白可以表達出來,並且永遠會有那麼一個人,懂我,愛我。在兒童時期,這個人更多的是媽媽,而在成年後,這個人更多的是自己的人生伴侶。

    4.運用邏輯思維,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孩子,會擁有更多的安全感。因為面對困難,他們不至於感到害怕、惶恐,而是願意積極嘗試、努力用各種方式方法去解決。

    在生活當中,我們可以讓孩子承擔適當的自然後果,避免過度的保護。這會很好的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和動手能力。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因必有果。做了一件事,可能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這就是一個自然的、有邏輯的反應。

    讓孩子運用自己的邏輯思維進行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增長他們的知識和有邏輯的經驗,並將這種能力運用到解決問題中,這也會有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培養。

    5.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擁有掌控力和成就感。

    獨立體現在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孩子爬行、學步、奔跑、自己穿衣、吃飯、上幼兒園...這些都是孩子一個個獨立的里程碑,標誌著他們離開我們走向更寬廣的世界。

    如果我們在每一個里程碑裡,都能給予一定的輔助,讓他們感覺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們會發展出更多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去面對人生各個不同的挑戰。

    如果你周圍有學齡前的兒童,可以推薦他們用一下【貓小帥識字】這款識字軟體哦~在手機上下載就能用,裡面有豐富多彩的故事和遊戲,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學習漢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提起商朝,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