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艾希之箭

    世界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既屬於科技文化內容,也屬於經濟內容。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角度看,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對近現代經濟的發展具有革命性的貢獻和劃時代的意義。

    一、世界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開始於英國,再由英國擴充套件到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

    1、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和條件

    (1)根本原因:工場手工業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和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2)具體條件:

    ① 前提條件: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

    ② 基本條件:英國資產階級透過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以及國內的圈地運動,積累了豐厚的資本,拓展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廉價的原料產地;圈地運動的推行,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獲得了大量的僱傭勞動力;在長期的工業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英國蘊藏有豐富的煤鐵資源

    當時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傢俱備以上條件(與此同時,法國正在準備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美國正為獨立而鬥爭),所以工業革命於18世紀中期首先在英國發生。

    2、英國工業革命的基本過程

    (1)時間:18世紀60年代——1840年

    (2)含義:機器生產取代工場手工業

    所謂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階段到工廠大機器生產階段的一個飛躍,它是生產領域裡的一場大變革,又是社會關係方面的一場革命。

    (3)基本過程

    工業革命首先出現在工場手工業最為發達的棉紡織業。1733年,凱伊發明了飛梭,提高了織布速度;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珍妮紡紗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此後,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騾機、水力織布機等機器,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

    隨著機器的增多,對於動力的需求提到日程上來。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氣機投入使用,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到蒸汽時代

    隨著機器生產的普及,為了更好的進行生產管理,提高效率,工廠這一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出現了,工廠成為工業化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隨著機器生產的發展,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革新,新的交通工具出現。1807年,美華人富爾頓製成以蒸汽為動力的汽船;1814年,英華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1825年,火車試車成功。

    人類的交通運輸進入到一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已經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工業革命中的重要發明

    時間 國別 發明 發明者 類別

    1765年 英國 珍妮紡紗機 哈格里夫斯棉 紡織業

    1785年 英國 改良型蒸氣機 瓦特 動力

    1807年 美國 蒸汽輪船 富爾頓 交通

    1814年 英國 蒸汽機車 史蒂芬孫 交通

    3、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擴充套件

    (1)傳播路線:英國—歐洲大陸—北美—世界

    (2)概況:

    時間特徵原因分別如下:

    A:法國

    18世紀末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

    相對較慢

    中小企業分散,新技術推廣困難

    小農經濟長期存在,缺少勞動力和市場

    高利貸資本發達,工業資本相對缺乏

    B:美國

    同上

    較快

    資源豐富,市場廣闊

    國際環境優越,少受戰爭破壞

    移民帶來勞動力和技術經驗

    C:德國

    19世紀早期

    有所發展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礙工業革命進展

    D:俄、日

    19世紀中期

    起步晚

    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① 法國工業革命。

    法國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法國原來的工場手工業比較發達,18世紀末的資產階級革命為法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和向工廠制度的過渡掃清了道路。另外,法國是英國的近鄰,受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較大,所以,法國成為繼英國之後第一個發生工業革命的大陸國家。

    法國工業革命的概況:1815年拿破崙帝國結束後,隨著國內外政治局勢趨於穩定以及戰爭創傷的逐漸恢復,法國工業革命迅速開展。法國的工業革命也是從輕工業開始的。19世紀20年代起,機器和工廠制度首先在紡織業各部門中得到推廣。三四十年代,重工業部門也開始採用一些新技術新裝置。30年代初,法國第一條鐵路建成通車,到40年代末,鐵路總長近兩千千米。50年代後,法國工業革命的重心轉向重工業。到60年代末大機器生產已經成為法國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法國基本上完成了工業革命,其工業生產佔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於英國的工業國家。

    但是法國工業革命的規模遠遠落後於英國,而在發展速度上也比不上同期的美國和德意志。這是因為:

    第一,從資本原始積累方面來說,法國對農民的土地剝奪主要不是透過大規模圈地的暴力方式,而是透過租稅盤剝。另外,由於法國在與英國爭霸中的失敗,喪失了原來的許多殖民地,所以殖民掠奪對於原始資本積累的意義,在法國也不像英國那樣突出。

    第二,法國大企業發展緩慢,而小企業長期大量存在(法國傳統的服飾業、高階化妝品和奢侈品製造業仍以手工勞動為主),企業經營分散,新技術、新機器的發明和推廣比較困難。

    第四,法國高利貸資本活躍,吸引了大量社會流動資金,減少了工業投資。

    ② 美國工業革命。

    美國工業革命的起步與法國基本同時。但美國發展工業的條件遠比法國優越,這是因為:

    第一,美國沒有經過封建社會,舊的行會傳統和習慣勢力微弱,有利於新技術的發明和推廣。

    第二,美國遠離歐洲強國,南北鄰國都比較弱,東西有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保護,因此遭受戰爭破壞少,有利於生產的穩定發展。

    第三,美國透過從事奴隸貿易和掠奪印第安人土地、財富等手段,取得了發展工業的大量資金。

    第四,外國移民大量湧入美國,為美國工業革命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和技術。

    第五,美國的領土不斷擴張。西部的不斷開發,有廣闊的國內市場、原料。

    基於上述原因,美國工業革命迅速發展,到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工廠制度在美國北方的主要工業部門中都已佔主導地位,工業革命基本完成。但是這時美國各地區的發展不夠平衡,南方仍盛行種植園奴隸制。美國內戰結束以後,南方工業興起,農業也進行了改造,工業革命在全國範圍內完成。

    德意志由於長期分裂混戰和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使得它的工業革命晚於英、法、美三國。直到19世紀30年代,德意志才開始工業革命。在萊茵河畔興起了科隆、愛北斐特、巴門等工業城市,薩克森的紡織工業發展迅速,普魯士所轄的西里西亞以生產亞麻布而著名。1848年革命以後,德意志的工業革命發展迅速,許多地區開發礦山,建設工廠,修築鐵路。到60年代末,工廠制度已在各先進工業區佔據主要地位。普法戰爭後,德國實現了國家統一,並從法國取得了阿爾薩斯、洛林富礦區和50億法郎賠款,這進一步加速了工業革命的程序。到70年代末,德國工業革命完成

    ④ 其他國家的工業革命。

    19世紀中期以後,俄國、日本等國也陸續開始了工業革命。19世紀三四十年代,工業革命從西歐擴充套件到東歐。40年代起,俄國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採用機器,建立工廠。到80年代末,工廠制度在各主要工業部門佔據主導地位,俄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而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從8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了早期工業革命的高潮。

    注意: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出現洋務運動,採用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創辦近代工業,雖然這是在沒有改變中國社會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但是它也反映了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中國的封建統治階級也不得不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進行區域性改革

    (3)工業革命擴充套件的特點

    擴充套件的地區起初主要在西歐和北美。18世紀末19世紀初,西歐國家和美國都已從紡織部門開始了工業革命的程序。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和美國幾乎同時開始工業革命。19世紀早期,德意志開始工業革命。19世紀中期以後,俄國、日本才開始進行工業革命。這一時期各國工業革命受其本國條件影響,發展不平衡。

    4、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對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機極其深遠的影響

    (1)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

    (2)受工業革命影響,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的自由主義思想盛行

    (3)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逐漸興起

    (4)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

    (5)工業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絡,改變了世介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這具體表現在:在政治上,資本主義制度廣泛建立,革命和改革浪潮不斷;在經濟上,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在國際關係上,資本主義國家展開全球擴張,使東方從屬於西方,但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衝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

    工業革命的影響的表示:

    世界各地區之間的聯絡日益密切

    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

    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運動

    出現了三大進步的歷史潮流

    社會主義運動

    民族解放運動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從1870年以後,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蓬勃興起

    1、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的原因和條件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的確立,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保證;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世界體系的形成;近代自然科學的突破性發展並迅速轉化為生產力;資本主義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制度在確立後迅速顯示出它的優越性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科技應用於工業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

    領 域

    成 就

    意 義

    電力的廣泛應用

    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的電氣發明。1866年德華人西門子發明發電機;到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等相繼問世。

    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

    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

    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制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9世紀80年代德華人卡爾·本茨發明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相繼發明。

    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採業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石油日益成為重要的新能源

    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19世紀70年代美華人貝爾發明電話;90年代義大利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都為迅速傳遞資訊提供了方便

    加強了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絡。

    化學工業的建立

    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開始從煤炭中提取氨、苯、染料等化學產品;1867年諾貝爾發明炸藥;80年代改良了製造無煙火藥的技術;塑膠、人造纖維等投入生產和使用。

    大大促進了軍事工業的發展;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第二次工業革命也推動了一些老工業部門如冶金、造船和機器製造業的技術革新和發展。其中,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鋼的產量不斷提高,逐漸取代了鐵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經濟上:極大的提高了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力,使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推動了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2)政治上: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向帝國主義過度;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資本主義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現代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和政治模式都基本定型。

    (3)殖民方面:帝國主義要求在經濟上輸出資本,在政治上瓜分世界,使帝國主義各國掀起瓜分全球的狂潮;19世紀末20世紀初將世界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完全形成;使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加劇。

    (4)國際關係:使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加劇,成為一戰的深刻根源。

    (5)民族解放運動:第二次工業革命向東方的擴充套件,導致亞非拉地區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推動了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6)社會主義運動: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產業工人隊伍進一步壯大,推動了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和列寧主義的發展。

    (三)第三次工業(科技)革命

    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薪技術,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

    1、第三次工業革命出現的原因和技術:科學理論取得重大突破,科技發展具備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社會的需要,特別是二戰期間和戰後各國對科技的迫切要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標誌: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1)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主要透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這具體表現在:在社會經濟結構方面,第一、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加強了國家對科學研究的支援,大大加強了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的投入。在社會生活結構方面,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了變革。

    (3)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一方面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絡日益緊密,科學技術的競爭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另一方面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同不少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發展中國家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二、對於三次工業(科技)革命的列表總結

    1、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歷史條件

    前提資本勞動力技術市場分別如下:

    第一次工業革命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

    圈地運動的進行提供了大批僱傭勞動力。

    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技術。

    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急劇擴大。

    第二次工業革命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確立。

    資本積累和對殖民的肆意掠奪積累了大量資金。

    自然科學取得突破性進展。

    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加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戰後,資本主義推行福利制度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局穩定。

    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 。

    二戰及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的需要。

    2、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

    特點

    ②首先發生於英國,其它國家程序緩慢。

    ①科學開始與技術結合起來,在推動生產力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

    ②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規模更廣泛,發展更迅速。

    ④以重工業為突破口。

    ①新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

    ②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④科學與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⑤科技各領域間互相滲透。出現兩種趨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學科間的聯絡越來越密切,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

    ⑥以軍事工業為突破口

    3、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對資本主義國家

    對國際關係

    對殖民地國家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

    ①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②擴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

    ①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機遇和挑戰。②發達國家利用科技、經濟優勢,惡化了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條件。

    4、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的不同影響

    (1)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方面,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英、法、美等國強烈要求對外開拓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推動他們對當時封建落後、閉關自守的中國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經濟上開始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另一方面,工業革命又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絡。受西方資本主義工業的誘導,中國的洋務工業、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沿海地區逐漸興起,中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國的近代化歷程艱難地起步。

    (2)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方面工業革命後,隨著資本的集中和"過剩資本"的出現,推動西方殖民者對中國加緊進行資本輸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的民族危機空前嚴峻。另一方面,由於中國這一時期的維新變法及辛亥革命等政治運動此起彼伏,客觀上影響了中國對科技革命成果的吸收、轉化,喪失了一次追趕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機遇。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由於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敵視、封鎖以及國內一系列政治、經濟"左"傾錯誤的干擾,致使中國再次與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失之交臂,影響了中國現代化建設和綜合國力的全面提高。但是,與前兩次工業革命不同的是,即使在當時極端困難的國際國內背景下,中國的科學家也在原子能、航天技術、分子生物領域取得了與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華人也為世界科技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開啟國門,積極引進、吸收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重新追趕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5、從原因和結果兩個方面概括說明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與資本主義市場的關係。

    市場的擴大促進了科技革命的擴充套件:①18世紀中期,英國打敗法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開展。②19世紀中期前後,美德日俄等國透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由於殖民擴充套件的加強,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競爭激烈,又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③"二戰"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新一輪的市場競爭開始,促進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

    科技革命促進資本主義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同時也加劇了各國對市場的爭奪:①第一次工業革命迅速提高了生產力,使東方從屬於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②第二次工業革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為廣泛的途徑,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產生壟斷,殖民擴張加劇,世界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速了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導致戰後資本主義國家間爭奪市場的鬥爭加劇,同時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圍繞市場的壟斷和反壟斷鬥爭也日趨尖銳。

    6、科技革命對各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影響

    (1)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在英國,所以工業革命完成後,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法國因為各種原因,新技術和新機器的發明與推廣比較困難,工業革命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阻礙;美國則藉助移民帶來的技術和引進英國技術,不斷產生新的發明,工業革命較快地完成。

    (2)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和德國的科學技術發明和應用較多,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工業生產總值分別躍居世界第一、二位。而英國擁有廣大殖民地,資本家把大量資本輸往國外,不願更新裝置,紡織工業等部門的裝置陳舊,技術水平相對較低;法國農民貧困、農業經營落後和國內外市場狹窄,普法戰爭戰敗導致失去重要資源和資金,壟斷資本家把資金投向信貸而不投向生產,投往國外而不投向國內。這些導致其經濟發展速度減慢,工業生產分別被美、德趕上和超過。

    (3)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間,各國都注重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20世紀50年代西歐國家憑藉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經濟迅速恢復,其中聯邦德國注重發展科技教育,經濟發展較快;日本在戰後經濟發展中注重引進先進的科技,同時重視發展教育、培養人才,20世紀60年代末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美國在二戰後應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產業,經濟穩定發展。

    7、分析、比較三次科技革命的異同點,並從中得出基本理論認識。

    相同點:①三次科技(工業)革命都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②都引起社會關係的鉅變。第一次工業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工業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以及人類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變革。③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工業革命,列強的殖民擴張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了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④從經濟上看,都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不同點:①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都有一個相對和平的社會環境;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於"二戰"期間,延續至今。②從發明者看,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勞動者憑藉經驗和技能,發明成果都是生產經驗的總結;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驅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各種發明無一不是在精確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之上取得的。③從發源地看,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於英國,約半個世紀後才在各國真正開展,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則是多源的。④從突破口來看,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輕工業為突破口;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重工業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軍事工業為突破口。

    認識:三次科技(工業)革命的後果表明,生產關係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樹立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

    8、正確認識三次科技(工業)革命時的中國。

    (1)第一次工業革命時:

    ① 中國處於清朝中後期,受專制政治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社會經濟沒有發生大的變動。

    ② 第一次工業革命給中國帶來的災難:歐美列強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列強的商品輸出市場和原料產地。

    (2)第二次工業革命時:

    ① 中國仍然是清朝封建統治,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國家主權進一步喪失。

    ② 資本主義列強對華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④ 華人民面對帝國主義瓜分狂潮,掀起了救亡圖存運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時:

    ① 由於帝國主義國家長期敵視、封鎖,中國沒有發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環境,也缺乏正常的交流;建國後受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影響,"左"傾思潮氾濫,沒有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教育發展受衝擊,失去發展科技的好機會。

    ②但科技革命還遠沒有結束,世界各國都在本國生產力發展的戰略中把科技擺在第一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實行改革開放,緊密結合國際形勢,制定一系列發展生產力的大政方針,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正取得歷史性飛躍。

    附: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國未能把握住發展機遇的原因及對中中國產生的影響

    (1)原因: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資本主義未能充分發展;政治上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強化;思想上統治階級推行的重農抑商的政策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文化上文化專制統治阻礙了科技和思想的自由發展;外交上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西方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

    (2)影響:英國發動對中國的鴉片戰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上主權喪失,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衝擊了中國落後的經濟體制和思想觀念;洋務派開始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器,創辦了中國第一批近代企業;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促使中國關注現實、探求救國救民之路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國未能把握住發展機遇的原因及對中國的影響

    (1)原因: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家主權不斷淪喪;洋務運動只引起西方先進技術和機器,沒有改變落後的封建制度;甲午戰爭中中國的失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大大加深;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加大了對中國的侵略

    (2)影響:帝國主義加大了對中國的侵略,經濟上資本輸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掀起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國未能把握住發展機遇的原因

    中國處於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戰爭的破壞和建國后帝國主義的封鎖包圍,中國沒有發展先進的科技環境,建國後不久,"左"的思想日漸嚴重,沒有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對教育沒有高度重視,失去了發展機會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下的中國把握機會,迎接挑戰

    (1)原因: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增強

    (2)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利於各國經濟的互補,加入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必然之路;但同時又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的壓力和挑戰。中國應該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以積極姿態加入,趨利避害

    9、三次科技革命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第一次:確立了資本主義在世界上的統治地位;英國成為世界霸主;東方從屬於西方

    第二次: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之間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激化,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導致一戰的爆發;

    第三次:各國抓住機遇,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西歐和日本,對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形成挑戰,世界格局向多極化趨勢發展

    10、三次科技革命對工業佈局分佈的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使工廠遠離了河流峽谷,使工業由分散走向集中,集中分佈於煤鐵資源豐富和交通方便的地區;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工業進一步集中於煤鐵資源豐富地區,多數工業仍是煤鐵複合型為主,並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工業地帶,同時由於技術進步和巨型運礦船的出現,出現了臨海分佈的工業;第三次科技革命由於新技術的發展,使工業擺脫了原料和能源的地域限制,由集中趨向於分散。決定工業佈局的主要因素是知識、技術,其次是清潔的環境和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出現臨空型的工業佈局、工業中心

    三次工業(科技)革命知識總梳理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

    條 件

    ⑴政權:英國在17世紀確立資產階級統治

    ⑵勞動力:圈地運動

    ⑶資本:殖民掠奪、海外貿易

    ⑷科技:工場手工業積累了生產技術

    ⑸市場:國內(圈地運動)、國際(殖民擴張、海外貿易)

    ⑴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⑵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確立。

    ⑶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化

    ⑷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

    ⑸資本主義處於相對穩定時期

    ⑴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

    ⑵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

    ⑶社會需要,特別是二戰期間和戰後各國對高科技的迫切需求。

    ⑷二戰後,世界局勢的相對穩定。

    時間

    18世紀60年代

    19世紀70年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標誌

    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

    電力的廣泛應用

    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

    主 要 成 就

    紡織:珍妮紡紗機、騾機、水力織布機

    動力:蒸汽機

    交通:蒸汽汽船、蒸汽機車

    ⑴電力:發電機、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

    ⑵動力:電動機、內燃機

    ⑶交通: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

    ⑷能源:石油開採和石油化工工業

    ⑸通訊:電話、無線電報

    ⑹化學工業:火藥、塑膠、人造纖維

    ⑴原子能技術:1945年,美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54年,蘇聯建立第一座核電站。

    ⑵航天技術: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1981年美國第一架太空梭升空。

    ⑶電子計算機:1946年延生於美國

    ⑷分子生物學:1972年美國重組DNA生物基因工程;1999年美國首次製成DNA分子

    ⑸遺傳工程:1997年英國克隆羊成功;2000年美、日、法、德、英、中公佈類基因組草圖。

    特 點

    ⑵首先發生於英國,其它國家程序緩慢。

    ⑶以輕工業為突破口。

    ⑴科學開始與技術結合起來,在推動生產力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

    ⑵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規模更廣泛,發展更迅速。

    ⑶有的國家再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⑷以重工業為突破口。

    ⑴新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⑵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⑶科技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⑷科學與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⑸科技各領域間互相滲透。

    ⑹以軍事工業為突破口

    影 響

    ⑴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⑵出現了自由主義思潮。

    ⑶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工人運動興起。

    ⑷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

    ⑸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絡,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

    ⑹英國成為世界霸主。

    ⑺使東方從屬於西文方,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衝擊著舊思想、舊制度。

    ⑻推動了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邁進。

    ⑴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

    ⑵推動了壟斷組織出現。

    ⑶使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變為以資本輸出為主。

    ⑷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掀起瓜狂潮,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

    ⑸使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不平衡加劇,矛盾尖銳。

    ⑹推動了城市化程序。

    ⑺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絡。

    ⑴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作用更大。

    ⑵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

    ⑶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

    ⑷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思想變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推廣。

    ⑸推動了經濟全球化。

    ⑹促進了武器的急劇變革和軍事戰略的調整。

    ⑺推動了文化多元化,提高了教育的戰略地位。

    ⑻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

    ⑼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俄戰爭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