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史鑑於今

    戰略大致相似,但是實際情況差遠了。劉邦時候,秦朝已經滅亡,而項羽不願留在咸陽稱王稱霸,卻想著衣錦還鄉回了彭城。此時 ,劉邦在漢中一代養精蓄銳已有時日,早已成了氣候,後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回關中。

    劉備佔據四川,但是北方有曹操佔據,南方一代有東吳。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始終進不了長安,最後功敗垂成。可見,相比劉邦時代差遠了。

    自古從南方向北戰爭成功的寥寥無幾,後來的明朝朱元璋是成功的。而劉備時候,顯然是不具備這種實力的。曹魏佔據北方,無論軍事實力還是地理優勢,人員素養都是蜀漢的強勁對手。而且,南方還有一個東吳在。就算蜀漢佔據長安,東吳也不是傻子,到時候也要爭鬥不休,結局仍未可知。

    所以,劉備是沒法和劉邦時候相比的,像你說的,戰略思想可能差不多,但實際情況卻相差太多了。

  • 2 # 狂史中國

    劉備肚量不夠大,在諸葛亮隆中對實現後,劉備攻取四川,而這個時候,大功臣諸葛亮做的工作就是後勤,基本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閒職,劉備心想,我縱橫半生,窮無立錐之地,四處奔波,年近60還沒有一個根據地,你孔明一個20多歲的小夥子,胡說一通就使本座得到了荊州和四川,那不是很厲害嗎?劉備對諸葛亮既感激又害怕,後面的事情,攻打漢中軍師是法正,攻打吳國也沒有找諸葛亮,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根本沒有機會出頭!這樣一個老闆,如果使公司生意得到發展?!另一方面,諸葛亮並沒有軍事才能,他的管理才能比軍事才能要高得多!諸葛亮死的時候,四川人都哭了,證明他深入民心,非常了不起!軍事上六出祁山,六次都在一個地方用兵,沒有什麼出奇制勝,沒有奪得一城一地!可見他的軍事才能是不行的!

    相反劉邦奪得四川后,情況要差很多,將軍和士兵都大量逃跑,因為他們都不是本地人,甚至韓信也失望了,他一樣跑了!最後被蕭何追回來,在一片慘淡當中,劉邦假仁假義籠絡韓信,也放權給他,最後一舉定江山!

    劉備沒有像韓信這樣千年一遇的人才!有一個半吊子的,還不是很信任!劉邦有這樣的人才,並信任他,放權給對方,這是老闆的眼光的差別所在!

  • 3 # 香茗史館

    劉備的戰略和劉邦其實並不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畢竟兩人面對的局勢完全不同。而且就算劉備和劉邦的戰略相同,也根本無法複製劉邦的成功,原因同樣在於局勢的不同。曹魏不等於西楚,而曹操也並非項羽,而劉備最大的缺憾就在於“弱”,劉備崛起最晚本身便“弱”,雖然在佔據荊、益兩州後一度具備了爭奪天下的資本,但很快就丟失了荊州,又變成了最“弱”的那一個。

    局勢完全不同,劉邦VS項羽乃是兩強相爭,劉備VS曹操則是弱強相抗

    劉備和劉邦戰略不可能相同的重要原因,就在於兩人面對的局勢完全不同。

    1、劉邦VS項羽,兩強相爭:秦朝滅亡後,項羽大封天下,共分封十八個諸侯國,當時局勢極為複雜。雖然西楚霸王項羽、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英布岳父)、臨江王共敖都是原楚國陣營,但由於項羽誅殺義帝熊心的舉動,原楚國陣營已經是離心離德。而由原六國貴族和滅秦功臣武將組成的其他諸侯,又很快因各種各樣的原因發生了內鬥,例如燕王臧荼誅殺膠東王韓廣、田榮一統三齊、陳餘借兵趕走趙王張耳,而齊地和趙地更是公開站在了項羽的對立面。而就在項羽出兵平定齊地叛亂之際,劉邦趁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迅速一統三秦之地,又或擊敗或逼降了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可以說楚漢爭霸之前,劉邦在實力上已經完全不輸於西楚霸王項羽,即使在彭城戰敗之後,劉邦短暫處於劣勢,但他卻能夠透過劍走偏鋒重新奪回優勢,甚至最終將項羽逼入“四面楚歌”的地步(除西楚地區和臨江王共敖之外,其餘全部歸附於劉邦)。

    △秦末十八路諸侯

    2、劉備VS曹操,弱強相抗: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雖然同樣有十八路諸侯,但這些人中卻沒有劉備的一席之地。天下雖大,早期的劉備卻並無立錐之地,就在劉備輾轉各地,尋求落腳之地的同時,曹操已經在逐步統一北方,而東吳也在鞏固江東之地。直到赤壁之戰後,劉備趁機佔據了荊州四郡(共七郡),這才有了根基。三國之中,相較於曹魏和孫吳,蜀漢無疑是起家最晚,且是實力最弱的一個。雖然在佔據荊州、益州之後一度擁有了對抗曹魏和東吳的資本,但很快便因為荊州的丟失重新變為了最弱的一個。

    △三國局勢

    劉邦和項羽相爭,是劉邦透過不斷蠶食從而取得最終勝利的過程;而劉備建立蜀漢,則是在曹魏和東吳夾縫之中,不斷抗爭獲取鬥爭資本的過程。從局勢上講,劉備和劉邦根本無法相比,當然這其中也有劉備自己決策失誤的原因。

    劉備和劉邦戰略不盡相同,原因就在於局勢完全不同

    雖說由於局勢不同,劉備和劉邦的戰略不可能相同,不過有一點倒是比較接近,那就是兩人的戰略都可以分為兩部分。

    1、劉邦的戰略,以彭城之戰為界限。彭城之戰前,劉邦的戰略就是趁著項羽陷於齊地之際,趁機擴大自己的地盤,不斷獲得奪取天下的優勢。事實上劉邦也的確趁機建立了巨大優勢,在項羽初步平定齊地,還未完全從齊地抽身的時候,劉邦就已經裹挾了五位諸侯王,率領五十六萬大軍一舉攻入楚地,甚至攻破了楚都彭城。彭城之戰,劉邦戰敗,雙方實力發生反轉,劉邦短期內處在了劣勢。彭城之戰後,在正面戰場不敵項羽的情況下,劉邦選擇了劍走偏鋒,在滎陽對峙並以彭越襲擾梁地,牽制項羽主力,同時以韓信為主,先後攻佔西魏、趙、代、齊等地,又勸降燕王臧荼、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從而在戰略全域性上對項羽形成了全面優勢。

    △劉邦

    2、劉備的戰略,以丟失荊州為界限。丟失荊州之前,劉備前期的戰略幾乎完全是按“隆中對”來執行的,戰略目的就是佔據荊州、益州之地,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等待北伐的時機。在鞏固了荊州、益州之地後,劉備又趁機奪取了漢中,關羽在荊襄地區獲得優勢,劉備在短期內的確獲取了奪取天下的資本。然而就在劉備攻佔漢中不久後,呂蒙“白衣過江”,關羽敗走麥城,荊州地區就此丟失,而劉備為了重新奪取荊州,不顧孫劉聯盟,大舉興兵東進,卻又在夷陵遭遇慘敗,這一連串的失利,使得蜀漢重新陷入了絕對劣勢。可以說丟失荊州之後,蜀漢政權已經是岌岌可危,困守益州地區,長久發展下去與其他兩國差距必然越來越大,此後蜀漢的戰略就是透過北伐意圖佔據隴西,進而籠絡西涼,從而重新獲取爭奪天下的資本,奈何屢次北伐均已失敗告終,只能苦苦掙扎,最終被曹魏所滅。

    △劉備

    由此可見,由於局勢的不同,劉備和劉邦的戰略是截然不同的,劉邦是在已經具備爭奪天下的資本下,透過各種方式不斷擴大優勢,從而最終擊敗項羽;而劉備則是在夾縫中求生存,一直在為獲取爭奪天下的資本而奮鬥。

    劉備之所以失敗,先天的劣勢和戰略的失誤都佔據了重要因素

    1、先天的劣勢,“弱”。從蜀漢建立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它是三國之中最弱的那一個,而劉備在東漢末年以來,局勢最優的時期,也不過是佔據荊州、益州兩地,又攻取了漢中,可即使是在這短暫的鼎盛時期,劉備也不過堪堪具備爭奪天下的資本而已,與東吳和曹魏比起來,仍然處在劣勢。更不用說丟失荊州,又遭遇夷陵慘敗之後了,那時的蜀漢可以說已經是氣數已盡,歷次的北伐也不過是在做最後掙扎罷了。

    2、戰略的失誤,夷陵慘敗。劉備一生當中最錯誤的決定,恐怕就是不顧孫劉聯盟,悍然進攻東吳了。雖說由於荊州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對蜀漢和東吳來說都極為重要,可以說是必爭之地,可是劉備在戰略和戰術上的錯誤卻是不可饒恕的,戰略上的失誤導致孫劉聯盟變得岌岌可危,而戰術上的失誤則葬送了蜀漢爭奪天下的一大資本,為諸侯蜀漢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 4 # 地丁老師的情感世界

    幾乎採用了同樣的戰略,劉備沒有複製劉邦的成功!這其中有很多原因。大家不妨聽【地丁老師講神話故事】,給你們解密一下!

    一,劉邦是真小人,而劉備是偽君子。怎麼這麼說呢?這其中只有道理。 那麼,咱們就說道說道。具體年月日就不說了吧? 看過《楚漢演義》的人都知道,當初,劉邦和項羽在滎陽的戰鬥進入白熱化的時候,在一條河的對面,項羽捉住劉邦的父親來威脅劉邦。項羽高喊:劉停長,你還是投降吧,你的父親現在在我的手中,如果不投降的話,我就把他殺了煮湯喝。 你猜,劉邦怎麼說:霸王羽,我告訴你,咱們二人可是結拜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忍心把他殺了,煮成湯,不要忘記分我一碗。你就不怕天下人嗤笑嗎?你看看劉邦有多小人。簡直就是農村的一個潑婦。 咱們再看一看劉備吧。 當初,趙子龍千里走單騎救出阿斗以後。被殺的遍體鱗傷,奄奄一息。劉備為了撇清自己對部下的愛護,守著文武百官的面前,要摔死阿斗。朋友們,你們想一想,文武百官能讓他這樣做嗎?他不是在演戲給身邊的人看嗎?這不是偽君子,是什麼?太有點自欺欺人了! 終止,要成大事,偽君子不如真小人。 二。劉備的心胸也沒有劉邦的寬廣。【鴻門宴】那種場合劉邦都敢創。而劉備【借荊州】都假仁假義,畏畏縮縮。試想,他能成大器嗎? 三,劉邦的對手比劉備的對手軟弱。 劉邦遇上的是一個有勇無謀,剛愎自用的霸王羽。而劉備遇上的是老奸巨猾,有勇有謀,可以力挽狂瀾的一代奸雄狂人曹操。 四,劉備沒有劉邦手中的那些雄才大略的人才。劉邦手下有歷史出名的【西漢三傑】,韓信、張良、蕭何都是千年不遇的奇才。劉邦的大漢天下,幾乎是憑著他們幾個人打下滴!而劉備手下的關羽、張飛、趙子龍、黃忠等人,只是一些有勇無謀之人,根本不能起到力挽狂瀾,決勝千里之外盡在運籌帷幄之中的主。身邊只有一個諸葛亮,還能給他獨當一面。一個人是撐不起天來滴!五,只能說劉備沒有劉邦的命運好。這個,你還不用不相信。俗話說:命裡有時終須有,命中沒有莫強求。。。

    從以五種原因來看,劉備各方面的因素都不如劉邦。所以,他沒有複製劉邦的成功。

  • 5 # 無天13111111111

    劉備和劉邦的對手不一樣 劉備太講仁義 失去重要謀事龐統 而劉邦為了成大事不擇手段 這就是能不能成功的區別

  • 6 # 公子蕭零

    非惟天時,亦賴人謀,說到底還是關鍵時刻缺少能夠站出來的謀士,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早就給劉備定出了大的戰略方向,先取荊州再取川。孫權即使赤壁戰勝了曹操,但綜合實力還是比不過,所以給劉備留出了空間結為同盟共同抗曹,有些事也可以說是天意,劉備入川帶的是龐統,平定漢中有法正,這兩人剛好每人給劉備貢獻了一次重要的戰事後都死了,到此劉備達到頂盛,這個時候他完全有實力復興漢室,可能他自己也有點飄了,接下來就是關羽失荊州,夷陵之敗。失荊州其實就是戰略判斷失誤,認為孫權只會作壁上觀,不只是關羽這麼認為,劉備諸葛亮都是這麼想的,如果真要關羽以一對二,防守都難何來主動進攻,關羽的軍事行動也肯定是得到劉備默許的,再就是後來的夷陵之戰了,很多人說是劉備一意孤行,不聽勸,其實這都是失敗的後話,當時就曹丕和孫權,兩個選一個來打,先順江而下滅較弱的孫權,從戰略上說並沒有錯,之所以失敗還是缺一個軍事方面的核心謀士,有人說不是還是諸葛亮麼?怎麼不帶,只能說諸葛在軍事實戰方面真的不行,隆中對是戰略規劃,和實際領兵打仗是兩碼事,如果真是行家,這種決定國運的戰事怎麼可能不帶上你?

  • 7 # 三個大傻鬥地主

    劉邦對劉備:你爺爺我有張良,蕭何,韓信,樊噲等重大親信名將,你有啥?看看你那幫人將不像將,軍師不像軍師,丞相更不像丞相,君主更沒有君主的樣子,你孩子的舅舅更不是東西胳膊肘還往外拐,都不知道自己的親人在哪裡?看看你混成啥樣?

  • 8 # 我是十八般武藝

    因為劉備不如劉邦腹黑的徹底呀。他倆在一起比較,劉備就是偽君子,劉邦就是真小人。項羽對劉邦說:“你要在跑,我就把你爹給煮著吃了”,這時候的劉邦說了句“煮好了送我一碗”,此真乃厚顏無恥,小人也。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劉備身上:長坂坡上趙雲七進七出救幼主劉禪交與劉備。劉備接過後擲於地上,假仁假義,偽君子也。開玩笑的啦,別當真。

    劉備和劉邦皆起於草莽,劉備創業失敗,劉邦創業成功。原因呢眾說紛紜,我在這裡也說下自己的一點淺見。

    首先要說的是兩者的對手不同。相對於劉邦,劉備的對手實力要強的多。先說曹操,歷史上有名的狠角色,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正統大義的名分,手下人才濟濟,地盤還大,有組織,有紀律。孫權那邊也是兵多將廣,且水網密集,易守難攻。反觀劉邦的對手項羽,胸無大志(不想一統天下),只想著做自己的西楚霸王。為人剛愎自用,不聽進言,武略足以,文韜不夠。剩下的都是些六國遺貨,投機倒把還行,真要上戰場一個比一個慫。

    然後要說兩人的陣容不同。劉邦的陣容一看就是前期能抗,中期能打,後期無敵的存在。咱們來細數下:謀臣有張良,陳平,蕭何,曹參等,武有韓信,周勃,樊噲,英布等。反觀劉備:文有諸葛亮(後期加入的),武有"五虎上將",看起來也不少,可質量上沒發比呀。劉邦這邊出個韓信,就問劉備這邊有誰能接的住。

    接著說下劉邦和劉備的性格。劉邦屬於賭徒心理,壓上自己的全部,不成功,便成仁。劉備呢,就是留一手,處處以保命為緊,說到底倆字“惜命”。爭霸天下如果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捨我其誰的霸氣,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這天下焉能入你懷中?

  • 9 # 大秦鐵鷹劍士

    諸葛亮出山時,名士司馬徽說到: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沒有時機與大勢,就算是天縱英才也無法完成統一大業。劉邦之時,天下已經歷了五百餘年的戰亂紛爭,天下民心思統,民心即天意,故劉邦能以巴蜀漢中之地而再統江山。劉備之時,天下承平日久,戰亂才剛剛開始,各地豪傑並起,天下分崩離析,故劉備無法以巴蜀漢中之地完成統一大業。此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劉邦遇到了分久必合的大勢,而劉備遇到了合久必分的大勢,因此劉備無法複製劉邦的成功。

    劉邦顯然是一個真小人,大家都喜歡真小人,所以他能聚集起一幫文臣武將,個個皆不出世的奇才。劉邦文有蕭何、張良、陳平;武有韓信、曹參、樊噲;蕭何主內政,張良主陽謀,陳平主陰謀,韓信主兵爭,皆是人中英才。劉邦曾總結他成功的原因: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劉備顯然是一個偽君子,雖有兄弟義氣,但是缺乏帝王心智。劉備為了彰顯自己的兄弟義氣,毅然傾全蜀之兵伐東吳,眾多大臣勸諫他都不頂用,置兄弟義氣於國家之上,將國家公器當作私人權柄。打仗時又自負其能,說他自己領兵多年,未嘗一敗,陸遜黃口小兒,不堪一擊。結果蜀國七十萬大軍灰飛煙滅,蜀國再沒有實力跟魏國爭天下了。我們再看劉邦,他每次領兵作戰,都是打不贏就逃,因為主力部隊都在韓信手上,他只是充當誘餌牽住項羽,韓信則在攻城掠地。

    劉備不失小仁故失大仁,劉備不失小德故失大德,因此劉備遠遠不具備劉邦的能力與魄力。相比較而言,曹孟德有幾分與劉邦相似,他們都是大仁不仁之人,殺伐果決,將國家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後世腐儒對劉備大加讚揚,對劉邦、曹操大加鞭撻,不外乎就說劉邦私德有虧,曹操大節有汙。作為普通百姓,我還是希望劉邦、曹操這樣的人來當統治者,至少可以衣食有足,國家相對太平。劉備這樣的人,雖有賢名,但是跟著他免不了顛沛流離,死於非命!

  • 10 # 一枚明粉

    劉備和劉邦面臨的形勢基本不一樣,劉邦所處的時代天下有十八路諸侯,霸主項羽還處在齊國戰爭泥潭。劉備面對的是一個完成北方統一,動員力強大的政權,何況曹家還有名義上的天子漢獻帝。

    (劉邦形勢圖)

    1、劉邦打出關中

    項羽靠著軍功大封諸侯,劉邦被封為漢中王。到達漢中的劉邦一邊等待時機,準備北上;一邊收服巴蜀,有了穩固的基地。

    隨著項羽陷入齊國的戰爭泥潭,劉邦開始向三秦(項羽在關中封了三個王)進攻,先後擊敗司馬欣、董翳,將章邯圍困與雍丘。

    (劉邦出關中)

    在得知項羽殺了義帝的時候,以給義帝發喪報仇的名義,會盟諸路諸侯進攻項羽,四戰之地彭城易攻難守,自然一舉拿下。

    (對峙時期漢軍的作戰)

    之後雖然在彭城失敗,但在滎陽一帶對峙,而在側翼,劉邦漸漸取得勝利,最終形勢逆轉。

    2、隆中對

    諸葛亮的隆中對主要提出幾點:曹操太強,不可與之爭鋒;孫權一家三代經營,要聯盟;劉備要獲得荊州、益州,然後等待時機北伐。

    (隆中對)

    在戰略執行中,赤壁之戰後劉備漸漸獲得荊州,留關羽鎮守;之後劉備透過武力獲得益州;經過長時間的對峙擊敗曹操獲得漢中。

    確實完成了隆中對一多半的目標。

    3、觀時待變

    隆中對的後半個目標是打天下,但有個前提就是:時機,即天下有變。

    (隆中對的戰略計劃)

    在漢中失敗後,曹操的政權並沒有受到大的影響,更沒有分裂,關鍵是天子還在手中。

    當時天下三分格局形成,一家強就會引來兩家聯合,政治就是這麼現實。

    關羽在荊州開始北伐,雖然軍事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但軍事上的成功越大就意味著政治上風險越大,白衣渡江結束了這一切。

    (關羽北伐)

    只剩下漢中與巴蜀的蜀國,面臨的關中不是分裂的,面臨的曹魏沒有陷入戰爭泥潭,天子也沒被殺死(反而幸福的在山陽生活),根本沒有北上的時機。

    (諸葛亮北伐)

    劉備並不具備劉邦當時的條件,在天下混亂的時候,益州劉璋父子、荊州劉表都曾有過機會。到了劉備崛起的時候,天下形勢已經安定下來,機會基本沒有出現,任何輕舉妄動都是給別人去製造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883年5月,裝備精良的法軍,為何在紙橋敗給大刀長矛的黑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