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457191611616

    1883年在山西法軍與清軍戰鬥?怎麼可能?你再看看你的問題。

    你這樣說,就很清楚了。

    這場戰爭首先是法國侵略越南,越南請求清政府援助,於是清政府派劉永福將軍“援越抗法”。

    戰場最後發展到向中越邊境靠近。你提出的山西等地戰爭正是這場戰爭向中越邊境發展中的戰鬥。在這些戰爭中,主要是清朝軍隊與法軍的戰鬥,而不是越南國王的軍隊與法軍的戰鬥。

  • 2 # 歷史小白菜—提利昂張

    其實很是戲劇性,真正的法軍精銳並不多,黑旗軍有兵力優勢,而且在當時西方國家已經對於清政府有了軍售,雙方的裝備差距並不大,甚至可以說基本上持平!法軍的第一作戰目標是為了佔領越南並不是進軍兩廣地區,所以法軍對於劉永福並不是很重視!中法戰爭總體來看,戰役層次,中國敗多勝少。

    中法戰爭又作清法戰爭(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

    清軍除了前期在越南偷襲法軍佔了便宜,臺灣腹深暫時擋住了進攻外,十幾場對法作戰基本都失敗了,基隆澎湖丟失,福建水師全軍覆沒,重鎮鎮南關被完全摧毀。

    最後階段,馮子材率五路兵馬擋住了法軍向鎮南關以北侵襲,擊殺75名法軍,創造了對法戰爭最大戰果。清廷就此馬上進入了和談模式。

    總體就是,拿越南的宗主權換臺灣,其他條款大都是通商條款。

    應該說,算不上“中國不敗而敗”根本就不是勝利。其實我們是輸了,但是結局對我們很好!

  • 3 # 文儒風

    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又作清法戰爭(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戰爭過程中,法海陸兩軍雖於多數戰役佔上風,但均無法取得底定全域性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卻因滬尾(今臺北縣淡水鎮)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臺灣島的戰略目的;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訢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樞),但後期臺灣及杭州灣防衛成功,且有馮子材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給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法軍統帥尼格里也身受重傷。戰爭的失敗直接導致法國總理茹費裡等內閣集體垮臺。

    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清方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於臺灣設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歷史背景國際環境

    茹費理(左)和李鴻章中國與越南山川相連,唇齒相依,自古以來關係密切。19世紀以前法國天主教勢力已侵入越南。英法對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開始武力侵佔越南南部(南圻,西方人稱為交址支那),使越南南部六省淪為法國殖民地。接著就由西貢出發探測沿湄公河通往中國的航路,在發現湄公河的上游瀾滄江不適於航行後,即轉向越南北部(北圻,西方人稱為東京),企圖利用紅河作為入侵中國雲南的通道。1873年11月(同治十二年十月),法國派安鄴率軍百餘人侵襲並攻陷河內及其附近各地。越南國王阮福時請求當時駐紮在中越邊境保勝地方(今老街)的華人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協助抵抗法軍侵略。同年12月,黑旗軍在河內城郊大敗法軍,擊斃安鄴,法軍被迫退回越南南部。1874年3月15日,越南在法國侵略者的壓迫和訛詐下,在西貢簽訂了《越法和平同盟條約》,即第二次《西貢條約》,越南向法國開放紅河,並給予法國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種權益。1875年5月25日,法國照會清政府,通告該約內容,意在爭取清政府的承認,從而排除在歷史上形成已久的中國在越南的影響。6月15日清政府復照,對該條約不予承認。

    中法戰爭1881年7月,由法國總理茹費理主導的法國議會通過了二百四十萬法郎的軍費用於越南。1882年3月,法國政府命交趾支那海軍司令利維耶(李維業)指揮侵略軍第二次侵犯越南北部,4月,侵佔河內城砦,進而以兵船溯紅河進行偵察,直到河內西北的山西附近。次年3月,又攻佔產煤基地鴻基和軍事要地南定。越南朝廷一再要求清政府Superb軍應援。清政府鑑於形勢變化,命令滇桂兩省當局督飭邊外防軍扼要進扎,但強調"釁端不可自我而開"。1881年5月19日,劉永福率黑旗軍在懷德府紙橋進行決戰,李維業及副司令盧眉以下三十餘名軍官、兩百餘名士兵被擊斃。法軍被迫退回河內。法國利用李維業之死,隨即宣佈要"為她的光榮的孩子復仇",撥給東京法軍350萬法郎,竭力煽動全面的侵越戰爭,除增援陸軍外,成立北越艦隊,調兵遣將,積極部署。8月間,法軍一面在北越加緊攻擊黑旗軍,一面以軍艦進攻越南中部,直逼越南都城順化。1881年8月25日,迫使越南簽訂《順化條約》,取得了對越南的"保護權"。法國侵略者為實現對越南的殖民統治,及早達到據越南而侵入中國西南的目的,開始以全力來對付中國。

    戰前衝突

    紅河三角洲越南向法國屈服的《順化條約》簽訂後,中國成為法國佔有越南的唯一障礙,法國決定消除這一障礙,立即禁絕了越南與中國的一切關係,並強迫越南撤退包括黑旗軍在內的抗法軍。於是造成了與中國直接對峙的形勢。

    法國首先想用外交方式達到其目的。1882年9月15日,法國政府向中國提出一個解決越南問題的方案,即以劃出一個狹小的中立區的辦法使中國撤出駐越軍隊,承認法國對整個越南的殖民統治,並向法國開放雲南的蠻耗為商埠,為法國開啟雲南門戶。方案為清政府拒絕,談判毫無結果。這時,鑑於中越兩國的特殊關係和法國侵越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威脅,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以左宗棠、曾紀澤、張之洞為代表的主戰派,力促朝廷採取抗法方針;但掌握清政府外交、軍事實權的李鴻章卻一意主和。清朝最高決策機構舉棋不定,在軍事上,一面派軍隊出關援助越南,一面又再三訓令清軍不得主動向法軍出擊。在外交上,一面抗議法國侵略越南,一面又企圖透過談判或第三國的調停達成妥協。這種自相矛盾的舉措,大大便利了法國的侵略部署。1882年10月25日,法國東京海域分艦隊司令孤拔受命為北越法軍統帥。12月初,決定向紅河三角洲中國軍隊防地發動攻擊。

    戰爭過程山西之戰

    中法戰爭是從1883年12月的山西之戰開始的。法國的軍事行動第一個目標確定為山西。山西的防軍主要是黑旗軍,同時也有七個營正規的桂軍和滇軍。法軍於14日發起攻擊,中國駐軍被迫實行了軍事抵抗。法軍依靠優勢的裝備,16日佔領山西。

    1884年2月,米樂繼孤拔為法軍統帥,兵力增至一萬六千人,圖謀侵犯北寧,籌劃給中國軍隊更大的打擊,從而迫使清統治者完全屈服。時清政府在北寧一帶駐軍約四十營,但由於將帥昏庸、怯懦,互不協調,軍紀廢弛,兵無鬥志。3月12日,法軍來攻,北寧失守;19日,太原失陷;4月12日,法軍進駐興化。法國利用軍事勝利的形勢,對越南和中國都展開了進一步的政治脅迫。6月,法國政府與越南訂立最後的保護條約。

    清廷得悉前線軍事挫敗的訊息後,以撤換大批疆吏廷臣掩飾敗績。全面改組軍機處,恭親王奕訢等被黜退,以禮親王世鐸代之。貝勒(後為慶親王)奕劻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而實際大權操在醇親王奕譞(光緒帝生父)的手中。授權李鴻章與法國代表舉行和談。5月11日,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又稱《李福協定》)。主要內容是:中國同意法國與越南之間"所有已定與未定各條約"一概不加過問,亦即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法國約明"應保全助護"中國與越南毗連的邊界,中國約明"將所駐北圻各防營即行調回邊界";中國同意中越邊界開放通商,並約明將來與法國議定有關的商約稅則時,應使之"於法國商務極為有利";本約簽訂後三個月內雙方派代表會議詳細條款。17日,福祿諾交給李鴻章一份節略,通告法國已派巴德諾為全權公使來華會議詳細條款,並單方面規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國軍隊原駐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鴻章沒有肯定同意這個規定,又沒有明確反對,亦未上報清朝中央政府。

    北黎衝突

    法軍統帥庫爾貝(孤拔)

    1884年6月23日,法軍突然到諒山附近的北黎(中國當時稱為觀音橋)地區"接防",無理要求清軍立即退回中國境內。中國駐軍沒有接到撤軍命令,要求法軍稍事等待,法軍恃強前進,開槍打死清軍代表,炮擊清軍陣地。清軍被迫還擊,兩日交鋒,法軍死傷近百人,清軍傷亡尤重。這次事件史稱"北黎衝突"或"觀音橋事變"。法國以此為擴大戰爭的藉口,照會清政府要求通飭駐越軍隊火速撤退,並賠償軍費兩億五千萬法郎(約合白銀三千八百萬兩),並威脅說,法國將佔領中國一兩個海口當作賠款的抵押。清政府雖然認為這是無理勒索,但仍派兩江總督曾國荃於7月下旬在上海與巴德諾談判,以求解決爭端。談判未有結果,法國重新訴諸武力。

    法國將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法國派巴德諾與曾國荃進行談判的同時,繼續製造事端,再次挑起戰爭。法國將它在中國和越南的艦隊合成遠東艦隊,任命孤拔為統帥,乘機分別開進福州和基隆,一方面脅迫中國接受法國條件,一方面準備隨時發動攻擊,佔領這些口岸。8月5日,法艦轟擊基隆,強行登陸,中國軍隊在督辦臺灣事務大臣劉銘傳統率下頑強抵抗,使法軍不得不退回海上待機再舉。隨後,法國議會授權政府"使用各種必要方法"使中國屈服,法國政府擬定新條件向中國勒索,要求賠款八千萬法郎,十年付清。清政府沒有接受。中法外交關係正式破裂。23日,法國以先期駛入福州馬江以內的優勢兵艦向中國船艦猛烈攻擊,中國水師倉卒應戰,頃刻間,戰艦十一艘或沉或傷,官兵殉難者近八百人。法艦又炮轟馬尾船廠(福州船政局),將其擊毀,並連日對馬尾至海口間的岸防設施大肆破壞後駛出閩江口,集結於馬祖澳。

    從1884年5月《簡明條約》簽訂前後法軍攻擊基隆起,到1884年8月馬尾海戰結束為止,為中法戰爭第二階段,主要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越南北部陸上戰爭也在繼續。

    後戰火延至中國本土,1884年8月26日,清廷頒發上諭,譴責法國"橫索無名兵費,恣意要求","先啟兵端",令陸路各軍迅速進兵,沿海各地嚴防法軍侵入。這道上諭實際上是對法國侵略者的宣戰書。

    10月初,法艦分頭進犯臺灣基隆和淡水,劉銘傳鑑於兵力不足,放棄基隆,堅守淡水。法軍在基隆登陸後,再犯淡水,一度抵灘上陸,但很快被擊退。法軍佔領基隆一隅,無法深入,轉而從10月23日起對臺灣實行海上封鎖。1885年初,法軍接連從基隆向臺北進攻;法艦騷擾浙江鎮海,截擊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國軍艦,在浙江石浦擊沉其中兩艘。3月底,法軍佔領澎湖島及漁翁島。鎮海之戰,法艦遭到扼守招寶山炮臺的中國軍隊奮勇還擊。

    鎮南關戰役

    中法之間的陸上戰爭仍在中越邊境和越南境內激烈進行。1885年2月,法軍進攻諒山,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十天以後,法軍侵佔鎮南關(今友誼關),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焚關而去,退至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伺機再犯。時老將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馳赴鎮南關整頓部隊,部署戰守。得悉法軍將犯鎮南關,在隘口搶築了一條橫跨東西兩嶺高七尺、長三里、底寬一丈的長牆,牆外深掘塹壕,築成了較完整的防禦陣地。3月23日,盤踞諒山的法軍傾巢出動,撲向鎮南關,24日越牆進犯,馮子材率士卒衝出牆外,激勵將士猛烈搏鬥,終將法軍擊退,遏阻了法軍對中國邊境的窺伺。清軍乘勝追擊,連破文淵、諒山,將法軍逐至郎甲以南,重傷東部法軍統帥尼格里。法軍陷入困境。鎮南關大捷使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法軍戰敗的訊息傳至巴黎後,法國議會以306對149票否決軍費追加案,總理儒爾·費裡旋引咎辭職。但是法國立刻又向越南法軍支付五千萬法郎,國內輿論一片要向清國宣戰之聲。

    配圖原文:

    北寧之役,中法各有勝負。其城之收復與否,雖無確耗,而戰績有可紀,即戰陣亦可圖也。此次法軍三路並進,竊恐深山窮谷中遇伏驚潰,乃布長圍以相困。比會合,奮勇直驅,一時煙焰蔽空,驚霆不測,地軸震盪,百川亂流,而華軍已於前一日退守險要。狐善疑而兔更狡,總如善弈者之爭一先招耳。

    譯文:

    北寧戰役,中法兩軍各有勝負。城池是否收復還沒有確切訊息,但戰鬥過程有記錄,戰爭形勢也可以描繪。此次法軍三路並進,一直害怕在深山窮谷中遭遇伏擊,等來到北寧城下就發動猛烈攻擊,一時間烈焰蔽空,炮火連天,山崩地裂,百川亂流,而中國軍隊早已於前一天撤出城池,退守險要,留下一座空城。狐狸多疑而兔子更加狡詐,我軍到底領先一招。

    “中法戰爭”的起因,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法國將侵華軍隊集中到越南,試圖藉此探測出一條進入中國西南地區的路線。1866年,他們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從西貢出發,沿湄公河北上,考察了兩年多以後,發現湄公河的上游(即瀾滄江)通航困難,而越南北部(即北圻,當時西方人稱“東京”)的紅河則是進入中國雲南的理想通道。1873年11月間,法國駐西貢總督安鄴率軍攻佔了河內及附近四省,危急關頭,應越南阮氏王朝之請,駐紮在保勝的劉永福率黑旗軍翻山越嶺,參加抗擊法軍侵略的戰爭。

    劉永福本是逃亡越南的天地會起義將領,他所率領的黑旗軍也是身經百戰的天地會殘部,無論在軍事素養還是戰爭經驗上,在當時都屬一流,所以在12月21日於河內城郊的大戰中大敗法軍,陣斬安鄴,迫使法國退出紅河。

    1882年,賊心不死的法國侵略者派海軍上校李維業第二次侵犯越南北部,並於1883年的5月19日,與黑旗軍在河內附近的紙橋決戰。面對裝備精良的法軍,手中只有大刀長矛和幾門舊炮的黑旗軍運用正確的戰術,再次大敗法軍,砍了李維業的腦袋。

    兩戰兩負,而且統帥還都遭到“斬首”的可恥下場,侵略者咽不下這口惡氣。1883年,法國議會透過增撥2900萬法郎的軍費的提案,派遣法國遠征軍司令孤拔率艦艇13艘,法軍6000人,向駐紮在越南山西的黑旗軍和清軍發動進攻,中法戰爭遂全面爆發。

    一、戰前:統帥不來主將不和

    截至1884年,《申報》已經創刊12年。中法戰爭爆發時,《申報》的老闆美查意識到這是個擴大影響力的好機會。根據泰西各國的慣例,兩國交戰允許報館的記者訪問軍情,隨營記錄。於是美查僱了一個俄華人跑到越南去前線做報道,並在5月份的《申報》上刊出了中國新聞史上的第一篇軍事通訊報道,其中就有關於“力攻北寧”的記錄。

    在說“北寧戰役”前,先要說一下“山西之戰”。

    這裡說的山西不是中國的山西省,而是位於紅河南岸,控制紅河中上游的越南戰略要地。駐守此地的部隊有黑旗軍3000人、清軍2000人以及越軍2000人,從人數上看並不算少,但當時清廷和戰不定,清軍統帥、雲南巡撫唐炯亦消極避戰,竟然“擅自回省,置邊事不顧”,導致指揮出現混亂。

    12月13日,法軍在軍艦炮火的配合下,向山西發動猛攻。《清通鑑》記載:“是日,法兵先由陸路攻撲北門,法艦則從河面向城內發射開花炮彈,攻佔河堤工事。”劉永福讓虎將黃守忠由東門繞到北門抄法軍後路,法軍沒想到,當即大亂,誰知這時河堤一座炮臺失守,法軍搶登上岸,“河堤高與城齊,又緊接北門”,各營被迫退入城內,據守城牆,遭到法軍開花炮彈的狂轟濫炸,傷亡逾千,被迫撤離,山西失陷。

    這一下,通往北寧的大門算是敞開了。

    北寧南拒河內,北蔽諒山,是法軍北上經諒山進逼中越邊境的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無論清軍還是法軍,都知道這是個必爭之地,所以分別增兵。1884年2月,米樂接替孤拔任法國遠征軍司令,法軍這時在兵力上翻番至1.2萬人,分水陸兩路,於3月8日進攻北寧。而清軍則多達兩萬人,由出關督師的廣西巡撫徐延旭統帥,但徐延旭“遷延不進,株守諒山”,導致北寧的抵抗重任落在了唐景崧、黃桂蘭和趙沃的身上。

    唐景崧是聯絡黑旗軍抗法的清朝官員,與劉永福私交甚密。黃桂蘭是廣西提督,趙沃是道員,他們倆是北寧清軍的實際指揮者,素來不和,在戰前召開的軍事會議上,黃桂蘭說“佈置周密,城堅可守”,而趙沃則說自己生病,將士不肯聽命,“願乞休讓賢”,搞得唐景崧哭笑不得,只好打圓場說:“寇氛速矣,北寧城雖堅而無藏身避炮之地,不能防守。”而且現在兵力分散,四處紮營,應該集中在城外的要隘處開掘地營,以守野為守城。

    唐景崧的判斷是正確的,按《關外隨營筆述》這篇筆記所記,北寧“尤城如碗,四面皆高,決堤可淹,周圍水田沮洳,泥淖沒膝,難為戰場”。黃桂蘭和趙沃將所部廣西防軍四十營分別駐紮在北寧及附近之扶良、欖山等地。劉永福在得到滇督岑毓英的命令後,率領十二營黑旗軍駐紮在北寧郊外,各軍分兵把守,彼此難以接應。可惜的是,清軍還沒有來得及按照唐景崧的規劃重新佈置,法軍已經自三江口溯六江頭而上,先後攻陷扶良、欖山,並直撲北寧城而來!

    新樣氣球

    二、戰中:中法筆記都寫到了“氣球”

    此時此刻的劉永福心急如焚。

    他率領黑旗軍來到北寧之後,立刻“踏看黃桂蘭各營所扎地點,甚不合意,不能居高扼要”,而更加糟心的是,大敵當前,黃桂蘭居然“日夜喝得花天酒地,正如太平景象,歌舞湖山,又著人學吹洋號”。劉永福見到他痛陳攻守厲害,黃桂蘭才勉強在幾個戰略要地立起炮寨。

    “十五日,(法軍)分三路撲攻北寧”,一路走城南的新河,一路從城東小河進發,而最重要的一路則坐輪船攻擊位於北寧城北可俯瞰全城的湧球——戰爭開始前,就連普通的商民都看出“敵若據此山,將開花炮近指入城,點滴不差,晝夜不絕,則城斷難守”,而黃桂蘭“只派陳朝綱兩營守湧球,未免力薄”。

    法華人斯各特在《一八八四年法國進軍越南記》中這樣寫到:

    “(中國軍隊)把河堤變成一系列的工事,有一些槍和許多的掩護壕。在這前面距運河河岸一英里的地方,田野是完全空曠的,連一條狗也幾乎沒有掩蔽的地方。運河既深且急,水流速度最少五海里。那邊陡峭的河堤已變成堅固的防線,中國軍隊以無限的辛苦,把整個的堤背做成一個真實的要塞。運河彎曲的地方成為自然的城堡;每隔二十碼或稍多的地方挖一個炮眼,頂上有低牆掩護來復槍兵……”

    但是這一切在船堅炮利的法國軍隊面前,都像紙糊的玩具一樣,《關外隨營筆述》記錄:雖然清軍用直徑一尺二寸的大木頭塞住運河,但法軍的輪船用挖掘機“頃刻拔起,毫不能阻”,看得清軍目瞪口呆,輪船開到湧球下面,那裡有一座竹筏大橋,輪船更是直接將其撞毀,“以斷援兵之路”。這時,在華人的筆記和法華人的記錄中,都出現了同一件事——法軍施放氣球,氣球相當於發令槍,告訴其他法軍對湧球炮臺發動的總攻開始,但在華人看來這簡直再新鮮也沒有,可惜新鮮勁兒還沒過,在法軍強大的火力下,湧球失陷。

    湧球的失陷,讓清軍士氣遭受重挫,更加糟糕的是指揮官黃桂蘭失了方寸,“見高寨失守,即先騎馬飛鞭率隊棄城而走”,一見主帥跑了,當兵的更是嘴裡唸唸有詞:“每月二兩四錢,除卻米飯,月剩數錢洋銀,豈真以性命付爾耶!”紛紛腳底抹油開溜,致使“連營數十座全潰”!

    統領黨敏宣一看這戰勢,急得不行,帶了數百兵士去找劉永福,問現在怎麼辦?劉永福也在率軍苦戰之中,說你們趕緊回去,“挑千餘先鋒,拼死奪回此數寨(指湧球),方可有望制勝之理,若稍延遲,則法兵運到開花炮,打入城去,那時雖欲延挨,斷不可得矣!”黨敏宣馬上返回北寧城,沒多久,劉永福的部下指著北寧城說:“那邊怎麼集聚了那麼多人馬?”劉永福看也不看說:“想來是黨統領挑選的先鋒出城去克復湧球的。”部下說:“不對不對,那些人馬是進城而不是出城!”劉永福大驚失色,才知道北寧城破了——原來法軍在湧球居高臨下看到黃桂蘭率重兵棄城逃跑,果斷地長驅進城了。

    劉永福一看,再打下去已經沒有意義,帶領黑旗軍退兵去往興化,自此北寧戰役宣告終結。

    整個戰役,清軍傷亡約1700餘人,而法軍僅死亡26人,傷25人,中法戰爭爆發後不到5個月,法軍便佔領了整個紅河三角洲。

    輕入重地

    三、戰後:黑旗軍殲滅法軍數千人?

    問題來了,這場徹頭徹尾的慘敗,為什麼在《點石齋畫報》中被描繪成我軍將領神機妙算的主動撤退呢?說來很簡單,因為《點石齋畫報》是一份“子報”,它對前線戰爭描繪的圖景和配文,完全是跟著《申報》來的。

    “前月十二日,某輪裝有法兵二百餘人,一到北寧即行開仗,頃刻間,被黑旗軍殺死兵頭二人……黑旗軍在十五日退出北寧,與法人仍在相持,亦未有大戰,實因法人有大兵船三隻及其他輪船上法兵,總計一萬二千人,除分守各口外,出戰士兵有數千……法人得北寧後,不知黑旗軍蹤跡,派軍官數員,於十八日帶兵分三路打探,出北寧不及百里,四面皆山,法人見其山勢險惡,即想回軍,不意黑旗軍四面突出,將法軍圍困在山中,鏖戰數日,法軍數千人全軍覆沒,黑旗軍退出北寧,並未受創,先扎北寧山中。是日,黑旗軍殺至北寧河口,離城七里之處,有小城兩座被黑旗軍奪去。黑旗軍將船沉在河底,船上銀洋及食物被搜去,法軍九人被殺,兵頭一人被俘。”報道中還寫,黑旗軍託人給法國軍官帶話,說歸還北寧就饒法華人性命,不然定會將他們盡數殺光。

    事實上,這篇報道處處失實,且不說北寧之戰本身是一場敗仗,就從筆者查閱的史料來看,在北寧戰役結束之後,黑旗軍確實在北寧西北的太原與法軍打過一仗,但規模很小,按照目擊者的記錄:“中國兵從山邊展開,像從戲院包廂裡出來一樣,這是一個綺麗的、差不多是戲劇性的場面,五十四面大旗,又有三面黑旗在後面督戰,但最多有六百人。”黑旗軍很快就被擊敗了,緊接著滇督岑毓英以“興化城小臨江,又乏存糧,勢難堅守”為名,下令包括黑旗軍在內的全軍由興化退往保勝,根本不存在什麼黑旗軍在山裡打伏擊消滅法軍數千人的戰爭。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點石齋畫報》的畫師正是根據《申報》報道繪製的“力戰北寧”這幅畫,因為無論“華軍已於前一日退守險要”,還是那句帶有某種“預見性”的“狐善疑而兔更狡”,以及《點石齋畫報》第二幅畫“輕入重地”中的那句“嗚呼虎狼惡獸也,而設阱以待之”,都為《申報》報道中的黑旗軍主動撤退和設伏殲敵做了證明。

    而《申報》寫出這種失實報道的原因,則是因為那位受聘的俄國記者並未成功抵達北寧戰場,他在到達越南北部的濱海城市海防後,只住了三天,就被法軍給趕回了國內,回到報館後,憑著在海防了解到的一些訊息寫了報道,既然新聞並非來自一線,而是僅憑藉道聽途說寫就,其真實性和準確性當然就大大下降了。

    最後結果停戰協議

    法國發動侵華戰爭後,各方面圍繞和戰問題的外交活動和秘密談判幾乎沒有停止過。鎮南關大捷本來使中國在軍事上、外交上都處於有利地位,但清政府在整個中法戰爭期間,即使在被迫宣戰以後,也擔心"兵連禍結"會激起"民變"、"兵變",因此始終或明或暗、直接間接地向法國侵略者進行求和活動。李鴻章等人主張"乘勝即收",把鎮南關大捷當作尋求妥協的絕好機會,建議清政府立即與法國締結和約。

    1885年2月,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在清政府同意下,派其僚屬英籍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稅務司金登幹赴巴黎促進中法和議。4月4日,金登乾和法國外交部政務司司長畢樂在巴黎匆促簽訂停戰協定(《巴黎協定書》)。之後,清政府明令批准李福天津《簡明條約》,並下令北越駐軍分期撤退回國;法國解除對臺灣和北海的封鎖。中法戰爭至此停止,慈禧太后頒發了停戰詔令。

    簽訂條約

    廣州灣租借地地圖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談判代表,與法國政府代表、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開始談判中法正式條約。

    1885年6月9日,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越南條款》或《中法新約》,又稱《李巴條約》,共十款,主要內容是: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內開闢兩個通商口岸,"所運貨物,進出雲南、廣西邊界應納各稅,照現在通商稅則較減";日後中國修築鐵路,"應向法國業者之人商辦";此約簽字後六個月內,中法兩國派員到中越邊界"會同勘定界限";法軍退出臺灣、澎湖。1885年11月28日,此條約在北京交換批准。從此,中國承認法國吞併安南,中國西南門戶大開。

    戰敗原因

    中國在這次反侵略戰爭中,本有機會能取得最後勝利,但由於清統治者的懦弱、妥協,勝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其次,清政府之所以對法議和,客觀上也是因為英美等國的態度,他們擔心中國一旦取得對法戰爭的全面勝利,就會進一步增強華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的決心,清政府也可能不再如以前那樣馴服了,而且危及自己在華的侵略利益。英外交大臣就曾說:"中國的任何勝利,一般都會對歐洲人發生嚴重後果。"因此,他們極力施加影響,迫使清政府儘快對法妥協。

    1883-1885年中法戰爭銀章帶原證書

    戰後影響

    1886年-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與法國簽訂了《中法越南邊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務條約》、《中法續議商務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法國又得到很多權益。

    中國西南門戶洞開,法國侵略勢力以印度支那為基地,長驅直入雲南、廣西和廣州灣(今湛江市),並使之一度變成法國的勢力範圍。

    戰後,清政府進一步意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乃加緊建立北洋艦隊,並於臺灣設省,開始大力建設。

    歷史評價

    1885年6月9日李鴻章與巴德諾在《中法新約》(即《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上簽字畫押之後,清朝承認越南為法國的殖民地,中法戰爭宣告結束。世人因此約喪權辱國,且簽訂於清軍作戰獲勝之時,故稱中法戰爭的結果為"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並且在以後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內,這種說法不絕於耳,普遍為人們所接受。

    然而一些學者也認為,用"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來總結中法戰爭的結局是不貼切的,中國在這場戰爭中並沒有太大的失敗,或者說中國壓根就沒有失敗,甚至還可以說中國勝利了。說中國失敗不大的理由是,《中法新約》雖不平等,但與其前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其後甲午戰爭所訂的條約相比,中國的損失要小得多,以並不太大的損失結束一次中外衝突,在外交上是一次不大的失敗。

    另有學者評價說:"綜合陸、海兩線實際,乘勝即收是一項有利有理有節的決定。軍機處發寄兩廣總督張之洞的電旨中說:"現桂(軍)甫復諒(山),法即據澎(湖),馮(子材)、王(德榜)若不乘勝即收,不惟全域性敗壞,且孤軍深入,戰事亦無把握;縱再有進步,越地終非我有;而全臺隸我版圖,援斷餉絕,一失難復,彼時和戰兩難,更將何以為計?"這些出自實情的話語,說明清廷及時把握戰機、以戰促和,顧及全域性的隱衷。"

    此外還有學者認為,法國雖經這場戰爭實現了它把越南變成"保護國"的目的,但並未獲得清政府的戰爭賠款、割地抵押。另一方面,這場戰爭使號稱"世界第二"的法國的國際聲譽一落千丈,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和聲譽卻得到提高。所以,這場戰爭是雙方均有得失的戰爭:中國沒有失敗,法國也沒有勝利。

  • 4 # 玉華讀史

    公元一八六二年,法國政府強迫軟弱的越南阮氏王朝簽訂條約,割佔了西貢地區。從此,越南南方成了法國的殖民地。現在,他們聽從了堵布益的新建議,給法國駐西貢的總督社白蕾下了命令,讓他支援堵布益的行動,開啟一條通向中國西南地區的侵略道路。

    同治十二年(公元一八七三年)堵布益率領一支遠征隊,假說要“剿除海盜”,強行進入了紅河地區。越南的河內總督阮知方召見堵布益,對他說:“你們既然要剿除海盜,為什麼不到海上去,反而要闖入我們內地?紅河沿岸地區沒有海盜,你們應當立即退出。”堵布益兇相畢露地說:“老實告訴你!你如果膽敢阻止遠征隊前進,我就毫不客氣地命令部下把你和你的手下人一起殺掉;如果你願意讓我們透過紅河到中國雲南去,我們兩方就將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朋友。”阮知方氣憤地說“世界上哪有這樣的朋友?我就就是不允許你們透過紅河:”培布益惱羞成怒,立即率軍強佔了河內的一部分市區,準備發動侵略戰爭。

    駐在西貢的杜白蕾得知堵布益佔領河內部分市區的消以後,立即派法軍將領安鄴率領一百五十多名士兵趕到河內去“調查”。安鄴到了河內根本沒有“調查”,就向阮氏王朝說“我們要保護商務,你們應該把紅河及其他地區都向各國開放,並且減低關稅。”他還威脅說:“限你們天黑以前答覆。超過時間,我們就攻佔省城。”阮氏王朝沒有答應,侵略軍果然就動起手來。越南軍隊抵擋不住,法軍很快佔領了河內、海陽、寧平、南定四個省,並組織了一萬五千人的偽軍,企圖滅亡越南。在這種情況下。阮氏王朝就邀請中國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前來幫助。

    劉永福是廣東欽州人,後隨父流亡到廣西上思縣。太平天國時期,廣西天地會起義,劉永福組織隊伍起來響應,用黑布作旗幟,稱為黑旗軍。太平天國失敗以後,黑旗軍被清軍追逼,逃到雲南和越南的交界地區。他們在那裡開闢山林,種植莊稼,飼養牲畜,人也越聚越多,就佔據了保勝(今老街),成為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如今,他們接到了阮氏王朝的邀請,立即從保勝出發,翻過宣光大嶺,奔赴前線。黑旗軍來到河內近郊,和越南軍隊會合後,在城西十里的地方安營扎賽,準備攻城。安鄴自以為法軍武器精良,不把軍放在眼裡,想乘黑旗軍立營未穩的時候發動突然襲擊。

    這一天,安鄴率領法軍出城攻擊黑旗軍。劉永福指揮黑旗軍迅猛地衝殺過來,把敵人打得大敗。這夥強盜心驚膽戰地往回跑,逃到河內城邊的時候,都爭先恐後地擁向城門,在城門前擠成一團。安安鄴急得沒辦法,扯著沙啞的嗓 子高喊“不要擁擠,按順序進城:”可是士兵們只顧自己進城逃命,誰也不理會他的喊叫,擁擠得更厲害了。黑旗軍趁機掩殺過來,把法軍打得死的死,傷的傷。安鄴見勢不妙,也想擠進城去。黑旗軍先鋒吳風典飛快地趕了上去,一槍把他擊蕘了。逃入城裡的法軍趕緊關閉城門,才保住了性命。戰鬥結東,城門外堆滿了侵略軍的屍首和槍械武器,黑旗軍獲得了全勝。可是,阮氏王朝是個極其腐朽的封建政權,竟然害怕黑旗軍的勝利會招來法國侵略者更大的報復,不利於他們的統治,就派人去跟法軍議和。法軍已經戰敗,害怕黑旗軍再來攻擊,自然願意談判。結果是法軍答應撤出河內、寧平、南定;越南則答應保護法國侵略者的安全,使其不再受黑旗軍的襲擊。協定簽訂後,阮氏王朝命令黑旗軍從河內撤走,解除了對法軍的包圍。為了安撫黑旗軍,他們又任命劉永福為三宣副提督,讓黑旗軍駐守越南北部的宣光、山西、興化三個省。過了兩個月,越南與法國正式簽訂《越法和平同盟條約》,議定法國“保護”越南,越南承認法國在邊和、嘉定等地享有主權,允許法國船隻在紅河航行。可是,法國侵略者並不以此為滿足。因為紅河的上游被黑旗軍控制著,他們進入中國的目的沒有達到。

    經過幾年的準備和策劉,到了光緒八年(公元一八八二年),他們又在越南發動了戰爭。揚言要為安鄴報仇,並說誰能捉住劉永福,獎賞銀元一萬元y誰能攻陷黑旗軍根據地保勝,賞銀元十萬元。這年五月,他們首先攻佔了河內。第二年(公元一八八三年)又向紅河上游侵犯。阮氏王朝迫不得已,只好又邀請黑旗軍幫助他們抵抗法國的侵略。劉永福馬上率軍南下,會合黃佐炎統率的越南軍隊,發動了反攻。在黑旗軍和越南軍民的聯合打擊下,法國侵略軍倉皇退守河內,等待援軍。這年四月(公曆五月),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將士在河內城外莊嚴宣誓。戰士們決心為越南削平敵寇為中國捍蔽邊疆。黑旗軍向法軍司令李維業下戰書說:“限你們在十天之內,在河內廣德府空曠之地與我們決戰。如若到到時候不來,我們就要進攻河內。”

    這時候,李維業已經得到了駐守西貢的法軍的增援。但是他不敢和黑旗軍決戰,而是企圖在黎明時分傾巢出動,衝出重圍逃命。哪裡知道,法軍剛剛出城,黑旗軍將領楊著恩就率領先鋒營在城外的紙橋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劉永福已經派大將黃守忠把守大道,命令吳鳳典領兵埋伏在大道兩旁,自己則往來指揮,前後策應。一場決戰開始了。李維業率領法軍,在炮火的掩護下,氣勢洶洶地衝過來,楊著恩率兵迎頭痛擊,法軍被迫後退,退到黑旗軍火力的射程之外。李維業為了鼓舞士氣,讓法軍喝酒壯膽。然後十人編為一隊,左右開槍,乘著醉意衝了過來。楊著恩兩腿被子彈打穿,仍然坐在地上指揮戰鬥;右手被打傷,就用左手射擊。最後他胸部中彈,英勇地犧牲在援越抗法的戰場上。法軍衝上大道,黃守忠指揮的部隊又同敵人展開激戰。這時候,隨著一聲炮響,埋伏在大道旁邊的吳鳳典伏兵一躍而起,從兩側向法國侵略軍衝去。法軍霎時間陷入混亂,左衝右突,四處碰壁。黑旗軍戰士精神抖擻,越戰越勇,跟敵人進行肉搏戰。法軍死傷無數,僥倖沒死的,踉踉蹌蹌地穿過稻田,連滾帶爬地逃命去了。李維業身受重傷,正趴在地上呻呻吟不止,一個黑旗軍戰士衝上前來,一刀結果了他的性命經過三個小時的戰鬥,黑旗軍戰士打死敔軍二十多名軍官和二百三十多名士兵,獲得了大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紙橋之戰”。戰後,阮氏王朝任命劉永福為三宣正提督,繼續駐防越南北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酥脆青菜蘿蔔丸子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