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碎花裙sun

    規則是建立在自由之上,這是我兒子幼兒園學校教學重點吧,這個度確實很不好把握、

    可以讓孩子自由選擇,前提是我們家長提供兩個方案給他而不是讓他自己隨意去選,因為小孩子異想天開說出來的事我們大人無法辦到,但是又答應了孩子這樣就會失信.

    比如:今天我們去遊樂園還是圖書館?這樣讓他選擇大家都有一個兩全其美的結局、父母要把握好度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不可以,

    所有不違背原則和安全基礎上,只要孩子提出來就儘量滿足他吧、

  • 2 # 叨叨幼稚園

    自由與紀律是一體的兩面,沒有紀律,尤其是自律,就無法理解自由的度。

    反思:自由裡隱藏的教育誤區

    給孩子“愛和自由”是一句響亮的口號,更是父母內心強烈的訴求。只是,在我們瑣碎的日常育兒生活中,很容易掉進一些認識的誤區。檢視一下,以下誤區你有嗎?

    誤區一:自由,就是帶著愛,用自己的方式無條件地滿足寶寶的所有需求?

    茜茜4個月,媽媽全職在家。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茜茜媽媽的狀態—“筋疲力盡”。只要孩子有一點點動靜,媽媽立刻就抱她起來,熬到半夜不睡,睡覺必須抱著在屋裡轉圈……茜茜媽媽很困惑,不是要滿足寶寶的一些需求嗎?

    ● 自由解讀:瞭解寶寶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大人理解的需求 小寶寶需要媽媽全身心的照顧,需要滿足他的各種需求,這沒有錯。只是,茜茜媽需要根據寶寶的表現思考和判斷,寶寶的真正需求是什麼?而要提醒媽媽的是,茜茜可能失去了一些自我發展的機會,比如躺著充分伸展身體、自由探索的機會,比如自己安撫自己的能力等。

    誤區二:自由,就是無條件地理解?

    皮皮去幼兒園,從媽媽懷裡放不下去,雙腳不落地。媽媽解釋,皮皮正處在秩序敏感期,幼兒園的地板和家裡不一樣,因此孩子不接受……

    美美和小朋友鬧彆扭,生氣躺在地上不起來。媽媽一直在跟美美共情,承認她有多麼生氣,大冷天躺在地上,媽媽能苦口婆心地說10分鐘……

    ● 自由解讀:限制了孩子發展的理解是過度的自由 在孩子的行為發展中,如果需要成人引導而成人沒有做到,這其實是對孩子的傷害。有智慧的父母,應該知道孩子在哪一刻需要我們什麼樣的幫助,在適當的時機給予恰當的幫助。

    誤區三:自由就是要完全順應寶寶的探索需要?

    試想在一個魚缸面前,孩子伸出手要去抓魚缸中的魚。當你看出孩子的意圖,你會干涉嗎?是在孩子手伸進水裡時還是抓住小魚時干涉?有的媽媽會想:我不會干涉,因為孩子在探索啊。他想探索這個世界,想體會把魚兒抓在手中的感覺。

    ● 自由解讀:破壞環境、影響他人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這個例子隱含了“照顧環境”的概念,每個人,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要審視自己的想法或行為對別的生命、環境、社會是不是有破壞性,如果有,就不能行使自由和權利。

    誤區四:自由,就是要有強勢的自我主張?

    亮亮媽媽對孩子比較放手,平時很少限制亮亮的探索。所以4歲的亮亮,非常有主見,做事情也很專注,這讓亮亮媽媽頗感欣慰。但是最近亮亮和小夥伴起衝突的機率陡然上升。仔細觀察發現,亮亮非常喜歡控制別人,在沙坑裡指揮這個去幹這,那個去幹那。小夥伴想去滑滑梯,他居然不讓!

    ● 自由解讀:自由首先是平等,控制別人的自由不是自由 可以想象,亮亮在家裡可能不僅擁有探索的自由,還擁有隨時支配身邊人的自由,家裡人對他的要求可能隨時待命。所以亮亮認為,一切都盡在我的掌握中。在一定的界限內,不過多限制孩子是對孩子發展有利的,但自由首先是平等,對別人施與權威,這不是真正的自由。

  • 3 # 蔚卿

    孩子的自由度總原則是“從他律走向自律 ,在互動中走向獨立”。給孩子的自由度,在時間上可以分為三大階段:

    六歲之前的他律階段

    內容:抓基本的行為習慣,不要抓空洞、抽象的理想、信念

    方法:關鍵字“帶”。這個“帶”是指家長的引領,主要由家長確定方向,確定範圍。然而在這個範圍內,還要發揮孩子的自主性。比如家長和孩子去買玩具,不要由孩子隨便選擇,也不要家長具體地確定選擇。而是在家長確定在適合孩子使用的年齡、又是家庭經濟條件允許的若干玩具的範圍內,由孩子自己選擇。這個“帶”要體現“家長的負責與孩子的選擇相結合”。

    六歲到十四歲從他律過渡到自律階段

    具體:小學一二年級是他律為主、自律為輔階段;三四年級是他律為主開始轉入自律為主階段;五年級到初中二年級為自律為主、他律為輔階段。

    內容:鞏固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理想、信念教育

    方法:關鍵字“扶”。“扶”的程度,要根據過渡時表現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是,孩子會做的,家長不再做,孩子進一步,家長退一步。

    十五歲以上進入自律階段

    內容:抓緊人生理想、世界觀的教育,生活習慣由孩子自己去安排

    方法:關鍵字“放”。十八歲之前,孩子還不是法律上“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因此,有一些重要的行為需要管理(如出遠門,夜不歸宿)。

    當然,以上是一個基本原則,具有到每家、每個孩子,還要綜合考慮,孩子個人特點,家長能力和生活地區的狀況。

  • 4 # 可愛的嚶嚶醬

    給孩子自由的選擇權,這個自由的度該怎麼把握?

    70後家長教育兒女的時候,大都是以管控為主,父母怎麼說孩子怎麼做,完全沒有自由這回事兒。越往後的家長,意識到孩子的成長天性,往往能給予更多的自由,他們更尊重孩子的想法,願意提供幫助成全孩兒們,但有時家長的愛又氾濫成災、“自由成性”,反倒變為溺愛和放縱了。對孩子自由的討論,其實是要讓父母懂得愛的分寸感。

    教育界名著《人生轉軌處》作者曾贊軍認為,一個孩子的行為習慣是善是惡當然與家長的教育是否得當密不可分。導致家長們“製造”出熊孩子的原因錯綜複雜,但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年來,社會上流行的“愛和自由”的口號已經成為了強勢的標語,令一些家長不敢管教孩子。

    有些原本就不懂得正面管教的家長更是在這些制約之下搞不清楚放任和自由的邊界,無所適從。家長在愛的名義下放任自己的孩子,讓他們享有粗暴簡單的“自由”,實質上是一件殘忍的事情,等於變相害了孩子。

    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的開篇就提出:“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可能是對自由最好的闡釋。規則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父母應該掌握一條原則,即養成孩子的規則意識,在規則和底線面前,不給予“過火”的自由。

    比如,規定好每天晚上9點睡覺,就儘量保持孩子的作息時間。不能說今天9點,明天12點,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再如,有的孩子吃飯的時候到處亂跑,家長還得端著碗四處追,這個時候你就應該告訴他,飯必須在餐桌上吃完,要專心做好吃飯這一件事情,飯沒吃完絕對不允許吃零食。

    小到生活習慣的養成,大到待人接物的道理,甚至法律常識,屬於規則範疇內的事情,家長必須講給孩子聽,並告訴寶寶,在這些事情上面沒有“自由”可講。不能傷害別人,不能偷拿別人的財物,拒絕撒謊……

    在規則制定和執行這方面,家長應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來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在規則之下的自由,才是孩子能選擇的自由,規則之上,碰都不要碰。

    這些情況下,孩子應享有“相對自由”

    在愛與自由這個命題下,家長的認知往往陷入兩個極端:一是我深愛孩子,所以任由他支配所有的一切,管孩子就是束縛他的自由,放任才是愛;二是因為我愛孩子,所以要管好他的一切,給孩子自由是件麻煩事,控制卻很輕鬆。其實,自由和束縛都是相對的,自由需要在規則的前提下給予。

    在這些情況下,父母應放手孩子“相對的自由”

    一、自律:自由不是想幹啥就幹啥,自律者才有自由

    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多家長爭分奪秒地帶孩子上補習班,看著孩子複習。可是小A卻從來沒有這種壓力,相反,父母為了讓她能第一時間看到心儀的玄幻劇,還會定好鬧鐘做提醒。父母不是沒正事,而是因為小A本身是特別自律的孩子,她能妥善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和娛樂時間。

    二、能力:享有多大的自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力

    還是拿學習來說事,小B語文、英語成績特別好,但是數學卻很差,在平時的學習中,小B也愛把大部分的時間花費在優勢科目上,而對偏科的數學視而不見。此時小B在學習自由度上的把握,就難免要受到家長和老師的干預了。

    一個人享有多大的自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能力。對於一個還不會走路的小孩,你給他出去玩的自由無異於空話。“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前提,也得先會游泳和飛翔啊,不是嗎?所以父母給孩子能力範圍內的自由,才是負責任的自由。

    三、錯誤:允許孩子犯錯,擁有試錯的自由才能成長

    因為下雨天出去玩沾了一身泥,孩子被嚴禁出屋,因為學走路的時候摔了一跤磕破了頭,爸媽趕緊抱起來說孩子還小,不是走路的最佳時機,因為第一次坐滑梯踩到了其他小朋友的手,就不讓孩子再去嘗試了。難道大人就不犯錯嗎?為什麼不給孩子一次試錯的機會呢?對於孩子來說,犯錯要趁早!不要因為一兩次的不如意,就阻斷孩子探索世界的熱情和自由。

    總之,父母對孩子的自由教育,不是放任自流的空話,也不是無孔不入的控制,把握好度,尤為重要。

    閒暇時間可以利用手機教寶寶學漢字哦!推薦一款幼兒識字軟體【貓小帥識字】,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

  • 5 # 龍城睿睿媽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需要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放手讓孩子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力也越來越重要,家長必須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要干涉本是屬於孩子自己需要獨立面對的事情,給孩子自由的選擇權,是家長對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同樣,相信孩子也會因此更加尊重和愛家長

    讓孩子擁有“選擇權”,可能會讓很多家長一頭霧水,孩子年紀小,又不懂什麼,如何讓孩子做選擇,正常來說,肯定是要由家長來選擇,這是對孩子負責任,而且讓孩子來做選擇,會寵壞孩子的。其實,給孩子適量,正確的選擇權並不會寵壞孩子的,相反會給孩子一種力量感和信任感。讓孩子相信,可以用自己的頭腦來分析事情,進一步作出相應的選擇。

    01例項分享

    帶睿外出旅遊時,曾有一幕我至今都記憶猶新,一個孩子媽媽,看上去媽媽的年紀比較大(當時我以為是老來得子),後來聊起來才知道,這位媽媽和我差不多大,都是剛三十出頭,在聊天過程中得知,她每天都很忙,根本無暇去收拾自己。

    她的孩子4歲多了,吃飯時還要整個飯店追著喂,孩子沒有吃掉媽媽所規定的那些蔬菜;孩子到遊樂場,她會規定玩哪個玩具,不能玩哪些玩具,理由很簡單,就是有些玩具媽媽認為有危險不能碰;孩子要夾菜,媽媽快速的給孩子夾到盤裡,或是喂到嘴裡,但是剛喂進嘴裡,孩子吐出來,原因是孩子又想吃旁邊的食物了……這個媽媽說她平時幾乎不做其他事情,眼睛時刻盯著孩子,在孩子要做出選擇時,立刻出現代勞。

    孩子出來旅遊想買個汽車玩具給小朋友帶回去,但是媽媽偏讓孩子買貝殼或是風鈴,擔心汽車沒有代表性,不能反應出孩子到什麼地方旅遊,孩子對媽媽的決定很不滿意,哭著說討厭媽媽,但是媽媽不為所動,堅決付錢買了風鈴,還特別理直氣壯地和孩子說是為了孩子好。

    聽完和見到這個媽媽的事情後,我發現她她將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用在孩子身上,孩子做一切大小事情她都要把關,幫忙做選擇,所以沒有時間打扮和保養自己。除了孩子,家裡的大小事都是她來把關,她不放心讓孩子來做決定,太小不會判斷,媽媽幫忙把關,孩子出去不會吃虧。

    02

    生活中,像這位媽媽一樣越俎代庖的家長在生活中真的太多,太常見了。

    ▶ 小時候孩子買什麼衣服家長來做主。

    ▶ 孩子交什麼朋友家長都要過問。

    ▶ 孩子上什麼興趣班家長要替孩子選擇。

    ▶ 等孩子長大,上什麼學校學什麼專業家長要替做決定。

    ▶ 孩子長大後多大戀愛結婚家長都要操心。

    ▶ 孩子選擇什麼工作都要聽家長安排的。

    這樣做的家長看起來很勤快,可是家長卻不知道,這種沒有原則的勤快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永久性的。

    ▶ 被剝奪選擇權的孩子,性格容易形成兩種極端:

    孩子一味順從家長的選擇,失去自我判斷能力,變得膽小退縮,自立意識差,凡事依賴家長,不能自己做出決斷。

    孩子被壓抑太久,長大後會叛逆,且做事不計後果,因為孩子下意識認為家長會跟在後面保護自己,自己闖下多大的禍也沒有關係。

    1、孩子能力得不到鍛鍊成長

    幫助孩子選擇,其實剝奪了孩子從小鍛鍊能力的機會,對孩子來講,是很不公平的,孩子面對選擇時會去分析判斷,處事能力會跟著年齡成長而增強,長大後有能力面對人生的大事。

    2、孩子體味不到生命的意義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一個生命的意義就在於選擇,只有不斷地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個人才算活過。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總是被別人選擇,那這個人可以說是白活了。

    現在很多條件優渥、家長都很愛孩子的年輕人有自殺的衝動,一部分是因為這些孩子一路走來都是家長在幫忙做選擇,孩子根本找不到生活的樂趣。

    3、影響正常的親子關係

    對家長來說,自己付出那麼多,如果孩子不優秀,肯定會產生心理落差,家長可能會一遍遍對孩子說,我給你做那麼多,你考成這樣對得起誰;我什麼事都辦好了,就光讓你學習,還學不好;我容易嗎?每天為你操心操肺……相信這些話,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抱怨增加孩子的壓力和負擔,嚴重的還會讓孩子厭煩,對親子關係產生負面影響。而淹沒在這個事無鉅細的養育中,家長也很容易失去自我。

    03家長把選擇權還給孩子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關於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實驗:

    ▶ 研究人員找來一些超重兒童,將他們分成AB兩組。在實驗中,A組兒童按照減肥專家的建議執行減肥計劃,所有的減肥行動都由減肥專家選擇;B組的孩子們可以根據減肥專家的建議,自由選擇減肥方案(也就是怎麼減肥自己說了算),減肥期間,減肥專家不斷提醒B組孩子,他們的減肥方案是自己選擇的,三個月後,實驗人員發現,B組自己選擇減肥方案的孩子,普遍比A組孩子減掉了更多的體重。

    透過實驗結果心理學家認為:當孩子可以自由選擇時,他們會最大限度的內化自己的行為,並且對自己的選擇賦予更多的責任感,行動的動力也更加充足。

    增強自制力和責任感。對於自己選擇的東西,他們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會更加努力地去達成目標,也更能規範自己的行為,因為他潛意識約束自己要對自己負責。

    1、能力得到鍛鍊和提升

    在選擇的過程中,孩子的判斷能力、思考能力都能得到鍛鍊和提高,選擇正確或失敗的經歷會成為孩子成長的一筆寶貴財富,豐富孩子的人生體驗,為以後的道路提供參考。

    2、自主意識增強

    從小有主見的孩子長大以後更加獨立,自主意識強,對家長和老師的依賴性弱,這樣的孩子更能在複雜的社會里生存和競爭。

    3、更加懂得珍惜

    對自己做出的選擇得到的東西,孩子會更加愛護珍惜,因為這是自己經過思考、掂量做出的決定,用心的東西總是能得到更好的愛護,選擇當然也是一樣的。

    4、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給孩子自由,孩子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選擇自己想玩的遊戲,對孩子自信心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孩子的潛意識裡認定自己可以做到,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

    5、促進親子關係更加融洽

    剝奪孩子的選擇權,孩子對家長會產生厭煩感,所以適當的給孩子選擇權,是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的一種表現,孩子收到家長信任的眼光,對家長自然會親密有加。

    04給孩子自由的選擇權有哪些好處?

    1、目標感

    給孩子選擇權並不是直接給一個方向讓孩子選擇,如你今天想做什麼?或是超市裡去選擇一個玩具等,沒有目標的選擇不但容易讓孩子失去方向,還會使家長不好控制,甚至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不信任感。

    2、重視感

    家長問孩子問題,提供選擇,可以讓孩子增加重視感,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的,實踐證明通常比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更加有效果,如在帶孩子坐車前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在兒童座椅上可以選擇玩一個玩具,我們是帶汽車還是毛絨玩具?在能夠讓孩子自由選擇時給一些自由和選擇,是鍛鍊孩子的一個好時機。

    3、思考力

    日常如果家長想讓孩子做些事情,可以這樣和孩子交流:“我們把這些東西拿回去,你願意拿雞腿還是零食?你來選擇和決定。”這樣不但會使孩子願意來幫忙,還能讓孩子動腦筋思考,ta自己更願做什麼。久而久之,家長會發現,讓孩子做什麼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慢慢會轉變成有效的溝通。

    4、想象力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想象、描述當下或之後的場景,給孩子一個想象的空間,如“我們坐在椅子上,用媽媽給你買的鉛筆畫畫,然後送給我可以麼?我們要畫一個什麼?然後一點點的加強描述,讓整個場景豐富起來。

    當然,家長給孩子的選擇權是有條件的,要挑選孩子樂意接受的事情,也要衡量選擇的事情是否與孩子的發展水平相一致,最重要的是:提供的選擇必須是家長同意,並可以接受的。

    05

    對於很喜歡幫孩子做選擇的家長來說,孩子一旦出現反抗,這部分家長肯定會說:我們都是為你好,我們擔心或怕……家長這個想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養孩子的焦慮誰都會有,但誰都不能代替孩子成長,誰也無法給孩子一輩子的保護,所以作為家長,不應該為了給孩子提供暫時的方便,阻礙孩子長遠的發展。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可以適當偷懶,把選擇權還給孩子,這才是對孩子最理智的愛。

    ▶ 認識到選擇權對孩子的重要性

    作為家長,要從心裡認識到選擇權對孩子的重要性,注意徵求孩子的意見,孩子心理不成熟,ta們的選擇或許會給家長帶來一些麻煩,但請家長相信,這也是我們養育孩子的一種樂趣。

    ▶ 適時的引導必不可少

    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儘量把對孩子的要求轉化成建議,告訴孩子如果是自己會怎麼做,如果確定孩子的選擇會帶來不好的後果,可以給孩子分析利弊,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和壞處,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但如果孩子堅持,要告孩子這樣選擇必須要承受的代價。

    ▶ 給孩子有限的選擇權

    在孩子的小世界裡,家長要確保方向正確,確保孩子安全,其他的讓孩子做選擇,讓孩子做自己的主宰,要給孩子設定界限,界限內絕對自由,但一定不能觸碰底線,否則可能會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 喚醒孩子的自主意識

    很多孩子聽從意識強,沒有自主意識的孩子,往往壓抑自己,不表達自己的意見,做家長要從身邊小事開始徵求孩子的意見,如去飯店點菜或是幾點開始完成作業等。

    ▶ 豐富自己做孩子的榜樣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三流的父母是保姆,二流的父母當教官,一流的父母做榜樣。

    如果家長想讓孩子更優秀,最好的方法不是按著自己的意願一次次幫助孩子做選擇,而是豐盈自己,努力成為孩子更好的榜樣。

    給孩子選擇權,但要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選擇權,透過提供選擇,可以避免緊張氣氛,給孩子提供做決定的實踐機會。如睡覺時間到,你是要聽昨天的故事呢,還是想聽一個新的故事?、今天是你想穿紅色上衣,還是藍色上衣?如果孩子兩個都不選,家長可以進一步問“要我幫你選,還是你自己選?”做選擇並讓孩子學會負責任都要貫穿到孩子的日常行為,對於發展孩子的自我價值觀至關重要 。

    06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但不等於“失控”

    很多家長都會擔心給孩子自由和選擇權時,會出現自己無法控制的結果,誰又願意拿自己的孩子去冒險?萬一學壞了?萬一做什麼重大的無可挽回的錯誤決定?

    給孩子成長的權利,讓孩子做決定並承擔後果,並不意味著家長什麼都不用做,動物園裡圈養的動物,如果放生野外,也要先經過生存訓練,所以,我們讓孩子擁有成長的權利,不是說直接對孩子放縱不管。

    有的家長認為,反正孩子要自己選擇,那就要自己去承受苦果,如果單純這樣想,是家長放棄教育的責任,忽略了一切選擇都與價值觀有關,與人生哲學和教育理念有關,也與法律和規則有關。家長需要為孩子的行為建立清楚的邊界,同時讓孩子知道家長的期望在哪裡,並儘可能的為孩子創造豐富的選擇。

    對孩子的決定,無論結果好壞,家長要給予支援和輔導,這一切不能用說教和粗暴的方式讓孩子接受,需要用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真心覺得家長這樣是真的為自己好,能夠認同家長的理念才可以。

    07家長該如何把握好給予孩子自由的尺度?

    1、在可控的風險內給孩子自由

    孩子對很多事物的探索經常會伴隨著風險,家長需要權衡,是孩子和大人都能夠承擔的風險,就讓孩子去做,孩子雖然會受一點小傷,但是不會怎麼樣,比起“我不行”這種持續的挫敗感,對孩子來說擦破些皮真的不算什麼。

    ▶ 分享一個小故事:

    一個三歲的小女孩,一天看見大哥哥和姐姐們在切水果,她也要切,老師有一點猶疑,但還是給了她,果然女孩沒一會兒就切到手,老師拿了一個創可貼,給她貼好。過了幾天,女孩又想切水果,老師雖然猶豫但還是把水果刀給了她,然後她又切到手了,又過了一段時間,女孩還是問老師要水果刀,雖然她已經切了兩次手,但老師這次仍把水果刀給她了,這樣第三次她依舊切到了手,不過從第三次以後,她照常切水果,但再也沒切到手了。

    其實,孩子想要嘗試和探索許多事情,都是存在風險的,關鍵是孩子是否能承擔得起這個風險。女孩切到了手,老師們沒有很誇張地說“是不是很疼啊”,她自己也沒有特別難過,貼上創可貼就沒事了。日常生活中,很多大人看到小孩切到手,或哪裡破了皮,特別緊張:哎呀,孩子流血了……孩子透過家長的反應會覺得自己像受了很嚴重的傷,也變得緊張起來,然後家長緊接著會說:以後可千萬別玩刀了,太危險了……,孩子以後不會玩刀了,因為會預設刀是危險的。

    可是,我們認真想一個道理,難道孩子不需要學會使用刀嗎?一把切水果的小刀,家長在旁邊看著,會有多大的風險?只不過會像故事中的小女孩一樣,切破幾次手,慢慢學會了用小刀,孩子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危險。

    2、待人處事問題上給孩子自由

    人和人之間的交際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在孩子小時候學會如何處理好和朋友的關係,對孩子的情商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當孩子與人發生爭執時,要教會孩子不能夠用肢體或言語傷害別人,要學會透過溝通,疏解的方式,不要事事總以自己的出發點來看待,家長要很好的引導孩子,讓孩子理解對方此刻可能的想法,當然相反的,孩子如果受到他人的言語或肢體的傷害時,父母也要教會孩子自我保護,並且捍衛孩子,拒絕他人的自由。

    3、不要在習慣規則上給孩子自由

    在生活習慣等規則問題上,家長不要給孩子過多的“自由”。如每天是中午12點吃飯,晚上21點睡覺,不要有太大的變化,生物鐘對人身體起到很大的作用,孩子更是如此;還有如吃飯時,孩子一定要吃完,才能離開餐桌,很多時候我們看到有些孩子,吃兩口就跑,等家長吃完,孩子又說餓,要吃零食。這個習慣非常不好,吃一陣玩一陣,好像吃飯並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對孩子本身也會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孩子自身沒有養成做事要穩定且懂規則的良好習慣。

    孩子的身體沒有按時地得到營養,對身體發育不好。

    08有人說:自律來自自由,家長同意嗎?

    對於這個說法是完全同意的。

    如果一個人得不到足夠的愛,ta很難去愛別人;如果孩子得不到足夠的自由,ta也很難真正的自覺遵守紀律,即便孩子迫於外在壓力遵守紀律,當這個壓力消失後,孩子會變得更加放任,這就是來自控制和懲罰的自律特點。

    蒙特梭利認為:真正自律的品質不是來源於嚴加控制和懲罰,而是來源於尊重和自由。

    真正的自律來源於自由基礎上的自主,如在時間安排,如果家長總去催促孩子幾點看電視、吃飯、做作業、練鋼琴、睡覺等,那孩子永遠不會自律,只有當家長把安排這些事情的自由權都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做主、自己負責,這樣才可以產生真正的自律。

    孩子可能一開始安排得一塌糊塗,但很快孩子會根據實際需要來調整,更多的困難是來自於家長,家長不相信自己不介入,孩子可以管好自己?這種不相信歸根結底是家長對自己的不自信,家長只有說服自己放開,並能夠忍受孩子最初的失敗,才有機會看到一個全新的獨立而自律的孩子。

    09規則是自由的邊界

    ▶ 當孩子年紀還小,常缺乏足夠的自我約束力,當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出現不守秩序,亂鬧亂打,被禁止行為時,也要給孩子自由嗎?

    回答:當然不是,給孩子自由,並不意味著完全放任,是在一定規則下的。

    蒙特梭利明確說過:讓孩子學會辨別是非,知道什麼是不應當的行為。

    孩子有如任性、無理、暴力、不守秩序或妨礙團體活動時都要受到嚴厲的禁止,逐漸加以杜絕,家長要耐心的輔導孩子,告訴孩子維持紀律的基本原則。”

    ▶ 有些家長擔心,如果儘可能給孩子自由,孩子會變得任性、無紀律,養成許多壞習慣,規則也很難建立起來?

    回答:這裡家長存在一個認識方面的錯誤,就是把自由和規則看成互相沖突、有你沒我的關係,其實自由和規則是一體的,規則是自由的邊界,自由是規則的內容,兩者相輔相成,如在房間裡,你可以做任何事,那這個房間是界限,週末孩子可以任意安排,那週末就是界限。

    規則對於自由不是限制而是保障,如注意安全、尊重他人、保護環境,每個規則都是為了保障自由,如果傷害自己的身體、侵犯他人、環境被破壞,哪裡還會有自由可言?

    家長給孩子自由,與孩子任性、無紀律是沒有關係的,一個恰當的自由是依賴一個恰當的規則而產生的,不是絕對的放任自為。任性是缺乏恰當的規則,而缺乏恰當的規則也必然會缺乏相應的自由,沒有紀律同樣會如此。需要說明的,家長對任性和紀律的界定並不合適,如幼兒園的整齊劃一,父母勉強小孩子懂禮貌等。

    多數情況下,規則之所以難建立起來,並不是因為孩子得到的自由太多,而是因為這些規則並非合理或必要,只要有一個合理而必要的規則,孩子會願意主動去遵守。

    ▶ 一點自由不給孩子的家長是少數,真正令家長們困擾的是:該給孩子多少自由,哪些自由?

    回答:通常由父母對教育的認識決定。我們平常說的“有些父母比較刻板、傳統”、“有些父母比較開明”就是這個意思。父母觀念中的底線不同,他們給孩子的自由自然也不同。有的父母會給孩子“做什麼”和“做與不做”的自由,有的父母給孩子“怎麼做”的自由,有的父母連“怎麼做”的自由也不給孩子,而是規定好並且隨時指手畫腳。總的來說,在“注意安全、尊重他人、愛護環境”的前提下,應儘可能地給孩子自由,與此同時要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10家長如何幫孩子建立規則?

    家長需要做的是如何讓孩子明白遵守規則的必要,不能強硬地要求孩子去遵守,最好的方式是透過具體的活動來讓孩子體會,如果只通過語言讓孩子明白,一定要用孩子明白的語言來說,最基本邏輯是:這個規範不是家長要讓孩子遵守,而是孩子根據需要自願去遵守。

    這種對規則的理解可以在生活隨時進行,如在路上講交通規則,帶孩子坐電梯講為什麼不能亂按和亂跳等,這個過程不僅能讓孩子理解規則本身的價值,還能提高孩子的理解力和社會化程度。

    總結

    每個孩子都需要從家長那裡得到足夠的重視,建議家長在每天工作之餘,除了騰出一些時間參加孩子的遊戲,還要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經歷,儘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類東西,家長作為孩子的傾聽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當孩子遇到挫折時,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脫且同情的態度陪伴在孩子的身邊。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理智的愛,不需要家長無原則的勤快,適當的將選擇權還給孩子,會賦予給孩子生命更多的意義。

  • 6 # 晁景婧

    就像種花一樣水澆多了會淹,不澆會幹。給孩子自由的選擇權,而不是絕對的,當他的選擇是對的你可以支援,但他的選擇是錯的,你就要指出,分析利弊,讓他最終的選擇,讓他明白的選擇,自己的人生。

  • 7 # l悠然見南山l

    身為一個三歲孩子的全職媽媽,可能這種自由和約束的體會真的太多了!

    就我自己對她的教育理念而言,我想讓她成為一個有自己獨立思考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毫無主見!也不想讓她在我們的精心呵護下成為我們的依附,事事要聽取我們的建議!

    就這個問題我還孩子爸長談過一次,聊到了凌晨達成一致!

    需要約束的,主要有三點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世界觀

    我們一致決定,讓她多長見識,多看看世界,多認識世界,知道世界有多大有多美好,生活中的稀碎小事兒和整個世界比起來,微不足道!在看到廣闊世界的同時,心胸也會開闊,就不會侷限於一些小事兒而斤斤計較!

    人生觀

    人生觀方面,我和孩子爸都不太自信自己的人生觀就一定正確,所以這方面,打算求同存異,看多方面的結合能不能讓她更好的擁有自己的人生觀!這點還在慢慢摸索,暫且不談!

    價值分兩方面,一方面是金錢,一方面是自我價值和衡量一些事情的價值!

    金錢方面,一定要告訴她,但凡是你想要什麼東西,自己卻買不起的時候,一定要先想到我們,如果我們買得起,一定給你買,不要因為某些男性給你買了,就被忽悠走了!

    如果我們買不起,那一定是你不太需要的,你也沒必要為了它去糾結,甚至別人送,也不要收,因為還不起!

    如有男性無故示好,花錢,必有所圖!一個女生的立身之本即使潔身自好,不貪不比,自己腦中有物不空洞,有自我思想不諂媚,有自我調節不嫉妒!

    金錢是最容易咋開女生心房大門和道德大門的,所以我們打算在現有經濟基礎上,讓她體驗所能做到的最好的,也會讓她參與家庭經濟,讓她也能適應最差的!

    自我價值

    最近剛出的新聞,北大女生自殺,是被精神控制了!開始自我否定,開始自我厭棄,對男生唯命是從還覺得是自己配不上他,不配成為他身邊的人!

    還是自我價值觀不夠堅定,強大的內心是不會被這些所影響的!

    所謂自我價值,是自己對自己的肯定,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欣賞,自己對自己的信心!

    自我價值的實現,是靠自己努力來達成的!

    自我價值的認定,也是從小的安全感到長大後的自信感所成就的!一個強大的內心,是不被外物,不被其他人的言語所能觸動的!但凡有人動搖你的你的自我價值的認定,那麼,辨別能力一定會讓你自動遠離他,因為真正的朋友不會做那樣的事情的!

    這三點基本原則約束好了,就沒大事兒了!可以基本放任自由了!

    其餘的就是一些小事情了!雖然寶寶才三歲,但是隻要做好溝通,她完全可以決定她每頓飯吃什麼,每天穿什麼,想去哪裡玩!想看什麼電視!

    溝通中告訴她一些限制的時間,限制的條件,她已經懂得談判了!

    比如我女兒,想吃巧克力,告訴她今天吃過了,她會先哼唧幾下嚇唬你,不妥協,她會開始想其他方法,會再提問:那我可以吃兩個葡萄乾嗎?這時候就滿足她,並且告訴她,為什麼滿足她,而不是在縱容她!一次兩次的,次數多了,她也會明白一個規則,這個規則,即是三觀的前提!以後涉及到三觀後,能很好的交流溝通!

    孩子還小的時候,只要和孩子做好溝通,限制或者自由,都是可以很輕鬆的互相轉換的!等孩子大了有了自主思考能力,在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三觀也會微微成型,後期就是慢慢塑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X戰警》到底該怎樣按照時間線來觀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