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匯融文化

    所謂的文化,就詞的釋意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點是: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

    人類傳統的觀念認為,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由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澱物。

    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它是人類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昇華。

    文化是一個能夠激發我們感情的崇高東西,它和知識是不一樣的。一個有文化的人,你會發現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懷,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愛和詩意的眼光。

    可當下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識、技術、專業,唯獨缺少文化。我們培養了很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很多高學歷的野蠻人,他們是冷冰冰的。

    有句很出名的話:知識就是力量。華人耳熟能詳,而且對它很是認同。從歷史上看,1840年以後,中國面對西方的科學技術,不堪一擊,於是得出一個結論:落後就要捱打。這個落後,就是指科學技術的落後。從現實上看,如果今天我們不能用知識很好地答出一份標準化試卷,可能就讀不了好大學、好專業,找不到好工作,以更好地滿足自己物質的慾望。

    教育改革者應該要以建設好教育制度為己任,把教育建設看作是自己一生踐行的崇高理想事業。對於教育的建設的理念和認知應該是,根據中國不同發展階段做出相應的調整。過去中國還是處於落後、貧窮狀態時,應試教育會起到積極效果會比較明顯。但隨著改革開放,國家勢力不斷壯大,教育也應該緊隨其後,這也是近些年來,國家在宏觀政策上,大力強調教育要全面發展德、智、體、美,讓孩子在透過教育成為一個能為國家有所貢獻的人才。

    從歷史經驗還是現實壓力,我們都知道知識的重要性,但知識本身也有它存在的侷限性。

    首先,知識是無限的。什麼叫知識?知識是對這個世界所有事實的認知。既然世界是無限的,那麼知識也是無限的,可悲劇的是人生是有限的。莊子就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世界是無限的,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世界所包含的無限知識,那我們的人生就會廢掉。

    當知識不成體系時,它是無用的,只是碎片。要想讓知識自成一個體系,就要透過主題閱讀相關材料,而後對資料進行總結、歸納、昇華,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加之,才可能成為一個體系。而且,形成每個領域的知識體系,必須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短地做出調整,因為,很多觀念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被顛覆或革新。

    德國哲學家尼采寫過一篇文章叫《我為什麼這麼聰明》。他的結論就一句話:我之所以這麼聰明,是因為我從來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精力。最近,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這句話在網上被傳的很廣,但多數人只是把它放作為一句雞湯語錄看待,沒有去深入分析這句話的背後邏輯。它之所以能被廣為流傳,其根源在於,它強調了,在當下資訊爆炸時代,時間的重要性,而你把時間投入在什麼領域,也將決定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很多人經常會在網上看到別人通過幾年的工作,就年薪百萬或者獲得高福利的待遇,殊不知,當你在玩時,人家在背後默默地學習和進化著呢?所以,通過後天的努力,把時間投入領域的不同,也將決定了人的差異化和階級化。

    從莊子的思想中可知道,我們的生命本來就不可能佔有無限的知識。更可悲的是,無聊的知識會讓人生變得無聊,瑣碎的知識會讓人格變得瑣碎,甚至猥瑣。

    荀子曾提出過對知識的鑑別。他說有些知識是無聊的、無用的、無趣的,這樣的知識荀子有一個判斷,叫“不知,無害為君子;知之,無損為小人。”你知道了這樣的知識,並不能夠因此成為君子,你不知道這個知識也不會因此成為小人。有的知識對你的人生,一分都沒加,又何必耗費精力和時間呢?實際上,在知識之外有一種更重要的東西。

    《列子》裡面有篇文章叫《兩小兒辯日》。講的是,兩個小孩辯論說,太陽早晨離我們近,還是中午離我們近。兩個人都有根據,說早晨近是因為早晨的太陽比中午大;說中午近是因為中午的太陽比早晨熱。

    孔子活得真有壓力,他幾乎是那時候的“谷歌”和“百度”,大家有什麼問題都跑去問他。兩個小兒問孔子,但孔子沒法判斷。於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口吻諷刺孔子:“誰說你知識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識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價值。這個思路顯然是錯誤的。在人生知識的考場上,誰能站到最後?可見,知識可以把任何一個人打倒。

    如果要算知識的總量,我相信當下的許多人的知識總量都會超過孔子。比如說,計算機、物理、英語、數學之類的題目,孔子肯定答不過我們。

    但我們就比孔子的境界高嗎?這就要思考另一個問題了:決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識的總量,而是另外一種東西。孔子自己早就說過:“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我有知識嗎?不,沒有。蘇格拉底也曾經說:“我比別人多知道的那一點,就是我知道自己是無知的。”

    他們說這些不是謙虛,只不過說出了一種真相。面對世界的無限,我們短暫生命裡的知識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我們應該允許自己的無知,也應該寬容別人的無知。但是有種情況是不能寬容的,那是什麼呢?沒有良知。

    沒有知識可以被寬容,沒有良知不可以被寬容。我們遇到標準化的試卷,回答不好沒有關係,但是涉及良知判斷、是非判斷、善惡美醜判斷,如果出了問題,那就是大問題。

    一個人可以知識上犯錯,甚至不止一次犯錯,一輩子犯錯,我們到老了都是無知的。但是在良知問題上,可能犯一次錯,我們就萬劫不復了。所以,比事實判斷更重要的是價值判斷。事實判斷,我們做不到什麼都懂,但是做人要有良知,要有價值判斷力,這一點還是應該儘量做到的。

    今天中國社會的一個問題,就是缺乏判斷力。中國教育的一個問題,就是缺乏文化素養。比如,為了抵制日貨,很多年輕人走到大街上砸同胞的車,甚至傷害同胞的身體。或者是透過抵制人們在肯德基之類的外企消費,他們帶著一腔熱血,以為是在愛國,但實際上卻是在“礙國”。

    為什麼一個帶著良好愛國熱情的人,會去做妨礙國家、損傷華人形象的事?他們缺少的是什麼呢?良知。

    知識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良知才是方向。我們常常說落後就要捱打,但更重要的認知應該是,野蠻也會招打。

    隨著,國家的經濟及綜合實力不斷壯大和在國際地方的不斷提升,相信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間推移,隨著人類更理性地認識事物和探索世界,隨著人類在科學文化上的逐步覺醒,人類會把文化辨析的更加清楚,進而從更寬泛的生命文化譜系中更加的獲益。

  • 2 # 畢業文獻查重降重

    其實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詞,就好像富和貴,有錢不一定就高貴,這個幾乎不用解釋大家就應該明白,暴發戶,土財主,肉頭地主都是這些穿上龍袍都不像太子的人物的真實寫照!無論他們怎樣的裝修自己,以求擁有高貴的氣質,可結果往往都是畫虎不成反類狗!原因麼很簡單,土鱉型財主們追求的窮兇極奢,天生就為了滿足自己物質慾望,所以他們再怎麼化妝都是土狗,不能成為優良品種! 知識和文化的區別也同樣在這裡,有些人書念得非常好,成績非常優秀,無論何種形式的考試,從試卷上反映的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不得不承認考試成績好的都是很有知識的!可是僅僅是有知識並不能代表你就是個有文化的人,成績好只能說明你有能力,這個能力如果是用在正道上你就是個英雄,相反你就是孬種! 有知識的人要分成兩類一類就是有知識有文化;一類是有知識沒文化。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就相當於有錢的貴族,有能力但不討人厭,還很討人喜歡。他們通常是以提高自身知識水平來和對手良性競爭,要麼使對手心悅誠服,要麼對對手心悅誠服,無論成功或是失敗都散發著迷人的魅力。有知識沒文化的人就令人作嘔,為自身的利益,對於對手可以使用任何卑鄙下流的手段只要可以打擊到對方,對於領導可以無恥的狂捧細舔,口活細膩到可以輪番刺激領導的G點,奴才表現已經達到了出類拔萃的境界。

  • 3 # 哭吧廳

    每個時期對文化知識學問的定義不同。對中國古人而言。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是有文化,有知識,有學問,哪怕你是一個八歲的童子,只要會拽上兩句,餓餓餓曲頸向天歌…你也算個文化人了…否則你就是發明了電燈,發明了水車,發明了鋤頭,發明了斗笠,發明了刀,發明了劍,發明了蒸籠…發明了原子彈…

  • 4 # 瞭然翁523

    知識,是人們在生產過程和科學實踐中獲得的對客觀事物的認知。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特指精神財富。

  • 5 # 地天泰牧謙

    文化是偏重於道,知識是偏重於術,說文化會說到傳承,是規矩,說知識會說到傳播,知識點,能具體化。說一個人有文化,說明不僅知道的多還明事理懂事非,指比較有涵養的人。說一個人有知識,大部分都指的懂得多,知識量淵博。

  • 6 # 晃動的焦點

    知識是人們認知世界的成果,文化是族群裡經過提煉的共同認知規範,知行環裡知識位於理論環節,位於思想之後,文化之前,文化位於理論之後,實踐之前,知識告訴人們是什麼,文化指導人們怎麼做。

  • 7 # 吳甲坤

    知識,是人們在生產過程和科學實踐中獲得的對客觀事物的認知。

    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他們的關係是文化包含知識,依據知識形成文化。

    01 什麼是知識?

    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我們稱之為人文活動。

    人文活動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是認識的層次,也就是認識自然這個層面,第二個是運用的層次,也就是改造自然的層面。

    對一切已存在的自然現象加以觀察、認識、瞭解,形成認知,便是初級的人文活動,也就是易經文中的"文明以止"的意思。這個認知就是知識。

    02 什麼是文化?

    文化一詞,出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是人們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人文活動中,對事物形成的認識和點化。

    包括人們人類在歷史長河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成果。比如:物質財富包括:生產性財富(生產資料、勞動力)、流通性財富(作為生產結果的各種形態的勞動產品)、分配性財富(各種收入、基金)、消費性財富(生活資料)。精神財富包括:文學(唐詩宋詞)、藝術(歌舞音樂)、戲曲、教育、科學、歷史、地理、宗教、道德禮儀、哲學,中國傳統文化、佛家、儒家、道家、國學等等。各地的民族文化、風俗、美食、服飾、婚嫁等都在文化範疇內。

    03 知識與文化的關係

    在改造自然的人文活動裡,依據是人們在初級的認識自然的人文活動中所形成的知識。

    人類改造自然又分為兩個層面:

    一層是造物。為增加生活的方便,比如說蓋的房子,穿的衣服、用的鍋碗瓢盆等等,是物質財富。

    還有一個層面,是在物質之上的一種人文活動,比如說,禮儀、制度、法規、生活習慣等等,也就是我們說的精神財富。

    比如說飲食,除了能填飽肚皮外,還有許多人為的加上去的精神上的意義。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要請滿月,過生日、結婚、六十大壽等等,都離不開吃,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涵和祝福。也就是說,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其內涵已經包括並且不僅僅侷限於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獨特的文化意蘊。

    這種超越物質本身的無限的人文活動,我們稱之為點化。

    他一方面點化了人的生命,使人即於衣食住行的自然活動中,擴充套件和豐富了精神內涵;另一方面也點化了一切被人所用的物,使它在自然效用之餘,同時也因參與了人的創造活動,從而成為具有特定含義的禮物。

    也就是說,初級的認識世界的人文活動,讓文明有了認知,有了感性認識,有了知識。

    改造世界的人文活動,讓人們學會了創造為我們所用的物質,同時,根據物質的屬性賦予了特定的含義,讓我們懂得了規矩,有了道德,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

    這也才有了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有了孔子的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也就是說,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是因為人文活動的點化而成功的。因此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簡稱為"文化"。

    知識,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而明確的界定。但知識的價值判斷標準在於實用性,以能否讓人類創造新物質,得到力量和權力等等為考量。有一個經典的定義來自於柏拉圖:一條陳述能稱得上是知識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它一定是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而且是被人們相信的,這也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分標準。由此看來,知識屬於文化,而文化是感性與知識上的昇華,這就是知識與文化之間的關係。

  • 8 # 隴原文化藝術

    每個時期對文化知識學問的定義不同。對中國古人而言。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是有文化,有知識,有學問,哪怕你是一個八歲的童子,只要會拽上兩句,餓餓餓曲頸向天歌…你也算個文化人了…否則你就是發明了電燈,發明了水車,發明了鋤頭,發明了斗笠,發明了刀,發明了劍,發明了蒸籠…發明了原子彈…也是沒文化,奇淫巧奇而已。

  • 9 # 古城金地140787426

    知識就是知道的和認識的事物。就是被文字化以後學到掌握的資訊。

    什麼叫文化?

    就是文字化。

    你把事物轉化成文字儲存起來這就是文化。這就是定義。

    我認為的文化就是文字化。像資訊化,數字化就是一個系統。

    把事物使用文字化後的資訊傳遞。

    通常說粗話的人大家認為沒文化,其實不完全是這樣。

    文化是什麼?就是文字化。把一切事物變成文字的表達,你善於哪方面的表達,就是你在這方面注重學習專業文化。

    小學生上學就是文字化的開始。有的人沒有上過學,沒有被文字化過,用文字表達事物和自己內心思想的時候,表達不出來就容易發火,說粗話,特別是在和人有爭議的時候。

    修養不代表文化,修養是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改進扶植修改。

    每個人受到的教育不同文化水平也不同。主攻的方向也不同,也許他主攻的是別人不知道的專案。隔行如隔山,所以別人不能理解他的專業。

    不同的文化注重於不同的特長,在某些領域精通,就是某種文化水平就高。有文化不是全面的掌握各方面的知識,不一定對每一行都精通。在這一行有文化,到了別的專業就不一定有文化了。就像一個醫生給人看病他有文化,但是給機器看病就無能為力了。同樣道理機械師給機器看病手到病除,給人看病就不行了,因為他們被文字化的專業事物不一樣,學習的方向掌握的文化不一樣。

    他們相互之間的論文交流也會有這個現象,誰都看不懂誰。如果他們相互之間,一個聊病理,一個聊機械,他們誰也聽不懂誰在說什麼,因為在他們的腦海裡就沒有被對方的專長文字化過,他們都有文化,誰能說他們沒有文化。只是他們對事物用文字化資訊表達出來的東西不熟悉,在一方面文字化了,在另一方面沒有文字化。

    文化就是文字應用變化的組合。文字象相片,文化就是把一個一個相片組合起來的影片。組合起來的文章就是一部電影故事。這就是文化。

    好的文化能夠明確表達自己所要描述的事物,傳遞明確的資訊。讓人一看就明白。有的人對文化本身就迷迷糊糊,不懂裝懂還要東拉西扯一些不相干的東西來拼湊,讓看的人一頭霧水。這是不好的文化。

    中國文化使用規律邏輯性很強,中國文字使用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字的前後順序不一樣意思就變了,結果就不一樣。

    文化是用來傳遞資訊的。邏輯性不強傳遞的的資訊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中國的文化是從農耕開始的。一年四季種了收,收了種,反覆迴圈,年復一年,經久不變。所以,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守舊的複製文化,守著古老的文字不變。自古至今都是在複製,一代一代的傳下來。

    文字化就是學習文字變化運用,小學生上學就是文字化的開始。文字化的運用方法,就是自古傳下來的傳統組合變化的方法。

    精神.物質.工藝.藝術.技能.風俗.習慣.服飾.城市風格.酒.茶......都要文字化叫文化,它們是事和物。它們被起的名字叫文化,要用文字表達出來。它們就是它們本身,酒就是一種液體起的名字,這個字叫酒就是被文字化了。精神也一樣。如果非要和文化硬拉在一起,那就要在後面加上文化兩個字,把這些事物用文字表達出來。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等,他們也要文字化,不加文化兩個字他們該是什麼家還是什麼家。這些都是被文字化中的一個派系。中國文化不是哪一家的。少了哪一家中國文化的根還在。

    考古時曾經挖出一種酒是綠色的液體,能說它是酒文化嗎?不能,它只是液體,它可以‘被’酒文化,酒後面要加上文化兩個字,才叫酒文化。它背後的故事也是酒文化。它是哪裡生產的,用的什麼材料,它賣給了誰,當時誰喝了,喝酒時猜不猜枚,有什麼規矩。這些才是文字加工過的酒文化。

    文物沒有文字不代表文化 ,它只有某種特徵。把古代文物骨笛資訊用文字組織起來,只能證明當時的音樂藝術的程度。韻律達到了幾個音節的運用。玉石文物證明當時的雕刻和審美觀。青銅器如果沒有文字,也只能證明當時的冶金技術水平和鑄造工藝技術,就像原始人的石斧石碗石器一樣不是文化。發明不是文化,是技術改革創新。城市遺址是人類的生活痕跡,也需要文字化。根據那些痕跡證明了誰在那生活,他們的生活習慣是什麼?,生活來源是什麼?只能證明那裡有人生活的痕跡,它們必須要用文字化表達出來以後叫文化。

    風俗習慣不等於文化,各國有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相同的風俗習慣,相同的風俗習慣不能說是文化相同。很多動物也有習慣但不能叫文化。要用文字化表達出來叫文化。

    口口相傳是文化口頭上的傳遞。說話的人發出來聲音和文字,聽的人也在接收每一個文字。這種方式容易失真比如端午節,傳來傳去就不知道是誰的風俗習慣了。

    確實端午節就是一個人們慶祝豐收的節日,按時間計算才能知道它產生的地方,哪個地方剛剛收割完,人們開始慶賀。最好的方法是文字化,寫成文章記錄下來,像有些經書就記錄了很多事。

    好的文化要深入淺出,淺顯易懂。不能神神秘秘,故弄玄虛,東拉西扯,顯示知道的很多。要能夠表達清楚你的思想,這就是好的文化。

    中國文化五千年賈湖文字就是證據,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優點是:文字簡練表達清楚的象形文字。這樣的文字組合起來的文化表達能力強,文字像照片,把文字的照片組合起來就是電影影片,怎麼組合變化,這是祖傳方法——這就是傳統文化。

    世界上聯合國開會,同樣內容的演講稿,放在桌子上最薄的那份就是中國的。外華人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中國文化太神奇了。

    中國文化的組合排列前後順序,和別的國家文化也不一樣。主謂賓的用法也不一樣。姓名的順序也不一樣。表達方式也不一樣。這就是中國的文字化使用方法。這就是根。

    人的智慧進步就是人類文字的出現,用文字儲存資訊。

    有了文字,人類才有了文字化,脫離了動物世界成為了人。

    沒有文字化之前人和動物是平等的。

    人和動物都是隻有一個腦袋,用腦袋記錄往事。

    有了文字化之後人比動物多出個腦袋,記錄的東西比動物多出很多倍,記錄經歷的一切事物思想經驗。

    有了文字化人的資訊傳遞成幾何形式成倍增長。而動物依然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

    文字化記錄了過去現在和將來。文字化可以傳遞全世界人類的智慧,可以相互之間交流學習。

    這就是人獨立於世界智慧的頂端的文字發明。

    有了文字化人類智慧開始迅速起步。

    現在已經出現了電腦,它也許不屬於人類的大腦,有可能有一天取代人類的智慧。超越人類,統治世界。

    人把經歷看到的事物轉化成文字儲存起來就是文化。

    人看到的山水經歷的事情不可能用實物儲存起來。

    只有用轉化成文字的方法記錄下來,這就是文字化——就是文化。

  • 10 # 洛書圖解周易

    知識是智慧輻射屬坎水(頻率),文化是思想交流屬離火(波長)。

    知識是坎水(道生一,輸出知識發現),包括主觀的經驗技藝,客觀的科學定律,以及待證實的理論猜想。

    將它們融匯貫通,學以致用,就是文化現象——離火(一生二,成就框架載體)。知識是體,是形而上,具有獨創性;文化是用,是形而下,反映影響力。

    如下圖所示,A、B如同兩位智者輸出知識,干涉波紋就是群眾揚棄形成文化。

    文化必然包含知識——文化可視為知識的駐波(己土——地水師)。

    比如宋人創造宋體,是經驗知識;方正追隨革面,是文化豐富。

    著作權代表獨創性的難以複製的知識輸出,而字型屬於完善性的百花爭豔的文化框架——只合申請實用新型專利(通用字型)及發明專利(獨創字型),贊同的頂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師孃”李思穎向“流浪大師”喊話:如果,我們現在還在一起,會是怎樣?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