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風明月十里
-
2 # 透過熒屏觀世界
對於生活在自己家園中的每個人來說,音樂可以代表著你的文化、個性與經歷,所以每個人對音樂的感悟是會不一樣的。
同一首歌曲讓不同的人聽,也許會有不同的感受,即使同一人在不同的心情下聽同一首歌曲,內心也會表現出不一樣的感覺。所以,不要過多的在意他人對你聽音樂的品味的指點,跟著內心感覺的指引,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這就足夠!
音樂是一種獨特的傳播方式,它可以把人們的喜怒哀樂集與一起,對人的情感產生一種共鳴;在生活,學習之中,我離不開音樂,我沒事時就會戴上耳機聽一兩首自己喜歡的歌曲,因為它能舒緩我的神經,讓我的心情得到解放。有些時候,音樂也可以帶給我們身臨其境的感覺,聽歌的歌詞,心裡滿滿勾勒出一幅幅畫面。
音樂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曲子,更多的帶給了我們從音樂中所展現出來的故事,情感等等
-
3 # jay迷羊
流行歌曲
所謂流行音樂,是指那些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並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的甚至流傳後世的器樂曲和歌曲。這些樂曲和歌曲,植根於大眾生活的豐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眾音樂”之稱。
流行音樂起源於美國的爵士音樂。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一種由多民族文化彙集而成的爵士音樂。這種新興音樂,以它獨特的演奏(演唱)方式,重新整理了聽眾的耳目,轟動了全美國,又很快傳遍西歐各國。
在今天,流行音樂所包含的內容極其廣泛。在器樂作品中,它包括豐富多采的輕音樂、爵士樂、搖擺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圓舞曲以及各種不同風格的舞曲和各類小型歌劇的配樂等。
流行音樂中器樂作品的特點是:節奏鮮明,輕鬆活潑或抒情優美,演奏方法多種多樣,音響多變,色彩豐富,織體層次簡明,樂隊規模不大,現代作品多使用電聲樂器。聲樂作品的特點是:生活氣息濃郁、抒情、風趣、音域不寬,手法通俗、曲調順口、易於傳唱;歌詞多用生活語言,淺顯易,易為聽者接受和傳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發聲方法各有千秋,不受聲樂學派的約束,演唱時感情重於聲音技巧,動和自由不羈,自然親切,易引起聽眾的共鳴;小樂隊的強聲伴奏與歌聲融為一體。由於流行音樂具備上述特點,所以就能夠和群眾連在一起,無論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於接受。
流行音樂也就是通俗音樂,流行歌曲作為一種以消遣娛樂為主的大眾文化現象,流行歌曲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脈絡息息相關,儼然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尤其是90年代以後隨著國家的政策開放,使得流行歌曲的內容形式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深入人心,90年代的流行音樂變化較廣,並且與我們的生長背景較為接近。然而流行歌曲不僅是藝術,也是娛樂、精神寄託,更是反應百姓生活的寫實記錄,甚至是大眾思想、意識型態的指標。
現在我們所聽的歌曲,像是周杰倫、蔡依林、張惠妹等等歌手,他們的歌都屬於流行音樂。
流行音樂與其它大眾媒介的差異主要是流行音樂有三種特性:
1.流行音樂乃是一重複的形式:流行音樂的主題內涵不斷的重複,而具有穿透閱聽人之意識的能力。
2.流行音樂多屬非敘述性的形式:其強調對接收者的身體、生理與感官能力之刺激。
3.流行音樂是一種經驗上的形式:音樂是屬於藝術而非科學的領域,是對某一經驗之體驗。
但是,少兒音樂消費過於成人化,是明顯的問題。《小小少年》、《春天在哪裡》等膾炙人口的兒歌在孩子們中間幾乎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成人的流行歌曲、情歌和內容粗淺的“另類兒歌”、“成人化兒歌”等不適合兒童傳唱的歌曲在中小學校園裡流行。流行歌曲對人們文化生活具有很強的影響力,但其負面影響不可低估。流行歌曲多屬於成年人的精神消遣品,但孩子們過早涉足這類“情感”表述,一些精神垃圾乘虛而入。目前在中小學校園中流行的兒歌,有的宣洩消極厭學情緒,誇大社會負面影響;有的帶有色情、暴力傾向,充斥低階趣味。如“在我心中,老師最兇,晚上補課到九十點鐘;回到家裡,老媽最兇,盯著作業從不放鬆;父母不在,老子最兇,拳打腳踢,發洩一通!”、“上學苦,上學累,上學還得交學費,不如加入黑社會,有吃有喝有地位”等等。
當代歌詞的“十大硬傷”
改革開放以來,流行歌曲豐富了尋常百姓的精神生活,然而一些內容不健康歌曲的流傳給社會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廣大青少年起了誤導作用。
某些流行歌曲中的歌詞,語法混亂,不合邏輯,病句百出,詞瘡語病,遍體“硬傷”。“清除語言垃圾、淨化語言環境!”,語言學家的呼籲化為行動,讓我們就從歌詞開始吧。
眾所周知,歌詞屬於聽覺藝術的範疇,是以口耳相傳為基本性的文學樣式,一旦插上音樂的翅膀,其流傳之廣,影響之大,是小說、詩歌等文學樣式都無法相提並論的。所以,歌詞首應無愧於文學,才不遜色於音樂。遺憾的是,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詞“不合邏輯,文理不通,語病多多,渾身硬傷,慘不忍睹”。其表現形式,概括起來堪稱“十大硬傷”:
一、內容荒誕,語無倫次。有一首歌叫《上蒼保佑吃完了飯的人民》唱道:“真的不敢想要能夠活著昇天/只想能夠活下去/正確地浪費剩下的時間/意守丹田……”這種粗俗、荒誕的歌詞不勝列舉,它給青少年的毒害作用也一目瞭然,不僅汙染了語言環境,而且麻木人們的思想,甚至教唆犯罪。
二、通篇語言垃圾,病句百出。有一道MTV叫《很受傷》,女歌手演唱得聲情並茂,載歌載舞,反覆地唱著“沒有你的日子裡,很受傷,很受傷,遍地麟傷……”,這樣重複幾次的語句,真讓人擔心,會不會“受傷”後產生“癌變”。
三、大話連篇,陳詞濫調。這類歌曲都有“文革”遺風,諸如“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龍王”等之類的“大躍進民歌”,以及“長江、黃河”、“崑崙、泰山”的重複翻版,大話、假話、胡話滿天飛。當代歌詞似乎有“文革”遺風魂兮歸來之勢。2000年中央臺春節晚會歌曲《好好工作》,就是用常識和廢話進行說教,如“好好工作才有好的生活”,“多出一些革新和成果”,總之只會拿大白話來嚇唬老百姓。
四、思維混亂,夢話連篇。2000年中央臺春節晚會《今宵久久》、《龍禧千年》、《西部狂想》等歌曲,光看那歌名就讓人如墜霧海,其創作粗製濫造不說,遑論、“意新、境新”,故而藝術性就打了折扣,經不起推敲了。
五、模仿作秀,粗製濫造。文學創作的一個現象是,優秀作品都是各不相同的,而低劣之作往往有驚人的相似:如《打個電話》就是以《常回家看看》的翻版,《祝你快樂》就是《祝你平安》的低水平重複。
六、半土半洋,非驢非馬。某些詞作者、音樂人,對古典詩詞的理解一直是半瓶子醋,可偏偏不會藏拙,鬧大笑話。比如:“唯苦心良在”“天獨暗自傷”之類的句子,謬誤百出,一句一錯,甚至一句幾錯,比比皆是。
七、空洞無物,味同嚼蠟。從“西北風”到“搖滾潮”,直白、空洞、油滑、氾濫的現代愛情主題,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順口溜”,“四季歌”充斥熒屏,對民族語言造成汙染,弊莫大焉。
八、詞不達意,語法混亂。歌詞是語言的藝術,文法修辭,章法結構,都有規律可循。放眼詞壇,驢唇不對馬嘴,前言不搭後語者,比比皆是。像“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朝花夕拾杯中酒”、“真真切切愛不夠”等等,語法“硬傷”,俯拾皆是,生造詞句、廢話、胡話連篇,讓人橫豎看不懂。難怪許多教師提起學生作文時中的“歌詞引用現象”時,更是叫苦不迭,憂心忡忡。
九、違反格律,自相矛盾。藝術形象空泛淺薄,表現形式格調低下,歌詞前後自相矛盾。任其氾濫,所產生的社會負面效應不可低估。有一首上榜金曲叫《垃圾場》,這樣唱道:“我們生活的世界象一個垃圾場/人們像蟲子一樣在裡面你爭我搶/吃的都是良心拉的都是思想……”如此《垃圾場》散發出來的“異味”,不是環境汙染是什麼。
十、顧影自憐,無病呻吟。一些歌曲逃避現實,格調低下,傷春悲秋,無病呻吟。如《蒼蠅》、《螞蟻》之類荒誕不經的歌曲,光是歌名就讓人噁心,居然堂而皇之地製成盒帶,拍成MTV,上排行榜。
所謂流行音樂,是指那些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並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的甚至流傳後世的器樂曲和歌曲。這些樂曲和歌曲,植根於大眾生活的豐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眾音樂”之稱。
流行音樂起源於美國的爵士音樂。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一種由多民族文化彙集而成的爵士音樂。這種新興音樂,以它獨特的演奏(演唱)方式,重新整理了聽眾的耳目,轟動了全美國,又很快傳遍西歐各國。
音樂的作用
音樂是人類共有的精神食糧。古代《晉書·樂志》說:“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傾隱而仁愛;聞其微聲,使人樂養而好使;聞其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說明音樂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與行為。
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認為: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說透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常人無以振拔的苦難。說明音樂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人們在進行強體力勞動時,為了減輕精神上的負擔,發出“杭唷!嗨唷!”的聲音,特別是在集體勞動時,更有用歌唱的節奏來統一步伐和著力點的作用。勞動號子就是這樣產生的。另如持續時間較長的重複性勞動,為避免單調及精神上的疲勞,人們也會自然地發出種種歌聲來調劑精神。如採茶、放牧、搖船、插秧等等,雖節奏並不一定與勞動動作合拍,但因有了歌唱的調節,就會使人感到輕鬆和減少寂寞感,枯燥感。
當我們在非常愉快的時候,會一面唱著歌,一面手舞足蹈地跳著舞。當我們在非常鬱悶時,忽然一支優美動聽的旋律飄至耳畔。煩惱、不快立刻煙消雲散,無有蹤跡。
當男女之間欲表達愛慕之情的時候,會發自內心的歌唱。例如中國家喻戶曉的著名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以“相愛”為內容的第一樂章,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獨奏的長笛在輕柔的絃樂背景上奏出明亮、秀美的曲調,雙簧管奏出優美迷人旋律。顯示出一派風和日麗、鳥語花香、春光明媚的江南景色。這是一個愛情的主題,它美麗動人,表現了梁山伯、祝英臺真摯、純樸的愛情,大提琴與小提琴的真誠對答,描述了草橋結拜的情景。之後,樂隊和小提琴相互補充,使愛情主題更加熱烈、愉快。這是熱情的、真摯的、誠懇的發自內心的愛情之歌。
當自己的親人朋友遠離身邊的時刻,出於誠摯的想念,以及期望重逢的心情,於是寄情於歌,這又是大多數抒情歌曲產生的由來。例如,中國著名詞曲家王立平先生《駝鈴》運用音樂的素材把壓抑、深情、欲說又止的送戰友踏征途的依依惜別之情描寫的淋漓盡致,同時又表達出“當時夜半北風寒,一路多保重”的戰友深情和革命友誼。
在人們集體生活中,常有集會活動,如示威遊行、列隊行進、集體操等等。這時,大家唱著節奏鮮明、音調雄健有力的歌曲,以壯聲勢,並寄於感情。這又是軍歌,進行曲以及佇列歌曲產生的由來。
人們為了調劑精神,在吃飯、飲茶、休息之時,同時聽聽輕鬆愉快的音樂,使人精神格外爽健及增加愉快情緒,這又是古代宴樂和今日餐吧、酒吧、咖啡吧產生的原因之一。即使是在喪失親人、摯友或失去心愛的東西時,在悲痛欲絕的情況下,也會連哭帶唱地、情不自禁地歌唱,這又是悲歌、悼歌、葬歌、哀歌產生的由來。
人們為陳說某個故事或某個生動情節,常常夾唱、夾白、夾抒、夾敘的方式來表達,這又是長篇敘事歌以及曲藝音樂產生的由來。
當人們的感情不能用歌唱表達的時刻,又借用種種不同樂器的音色、音域、演奏手法等,超脫了人聲的限制,並且運用獨奏、合奏、協奏等等形式,這就是一切器樂曲產生的原由。以上例項說明,生活中需要有音樂來陪伴,而音樂又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調劑品,以及人們寄託思想感情的藝術品,更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之一。所以說:“哪裡有人類的足跡,哪裡就有音樂。”它既可以自娛,也可以娛人,更可以透過音樂音響的資訊,來傳達交流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感情,古今中外無不如此。特別是人類越進化、越發展,音樂的複雜性、細緻性、多樣性越是明顯,並且大部分音樂以超越了國家民族、人種的界限,以人類共同的感情語言特性,來進行相互間的感情交流,特別是器樂曲更是如此。因“喜、怒、哀、樂、憂、思、苦”這些感情屬性,只要是人類,都會有相同的感知,至於其深度如何,那倒要視具體作品來定了。即使是不同民族的音樂語言,其音調雖有所同異,而感情、氣質的屬性,仍然是相同的。
再從目前社會上人材的培養來看,音樂尚有促進人們智力發展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透過音樂來鍛鍊人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的發展,五官四肢靈敏協調反應迅速、再造想象及創造性思維的增強,在熟練遷移、觸類旁通的作用下,使音樂以外的其它學科的感知和研究,也有著促進功能。對音樂欣賞來說,也有不同程度的促進智力作用,而且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下自然而然的獲得。因為聽音樂時,大腦不會是空白的,必有種種多變的活動形象會泛映在腦海裡。有時還會隨著音樂,使人宛臨其境,隨音樂的音響,在內心裡有種種喜怒哀樂的感情細流泛上心來。這種藝術的感情語言是非常微妙,它不可能只用文字及語言所能形容的。它可以從一星半點的標題啟示下,進行豐富的生活聯想,並循著標題啟示,有著更擴大、更延伸的再造想象因素來“自圓其說”。這種從一點而至多點,從一線而至多線的想象,也即是音樂欣賞時的創造性思維了。並且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在一起的,是多路思維、立體思維、美感思維相交叉在一起的。也是一種高階的思維活動。當聆聽一曲、十曲、百曲……之後,人們的想象力的鍛鍊增強了,思維方式活躍了,思維反應靈敏了。這樣,不是使人聰明起來了麼?正如當代傑出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一樣:“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中外許多著名的學者,在平時大多都是音樂愛好者,或是兼有音樂家的才華,在音樂藝術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使他們在科學上、學術上的成就,有著一定程度的相互影響作用。如天王星發現者是美國威廉·赫歇爾,他常常在巴黎聖母院舉行音樂會;如法國思想家盧梭,還編寫了符號譜及音樂辭典,他說:“我在科學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樂啟發的;”更如愛因斯坦還是小提琴演奏家,巴爾扎克、高爾基他們都是音樂愛好者。
再從音樂對人們道德、意志、品格、情操來說,也會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情況下有所影響。雖然,不能完全象中國古代儒家那樣,把音樂藝術對道德的作用擴大到相當巨大的地位,正所謂“樂者,德之華也”。“審音而知樂,審樂而知政”等,但多聽高尚的音樂,確實會使人們的情趣高潔起來,多聽鏗鏘雄壯的聲音,也會使人們意志堅強起來,情緒高昂起來。因為它是人們精神狀態的一種反映,當然,黃色的、低階情調的、庸俗的音樂,也同樣會在潛移默化過程中,使人意志衰退、情趣低落,甚至陷入想入非非的魔陣之中。
對於世界各國的音樂,應該瞭解,以開闊視野,增進知識。特別是歐州文藝復興後逐漸發展起來的西洋音樂,不論在題材上,創作方法上、形式上、體裁上的豐富性和嚴密性上都已達到相當完美的境地。在技法理論的建設上也確實具有相當科學性和系統化。應作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來看待。對此,絕不可輕視。例如:歌曲《重歸蘇蓮託》、《魔王》、《鱒魚》、《跳蚤之歌》、《北國之春》、《伏爾加船伕曲》;獨奏重奏曲:貝多芬(小調悲壯《鋼琴奏鳴曲》)、(小調《月光》鋼琴奏鳴曲);舒伯特《圓舞曲》、尚邦《波蘭舞曲》,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管絃樂約翰·斯特勞斯《藍色多瑙河》、聖桑《動物狂歡節》、普羅柯菲耶夫《彼得和狼》,交響樂:貝多芬《英雄》、《命運》、《田園》、海頓《D大調第104》、舒伯特《第八未完成交響曲》;歌劇、午劇:莫扎特《費加多的婚禮》、威爾第《茶花業》、比才《卡門》、柴可夫斯基《天鵝湖》這些流芳百世,膾炙人口的音樂華章。曾經激勵感動過多少代人呵!每位音樂愛好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體會,那就是:每次的聆聽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這正是這些優秀作品極賦生命力和感染力,成為不朽之作的原因所在。
但作為華人,更應該對自己的民族音樂,民間音樂有更深的感情和廣泛的瞭解。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曆史的文化古國,有五十六個民族長期耕耘在這塊土地上,各自創造了自己燦爛的文化。因此,中國必須在平時多多接觸一些自己民族的音樂藝術,並且從教育自己的下一代開始,讓其在幼年時代就在民族音樂的薰陶下成長起來,這就是具體意義上的愛國主義教育。在感情上更能夠感受祖國母親的偉大深厚。近百年來經過許多音樂家的努力,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中出現了不少優秀、華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
因此,在欣賞音樂時,應中西兼聽,既不能把外國的東西認為好,也不能把外國的東西都視為不適宜給華人聽的,崇洋媚外主義及國粹主義均是片面的。但對自己民族的音樂藝術更加重視些,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中國古代的人民音樂生活中,通俗性音樂總是大量地存在著。古代稱“時尚小曲”或“時尚小令”,今日稱“流行音樂”或“通俗音樂”,例如:《十五的月亮》、《太陽島上》、《軍港之夜》、《蒙古人》、《燭光裡的媽媽》、《奉獻》、《五星紅旗》、《霧裡看花》、《濤聲依舊》、《榕樹下》以及各種流行樂隊組合“零音樂隊”、“舞人制造”、“阿里郎組合”、“羽泉”、“黑鴨子樂隊”、“黑豹”。更有分風糜世界的現代音樂流光異彩,理查德的現代鋼琴音樂,黑人歌手,裡奇、傑克遜,瘋狂歌手,麥當娜、布蘭妮……等等。都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倍加厚愛的音樂人。流行音樂通俗易懂,短小精焊,輕鬆愉快,它給人以娛樂、消遣,對人們精神上的調劑作用是相當突出的。但它也有兩大類:一類是通俗的,一類是庸俗的。缺少藝術修養和音樂基礎知識的人們是一時殊難分辨,庸俗音樂的炮製者也利用此來牟取利益。我們只有加強音樂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下才能逐步到達。它的方法是循循善誘,因勢利導,用健康的代替庸俗的,但最根本的還是要給人們以美以娛樂、以愉快。人們是為了追求美的享受才來聽音樂的。
去積極地傾聽音樂吧,它會使你品格高潔、性情儒雅,會使你的生活是美侖美奐、因為,人類用耳朵去欣賞,音樂,
音樂是跟人們感情一致的,可以讓自己的心情沉重,快樂.
有了流行音樂,就是因為那些歌表達了大多數人的心聲.或者可以說欣賞能力的相同.
流行音樂對硪們的生活影響就是思想的變化,時代的改革.
你爺爺喜歡的音樂 ,也是流行, 你爸爸喜歡的音樂還是流行.
就像中國用的語言, 從“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到“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到了現在的白話文,這就是時代的改革,與思想德變化,流行音樂也是這麼個道理.
當然這是硪認為的.音樂因人們喜愛而存在 為了消遣 現在的流行音樂就是人們喜愛唱歌的人或者他的歌 潮流`·流行音樂應運而生,根據不同時代人們的不同追求而不同。當一首流行音樂產生,會使人們的心靈產生共鳴,從而流行。我們的生活充斥著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我對音樂的理解,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定義,一開始是模仿,再後是模範我喜歡的風格,到現在是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還有對新的思維的音符體現,如何理解音樂美學的形式美
探討形式美的法則,是所有設計學科共通的課題,那麼,它的意義何在呢? 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個人追求的精神享受。當你接觸任何一件有存在價值的事物時,它必定具備合乎邏輯的內容和形式。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人們所處經濟地位、文化素質、思想習俗、生活理想、價值觀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審美觀念。
然而單從形式條件來評價某一事物或某一視覺形象時,對於美或醜的感覺在大多數人中間存在著一種基本相通的共識。 這種共識是從人們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的,它的依據就是客觀存在的美的形式法則, 們稱之為形式美法則。
在 們的視覺經驗中,高大的杉樹、聳立的高樓大廈、巍峨的山巒尖峰等,它們的結構輪廓都是高聳的垂直線, 因而垂直線在視覺形式上給人以上升、高大、威嚴等感受;而水平線則使人聯絡到地平線、一望無際的平原、風平浪靜的大海等, 因而產生開闊、徐緩、平靜等感受…… 這些源於生活積累的共識,使 們逐漸發現了形式美的基本法則。
在西方自古希臘時代就有一些學者與藝術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則的理論,時至今日,形式美法則已經成為現代設計的理論基礎知識。 在設計構圖的實踐上,更具有它的重要性。形式美法則主要有以下幾條: 和諧 宇宙萬物,儘管形態千變萬化,但它們都各按照一定的規律而存在,大到日月執行、星球活動,小到原子結構的組成和運動, 都有各自的規律。
愛因斯坦指出:宇宙本身就是和諧的。和諧的廣義解釋是:判斷兩種以上的要素,或部分與部分的相互關係時, 各部分所給 們的感受和意識是一種整體協調的關係。和諧的狹義解釋是統一與對比兩者之間不是乏味單調或雜亂無章。
單獨的一種顏色、 單獨的一根線條無所謂和諧,幾種要素具有基本的共通性和溶合性才稱為和諧。比如一組協調的色塊,一些排列有序的近似圖形等。 和諧的組合也保持部分的差異性,但當差異性表現為強烈和顯著時,和諧的格局就向對比的格局轉化。
對比與統一 對比又稱對照,把反差很大的兩個視覺要素成功地配列於一起,雖然使人感受到鮮明強烈的感觸而仍具有統一感的現象稱為對比, 它能使主題更加鮮明,視覺效果更加活躍。對比關係主要透過視覺形象色調的明暗、冷暖,色彩的飽和與不飽和,色相的迥異,形狀的大小、 粗細、長短、曲直、高矮、凹凸、寬窄、厚薄,方向的垂直、水平、傾斜,數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位置的上下、左右、高低、遠近, 形態的虛實、黑白、輕重、動靜、隱現、軟硬、乾溼等多方面的對立因素來達到的。
它體現了哲學上矛盾統一的世界觀。 對比法則廣泛應用在現代設計當中,具有很大的實用效果。 對稱 自然界中到處可見對稱的形式,如鳥類的羽翼、花木的葉子等。所以,對稱的形態在視覺上有自然、安定、均勻、協調、整齊、 典雅、莊重、完美的樸素美感,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
平面構圖中的對稱可分為點對稱和軸對稱。假定在某一圖形的中央設一條直線, 將圖形劃分為相等的兩部分,如果兩部分的形狀完全相等,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的圖形,這條直線稱為對稱軸。假定針對某一圖形, 存在一箇中心點,以此點為中心透過旋轉得到相同的圖形,即稱為點對稱。
點對稱又有向心的“求心對稱”,離心的“發射對稱”, 旋轉式的“旋轉對稱”,逆向組合的“逆對稱”,以及自圓心逐層擴大的“同心圓對稱”等等。 在平面構圖中運用對稱法則要避免由於過分的絕對對稱而產生單調、呆板的感覺,有的時候,在整體對稱的格局中加入一些不對稱的因素, 反而能增加構圖版面的生動性和美感,避免了單調和呆板。
均衡 在衡器上兩端承受的重量由一個支點支援,當雙方獲得力學上的平衡狀態時,稱為平衡。 在平面構成設計上的平衡並非實際重量×力矩的均等關係,而是根據形象的大小、輕重、色彩及其他視覺要素的分佈作用於視覺判斷的平衡。
平面構圖上通常以視覺中心(視覺衝擊最強的地方的中點)為支點,各構成要素以此支點保持視覺意義上的力度平衡(如圖。在實際生活中, 平衡是動態的特徵,如人體運動、鳥的飛翔、野獸的賓士、風吹草動、流水激浪等都是平衡的形式,因而平衡的構成具有動態。
比例 比例是部分與部分或部分與全體之間的數量關係。它是精確詳密的比率概念。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生活活動中一直運用著比例關係, 並以人體自身的尺度為中心,根據自身活動的方便總結出各種尺度標準,體現於衣食住行的器用和工具的製造中。
比如早在古希臘就已被發現的至今為止全世界公認的黃金分割比1:1.618正是人眼的高寬視域之比。 恰當的比例則有一種諧調的美感,成為形式美法則的重要內容。美的比例是平面構圖中一切視覺單位的大小, 以及各單位間編排組合的重要因素 視覺重心 重心在物理學上是指物體內部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點,對一般物體求重心的常用方法是:用線懸掛物體,平衡時, 重心一定在懸掛線或懸掛線的延長線上;然後握懸掛線的另一點,平衡後,重心也必定在新懸掛線或新懸掛線的延長線上, 前後兩線的交點即物體的重心位置。
在平面構圖中,任何形體的重心位置都和視覺的安定有緊密的關係。 人的視覺安定與造形的形式美的關係比較複雜,人的視線接觸畫面,視線常常迅速由左上角到左下角,再透過中心部分至右上角經右下角, 然後回到以畫面最吸引視線的中心視圈停留下來,這個中心點就是視覺的重心。
但畫面輪廓的變化,圖形的聚散, 色彩或明暗的分佈等都可對視覺重心產生影響。因此,畫面重心的處理是平面構圖探討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在平面廣告設計中, 一幅廣告所要表達的主題或重要的內容資訊往往不應偏離視覺重心太遠。
節奏與韻律 節奏本是指音樂中音響節拍輕重緩急的變化和重複。 節奏這個具有時間感的用語在構成設計上是指以同一視覺要素連續重複時所產生的運動感。 韻律原指音樂(詩歌)的聲韻和節奏。詩歌中音的高低、輕重、長短的組合,勻稱的間歇或停頓, 一定地位上相同音色的反覆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韻同調的音相加以加強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就是韻律的運用。
平面構成中單純的單元組合重複易於單調,由有規則變化的形象或色群間以數比、等比處理排列,使之產生音樂、 詩歌的旋律感,稱為韻律。有韻律的構成具有積極的生氣,有加強魅力的能量。 聯想與意境 平面構圖的畫面透過視覺傳達而產生聯想,達到某種意境。
聯想是思維的延伸,它由一種事物延伸到另外一種事物上。 例如圖形的色彩:紅色使人感到溫暖、熱情、喜慶等;綠色則使人聯想到大自然、生命、春天,從而使人產生平靜感、生機感、春意等等。 各種視覺形象及其要素都會產生不同的聯想與意境, 由此而產生的圖形的象徵意義作為一種視覺語義的表達方法被廣泛地運用在平面設計構圖中。
隨著科技文化的發展,對美的形式法則的認識將不斷深化。形式美法則不是僵死的教條,要靈活體會,靈活運用,理解音樂思維所應有的語彙、語言和語法.這裡的旋律知識、和聲知識、復調知識、曲體知識和音樂史等知識,還有音樂形象、音樂內容、音樂意境和音樂風格等音樂美學知識;也有這所有的方方面面如何綜合為一個有機整體,經常是一個人躺在床上,聽著音樂在黑暗中慢慢地入睡。那時候的音樂或許已經不是某種神聖的東西,而是成了一種工具。我把音樂叫做神聖的東西,神聖不在於它的高雅,而在於給予人的震撼。那種從心底蹦出來的不可名狀的感覺,那音樂確實非常奇妙,它不僅能陶冶人的氣質修養,音樂能撫慰心靈的傷痛, 還能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所謂Teana之音,就包含著一種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
音樂是一種善於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可以說,音樂欣賞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從心理學上講,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應形式。它是人對待外界事物的態度,是人對客觀現實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體驗。從藝術價值上看,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是最容易激發和調動情感的,並能很好地體現個人的修養。因此,準確、深刻和細緻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的體驗,首先表現為感性上的直接體驗。
曾有一個哲人這樣說: 在我們身邊,什麼都會背叛,可是音樂不會。哪怕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背過身去,音樂依然會和我竊竊私語。於是我知道,無論你向前走多遠,那些久遠的音符還是會和你的心靈很近。生命之路並不順暢,坎坷和不快都會出現在你的眼前,但要愛上音樂。也許你一時無法體會這種心境,但我想走進音樂,你便能理解。“音樂”是地球生靈的空氣和水,音樂不分國界,沒有種族,貧富,貴賤,尊卑,任何具有生命的物種都可儘管地享受吧~這是大自然的恩賜。
我們每個人的文化、個性與經歷各不相同,因此對音樂的感悟是會不一樣的。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聽來會有不同的感悟,即使同一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聽同一首曲子,也會有所差異。所以,不要過多的在意他人對音樂的感覺,憑心的指引,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這就足夠~音樂是一種獨特的傳播方式,它可以把人們的喜怒哀樂集與一起,對人的情感產生一種共鳴;在生活,學習之中,我離不開音樂,我時刻都在想著它,讓它陪伴我每一個寂寞的時刻。
音樂有一種天然的情感蘊含其中,總會有那麼一首歌讓你聽了會,落淚,它輕輕的敲打著你心裡的某個角落,動了你埋藏最深的神經,不由自主地發出感慨。淺淺的律動,藍藍的憂鬱,深深的吟唱,緩緩的動人,真切的感動。 一首歌便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有的歌曲只能以哀傷換取眼淚,有的則是激起心靈的迴音,有的歌聲換起心靈的共鳴,還有的歌曲觸動你身體裡那根心絃,使自己感動。
塞上耳機便是一個人的世界,原來每一種情感都可以用來歌唱,回憶的、愛之切,情之傷。它默默攪亂你的心絃,使你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並愛上它。 人的一生,不能少兩樣東西,那就是音樂和愛情,生活中因為音樂才生動,生活中因為愛才精彩,用心去聆聽音樂,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真的很美好。
不同的人唱同一首歌會給讓人不同的感受,張宇與林志炫唱同一首歌。我感覺張宇唱的更好聽,也許是張宇獨特的嗓音,給人一種滄桑感,讓人聽了想哭,觸動心絃。這就是音樂。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音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生活的調和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樂的意義所在。在情緒低落時適合聽激情澎湃的音樂如交響曲與進行曲,在心情煩躁的時輕音樂是不錯的選擇能讓人平靜下來,認真的思索,對音樂欣賞的一些看法
今天為加入清風音樂論壇寫了篇申請,很多是我想說的話,就順便發這兒吧,呵呵!
以下是這批申請:
偶然的,在一個論壇上看到一個網友提供了清風的連結,對我這種瞎逛型的網民,理所當然的就要去逛逛,一進來,第一感覺是介面很溫暖,一種文化的氣息,順手翻了些帖子,看得出這些朋友都是音樂愛好者,感覺不錯。感覺不錯當然要註冊,一系列常規的流程過後,登入上來,到古典區,看到一個仁兄發的一個古典的帖子,介紹的是一些名曲的小段,並提供了下載,呵呵!有推薦有下載,這我最喜歡了。立馬開起小車下載來聽聽。享受了人家的勞動成果理當表示下謝意啦,於是大筆一揮,ctrl+enter回帖!結果顯示新人暫時不能回帖。嗯,可以理解,很多論壇都是這樣的。但是接著過了一會兒,系統給我發來以資訊,讓我發張申請帖,這較真的事兒我逛了這麼多的論壇還只在Verycd碰到過,但是給我的感覺是這樣論壇很認真,不似某些論壇單純為人氣而隨便註冊,結果是ID氾濫,馬甲橫行,經常搞得論壇要麼死氣沉沉要麼烏煙瘴氣。
但是在慶幸自己找到一個真正的音樂論壇的同時,卻又犯愁這帖子該怎麼寫呢?看了很多兄弟寫的申請帖,深感自己才疏學淺,文采單薄,要寫出一篇像他們那樣文采飛揚的文章對我來說太難,只好來說說自己對音樂欣賞的一些看法。
其實不關是音樂欣賞,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差不多,引用房龍的一本書就是《寬容》(《tolerance》)不知道罈子裡的兄弟看過這本書沒有,如果說得具體點兒,可以用周總理說的一句話:“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多論壇上論戰打得不可開交,討論我是很喜歡的,很多時候討論不光是能聽到別人的獨到見解,看到自己沒有看到的方面,同時很多時候的討論,更能引發你自己對很多看法的反思,從而加深你對自己的理解。正如武林高手比武,更多時候是自我的超越,想起李連杰《霍元甲》中的一句話:“在武術中認識到一個真實的自我,武術是武術是認識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的手段。”討論也是。但是如果把討論的目的變成駁倒對手,那就本末倒置了,好似武術不是為強身健體而是爭強鬥狠。很多時候在討論中我們更需要的是否定自我的勇氣,如果沒有這樣的勇氣我們永遠不能超越過去的自己,達到更高的境界,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有效的方法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討論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見解,我認識一個朋友,他對rock的瞭解很多,聽了很多,但是有一點不好,就是除了搖滾愛否定其他人聽的音樂,經常說的就是:“你就聽這些啊?”搞得大家都不喜歡更他討論音樂了,其實他也由此錯過很多美好的音樂。其實這又何必呢,聽音樂不要侷限於對歌手樂隊甚至是音樂風格的推崇。很多人聽歌先看歌手,如果是他喜歡的那立馬就下,聽
過馬上說好,如果是他討厭的歌手,那聽都不聽就加以否定,這樣其實不是一個音樂愛好者應有的態度,這是追星粉絲的做法,而不是愛樂人的所為,真正愛音樂的人關注的是音樂本身與音樂的內涵,而不去在乎它是誰唱的。就我自己來說吧,我個人不喜歡周杰倫大部分的歌,主要是不喜歡那種風格,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他所有的音樂,其實我還是蠻喜歡他的《東風破》和《千里之外》的,呵呵!
兄弟姐妹們,放開自己的眼界,你會發現音樂的世界是如此精彩!
好了就寫這些吧,想法很多但是寫得不好,希望版主們能批准一個音樂愛好者的加入申請。如果這次不行我還會繼續努力的!
回覆列表
1:音樂屬於聲音的藝術,在所有的藝術中音樂是最能波動心絃的形式。
2:音樂的聲音形態和人類的情感存在相似性
3:音樂可以塑造形象,反應人們的真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