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柯伊伯魄
-
2 # 大鵬歷史觀
戰國時期秦國的武安君白起應該是可以和韓信比肩的。兩人都是從小兵做起、而後才做的大將軍。韓信的垓下之戰與白起的指揮的長平之戰都屬於大兵團作戰、不管那方贏都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發展與退後。
-
3 # 城北
要說“戰神”,就要先對“戰神”有個明確的定義和標準,然後進行篩選和評定。戰神,戰神,第一要能戰,小言之,勇冠三軍,身先士卒,大言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就戰而言,我取近似的第二種含義,因為即使勇冠三軍的人,臨陣也有怯戰的時候,況且中國戰爭歷來重權謀,勇冠三軍,帶頭衝鋒的人物少之又少,除項羽,冉閔等人之外,大部分都呆在中軍帳裡,衝鋒的有先鋒官,當然,每一個能以少敵眾,率眾奇襲的將領,也是一種更大的勇敢。而近似,兩個字,是因為能當得上“每戰必勝”的人少之又少,只能近似。這也是戰神和名將的區別,“戰神”是無限逼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一群人,名將是可以打敗仗的,可以屢戰屢敗的。
戰神,第二要求,就是“神”,什麼是“神”,孫子兵法有云: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這樣的人,用孫子的話說: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這樣的人幾乎每戰必勝,而且你只知道他戰勝敵人,你卻不知道他為什麼能戰勝敵人。這種境界,孫武未必達到,孫臏卻已爐火純青的地步。
那這兩個標準,評點一下中國歷史上的名將,當得上“戰神”二字的,少之又少,他們可以稱得上”名將“,良將,虎將,大將,儒將,猛將,卻少有人能當得上”戰神“這個稱號。
戰國時期,名將輩出,吳起,孫臏,司馬錯,白起,趙奢,廉頗,樂毅,田單,廉頗,李牧,王翦等人,不可勝數,然而能達到出神入化,用兵如神之境的,只有“雙起”的,吳起,白起二人,以及孫臏。但孫臏不算“戰神”。
秦末,能稱戰神者,唯有項羽,韓信兩人。
兩漢時期,漢武帝時代的“帝國雙璧”,衛青,霍去病,可稱得上最偉大的騎兵天才。
三國,兩晉,南北朝,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豪傑爭鋒,擅長用兵的人不計其數,卻難有所向無敵之勢。
隋唐時期,達到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而的境界的,唯有衛國公,李靖。
唐朝之後,五代十國,宋,明清,重文輕武,武將多是武夫,多粗通文字。名將也算不少,可戰神卻再也沒有,文人論兵,難免有隔靴搔癢之憾,北宋文臣,專門整理兵書戰策,出了本《武經七書》的教科書,可是教科書還真培養不出軍事天才,更出了一個武學博士,兵學素養是足夠了,可惜沒有實戰經驗。對於中國歷史,錢穆曾有言,專就中國而論,漢以後有唐,唐以後就再也沒有像漢唐那樣有聲色,那樣值得我們崇重欣羨的朝代或時期了。
補充幾點就是:
1,兵家分:權謀,形勢,技巧,陰陽,四種流派,韓信用兵,算是權謀的代表,而項羽是兵形勢的最為代表的人物之一,神勇無敵,千古無二。
2,白起用兵,料敵合變,出奇無窮,此人極其擅長野戰,殲滅戰,千古以來,無人能出其右。
3,吳起是戰國初期的“西河戰神”,一手掀起戰國的軍備競爭,其一手訓練的“魏武卒”,橫行天下,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4,李靖,其戰爭經歷,簡而言之:南平蕭銑、輔公祐,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而且唐初名將,皆是其弟子,可以翻看一下《唐李問對》,這是一本,李世民問,李靖答的兵法書。李勣,侯君集,唐高宗時期,連滅三國的蘇定方,只得其部分真傳。蘇定方後來將其兵法,傳給裴行儉,裴行儉後來提拔的,程務挺,黑齒常之等人,都是一代名將。至於為什麼不選那些橫掃大漠的,因為和遊牧民族戰鬥,只需要兩點,一,你是一員名將,騎兵精銳,步兵善戰。二,機動,奇襲。凡是和遊牧民族激戰能勝的,非如此不可以大勝。衛青,霍去病均是如此,唐朝更是如此,李靖三千騎兵下定襄,強大一時的東突厥一舉而滅,後來吐谷渾亦如此。 用李靖對侯君集的一段話來說:唐太宗要他教給侯君集兵法,後來侯君集上奏太宗,說李靖將反,因為每到精微之處,李靖則不教授。太宗聽後責備李靖,李靖卻回答說:“此君集反耳。今中夏乂安,臣之所教,足以安制四夷矣。今君集求盡臣之術者,是將有異志焉。” -
4 # 搖曳11
一家之言,排名不分先後
1. 冉閔
建立冉魏政權。最為今人所知的是屠殺胡人的命令,即殺胡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他是拯救了漢民族的抗胡英雄;在大混戰中,羯族與匈奴在血腥的民族報復中被基本殺絕。352年,冉閔為慕容儁所執後斬於遏陘山,後被追封為武悼天王。冉閔後人的墓誌上稱冉閔為“平帝”,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冉魏政權給冉閔上的諡號。
2、孫武
春秋時期齊華人,創作了《孫子兵法》十三篇,被後人尊稱為孫子、兵聖。領兵打仗戰無不勝,和伍子胥率吳軍西破強楚,北威齊晉。
當然他還有一則軼事,想必大家也都知道,訓練吳王闔閭的寵姬,開始美人們毫不在意,孫子三令五申,最後不顧吳王的哀求殺了帶頭的兩位美人,其他寵姬自然也就不敢再看不起這個人了,認真訓練,“雖赴水火猶可也”。
3、吳起
春秋戰國時期衛華人,早期拜於曾參門下學習儒家思想,後來來到了魯國,為了權力,吳起選擇了殺掉自己的妻子。將而功齊,大破之。再後來戰國時期到魏國,親自為手下士兵吸傷口的膿,更是挑戰人的承受力。後來在漢文帝、漢景帝、鄧通三人之間也發生過“吮疽”的有趣故事,有興趣者可以去查一查。史記記載“(魏)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據秦、韓”。也留下一部《吳起兵法》,在歷史上和孫武孫臏齊名。但其貪而好色,以及殺妻給自己的形象打了折扣
4、司馬穰苴(田穰苴)
春秋時期齊華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即出自此人之口,在齊國的危難之際被晏嬰(晏子)推薦向齊景公,齊景公就任命其帶兵禦敵,而第一天他就殺了監軍莊賈樹立威信,三軍戰士皆振慄。奇蹟的是,晉燕兩軍看到司馬穰苴的軍隊來之後,從兩個方向迅速撤退,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兵家最高境界,解除了齊國的危機。而他的軍事理論更是流傳千古,流芳百世。
5、白起
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殺神,人稱“人屠”,在他手上死亡的人數高達100萬,約佔但是全華人口的10%,雖然不及後世的耿弇(大約屠了全國30%),但是其作戰風格高出後者不知道多少個數量級。光是長平之戰的40萬冤魂,後世沒有一次屠殺能夠趕上。也是他,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偉業的基礎。後被秦王猜忌,賜死而亡。
6、李牧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平生未嘗一場敗仗,和其他戰國時期武將不同,他的成績乃是和北方侵略者的戰鬥,其抗擊匈奴所取得的成績,後世之衛青霍去病也不及。一戰打敗單于主力,殺死十餘萬匈奴騎兵,匈奴元氣大傷,此後十幾年都不敢靠近趙國。後來和秦軍作戰,兩次擊潰秦軍,連王翦都不能在他手上佔到任何便宜。可惜後來被趙王殺害,被殺後三年,趙國滅亡。
-
5 # 逍遙客6666
中國歷史上曾有過許多名將,他們堪稱不世出的奇才,創造了令人膜拜的輝煌戰績,被史書銘記上千年。比如被後世人尊為“兵仙”的韓信,一生鮮有敗績,輔佐劉邦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成為西漢的開國功臣。南北朝時期的一位名將,雖然沒有韓信的名氣大,但他的軍事能力比肩韓信,死前留下一本兵書,幾乎無人不知。
此人就是檀道濟,檀道濟(?—436年4月9日),高平金鄉(今山東金鄉縣)人。東晉末年名將,南朝宋開國元勳,左將軍檀韶之弟。
出身寒門,父母雙亡。參加謝玄建立的北府兵,投身於劉裕部下。隨劉裕率兵平定桓玄之亂,拜太尉參軍、唐縣男,從平盧循之亂。義熙十二年(416年),拜冠軍將軍,隨劉裕攻打後秦,披荊斬棘後秦、新蔡、洛陽、潼關;聯合王鎮惡攻克長安,滅亡後秦。宋武帝即位後,封護軍將軍、散騎常侍、丹陽尹,遷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抵禦北魏進攻。宋文帝即位後,拜徵北將軍,封武陵郡公,平定謝晦叛亂,拜徵南大將軍、江州刺史。元嘉八年(431年),參加元嘉北伐,救援滑臺未果,被宋文帝視為養寇自重。
檀道濟自幼勇猛過人。由於出身比較低微,家境較為貧寒,為了能夠實現心中的抱負,檀道濟選擇了從軍,成為劉裕手下一名普通士兵。自從參軍之後,不管敵人實力有多強,檀道濟都沒有絲毫的畏懼之心,每次都身先士卒,立下了赫赫戰功。
因為他突出的表現,逐漸得到上司劉裕的賞識,只用了短短六年的時間,就被提拔為揚武將軍,後晉升為朔將軍,參太尉軍事。公元416年,劉裕率軍征伐後秦政權,檀道濟被任命為先鋒,他沒有辜負劉裕的期望,取得了節節勝利,令敵軍聞風喪膽,紛紛主動獻城投降,輕而易舉地攻佔了戰略要地許昌。
從此之後,劉裕對檀道濟更加的器重,並將他視為心腹大將。公元420年,劉裕在建康登基稱帝,建立了劉宋政權,對功臣進行加官進爵,檀道濟則被封為護軍將軍,並讓他守衛京城。劉裕堪稱一代明君,奈何天妒英才,僅在兩年後就因病去世。
臨死之前,劉裕挑選了四位顧命大臣,檀道濟則是其中的一位,足以看出他在劉裕心中的地位。新皇帝劉義符繼位後,檀道濟為了報答先帝的恩情,對朝廷忠心耿耿,但劉義符卻不理朝政,大臣們就把他給廢了,輔佐劉義隆坐上了皇位,史稱“宋文帝”。
宋文帝先後處死了徐羨之、傅亮等朝廷重臣,檀道濟成為僅存的北府兵名將,他也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已經沒有選擇。此後,檀道濟率兵進攻北魏政權,又立下了許多戰功,他在朝中的地位無人能及,從而就有了功高震主的嫌疑,甚至有些同僚這樣說他:“安知非司馬仲達也?”
久而久之,宋文帝對他也產生了懷疑,在劉湛、劉義康的讒言下,檀道濟被免官,並於公元436年被處死,結束了傳奇而又悲慘的一生,其下場與韓信差不多。然而,在他臨死之前,根據多年的作戰經驗,寫出了一本名為《三十六計》的兵書,第一計就是瞞天過海。
一提到《三十六計》,許多人都容易與《孫子兵法》搞混淆,其實這是不同的兩本兵書,相差了近千年。《孫子兵法》是孫武做作,而《三十六計》則是檀道濟最早提出,彰顯了其過人的軍事才華,書中的連環計、調虎離山及走為上計等,可謂是婦孺皆知。
-
6 # 剪劇為樂的蕭千戶
武悼天王——冉閔
“天下大亂,爾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冉閔
冉閔(?-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稱。350年帝,國號大魏,史稱冉魏。
說到戰神,千戶君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們漢族戰神冉閔。冉閔或許是歷史上一個不出名的人,但是卻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過冉魏政權。他最廣為人知的行為就是頒佈“殺胡令”了,該事蹟被廣為流傳,也因此被後人視為民族英雄。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曾有一段不願被漢族人民回憶的慘痛血淚史,那就是”五胡亂華“時期。
在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群雄並起,在匈奴人劉淵,羯族人石勒之後,各族胡人武裝勢力紛紛進入中原。當時遷居中原的胡人高達五六百萬之多,數量上相當驚人,他們是在東漢、魏、晉、石趙四個朝代因各種原因遷到中原地區來的胡人。有的是被當時政府強遷進來的,有的是主動遷進來的,有的是武裝打進來的。在晉朝時,在“南達長江,北到燕遼,西起關隴,東至東海”的廣擴區域,不斷有各地胡酋佔山為王,擾亂地方。直到匈奴人劉淵和羯族人石勒等胡人豪傑的出現,匈奴、羯人合流,胡人鐵騎橫掃了整個黃河流域,先後建立了漢趙、前趙、後趙王朝。後趙統治北方時,當時的漢人不超過五百萬左右,胡人卻與這個數相當甚至高於這個數。胡人人口還在增長,而漢人不斷減少。《晉書》記載:“方今四海有倒懸之急,中夏逋僭逆之寇,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復仇之憾!”北方漢族和五胡各族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
逢此亂世,當出蓋世之豪傑!這時尚在後趙政權擔任大將軍、武德王的冉閔在掃除後趙皇帝石鑑誅殺自己的陰謀後,徹底對後趙政權失望。同時也更深刻了解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於是他便釋出了天下震怖的“殺胡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 內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傳檄境內,敕各地將領殺胡、驅胡”。“殺胡令”一經頒佈,一日之中斬首數萬。數日之內,羯族人被斬首20萬,冉閔親自率領趙人誅殺胡羯,不論貴賤男女少長一律殺頭,死者狼藉,屍體在城外,全被野犬豺狼所吃。各地漢族武裝勢力也乘機攻殺胡族以請功,將轄區內的羯人趕盡殺絕。
由於“殺胡令”的影響,北方各族幾乎“無月不戰,互為相攻”,中原的各路胡人恐慌無比,悉數奔逃,輾轉萬里,逃回西域,道路交錯,各自攻殺,當年進入中原的胡人,數月之間十不存一。迫於冉閔和諸路中原漢軍的殺戮,氐、羌、匈奴、鮮卑數百萬人退出中土,返還隴西或河套草原一帶原來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遷回萬里之外的中亞老家。
《晉紀》記載:“自季龍末年而閔盡散倉庫以樹私恩。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青、雍、幽、荊州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 ”
在驚聞大變之後,後趙皇帝石虎之子石琨率七萬趙軍,攻打鄴城。神勇如呂布的冉閔手執兩刃矛,率千騎突陣將其擊潰,斬首三千。此後,冉閔又殺死石鑑,將石虎孫子三十八人誅殺殆盡,自立為帝,恢復父祖的漢姓冉氏,年號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
英雄死也雄哉冉閔自己當了皇帝后,繼續與後趙殘軍在冀州南部血戰。石袛趁著冉閔後方空虛時派遣大將劉顯率領七萬大軍進攻鄴城,卻被殺的大敗,斬首三萬餘。劉顯兵敗後殺了石袛,自立為帝。公元352年,冉閔攻克襄國,將劉顯和後趙文武大臣斬盡殺絕,石虎的另一個兒子石琨也被斬首示眾,至此,羯族石家一門徹底滅絕,退出了歷史舞臺。
可是在北方的不遠處有一雙鬼魅似的雙眼時時刻刻地盯著魏國,注視著冉閔,當看到魏國曆經大戰後需要時間恢復生機時,前燕慕容儁怎麼可能給冉閔時間來養虎傷身、養癰遺患,於是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同年四月(352年),慕容儁已攻下幽、薊二州,侵佔土地已達到冀州。冉閔帶領騎兵抵抗他,與前燕將領慕容恪在魏昌城相遇。冉閔大將軍董閏、車騎將軍張溫對他說:"鮮卑乘勝氣勢強盛,不可硬抗,請回避一下再增添他們的盛氣,然後組織軍隊進攻他們,便可以取勝。"冉閔生氣地說:"我集合起部隊出戰,將要平定幽州,斬殺慕容儁。如今遇到慕容恪就退避,他們將會小看我。"便與慕容恪交戰,十戰皆擊敗了對手。慕容恪就用鐵鎖把戰馬連線起來,在善射的鮮卑士兵中挑選了五千名勇敢而不剛愎自用的人,列成方陣前進。冉閔所乘的赤馬名叫朱龍,日行千里,冉閔左持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迎擊,斬殺三百餘名鮮卑兵。頃刻間燕地騎兵蜂擁而至,重重包圍住冉閔。冉閔寡不敵眾,躍馬衝破重圍向東逃跑,走了二十餘里,馬無緣無故地死去,冉閔被慕容恪擒獲。慕容儁看著冉閔,諷刺譏誚:“你這個奴僕下人,為何妄自稱作天子?”冉閔破口大罵:“天下大亂,爾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慕容儁大怒,命人鞭打冉閔三百鞭子,然後押送至龍城在祖父慕容廆和父親慕容皝墓前祭告,並在遏陘山將其斬殺,山左右七里草木全部枯萎,蝗蟲大起,自五月起天旱不雨,直至十二月。慕容儁派使者前往祭祀冉閔,諡號為武悼天王,當天降大雪斬首。
-
7 # 評古說今
孫武 項羽 李靖 白起 吳起
孫武就不必多說,一本《孫子兵法》足矣說明。
西楚霸王項羽秦朝末年率幾萬起義軍大破幾十萬秦軍主力軍一戰成名,這就是著名的鉅鹿之戰。
李靖東破突厥,西敗吐谷渾,征戰一生少有敗績。
白起秦華人,曾擔任秦國主將幾十年,攻城掠地為秦國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
吳起善出奇兵,愛打殲滅戰,曾坑殺幾十萬敵軍。
-
8 # 雨大禮炮
韓信,兵家四聖之一,漢初名將。兵家四聖,是對中國古代兵家四位代表性人物的統稱,類似於“香港四大天王”。只是與四大天王不同的是,中國史學家對於兵家四聖眾說紛紜,未成定論,本炮所取為其中一種說法,也是本炮心中最為認可的一種說法。
兵家四聖:人屠白起,兵仙韓信,戰神李靖,武聖岳飛。白起、李靖、岳飛三位,都是可以和韓信比肩,立於兵家學派巔峰的神一樣的存在,也都是有實打實幹貨的軍事家。
(白起)
人屠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贏姓,白氏,名起,秦武公的嫡裔。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軍事家。
白起是秦國宗室,他的先祖是秦國第五任國君秦武公的嫡長子公子白,又因為其為秦武公之孫,又稱公孫氏,故白起又稱公孫起。
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兵仙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
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梁、項羽,後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於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採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佔取了關中。
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他的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隨後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了趙國。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於是,劉邦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漢朝建立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後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蕭何譽他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併成為“兵家四聖”中的一個。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戰神李靖
衛國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原為隋將,後效力李唐,為唐王朝的建立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去世後諡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在李靖的戎馬生涯中,他指揮了幾次大的戰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這不僅因為他勇敢善戰,更因為他有著卓越的軍事思想與理論。他根據一生的實踐經驗,寫出了優秀的軍事著作,僅見於《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所著錄的有《六軍鏡》3卷,《陰符機》1卷,《玉帳經》1卷,《霸國箴》1卷,《宋史·藝文志》著錄的還有《韜鈐秘書》1卷,《韜鈐總要》3卷,《衛國公手記》1卷,《兵鈐新書》1卷和《弓訣》等,可惜後世都失傳了。今傳世的《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或稱《李衛公問對》)可能系宋人所撰,盜用李靖之名,不足為據。原著有《李衛公兵法》,原書今佚,但從散見於杜佑《通典·兵典》及《太平御覽·兵部》中的《衛公兵法》,猶能管中窺豹,有關李靖的治軍、行軍作戰、紮營斥候等都有所記載。
武聖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16][17][18][19],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一。
他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表達對“岳家軍”的由衷敬畏。岳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斗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怒髮衝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後人另輯有文集傳世。
這四位大神級人物,在軍事領域均是實戰經驗滿級的大號,但擅長領域各有千秋,且看我一一道來。
練兵能力白起:三顆星,史書未見練兵記錄。
韓信:三顆星,被蕭何月下追回後直接拜大將,未見練兵記錄。
李靖:四顆星,擔任過中層軍官,練兵能力應強於白起、韓信。
岳飛:五顆星,岳家軍一出,事實勝於雄辯。
2.大兵團作戰能力
白起:五顆星,大型殲滅戰鼻祖,長平一戰成就人屠稱號。
韓信:四顆星,垓下之戰指揮60萬漢軍圍困西楚霸王。
李靖:四顆星,滅東突厥一戰曾擔任行軍總管,有多次大兵團作戰經歷。
岳飛:三顆星,南宋偏安一隅,非武聖之過,受國力所累。
3.戰略眼光
白起:三顆星。
韓信:五顆星。
李靖:四顆星。
岳飛:四顆星。
4.政治眼光(善終程度)
白起:三顆星,佯裝愛財,以消秦主之猜忌。
韓信:二顆星,持功自傲,不知進退。
李靖:五顆星。唯一善終之人。
岳飛:三顆星。奷人當道,未遇明主。
5.軍事理論
白起:三顆星,未見軍事著作傳世。
韓信:四顆星,留有《韓信》兵法三篇。
李靖:四顆星,留有《衛公兵法》。
岳飛:四顆星,《武穆遺書》不知真偽,但一首《滿江紅》已足見武聖風采。
綜上,此兵家四聖各有所長,也均為中國歷史璀璨長河中耀眼的存在。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但應該都是隻能仰望的兵家大能。
-
9 # 道聞四海
“封狼居胥”華夏文化圈對一名武人的最高讚揚---匈奴剋星、驃騎冠軍 霍去病。
“驃騎冠軍,飈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祈連。”這句讀來讓人熱血澎湃的話,是《漢書》的作者班固對霍去病的評價。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霸氣的豪言壯語出自漢朝名將霍去病,他是當世名將衛青的外甥,衛青對這個外甥特別喜愛,恐其成為庸才,故從小教授兵法武藝。17歲的霍去病,一戰成名。他抓住戰機,親率騎兵八百,衝入敵軍腹地,先射死匈奴一名將領,後又馳騁戰場斬將兩名,共斬匈奴2028人。回朝後,漢武帝對其大加讚賞,封霍去病為冠軍侯。
到19歲時,霍去病率一萬驃騎出隴西,轉戰河西五國,與單于的兒子交戰。再越過焉支山,六天中急行軍一千多里,宛如天軍下凡,在皋蘭山下突然出現,衝入匈奴大營,俘虜匈奴王五人,斬上將三名,殲敵近九千人,重創匈奴,一戰迫使匈奴後退數里。
“封狼居胥”,是霍去病輝煌的頂點。公元前119年,漢武帝讓霍去病和衛青各率騎兵5萬,深入漠北,尋找並殲滅匈奴的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與匈奴主力左賢王部接戰。結果是殲敵70443人,還俘虜了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霍去病這一戰打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匈奴的那句:“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正是因此而來。
霍去病乘勝追擊,一路追到了狼居胥山(今外蒙聖山肯特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以昭示武功,因為相傳這裡是戰神所居之地,史稱“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瀚海”。直到今天,“封狼居胥”都是華夏文化圈中對於一名武人的最高讚揚。南宋詞人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的句子,就用了霍去病的這個典故。
-
10 # 彈史遇見你
韓信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家之一,要想找到能夠與他比肩的,還是不太容易的,那麼真有能夠與他齊名或者比肩的嗎?
當然有,列舉的下面幾位有的甚至比韓信強。請看從政治、軍事、練兵、兵書傳世等幾個方面與韓信大仙進行比較,看看最後到底如何。
吳起政治:吳起是個多面手、是戰國初期的改革家、政治家、這一點肯定比韓信強;
軍事:吳起是歷史上少有的不敗名將,而且是大基數下的不敗,平生72戰未嘗一敗,這點也不比韓信差;
練兵:魏武卒是天下第一的精兵,而他的訓練者就是吳起,所以在練兵上,吳起比韓信強;
兵書:《吳子兵法》是與《孫子兵法》齊名的傳世名著,這一點,吳起比韓信強無可置疑。
所以,吳起應該是歷史上,全方位蓋過韓信的人物之一。項羽政治:其實兩個人的短板都是政治,項羽因為政治上弱智,把江山送給劉邦,韓信因為政治上的幼稚,把自己送上了死路,這一點上半斤八兩;
軍事:韓信有背水一戰、項羽有破釜沉舟,這點也不比韓信差;一個是謀戰派的領軍人物,一個是勇戰派的當家掌門,並駕齊驅,但如果是兵力相當的情況下,估計韓信頂不過項羽,所以項羽軍事上稍微稍微強一點點;
練兵:項羽手下的江東子弟,是推翻暴秦的精銳主力,而韓信送給劉邦的老卒也是百戰精兵,勝仗打多了,兵自然就是精了,這一點差不多;
兵書:都無兵書傳世,打平。
所以,項羽是可以和韓信並駕齊驅的人物之一,甚至還稍微高一點點。
李靖政治:李靖出將入相,功高震主而得善終,政治能力上可以說沒有可比性,李靖勝;
軍事:李靖也是世界歷史上少有的全勝的軍事大家,內戰內行、外戰也內行、水戰、陸戰、騎兵戰都是行家裡手,勝半籌;
練兵:李靖不練兵,而是練將,師從他的蘇定方、侯君集、徐仁貴等都是歷史上頂級名將;
兵書:李靖著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等。
所以,這裡借用唐高祖對李靖的評價,來結束他們的比較。
高祖每雲:“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岳飛政治:半斤八兩,沒什麼可說的;
軍事:撼山易、憾岳家軍難,500背嵬騎兵大破金兀朮10萬金兵,天下之未有,都是能夠以少勝多的天才,但嶽武穆面對的是精銳鐵浮屠,難度要大很多,岳飛小勝;
練兵:撼山易、憾岳家軍難,岳飛勝;
兵書:相傳岳飛著有兵書《武穆遺書》,也就是郭大俠手裡的那本,但是否真有,不太好說,姑且打平吧。
所以,綜合起來,嶽武穆在練兵大勝韓大聲、軍事上小勝韓大聲。整體勝。
上面列舉的人物都是兵家史上舉足輕重的大人物,包括韓信在內都是歷史前十的名將。
韓信一代戰神,痛惜最後被毒婦所害,三族被滅,悲哉!但使韓信在,哪有白登之恥。
回覆列表
一、白起,羋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熟知兵法,善於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應侯,接連貶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賜死於杜郵。
二、王翦(公元前269年-公元前208年),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
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60萬大敗項燕,消滅楚國。聯同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開疆擴土的最大功臣,功績卓著,拜太師,封為武成侯。急流勇退,沒有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三、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四、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北韓國王家屬。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兵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後,於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五、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1][2][3]、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在宋、元、明三朝,備受尊崇。
岳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岳家軍的由衷敬佩。
六、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外戚、軍事家,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