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津城沐雨

    津城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齊國自從經歷過五國伐齊後,雖然後來複國,但是實力已經不濟,元氣大傷,這也是後來齊國中立不參加合縱連橫的原因之一。

    第二,齊國的末代國君比較昏庸,且在位時間比較長,使齊國沒有在戰國末期再振作起來。

    第三,當秦國攻齊時,其他五國已經被秦國滅掉,齊國獨木難支,大勢已去,難以阻擋秦國的虎狼之師,戰也白戰,不戰而降。

  • 2 # 我本東海虯髯客

    齊國並非不戰而降。公元前221年。秦將王翦之子王賁率領秦軍滅了燕國。當時的齊王田建,見韓趙魏楚燕五國都已滅亡,慌忙集中了40萬主力部隊到西部,準備抵禦秦軍的進攻。然而王賁率領秦軍,卻由燕國南部南下直撲齊國都城臨淄,齊軍猝不及防,無可抵擋,立刻土崩瓦解。西線的主力齊軍,欲倉促回救,卻被秦將蒙恬軍大破。至此齊國亡國成定局。

    那為什麼龐大的齊國會如此不堪一擊呢?首先范雎的遠交近攻之計,讓齊國一直和秦國交好,齊國40年無戰爭,所謂忘戰必危。荀卿論兵就指出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簡單來說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身處大爭之世,不進則亡。第二是樂毅滅齊後,雖然被田單復齊,但對於齊國的整體實力是個巨大打擊。第三,當時的齊王田健是個庸君,手下又無良臣猛將,一隻羊率領的羊群,怎麼打得過從一隻老虎率領的狼群呢?怎麼打都是亡。

  • 3 # 訪史

    秦國橫掃六合之時,齊國是最後一個國家,當秦兵大軍壓境之時,齊國沒做抵抗就投了降。

    這在許多人看來,似乎是很難理解的事情。齊國一直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齊桓公時期的齊國是當之無愧的春秋霸主,卻是不戰而降。

    齊國為何不戰而降?

    試想,如若齊國當真有實力抵抗秦軍,會有不戰而降的事情發生嗎?

    戰國時期,各國變法圖強。

    秦有商鞅,韓有申不害,魏有李愧,每一個國家都在尋求變法圖強之道。唯有齊國,泱泱大國,不思進取,偏安於一隅。在戰國末期時,齊國的國力已稱不上大國之名。

    戰國時期,何謂戰國?戰爭是戰國時期的主旋律,然而這個主旋律卻跟齊魯之地完全無關。齊國奉行“事秦謹,與諸侯信”的外交政策,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對待秦國要小心謹慎,與其它國家交往的時候,要有信用。

    這樣的外交政策暫且不論它是好是壞,只是立下這樣的政策就已經顯示出齊國的軟弱了。齊國曾經一度是春秋霸主,各方朝拜,天下各國盡皆俯首。齊桓公時期的齊國是絕對不會立下“事秦謹,與諸侯信”這樣的國策的。

    雖說齊國未曾變法,國力不如巔峰時期那麼鼎盛,可“事秦謹”這樣的政策,難道不能說明齊國王室已是沒有了霸主之心,其先輩的榮耀早已不被他們放在心上。

    在秦國經歷過商鞅變法後,國力迅速上升,滅楚韓趙燕魏五國時,五國曾向齊國求援,齊國卻置之不理,作壁上觀。

    當時齊國與秦國交好,齊國王室天真無比,他們相信以他們與秦國的關係,只要不與秦國為敵,秦國就不會攻打齊國。

    最後,秦滅五國,只剩齊國。

    當幾十萬虎狼之師的秦軍浩浩蕩蕩開進齊魯大地之時,休養生息,四十年未曾見血的齊國士兵都快嚇得尿褲子了,還談什麼抵抗。

    不戰而降,其實很好理解。不戰而降是因為沒有作戰的實力,也沒有戰鬥之心。

    齊國,昔日的霸主,榮耀與尊嚴全都消失殆盡。奴性與不思進取,毀滅了其祖先的榮光。

  • 4 # 會呼吸的魚5373

    戰國中期,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其間各國激烈對抗、戰亂不斷、殲滅吞併。到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併更加激烈,直到221年,秦國先後滅韓、趙、燕、魏、楚,最後收降了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局面結束。

    齊國不戰而降,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秦國的謀略好,當時採用了範睢提出的"遠交近攻"之計,秦國離齊較遠,並與之交好,秦滅其他五國時而齊不援救。

    2,齊華人才匱乏,齊王建本人昏庸無能,齊相國後勝又是貪財之徒,多年來被秦國賄賂,是主降派。

    3,齊國兵馬無鬥志,齊國幾十年基本無戰爭,軍隊無鬥志,戰鬥力極差。齊國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不備兵革,不修戰備,權巨政政麻木。

    4,兩國國力懸殊較大,秦國滅五國後,不管是在兵力上還是在財力上都遠遠大於齊國,以致於齊國望而生畏。

  • 5 # 泰山7001

    韓趙魏楚燕,齊人不自哀。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短短不到二十年間,六國在他手下紛紛謝幕,只此一功,即可謂千古第一聖君。

    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秦軍也經歷了許多坎坷與失敗。但是在滅齊國的時候,幾乎是兵不血刃,而齊國號稱東方大國,為何如此不堪呢?

    首先,齊國在經歷了樂毅伐齊之戰後,元氣大傷,長久不得恢復,早就外強中乾、名不符實了。對於秦國對其他五國的軍事行動一律不聞不顧,以求討好與秦國,避免捲入紛爭。

    其次,末代齊國國君—齊王建昏庸無能,不思進取。他在位期間,齊國不修武備,文恬武嬉,相國後勝鼠目寸光,貪得無厭。在接受了秦國的賄賂後,規勸齊王建恪守中立原則,一味向秦國表示誠意,妄圖以此換來永久和平。

    可惜,這樣一廂情願的妥協換來的是五國盡滅,秦軍虎狼之師的大兵壓境。在這種情況下,齊國既無準備,又無外援,只能選擇不戰而降,齊王建最終落得一個餓死於松柏之間的可悲下場,實在是讓人可憐又可恨。

  • 6 # 吳說歷史

    公元前221年,秦滅齊統一六國。齊國為什麼不戰而降呢?

    原因很多。首先,齊王建雖然愛民,但是沒有胸懷大志,沒有戰略眼光。秦國先後滅了五國後,齊王才發兵守衛齊國西部邊界,不和秦國互通往來。秦將王賁卻率軍從燕國南面進攻齊國。還有,齊國大臣被秦國賄賂收買了。田勝收取了大量的秦國賄賂。齊王聽從了相國田勝、陳馳的遊說誘騙,投降秦國。

    那麼,齊國為什麼不合縱攻秦呢?最大的原因還是五國伐齊(公元前284年),差點滅了齊國。田單復國後,齊國的國力大減。君王后歷經整個事件經過,深深知道了齊國與五國的仇恨。在之後的近五十年內,齊國基本沒有什麼征戰。在當時的戰國,難以想象。

    因果相報,就如蝴蝶效應一樣。五國伐齊後,齊國自然不與其他各國通好。長平之戰,趙國向齊國借糧食,齊國不給。如果齊國給了糧食,趙王多半不會換掉廉頗,那麼長平之戰的結果會不會改變呢?接著戰國的歷史會不會改變呢?

  • 7 # 大秦鐵鷹劍士

    春秋五霸之首是齊國,戰國第二霸是齊國,齊國可以說長時間內都是一個大國強國。齊國地肥民多,商業發達,名士勇將輩出,文化程度高,武風保持久。秦滅五國之時,齊國置身事外;秦滅齊國則兩戰而降,這是有深刻原因的。齊國的靖綏妥協政策君王后有密切關係!

    齊國雖地處山東半島,但是民風彪悍,君臣振奮,故齊國在春秋時期就是一個強國。齊國的技擊之士是最早的職業軍人,他們勇武好鬥,戰鬥力爆表,以打仗為生。齊國民風也尚武好鬥,一言不合就可以拳腳向向,舉族械鬥也是蔚然成風!齊國文化又很普及,稷下學宮是當時天下的學術中心,諸子百家都在稷下學宮開館授業。

    齊國透過桂陵之戰挑戰了魏國的霸權,又透過馬陵之戰擊敗了魏國的霸權。但是因為齊威王的平衡權術,孫臏和田忌歸隱或者出走,齊國沒有能穩固第一戰國的地位,齊、魏、秦三極並立局面出現。之後齊閔王合縱五國伐秦,自己再出兵滅了宋國。齊國滅宋弱燕引起了列國公憤,在燕國的號召下,秦國首肯的前提下五國伐齊,燕國打得齊國僅存兩城之地。

    燕昭王死後,樂毅被離職,齊國全力反攻燕國,齊國成功復國了。齊襄王娶君王后為妻,生子田建,大政方針皆出於君王后。君王后恨五國伐齊之戰,故採取親秦而疏五國的國策,齊國四十餘年不曾參與列國爭鬥,安心發展經濟。秦滅五國後開始伐齊,齊軍在三晉邊境列陣而守,結果秦軍從燕國攻來,齊民莫敢與秦軍相格鬥者,於是田建投降秦國,齊國滅亡!

  • 8 # 盜帥夜留香YE

    齊國亡於秦手,其實並不是說齊國的國力太弱,連和秦軍比劃一下子的能力都沒有了。

    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就算齊國曾經被打得幾乎滅國,但復國之後,實力依舊強橫,至少吊打南韓、魏國這樣的國家不在話下。

    所以真正要問齊國滅亡背鍋的,不是齊國的國力,而是齊國的君主齊王建。

    很多人都以為,齊國經歷五國伐齊之後,國力衰弱到了一個極點,幾乎只能勉強自保,又何談與秦國爭鋒呢!?

    但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秦軍滅五國而伐齊之時,齊國已經休養生息五十餘年了,無論國力曾經跌落到何等地步,都已經緩過勁來了。

    之所以秦軍伐齊之時,能以雷霆萬鈞之勢滅掉齊國,還是與齊王建本身的決定有關。

    齊王建即位之初,就安於享樂,不參與各國之間的鬥爭。

    從這個時候開始,齊國幾乎就沒有打過仗

    當時前公元前265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

    這個時候,長平之戰還沒有開始,白起還活著,呂不韋剛剛在邯鄲城中認識了一個叫異人的年輕人。

    從這個時候開始

    齊國就初步退出了天下的爭端,哪怕在長平之戰的時候,趙軍向齊國求援,齊王建也沒怎麼多想就拒絕了。

    後來秦滅六國的時候,齊王建也是一旁觀望,從來也沒有說出手救過哪個國家

    於是乎就等於齊國眼睜睜看著秦國一步一步滅掉韓、趙、魏、楚、燕五國,卻始終是無動於衷。

    等到秦國回過頭來

    將兵鋒指向親王建的時候,齊王建著了急了。

    但是注意

    這個時候的齊王建可沒想直接投降,而是迅速調集大軍向北邊的燕齊邊境集結,準備抵擋從燕國南下的秦軍。

    可秦軍不走尋常路,根本就沒從北邊進軍,而是出其不意的從西邊進兵,一下子就打到了齊國的都城臨淄。

    一來是齊國計程車兵四十多年沒有真刀真槍的打過仗了,根本不是秦軍的對手

    二來是齊國當權者也沒想到秦國會從西邊進軍

    所以當秦軍有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現在臨淄城外的時候,齊國統治者們頓時就慌了,齊王建更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於是

    一直以來在秦國重金賄賂下兼職秦國間諜的齊國國相後勝站了出來,開始蠱惑親王建投降秦軍。並且秦王也派使者遊說齊王建,說如果齊王建投降,就封五百里的土地給齊王建。

    齊王建一來對後勝極為新任,二來也沒多太堅定的抵抗之心。

    於是

    在公元前221年,齊王建四十四年,齊王建出城頭像

    齊國亡

    齊王建最終秦始皇活活餓死!

  • 9 # 大相無形

    說到齊國之亡,很自然想到一句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自齊桓公重用管仲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時是何等威風,然而暮年卻年老昏聵,在管仲等功勳老臣亡故後開始重用易牙、豎刁等奸佞之臣,也由此拉開了長達數年、涉及宋、魯、衛、鄭等十餘國參與的慘烈的諸子奪嫡之爭。威霸一時的齊桓公最後竟然被餓死、甚至屍身腐爛屍蟲都爬出了窗臺,而諸公子忙於奪嫡竟無人顧及!齊國也由此開始了沒落之旅。

    時至戰國,列國紛紛開始了新一輪變法強國,秦國的商鞅、南韓的申不害、楚國的吳起、魏國的李悝、趙國的胡服騎射等等。唯獨齊國一直從未進行變法!沒能與時俱進、順應潮流,是齊國最終滅亡的原因之一。

    齊國不戰而降原因之二:腐朽自大、荒廢外交

    1、燕國添亂

    與趙、燕兩國關係重大,尤其這個燕國,堪為秦國搬來的救兵!燕國似乎因地處偏隅,戰略眼光也變得短淺而狹窄,一直奉行“疲趙弱齊”的國策,其之所以對此策樂此不疲,是認為因此使燕能獲得一些“實利”而強大。於是,在齊國趁機滅掉宋國時,聯合秦和三晉共討齊國,齊王只好割地求和,在秦與三晉退兵後,燕國在樂乘率領下,不但不退兵反而橫掃齊國,最後僅剩莒縣和即墨兩地!樂乘以昌國君身份霸佔齊國長達5年、並將齊國珍寶盡數運回燕國,這嚴重削弱和打擊了齊國實力!

    2、列國紛爭

    邯鄲戰役後,秦軍有八年時間未敢東進,而這期間,燕國卻認為是“疲趙良機”,趙國又聯魏國反擊,幾國便扭打在一起;楚國趁此期間卻去滅了魯國,列國錯失寶貴的聯合弱秦時機!齊國重傷難愈之時,就更應該積極外交、主動斡旋串聯,為自己“療傷”創造一個客觀環境,作為秦一直視為對手的齊國,看不清天下大勢,不作為、不呼應,可謂坐等滅亡。

    齊國不戰而降原因之三:戰略短視、毫無鬥志;

    在範睢“遠交近攻”政策下,覺得自身是最大受益者,更加堅定了絕不救助曾經攻打自己的三晉,以致失去戰略緩衝和屏障,典型的戰略短視!

    當齊國大臣諫言:齊國尚有數十萬大軍、被滅各國中不願意降秦的各國精英全都聚集齊國,只要給這些人分配兵馬去復國,秦必然分兵、齊則不至於亡國,可惜齊王竟然斷然拒絕!國君尚且如此毫無爭心,臣民又能有何作為?誰又願意犧牲衛國呢?

    齊國不戰而降原因之四:國策失誤、政治腐敗

    君王后專政期間,制定對秦“事秦謹、與諸侯信”的不抵抗政策,在趙國遭受長平之戰期間,看不到趙在客觀上是齊抵擋秦軍兵峰的最好屏障,不知唇亡齒寒的道理,拒不援助!

    秦始皇聽取尉繚子建議,一面大軍討伐、一面重金行賄各國權要重臣,而齊國實際的掌權者和運營者君王后的弟弟、齊國丞相後勝,其人生性貪斂,自然也就在被收買之列!在五國已經被滅的背景下,這樣的君王、這樣的重臣,換做你,你有信心願意繼續為其效命嗎?

    當初齊國的兵聖孫武,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揭示了兵家思想最高境界,而齊國的不戰而降,不正是一種巨大的諷刺?末代齊君齊王建、與齊國巔峰時期齊桓公一樣,竟然最後也是被餓死!歷史再次巧妙地畫了一個圓,難道真有天道輪迴?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10 # 歷史有妖氣

    齊國在秦滅六國時,選擇不戰而降主要還是因為溫水煮蛙。

    歷史上的齊國,曾有著輝煌的歷史。齊國的第一任國君是周朝的開國元勳呂尚(姜太公)。由於國君為姜姓呂氏,故又稱“姜齊”或“呂齊”。春秋初期,齊國透過不斷兼併周邊小國,國力逐步強盛。在經過襄公亂政後,齊桓公上臺。齊桓公任命管仲實行改革,發展生產,加強軍事。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聯合中原,討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齊國疆域遼闊,但不與秦國接壤。在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下,齊國得以休養生息,幾十年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因此,當秦國攻人時,齊國尚有沃野千里、雄兵數十萬,在實力上足以與秦國抗衡。然而,秦國在統一天下的收齊國官之戰中,竟然未費一兵一卒。

    主要是因為齊國,雖然與秦國比,沒有它那麼強盛,實力也遠遠落後於秦國,但其疆域廣袤,雄兵武備數十萬,還是有能力與秦國搏一搏的。但經過多年的養尊處優,齊國國君昏聵無能,在秦國溫水煮蛙的懷柔政策下,齊國末代君主逐漸失去了鬥志和雄心,自甘墮落,導致了齊國不戰而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年成長股,科技股是否有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