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明朝中期倭寇在中國東南沿海福建、廣東等地大量興起,破壞中國沿海地區人民財產人身的安全,那麼請問倭寇興起的原因是什麼?和日本境內狀況有那些關聯?
25
回覆列表
  • 1 # 朱虛推歷史

    題記:明代嘉靖年間出現倭患,最重要原因的是明代的海禁政策。因為海禁政策的頒佈,導致沿海百姓喪失了賴以生存的門路。而同一時間,日本處於戰國時期,大量日本浪人出海謀生,這些浪人和中國沿海漁民一起,才造就了倭患。明代禁海令的由來?

    其實明朝的禁海令是朱元璋頒佈的。朱元璋實行禁海令,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沿海漁民和外國商人幫助他的老對手張士誠。在朱元璋起義的時候,他的老對手,一個江蘇的張士誠,一個浙江的方國珍,這兩人都受到了外國商團的幫助。這讓朱元璋非常厭惡海外貿易。其次,不管是胡惟庸案,還是藍玉案,兩人的罪名中都有通倭叛國這一條,這讓朱元璋感到了恐懼。所以朱元璋頒佈了“寸板不得下海”的命令。

    從唐代開始,中國政府就在浙江的寧波、福建的泉州、廣東的廣州三市設立了市舶司,這些市舶司就是負責對外貿易的,也被朱元璋給取締了,只保留其中的部分職能,接待海外朝聖使團。朱元璋在位期間,不但取消了海外貿易,也禁止沿海居民買賣外國商品,後期更是禁止百姓下海。

    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繼位後,為了尋找建文帝,於是派了鄭和率領船隊出海尋找。要知道的是,鄭和的船隊是官方的,民間的海外貿易並沒有開放。鄭和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尋找建文帝,其次是宣揚大明國威,重現萬邦來朝的盛世氣象。總的來說,鄭和下西洋,對明朝政府的經濟發展並沒有多大作用,反而是一種嚴重財政負擔。有點像如今的某些人士,再次鼓勵中國申辦奧運會一樣。

    當然,我這樣解釋,是有歷史記載的。因為明代的精英階層自己都覺得下西洋是吃力不討好的事,除了勞民傷財,沒有一點作用。比如,明憲宗時期,就有太監慫恿明憲宗重新下西洋。明憲宗是比較昏昧的帝王,竟然就同意了。可是讓人去檔案管找當年鄭和下西洋的檔案時,那些檔案已經不見了。經過調查,被當時的兵部職方司主事一個叫劉大夏的小官給燒掉了。

    劉大夏可不是奸臣,也不是昏聵,他是輔佐明孝宗實現弘治中興的名臣,後來當了兵部尚書,右都御史等高官,死後還被追贈為太師。這樣的人,燒掉鄭和的下西洋的資料,原因可想而知。

    從明代建立到嘉靖期間,近一百年的時間裡,明朝都是嚴格實行禁海令,這給沿海居民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但是,為何在嘉靖之前,沒有爆發那麼大規模的倭患呢?

    嘉靖倭患大爆發的原因

    在古代,一直有一句話來形容浙江的地理,那就是——七山二水一分田。意思就是,浙江這個地方,大部分是山區,再其次就是水,田地是很少的,只佔了浙江面積的十分之一。福建和浙江地理面貌差不多,所以自古浙江和福建都是劃歸一起的,稱為閩浙。如此少的田地,那怎麼養活人呢?那隻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了。所以浙江和福建沿海有大量的漁民,也有很多百姓從事海外貿易。朱元璋的一紙詔書,直接斷了這些人的生計,那怎麼辦呢?那就只能走私了。

    這樣解釋,還是沒有說明具體原因,難道嘉靖之前,就沒有走私,或者沒那麼嚴重?嘉靖之前也是有走私的,的確沒那麼多。總結一點,就是人口爆炸增長。朱元璋時期,中國剛剛從大亂到大治。明朝建立,百廢待興,長時間的戰爭,導致了人口的縮減,所以朱元璋的禁海令對沿海的居民影響不大。雖然閩浙田地少,好在人口也少,既然不讓出海了,那就安心種地吧,畢竟走私的罪名不小。中國的老百姓,只要有一口飯吃,誰願意違法呢?

    可是到了嘉靖年間,國家穩定了一百多年,導致了人口急劇增長。人口會增長,土地卻不會增長,讓那些沿海百姓怎麼生活呢?除了下海捕魚,從事海外貿易外,還有別的辦法嗎?所以閩浙很多百姓都偷偷下海,找一門副業,來養活自己。所以嘉靖年間,走私成風,幾乎成了明代公開的秘密。嘉靖皇帝也不怎麼管事,而且參與走私的很多都是閩浙沿海豪強,甚至很多官員也牽扯其中。舉個現代例子,那就是廈門特大走私案。當年明代的走私,其程度更加嚴重。那走私怎麼就變成了倭患呢?

    走私不如搶劫

    按說明朝上下不管的走私,突然怎麼就改變鬥爭方向了呢?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那些走私份子鬧的實在太過了。

    先說第一件事,發生在嘉靖二年,地點在浙江寧波,這個主角就是純粹的倭寇了。雖然明朝政府實行了海禁,但是海外使團來華朝見,還是可以的。因為每次朝見,這些海外使團都能收穫不菲。每次海外使團來,都攜帶了大量的土特產,中國政府一律全部收購,同時,為了顯示天朝上國的財力,還會賜予這些海外使團幾倍的財物。顯然,對大明帝國來說,這是一個虧本生意。

    明朝官員又不是傻子,肯定不會讓這些使團年年來,所以給了這些外國使團一個憑證,只有這個憑證,才能來中國實行貿易。這次鬧事的就是兩個日本使團了。為什麼日本派出了兩個日本使團呢?之前說到過,此時的日本,已經是戰國時期,兩個使團代表了兩個日本的勢力,還是敵對雙方。兩撥日本使團,都有憑證,只是一方新憑證,另一方是過期憑證。結果拿著新憑證的日本使團,反而被寧波明朝官方給拒絕了,而拿著過期憑證的那一份,反而被明朝認定有效,為什麼呢?因為使用過期憑證的那一方,非常瞭解中國國情,給當時負責這件事的明朝官員送了厚禮。在大明官員看來,這就是懂禮數,那自然就認可了。

    這就把另外一方惹火了,人家好不容易,漂洋過海來一趟,真的被當成假的,而且搞事的是自己的仇人,主辦方還不公正。試問這些使團怎麼辦?只能動手。當然,在大明的土地上,他們不敢對大明動手,只能將刀口對準了另外一撥使團。於是,兩撥日本人,在寧波大街上,來了一次黑社會式的火併。明朝的官員自然要勸架,可是日本人殺紅了眼,讓當地百姓糟了池魚之殃。這些倭寇一直殺到紹興城下,後來又回到寧波,坐船溜之大吉。數名明朝武將在追途中,被日本人殺害。

    然而,或許是這些日本人不走運,在逃回日本的途中,遭遇大風,船被吹到了北韓,被北韓軍隊抓住了。其中,殺了三十人,活捉了二十人。作為明朝的屬國,北韓自然將這些日本人送回了大明。不用想,對這些強盜,明朝政府自然不會法外開恩,結果全部殺掉了。這件事在明代非常有名,被稱為爭貢之役。

    爭貢之役給大明朝的衝擊太大了。在大明官員看來,朝聖本來就是吃力不討好的事,你們這些日本人還這樣玩,既然這樣,我們不玩了。於是嘉靖下令,徹底取消了寧波、泉州的市舶司,不在允許日本的朝聖貿易使團來華貿易。只留下了廣州的市舶司,因為東南亞的小國,還是比較守禮節的。

    同時,明朝政府開始嚴控閩浙一代的沿海,大力打擊非法走私,這樣一來,就導致了第二件大事的發生。閩浙從事走私貿易的,都是當地豪強,尤其在浙江,還有部分朝廷官員參與其中。普通家族到無所謂,浙江餘姚有一家族姓謝,為什麼專門介紹這個姓謝的,因為這個家族出了一個牛人,叫謝遷。

    謝遷可不是一般人,他當過內閣首輔,餘姚三閣老之一。明代有兩個內閣比較牛,一個是創造仁宣之治的“三楊內閣”,另一個就是弘治中興的“劉、李、謝”內閣,這裡的謝就是謝遷。嘉靖二十六年,一個晚上,謝遷子孫全部被殺,舉家被一把火燒盡。這件事影響太大了,所以明朝內閣中樞下令嚴查,最終查出來和倭寇有關。

    原來謝家子孫也從事走私貿易,由於國家的打擊力度越來越大,導致一大批倭寇的貨物砸在了手裡,轉不出去。於是倭寇就找謝家人要錢,謝家人拿不出來。可能謝家人仗著自己的地盤,不但不還錢,還威脅倭寇。結果倭寇一怒之下,就直接滅了謝家。

    三任抗倭總督,下場慘烈第一任抗倭總督——朱紈查明原因後,朝廷憤怒到了極點,於是派來了一個牛人,這個人叫朱紈,提督閩浙,算是第一任抗倭前線總指揮。朱紈到任後,發現那些所謂的倭寇大多數都是閩浙的老百姓,只是為了走私,才請了部分日本浪人擔任保鏢,就是我們所說的武裝走私。按照朱紈的說法,閩浙沿海百姓,幾乎家家戶戶都涉足走私貿易,直接或間接都與倭寇有關。那朱紈怎麼辦呢?很簡答,在閩浙沿海實行保甲連坐,大力整頓海防。同時,朱紈率軍大力清剿海盜,一時之間,沿海人人自危。嘉靖二十八年,朱紈再次出手,幹掉了九十六名海盜頭頭。朱紈的鐵血執法,讓沿海百姓甚為不滿,越發嚴重。最重要的是,倭寇走私貿易,朝廷官員和地方豪紳都牽扯其中,朱紈這樣做,的確保衛了國家利益,但是得罪那些既得利益者。於是,地方豪紳和朝廷部分官員一起控告朱紈,說他濫殺無辜,殺死了九十六名走私犯。於是嘉靖罷免朱紈,朱紈憤怒自殺。不管怎麼說,朱紈是一位合格的大臣,一位堅貞不屈的愛國者,他的死直接導致了官員不敢言海禁,海防荒廢,沿海百姓越發更多的加入了走私集團,畢竟這個來錢快。而日本由於處於戰國時期,大量浪人看見明朝海防形同虛設後,都拖家帶口加入走私集團,充任保鏢。於是倭患最終形成。

    2.第二任抗倭總督——張經

    從嘉靖二十八年到嘉靖三十三年,近六年的時間裡,走私份子和倭寇爆炸式的增長,經常組團上岸搶劫。當然,他們不搶沿海城市,畢竟都是自己家的,他們深入內地,實行武裝搶劫。倭寇鬧的這麼兇,朝廷終於坐不住了,於是派了第二個猛人,這個人叫張經。

    張經也是一位名將,大明帝國被他打了遍,只要哪地方有叛亂,都有他的足跡,包括現在的越南。張經到任後,二話不說,就對那些倭寇,走私份子大力打擊。此時的張經,很是風光,不但是兵部尚書,還總督江南、江北、浙江、山東、福建、湖廣各省兵馬,而且,朝廷給他的聖旨還附帶了四個字,那就是“便宜行事”。從張經的頭銜來看,他既是國防部長,又是東部戰區,南部戰區司令員。

    既然這麼牛,自然不用給別人面子,於是不小心得罪的了一個下屬,這個下屬叫趙文華。趙文華是兵部侍郎,但人家有一個好乾爹,乾爹就是大名鼎鼎的嚴嵩。趙文華受朝廷委派,前往浙江檢視抗倭戰事。作為自己的下屬,張經自然不會給趙文華面子,可是這年頭,不能得罪小人。

    嘉靖三十四年,數千倭寇進攻浙江嘉興,張經指揮若定,激戰數日,全殲了這夥倭寇。其中殺死了就有兩千人左右,落水燒死者,不計其數,被稱為東南抗倭最輝煌的勝利。然而,正是這場勝利,直接要了他的命。因為趙文華不喜歡他,想幹掉他。而嚴嵩聽趙文華的,嘉靖聽嚴嵩的。於是,一些某須有的罪名落在了張經頭上。張經被革職入獄,然後在嚴嵩的運作下,被嘉靖下令處死了。

    張經的死,很大原因在於,他不是嚴嵩的人。畢竟此時的大明帝國,嚴嵩是不能得罪的,連內閣大學士徐階都怕嚴嵩,更何況你張經呢?

    3.第三任抗倭總督——楊宜

    張經死後,接任者是一個叫楊宜的。此人有道德,沒理想,知道不能得罪趙文華,但也不想加入嚴黨,萬一將來嚴黨倒臺了,他不慘了嗎?有的時候,能力強不一定是好事,能力弱也不一定是壞事。由於那麼多地方的兵馬都集中在浙江,難免為了軍械糧餉發生私鬥。不巧的是,楊宜接任後,就發生了私鬥,而且傷亡不小。於是強大的趙文華找了這個由頭,告了楊宜一狀,楊宜被罷官回家養老。

    4.第四任抗倭總督——胡宗憲

    趙文華趕走楊宜,除了不喜歡楊宜之外,更重要的,他有一個好兄弟,這個人叫胡宗憲。趙文華想讓胡宗憲擔任總督。趙文華是一個沒理想沒道德的人,而他的好兄弟胡宗憲恰好例外,是一個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張經的下場就在眼前,胡宗憲知道,要想平定倭患,必須投靠嚴黨。胡宗憲接任總督後,由於是嚴黨成員,自然深受朝廷的支援。他大膽啟用戚繼光、俞大猷,最終平定了倭患。

    然而,胡宗憲註定難得好下場,為何,因為整個明朝官員都認為他是嚴黨。嘉靖四十一年,嚴嵩倒臺,大明帝國政治格局重新洗牌。新任首富徐階自然要把嚴黨份子一掃而空,自然也不會容下胡宗憲。於是胡宗憲被罷官入獄,最終自殺而死。

    朱紈、張經、胡宗憲,他們三人都是堅貞不渝的愛國者,而如今的我們,只是記住了戚繼光,竟然忘記了他們。

    倭患真的平定了嗎?

    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廢話,倭患不是平定了嗎?大明朝後期沒聽說倭患呀。之前說到過,倭患中,日本人只是少數,絕大多數都是沿海居民,就說被幹掉的兩個倭寇最大頭子,一個徐海,一個汪直,都是大明子民。汪直還是胡宗憲的老鄉。沿海居民剛開始當倭寇,走私是為了生存,後來就是為了財富。如果政府只是一味的打壓,而不能給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恐怕到時候不是扮成倭寇搶劫,而是直接造反。

    嘉靖死後,他的兒子隆慶繼位。當時的福建巡撫涂澤民上書朝廷,希望朝廷重新開設市舶司,讓那些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只要在市舶司登基納稅,就是合法商人。朝廷接受了這一建議,這就是著名的隆慶開關。這個政策的實施,直接讓那些沿海居民擺脫了非法的走私境地,為明代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創造了土壤。

    同一時間,日本一位牛人結束了日本的戰亂,讓日本再次統一,這個人就是豐臣秀吉。國家開放了海禁,百姓不用走私了;日本戰亂結束了,自然沒有浪人來中國做強盜,兩個原因在一起,才是倭寇解決的關鍵。

  • 2 # 文軒春秋

    日本的國內環境:倭寇產生的大背景是,“亂哄哄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日本戰國時代粉末登場了。這個時代是日本最為混亂和最為傳奇的時代。在戰爭中喪失家主的日本武士沒了下鍋的米,成了野浪人。戰爭導致無法謀生的漁民和農民,成為了飢寒交迫的流民。他們都要求生,反正爛命一條。下海做海賊成了不錯的選擇。武士沒飯吃,做了真倭寇,沿海流民也沒飯吃,也充當倭寇。

    貿易環境:哪裡有利益,哪裡就有暴力行徑。明朝中後期倭寇的興起,實際上是於海上的貿易繁榮同步產生的。海上的貿易繁榮,使得海盜受利益驅使覺得有利可圖。越來越多的日本浪人,商人加入到海盜的隊伍中。而不斷強大的海盜對明朝產生了嚴重的問題。

    海禁政策:中日兩國的商品貿易。方便了人們生活。但是這個時期的海禁政策使得市場上商品供不應求。價格暴漲,引起商品巨大的差距,於是就有了海禁政策下的私人貿易。私人貿易是海禁政策和政府不允許的,海商為了避免被發現,多逃到海上,遊離成寇。

    倭亂之大,都是日本浪人和明朝海盜勾結的結果。其核心在於明朝的海盜,如果管住了明朝方面的參與者,那麼人生地不熟的真倭寇就成了瞎老虎。只能盲目的在沿海亂串,被各個擊破。所以解決倭寇的核心在於如何管理好明朝方面的參與者,讓他們不再鋌而走險參與掠奪行動。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動搖幾百年的明朝祖制--海禁。喜歡請關注點贊。

  • 3 # 老夢Meng

    主要原因就是當時倭國窮啊!窮的都沒褲子穿。倭國本就資源短缺,加上國內內戰不斷,物資極度匱乏,連個統一的政權都木有,為了填飽肚子,這些窮兇惡極的倭寇只能鋌而走險。

    想搶東西就要就要物色個有錢的主,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就當屬大明朝了,一水之隔的倭國當然是最清楚不過了。從元末時,海盜與倭寇就不斷襲擾中國的沿海地帶,只不過在嘉靖年間更頻繁了。明朝的對外貿易關閉也是造成倭寇橫行的重要原因。其實,對外貿易這個詞語在那個年代和現在的貿易是不同的, 明朝當時的對外貿易是折本的買賣,包括鄭和下西洋,這些所謂的貿易政治成分較多,宣揚國威而已,既然無利可圖,還引來海盜盛行,那就乾脆禁海,但民間貿易卻利潤不小,這又造成走私不斷,打擊走私就把靠貿易吃飯的商人逼為海盜,這樣,海盜又與倭寇勾結搶掠,惡性迴圈。

    倭寇與海盜起初的目的就是想迫使明政府放開貿易,順便或許能獲得招安混個官做,當這一切在遭到胡宗憲狠狠打擊下變為了泡影,使他們徹底無望了,由心存幻想的半走私半盜搶變成了明目張膽,有組織有預謀的搶掠行為了。

    這裡還要強調一點,明朝的軍事力量,尤其是海防太落後了,倭寇在開始階段沒有遭到很大打擊,氣焰也就更囂張,一次冒險換回的回報太大,在這種誘惑下就會有更多的倭人加入,倭寇的力量就漸漸強大起來了。

  • 4 # 南方鵬

    倭寇的興起與國際貿易有關,明朝禁止海運通商“片板不許下海”,但東南三省沿海民眾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古已有之,海禁並不能徹底斷絕他們的行為,隨著海運利潤的增加,沿海各國的冒險家也加了進來,逐漸形成有規模的商團和海盜。

    倭寇的新型戰術和明朝軍戶制的崩潰使倭患愈演愈烈。他們有嚴格的紀律,小股部隊戰法一致,不斷擊敗數量遠勝他們的明朝圍剿軍,兩軍對陣,倭寇有時會驅使難民向前,沖垮明軍陣勢再掩殺,還把刺刀磨得寒光四射,在Sunny下閃閃發亮摧垮敵軍鬥志,戰術方法層出不窮。

    初期的倭寇海盜勾結,曾幻想以此迫使明朝開放海禁,或被朝廷招安轉為正規軍。當胡宗憲誘殺汪直徐海後,幻想真正幻滅,倭寇更加肆無忌憚,發展到上岸築建據點,販賣明朝民眾,強逼做手工活等。情況持續多年,直到戚繼光俞大猷的出現,倭患才得到真正有效地消除。

  • 5 # 天枰

    主要原因是明朝的國策問題。

    大明自土木堡之變後國力迅速衰退,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對外政策上,對北方遊牧民族由攻轉守,而對海上的海盜,也不再有鄭和時期的那種威壓了。

    海盜這東西就像野草一樣,你不去時時修剪,他就會越來越猖獗。最後猖獗到了陸地,而這時政府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現象:在大明的陸地上,軍隊幹不過海盜!而且是慘敗!

    這其實和明朝的戶籍政策有關,具體不在這研究,簡單講就是,你爺爺當兵,你爸爸也得當兵,你也得當兵。這聽起來有點扯淡的政策在明初對穩定國家起到了作用,但到了後期卻嚴重掣肘著國家的方方面面,最典型的就是嚴重影響了國家軍隊的素質。戚繼光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透過治軍來抗倭的,當然這是後話。

    而倭寇屬於強盜,他們實行的是以戰養戰的策略,在政府打不過的情況下,只有實行堅壁清野的戰略,來斷其供給,這就是海禁的由來。但這種政策卻給了倭寇更大的活動空間,也促進了倭寇的全面興起,從而形成一個惡性迴圈。

  • 6 # 言茹心茹

    首先,倭寇並不是在明中期才興起的,明朝初年,就有倭寇騷擾沿海,這也是洪武期間實行海禁的一個原因。到了明中期,倭寇嚴重,是基於武備廢弛,海防放鬆情況下的,且明中期的倭寇不如說是中國之寇,如大海盜汪直,他才是最主要的,明朝中期倭寇不可收拾之局是在汪直死後群龍無首情況下爆發的

  • 7 # 直江信綱

    首先闢個陳年老謠。關於“劉大夏燒鄭和下西洋檔案”的事,傳言由來已久。萬明先生在她的《明代中外關係史論稿》中分析得出結論,有關檔案應該存放於宮內而非兵部,所以劉大夏(時任兵部主事)沒能力也沒資格燒。

    元、明、清三朝均有禁海令,明初禁海是因為14~15世紀的早期倭寇(早期倭寇主要侵擾北方沿海,和嘉靖時期大不相同)以及擔心方國珍、張士誠餘黨糾結海外而導致的。

    《明史》上的記載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所以命鄭和下西洋。其實鄭和給明朝帶來的經濟利益同樣不小——帶回的以千萬計的金銀(中國金銀產量其實並不多)、香料、珠寶等物品很大程度上充實了明朝的內庫,有的甚至幾十年都未用盡。讓京官切齒痛恨的胡椒蘇木折俸(《大明王朝1566》裡就有這個片段),就是因為採買的胡椒蘇木太多又沒處用導致的。但是下西洋的活動同樣花銷也很大,所以七次下西洋之後便被停止了,再也沒有舉行。

    到了嘉靖年間,“倭寇”再次爆發,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海禁嚴格。嘉靖二年(1523),日本兩個大名(諸侯)大內氏和細川氏分別派了使團來進貢,順便帶著特產來中國銷售。細川氏的翻譯宋素卿買通了市舶司(有點像海關)的官員,所以後到的細川氏反而處處受禮遇。大內氏使團對此不滿,於是索性在寧波作亂,史稱“爭貢之役”。而十三年前,居留在北韓南部沿海三浦(三個港口)的日本人爆發叛亂,被北韓平定,史稱“三浦之亂”。兩役之後,官方貿易基本斷絕,所以要想繼續貿易,就只能鋌而走險走私了。所謂的“倭寇”,實際上是武裝海盜和走私商人兼而有之。

    在海禁的背景下,不光日本人逐利下海,華人和北韓人也有參與,甚至可以說華人占主導地位。

    嘉靖32年太平同知陳璋上書陳御倭十二事,內雲:“倭寇多華人,宜早圖區處”。嘉靖33年兵部侍郎鄭曉上書:“竊見,倭寇類多中國之人”。嘉靖34年御史屠仲律上書:“雖概稱倭夷,其實多編戶之逋民(逋民,就是從原籍逃出來的百姓)也”。同年徐階上奏:“其中真倭不過十分之三,亦是僱募而來者……沿海無賴貧民為所誘脅,因而從之”。直浙總督胡宗憲的幕僚茅坤上書浙江巡撫李天寵,內雲:“其諸酋長及隨從,並閩及溫、臺、寧波人……所謂倭而椎髻(日本武士成年後要剃一個很特別的頭型,所以“真倭”和“假倭”很好分辨,不過也有華人剃了頭混在倭寇裡冒充的)者,特十數人焉而已。此可見諸寇特脅倭以為號而已,其實皆中州之人也。”(以上皆引自樊樹志《晚明大變局》)

    第二,日本局勢的變化。室町幕府(1336-1573)期間,對於倭寇的管制可以說是相對嚴格的。但是幕府末年,幕府對日本各地的控制逐漸失效,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各家大名打得不可開交。而在戰爭中失去土地和身份地位的武士,就成了所謂的“浪人”,進而演變成了“倭寇”。

    抗倭戰爭歷經幾十年,一方面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在戰場上連戰連捷,一方面明朝逐漸調整了海外貿易的政策,放鬆了海禁要求,使得那些無生計而被迫為寇的人“轉寇為商”,加之日本走向統一,到了隆慶、萬曆年間,倭寇基本被中國平定。

  • 8 # 歷史神秘人

    倭寇興起是因為明朝嘉靖年間,明朝政府突然中斷了海外的貿易,導致那些在海上有大量商船的海盜,其實就是海上走私分子和明朝發生的一場將近二十年的戰爭。說白了,那些海盜也是明朝人,倭寇嘛,就是真正的日本人其實不多,大概佔其中的百分之十幾吧!主體的海坡那些海盜,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嘛,可以說是明朝內部的爭鬥。

    朱元璋時期,明朝釋出禁海令,任何船不能出海,這讓那些到明朝貿易的國家怎麼貿易嘛,再者沿海地區可是靠海吃海啊,這樣還怎麼生活嘛!好在明朝為了處理藩國進貢問題,在廣州,泉州,寧波設立市舶司,明面是處理進貢的問題,其實暗地裡是搞著海外貿易啊!到了嘉靖二年,日本的兩個諸侯因為進貢的問題在寧波互相仇殺了起來,這讓明朝政府很沒面子,所以明朝取消了市舶司。取消了沒關係,海上的走私活動就發展起來了,海上的那些有商船的海盜和明朝的官員勾結起來,進行走私貿易!

    到了嘉靖二十六年,由於以前的內閣大臣謝遷後人和海盜走私分子發生貿易矛盾,海盜把他們給殺了,這就搞大發了。明朝政府立刻派人處理,這個人就是李紈,李紈是個狠人,他把那些海盜在海上的走私基地全推了,這下子就結下了仇恨了,海盜走私分子就在沿海地區搶掠一翻報復,大家就開始了戰爭!

    這樣子搞法對大家都沒好處啊,因此海盜有個總頭目叫汪直,他就想和明朝談判,大家講和不就很好嘛。明朝答應談判,只是在後來不守信義把汪直殺了,海盜沒了頭目管著就亂了,既然談不下去,海盜也要吃飯啊,所以海盜們就上岸搶掠物資,把得到的物資和外國進行貿易賺錢!這場倭寇之亂打了將近二十年了,其中的倭寇是日本的武士和浪人,佔的比例不大,相當一個打手,主體的還是明朝的海盜,其實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只是為了輿論的需要就謊報都是“倭寇”嘛!

    “倭寇”之亂打了將近二十年,由於戚繼光的努力倭寇之亂基本平息了,到了隆慶皇帝上位,就是嘉靖的兒子,他重新在月港設立港口海外貿易,從此這個倭寇之亂就消失了!

    海洋權利是很重要的,現在的中國海外貿易越來越繁華,保證海外貿易的正常執行對我們國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海權興,則國家興啊!

  • 9 # 劇透歷史

    倭寇的興起,主要原因在於朱元璋“片帆寸板不得入海”的禁海禁商閉關鎖國政策。倭寇的劫掠自元朝忽必烈兩次征討日本的軍事行動之後便已開始出現,零零散散的日本浪人以報元朝攻擊日本之仇為名,渡海襲擊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劫掠近海鄉村市鎮。但為何到了明朝中期的嘉靖皇帝當政年間,倭寇的劫掠活動突然變得更加猖獗了呢? 如上所述,朱元璋禁止了民間的海運通商以後,歷代明朝皇帝礙於法律的規定基本上也在執行著這一祖訓。但東南沿海的民眾困於貧瘠的土地無法維持正常生計,多有參與利潤豐厚的走私貿易,並最終形成了王直、鄭芝隆(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父親)等走私海盜權威。這些中國走私商人、船主、海盜頭目與來自於日本、葡萄牙等地覬覦貿易暴利的外來冒險家一起組成了“倭寇”這一海上軍事力量。其實,在明朝與周邊藩屬國之間並非全無經濟貿易往來,具體到對日本方面,明朝就規定有十年一次的“堪合貿易”(由明朝發放許可證“堪合”,允許日本方面組織對明貿易)。但“堪合貿易”多掌握在官方,且因十年一次的限期規模一直被人為限制,民間商人難以參與其中,於是轉而冒險走私。 癥結恰恰源自於日本內部在“堪合貿易”上的糾紛。當時的日本室町幕府權威淪喪,大權旁落於各方實力大名(諸侯)中,“堪合貿易”也在大名之間轉來轉去,豐厚的利潤時常引起爭奪。1523年(明嘉靖二年),日本大名細川氏和大內氏勢力各派遣貿易使團來華貿易,因堪合真偽糾紛,兩家武士在寧波大打出手,甚至打來打去波及到整個浙江一帶都不得安寧,對沿途軍民造成了極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嘉靖皇帝由此斷絕了官方的“堪合貿易”,日本國內的一大財源就此終結。 官方貿易的斷絕、日本國內對明朝物產的緊迫需求導致了沿海走私貿易的上升,與明朝邊防軍隊和居民的衝突也隨之升級。起初的倭寇集團並不以單純的殺戮劫掠為手段,他們多以奪取金銀珠寶等物質財富為目的,甚至寄希望透過武力逼迫明朝政府放棄禁絕海上貿易的政策。直到浙直總督胡宗憲誘降處死了海盜頭子王直,倭寇們的作戰目的才集中在劫奪財物上。真正的倭患平息是在戚繼光、俞大猷活躍在浙江、福建沿海後,倭寇的襲擾再也產生不了他們期待的經濟利益。與此同時,日本國內也逐漸結束了大名割據的亂世局面,零散的浪人襲擾就此結束,中日之間更大規模的國家層面戰爭要等到豐臣秀吉掌權的1592——1598年。

  • 10 # 坐古談今

    明朝中期倭寇興起的主要原因是嘉靖皇帝的個人原因。嘉靖在位期間除了大禮議之爭外,又重用嚴嵩專國二十載。其後崇尚道教、內政問題比較多外,對抑制豪強和太監勢力、外戚勢力也有很多貢獻。算是好壞相伴的君主。

    但其在關係到大明國際安全問題上卻錯誤頻仍,最終要隆慶帝對他的錯誤進行全面改正。

    (1)嘉靖在位時北、東、南三面都出現政策錯誤,導致大明所處的國際環境威脅較大

    嘉靖北面與蒙古交惡。

    南面與交趾交惡。明朝就為了一個沒得到過一分錢、一畝土地的所謂的“內附”,給交趾的篡臣從1541年開始送糧送錢幫助其打內戰,結果1592年莫登庸建立的莫朝還是失敗了。嘉靖的短視行為,使明朝在東南亞的宗主國權威受到了傷害。

    (2)嘉靖在位期間,數次重申“禁海”,意欲杜絕民間海外貿易,導致從元朝開始的倭寇之患徹底大爆發

    雖然,朱元璋時期實行“禁海”政策,但朱元璋後期開始,海邊諸省的地方政府,就已經不怎麼執行“嚴格的禁海”政策了。

    因此,民間的海外貿易越來越興盛。因為嘉靖二年(1523年)的“爭貢之役”,嘉靖對日本不斷地減少“朝貢”次數,進而嚴格“禁海政策”、數次下達“重申禁海”的旨意。由此,斷絕了“民間海外貿易”。致使從事民間海外貿易的各路商人、走私犯、海盜與倭寇大規模合流。由此,造成倭寇大興。

    “倭寇大亂”中有不少中國海盜和走私商,但我也不同意,有些人說倭寇僅有三成,那些說法只是為了“降低倭寇對中國的危害”,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倭寇與中國海盜的比例分配問題。

  • 11 # 富澤仭

    因為明朝實行的是禁海正常,導致民間商業只能以走私的形式出現,於是民間自發的成立了很多用於保護走私的武裝力量-海盜。倭寇實際上是這些武裝組織的僱傭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適合情侶看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