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不見的角落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涉及到的是東漢時期的宗室問題。

    眾所周知,西漢初年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度,所以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宗室到各地出任諸侯王,而這些諸侯王的後代們透過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也都可以取得一定的爵位,這也致使西漢末年劉姓宗族的勢力是很強大的。即使王莽篡漢後打擊劉氏皇族,劉氏也可以推出劉玄、劉秀這些人來奪回天下。

    但是到了東漢時期,由於國家採取的政策導向發生了問題。致使東漢時期諸侯王的力量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削弱,很多宗室子弟也逐漸走向了沒落。到了漢獻帝時期,基本上大量的劉氏子弟都已經成為了普通平民。少有的幾個宗室也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和才能獲得了一定的地位。比如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焉。而像劉備等人,則早就成為了貧苦百姓。其實劉放、劉備等人的血統和東漢皇室的關係是非常疏遠的。

    比如劉放,他的祖上是漢武帝的兒子燕王劉旦。劉備的祖上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王劉勝。他們的血統和東漢皇室早就出了五服。就連當時的地方實力派劉焉、劉表也只是西漢時魯恭王的後代,和皇帝沒有實際親屬關係。當中血親比較近的就是劉曄,他是東漢建立者光武帝劉秀之子的後代,可以說與東漢皇族的關係比較近。但是在東漢中後期,社會上的世家大族逐漸取代了西漢劉氏諸侯王的力量和地位,他們擁有大量的田地和眾多的人口,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又憑藉這種優勢,溝通王侯,使自己的子弟得以躋身社會上層。比如弘農楊氏、汝南袁氏都可以說是歷代公侯之家,尊貴顯赫。

    世家大族就這樣在政治和經濟上佔有了絕對的優勢。而作為劉曄,他少年時期被稱為有“王佐之才”,所以說他對於社會脈絡的把握是非常準確的。他看到了漢室衰微,即使輔佐劉氏皇族也難以有所作為。更何況當時的曹操有“漢相”的名義,他輔佐曹操實際上也是在間接輔佐劉氏皇族,雖然這只是一種心理安慰。但大亂之年,人命微賤如草芥,誰會甘心放棄生命,輔佐一個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君主呢?漢獻帝本人庸碌無能,他的皇位完全是董卓弄權的結果。他既無法凝聚漢朝的人心也無法整合地方的力量。所以劉曄這些賢達之士,唯有良禽擇木而棲,選擇跟隨曹操,可以說這也是對於未來時代發展的一個把握與衡量。

    文:經典守望者

  • 2 # 大塊頭看古今

    董卓之亂後,東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各地大大小小軍閥割據,漢獻帝就成了毫無實權牌位。曹操建立曹魏政權就是靠曹操一手打下來的,這和當年劉邦差不多。只不過,當時各地軍閥犬牙交錯,大部分人沒有實力也沒有膽量稱帝。因為一旦稱帝,就會遭到周圍有野心軍閥打著正義旗號討伐。袁術就是第一個稱帝的人,立馬遭到各地軍閥圍攻,自己手下也眾叛親離,所以袁術稱帝很快就失敗了。曹操審時度勢,將漢獻帝迎到許都,攜天子以號令諸侯,在政治上佔有優勢。雖然大家都知道漢獻帝就是牌位,但是有時候也不得不向其稱臣,因為你畢竟還是漢臣。曹操一手擴充實力,並隨時以天子名義討伐不聽話諸侯,最終打垮了袁紹和北方其他大大小小軍閥一統中原。劉曄這個時候在曹魏政權就比較尷尬,因為他是漢室宗親,理論上應該輔助漢獻帝,但實際上誰要是真正幫助漢獻帝就是死路一條,曹操的血淋淋殺人刀已經說明一切,就連漢獻帝皇后以及兒子都被曹操屠殺。劉曄這個時候唯一活路就是表現比其他大臣對曹氏更加忠心,所以再曹魏篡權過程中,劉曄表現更積極更主動,完全事為了自身大生存。實際上就業幫不幫漢獻帝已經不重演,因為整個政權從上而下都是曹魏的人,劉曄幫漢獻帝只不過為漢朝多了一個殉葬品,甚至有可能把漢獻帝也帶上絕路。

  • 3 # 有趣的墨子間詁

    在魏書十四中與程昱、郭嘉、董昭、蔣濟和劉放同傳,相當於曹魏的高階參謀和智庫一類的存在。陳壽也早就為大家給出了他們的合理定位。

    評曰: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陳壽拿劉曄等人與曹操的謀主荀攸做比較,認為他們的才智和謀略可以跟荀攸相提並論,由此可見曹魏智庫陣容的強大了,陳壽對於傳主的大部分評價都是鞭辟入裡,切中要害的,對於劉曄等人的評價,應當也是如此。

    劉曄是淮南成德人,漢光武帝之子阜陵王劉延之後,根正苗紅的漢室宗親。而曾經品評過曹操的大名士汝南許邵,也曾對劉曄青眼有加,【稱曄有佐世之才】。

    劉曄少時與魯肅交好,曾致書建議魯肅跟他一起依附在巢湖的鄭寶,魯肅本來應允,安葬完祖母之後本欲北行,不巧魯肅的母親此時剛好被周瑜接到吳地,魯肅這個耙耳朵又聽了周瑜的“忽悠”,被周瑜以光武名言和孫權求賢若渴,天命在東南等說辭說服,最後被拜把兄弟成功挖牆腳【吾方達此,足下不須以子揚之言介意也。】,魯肅【從其言】。

    ps:求劉曄被挖牆腳的心理陰影面積……

    揚士多輕俠狡桀,有鄭寶、張多、許乾之屬,各擁部曲。寶最驍果,才力過人,一方所憚。欲驅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曄高族名人,欲強逼曄使唱導此謀。曄時年二十餘,心內憂之,而未有緣。

    然而一開始的劉曄終歸還是眼力不濟,在介紹好友投奔鄭寶的時候誇耀鄭寶有成大事的資本和潛力,然而不久之後鄭寶便原形畢露,想憑藉劉曄的聲望強行逼迫劉曄為他出謀劃策。鄭寶的這一行為使得劉曄頓感遇人不淑,內心對鄭寶極為不爽,於是劉曄在等待一個脫身的機會。

    會太祖遣使詣州,有所案問。曄往見,為論事勢,要將與歸,駐止數日。寶果從數百人齎牛酒來候使,曄令家僮將其眾坐中門外,為設酒飯;與寶於內宴飲。密勒健兒,令因行觴而斫寶。寶性不甘酒,視候甚明,觴者不敢發。曄因自引取佩刀斫殺寶,斬其首以令其軍,雲:“曹公有令,敢有動者,與寶同罪。”眾皆驚怖,走還營。營有督將精兵數千,懼其為亂,曄即乘寶馬,將家僮數人,詣寶營門,呼其渠帥,喻以禍福,皆叩頭開門內曄。曄撫慰安懷,鹹悉悅服,推曄為主。曄睹漢室漸微,己為支屬,不欲擁兵,遂委其部曲與廬江太守劉勳。勳怪其故,曄曰:“寶無法制,其眾素以鈔略為利,僕宿無資,而整齊之,必懷怨難久,故相與耳。”

    此時恰好曹操遣使到揚州考察,劉曄去見使者,為他評論世事形勢,又邀請使者與他一同回府住幾天。有意讓鄭寶察覺此事,鄭寶果然中計,帶著數百人攜帶牛酒來慰問使者,劉曄讓家童帶著鄭寶的隨從坐在中門之外,給他們設定酒飯招待他們,而劉曄帶著鄭寶與內室設宴歡飲,秘密指示健兒以敬酒為號斬殺鄭寶。而鄭寶不愛喝酒,對屋內情況觀察的十分清楚,敬酒的人以為事情敗露不敢敬酒發號。劉曄於是【自引取佩刀斫殺寶,斬其首以令其軍】,可見劉曄極具膽魄,行事果決,雖然設計不嚴密,但終究還是處理掉了鄭寶,制服了鄭寶的部眾。同時劉曄為了防止群龍無首的鄭寶部下趁機帶領精兵發動暴亂,於是立刻騎著鄭寶的寶馬,帶著幾個家童就去了鄭寶的軍營,召集鄭寶手下的軍頭曉以利害,說服他們叩頭順從,開門放劉曄進軍營,劉曄對鄭寶計程車兵進行安撫慰勞,此舉獲得了士卒的信服與支援 ,於是劉曄便被擁戴為了新的首領 ,可見劉曄慮事周全,號召力強。但是劉曄對自己的定位摸的很清 ,劉曄知道眼下漢室衰微,自己作為宗室支脈 ,並不想擁兵自重,於是將那部分軍事武裝就近交付給了所屬地廬江郡 的郡守劉勳 。劉勳不太敢相信天下會有這麼好的事情 ,劉曄便對他解釋道 :“鄭寶沒有法制 ,以至於他的部眾平日裡只知道幹些劫掠的營生 ,我缺乏領導他們的資歷,由我來整頓約束他們的話 ,肯定會使他們心懷不滿 ,難以長久 ,所以我才想要把他們交給你。 “ 說明劉曄對自己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時勳兵強於江、淮之間。孫策惡之,遣使卑辭厚幣,以書說勳曰:“上繚宗民,數欺下國,忿之有年矣。擊之,路不便,原因大國伐之。上繚甚實,得之可以富國,請出兵為外援。”勳信之,又得策珠寶、葛越,喜悅。外內盡賀,而曄獨否。勳問其故,對曰:“上繚雖小,城堅池深,攻難守易,不可旬日而舉,則兵疲於外,而國內虛。策乘虛而襲我,則後不能獨守。是將軍進屈於敵,退無所歸。若軍必出,禍今至矣。”勳不從。興兵伐上繚,策果襲其後。勳窮踧,遂奔太祖。

    劉勳表示老子就不信這個邪!不聽不聽,王八唸經!

    於是【興兵伐上繚,策果襲其後。】

    劉曄:╮( •́ω•̀ )╭帶不動

    孫策:O(≧▽≦)O 哇咔咔

    劉勳:(╥╯﹏╰╥)ง媽賣批

    太祖至壽春,時廬江界有山賊陳策,眾數萬人,臨險而守。先時遣偏將致誅,莫能禽克。太祖問群下,可伐與不?鹹雲:“山峻高而谿谷深隘,守易攻難;又無之不足為損,得之不足為益。”曄曰:“策等小豎,因亂赴險,遂相依為強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往者偏將資輕,而中國未夷,故策敢據險以守。今天下略定,後伏先誅。夫畏死趨賞,愚知所同,故廣武君為韓信畫策,謂其威名足以先聲後實而服鄰國也。豈況明公之德,東征西怨,先開賞募,大兵臨之,令宣之日,軍門啟而虜自潰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將在前,大軍在後,至則克策,如曄所度。太祖還,闢曄為司空倉曹掾。

    曹操到達壽春,當時廬江有賊帥陳策擁兵數萬人臨險而守。一開始曹操派遣一偏將征討翻了車,於是問計於臣下,這還能繼續打嗎?大家都說別打了別打了,人家佔山為王易守難攻,實在不太好啃,再說沒有這塊地方也沒啥損失,拿到了也沒多大益處,大多不同意繼續打下去,此時劉曄又開啟扁桃體模式了,劉曄認為陳策等人不是啥英雄之輩,無非是趁著世道戰亂佔山為王得以發展壯大的,憑藉爵位詔令和朝廷威信是無法令其屈服的。過去派的偏將資歷太淺,而中原地區又未平定,所以陳策敢於據險堅守,現在天下初步平定,先前誅殺反賊的聲勢可以令後來者降服,人性都是趨利避害,貪財怕死的,這一點不論愚民智者都是一樣的,因此廣武君曾獻計於韓信時說韓信的威名足以做到先威服在動用武力使鄰國服從,更何況明公仁德,東征西怨,都希望早日歸附,如果先使用恩賞招募的手段,等大隊兵馬到達,再派遣猛將去宣佈詔令,陳策部眾就會自行潰亂了。

    太祖笑著說:不聽不聽……哦,這次聽了……你這個小夥砸跟我一樣很有想法嘛!隨即就派出一員猛將充當先鋒,大軍在後聲援,一到便攻克了陳策的營壘,一切都如劉曄所猜測的那樣。曹老闆對這個小夥子表示很欣賞,任命劉曄為司空倉曹掾。

    對此《傅子》中記載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傅子曰:太祖徵曄及蔣濟、胡質等五人,皆揚州名士。每舍亭傳,未曾不講,所以見重;內論國邑先賢、御賊固守、行軍進退之宜,外料敵之變化、彼我虛實、戰爭之術,夙夜不解。而曄獨臥車中,終不一言。濟怪而問之,曄答曰:“對明主非精神不接,精神可學而得乎?”及見太祖,太祖果問揚州先賢,賊之形勢。四人爭對,待次而言,再見如此,太祖每和悅,而曄終不一言。四人笑之。後一見太祖止無所復問,曄乃設遠言以動太祖,太祖適知便止。若是者三。其旨趣以為遠言宜徵精神,獨見以盡其機,不宜於猥坐說也。太祖已探見其心矣,坐罷,尋以四人為令,而授曄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輒以函問曄,至一夜數十至耳。

    說曹操徵辟揚州名士,應召的有劉曄、蔣濟、胡質等五人。五人每次在應召途中的旅舍館驛住下,就開始聊騷,就沒他們不聊的東西。像談論國內的諸如城邑先賢、抵禦敵人的戰守之策和行軍進退的事宜,預料國外的敵人的政策變化、敵我虛實和戰爭手段等,一天到晚都聊的停不下來。只有劉曄獨自一人坐在車裡始終一言不發。蔣濟覺得很奇怪就問他,劉曄回答說對明主作答不是要旨就不要接茬,像那種實質性的要旨是能輕易透過交流學習得到的嗎?等到面見曹操的時候,曹操果然向他們詢問揚州先賢和敵人的形勢,四人爭相對答,按順序發言,和此前在館驛的情形一樣,曹操聽到他們的積極發言感到很開心很高興,而劉曄依然獨自一人在那一言不發扮高冷。另外四個人就在那嘲笑他。後來劉曄發現曹操一停下來不再發問,於是對曹操說了一些含義深奧的話使曹操醒悟,曹操得知劉曄的回答後便終止了話題,這樣幾次三番下來,劉曄的主要目的在於用含義深奧的話便於曹操領會要旨,以與眾不同的見解來儘可能概括他的關鍵和要點,而暗示曹操這些話不適合在這樣的場合明說。曹操因此知道了劉曄的用心,會議結束,曹操任用其他四人為縣令,而授予劉曄心腹重任,每當有疑問的事情的時候,就寫信給劉曄徵求意見,甚至於有一夜之間數十次寫信給劉曄的情況。

    隨後則是與曹操得漢中時提出的可與賈詡提出的“緩圖吳”相媲美的“急攻蜀”的諫言了。

    太祖徵張魯,轉曄為主簿。既至漢中,山峻難登,軍食頗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國耳,何能為有無?吾軍少食,不如速還。”便自引歸,令曄督後諸軍,使以次出。曄策魯可克,加糧道不繼,雖出,軍猶不能皆全,馳白太祖:“不如致攻。”遂進兵,多出弩以射其營。魯奔走,漢中遂平。曄進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慴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太祖不從,大軍遂還。曄自漢中還,為行軍長史,兼領軍。延康元年,蜀將孟達率眾降。達有容止才觀,文帝甚器愛之,使達為新城太守,加散騎常侍。曄以為“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為國生患。”文帝竟不易,後達終於叛敗。

    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問曄曰:“今尚可擊不?”曄曰:“今已小定,未可擊也。”

    傅子曰:初,太祖時,魏諷有重名,自卿相以下皆傾心交之。其後孟達去劉備歸文帝,論者多稱有樂毅之量。曄一見諷、達而皆雲必反,卒如其言。

    曹操在征討張魯的過程中苦於漢中地形難以克服且軍糧不繼,頗有退縮的念頭,藉口說這種怪異荒誕的地方有什麼好打的,更何況我們軍糧不夠用了,不如還是儘快班師回去吧。於是自己就帶著軍隊打算回去,令劉曄監督指揮斷後的軍隊,讓軍隊按部就班的撤出漢中。劉曄趁機進獻張魯可以攻克的計策,並以糧草不繼即便撤出漢中軍隊也難以保全,於是派人飛馬傳報曹操不如全力進攻張魯,曹操聽從了劉曄的意見轉頭繼續進軍攻打漢中,多次使用裝備強弩的軍隊攻打敵營(劉曄似乎也是一名卓越的軍工專家,強弩破敵的策略可能就出自劉曄,而實現戰爭勝負易手的強弩成建制裝備可能就出自劉曄手筆)。最終曹操取得漢中,張魯奔走巴西,漢中得以平定。緊接著劉曄便建議曹操“得隴望蜀”一鼓作氣進取蜀地,認為劉備乃當世人傑,有軍事才能但應對往往遲鈍,得到蜀地的時日尚淺,蜀人並不信賴他。現在我們攻下了漢中,蜀人必定心態崩了,劉備的勢力必定要面臨傾覆的危機。以明公您的聰明決斷,趁著他有傾覆的危險而一舉壓倒性的擊敗他,就沒有不能攻克的。若稍微給了劉備喘息之機,以諸葛亮善於治理國家的相才,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大將的能力,等他們安定了蜀民,據守住了險要的關隘的時候,再想去進犯就不可取了。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天予弗取,反受其害,這次不把握住的話,日後他們一定會變成心腹大患。但是有可能曹操心境變了,認為得隴望蜀無法苛求,又或許曹操急於稱魏王鞏固權力,鞏固權位的重要性已然高過了統一意願故而做出了保守的決策。裴注注引《傅子》對後續情況給出了補充,七日後,來自蜀地的投降者說蜀中聽聞曹操取得漢中大兵壓境一日數十驚,劉備即便是斬殺投降派封鎖訊息控制輿論也無法使民眾安定下來,曹操將降者叫到劉曄身邊詢問劉曄現在攻打劉備還來得及麼,劉曄回覆只怕是劉備一反常態的大開殺戒,連如此暴力血腥的手段都用上了,現在肯定也已經稍微使蜀民安定了一些,不可以再去攻打了,這次曹操接受了。

    裴松之在論及這兩個戰略的時候出於不明就裡的原因狂黑了賈詡一通,認為賈詡的建議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對於劉曄的建議則採取了充分肯定的認同態度。

    只是辯證來看,開過上帝視角我們透過既定史實反向驗證推理確實能發現這對於曹操而言是個極其有利的消滅劉備的機會,只是劉曄的謀劃是一方面,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劉備方的應對也是個極為重要的不可不考量的因素,以劉備此時留在四川的精英成員尚有諸葛亮、法正、黃權等人來看,他們的智計也絕非可以忽視的重要變數,只能說劉曄的這個建議確實有極大的可行性,但是歷史沒有給出驗證機會,我們也無從推斷劉備一方究竟會如何應對曹操的泰山壓頂的致命一擊,只能說劉曄此算勝算很大但仍存在變數,但有一點劉曄確實沒算錯,機不可失,一旦錯過了這個機會則必定會遭到劉備的反撲導致攻守易勢,以之後的史實對照來看,劉曄的預言是極其準確的,無愧於他的大戰略家的評價。

    後孟達在關羽敗亡後獻城向曹魏請降,劉曄以孟達極善投機鑽營,性情反覆無常為由預測孟達必反,文帝不聽,後來孟達果然叛魏為司馬懿所剿滅。

    再接著便是知乎上經常津津樂道的夷陵之戰過程中曹丕錯失的絕佳機遇了。

    黃初元年,以曄為侍中,賜爵關內侯。詔問群臣令料劉備當為關羽出報吳不。眾議鹹雲:“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後備果出兵擊吳。吳悉國應之,而遣使稱籓。朝臣皆賀,獨曄曰:“吳絕在江、漢之表,無內臣之心久矣。陛下雖齊德有虞,然醜虜之性,未有所感。因難求臣,必難信也。彼必外迫內困,然後發此使耳,可因其窮,襲而取之。夫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備軍敗退,吳禮敬轉廢,帝欲興眾伐之,曄以為“彼新得志,上下齊心,而阻帶江湖,必難倉卒。”帝不聽。五年,幸廣陵泗口,命荊、揚州諸軍並進。會群臣,問:“權當自來不?”鹹曰:“陛下親征,權恐怖,必舉國而應。又不敢以大眾委之臣下,必自將而來。”曄曰:“彼謂陛下欲以萬乘之重牽己,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別將,必勒兵待事,未有進退也。”大駕停住積日,權果不至,帝乃旋師。雲:“卿策之是也。當念為吾滅二賊,不可但知其情而已。”

    傅子曰:孫權遣使求降,帝以問曄。曄對曰:“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取荊州四郡,備怒,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承其釁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則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權善用兵,見策知變,其計必出於此。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帝曰:“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來者心,必以為懼,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吳降,而襲蜀之後乎?”對曰:“蜀遠吳近,又聞中國伐之,便還軍,不能止也。今備已怒,故興兵擊吳,聞我伐吳,知吳必亡,必喜而進與我爭割吳地,必不改計抑怒救吳,必然之勢也。”帝不聽,遂受吳降,即拜權為吳王。曄又進曰:“不可。先帝征伐,天下兼其八,威震海內,陛下受禪即真,德合天地,聲暨四遠,此實然之勢,非卑臣頌言也。權雖有雄才,故漢驃騎將軍南昌侯耳,官輕勢卑。士民有畏中國心,不可強迫與成所謀也。不得已受其降,可進其將軍號,封十萬戶侯,不可即以為王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階耳,其禮秩服御相亂也。彼直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義也。我信其偽降,就封殖之,崇其位號,定其君臣,是為虎傅翼也。權既受王位,卻蜀兵之後,外盡禮事中國,使其國內皆聞之,內為無禮以怒陛下。陛下赫然發怒,興兵討之,乃徐告其民曰:‘我委身事中國,不愛珍貨重寶,隨時貢獻,不敢失臣禮也,無故伐我,必欲殘中國家,俘我民人子女以為僮隸僕妾。’吳民無緣不信其言也。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戰加十倍矣。”又不從。遂即拜權為吳王。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權外禮愈卑,而內行不順,果如曄言。

    曹丕曾以劉備會否東出為關羽報仇而伐吳問於群臣,群臣皆以蜀漢國小,名將唯羽,現今關羽身死軍破,蜀國國內憂懼,不可能再出兵伐吳。而劉曄則尖銳的指出蜀國雖然弱小,而劉備往常的謀略一直都是以威武自強,一定會對東吳大舉用兵以展現肌肉,顯示自己仍有充足的力量報復東吳。且關羽和劉備之間感情極為深厚,關羽身死而劉備不能為他報仇,對於關羽從一開始始終追隨劉備的情分而言說不過去。後來劉備果然出兵伐吳。

    東吳求和不成,於是只好派陸遜迎敵,同時出於穩住曹魏的考慮遣使稱臣,曹丕以此詢問劉曄,劉曄回答說孫權無緣無故向我們請降,一定是他們內部出了大事,之前孫權襲殺關羽奪取荊州,劉備必定因怒興師討伐東吳。孫權面臨著劉備舉國來伐,內部慌亂不安,加上擔心我們趁火打劫,所以才提出稱臣請降,一來阻卻我們的軍隊(師出無名),二來假借我們的國勢(狐假虎威),來增強他們的信心和實力對抗劉備。孫權善於用兵(……),懂得隨機應變的道理,他的計策必定和我料想的一樣。現在天下的格局是曹魏佔據十分之八的土地,吳、蜀各保一州,憑藉險要的地利可以互為唇齒應對我們的攻擊,這是他們小國聯盟的好處所在,現在他們鷸蚌相爭,是老天要滅亡他們,我們應該大舉興師,渡過長江討伐東吳,蜀國在外部攻擊他們,我們直接攻擊他們的心腹要地,那麼吳國不出數十日便會滅亡。吳國滅亡蜀國就會勢單力孤,即便割讓吳國一半土地給蜀,蜀國也是無法長久存在的,更何況蜀國空得吳國外沿開發不充分的邊緣地帶,而我們得到的是吳國最為核心最為富庶的地區,無論如何我們都是佔據絕對優勢的。

    然而曹丕卻以伸手不打笑臉人和抬槓伐蜀嗆了劉曄一波

    劉曄:……(憋著火氣繼續耐心的解釋說明)蜀國地理上離我們較遠,吳國離我們比較近,哪有捨近求遠的道理,你要打蜀國,蜀國聽說曹魏要攻打他肯定會還軍防備,我們是無法阻止他們的。現在劉備正處於仇恨陷阱之中,所以因怒伐吳,聽說我們伐吳,知道吳國必亡,必定樂於與我們爭割吳國土地,一定不會改變計劃抑制怒火救援吳國,形勢必然會是這樣的。

    曹丕不聽,還樂呵呵的封了孫權吳王。

    劉曄表示完全看不懂怎麼會有這種騷操作!!!於是一向淡定的劉曄就不淡定了

    不可以啊陛下!先帝辛苦征伐打下了這份天下十有其八的基業,你今天既然受禪繼位則無疑應是真命天子,他孫十萬再牛逼也不過是以前漢朝的驃騎將軍南昌侯罷了,官位輕微勢力卑弱,東吳士民總是低我們一等抬不起頭來,實在萬不得已受降了的話,可以升他為(漢)大將軍(反正是虛的,漢已經沒了),封他十萬戶侯(讓丫的孫十萬名副其實,劉曄真的損),要知道王位離帝位就一步之遙,是絕對不可以隨便給他封王的,他僅僅只是侯爵的話,名義上是不能存在君臣之義的,而我們一旦相信了他的假意請降,順便還給他封了一個王,抬高了他的地位,給了他君臣之分的話,則無疑於為虎傅翼,而且孫權接受王位之後一旦解決了來自蜀國的軍事威脅,很有可能玩這種在國外表面上禮事中國,在國內卻散步謠言矇蔽國民激怒陛下,而您一旦因怒發兵征討,他就正好可以正告他的子民他畢恭畢敬事奉中國要啥給啥不失為臣本分,而我們無故伐之肯定是存心想要滅亡吳國,加害他們吳國子民,那麼這樣的話吳國老百姓沒道理不相信孫權的蠱惑,而吳國百姓相信他們而對我們心懷仇恨,一定會上下同心,戰鬥力肯定會提高十倍不止……

    【(帝)又不從】

    恩,毫不意外……

    然而曹魏有識之士的想法東吳的牛人們也能猜得到,陸遜朱然駱統早就識破了魏軍的意圖,東吳的及時回防使得曹魏沒有了可乘之機,可以說劉曄的諫言確實也將為東吳帶來滅頂之災,只是我還是那個觀點,江東同樣才俊輩出,智力不輸中國,以此時東吳上下異常團結,凝聚力空前提升的情況來看,此後曹丕來勢洶洶的三路伐吳最終都是無功而返,可知劉曄之算也要經受住東吳諸將的考驗,點子確實狠毒,但是和前面取蜀建言一樣,同樣存在不小的變數,都沒有機會驗證罷了。

    劉曄最重要的這兩次諫言都是險些存在比較大的可能性改變三國格局的,只可惜曹操心境已老,壯心已已;曹丕不善納諫,一意孤行,曹魏兩次破局良機均成空話。之後還被掉了價的曹丕強行甩鍋給懟了一發,可知劉曄這個高階參謀內心有多痛苦和掙扎。

    而劉曄本人的性格和處世策略也是影響其才不得用的重要因素。

    曄在朝,略不交接時人。或問其故,曄答曰:“魏室即阼尚新,智者知命,俗或未鹹。僕在漢為支葉,於魏備腹心,寡偶少徒,於宜未失也。”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有間,為大鴻臚,在位二年遜位,復為太中大夫,薨。

    劉曄在朝堂之上一直都高冷的不得了,神神叨叨的,幾乎從來都不跟人交往和接觸,自我封閉,孤芳自賞。

    PS:【略不交接時人】的這波翻譯可以說很時尚了~

    上圖為中央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三國志》

    有人問過他為啥不愛跟人說話,劉曄自己的說辭是魏帝即位時間尚短,明智的人早就識時務地知曉天命所歸了,而世俗之人可能還有不知情或不接受天命的。我在漢朝屬於皇族支脈,於魏國又是心腹大臣,跟外人還是少一些交際比較好。

    透過劉曄自己的說法,可能劉曄對於漢朝仍有一定的感情存在,對於那些對曹魏趨之若鶩喪失原則的人而言,劉曄跟他們確實沒什麼共同語言。同時劉曄也認為自己的身份地位決定了自己是需要這種與他人的距離感的,不管是為漢室宗親還是魏國心腹,都決定了要儘可能避免與他人接觸以保證國家大事不被洩露,宮廷秘事不會外傳。可以說劉曄始終是很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忠於自己的理念的。

    而劉曄和賈詡似乎都有一點相似點,賈詡是自己選擇低調處世不結高門,想要淡出世人視線,最終求仁得仁得了個善終的結局。

    而劉曄則或許是出於性格,或許是出於身份地位的侷限是需要跟外界自動隔離開來,不與人交流溝通的,由此理解他認同他的人自然也是幾乎沒有的。

    以致於每次只有他在大方向上做出精準的預判時候,他獲得的經常總是決策者不聽不從,同僚們的熟視無睹甚至是風涼嘲笑了。

    他平生的建議裡真正被採納的並不多,而且都是些並非太緊要的建議,而一個個關乎時局的真知灼見則往往是被摒棄被質疑甚至驗證證明他是正確的時候反而是要受到批評和指責的,這些都令劉曄一度感到極度的委屈和迷失了。

    明帝即位,進爵東亭侯,邑三百戶。詔曰:“尊嚴祖考,所以崇孝錶行也;追本敬始,所以篤教流化也。是以成湯、文、武,實造商、周,詩、書之義,追尊稷、契,歌頌有娀、姜嫄之事,明盛德之源流,受命所由興也。自我魏室之承天序,既發跡於高皇、太皇帝,而功隆於武皇、文皇帝。至於高皇之父處士君,潛脩德讓,行動神明,斯乃乾坤所福饗,光靈所從來也。而精神幽遠,號稱罔記,非所謂崇孝重本也。其令公卿已下,會議號諡。”曄議曰:“聖帝孝孫之慾褒崇先祖,誠無量已。然親疏之數,遠近之降,蓋有禮紀,所以割斷私情,克成公法,為萬世式也。周王所以上祖后稷者,以其佐唐有功,名在祀典故也。至於漢氏之初,追諡之義,不過其父。上比周室,則大魏發跡自高皇始;下論漢氏,則追諡之禮不及其祖。此誠往代之成法,當今之明義也。陛下孝思中發,誠無已已,然君舉必書,所以慎於禮制也。以為追尊之義,宜齊高皇而已。”尚書衛臻與曄議同,事遂施行。

    劉曄關於追諡禮制之議被採納還是由於【尚書衛臻與曄議同,事遂施行】,結合往日經常是劉曄一人標新立異特立獨行與眾人公然唱反調結果時常是被冷漠對待來看,劉曄這一次的建議得以採納有可能還是多虧衛臻助攻才得以體現自己的價值。

    【初,太祖時,魏諷有重名,自卿相以下皆傾心交之……曄一見諷、達而皆雲必反,卒如其言】

    曹操在時,劉曄認定魏諷必反而曹操不聽,結果事實驗證了也並無卵用。

    【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為國生患。】ps:孟達你果然是個大變態!

    曹丕在時,劉曄認定孟達終將反覆而文帝不聽,結果事實驗證無關痛癢。

    【曄以為公孫氏漢時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則由海,陸則阻山,故胡夷絕遠難制,而世權日久。今若不誅,後必生患。若懷貳阻兵,然後致誅,於事為難。不如因其新立,有黨有仇,先其不意,以兵臨之,開設賞募,可不勞師而定也。後淵竟反。】

    曹叡即位,劉曄斷言公孫淵有二心明帝依然不聽,結果雖驗證但劉曄卻沒機會看到了。

    可見劉曄這樣一位三朝開濟的顧問老臣,在三代君主那裡都不受重視,實在是悲哀。

    傅子曰:曄事明皇帝,又大見親重。帝將伐蜀,朝臣內外皆曰“不可”。曄入與帝議,因曰“可伐”;出與朝臣言,因曰“不可伐”。曄有膽智,言之皆有形。中領軍楊暨,帝之親臣,又重曄,持不可伐蜀之議最堅,每從內出,輒過曄,曄講不可之意。後暨從駕行天淵池,帝論伐蜀事,暨切諫。帝曰:“卿書生,焉知兵事!”暨謙謝曰:“臣出自儒生之末,陛下過聽,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軍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盡言。臣言誠不足採,侍中劉曄先帝謀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曄與吾言蜀可伐。”暨曰:“曄可召質也。”詔召曄至,帝問曄,終不言。後獨見,曄責帝曰:“伐國,大謀也,臣得與聞大謀,常恐眯夢漏洩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詭道也,軍事未發,不厭其密也。陛下顯然露之,臣恐敵國已聞之矣。”於是帝謝之。曄見出,責暨曰:“夫釣者中大魚,則縱而隨之,須可制而後牽,則無不得也。人主之威,豈徒大魚而已!子誠直臣,然計不足採,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謝之。曄能應變持兩端如此。或惡曄於帝曰:“曄不盡忠,善伺上意所趨而合之。陛下試與曄言,皆反意而問之,若皆與所問反者,是曄常與聖意合也。復每問皆同者,曄之情必無所逃矣。”帝如言以驗之,果得其情,從此疏焉。曄遂發狂,出為大鴻臚,以憂死。諺曰“巧詐不如拙誠”,信矣。以曄之明智權計,若居之以德義,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賢,何以加諸?獨任才智,不與世士相經緯,內不推心事上,外困於俗,卒不能自安於天下,豈不惜哉!

    但是劉曄也想過轉變,他明白必要的時候是應該摒棄他那些不合時宜的原則了,而且方針大略上他可以發表真知灼見指導皇帝,而雞毛蒜皮無傷大雅的小事儘可以拍一波馬屁迎合上意,如果能使自己的價值得到承認,自己的才智得以發揮,如此權變一番似乎也並非不可接受。

    但是劉曄做出改變了,天意仍然喜歡作弄人。

    明帝即位後 ,一開始對於這位元老重臣還是給予了很高的器重的。

    曹叡意欲伐蜀,內外皆曰不可,這次劉曄學聰明瞭,把握住了風向,在皇帝面前誠摯的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可伐,並始終與明帝秘密策劃商議伐蜀事宜,但對外,劉曄一反常態的開始爭取跟大家打成一片了【出與朝臣言,因曰:“不可伐】,希望以此逐步“融入”那個大集體,以為將來他的意見能夠得到充分認可獲取他人支援,然而命運開的玩笑卻讓劉曄始料未及。

    曹叡的另一近臣楊暨也十分推重劉曄,然而楊暨的政見與劉曄事實上的意見截然相反,他是堅決反對伐蜀的。然而每次從內廷出來,只要看到劉曄,他問劉曄的意見,劉曄都會跟他講他也持不伐的觀點,後來在曹叡某次休假的過程中,曹叡與楊暨談論起伐蜀之事,楊暨堅決諫言不可伐之議,曹叡心中持伐蜀意向,不禁對楊暨嗤之以鼻,你就一個書生罷了,知道什麼兵家大事!楊暨不卑不亢的謙恭對答,我本來是個籍籍無名的儒生,承蒙陛下抬愛,在群英之中提拔我,使我立於六軍之上,我有報效國家的微弱志向,不敢不盡忠直言。於是拉來了劉曄為他背書。你看劉曄是先帝留下來的重臣,他總該知兵事吧!他也經常認為蜀國不可伐!明帝不解,於是與楊暨兩相對質,可是劉曄跟朕說的是伐蜀可行的啊!楊暨說那你可以叫劉曄過來當面對質!於是明帝召見劉曄,問他是怎麼一回事,劉曄內心感到五味雜陳,始終一言不發。等到與明帝單獨見面的時候,劉曄忍無可忍的爆發了,開始責備明帝,攻伐敵國是國家大事,我能夠跟陛下您商討國家大事,經常擔心睡夢中一個不小心就給洩露出去而因此獲罪,怎麼敢跟人隨便談及此事?兵者,詭道也。在軍隊還未發動之前,從來都是要多機密就有多機密。陛下你現在跟人說出去了,恐怕蜀國那邊已經得到線報訊息做好應對準備了,再行征伐便毫無意義了。於是明帝向劉曄鄭重道歉。劉曄出內廷後,又開始責備楊暨,釣魚的人若想要釣到大魚,一定要放縱它隨著它咬鉤,這樣才可以在制服它之後再牽引釣線,則沒有釣不到的大魚。人主之威,哪裡是大魚可以比擬的!你是個忠直的臣子,然而計策實在不可以採納,不能不思慮周全啊!楊暨聽完也向劉曄道歉。然而劉曄的心血仍舊白費,他的內心苦楚有誰能懂?《傅子》因此強調劉曄的轉變【曄能應變持兩端如此】

    然而正當劉曄開始做出改變想要盡力為國謀策的時候,終於有奸佞小人盯上了他,有人嚮明帝進讒構陷劉曄不忠誠,善於揣測上意而有意逢迎,陛下你可以試試劉曄,你真正想說什麼,故意正話反說,看看劉曄是不是順著你的話講,如果劉曄所言都跟你說的截然相反,就說明劉曄經常在揣測您的心機順著你的意思說話,如果你說什麼劉曄都跟你說的是一樣的話 ,那麼劉曄曲意逢迎的罪責必定坐實無可辯駁!明帝聽信了讒言試了劉曄一波,果然如小人所言劉曄不忠,從此便疏遠了劉曄。

    劉曄得知自己被算計失去了明帝的信任,受了刺激,於是瘋掉,出為大鴻臚。《劉曄傳》本傳記載【以疾拜太中大夫。有間,為大鴻臚,在位二年遜位,復為太中大夫,薨。】而《傅子》則補充【曄遂發狂,出為大鴻臚,以憂死。】劉曄帶著世人的不理解,帶著命運的作弄最終心灰意冷的癲狂憂心而死,奉獻一生,卻也被玩弄一生,盡心為國,卻幾乎從未真正被公平地對待過。劉曄的悲劇,也是如今很多人的現實,在命運裡掙扎,卻最終還要被命運掩埋,路過的人看到這麼一堆沙堆,總還要不經意的撒泡尿吐口痰在上面,正如傅玄所“言之鑿鑿”的這樣【諺曰“巧詐不如拙誠”,信矣。以曄之明智權計,若居之以德義,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賢,何以加諸?獨任才智,不與世士相經緯,內不推心事上,外困於俗,卒不能自安於天下,豈不惜哉!】

  • 4 # 區區一杯酒水

    大勢已去的朝廷。他們倆人幫的了嗎?所以後來文天祥那麼骨頭硬的不降元朝。在留給後人的書信中,也說天下大勢已經如此。讓他們可以在元朝的天下做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敘判軍的強大軍事實力,讓俄敘聯軍收復失地舉步維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