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甲申以後風雲逸紀

    桓的寓意:

    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

    闢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

    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

    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

    齊桓公在位時一共滅掉周邊多少個小國先後滅掉30多個小國,是春秋五霸之首,後人敬佩齊桓公的英勇神武,遂用“桓”字作為諡號。

    齊桓公的主要功績

    1、北擊山戎

    公元前664年,山戎進攻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親率大軍北征,擊敗山戎,維護了燕國的安全,阻了北方“戎狄”的南下。“老馬識途”的故事,說明管仲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劃地送燕的故事,說明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手段運用得極為成功。

    2、南伐楚國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齊、魯、宋、陳、衛、曹、許等八國軍隊討伐楚國,指責楚國不向周天子納貢。這次聲勢浩大的討伐迫使楚國承認錯誤,阻止了南方:“蠻夷”的北上。

    3、擁立太子

    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內訌,齊桓公聯合諸侯保住太子鄭的地位。不久,又擁立太子鄭為王,即周襄王。

    4、葵丘會盟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丘會盟,周天子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這是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標誌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齊桓公在位期間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先後滅掉30多個小國。

  • 2 # 行己有恥31580

    古代諡號分為:善諡,惡諡,和平諡

    善諡即:文、武、成、康、安、恭之類的

    惡諡即:桀、紂、幽、厲之類的

    平諡則是不好不壞的

    那麼我們來看看桓在諡號中怎麼解釋

    桓: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敵撫遠曰桓。綜合所述,桓在諡號中是很高的評價

    歷史上諡號是桓的最具代表性的是齊桓公,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其主要是: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齊國內亂後,小白繼國君位(齊桓公),任管仲為相,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公元前681年,為平定宋國動亂,在北杏與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見;後宋國違約,齊桓公“九合諸侯”,討伐宋國。公元前679年,以“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霸主。

  • 3 # 忘我實多

    人物生平

    驚險即位

    齊襄公時,國政混亂。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到了魯國,鮑叔牙保護小白逃到莒國。襄公十二年(前686),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次年,雍林人殺無知,並討論重立君主。高、國兩家事先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國。魯國聽說以後也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他為國君。是為桓公。

    管仲改革

    齊桓公

    桓公被射中帶鉤,裝死迷惑管仲。躲在帳篷車裡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又有齊國貴族國、高兩氏支援,成為國君,即位以後發兵攻擊魯國,在乾時(今桓臺)大戰,魯軍敗走。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剁成肉泥。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人害怕,殺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殺管仲,鮑叔牙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假裝要殺仇人,把管仲接到齊國。桓公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委以政事。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例行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絕。這一時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長、盡忠職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傑”。桓公十四年(前672),陳歷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齊國,桓公想任命他為卿,他不接受,桓公就任命他為工正。

    東征西討

    攻滅譚遂兩國、北杏會盟

    由於桓公逃亡時經過了譚國,譚國待桓公不好,於是桓公二年(前6

    齊桓公畫像

    84)出兵滅掉了譚國,譚國君主逃向了莒國。齊桓公五年(前681年),齊、宋、陳、蔡、邾五國國君在齊國的“北杏會盟”,旨在協力平息宋國內部爭奪君位的變亂,齊國首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齊桓公的威望在諸侯中開始不斷提高。會盟前曾邀遂國國君入盟,遭到拒絕。“北杏會盟”結束後,齊桓公吞滅遂國。

    與魯會盟

    桓公五年(前681),攻打魯國,魯國失敗,魯莊公請求割讓城池平息戰爭,桓公答應了,並與魯在柯地會盟。會上,魯莊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寶劍,劫持了齊桓公,要求齊國歸還魯國在齊魯邊境上的汶陽之田。

    齊桓公答應曹沫的要求。事後,齊桓公想不歸還土地而且殺掉曹沫。管仲勸諫說:“不給汶陽之田,只是逞一時之快。失信於諸侯,天下人就不幫我們了!”最後齊桓公將汶陽之田還給了魯國。諸侯們知道了這件事情,都認為齊桓公有信譽,漸漸地都想依附齊國了。

    鄄地會盟

    齊桓公六年(前680),曾參加“北杏會盟”的宋國背叛盟約,齊桓公約請曾參加“北杏會盟”的陳、蔡二國一起出兵伐宋。齊桓公先派人帶著豐盛的禮物去朝拜周天子,說宋國不尊重周天子,隨便廢立國君,請周天子興師問罪。周天子想借齊國的力量來樹立天子威望,遂答應齊桓公要求,派大夫單伯帶部分兵力,會同齊、陳、蔡三國合兵伐宋。宋國看到齊國打著周天子的旗號來討伐,不想揹負抗禦王師、與天子作對的罪名,請求歸順王室、與諸侯和好。齊桓公覺得“拉大旗作虎皮”的辦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冬天,拉著周天子的代表單伯,約集衛、鄭、宋三國國君一起在鄄地會盟,各國看到周天子支援齊國,諸侯國君遂共推齊桓公為盟主,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

    幽地會盟

    齊桓公

    齊桓公八年(前678),齊又約集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國在“幽地會盟”。會上大家再推齊桓公為盟主,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救援燕國

    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討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師。燕莊公於是送齊桓公回國一直送到了齊國的境內。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給了燕國,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時一樣給周朝納貢。諸侯聽說此事,都擁護齊國。

    檉之會與重建邢衛

    齊桓公二十七年(前659)春,齊、宋、曹三國之君各率本國兵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後,三國決定把邢國遷得離狄族遠些,齊桓公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靠近齊國較為安全的夷儀(今聊城西南)。不久,狄人又侵犯衛國,齊桓公考慮到衛國已是君死國滅,要重新建國,便於第二年(前658)春在楚丘幫助衛國築新城,使得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

    貫之會、陽穀之會與召陵之盟

    齊桓公二十九年(前657),桓公和蔡姬在水中游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聽,晃個不停。齊桓公出船,大發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蔡國也不高興,把蔡姬又嫁給別人。桓公發怒,興兵討伐。秋,楚國進攻鄭國,齊桓公約集各國國君在“陽穀會盟”,商討伐楚救鄭。齊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聯軍先對楚國的盟國蔡國實行軍事行動;接著,齊桓公率大軍聯合進攻楚國。兩者相持不下,透過外交談判,楚國答應遵守諸侯的本分,恢復向周天子納貢。於是齊桓公和各小國諸侯共同與楚國在召陵訂立盟約,互相結盟,各自退兵,史稱“召陵之盟”。

    首止之會、寧母之會與洮之會

    齊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周王室發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鄭為太子,因惠後喜歡小兒子帶,周惠王便欲廢鄭立帶。周惠王死後,齊桓公約集魯、宋、衛、許、曹、陳等國在洮會盟,正式將王太子鄭扶上週天子寶座,是為周襄王。

    齊桓公塑像

    葵丘會盟

    齊桓公三十五年(前651),齊桓公與各諸侯國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會盟時,周襄王因齊桓公帶頭支援自己繼位,便派宰孔賜給齊桓公祭廟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這是周天子對於諸侯國的最高獎賞。《孟子·告子下》記載了齊桓公“葵丘會盟”盟辭的“五禁”條款:“一是誅殺不孝之人,勿改變已確立的太子,不要以妾為妻;二是尊重賢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愛護孩童,不忘來賓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為官,官吏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辦,不要獨攬。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專殺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設堤壩,不要阻止別華人來糴糧食,也不能不報告天子就封國封邑。”這“五禁”條款分明是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經驗總結。周襄王派大臣與會並送重禮,說明周襄王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會上齊桓公儼然代周天子號令諸侯,標誌著齊桓公霸業達致顛峰。

    昏庸晚年

    鹽之會、牡丘之會、淮之會與抗楚援徐之戰

    魯僖公十有五年(前645)。春,王正月,公如齊。楚人伐徐。三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候、鄭伯、許男、曹伯盟於牡丘,遂次於匡。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夏,五月,日有食之。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

    魯僖公十有六年(前644)。冬,十有二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邢侯、曹伯於淮。

    魯僖公十有七年(前643)。春,齊人、徐人伐英氏。

    齊桓公畫像

    《國語齊語》萊、莒、徐夷、吳、越,一戰帥服三十一國。

    《荀子?仲尼》"詐邾襲莒,並國三十五"

    《尉繚子·制談第三》「有提九萬之眾(諸侯聯軍),而天下莫能當者,誰?」曰:「桓公也。」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管仲重病,桓公問他:“群臣中誰可以代你為相?”管仲說:“瞭解臣下沒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說:“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殺掉孩子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說:“開方如何?”管仲回答:“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近。”桓公說:“豎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閹割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愛。”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重用三人,三人專權。

    桓公四十二年(前644),戎攻打周朝,周告急於齊,齊令各國諸侯發兵救周。桓公四十三年(前643),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七日,齊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

    為政舉措

    政治

    劃分和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把國都劃分為六個工商鄉和十五個士鄉,共二十一個鄉。十五個士鄉是齊國的主要兵源。齊桓公自己管理五個鄉,上卿國子和高子各管五個鄉。把國政分為三個部門,制訂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業立三族,商業立三鄉,川澤業立三虞,山林業立三衡。郊外三十家為一邑,每邑設一司官。十邑為一卒,每卒設一卒師。十卒為一鄉,每鄉設一鄉師。三鄉為一縣,每縣設一縣師。十縣為一屬,每屬設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屬大夫把屬內情況向齊桓公彙報,督察其功過。於是全國形成統一的整體。

    軍事

    強調寓兵於農,規定國都中五家為一軌,每軌設一軌長。十軌為一里,每裡設裡有司。四里為一連,每連設一連長。十連為一鄉,每鄉設一鄉良人,主管鄉的軍令。戰時組成軍隊,每戶出一人,一軌五人,五人為一伍,由軌長帶領。一里五十人,’五十人為一小戍,由裡有司帶領。一連二百人,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一鄉二千人,二千人為一旅,由鄉良人帶領。五鄉一萬人,立一元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元帥率領。

    齊桓公、國子、高於三人就是元帥。這樣就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獵來訓練軍隊,於是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同時又規定全國百姓不準隨意遷徙。人們之間團結居住,做到夜間作戰,只要聽到聲音就辨別出是敵我;白天作戰,只要看見容貌,大家就能認識。

    為了解決軍隊的武器,規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來贖罪。犯重罪,可用甲與車戟贖罪。犯輕罪,可以用值與車戟贖罪。犯小罪,可以用銅鐵贖罪。這樣可補充軍隊的裝備不足。

    經濟

    管仲在改革中提出“相地而衰徵”的土地稅收政策,就是根據土地的好壞不同,來徵收多少不等的賦稅。這樣使賦稅負擔趨於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又提倡發展經濟,積財通貨,設“輕重九府”,觀察年景豐歉,人民的需求,來收散糧食和物品。又規定國家鑄造錢幣,發展漁業、鹽業,鼓勵與境外的貿易,齊國經濟開始繁榮起來。

    代表菜品

    齊桓公時代國力富庶強盛,當時的人們為更好的紀念太公望的美譽,傳承姜太公餐飲文化,並深得傳統歷史名吃“太公望紅燜雞”的精髓,把主料雞內雜與太公望膳食古方中的輔料,完美結合,創制出了“滷煮雞雜”這道歷史名吃,至今依然傳承在日照市安氏一派。

    家族成員

    齊僖公畫像

    父親:齊僖公祿甫

    哥哥:齊襄公諸兒、公子糾

    嫡妻:王姬、徐嬴、蔡姬

    姬妾

    長衛姬:生公子無虧(武孟),公子無虧於齊桓公死後曾被立為齊侯;生齊惠公元。

    鄭姬:生齊孝公昭,是桓公生前立的太子。

    葛嬴:生齊昭公潘。

    密姬:生齊懿公商人。

    宋華子:生公子雍。

    兒子

    公子無虧:於齊桓公去世當年(前643)被立為君。

    齊孝公昭:於前642年至前633年在位。

    齊昭公潘:於前632年到前613年在位。

    齊懿公商人:於前612前609年在位。

    齊惠公元:於前608年到前599年在位。

    齊桓公的諸子共統治齊國四十餘年。桓公之子不止以上說的六人,《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記載,齊桓公有七個兒子去楚國做了大夫。

    史書記載

    《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

    《左傳》、《穀梁傳》、《公羊傳》(莊公元年~僖公三十三年)

    歷史評價

    齊桓公雕像

    宰孔:“齊桓公益驕,不務德而務遠略,諸侯弗平。”[2]

    司馬子魚:“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誰饗之?齊桓公存三亡國以屬諸侯,義士猶曰薄德。”[3]

    晏子:“能長保國者,能終善者也。諸侯並立,能終善者為長;列士並立,能終善者為師。昔先君桓公,方任賢而贊德之時,亡國恃以存,危國仰以安,是以民樂其政而世高其德,行遠征暴,勞者不疾,驅海內使朝天子,諸侯不怨。當是時,盛君之行不能進焉。及其卒而衰,怠於德而並於樂,身溺於婦侍而謀因於豎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胡宮而不舉,蟲出而不收。當是時也,桀紂之卒不能惡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不能終善者,不遂其國。”

    叔向:“齊桓,衛姬之子也,有寵於僖公,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有莒、衛以為外主,有國、高以為內主。從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國,不亦宜乎?”

    椒舉:“臣聞諸侯無歸,禮以為歸。今君始得諸侯,其慎禮矣。霸之濟否,在此會也。夏啟有鈞臺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陽之搜,康有酆宮之朝,穆有塗山之會,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

    左史倚相:“齊桓、晉文,皆非嗣也,還軫諸侯,不敢淫逸,心類德音,以德有國。近臣諫,遠臣謗,輿人誦,以自誥也。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備一同,而至於有畿田,以屬諸侯,至於今為令君。桓、文皆然,君不度憂於二令君,而欲自逸也,無乃不可乎?《周詩》有之曰:‘弗躬弗親,庶民弗信。’臣懼民之不信君也,故不敢不言。不然,何急其以言取罪也?”

    司馬侯:“齊有仲孫之難而獲桓公,至今賴之。晉有裡、丕之難而獲文公,是以為盟主。”[4]

    孔子:“齊桓公正而不譎,晉文公譎而不正。”

    《國語·齊語》:①“四鄰大親。既反侵地,正封疆,地南至於祇祹陰,西至於濟,北至於河,東至於紀酅,有革車八百乘。擇天下之甚淫亂者而先徵之。”②“即位數年,東南多有淫亂者,萊、莒、徐夷、吳、越,一戰帥服三十一國。遂南征伐楚,濟汝,逾方城,望汶山,使貢絲於周而反。荊州諸侯莫敢不來服。遂北伐山戎,斬孤竹而南歸。海濱諸侯莫敢不來服。與諸侯於是飾牲為載,以約誓於上下庶神,與諸侯戮力同心。西征攘白狄之地,至於西河,方舟設泭,乘桴濟河,至於石枕。縣車束馬,逾太行與闢耳之谿拘夏,西服流沙、西吳。南城於周,反胙於絳。嶽濱諸侯莫敢不來服,而大朝諸侯於陽穀。兵車之屬六,乘車之會三,諸侯甲不解縲,兵不解翳,瞋無弓,服無矢。隱武事,行文道,帥諸侯而朝天子。”③“桓公憂天下諸侯。”④“狄人攻邢,桓公築夷儀以封之,男女不淫,牛馬選具。狄人攻衛,衛人出廬於曹,桓公城楚丘以封之。其畜散而無育,桓公與之繫馬三百。天下諸侯稱仁焉。於是天下諸侯知桓公之非為己動也,是故諸侯歸之。”⑤“桓公知諸侯之歸己也,故使輕其幣而重其禮。故天下諸侯罷馬以為幣,縷綦以為奉,鹿皮四個;諸侯之處垂橐而入,捆載而歸。故拘之以利,結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國諸侯既許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為動者為之動,可為謀者為之謀,軍譚、遂而不有也,諸侯稱寬焉。通七國之魚鹽於東萊,使關市幾而不徵,以為諸侯利,諸侯稱廣焉。築葵茲、晏、負夏、領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於諸侯也;築五鹿、中牟、蓋與、牡丘,以衛諸夏之地,所以示權於中國也。教大成,定三革,隱五刃,朝服以濟河而無怵惕焉,文事勝矣。是故大國慚愧,小國附協。”

    《墨子·親士》:“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醜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於天下也,皆於其國抑而大丑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5]

    《春秋公羊傳》:“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國。”

    《春秋穀梁傳》:①“其授之諸侯何也?齊侯得眾也。桓會不致,安之也。桓盟不日,信之也。信其信,仁其仁。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兵車之會四,未嘗有大戰也,愛民也。”②“齊人者,齊侯也。其曰人,何也?愛齊侯乎山戎也。其愛之何也?桓內無因國,外無從諸侯,而越千里之險北伐山戎,危之也。則非之乎?善之也。”③“諸侯不得專封諸侯,雖通其仁以義而不與也。故曰仁不勝道。”④“何以不言桓公也?為賢者諱也。項,國也,不可滅而滅之乎?桓公知項之可滅也,而不知己之不可以滅也。既滅人之國矣,何賢乎?君子惡惡疾其始,善善樂其終。桓公嘗有存亡繼絕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孟子:“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荀子:“齊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則殺兄而爭國;內行則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閨門之內,般 樂奢汏,以齊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則詐邾襲莒,並國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 其險汙淫汏也。彼固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哉!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於乎!夫齊桓公有天下之大節焉,夫孰能亡之? 倓然見管仲之能足以託國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讎,遂立為仲父, 是天下之大決也。立以為仲父,而貴戚莫之敢妒也;與之高國之位,而本朝之臣莫 之敢惡也;與之書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貴賤長少,秩秩焉,莫不從桓公而 貴敬之,是天下之大節也。諸侯有一節如是,則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數節者而盡 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數也。”[6]

    蘇秦:“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

    尉繚:“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呂氏春秋》:“齊桓公良車三百乘,教卒萬人,以為兵首,橫行海內,天下莫之能禁,南至石樑,西至酆郭,北至令支。中山亡邢,狄人滅衛,桓公更立邢於夷儀,更立衛於楚丘。”[7]

    《史記》:①“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於此乎?”②“桓公好內,多內寵,如夫人(小老婆)者六人。”③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④齊桓越燕伐山戎,武靈王以區區趙服單于,秦繆用百里霸西戎,吳楚之君以諸侯役百越。

    馮衍:“昔周宣中興之主,齊桓霸強之君耳,猶有申伯、召虎、夷吾、吉甫攘其蝥賊,安其疆宇。”[8]

    馬融:“齊桓公,伐楚以公義,責苞茅之貢不入,問昭王南征不還,是正而不譎也。”

    班固:“齊桓南服強楚,使貢周室,北伐山戎,為燕開路,存亡繼絕,功為伯首,所謂善戰不敗者也。”[9]

    曹操《短歌行》:“齊桓之功,為霸之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車。正而不譎,其德傳稱。孔子所嘆,並稱夷吾,民受其恩。賜與廟胙,命無下拜。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諸葛亮:若齊桓南服強楚,北服山戎,可謂善戰者不敗。

    劉勰:“昔黃帝神靈,克膺鴻瑞,勒功喬嶽,鑄鼎荊山。大舜巡嶽,顯乎《虞典》。成康封禪,聞之《樂緯》。及齊桓之霸,爰窺王跡,夷吾譎諫,拒以怪物。固知玉牒金鏤,專在帝皇也。然則西鶼東鰈,南茅北黍,空談非徵,勳德而已。是以史遷八書,明述封禪者,固禋祀之殊禮,銘號之秘祝,祀天之壯觀矣。”

    李靖:“及周衰,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此諸侯奉行天子之事也。”

    司馬貞:“小白致霸,九合諸侯。及溺內寵,釁鐘蟲流。”

    李筌:“齊桓南服強楚,使貢周室;北伐山戎,為燕開路,所謂善戰者不敗也。”

    朱熹:“譎,古穴反。晉文公,名重耳。齊桓公,名小白。譎,詭也。二公皆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雖其以力假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義執言,不由詭道,猶為彼善於此。文公則伐衛以致楚,而陰謀以取勝,其譎甚矣。二君他事亦多類此,故夫子言此以發其隱。”[10]

    顧頡剛:“為了周平王的微弱,鄭莊公的強暴,使得中原諸國化作一盤散沙,而楚人的勢力這般強盛,戎狄的馳騁又這等自由,夏、商、周以來積累了千餘年的文化真動搖了。齊桓公處於如此艱危的時局,靠著自己的國力和一班好輔佐,創造出‘霸’的新政治來,維持諸夏的組織和文化,使得各華人民在這均勢小康的機構之下慢慢作內部的發育,擴充智慧,融合情感,整齊國紀,畫一民志,所以霸政行了百餘年,文化的進步真是快極了,戰國時代燦爛的建設便是孕育在那時的。這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該注意的人物!……可憐桓公一死,中原諸國依然是一盤散沙。……齊桓公的霸業已全部倒壞了。在這間不容髮的時候,黃河上游的惟一姬姓大國而且有大才乾的君主晉文公就接趴齊桓公而起,擔負了第二度尊王攘夷的責任。”

    毛澤東:“齊桓公九合諸侯,訂立五項條約,其中有水利一條,行不通。秦始皇統一中國,才行得通。”

    軼聞典故

    管仲拜相

    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管仲輔佐公子糾。為支援糾繼位,管仲曾射殺小白,小白詐死,提前回國繼位,成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小白做了國君,鮑叔牙舉薦管仲,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鮑叔牙勸道:“難得的是臣下忠於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豈射鉤可比呢?”在鮑叔牙的力薦下,齊桓公決定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管仲在齊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了齊國的霸業,而齊桓公也成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個霸主。

    老馬識途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燕國(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來討

    齊桓公

    救兵,說燕國被附近的一個部落山戎侵犯,打了敗仗。齊桓公就決定率領大軍去救燕國。齊國大軍到了燕國,山戎已經搶了一批百姓和財寶逃回去了。齊國和燕國的軍隊聯合起來,一直向北追去。沒想到他們被敵人引進了一個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樣,沒邊沒沿,怎麼也找不到原來的道兒。還是管仲想出一個主意來。他對齊桓公說:“馬也許能認得路,不如找幾匹當地的老馬,讓它們在頭裡走,也許能走出這個地方。”齊桓公叫人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領路。這幾匹老馬果然領著人馬出了迷谷。

    風馬牛不相及

    齊國征伐楚國,楚國派人對齊軍說:“你們在極北,我們在極南,真和放佚馬和牛,牝牡不能相誘相逐是一個道理,不料你們會來我們這裡,究竟為了什麼呢?”

    庭燎招士

    春秋時期天子和國王在接待外國使者或商討國家大事時,要在大庭中燃起火炬,叫“庭燎”,這是最高規格的接待禮儀。齊桓公因求賢若渴而“庭燎招士”,但一年過後,沒有一個賢士前來。這時,東野那裡有個地位低下的人求見,齊桓公很高興地登堂接見,他問來人有何才能,來人回答:“我會九九算術。”桓公譏笑說:“會九九算術也能算一技之長嗎?齊國這樣的人到處都是。”來人回答道:“大山不拒絕細小的石頭,所以才成了大山;大海不拒絕細小的溪流,所以才成為大海,九九算術不算什麼,但您如果對我以禮相待,還怕比我高明的人不來嗎?”桓公深感有理,便設庭燎之禮接待來人。果不其然,一個月後四面八方的賢士接踵而至。

  • 4 # 南宮外史

    齊桓公的“桓”是諡號,是一種美諡,是對齊桓公的讚譽。

    所謂諡,就是帝王、諸侯、卿大夫等死後,朝廷根據其生前事蹟及品德,給予一個評定性的稱號以示表彰或批評。所以,諡號有褒號,有貶號,有中性號之別。

    一般情況下,帝王、諸侯的諡號由大臣合議制定;卿大夫的諡號由帝王或諸侯賜予。

    中國的謚法,起源很早,在周初就開始形成了,據載周公始制定謚法。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號均自稱。自從周孝王之後,就開始正式施行諡法。

    春秋時期,孔子儒家認為諡法可以作為褒貶人物,挽救社會風氣的一種手段。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兒子議論父親,臣子議論君主“,大概認為這有失帝王威嚴,助長臣子的叛逆,所以,廢除了諡法。漢朝時又重新興起。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動盪,諡法逐漸向平民化發展。唐宋明時期,諡法發展到了極致。清朝廢除了謚法。

    據《逸周書謚法解》:”闢屠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

    就是說:開闢疆土使遠國歸服的諡號為“桓”,能慎重行事又勉勵民眾的諡號為“桓”,開闢疆土兼併方國的諡號為“桓”。

    在上述三項事蹟(也可稱為功德)中,能占上一項的,就可謚為”桓“。

    一、開疆闢土

    桓公在即位前,曾逃亡時經過附庸國譚國,譚國對待桓公不好,於是桓公二年(前684年)出兵滅掉了譚國 。

    齊桓公五年(前681年),齊桓公主持齊、宋、陳、蔡、邾五國國君在齊國的"北杏會盟",旨在平息宋國內亂。會盟前曾邀附庸國遂國國君入盟,遭到拒絕。"北杏會盟"結束後,齊桓公吞滅遂國 。

    二、使遠國歸服

    齊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討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師。燕莊公為表謝意,親自送齊桓公回國,不知不覺送到了齊國境內。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君無禮。"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給了燕國,並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時一樣給周朝納貢。

    這是驅逐戎狄,保護中原華夏民族不受侵犯,為燕國奪回被外族侵佔的土地,也屬於為兄弟之國開闢疆土的範疇;"尊王攘夷",勉勵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向周朝天子納貢,這也屬於使遠國歸服的範疇。

    齊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春,齊、宋、曹三國之君各率本國軍隊擊退狄人對邢國的入侵,齊桓公又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靠近齊國的夷儀(今聊城西南) 。不久,狄人又侵犯衛國,齊桓公又在楚丘幫助衛國築新城,使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 。

    齊桓公六年(前680),宋國背叛"北杏會盟"的盟約 ,齊桓公請示周天子後,會同周朝大夫單伯,以及齊、陳、蔡軍隊討伐宋國 。宋國請求歸順王室、與諸侯和好。

    第二年冬天,齊桓公與周天子代表單伯,約集衛、鄭、宋三國國君一起在鄄地會盟 ,諸侯國君共推齊桓公為盟主,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

    齊桓公還率軍到達楚國邊境,責備楚國不向周天子進貢,其後與楚國簽訂了盟約,阻止了楚國對中原的稱霸野心等。

    三、慎重行事,勉勵民眾

    桓公任用管仲實行改革,劃分和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實行合理的"相地而衰徵"的土地稅收政策;發展經濟,積財通貨,設"輕重九府",觀察年景豐歉,人民的需求,來收散糧食和物品;又規定國家鑄造錢幣,發展漁業、鹽業,鼓勵與境外的貿易,使得齊國經濟繁榮,民眾富足。

    綜上所述,謚齊君為”桓“,是恰如其分的,基本上概括了桓公的平生事蹟。

  • 5 # 煮酒聽史

    關於春秋五霸,其實歷來有多種說法。《史記索隱》中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而《荀子·王霸》中則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過無論是何種說法,有一個人肯定在列,那就是齊桓公。

    因此,齊桓公在位時期的功績是輝煌的,那麼其死後的諡號自然也是美諡。至於為什麼是桓這個諡號,且聽我細細道來。

    諡號的由來

    諡號,是人死後,後代根據其生前的功績作出的一種或褒或貶的評價,一般作用於王侯將相或者名人。而諡號制度的形成,一般認為是《逸周書·諡法解》中所提到的周公制諡。

    諡號一般有三種,即上諡,下諡和平諡。

    上諡,顧名思義,是對死者生前的讚揚,即美諡。比較典型的就是漢武帝的諡號孝武。西漢以孝治國,因此諡號都會帶著孝字。同時,漢武帝在位期間開拓西域,擊潰匈奴。武之諡號,應該是對其最好的詮釋。

    下諡,則是對死者生前的批判,典型的則是周幽王。周幽王寵信褒姒,任用佞臣,導致西周滅亡。幽之諡號,他“當之無愧”。

    平諡,大多表示對死者生前的同情。典型的就是楚懷王,楚懷王生前屢次為秦所騙,最後被囚禁咸陽,孤獨至死。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史記·楚世家》)。

    桓之諡號的意思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逸周書·諡法解》

    大概意思是說,開疆擴土並使遠方臣服地稱為桓,恪盡職守使百姓勤勞地稱為桓,開闢疆土併吞並方國的稱為桓。

    齊桓公的功績

    闢土服遠之桓:

    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命燕君復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如成康之時。諸侯聞之,皆從齊。——《史記·齊太公世家》

    齊桓公在位期間,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匈奴,南征楚國,恢復了周成王時期的秩序,平息了天下紛爭,使得周天子稱讚,諸侯臣服。

    克敬勤民之桓:

    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伸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史記·齊太公世家》

    齊桓公在位期間,不計前嫌,任用管仲,鮑叔等人,勵精圖治,使得國內能臣各司其職,百姓安居樂業,國力大增。

    闢土兼國之桓:

    齊侯之出也,過譚,譚不禮焉。及其入也,諸侯皆賀,譚又不至。冬,齊師滅譚,譚無禮也。——《左傳》

    齊桓公在位期間,不只是無謂的推行所謂的霸業,尊崇周成王時期的秩序。對於那些不聽從齊桓公或者對齊桓公不敬的國家,齊桓公還是會消滅的,譚遂兩國就是例子。

    結語

    桓是美諡還是惡諡,為何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是這個諡號?

    桓,在諡號中屬於美諡,而齊桓公之所以獲封這個諡號,皆與其生前經歷有關。可以看到,齊桓公生前所做的事,無論是尊王攘夷還是任用管鮑之,亦或是消滅小國,都與桓之諡號的意思完美貼合。因此,齊桓公的這個諡號是實至名歸的。

  • 6 # 白溪釣客

    【遺香分漢鼎,古墓表桓侯】

    桓:①古代立在宮闕、官署、驛站前的木柱,稱桓表,後稱華表。②桓桓,威武的樣子。

    桓應是表彰其功勳的美諡,如春秋五霸之齊桓公。今天說說張飛,張飛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說起張飛的諡號卻少有人知曉。張飛:益德,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隨先主起兵蕩平黃巾,征戰各地,後率一路軍入蜀,平定巴西郡領令鎮守閬中。關羽敗亡,張飛急於報仇鞭打部下,酒醉後被殺害。張飛死後,蜀漢朝廷為表其功故諡號“桓侯”。有閬中有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

    流沙河先生有聯贊曰:

    園謝紅桃,大哥玄德二哥羽;

    國留靑史,三分鼎勢八分書。

    清代名士沈壽榕亦留詩以贊:

    形勢控西北,江山扼閬州。

    遺香分漢鼎,古墓表桓侯。

    三國無雙士,孤城敵萬樓。

    風霜寒不落,老柏氣橫秋。

    一一【淸】沈壽榕《題桓侯墓》

    注:巴西郡,東漢末劉璋將巴郡一分為三,巴東郡(郡治今重慶奉節)、巴郡(郡治今重慶)、巴西郡(郡治今四川閬中)。張飛時為巴西太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拳超人手遊ssr超合金黑光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