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都說我們華夏上下五千年,那麼我們的文化是怎麼來的。是從何時開始有的。有人說,我們的文化是古人觀察宇宙之妙後,看懂了宇宙規律後,這才畫出了宇宙圖形。然後根據宇宙圖形簡化成關於宇宙之意的第一個字。這第一個字蘊含了宇宙萬物之法。然後根據這第一個字推演出些代表事物抽象的字。再然後,就把這些所能表達抽象的字串聯起來,這才有了經典。比如,《易經》、《道德經》、《陰符經》、《黃帝內經》等,你們認為呢?
12
回覆列表
  • 1 # 真空妙有無量壽

    宇宙本源,是一切地球文化文明的唯一源頭。現在看,東西方有文化差異,國與國之間有文化差異,這都是"流″的現象。

    古老文明之於東方,之於中國,之於漢文化,歷史時間跨度長,內涵博大精深。其於人類,祂是作用。其體即是宇宙人生之根因。時至今日,唯"儒丶釋丶道″三家是通源見體之正道。不管是"仁(人)"丶是"道"丶是"心″,都是聖人設計的一個本門"按紐″。撳得動這個開關,便能豁然開朗,明心見性,徹見本源,體用圓具,源流通顯。就把"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完全搞清楚了。

    百家即三家,多門本一門。從一門入,即可登堂入室。貪圖多門,只是門外痴漢,只好隨流泛濫,難有歸源之期。

    文化文明程度越高,離源頭越近,也就是依此路探索更容易開悟見性,迴歸自體。

    說句題外話,東方文化可坐而論道,可獨善其身。西方文明為身體力行,合夥群居之現象。華人的一盤散沙,是天性。

  • 2 # 阿奇100

    這個問題最簡單——伏羲。

    伏羲一畫開天,為我們人,在天地間找到了位置,回答了作為人的最基本問題,

    我們是誰——人。

    我們在哪裡——天地之間。

    我們從哪來——陰陽交合,由陰孕育而來到陽間。

    我們要到哪去——死後歸陰間,埋入地下。

    我們來是幹什麼的——努力做人,做人就是人,不做人就不是人。

    ——————

    先秦諸子

    均自認為傳承自伏羲,被尊稱為子,

    是因為他們稱得上是伏羲的後人。

    伏羲提倡一夫一妻制,

    杜絕並嚴懲——當時社會中存在的性濫交的弊端。

    遭到當時的網路水軍及公知們的圍攻,稱其違反人性。

    將其妖魔化為人首蛇身,雌雄同體。

    ——————

    我們是炎黃子孫,努力實踐了伏羲的人文思想,讓我們繁衍壯大至今。

  • 3 # 梵易1

    第一個把無字天書讀成有字天書,是伏羲,萬物類象,產生了伏羲易,華夏文化的源頭從此誕生了。

    上古時代,是神與人雜居的時代,神者是開悟之人,上古時代是以文施教化的時代,人獸之別,人獨自上路的時代開始。

    夏商周時代,是易更三代的時代,易進入人類的生活時代,是易更生活息息相關的時代。

    從無字天書到有字天書,從人獸之別到獨自上路,從認知到生活,每一步智慧都不斷提升,直至天地人相通。

    春秋諸子百家時代,是文化大爆炸時代,華夏的文化軸心形成了。文化軸心開始運轉化天下,直至如今。

  • 4 # 王貞才

    所謂文化源頭,就是說文化根源,發端。

    華夏民族的文化源頭的文明史五千年來從未間斷過,一直激勵著人民以文明的傳統文化為主導,去處理身邊乃至世界上一切事宜。

    上古以來,以人們看到的現象為基本,研究了事物的本質,追求真理,將人的宗旨,歸為獨一無二善。

    人們在一個自以為是太極圈中生活,看到天地,日月星辰。其一切現象不外乎陰陽二儀,而這太極又是由不分陰陽的混沌宇宙而生。

    自從發現陰陽這個定義以後,人們就知道了世間萬物百態都離不開陰陽。

    比如所看到的人類生息繁衍,也是男女陰陽對立的統一而形成的。所以又有了女媧煉石補天,伏羲推演八卦而成男女生育繁衍的代表。

    人們的生存不斷的和惡劣的自然現象做著生死鬥爭,一些雷電風寒,赤日炎炎,洪水氾濫。這時候又出現了聖人,英雄和一些神話,如黃泥造人,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人民一直嚮往太平安寧,然事與願違,天災人禍,接連不斷。所以知道了對上天無法力鬥抗衡,這時巫術邪法勃然而起。

    其中也不乏一些高明人士,在河洛區域(現在的西至潼關,華陽,東至滎陽,開封,南至汝穎,北至...)又出現了河圖,洛書。圖案看似簡單,天文地理,數學,人事...無不其中。

    接著伏羲氏又創造出了先天八卦,天文曆法進一步發展。

    人民在艱苦的歲月裡生活,又發現了”火”的很大用途,經過火燒的肉類,火制的果菜類,膾炙人口。於是燧人氏鑽木取火由此生生不熄。

    當時,人類受到各種野獸的傷害,諸多疾病肆虐,平均壽命據有關書籍介紹只有十三歲。

    神農氏出現了,發明了中草藥的廣泛應用,岐伯,黃帝進一步發展中醫藥及中醫治病無數種神秘莫測的方法。

    由於最高統治者的英明領導,人民安居樂業。可是,這時有一西方民族以蚩尤為首領東進暴亂,後以顓頊為首反叛勝利。人民視為英雄,推崇為皇。

    後世帝嚳,堯,舜盡皆繼承華夏傳統文化,治國有方,安民有序。

    一直到殷商時期,暴君紂王無道,驕奢淫逸。此時巫術現狀不能救人民於水火,災難勃然而至?

    文王被囚禁羑里,推演後天八卦。又重新開闢了華夏民族文化的先河,直至今天,直至永遠...

  • 5 # 藍本動漫

    無非就是『文字化合』成為聲音的『語言』,這才是所謂文化的唯一源頭活水吧?

    因而,只需要搞清楚什麼原始社會時候的開始,華夏文化的祖先們學會發明第一個文字,並陸陸續續把文字化合入聲音裡面,產生大量的語言運用到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中。

    試問一下如果沒有聲音語言的話,原始社會有沒有什麼文化的發展?

    簡單一點地說,如果沒有什麼語言聲音的話,基本上沒有什麼人文 社會的發展,這是相對來說的話,並沒有什麼絕對不發展的意思,不然原始社會停止了發展的話,那麼,人類又如何如何由猿人變成『智人』呢?

    如果非要講清楚華夏文化的源頭,可以這樣歸納推理地演繹一下:

    幾萬年之前→_→猿人+智人→_→一萬多年前→_→智人+臨界人→_→一萬年左右→_→臨界人+文字啟蒙→_→唯一可信是盤古→_→第一批幾個字→_→十、土、古、皿、舟、盤、盆等→_→盤古開天闢地→_→開啟原始智人的眼光→_→天象是唯一的參照物→_→它是文化靈感來源→_→日月星辰拿來比如地位→_→盤古兒孫分散→_→皿煮分開盆+開闢土地→_→萌萌學種糧食→_→然後盤古之龍子→_→九大龍子後裔競技→_→人文開啟文字入語→_→龍的時代語言單薄→_→幾十個字音意同行天下→_→九千多年前龍三子崇拜虎→_→以虎牙迷惑人性→_→此時有聲有色的世界→_→豁牙白小卷蛾知識語言→_→聲音大量發明出來了→_→通通應用到了『幹練部落』中→_→原始人不管好的壞的聲音→_→是非不分地出現在語言裡→_→無文化的語言天下混不混亂?→_→龍三子虎牙教化終於落臺→_→六七年前真正的『文化』語言啟蒙了→_→誰接過華夏文化的大旗→_→龍八子崇尚羊牧走上臺了→_→才認可的華夏文化的開始→_→一直都是在與『知識』語言鬥爭→_→為什麼要鬥爭到底呢?→_→只要知識而沒有文化可不可怕?→_→如此兩大語言交匯一起→_→到了周朝結束後→_→文化+知識的語言才慢慢『融合』→_→這就是所講的華夏文化大概幾點的來源也。

    需要思路非常的清晰和經得起任何的推敲,這個問題不可能有跳出此個範圍之內的解析到位。除非侷限於無法理解和不知歷史事實,換言之,後世的種種文化知識的語言乃顯然易見,僅僅差許許多多的虛擬的故事情境片段,去一一證明以上說法的證據變現而已。

  • 6 # Malo38

    中國的夏商周工程正在艱難的尋找華夏文明的源頭,對於龍山文化的華夏地位,學術界是承認的,紅山文化不可能與龍山文化相比,從生產力和軍事力來看,紅山文化比仰韶文化還落後,根本不可能戰勝龍山文化成為入主中原的黃帝部落,別提什麼紅山是遊牧族群,3000年前東北不存在遊牧文明,紅山文明依然是農業文明,落後的紅山文化不應該發出噪音來干擾華夏文明的溯源。

    但是對於龍山文化的源頭問題,卻是爭論不休,最初人們認為龍山文化源於大汶口文化,但是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據表明龍山文化是從西向東傳播的,大汶口文化不可能是華夏源頭,那麼仰韶文化是嗎,仰韶文化紅陶到龍山文化黑陶的突變,也無法用常理解釋,仰韶文化在末期還不如大汶口文化強大,更談不上華夏源頭。

    真正的華夏源頭就是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源自屈家嶺文化,屈家嶺文化陶輪發現的太極八卦圖,正是伏羲部落的明證。

    龍山文化的源頭的爭論不休,才是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無法順利完成的癥結所在。

    目前很多學者認同仰韶文化發展出龍山文化,理由竟然是廟底溝二期文化發現了類龍山文化黑陶,其實廟底溝二期文化本質上是屈家嶺文化征服仰韶文化的產物,其與後來的河南龍山文化還有著巨大的區別,這叫人如何能服?

    基於此不服,山東學者提出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理由竟然是淮夷地區的尉遲寺文化,因為這裡的大汶口文化也在晚期發現了類龍山黑陶,但是很不幸,進一步的考古發現,尉遲寺文化竟然又是屈家嶺文化北進的傑作,其黑陶器物很多就是屈家嶺文化的東西,墓葬形式迥異於大汶口文化,其紅燒土排房建築、甕棺葬、甑、斜腹杯、陶紡輪都是屈家嶺文化導致的結果,而且考古發現,尉遲寺文化中具有甕棺葬的墓一般比較富裕,而富裕的墓一般都有若干黑陶出土,平民則只有紅陶,而甕棺葬使用的大口尊則是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獨有的器物,是高規格墓葬的表示。

    所以山東學者有理由不服河南學者,因為兩者半斤八兩,都不是正朔。

    但是龍山文化從西向東傳播是正確的,但是廟底溝文化和尉遲寺文化都不是龍山文化的源頭,因為這兩者都是屈家嶺文化征服的結果,不是正朔,龍山文化的正朔和石家河文化有關。

    石家河文化(4600-4000年)分六大型別:

    1、鄂西北、豫西南的青龍泉型別(以前被稱為湖北龍山文化)

    2、鄂北、鄂東北的西花園型別(以前被稱為湖北龍山文化)

    3、鄂中、鄂東的石家河型別(以天門石家河為典型,因發現早,遂以其定名)

    4、鄂西南的季家湖型別

    5、鄂東南的堯家林型別

    6、湘北的劃城崗型別(被稱為湖南龍山文化)

    石家河文化雖然從屈家嶺文化發展而來,但是更加先進,屈家嶺文化的黑陶,在石家河時期發展為灰陶,而龍山文化也是灰陶為主。

    鄂西北、豫西南的石家河文化青龍泉型別,事實上就是河南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的代表—煤山文化(或叫王灣文化)就是石家河文化青龍泉型別發展而來,近幾年,河南一些考古論文中已經不把當地新發現的文化叫龍山文化,就叫石家河文化。

    而鄂北、鄂東北的石家河文化西花園型別和青龍泉文化也是大同小異的,但是又多包含了一些山東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如玉璋、獸形佩等等,西花園型別文化在青龍泉文化的擠壓下,向東發展,從湖北進入安徽北部,順著前輩屈家嶺文化的路線,踏進了淮夷走廊。

    什麼是淮夷走廊?這是一條新石器文化通道,從湖北的江漢平原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山東西南部

    大汶口文化曾經沿著此通道南下,而屈家嶺文化曾經沿著此通道北上,但真正打通這個通道的,是石家河文化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它面對新興的新石器文化已經全面落後,雖然還可以欺負欺負仰韶文化。

    在安徽北部,大汶口文化已經淪陷給了屈家嶺文化,在江蘇北部甚至魯南部分地區,大汶口文化已經淪陷給了良渚文化

    石家河文化西花園型別沿著淮夷走廊進入安徽北部征服當地淮夷(大汶口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融合產物)後,繼續東進,又進入江蘇北部,在這裡,石家河文化遭遇了良渚文化強大的抵抗,一度失敗,在獲得青龍泉文化的支援下,終於打敗了江蘇北部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一旦與良渚文化融合,必然產生新的文化產物,這就是山東龍山文化。

    河南龍山文化因為少了良渚文化的因素,其實區別很大,不該叫龍山文化,應該叫石家河文化。

    至於陝西龍山文化,那是廟底溝二期文化和齊家文化的融合,主要成分是齊家文化,叫龍山文化更是胡扯、不合理。

    石家河文化從淮夷走廊的起點走到蘇北,下一步就是山東西南部的淮夷走廊終點了——那裡就是泰山腳下,讀者也許突然醒悟,這裡不就是蚩尤的老家嗎,不錯,淮夷走廊的終點就是歷史記載的蚩尤大本營。

    石家河文化一路東征,攻下了山東南部的蚩尤老巢,征服了大汶口文化,這正是黃帝戰東夷蚩尤的歷史寫照!

    而逐鹿之戰則是時空搞錯,應該幾百年後的龍山文化北征的故事了。

    石家河文化青龍泉型別可能是黃帝文化,西花園型別可能是炎帝文化,剛好也有炎帝在隨州的傳說和記載,而西花園文化東進安徽北部之後征服淮夷,又和蘇北的良渚文化融合,在山東發展為山東龍山文化,所以炎帝和蚩尤在歷史記載中關係較近。

    而顓頊部落,應該源於青龍泉文化,但是和西花園文化關係也很密切。

    河南龍山文化北進山西,形成山西陶寺文化,這是青龍泉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系統的,但是河北一些地區的新石器考古,顯示也有西花園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系統的一些特點。

    顓頊部落,應該華夏王朝在北方的統治者,融合了河南龍山文化系統和山東龍山文化,但主流是青龍泉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系統,所以顓頊是黃帝后裔,而非炎帝后裔。

    而逐鹿之戰,正是4500-4400年之間,顓頊大帝在北方打的一個關鍵戰役,在河北摧毀了大汶口文化的殘部、河北磁山文化,還有紅山文化,兵鋒直抵遼西,催生夏家店下層文化,將華夏文化帶到北方。

    豫西南鄂西北的青龍泉文化為黃帝文化,有古史佐證:

    《史記·封禪書》:“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之陽”。而湖北荊山目前發現有不少的銅礦,有些銅礦似乎有史前開採的痕跡,更加印證了黃帝是源自屈家嶺文化的事實。

    鄂北的西花園文化為炎帝文化,也有古史佐證:

    研究炎帝文化的權威組織——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在編輯的《炎黃會典》一書中明確指出:湖北隨州是炎帝神農故里。

    《國語·魯語》說:“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說:“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

    烈山在隨州,便證明西花園文化為炎帝文化。

    所謂黃帝在陝西、炎帝在陝西的說法是不值一駁的,很簡單,4600前陝西只有半坡文化,這種文化極為落後,4300年前後,廟底溝二期文化從河南進入陝西關中,4200年前左右,齊家文化征服廟底溝二期文化形成陝西龍山文化,再看陝北,4300年前,擁有龍山文化特徵的石卯文化出現,但4000年前後,被剛剛進入遊牧文明的齊家文化摧毀。

    很顯然黃帝、炎帝不可能在陝西,否者,齊家文化就要是成為華夏族的祖先了。

    至於周人是什麼來源,現在的確考古資料很少,不過周人和齊家文化有很密切的聯絡是肯定的,如果簡單把周人和陝西當地的新石器晚期文化聯絡起來,很可能會出現周人是西戎的推斷,不過現在有一些論文,論述在商朝時期,“商文明”西進關中的事實,只有把周人和進入關中的“商文明”聯絡起來,才能維持周人的華夏屬性,這個“商文明”之所以打引號,是因為它可能不是屬於商族的直系,而是屬於被商人征服的顓頊後裔的一支。

    至於齊家文化為什麼如此強大,事實上國外有很多論文,論述了甘肅地區古突厥文化、吐火羅文化南下對齊家文化的影響,齊家文化是中國最早出現遊牧文明的文化,時間大約在4000-3800年前,不可否認,最初的遊牧文明是來自中亞和歐亞草原。

    源於齊家文化的遊牧文明,與周人的青銅文明結合,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才在大約3000年前推翻了強大的商文明。

    中國的東北,出現遊牧文明極晚,大約在3000年前,夏家店上層文化取代夏家店下層文化的時候出現,考古的結果顯示夏家店上層文化受到了西北遊牧族群的嚴重影響,完全不同於夏家店下層文化。

    說明在3000年前,一群遊牧族群從西向東一路狂掃,成為一種歷史趨勢,這種趨勢一方面使馬車戰爭成為中原文明的主要戰爭形勢,另一方面又徹底改變了東北文明的生活習慣,遊牧取代了農業。

    所謂黃帝在新鄭的說法,也缺乏根據,河南龍山文化是從南向北傳播的,最初的發源地是在豫西南和鄂西北,就是青龍泉文化。

    因此黃帝為青龍泉文化,炎帝為西花園文化才更為符合事實。

    隨州為漢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點,炎帝文化向東,就進入淮河上游,沿著淮河的流向,就進入淮夷走廊,河南東南部一些地區,比如信陽等,歷史上都是石家河西花園文化的分佈區。

    淮夷走廊的終點是山東西南部,尚書、國語、史記等多部古史記載,蚩尤生活在山東陽穀至泰安一帶,泰安在黃河以南,是淮夷走廊的終點,但是陽穀就在黃河以北對峙,說明蚩尤部落想憑藉黃河天險對抗龍山文化,但是龍山文化越過了黃河,摧毀了大汶口文化。

    進入山東以後,石家河—龍山文化的東征就變成北伐,溫柔的融合變成了殘酷的屠殺,直至進入河北、遼西。

    屈家嶺文化是寬容溫柔的文化,無論是屈家嶺文化北上征服豫西的仰韶文化,形成廟底溝二期文化,還是屈家嶺文化東進征服尉遲寺大汶口文化,都沒有出現血腥屠殺,原因可能是當時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社會階級才剛剛開始分化,而生產力的提高也允許容納更多的外來人口,所以我們僅僅看到墓葬有貧富,有社會地位的初級分化,但是沒有奴隸,沒有血腥屠殺

    但是當石家河文化北進的時候,就變得有些不同,開始出現對異族的血腥屠殺,這種現象在山東龍山文化中特別明顯,石家河文化在河南的人殉和屠殺不及山東的一個零頭。當石家河文化進入蘇北征服良渚文化時,我們看到的還基本是以融合為主,但是一進入山東,便變成了血腥屠殺,很多山東龍山文化的人殉坑都最少有幾百條人命,甚至上千條人命

    其原因主要是生產力的提高不及人口的快速擴張,財富和階級日益分化嚴重,族群的意識開始出現,奴隸制社會生產關係開始萌芽,排外意識增長。

    而龍山文化另一個屠殺嚴重的地方,就是河北,這與逐鹿之戰有關,4500-4400年間,河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幾乎遭受毀滅性的打擊,磁山文化幾乎完全消失。

    龍山文化的影響,深入到了遼西,我相信夏家店下層文化就是龍山文化征服紅山文化的產物,因為有太多相似的文化因素,夏家店下層文化比紅山文化高兩個檔次,不可能是紅山文化自己發展而來

    紅山文化是落後的文化,連仰韶文化都不如,比如河姆渡文化,在南方被仰韶文化欺負,但它卻是紅山文化的源頭之一。

    以前有人奇怪為什麼北亞的蒙古人髮飾怪異,好像不適合寒冷天氣,比如突厥人、愛斯基摩人、葉尼塞人、鄂倫春人、鄂溫克人都沒有那種奇怪的髮飾。

    其實這在考古中也可以加以說明,紅山文化中沒有發現蒙古人那種髮飾,其根源顯然不是北方苦寒之地,而是源自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玉人當中的髮飾,就有兩側結辮的髮飾,這在商考古中也發現過。

    要把大汶口文化和淮夷地區文化區別開來,比如安徽北部的尉遲寺文化應該屬於屈家嶺文化的一支主導,不要把尉遲寺文化的黑陶高柄杯當成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其次,不要把江蘇北部的新沂花廳文化當成大汶口文化,新沂花廳文化是良渚文化征服的結果,以良渚文化為主導,和大汶口文化關係並不大。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在新石器晚期,4000-5500年間,屈家嶺——石家河——龍山文化,是一家獨大,連續征服了南北各個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磁山文化、紅山文化,可謂風光一時,天下無敵。

    但是在4000年前左右,這個形勢突然有了改變,原因是各地開始出現青銅文明。

    而青銅文明,在中國有南北兩源,南源是石家河文化——二里頭文化——盤龍城文化,這是華夏正宗。

    北源是西方歐亞草原來的草原系青銅文明,主要代表是齊家文化、朱開溝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

    有外國學者論述齊家文化可能受到塞人、吐火羅等中亞文化的影響,齊家文化出現青銅文明大約在4000-3900年前,擁有青銅文明後齊家文化很快就摧毀了陝北龍山人群建立的石峁文化,齊家文化同時還出現了家馬的馴養,表明遊牧文明的出現,但當時的遊牧文明,力量還不強。

    4000年前以後,龍山文化在西北失守的厄運並沒有停止,在遼西、河北,龍山文化相繼退卻,夏家店下層文化開始反噬,關於夏家店下層文化的成因,我前面見過,它含有大量石家河—龍山文化因素,但是這僅限於石器、陶器、玉器,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青銅文化,並非源自量石家河—龍山文化,而是和齊家文化一樣,源自北方草原系青銅文明,它們之間有內在的聯絡和一致性,但是又有各自的地域特點。

    夏家店下層文化最開始應該石家河文化征服紅山文化的產物,屬於顓頊部落的一支,但是當它後來接受草原系青銅文明開始反咬石家河——龍山文化的時候,它就變成了危險的北狄。但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始終沒有發現家馬的馴養,沒有馬,你就沒有辦法遊牧,你總不能騎牛打仗吧,所以夏家店下層文化依然是農業文明為主,它對華夏的威脅遠不如齊家文化那麼大。

    但是總體來說,4000年前以後,石家河——龍山文化的形勢越來越嚴峻:

    在山西,陶寺文化在距今4000年前左右,面臨逐步失守的危險,而在山東,嶽石文化突然興起,該文化與夏家店下層文化有某種聯絡,而與龍山文化有很大的區別,山東龍山文化也面臨被嶽石文化全面取代的危險,嶽石文化可能就是東夷的來源。在河北,夏家店文化開始壓迫龍山文化,下七恆文化受到夏家店文化強烈影響,與二里頭文化發生對峙。

    西、北、東三面失守,華夏文明到了最最最危險的時刻,此時商文明終於破土而出,在蟄伏了幾百年之後,石家河——二里頭文化終於在長江之濱、江漢平原,開出了絢麗的青銅之花——盤龍城青銅文明,承擔了拯救華夏文明的偉大任務。

    盤龍城文化以其強大的青銅文明,開始了華夏族的猛烈反擊,在北面,首先在河南龍山文化的腹地——黃河南岸,建立了一系列的大邑為根據地,即二里頭文化、二里崗青銅文化、偃師商城、鄭州商城,以阻北狄南下,然後越過黃河攻佔晉南、晉中一代,擊退朱開溝文化一系的北狄文化。

    在東面,商族擊退嶽石文化,收復部分龍山文化失地,深入濟南大辛莊一代,建立商文明的據點。

    在西面,一支商文化攻入陝西關中,佔據扶風以東至西安一代,征服當地齊家文化,與鬼方等戎族毗鄰而居,在目前一些學者的論文中,認為該支商文化族群,可能發展為後來的周人。

    在東北面,商族融合了部分下七恆文化,擊退夏家店下層文化,建立藁城臺西商文化,並開始向遼西挺進。

    最後為了鞏固在黃河以北的所佔領土,商族遷都黃河以北的安陽,從地點上看,安陽可以兼顧南、北、東三面的蠻族進攻,更好地監視他們動向,在此設立基地,能及時獲取情報,並大大減少運輸等戰爭成本,有利於牢牢控制華北,這是從軍事、政治方面的雙重考慮結果。

    但是商族過於集中的政治體制,難以應付四面樹敵,最終顧此失彼,而3000年前左右,遊牧文明獲得極大的發展,其組織形式更加強大有力,生產力也獲得很大提高,而周人因為與羌族雜居,吸收了遊牧文明的戰力。

    可能在商人東征嶽石文化的時候,周人反戈一擊,偉大的商文明終於被摧毀了。

    很巧的是,大概同時也在3000-2800年前,一股遊牧民族征服了東北的夏家店下層文化,改變了當地的農業文明,使東北開始出現遊牧文明。

  • 7 # 歸藏易數硃紅兵5331

    看了很多先生的講解,都很詳盡和認真。我也說一下我的看法。

    華夏文化不是憑空出現的,也不是至高無上的。我們每個人都要接受當時的愚昧無知,也要佩服祖先前人克服萬難,繁衍生息的偉大狀舉。

    很多智人都能適應自然界,我們的祖先也不例外。但是群體安頓下來,不斷的改造,生活質量越來越高,人口就繁衍開來。人一多就有組織和協作。男性和女性誰來做這些工作,部落就是母系氏族或者是父系氏族。

    引用:現代的DNA,粗略的描繪出華人口遷徙的路徑。中土文明原來自南而來?漢人和藏人的關係居然比漢人和越人、漢人和苗人的關係更為接近?福建地區的居民大多數是北方漢人?這些問題的答案居然隱藏在一門嶄新的學科:分子人類學之中。 “這些歷史資訊隱藏在我們體內的DNA分子結構裡,至少到目前為止,歷史學家的不少推測被證明是錯誤的了。分子遺傳學在一次次地證明著這點。”李輝在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分子人類學,他熱衷收集中國及東南亞地區各個民族分支的DNA樣本,足跡遍及中國南部的城鎮與村落。

    其中一支沿著雲貴高原西側向北跋涉,他們最終在距今1萬年前的時候到達了河套地區,黃河中上游的盆地。“這裡應該是中華文明的真正起源地。”漢藏語系的祖先也被後人稱之為先羌,他們也就是漢族與藏族人的祖先。(引用結束)

    還有一支是從珠江向內地延伸。

    第三支隊伍沿著雲南向內延伸。

    第四支隊伍沿著海岸線向北。一直往前走。最後跨過白領海峽到了美洲。

    四隻隊伍走走停停,一邊安營紮寨一邊生兒育女。第一支隊伍從青藏高原沿著黃河往東。不是遊牧生活,是遊獵生活,獵取大型動物為生,體格強壯以男性為領導地位。他們在河套平原時群體開始龐大起來。這個群體的缺點是典型的遊獵性格,懶惰、殘忍、協作能力強。以後群體裡能喝酒的就和這些人有關。

    這群人住在遮風的半地下結構裡,冬季抱著狗取暖。可以用羊文化來統稱他們。

    第二支、第三支群體向北發展。從山洞裡容不下這麼多人,就要再解決住的問題。山洞不是一個豐富資源。

    他們不僅要面對跨越河流的困難,更要忍受環境對他們的折磨。蚊蟲和瘧疾等。他們既享受著大自然的豐厚回饋,也要忍受著大自然的摧殘。他們更勤勞。特別是作為領導群體的女性。解決了吃解決不了住的問題,是多災多難的一群人。人口繁衍較慢。他們發明了水稻也無法一路向前一邊壯大。直到後來。

    可以用洞文化來統稱他們。

    最富傳奇的第四支隊伍,真正的豐富了中華大地。他們繞過潮汕地區,很快進入了,臺灣海峽。在福建和臺灣安居樂業。後期這批在臺灣的人會藉助船隻來往於臺灣和大陸之間。他們在揚州往北的地方登陸(期待專家來驗證洋流的結果)這些人和遠在北方的華夏文化接觸更多,但是較近的良渚文化卻較少。

    商之前的貝幣大量來自臺灣。這是後話。

    從福建再往北。在現在的杭州灣留下了良渚文化的前人。

    再往北在山東半島的日照地區留下後來東夷集團的前人。

    再往北在遼寧半島留下來紅山文化的前人。再往北跨過白領海峽到達美洲。這群人可以叫船文化。

    四隻隊伍為了尋找更好的樂園,也是為養活更多的後代擴充套件自己的區域。從一萬年前到了5000年前。

    四隻隊伍前行的道路開始交叉。但是這四隻隊伍優劣差價很大。

    如果讓我們現代人去選擇安居之地,一定還是會選在日照地區。水產豐富,淡水資源豐富,內地大型野獸較少。天氣適合,這也是東夷群體人口數量最多,生活品質最高的地方。

    排在第二位的是在遼寧半島的船文化,冬天較冷,農作物較少,產量較低。女性抗凍的原因這群體是女性崇拜的群體。

    排在第三的是河套地區的羊文化。排在第四的是在杭州灣的船文化。排在第五位的是從南往北洞文化群體。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文化相同的被地理阻隔足夠原的時間,也隔閡開了。

    四隻隊伍的後人開始交流。唯一的方式就是搶奪。奪食物奪女人,甚至是奪孩子。

    奪誰的,誰富有就奪誰的。東夷向西發展和向南發展都被傷害較大。北面有黃河阻擋著遼寧半島的另外一隻船文化集團。

    富裕群體擴充套件地域較慢。富裕地區的區域一般較小。人口比較密集。

    東夷群體孩子生下來就要睡頭,讓後腦勺平一定,就是防止孩子丟失的。

    後來發展到要打掉牙齒做個記號的境地。

    後期遼寧半島的船文化群體跨過冬季結冰的黃河而來。但是他們物產較為豐富。和東夷地區的是一種船文化群體,矛盾較少。但是這裡糧食豐富造出來的酒成為最大的吸引力。

    甚至整個群體為了酒逐漸的從遼寧內蒙搬到了靠近山東半島的地方。

    女人是不同群體最好的交流橋樑。東夷的女性慢慢的融合起來。東夷的夷和姨是有關係的。

    這個時候,四隻群體在山東半島西部。共同生活。給華夏文明奠定了基礎。

    華夏文化即將產生。

  • 8 # 心智玩家

    華夏的文化的源頭是:“源頭甲骨文”,理由:

    “源頭甲骨文”並不是安陽出土的甲骨文,而是“安陽出土的甲骨文”的源頭,如果按照華人的“倉頡造字”傳說,那麼,“源頭甲骨文”就是指最早由倉頡所造的字。

    我們現在是用後世漢字的字義去倒推安陽甲骨文的字義,所以,安陽甲骨文的字義,我們基本上還是能認識的。

    但是,“源頭甲骨文”並不是為了承載當時華人的語言而創造的文字,而是為了向後世傳遞“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以及“心智系統轉換”方法的特種圖示。

    現代文明所認識的“完整的世界”是由牛頓經典力學所描繪的“單一結構世界”,而在“源頭甲骨文”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先祖——黃帝、倉頡所認識到的“完整的世界”是“重疊結構世界”。

    什麼是“重疊結構世界”呢?

    “完整的世界”由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真實世界重疊而成。

    其中,一個真實世界,人的感官是能感覺到的,這個真實世界我們稱之為:顯性世界。

    其中,另一個真實世界,人的感官無法感覺到,這個真實世界我們稱之為:隱性世界。

    隱性世界是“重疊結構世界”的主體,也就是說,在顯性世界中的所有一切,主體都存在於隱性世界中,在顯性世界中所發生的一切,原因、動機、動力也都存在於隱性世界中。

    上圖,左邊的甲骨文“天”字與右邊的甲骨文“二”字,都表示“重疊結構世界”的意思。

    華夏文化的實質:心智系統轉換

    華夏原生文化的道家、儒家文化的本質都是:

    既然“完整的世界”是“重疊結構世界”,那麼,處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完整的人”自然也是重疊結構的,請看下圖:

    上圖,左邊第一個甲骨文“人”字表示“完整的人”的外面一層人體——顯性人體。

    上圖,左邊第三個甲骨文“身”字表示“完整的人”的中間一層人體——隱性人體。

    這兩個人體是重疊結構人體,中間的甲骨文“水”字,表示顯性人體與隱性人體的區隔。

    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完整的人”,要比“重疊結構世界”更為複雜,“真正的我們”既不是顯性人體,也不是隱性人體,而是被承載在隱性人體中的生命。

    上圖,右邊的金文“怠”字中心的“厶”字就表示“真正的我們”。

    也就是說“完整的人”包含了三層人體、三層意識以及一個“感知的主體”,在此基礎上,構成了兩套心智系統。

    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實質上,都是在教人練習“心智系統轉換”,即使後來從印度傳入華夏的佛教,講的也是“心智系統轉換”。

    大家看上圖的結構,與佛教的“三生四智”、“唯識論”是不是很相似?

  • 9 # 貝裡士

    華夏文明的源頭,埃及文明...四大文明以及未列名的所有文明的源頭,都在後腦勺特別凸出的人,他們的DNA經過Brien Foerster反覆鑑定,他們是外星人。在全世界範圍都有他們的遺骸,雖然很少,可是他們又憑空從地球消失了!

    Brien Foerster專門研究印加巨石文明與後腦勺延長型人的關係,繼而研究埃及文明的法老們都是後腦勺凸出的,也牽扯到金字塔的巨石。從此,他在全世界發現許多無法解釋的巨石文明,也都和後腦勺凸出者有關聯。

    唯獨,華夏文明,他毫無接觸,可能不懂中文,無從下手。

    從他的研究知道,該外星人帶著人類來地球,而且長相和人類毫無二致,唯獨後腦勺凸出延長到人類的倍數以上,若頭髮留長或帶帽子,基本上,分不出來,以為來自其他附近地區。

    他們在巨石文化圈,可看出他們擅於反重力原理,可能飛行器,可能瞬間轉移,到世界各地,根本不是問題。

    他們帶華人來地球,到中國的活動可能注重各種學說,所以諸子百家的領頭人,可能都是後腦勺凸出者,李白,杜甫等一些特殊文學才能的,都可能是他們扮演的。因為,他們的腦容量似乎太大了!可能個個是天才,要精通哪行,很快精通。他們教人類的任務完成了!他們集體瞬間轉移,穿越時空回母星了?

  • 10 # 易境2

    華夏文化的源頭是什麼?

    所謂的文化,本人認為就是時空運動的事物以影象和文字的形式融化在人類的意識印象之中的表現方式。人類的意識首先產生的是原始的直覺印象生成的形象思維。而在人類形象思維中首先產生的影象或文字印象的客觀存在,我們則認為它就是華夏乃至人類文化的源頭!

    那麼,在人類原始形象思維中首先產生的影象文字客觀存在的印象究竟是什麼?眾所周知,歷史證明此象應該就是有據可查的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河圖,洛書!

    河圖洛書可以稱之為“無字天書”。它以點粒子分佈的形式,把宇宙深空能量輻射的結構分佈狀態完整的呈現在人類的眼簾中,印在腦海中。抽象為數曰象數,象數就是它無聲的語言,把宇宙能量運動軌跡悄無聲息的告訴了人類。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於是,伏羲畫卦,眾經之首的《易經》則橫空出世了,它繼承了河圖洛書“象數”的表現方法,把蘊藏在河圖洛書中的無限天機,用8∧2=64卦的方式,以卦爻圖象的形式,含蓄的呈現給中華民族的子孫,宇宙運動的奧秘盡在不言中,是故,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流自此始,奔騰不息,綿延不絕的流淌了數千年,而更加源遠流長的賓士向未來!

    源自於人類形象思維的河圖洛書→《易經》,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根,更是世界文化之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樹何時施餅肥?作用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