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鑑鏡
-
2 # 青青愛歷史
第一,任何一個稍有愛國情懷的人,都絕不可能容忍清朝簽下的那些不平等條約,這是最主要的。自1840年到1912年的72年間,清政府簽訂的各類不平等條約累計1175件,也就是平均一年要簽訂16件不平等條約。這些不平等條約給華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其中一些不平等條約的惡劣影響甚至遺禍至今。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的主要原因不是實力不濟,而是蓄意賣國。滿洲統治集團對中國有一種令人髮指的殖民者心理(滿洲統治者曾經洋洋得意地把“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這種魔鬼哲學當做一種光榮大肆宣揚),為了維繫其反動透頂的邪惡統治而絕不惜和帝國主義勾結鎮壓華人民、絕不惜大量出賣華人民的一切利益、絕不惜把整個中國和她的主體民族推入無底深淵永世不得翻身。
第二,滿洲文化的外表不堪入目。金錢鼠尾、旗裝馬褂是醜陋和畸形的,任何一個審美觀正常的人,都不可能不對這些不堪入目的文化產生反感。
西方列強當時的各種操作不是在搞死滿清,而是在給它續命。
西方列強需要的是一個對外懦弱對內殘暴的政府,可以幫助他們從華人民身上吸血。這樣,西方列強可以一邊大肆敲骨吸髓,一邊站在道德高地上灑幾滴鱷魚淚,搏一個人道主義的好名聲。
而滿清政府就是這樣一個完美的政府 —— 當然,僅僅是對西方列強來說。
所有的不平等條約雖然都涉及賠款,但是除了日本那種初來乍到的愣頭青,所有的條約都替清政府做好了支付方案。例如,英法美等國的銀行就經常向清政府放貸,用來支付賠款。甚至會向清政府放貸幫搖搖欲墜的滿清度過難關 —— 例如鎮壓太平天國,又比如支援左宗棠在新疆打俄華人。
所以,不是晚清頂著列強的不平等條約支撐到了 1912 年,而是列強透過不平等條約給這個極度落後、野蠻、殘忍、腐敗的政權續命到了 1912 年。
-
3 # 天空雖不曾留下痕跡
清王朝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主要有以下幾個:
“南京條約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簽訂的。這個條約簽訂得最莫名其妙,也開啟了大清朝亡國的大幕。 清王朝經過200年的繁衍變化,到道光皇帝后期,雖然已經腐化墮落、國力日衰,更跟不上世界發展的形勢,但畢竟家底還在,軍制也完整,如果一直重用主戰派將領,英軍怎麼能夠得逞? 開始的時候,英國海軍不是一路沿海北上都討不到一點便宜麼? 怎麼道光皇帝就這麼把持不住,禁不起折騰? 可嘆!! 如果道光皇帝知道他自己推倒的是一張多米諾骨牌,會不會懊悔?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皇帝逃到熱河......外國侵略者已經逐步摸清了清朝皇室的底牌,再加上國內太平軍、捻軍等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此時的清王朝國本已經動搖,外侵乘虛而入,已經無法阻擋。
中俄1858年“璦琿條約”、1860年“北京條約”。沙俄趁亂乘火打劫,清朝統治者焦頭爛額已經無暇在意邊疆土地,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隨手就丟給了沙俄,也算大方。
“中法新約” 1885年簽訂。 這是“南京條約”後第二個無厘頭的簽約。 明明打了勝仗卻要籤一個妥協的、屈辱的條約。如果說二十多年的洋務運動取得了重大成績,難道取得的成就還不足以支援簽下一個妥帖一點的條約?如果洋務運動就是一個鬧劇,那從上到下,有何臉面自稱“同光中興”??
以後的中日“馬關條約”、與八國聯軍簽訂的“辛丑條約”雖然屈辱10倍,但已經不足論了。什麼“量中華之物力皆與國之歡欣”,什麼“崽賣爺田心不疼”,什麼荒淫無道、禍國殃民,已經無藥可救的大清帝國唯一還能讓華人關注的一點就是,它是今天完蛋啊還是明天完蛋,還是後天??
-
4 # 貪戀長安韻
中國歷史上籤訂的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全部是在滿清政府執政期間簽訂的,條約簽訂數量之大,損失之大喪失國土之多,可謂是罄竹難書。
自公元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開始一直到1911年。在不到百年的時間裡,清政府共簽訂喪權辱國條約411條。
列舉清政府簽訂列的幾個最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1、1840年《南京條約》
2、1853年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條約》、
3、中俄《璦琿條約》
4、1860年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
5、1876年《中法新約》
6、1895年《馬關條約》
7、1901年《辛丑條約》
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1842年8月29日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簽訂後,美、法等列強先後強迫清政府簽訂《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獨立自主的國家地位開始喪失,並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國土損失最大的不平等條約
1858年5月28日,中俄簽訂不平等的《璦琿條約》;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1860年10月25日中法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1860年11月14日中俄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這一條約的簽訂,從此中國失去了東北地區對日本海的出海口!1861年中俄簽訂不平等條約《塔城界約》;1864年10月7日中俄簽訂不平等條約《勘分西北界約記》。
引狼入室的不平等條約
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訂的《馬關條約》,給近代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臺灣、澎湖列島等大片領土被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並且大大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賠款金額最大的不平等條約
1901年7月25日八國聯軍侵華後,清政府被迫與英、美、俄、法、德、日、意、澳、西、比、荷等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特別是允許各國駐軍,該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上述這些喪權辱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由此喪失了大片領土!巨大的經濟賠償,國庫空虛,民心動盪。
中俄《璦琿條約》中國喪失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中俄《北京條約》中國喪失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中俄《塔城界約》中國喪失43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國喪失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晚清時期被俄國掠奪近20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清朝的統治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阻礙了思想的進步,導致了中國的嚴重落後,從而遭受了列強的侵略,成為了恥辱。弱國無外交,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讓中華民族經歷了史上最為慘痛的損失。 -
5 # 愛好變成事業
關於清王朝那些不平等的條約,我所知道的有幾個,他基本上都是中國近代的屈辱史。
清廷和英國簽訂的條約有《南京條約》、《虎門條約》、這兩個不平等的條約是怎麼籤的呢?當時,英華人把鴉片大量的販賣到大清,造成中國的人們的身體不健康,病病怏怏,華人叫他們大煙鬼,有的人們為了吸食鴉片,買兒買女,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當時,清廷派林則徐虎門銷煙,銷燬了大量的鴉片。惹惱了英帝國,他們用堅船利炮打開了清王朝的大門,簽下了這兩個不平等的條約。
大清和美國簽訂的是《中美望廈條約》美華人想開啟我們的國門,開啟中國的通商口岸,進行貿易。由於中國是戰敗國,也賠償美國許多銀元。
中國和日本簽訂是《馬關條約》提起來好生氣,中日甲午海戰,小日本狼子野心,想吞併中國,犧牲了中國那麼多的海上健將,清政府又不給海軍增加經費。至使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廷做為戰敗國,自然少不了賠人家大洋。
八國聯軍簽訂了《辛丑條約》西方列強看見小日本倭寇都打贏了大清,他們也來分一杯羹,想瓜分中國,一個西太后願意掌權,卻沒有把國家治理好,李中堂頂著買國的臭名簽訂了好幾個不平等的條約,到了最後他都窩囊死了,還落下個買國賊的稱號。辛丑條約以後,人們更進入了水深火熱的地步,大清徹底的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以後,還有《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很多的不平等的條約。近代中國是屈辱史,民不聊生,國家快被瓜分,都快亡國了。一個國家這麼低下,這不是一兩個人的事,那是整個清政府的責任。
-
6 # 世界史圖鑑
1840年以後清政府完全落後於世界。在此後的70年時間裡 清政府與世界列強大大小小簽訂了數百個不平等條約。這些不平等條約除了要求清政府開放市場獲得特權之外,主要還是以現代的條約形式確定此後各國和殖民地之間的領土劃分,這一點是最直接的,也是最不可改變的。其他的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關稅權,如今都已經廢除,但是領土方面的問題,即便不願意承認不平條約,也已經是既成的事實,很多時候無法改變。清政府與列強所簽訂的數百個條約當中,具體而言有代表性的就是當時國家之間的戰爭相聯絡的那幾個條約。
第一個條約是南京條約,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宣佈開放五處通商口岸,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元。並使英國獲得入廣州城經商的特權,南京條約不單是這幾項 還簽訂了兩個附屬條約主要針對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關稅權利,而且緊隨著南京條約,清政府還與美國簽訂望廈條約與法國簽訂黃埔條約,初步奠定了列強在清政府內部的條約體系。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也沒有想到會獲得如此大的收益,當條約臨近期滿時要求清政府重新與自己簽訂更適合開放通商口岸的條約,遭到清政府的拒絕,隨即找了幾個由頭再一次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以後,英國和法國與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而此時的俄國早在之前就已經佔領北方的大量土地。在天津條約以後俄國也隨即與清政府簽訂條約。
黑龍江以北60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割讓出去,並且將烏蘇里江劃歸兩國共管。當然,這一條約清政府是不認可的,但是當北京條約簽訂以後清政府被迫就範。天津條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直接簽訂的條約,但是由於各方利益並不協調清政府不願承認,所以又重新簽訂北京條約。除了當時的主要幾個參戰國之外,西方的其他國家也與清政府簽訂相類似的條約。而俄國又以堪分西北界約記的條約形式,確定了巴爾客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劃歸俄國,第二次鴉片戰爭條約簽訂結束。隨即慈禧發動了政變,奪得中央政府的統治權力,隨即鎮壓太平天國也取得了初步的發展,也正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北京條約的圓滿簽訂使得清政府借師助剿的計劃得以實現。
此後從清政府又重新鞏固了自己在國內的統治權力,併發起洋務運動開始了近代化的歷程。直到20年後中法戰爭爆發,清政府國力已經不遜於世界列強。從中法戰爭的戰場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清政府確實是打贏了,但是由於內部矛盾重重,大臣與領導層相互顧忌,最終簽訂中法新約。越南成為法國的殖民地,同時法國要求清政府開放南方的諸多港口,並給了很多優惠貿易特權,同時國內的築路權也被法國獲得。中法戰爭清政府的這一失敗並沒有傷及什麼根本,與鴉片戰爭類似。國內的保守派也並不認為這場戰爭清政府多吃虧。但是十年之後的甲午海戰以及所簽訂的馬關條約確實是痛了清政府的領導層,馬關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2億兩白銀,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允許日本投資設廠。
而列強也看到日本獲利太多,德國法國俄國要求日本歸還遼東,並由清政府支付3000萬贖遼費。而其他各國也以片面最惠國待遇條約一體均沾的形式要求中國承認各方在國內的合法權益。馬關條約和甲午海戰這一級重拳,讓當時的光緒皇帝身為警醒和感慨,隨即開始了戊戌變法。與此同時清政府又與俄國簽訂中俄密約共同在東北防範日本的侵略。但實際上就是把自己的主權讓給俄國,換取俄國在日本進一步侵佔中方利益的時候,做出相應表示,但這根本沒有用,反而把自身權益白白讓給俄國。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光緒被慈禧軟禁,慈禧重新掌權並且想要廢掉光緒帝。
這遭到列國反對,對於列強而言,清朝的光緒皇帝相對較為開明,可以滿足開放市場,對資本主義列強經商條件可以滿足,而慈禧所代表的保守派則一直固步自封,大家害怕慈禧上臺以後,各國的通商利益無法保護,再加上雙方之間溝通不暢,最終導致八國聯軍簽訂了辛丑條約。列強在光緒皇帝復位方便做出讓步,清朝也做出相應讓步向各國賠款4.5億,以關稅鹽稅作擔保分39年還清本息總計9.8億兩,並且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但不允許華人居住。同時拆毀大沽炮臺至北京的所有軍事設施不許駐紮清政府的軍隊,而由列強衛隊進行駐紮。同時禁止民間和官方組織各項恐怖主義活動,對各國使館復仇,違者處死。同時還要向各國賠罪,將總理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 皇族親貴親自擔任外務大臣,協調對列強的交往事宜。
-
7 # 香茗史館
所謂不平等條約,主要是指有損國家主權的、在締約國間權利、義務分配不公的國際條約、協定,其顯著特點便是以武力威脅強迫對方締結條約。清末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曾與其他國家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不平等的。
關於清廷與列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主要有以下三十個,以時間為序,簡單介紹一下。
1、中英《廣州和約》。鴉片戰爭爆發後,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英國炮擊廣州,奕山派廣州知府餘保純向英軍求和,雙方於5月27日簽訂休戰協定,即《廣州合約》。條約規定:奕山等所率外省軍隊退出廣州城60裡以外; 7日內交出600萬銀元供英方使用; 款項付清後,英軍撤回虎門以外,並交還橫檔及江中所有其他各要塞; 賠償英國商館和西班牙帆船“米巴音奴”號的損失。然而,英國在得到鉅款之後,隨即撕毀合約,繼續擴大侵略戰爭。
△《南京條約》簽訂場景
2、中英《南京條約》。這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清廷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之後,與英國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8月29日簽訂。《南京條約》共十三款,其中包括割讓香港島;賠償英國鴉片煙價、商欠、軍費共二千一百萬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並允許英華人居住並設派領事;協定關稅,英商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中國海關無權自主;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等。
3、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由清朝代表耆英與英國璞鼎查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7月22日在虎門訂立,是《南京條約》附約《虎門條約》的一部分。該章程一共有15條,主要內容有(1)承認英國享有領事裁判權。(2)通商口岸准許停泊一般英國“官船”。(3)議定海關稅率相當於值百抽五。該章程標誌著清廷法權和自主稅勸的喪失。
△《虎門條約》簽訂場景
4、中英《虎門條約》。《南京條約》簽訂後,清廷與英國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7月達成海關稅則,22日英方在香港首先公佈了《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10月8日,清朝欽差大臣耆英、英國駐華全權公使璞鼎查各自代表兩國政府在廣東虎門簽訂《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又稱《虎門條約》。先前公佈的《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則作為《虎門條約》的附件,也正式成立。
5、中美《五口通商章程》。中英《南京條約》簽訂的訊息傳到美國後,美國也派特使來華,要求清廷給予美國與英國同等的通商條件。清廷派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耆英與美國特使顧盛談判,雙方最終於道光二十四年(1843年)7月3日簽訂《中美五口通商章程》與《海關稅則》,因簽約地點在澳門望夏村,故而也稱《望廈條約》。
5、中法《五口通商章程》。繼英美之後,法國也積極效仿,派公使拉萼尼到澳門,並開來8艘兵船。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10月1日期起,拉萼尼與清朝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耆英在澳門舉行會談。10月24日,耆英和拉萼尼分別代表中法兩國政府在廣州黃埔的一艘法國兵船“阿吉默特”號上籤訂了中法《五口貿易章程:海關稅則》,因條約在黃埔簽訂,因此也稱《黃埔條約》。
6、《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咸豐三年(1853年)9月,上海發生小刀會起義,外國商人感到《上海租地章程》已經不能適應其需求,於是要求對此進行修改。咸豐四年(1854年)7月8日,英國領事阿禮國、美國領事馬輝、法國領事愛棠正式宣佈經三國公使共同簽署的新土地章程,即《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一般稱作第二次《土地章程》。該章程直接由英法美三國公使草擬、透過,並在實施之後才移文通知上海道,根本沒有與清廷進行商議。
△《璦琿條約》簽訂場景
7、中俄《璦琿條約》。趁著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機會,沙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率領哥薩克軍隊直逼璦琿城下,迫使清廷與沙俄展開談判。黑龍江將軍奕山最終被迫妥協,於咸豐八年(1858年)5月28日與穆拉維約夫簽訂了《璦琿城和約》,又稱《璦琿條約》,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黑龍江、烏蘇里江只准中、俄兩國船隻航行。雖然當時清廷拒絕批准該條約,但在後來的《北京條約》中清廷被迫予以認可。
△《天津條約》簽訂場景
8、俄、美、英、法《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隨著清廷的戰敗,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先後強迫清廷在天津簽訂不平等條約。清廷派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9、《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該條約是《中英天津條約》的補充條款,咸豐八年(1858年)11月8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上海簽訂。
△《北京條約》簽訂場景
10、英、法、俄《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簽訂之後,英、法、美三國分別派遣駐華公使,率領艦隊來華換約,在拒絕了清廷在上海換約的安排後,強行突入大沽,結果被清軍擊敗。於是在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再度對清廷發動進攻,清朝再度戰敗。9月22日,咸豐帝逃往熱河,恭親王奕訢作為全權議和大臣與英、法談判,並於10月24日、25日先後與英法兩國簽訂《北京條約》。11月14日,沙俄也迫使清廷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
△《勘分西北界約記》割讓地區
11、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根據中俄《北京條約》的規定,自同治元年(1862年)8月起,清廷勘界大臣明誼與俄國全權代表巴布科夫、札哈羅夫等在塔爾巴哈臺開始勘分中俄西界的談判,俄方意圖迫使清廷承認“所有卡外盡作為應給該國之地”。在遭到清廷否決後,沙俄於同治二年(1863年)3月出動軍隊,侵入西部邊境,並趁同治三年(1864年)5月新疆回民反清起義之機,強佔伊犁西北的博羅胡吉爾卡倫,清廷被迫退讓。10月7日,清廷代表明誼等與巴布科夫、札哈羅夫在塔爾巴哈臺簽署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並在俄方繪製的分界地圖上簽字畫押,中國西北部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淖爾(今齋桑泊)南北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被沙俄割佔。
12、中日《北京專約》。同治十三年(1874年)5月,日本在美國的幫助下,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兵3000餘侵犯臺灣。10月31日,清廷與日本簽訂《北京專約》(又名《中日北京專條》、《臺灣事件專約》、《臺事北京專約》或《臺事專條》),條約規定清朝承認臺灣“生番”曾對日本國屬民等妄為加害,日軍出兵是“保民義舉”;賠償日本銀50萬兩;日軍撤出臺灣。
13、中英《煙臺條約》。光緒元年(1875年)1月,“馬嘉理事件”爆發,英國藉機擴大對清廷的侵略,並於同年3月向清廷提出包括賠款15萬兩在內的六條要求。在英國不斷以撤使、斷交及武力的威脅下,光緒二年(1876年)8月21日,清廷派李鴻章與威妥瑪在煙臺展開談判,並於9月13日簽訂了 《中英煙臺條約》。
14、中俄《伊犁條約》。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趁中亞浩罕汗國軍官阿古柏侵佔新疆並向東進犯之際,出兵佔領了伊犁地區。之後清廷以左宗棠為欽差大臣,收復了除伊犁地區以外的全部新疆領土,並於光緒四年(1878年)以崇厚為欽差大臣,前往沙俄就收復伊犁於沙俄談判,結果崇厚在沙俄的脅迫下,未經允許擅自簽訂了《交收伊犁條約》,結果清廷拒絕承認該條約。沙俄於是一面抗議,一面在西部邊疆和沿海地區集結軍隊。光緒六年(1880年)2月19日,清廷任命大理寺少卿、駐英法公使曾紀澤為出使俄國欽差大臣,與沙俄進行談判,雙方最終於次年簽訂《伊犁條約》及其子約,清廷雖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領土,但仍割讓了塔城東北和伊犁、喀什噶爾以西約7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15、《中法會議簡明條款》。光緒十年(1884)四月十二日,中法戰爭期間,法國代表福祿諾與李鴻章商談通商、撤兵等問題。四月十七日,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款》,共五款。主要內容為:清政府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法國不索賠款,不傷中國體面,中國同意在中越邊境開埠通商;宣告中國自北越撤兵,調回邊界。法國見清政府退讓,便繼續擴大對華侵略戰爭。
16、中日《天津會議專條》。光緒十年(1884年),北韓爆發“甲申政變”,中日雙方同時介入,併發生衝突,為了解決因衝突引起的遺留問題,中日雙方展開談判。光緒十一年(1885年)4月18日,清朝代表李鴻章與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天津簽訂《天津會議專條》,條約規定中日同時從北韓撤軍,由第三國教官訓練北韓軍隊,若北韓發生變亂或重大事件,兩國出兵時須互相知照。
17、《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法戰爭中,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的“鎮南關大捷”後,李鴻章等人主張“乘勝即收”,把鎮南關大捷當作尋求妥協的絕好機會,建議清政府立即與法國締結和約。於是,清廷命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特納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6月9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又稱《越南條款》、《李巴條約》),條約簽訂後,法國侵略勢力開始伸入雲南和廣西。
18、《中英煙臺條約續增條約》,簡稱《煙臺續約》。光緒十一年(1885年)六月七日,欽差大臣曾紀澤與英國外務大臣薩道義在倫敦簽訂,該條約共十條,主要是對鴉片貿易的細節進行完善規定。
19、中葡《北京條約》。光緒十三年(1887年)12月1日,清政府派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奕匡和工部左侍郎孫毓汶為代表,與葡萄牙代表羅沙在北京正式簽署《中葡北京條約》(也稱《中葡和好通商條約》),當中列明:“由中國堅準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國治理他處無異”,此為澳門被葡萄牙佔據的歷史轉折點。
20、《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光緒十四年(1888年)3月,英國以藏兵“出境”駐哲孟雄的隆吐山“阻塞商路”為由,發動侵藏戰爭進攻並佔領了隆吐山,進而侵佔納蕩、對邦。9月,清政府派駐藏幫辦大臣升泰與英國議和,談判停戰劃界,但因爭議較大而中斷。光緒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又派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英人赫德之弟赫政作升泰的翻譯和助手,與英印政府繼續談判,雙方最終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3月17日簽訂《中英會議藏印條約》。
21、中美《華工條約》。光緒二十年(1894年)二月十一日,美國國務卿葛禮山與清朝駐美公使楊儒在華盛頓簽訂《限禁來美華工保護寓美華人條約》,規定居美華工離美期限超過一年者,不得不再入美境;不準華人入美國籍;居美華工都須按照美國國會透過的苛待華工條例進行登記。
△《馬關條約》簽訂場景
22、中日《馬關條約》。清廷由於在甲午戰爭中戰敗,被迫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馬關簽訂《馬關條約》,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23、中日《遼南條約》。在《馬關條約》簽訂後,俄、德、法三國要求日本放棄對遼東半島的佔領,面對三國的威脅,日本採取了“對於俄、德、法三國雖全然讓步,但對中國一步不讓”的基本方針,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1月8日在北京與清廷簽訂《中日遼南條約》(也稱《交還奉天省南邊地方中日條約》),條約規定日本交還遼東半島;清政府償付日本庫平銀三千萬兩作為“酬報”;交款後三個月內日本從遼東撤兵。
△清朝派李鴻章訪問俄國,簽訂《中俄密約》
24、《中俄密約》。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二十二日,沙俄利用清廷在甲午戰敗的困境,藉口“共同防禦”日本,誘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鴻章與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財政大臣維特在莫斯科簽訂《中俄密約》(也稱《禦敵互相援助條約》、《防禦同盟條約》),為沙俄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和控制中國東北地區提供了各種方便,大大加強了沙俄在遠東爭奪霸權的地位。
25、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十一月十日,德國駐華公使海靖向大清總理衙門提出租借膠州灣五十年之要求,總理衙門予以婉拒。次年11月1日,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在山東鉅野(今菏澤市鉅野縣)被殺,德國趁機派軍艦於11月14日佔領膠州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3月6日,清廷派李鴻章、翁同龢在北京與德國駐中國公使海靖簽署中德膠澳租界條約,條約內容包括租借膠澳(青島)、修築膠濟鐵路及開發沿線礦藏,和山東省事務共三端十款。及後分別在1898年8月22日簽訂的膠澳租地合同,10月6日簽訂的膠澳潮平合同和膠澳邊界合同確定了德國佔領整個膠州灣的範圍。
26、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6月9日,清廷與英國在北京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專條的主要內容是:中國將1860年英國所奪佔的尖沙咀以外的九龍半島的其餘部分,即從深圳灣到大鵬灣的九龍半島的全部,租與英國99年;租期內租借地歸英國管轄。租借地陸地面積376平方英里,其中大陸286平方英里,島嶼90平方英里,較原英國控制香港行政區陸地面積擴大了約11倍,租借地水域較前擴大四五十倍。
27、《辛丑條約》。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在北京,八國聯軍侵華並攻入北京後,清廷派奕劻、李鴻章與英、美、俄、法、德、意、日、奧、比、西、荷十一國外交代表在北京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上失權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控制和掠奪,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標誌著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辛丑條約》簽訂場景
28、《中英續訂藏印條約》。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2月,第二次侵藏戰爭爆發,英軍於次年8月侵入拉薩,並強迫西藏地方部分官員於9月7日簽訂《拉薩條約》。然而該條約引起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特別是俄國的強烈不滿。英國也認為《拉薩條約》中的一些條款超出了“從大英帝國整體利益出發的政策”所容許的範圍,所以不得不與中國重開談判。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與清朝與英國在北京簽訂《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29、中日《滿州善後條約》。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9月5日,日俄簽訂《朴茨茅斯條約》,日俄戰爭結束,根據該條約,俄國自己在清廷享有的部分優待政策移交日本,而根據這些規定,日本於同年11月2日,任命外相小村壽太郎為全權大使前來北京,同清政府會談。清政府也任命慶親王奕劻、外務部尚書瞿鴻禨及直隸總督袁世凱為全權代表。雙方經過近五個星期的談判,於12月22日簽訂《滿州善後條約》(也稱《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
△阿巴該圖洲渚地圖
30、中俄《滿洲里界約》。由於俄羅斯人經常有非法越界侵佔清朝在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地區領土的事件,清政府為防止沙俄擴大侵略,於1909年由清朝外務部照會沙俄政府,提議雙方派員會勘邊界。1910年4月,沙俄同意清政府的建議。宣統二年(1910年)5月,清政府命黑龍江呼倫道宋小濂為勘界委員,與沙俄勘界委員儒達諾夫在滿洲里舉行會議,雖然宋小濂據理力爭,但清政府卻一味採取妥協退讓的態度,唯恐交涉破裂。宣統三年(1911年)5月,清國政府派黑龍江巡撫周樹模為會勘清俄邊界大臣,與俄方代表菩提羅夫在齊齊哈爾進行談判,並於12月20日被迫同俄方簽訂《滿洲里界約》。此時,辛亥革命已爆發,清朝覆滅在即,沙俄有鑑於此,遂照會中國外務部,以該界約“無須由兩國政府批准,政府視為完全了結”。
-
8 # 斷了絲連
清朝從乾隆後期開始實行嚴格的閉關鎖國,再加上國內政治因素,讓這個曾經的巨人一步步走向衰落,在這期間與列強簽訂了不少的不平等條約,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
中英《南京條約》1840-1842年期間發生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清王朝戰敗而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其後還附帶簽有虎門條約,其主要內容:1.割讓香港島給英國;2.開放通商口岸;3.賠款2100萬兩白銀;4.中英共同商議關稅等;南京條約作為中國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國家領土不再完整(香港因此流落上百年),大量白銀外流,也讓其它列強也想來分一杯羹。
英、法、俄《北京條約》1856年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在1858年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掠奪並焚燬了圓明園,1860年清政府與三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在賠款、割地、通商的基礎上,增加了招募華工出國(其實就人口買賣),《北京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中日《馬關條約》這是在1894-1895年期間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清王朝戰敗而簽訂的;這是發生在東方的兩個近鄰之間的戰爭,國門同是被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的,也同樣是向西方學習的,為何會走向不一樣的結局,這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地方,也包括此刻;條約主要內容:割地、賠款、通商、辦廠;此戰讓日本獲得了巨大的利益,讓日本因此戰的利益而快速的發展,也助長了其侵略的野心,直接支援了二戰中的日本,使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同時也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英、美、俄、法、德、意、日、奧、比、西、荷《辛丑條約》1900-1901年期間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為主中國近代史喪權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賠款最多的不平等條約,還失去了鐵路、軍事防禦、土地等權利,至此獨立國家權利損失殆盡,中國已經完全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
9 # 雲捲雲舒152754837
太多……總共有一千多個……
主要是鴉片戰爭:《南京條約》、《虎門條約》、《五口通商章程》、《望廈條約》、《黃埔條約》、《上海租地章程》
第二次鴉片戰爭:《璦琿條約》、《中俄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英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俄伊犁條約》、《煙臺條約》、
中法戰爭:《中法新約》、《中葡北京條約》
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遼南條約》
《中俄密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義和團運動期間:《辛丑條約》、《中英會議藏印條約》、《中英會議藏印條款》《中英續訂藏印條約》、《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
以上擇主要的提出……
那樣一個時代——
政治黑暗……統治腐朽……社會沒落……
百姓在災難深淵痛苦的掙扎……
-
10 # 莪有著屬於莪的
1. 中英 廣州和約 餘保純 六百七十萬兩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條約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萬兩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條約補充條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門條約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廈條約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黃埔條約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琿條約 奕山 六十萬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 天津條約 桂良,花沙納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條約 桂良,花沙納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條約 桂良,花沙納 26-6-1858;
11. 中法 天津條約 桂良,花沙納 27-6-1858;
回覆列表
清末中國已經落後於世界潮流,被列強打成“東亞病夫”,險些被瓜分。隨著清政府在軍事上的一再失利,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多如牛毛,對主要的、對中國傷害最深的幾個條約如下:
一、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訂了《南京條約》又與《望廈條約》、《黃埔條約》構成了中國不平等條約體系中最重要的奠基石。透過這三個不平等條約,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三個資本主義國家:美、英、法三國在中國取得了如下權利:
1. 取得自由對外貿易的通商權與片面最惠國待遇。
2. 取得協定關稅的權利。
3. 取得取得在華傳教、租地建房的權利。
4. 取得領事裁判權。
5. 取得部分中國領土的佔有權。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法兩國與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
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1858年5月28日(咸豐八年四月十六日)
《璦琿條約》,又稱《璦琿城和約》,,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黑龍江、烏蘇里江只准中、俄兩國船隻航行;當時清政府拒絕批准該條約。1860年訂立中俄《北京條約》時清政府始予認可。
《北京條約》,是1860年清朝政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在北京分別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委任欽差大臣奕訢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簽約地點在北京禮部衙門,今天安門廣場東南角。另外,1887年與葡萄牙籤定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亦稱《中葡北京條約》。
與沙俄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
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約四十四萬平方公里。
三、中日甲午戰爭後簽訂《馬關條約》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簽訂《辛丑條約》主要內容是:
1、清政府向各國共賠款4.5億兩,以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擔保,分39年還清,年息4釐,本息共9.8億兩;
2、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華人在界內居住;
拆除大沽炮臺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臺;在天津周圍20裡內不得駐紮中國軍隊,列強可以在北京駐紮防守使館的衛隊,並在京榆鐵路沿線包括山海關在內的12個要地駐紮軍隊;至少兩年內禁止中國進口軍火和製造軍火的材料;
3、永遠禁止華人成立或參加"與諸國仇敵"組織,違者處死;各省官吏必須保護外華人的安全,否則即行革職,永不敘用;懲辦贊助過義和團運動的"首禍諸臣",在外華人"遇害被虐"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試五年"。
4、對德、日“謝罪”。清政府分派親王、大臣赴德、日兩國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之處建立石牌坊。
5、中國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並指定皇族親貴擔任外務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