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仙人闆闆20344346

    古代將軍官職的名稱有:

    1、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2、司馬

    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3、大將軍

    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4、參軍

    “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5、都尉

    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6、撫軍

    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 2 # 不錯影片精選

    1、元帥

    元帥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兩種含義:一是官職名稱,二是軍銜稱號。“元帥”一詞源自上古德語中的“馬”和“僕人”。

    元帥用以表示最高軍銜,始於16世紀的法國軍隊。有的國家還將元帥區分為不同種類。一般分為陸軍元帥、海軍元帥和空軍元帥三種;前蘇聯在陸軍中又區分為炮兵元帥、裝甲兵元帥、工程兵元帥、通訊兵元帥等。

    2、將軍

    中國古代的將軍,既是高階武官的職位,也用於高階軍政官員的稱謂,又是軍政官員的名譽職銜,甚至作為爵號使用等等。

    3、大司馬

    大司馬是中國古代對中央政府中專司武職的最高長官的稱呼。類似於後世的“天下兵馬大元帥”,現代的“武裝部隊總司令”。

    4、都督

    都督是中國古代軍事長官的一種,興於三國,其後發展成為地方軍事長官,明以後成為中央軍事長官。民國初年各省也設有都督,兼管民政。

    5、千戶

    千戶,金朝始置,為世襲軍職。初專授予漢人降臣,後也用以稱女真軍事組織猛安,統領謀克,隸屬於萬戶。元代相沿,其軍制千戶設“千夫之長”,亦隸屬於萬戶。 宋的官制是中國歷史上最複雜、最混亂、最讓人難以琢磨的一套官制系統,難住了多少票英雄漢已不計其數。其軍官名目更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

    北宋開國,鑑於五代戰亂相尋、武將奪權、藩鎮割據蔚然成風。那時侯,節度使就是半個皇帝,弄好了稱帝,弄不好也能稱王,實在弄得太糟了被人兼併了那是你沒能耐。

    宋朝開國後,決策層就致力於結束這種混亂局面。於是,先透過一系列手段將節度使的權力化為烏有,再將禁軍裡有威望的大將派到地方當節度使。將地方精銳收歸中央,建立起一支強大精銳的禁軍,直接由皇帝統轄。地方只有老弱殘兵供官府差使,稱為廂軍。

    這麼一來,節度使成了空殼子,廂軍都是老弱病殘,地方上鬧不起來了。禁軍歸皇帝統轄,輪流駐防京師,將領也要輪換,“山轉水也轉”,京城也鬧不起來了。

    這些其實大家都知道,我還是說正題吧-----北宋軍官。

    由於複雜到了一定程度了,我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說,只好隨意說,說到哪算哪。

    這些從前的封疆大吏級的人物如今全是閒散人等,如果他沒有其他官銜職務的話,那他就是不幹事光拿錢的主了。而且很多都是遙領,即不到所在的地方赴任。

    如宋初崔彥進開始是果州團練使,果州在四川,而四川當時還不是宋朝的領土,因為他在禁軍中有職務,所以就在禁軍中工作。後來崔彥進官做大了,宋遼滿城之戰得勝後,他因功升任河陽三稱節度使,這個藩鎮在孟州。可他還有個實際職務“關南都部署”,任職地在河北高陽一帶,所以他實際是在那裡任職。

    刺史本來是一州之長官,但到了宋朝,知州才是真正的州行政長官,刺史也只是個標示資望軍功的虛銜。

    後來,節度使也不僅限於武官。宰相罷免之後一般給個節度使,如趙普兩次被罷免後的都被授以節度使。樞密使罷免後有時也給節度使,如吳廷祚罷樞密使,授雄武軍節度使。

    將宋朝藩鎮軍號大致列一下:

    鎮州成德軍、潞州昭義軍、雲州大同軍、晉州建雄軍、滄州橫海軍、定州義武軍、朔州振武軍、大名府天雄軍、滑州義成軍、鄆州天平軍、兗州泰寧軍、徐州武寧軍、曹州彰信軍、壽州忠正軍、廬州保信軍、陳州鎮安軍、杭州寧海軍、夏州定難軍、延州彰武軍、秦州雄武軍、邠州靜難軍、涇州彰化軍、華州鎮國軍、同州定國軍、河中府護國軍、陝州保義軍、鄧州武勝軍、許州忠武軍、夔州寧江軍、朗州武平軍、福州威武軍、桂州靜江軍、洪州鎮南軍、潭州武安軍、京兆府永興軍、青州鎮海軍、相州彰德軍、鄜州保大軍、耀州感德軍、鳳翔府鳳翔軍、府州永安軍、隨州崇信軍、金州昭化軍、應天府歸德軍、遂州武信軍、廣州清海軍、邕州建武軍、邢州安國軍、齊州興德軍、豐州天德軍、新州威塞軍、靈州朔方軍、江陵府荊南(無軍號)、襄州山南東道(同前)、興元府山南西道(同前)、孟州河陽三城(同前)、成都府劍南西川(同前)、太原府河東(同前)、揚州淮南(同前)

    一般被授以環衛官的有這麼幾種人:

    1、從藩鎮退下來的節度使,一般授以環衛大將軍、或上將軍。如武行德、楊廷璋等。

    2、被貶的將官。如曹彬,歧溝關敗後就去天平節度使銜,綬環衛官。

    3、統一戰爭俘虜來的小國國君。如湖南周保權,入宋後封為右千牛衛大將軍。

    4、駙馬、國舅一類的人。如王承衍,王審琦的長子,封左衛大將軍,又將公主下嫁與他,這也是杯酒釋兵權時承諾的婚約。

    ★禁軍三衙禁軍為北宋時期的正規軍隊,包括皇帝親兵。集中於京師,有捧日、天武、龍衛、神衛等號。也曾屯駐,駐泊、就糧於各地,是人數最多、素質最好、武備精良的軍種。分別由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步軍司三衙統屬。捧日等軍又以兵力情況分為廂、軍、指揮、都四級編制。後又特立糧禁兵,常戍地方。

    殿前、侍衛親軍馬軍、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侯,各營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指揮使、副指揮使。

    殿前、侍衛步軍、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是禁軍大將,品級從二品,俗稱分別為“殿帥”、“步帥”、“馬帥”。大家應該都知道高俅吧?他就是“檢校太尉兼殿前都指揮使”,被稱為“高太尉”或“高殿帥”。

    三衙武帥在平時分掌禁軍,但無權調遣。樞密院和三衙分掌“發兵之權”和“握兵之權”,互相牽制。

    宋初杯酒釋兵權就是針對這些禁軍高官而來,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人不但是禁軍大將、大藩節度、翊戴功臣,而且在禁軍中威望極高,這自然是一大隱患。

    三衙的副都指揮使和都虞侯一個是從四品,一個是正五品,為三衙長官的輔助。

    另外還有分支編制序列:

    各廂、各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

    各指揮的指揮使、副指揮使

    各都的都校

    皇城、客省、引進、四方館,東西上閣門使(從五)、副使(正六)、宣贊舍人、祉侯。皇城以下諸司使 皇城

    、洛苑、右騏驥、尚食、左騏驥、御廚、內藏庫軍器、左藏、儀鸞、南作坊、弓箭庫、北作坊、衣庫、莊宅、六宅、文思、東作坊、內苑、牛羊、如京、東綾錦香藥、崇儀、榷易、西京左、右藏、氈毯

    這類武官名目最濫,好象什麼東西加個“使”字就是官。什麼六宅使、尚食使……

    不過宋朝有很多大將甚至名將就是作這類官時揚名立萬的。如六宅使李繼隆,滿城一戰成名。崇儀使尹繼倫,徐河之戰殺敗了不可戰勝的耶律休哥,還給他手臂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傷疤,從而贏得“黑麵大王”這一綽號,遼兵聞之喪膽。

    驃騎大將軍(從一品)、輔國大將軍(正二)、鎮軍大將軍(從二)、冠軍大將軍(正三)、雲麾將軍(從三)、忠武將軍(正四品上階)、壯武將軍(正四下)、宣威將軍(從四上)、明威將軍(從四下)、定遠將軍(正五上)、寧遠將軍(正五下)、遊騎將軍(從五上)、遊擊將軍(從五下)、是昭武校尉(正六上)、昭武副尉(正六下)、振威校尉(從六上)、振武副尉(從六下)、致果校尉(正七上)、致果副尉(正七下)、翊麾校尉(從七上)、翊麾副尉(從七下)、宣節校尉(正八上)、宣節副尉(正八下)、禦侮校尉(從八上)、禦侮副尉(從八下)、仁勇校尉(正九上)、仁勇副尉(正九下)、陪戎校尉(從九上)、陪戎副尉(從九下)

    這些是標示品級的階官,無實際職掌。

    巡檢、都部署(都總管)、部署、鈐轄、經略安撫使。

    宋初,有“巡檢”之名,是邊防軍統帥。如郭進以名州防禦使(虛)充西山巡檢(實),牽制北漢勢力。不過這個“巡檢”,顧名思義,也並不是全權統帥,而只是掌握巡查邊防之責。

    後來,北方的遼兵成了重大隱患。宋朝在河北、山西(當時稱河東)的駐紮的禁軍激增,但是經常因為沒有統一的指揮而屢屢打敗仗。後來,宋太宗在河北、山西建立“行營”,置行營都部署統轄一個地域的駐軍,又以部署、兵馬鈐轄為分權達到一定的牽制作用。

    如潘美以忠武軍節度使(遙領)任三交駐泊都部署,楊業以代州刺史任三交駐泊部署。一個總權,一個分權。三交行營在太原之北,是整個河東地區軍隊的總司令部。都部署相當於軍區司令,部署相當於軍分割槽司令。

    又如傅潛任鎮、定、高陽關都部署(三個軍區的總司令!),張昭允任都鈐轄,有點軍區參謀長一類的性質。

    都部署在宋英宗即位後改為都總管,因為英宗諱“趙曙”,與部署的“署”同音,要避諱。

    仁宗時,西夏李元昊(趙元昊)攪得宋朝西北雞犬不寧。於是宋廷將陝西路(“路”是宋的行政單位,相當於省)分成鄜延、環慶、涇原、秦鳳四路(後增熙河、蘭會兩路),各設經略安撫司,分別置於延州、慶州、涇州、秦州,並以當地知州兼任經略安撫使。經略安撫司下面也有行營,設鄜延、環慶、涇原、秦鳳四路都部署、副都部署,受經略安撫使節制。不過,經略安撫使權力很大,自然不能讓武將來做,所以,四路經略全部是文臣,如范仲淹、韓琦、龐籍等。武將一般都做行營正副職,如葛懷敏為涇原副都部署。宋朝的地方大帥,全部用文臣來擔任,用武將為其副。

    而在配置軍區的同時,作戰組織與部隊建制隨之進行調整,由上至下為軍、將、部、隊四級。前述之將即屬於於其中第二級,其指揮稱將,地位相當於舊制的都監,所轄兵力在後方如東南地區約為三千人左右,一些重點或前線邊境地區如宋夏、宋遼邊境等地則可達六七千乃至萬餘人之間,相當於二十世紀的旅級乃至於師級單位。凡諸路將各置副一人,東南兵三千人以下唯置單將。將副都佩有調兵的虎符。另外,將以上等級指揮官有權舉護明習兵法的人(即使是布衣)充任本部參謀。

    在將之下,又置有部與隊兩級。部者,營也,每部編制視兵種不同,約在三至五百人之間。一般馬軍一營三百、步軍一營四至五百,其指揮為部將。

    部之下則為隊,轄五十人,指揮為隊將,隊以下每十人為一火,指揮為押隊使臣,但一般以隊為最基本的戰鬥編制。

    將以上的級別便稱為軍,長官為統制,所轄將領數隨地區不等。譬如全國九十二將中,涇原路有十一將,延路九將,環慶路八將,秦鳳路五將,熙河路九將,以上五路便有四十二將,總計三十餘萬人部屬於西北宋夏邊境軍區,為對西夏戰役的主力。

    嚴格說來,統制亦非正式官名,此職於舊制中稱都鈐轄,為路級常設統兵機構,一般而言,每路設一鈐轄司,長官為都鈐轄。于軍區內實施職能時即稱都鈐轄,於領兵出戰時則稱為統制。

    這是宋朝最高的軍事機構。樞密使(或知樞密院)、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簽署(書)樞密院事、樞密都承旨。這些都是文職。

    樞密院總掌全國軍務。樞密使,從一品,是執政官,地位僅次於宰相。宰相與樞密使分掌文武二柄,權位極重。

    樞密使、樞密副使這樣的高官一般來說是由文官來擔任的,不過也有武將。比較著名的有曹彬、王德用、狄青。

    另外展昭的官職是開封的捕快,後來是御前四品帶刀護衛 漢、三國時期

    太史令——職掌文史、星曆的官員

    大農丞——管領鹽鐵事務的官員

    中郎將——統領皇帝侍從的官員

    典屬國——掌管少數民族各部的事務的官員

    大長秋——皇后的近侍,用來宣達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宮中事務的官員

    武騎常侍——皇帝的侍從

    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軍事,官階略低於太守,秩比二千石

    騎郎將——統帥騎兵的將官,秩比千石

    驍騎都尉——禁衛軍將官

    未央衛尉——未央宮禁衛軍長官

    長樂衛尉——長樂宮禁衛軍長官

    前、後、左、右將軍——職位僅次於上卿

    輕車將軍——漢時雜號將軍之

    驃騎將軍——官位僅低於大將軍

    長史——大將軍的秘書

    建章監——監督建章宮羽林軍的長官

    騎都尉——羽林軍長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員,漢制,侍中是在原官職上特加的榮銜

    國相——相當於太守

    常侍——皇帝的侍從近臣,東漢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軍校尉——武官,統領皇帝宿衛兵的長官,漢靈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設定了西園八校尉,。典軍校尉是其中之

    御使中丞——漢代掌管宮廷藏書之處的官員

    蘭臺令史——在藏書之處典校圖籍,管理劾奏等文書檔案

    太守——專門治理一個郡,掌握生殺大權 官職: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南韓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 “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階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紮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宋朝的官制發生過三次變化,分別是政和以前武將官制(1116年前),政和官制(1116至1131)和紹興官制(1131以後),大體如下

    政和新官 政和之前舊官 官品 階次

    太尉 政和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為武階之首。 正二品 1

    通侍大夫 內客省使 正五品 2

    正侍大夫 延福宮使 正五品 3

    宣正大夫 履正大夫 正五品 4

    協忠大夫 並政和新置。 正五品 5

    中侍大夫 景福殿使 正五品 6

    中亮大夫 客省使 從五品 7

    中衛大夫 引進使 從五品 8

    翊衛大夫 從五品 9

    親衛大夫 從五品 10

    中缺

    拱衛大夫 並政和增置。 正六品 12

    左武大夫 東上合門使 正六品 13

    右武大夫 西上合門使 正六品 14

    正侍郎 正七品 15

    宣正郎 正七品 16

    履正郎 正七品 17

    協忠郎 正七品 18

    中侍郎 並政和增置。 正七品 19

    中亮郎 客省副使 正七品 20

    中衛郎 引進副使 正七品 21

    翊衛郎 正七品 22

    中缺

    拱衛郎 並政和增置。 從七品 24

    左武郎 東上合門副使 從七品 25

    右武郎 西上合門副使 從七品 26

    武功大夫 皇城使 從七品 27

    武德大夫 宮苑、左右騏驥、內藏庫使 從七品 28

    武顯大夫 左藏庫、東西作坊使 從七品 29

    武節大夫 莊宅、六宅、文思使 從七品 30

    武略大夫 內園、洛苑、如京、崇儀使 從七品 31

    武經大夫 西京左藏庫使 從七品 32

    武義大夫 西京作坊、東西染院 禮賓使 從七品 33

    武翼大夫 供備庫使 從七品 34

    武功郎 皇城副使 從七品 35

    武德郎 宮苑、左右騏驥、內藏庫副使 從七品 36

    武德郎 左藏庫、東西作坊副使 從七品 37

    武節郎 莊宅、六宅、文思副使 從七品 38

    武略郎 內園、洛苑、如京、崇儀副使 從七品 39

    武經郎 西京左藏庫副使 從七品 40

    武義郎 西京作坊、東西染院、禮賓副使。 從七品 41

    武郎翼 供備庫副使 從七品 42

    敦武郎 內殿承製 正八品 43

    修武郎 內殿崇班 正八品 44

    從義郎 東頭供奉官 從八品 45

    秉義郎 西頭供奉官 從八品 46

    忠訓郎 左侍禁 正九品 47

    忠翊郎 右侍禁 正九品 48

    成忠郎 左班殿直 正九品 49

    保義郎 右班殿直 正九品 50

    承節郎 三班奉職 從九品 51

    承信郎 三班借職 從九品 52

    下班祗應 殿侍 無品

    以上就是一直到南宋初年的武將官階情況,先比較品,同品官職就比較階次。看到這些東西,會有人會問,當一名武將,從階官來說,升到正五品之後,上面好像就是太尉啊?一下子從正五品到從二品?其實,在這個中間, 還有從四品的諸衛將軍,正四品的諸位大將軍,從三品的諸衛上將軍,正三品上護軍這些環衛官。此外,還有:

    節度使(從二品)、

    節度使留後又名承宣使(正四品)

    觀察使(正五品)、

    防禦使(從五品)、

    團練使(從五品)

    刺史(從五品)

    這些武將虛銜。而事實上,這些武將虛銜,作用比階官還大,很多武將官職大小的比較,都是透過這些虛銜來比較的,大家可以理解成階官的一種補充。

  • 3 # 52好光景

    古代將軍官職的名稱有:

    1、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2、司馬

    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3、大將軍

    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4、參軍

    “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5、都尉

    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6、撫軍

    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7、教頭

  • 4 # 棒槌襖襖

    樓主主要說的是唐代宋代武官官制,下面補充一點清朝武官的情況。

    清朝武官的品級總體來說是比較高的。但是清朝也繼承了前朝“重文輕武”的慣例,相同品級的武官往往要受文官的節制。

    1、大將軍。 清代大將軍不常設定,除非邊境有重大戰事,才派皇子為大將軍帶兵出征,節制各級武將。大將軍品級按皇子本身爵位品級而定。比如康熙末年青海羅卜藏丹津反叛,康熙就委任皇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領兵平叛。胤禵當時是貝勒爵位,所以他的這個撫遠大將軍就算正二品。

    2、駐防將軍。清朝在全國比較重要的城市設立駐防將軍。在邊疆地區的駐防將軍文武兼管,是這一地區的最高長官。比如伊犁將軍,管理新疆天山以南廣大區域;塔爾巴哈臺將軍,管理天山以北軍政事務;定邊左副將軍,管理外蒙軍政事務;吉林將軍,管理東北地區軍政事務。在內地城市的駐防將軍,主要是統領該地區駐防八旗兵,協助地方督撫鎮守地方。比如杭州將軍、廣州將軍、荊州將軍、成都將軍、西安將軍等。駐防將軍和各省總督品級都是正二品。

    3,提督。清朝在內地各省設定提督統領綠營兵馬,在沿海省份加設水師提督,統領水軍。提督為從二品,平時受各省總督巡撫節制,戰時受中央政府調遣。提督一職又稱“提臺”,大體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司令員,級別相當於現在的軍長。

    4、總兵。總兵主要駐紮在各州府,統帶所轄綠營兵,受總督巡撫提督的節制,為正三品,又稱“鎮臺”。大體相當於現在的各地市軍分割槽司令員,基本相當於現在的師長。

    總兵以下還有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千總、把總等武官,品級依次從正四品到正七品,都是統領綠營兵鎮守地方的各級軍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你的信仰職業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