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屠龍
-
2 # 大將軍威武K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時,納粹德國500萬大軍在5000架作戰飛機、4000多輛坦克掩護和引導下兵分三路殺入蘇聯境內,持續1418個晝夜、傷亡3000餘萬人的蘇德戰爭由此爆發。
戰爭初期,由於蘇聯在體制、戰略上的種種弊端,導致兵力兵器均不亞於德軍的多數蘇軍部隊一潰千里、成建制被合圍殲滅。筆者從以下幾點試著做出分析,供讀者參考斧正!
首先,蘇軍軍官團特別是中基層指揮員力量不足。由於30年代中後期的大清洗運動,蘇軍各級指揮體系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損失了大量優秀指揮員。蘇德戰爭前蘇軍在芬蘭和外蒙古作戰中空有絕對優勢的兵力火力,卻因為戰術思想落後,指揮不靈便付出了巨大代價。統帥部意識到這一點,開始重整軍官團,遺憾的是沒趕上蘇德戰爭爆發。而納粹德國的百萬大軍經過西線戰役洗禮,閃電戰運用的爐火純青,在廣袤的俄羅斯大地上風雲席捲、長驅直入。
其次,蘇聯對德國發動戰爭估計不足。
蘇聯領導人也很清楚蘇德兩國因為民族、意識形態極為尖銳的矛盾和當下的國際形勢等因素遲早會兵戎相見。但卻沒想到納粹德國敢於置西面強大的美英於不顧就直接發動對蘇戰爭,重蹈30年前兩線作戰的覆轍,因為這不符合蘇德雙方的共同利益。基於這一思路,極大的麻痺了蘇聯軍民。以至於開戰前半個月,在獲悉了德軍發動進攻的具體時間後,斯大林依然認為是國內外陰謀家挑撥離間的行為,居然下令總參謀部停止戰爭動員工作。前線部隊多數指揮員更是把德軍部隊開進集結甚至越境偵查當作日常行為而不管不顧。等到戰爭爆發前幾個小時,意識到情況不妙的斯大林才下令前線部隊做好準備,但是臨開戰前一個小時指令還沒有傳達到一線部隊的軍、師一級。處於蘇德邊境線最前沿的蘇軍要塞——佈列斯特,當6月22日凌晨4時遭到德軍炮擊時,睡夢中被驚醒的蘇軍戰士還以為是破壞分子炸了軍火庫。
再次,蘇聯對戰爭形勢判斷失誤,大批部隊慘遭圍殲。
蘇軍的戰略戰術思想奉行的是“攻勢主義”,設想的是進攻敵國領土的作戰而不是防守己方領土的作戰。因此,戰爭爆發當天下午,蘇軍統帥部在不知己不知彼的情況下向一線部隊下達了攻入敵方境內的命令。
而此時在邊境線的蘇軍已經在德軍的第一波打擊中眼冒金星,很多部隊在開進過程中遭到敵機轟炸,損失慘重,空軍1200架作戰飛機還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燬在機場上,指揮系統也多數被德軍特種兵切斷。而德軍部隊則有條不紊的穿越邊境線向蘇聯縱深推進!
在中部,蘇軍西方方面軍在接到反攻命令後,司令員巴甫洛夫大將指揮所屬3個集團軍向迎面殺來的德軍發起攻擊。不想德軍裝甲部隊從兩側迂迴,長驅150—200公里,直指其指揮部所在地明斯克。慌了神的巴甫洛夫急忙下令部隊後撤,由於通訊系統不暢,方面軍部隊行動極為混亂,在德軍空地協同打擊下損失慘重。即便如此,也沒能逃脫德軍的包圍,最後除指揮部及少數部隊突圍外,30萬大軍瞬間灰飛煙滅。德軍佔領明斯克又直搗斯摩稜斯克,倉促集結在這裡的蘇軍雖然有近百萬,也沒能擋住殺紅眼的德軍。持續抵抗兩個月後,蘇軍在付出近70萬人傷亡的代價後撤出斯摩稜斯克。
在南線,蘇軍西南方面軍強大的機械化部隊在燃料、火力不足的情況下為了執行反攻命令向德軍進攻。雖然以重大的代價曾一度擋住德軍攻勢,卻因為北面形勢惡化不得不撤退至基輔。由於西方方面軍一敗再敗,西南方面軍側翼暴露給了德軍。再加上斯大林嚴令堅守基輔,導致60—70萬人的蘇軍部隊慘遭圍殲!
在北線,蘇軍西北方面軍在德軍以絕對優勢兵力火力打擊下節節敗退,雖未遭受圍殲的命運卻在兩週內退卻了600公里,蘇聯第二大城市、布林什維克的搖籃——列寧格勒陷入危局。
從戰爭開始到9月底一共3個月的時間裡,蘇軍犧牲超過42萬人,負傷超過100萬人,失蹤、被俘達170萬人,損失的又多是戰前訓練好的幹部戰士,新組建的部隊雖然人數不少但素質則大不如前,這就導致蘇軍在隨後的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前夕都招致了一系列慘痛的大潰敗!
-
3 # 優己
在蘇德戰爭以前,不止是蘇聯,所有與德軍遭遇的部隊就沒有一個能夠保持得住貞操的。波蘭一個月滅亡,法國一個半月不到滅亡,都是幾百萬部隊被打得潰不成軍的。相比之下,蘇聯得益於廣袤的領土縱深,德國雖然擊敗擊潰了蘇聯軍隊,可是卻也給蘇聯後防部隊贏得了時間。
德國在當時戰鬥力強主要是有三個原因。一是人員戰鬥素養高!德華人是真正的戰鬥民族,日耳曼人天生就是戰士,這種尚武的傳統已經持續了兩三千年了。德華人從幼年開始便接受軍事訓練,使得德華人成軍速度非常快。比如,二戰爆發以前,德軍只有五十萬,到了波蘭戰爭事實,德軍的前鋒就有七十萬,而到法國戰役的時候,單進攻法國的德軍就有二百八十萬。
第二點,武器裝備好!德國是世界頭號工業強國,在軍工領域十分發達,各種先進武器都是在德國首先生產並投入戰場,即便有德國沒有的武器,那麼只要被用到德華人身上,德國科學家也可以馬上仿製,生產出類似或者剋制的武器。這個優勢就是德國的綜合國力強。
最後一點就是戰術配合得當!由於德國對新戰術的使用,閃電戰,這是一種多兵種配合的戰術,對武器對人員素質要求都很高。二戰中大家都知道閃電戰的威力但是卻沒有哪個國家可以仿學,足以說明問題!比如,蘇軍的無線電能力差,空地協同能力差,根本就配合不起來。
-
4 # 戰爭史
小的時候愛看《海外星雲》《世界文摘》這樣的期刊,有一次看到一篇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寫的文章《空前的血戰》,是個分兩期刊載的上下篇,講述的是二戰的蘇德戰爭,當時少年無知的我,對英華人這個“大驚小怪”的“井底之見”,還頗為不屑。多少年後,我深深地、深深地為蘇德戰爭——這場人類史上最空前絕後的生死決戰折服了!五體投地!
對於蘇德戰爭,讀者除了“殘酷血腥”的印象外,初期德國堪稱完美的“巴巴羅薩”突然進攻,也是世界軍迷讀者津津樂道的。許多人也由此深入探究德軍為什麼那樣成功?蘇軍為什麼那樣狼狽?
一直以來,人們最不解的就是,以蘇軍的軍力和體量,只需具備最基本的防禦部署,即便遭受突然襲擊,熬過開始混亂的幾天,應該也能很快反應過來,怎麼至於如此“土崩瓦解”一樣的幾乎一敗到底?
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蘇聯人根本沒有想防守,他們本來想的是像德華人那樣給德國這樣來一次突然進攻!
的確,冷戰結束後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蘇聯的確制定了一個堪比巴巴羅薩的“大雷雨計劃”。可惜,德華人動手比蘇聯人更早、更果決!
打過擊劍的朋友,有一種體會,擊劍中有一種幾乎無懈可擊的“趁隙”技巧,絕對可以做到讓敵人呆若木雞一樣,一動不動的被自己擊中!
這種趁襲技法絕不是隨便就能使出來的,它必須發生在,二者都全神貫注對峙著、都繃緊肌肉準備給對方突然一擊、但還沒有考慮好發動的時候,就在雙方都處於“千鈞一髮”之間呆滯對峙之際,如果誰能突然發動(非常不容易,靠的靈光閃念),那麼就會出現驚人的一幕,另一方竟然在呆若木雞的狀態下被擊中!的的確確,一動不動的被敵人精準的擊中!
如果你知道了這種狀態,就不難理解,蘇聯為什麼明明也準備進攻,卻為什麼如此“不備”。如果他滿腦子想到的是“防守”,那麼反倒德軍很快就會被防禦住!
這些參戰的德軍普通士兵也能感覺到,一位名叫狄科的德國老兵回憶道:“我根本不相信蘇聯人是無辜的背信棄義罪行的受害者,我們從在蘇聯看到的一切都是俄華人已經完全做好了進攻的準備。他們的部隊部署陣型、武器的配備都不是防禦型,而是徹頭徹尾的進攻性的。俄華人在臨近德國的西部各軍區一共部署了170個師,超過陸軍總數半數以上,這麼多的軍隊集結在邊境怎麼可能為了防禦?他們缺乏防禦的準備和部署,縱深非常薄弱,所以才會在突然打擊下潰不成軍。”
綜合蘇軍的整體佈署以及其外交情況來看,蘇聯的確是在盡一切努力來掩飾自己的進攻行為,只是被希特勒搶先一步。
從後來解密的資料看,蘇聯的“大雷雨計劃”實際上比“巴巴羅薩”計劃早許多,斯大林早在1939年就為此開始準備“先下手”了。但是由於德國在西線進展的實在太迅速,以至於蘇聯沒有能捕捉到德軍新的戰略企圖,斯大林像一個有些遲鈍的劍客,滿腦子想的是進攻,卻動作遲緩,結果被希特勒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的“趁隙”!
假如蘇聯的“大雷雨”計劃順利執行,那麼二戰將是另一個讓所有人難以想象的局面。不過有一點可以想象,對蘇聯本來就存在著戒備心理的英,美的立場可能大變,德國轉換陣營加入同盟國是可以預見的。如果“作風簡單粗暴”的蘇軍再犯下什麼戰爭罪行,那麼蘇聯被英法美德圍攻也未可知了……參考文章:蘇聯的大雷雨
-
5 # 前沿陣地
首先就是戰爭準備不足。當時蘇軍相信短期內德軍不會進攻蘇聯,但是恰恰出乎蘇軍意料,德軍在1941年夏發動了進攻,而此時的蘇軍完全沒有做好戰爭準備。比如防禦設施、應對措施等等,都沒有到位,這就導致蘇軍完全無法有效應對德軍的進攻,被打了措手不及。
戰術落後。此時的蘇軍中有很多戰術是嚴重落後於德軍的,直接導致蘇軍作戰效果極差。比如其坦克部隊是給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而不是集中使用,因此很難和德軍裝甲叢集對抗。蘇軍當時的轟炸機部隊和戰鬥機部隊並不歸一個總部指揮,直接導致戰鬥機盲目作戰,而轟炸機又在沒有護航的條件下攻擊德軍,損失很大。在蘇軍後來改進這些戰術後,有了很大的改觀。
指揮人員水平不佳。蘇軍當時剛剛經歷了大清洗,很多有經驗的軍官被消滅,大量沒有經驗的軍官擔任要職,不能在關鍵時候採取正確的作戰策略,直接導致了很多不必要的損失。不過在戰爭中後期,隨著經驗的提升,指揮上的錯誤已經大大下降了。
還有就是德軍太強了,德軍當時剛剛結束歐洲戰場的戰事,戰鬥力正處於頂峰,自然不是未經歷過大規模戰爭的蘇軍所能比擬的。
-
6 # 榮華之武器堂
蘇軍初期並不是整個戰場遭受巨大損失,而是整體敗退的基礎上又受到整個中央戰區部隊主力覆滅的極大影響,以致後來三個戰區的全線大潰敗。造成這一結果的關鍵點是蘇軍兵力部署錯誤。
1941年在明斯克地區被擊落的殲擊航空兵第160團的1架伊-153殲擊機
這種兵力部署上的錯誤首先表現在戰前部署上。蘇軍將邊境軍區部隊的47%部署於南方戰區,即蘇軍所認為的主戰區,而將53%的兵力部署於中央和北方這兩個次要戰區。換句話說,蘇軍的兵力部署是次要戰區總兵力多於主戰區,這種部署是很不合理的。顯然,蘇軍的目的是要三個戰區部隊可以同時反攻,同時獲勝,但卻因張得太大而分散了兵力,使得三個戰區的蘇軍都缺乏足夠的打擊力量。
蘇軍雖然戰前在南方戰區部署了80個師又3個旅的強大兵力,不過卻是分成前後兩批投入戰鬥。這種將部隊一批批投入戰鬥的做法使得南方戰區蘇軍在兵力上佔不到較大優勢,因而導致了該戰區蘇軍無力擋住和擊敗德軍的結果。在中央和北方戰區,蘇軍分別部署了44個師又4個旅和46個師又2個旅,兵力相差不大,裝甲兵力中央比北方多出1/3,總體而言無法顯示出次要戰區的主要防禦方向。
從蘇軍開戰前很久就從內地和遠東地區調兵的情況分析,蘇軍完全有時間將部署於邊境附近的第二梯隊調到邊境,同第一梯隊一起投入戰鬥。蘇軍只所以沒這樣做只能是其部署就是如此,而並非一些人說的第二梯隊來不及抵達邊境。蘇軍將部隊分成兩批部署的用意在於以第一梯隊抗擊德軍的進攻,待查明德軍突擊方向後,再投入第二梯隊以阻住德軍。這樣的部署在不清楚德軍突擊方向的情況下是正確的,遺憾的是蘇軍在第一和第二梯隊部署上問題多多。
Т-20“共青團員”履帶牽引車拖載1909-30型152毫米榴彈炮
根據最新的資料,6月22日,蘇軍在西部邊境地區共有170個師又2個獨立步兵旅以及12個空降旅,此外在這一區域還有內衛部隊的7個師2個旅11個團及49個邊防支隊。第一梯隊距離邊界50-100千米,部署有53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和2個獨立步兵旅。第二梯隊距離邊界50-100千米或更遠地區,部署13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24個坦克師和12個摩托化師。預備隊距離邊界100-400千米,有62個師,在西德維納和第聶伯河之間還部署了13個師,以供西南方面軍和統帥部預備隊使用,正在開進的還有內地軍區的10個師。
從蘇軍上述部署可以看出,第一梯隊沒有裝甲兵力量,所有裝甲兵力量都集中在第二梯隊,但距離邊境距離較遠。由於第一梯隊缺乏裝甲兵力量,無法擋住德軍的裝甲部隊進攻,而在第二梯隊的裝甲兵力兩由於距離邊境地區路程問題,導致反突擊基本也是逐次進入戰場。即便進入戰場的部隊也因為長途行軍,影響了戰鬥力的發揮。
蘇軍在兵力兵器的絕對數量上是佔有絕對優勢的,即使是每一個戰區的兵力兵器,甚至於投入戰鬥的每一批部隊。有些人可能覺得蘇軍兵力兵器數量確實具有無可非議的壓倒優勢,似乎分散兵力也無所謂。然而,實施遠非如此,它直接導致了蘇軍的優勢變劣勢,從宏觀的軍力雄厚變為區域性的軍力缺乏。
30年代訓練的蘇軍
連結-蘇軍開戰時主要部隊裝甲兵編制
坦克師轄2個坦克團,每個坦克團轄4個營,1營是重型坦克營,每營31輛KB坦克;2-3營中型坦克營,每營52輛T-34坦克;4營輕型坦克營,每營10輛T-26坦克和27輛T-26噴火坦克,每個團坦克173輛(含團部1輛)。全師共63輛KB坦克、210輛T-34坦克、22輛T-26坦克、54輛T-26噴火坦克、19輛БТ-7坦克和7輛БТ-7指揮坦克。
摩托化師轄1個坦克團,共有4個坦克營,每營64輛БТ-7坦克;另所屬偵察營坦克連16輛T-37坦克。全師258輛БТ-7坦克和16輛T-37坦克
摩托化步兵師轄1個輕型坦克營,每營3個坦克連,每連3個排(每排5輛T-26坦克)及連部(2輛T-26坦克),全營51輛T-26坦克。師所屬偵察營坦克連16輛T-37坦克
步兵師所屬偵察營坦克連-16輛T-37坦克
空降軍所屬獨立坦克營-50輛T-37坦克
1940年5月的KB坦克
蘇軍雖然裝備有大量坦克,但卻主要是以坦克團編制出現。單從編制上來說,蘇軍坦克師的坦克團與摩托化師的坦克團裝備的坦克數量不低於德軍的裝甲師。德軍當時的裝甲師分為2團制和3團制,分別裝備135輛和209輛坦克。然而,坦克師的坦克團裝備坦克型別過於複雜,這與蘇聯當時的大縱深戰役理論有關。蘇軍的大縱深戰役理論認為突破敵軍1個步兵軍防禦陣地需要直接支援步兵坦克群(3-4個輕型坦克營)、遠距離支援步兵坦克群(1-2個輕型坦克營)和遠戰坦克(1-2箇中型與重型坦克營)。不過最終戰爭實踐證明,不斷增大的反坦克兵器密度不允許遠戰坦克群和遠距離支援步兵坦克群在敵人防禦縱深獨立行動,它們遭到了無謂的損失,無法完成自己的任務。因此,日後蘇軍在戰爭中只建立了直接支援步兵坦克群,用以和步兵共同行動。同時,1個坦克團擁有重型、中型和輕型坦克,無法做到戰時整體出擊。而摩托化師的坦克團又是另外一個情況,雖說數量不少,但都是輕型坦克,戰鬥力有限。
反觀德軍,裝甲部隊以裝甲師、裝甲軍、裝甲叢集(600-1000輛坦克)大編制單位出現,而且實力雄厚,佔據了相對的巨大優勢。最為重要的是,蘇軍沒有將各戰區坦克預先集中起來一次性投入作戰,而是分成許多單位逐步投入交戰。以南方戰區為例,蘇軍從戰爭爆發當天就開始不斷投入機械化軍等裝甲部隊對急進的德軍裝甲部隊實施反突擊,直到7月15日才完全停止,可見其裝甲兵力量之強大。不過儘管蘇軍擁有比德軍更多的兵力兵器,也儘管蘇軍在反擊中重創德軍第48裝甲軍,然而蘇軍大批部隊分批投入戰場的做法最終還是導致了因為兵力不足使得反突擊失敗。而雪上加霜的是,由於整個戰場都存在這種態勢的情況下,蘇軍統帥部又下令全面反擊,使得蘇軍裝甲兵部隊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喪盡元氣,不得不全線敗退。
蘇軍反擊失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及時蘇軍對自己的裝甲部隊的缺點認識不足和集中使用的程度不夠。雖然蘇軍有為數眾多的坦克部隊,似乎可以在不斷的反擊中憑藉自己在坦克數量上的巨大優勢給德軍以巨大消耗,然而蘇軍實際裝備的坦克數量中絕大部分都是裝甲薄弱、火力有限、操縱系統較差的舊式輕型坦克,例如T-26型、БТ系列等。這些坦克本來就缺乏足夠的集中,又沒有很好的通訊裝置,在作戰中很容易就會佇列分離,形成各自為戰的態勢,也難以發揮其數量優勢而被一一擊毀。況且,這些坦克很容易被德軍步兵普遍使用的37毫米反坦克炮所擊毀,因而蘇軍坦克損失慘重。反觀德軍裝甲部隊,不僅編制比較合理,利於發揮叢集坦克的威力,而且大部分已經換裝為PzKpfw III型與PzKpfw IV型。由於德軍坦克配備了較好的通訊裝置,能夠保持完整隊形,發揮了坦克叢集攻擊的巨大威力,而這些坦克蘇軍裝備的45毫米反坦克炮也不是很容易擊毀。換言之,即蘇軍的大不跟坦克能為德軍坦克和反坦克炮輕易擊毀,而德軍的則不易被蘇軍擊毀。這樣一來,蘇軍裝甲部隊在編制數量上就處於更大的劣勢。如果要達到能和德軍裝甲是相匹敵的程度,蘇軍坦克的集中程度要大大高於德軍才有可能,但對於缺乏有效通訊裝置和坦克型號眾多的蘇軍來說是無法做到的。
除了在舊式坦克上沒有大量集中使用之外,蘇軍在新式坦克以及其他新式武器上使用也犯了同樣的甚至更嚴重的錯誤。在德軍進攻之前,蘇軍已經裝備了T-34中型坦克和КВ重型坦克。T-34坦克雖然全重不到30噸,但火力猛、速度快,裝甲防護到位,幾乎無法被擊穿;而КВ型坦克雖然速度較慢,但重達43噸,裝甲較厚,與德軍坦克正面相撞時,往往將德軍坦克撞翻或撞破。這兩個型號的坦克質量之好,不僅遠遠超過了德軍的PzKpfwII型和PzKpfw III型,即便是當時德軍坦克的王牌PzKpfw IV型也無法與其匹敵。德軍對付這兩型坦克的唯一武器只有Flak-36型88毫米高射炮,這型火炮整個東線德軍也僅有數百門而已,而蘇軍邊境各軍區部隊的新式坦克有近1400輛,比德軍有效反坦克武器數量還要多。
1941年6月蘇軍在白俄羅斯戰鬥
儘管蘇軍新式坦克數量有限遠不足以裝備全部蘇軍,但由於其質量之好和這些數量,如果集中使用,打敗德軍也未必可知。可是,這些坦克卻分佈於各軍區 的機械化軍坦克師,也是分批進入戰鬥,使得德軍可以集中一切反坦克武器將其逐一摧毀。而且,蘇軍在使用新式坦克時,往往將舊式坦克佈於前陣,新式坦克殿後,這種力圖儲存新式坦克的做法在德軍普通反坦克兵器也能摧毀己方新式坦克的時候,對於儲存戰鬥力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在德軍普通反坦克兵器只能摧毀蘇軍舊式坦克而不能擊毀新式坦克時,這種做法反而會加劇損失,動搖軍心。因為當大量舊式坦克化為烈焰時,許多缺乏經驗的新式坦克駕駛員會不由自主放慢坦克行進速度,甚至於撤退。這會使蘇軍裝甲部隊完全喪失了應有的威力而無法給予德軍重創。
至於蘇軍其他新式武器,例如威力強大的БМ-13火箭炮,由於裝備部隊數量較少,又出於保密原因,在南方戰區和中央戰區也只是偶有作為。又如新式飛機,邊境各軍區部隊擁有近1400架,數量上超過了東線的軍空軍戰鬥機數量,完全可以取得優勢而奪得制空權。不過蘇軍同樣也是分散到各軍區空軍的各航空兵師,實際出動基本都是以大隊分批投入作戰;再加上一些飛行員對於新式飛機駕駛缺乏經驗,結果空戰中屢屢失敗,失去了制空權。而德軍卻利用制空權優勢將蘇軍的部署、兵力集結等行動了解得一清二楚,從而可以及時通知地面部隊採取相應措施來打擊蘇軍。
因此,蘇軍在戰前對各戰區、各兵種從戰略到戰術上都嚴重分散兵力的錯誤部署是導致蘇軍初戰失利的主要原因。
1942年T-34坦克裝配線
倘若蘇軍在戰前兵力部署能夠做出如下改動:將幾乎所有新式武器,即近1400輛新式坦克、幾十門БМ-13火箭炮和近1400架新式飛機全部集中育蘇軍認為德軍可能的主攻方向南方戰區(筆者注:事實上,對於蘇軍來說,集中於任何一個戰區,蘇軍都完全可以擊敗當面德軍),同時輔以大量舊式坦克和飛機,並集中邊境地區部隊數量的60%,即約102個師的強大兵力在南方戰區,使該戰區蘇軍對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具有壓倒性優勢。其餘的兵力兵器按照7:3原則部署於中央戰區和北方戰區,即中央戰區48個師,北方戰區20個師。這兩個戰區的蘇軍以大批舊式坦克和舊式飛機並配合築壘地域對德軍層層牽制和阻擊,而南方戰區蘇軍則可伺機做大規模反攻。這樣,南方戰區的蘇軍可以對只有42個(包括3個警衛師)德國師和其他一些戰鬥力較弱的羅馬尼亞等部隊產生足以使其崩潰的壓力。而且,南方戰區與中央戰區之間有一條東西長達數百千米的普里皮亞季沼澤,很不利於中央集團軍群南下支援南方集團軍群。
顯然,如果蘇軍這樣部署兵力,那麼殲滅或者是重創南方南方集團軍群應該不是什麼問題。在給對手予眾創周,蘇軍可以北上對德軍另外2個集團軍群實施各個擊破,同時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攻佔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真是如此,恐怕德軍早已是呈現敗相。憑藉蘇軍的兵力,如果做集中部署的話,德軍對蘇軍的任何進攻都將被挫敗。即便德國將在西歐的全部兵力調至東線,恐怕也無濟於事。因此,蘇軍大潰敗的發生早在蘇軍做出分散兵力的部署後就已經埋下伏筆。綜上所述,蘇軍沒有將裝甲部隊進行戰術上的集中使用導致了蘇軍的全線敗退和反突擊的失敗,沒有在整體戰略部署上集中兵力(而德軍則在中央戰區集中了相對較多的裝甲兵力)造成了中央戰區蘇軍主力的覆滅,從而導致了蘇軍戰爭初期的大潰敗。
其次,蘇軍兵力部署上的錯誤還表現在發生大潰敗後沒有及時吸取教訓,反而將兵力更加分散,試圖處處防守,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損失。在初戰失利後,蘇軍許多部隊已經被打散或被圍殲,蘇軍統帥部下令反擊的許多部隊已經名存實亡,失敗已經形成,蘇軍處於一種混亂的局面。不過蘇軍總是在10多個師被殲後又投入10多個師,力圖堵塞防線漏洞與缺口,結果卻是被德軍各個擊破而且德軍突破的缺口越來越大。蘇軍中央戰區主力被殲後,蘇軍從南方戰區調來2個集團軍到中央戰區,但這於事無補。這些倉促調來的軍隊和收集到的一些殘餘部隊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築起一道鋼鐵長城擋住德軍。受命向德軍發起反突擊的許多部隊都是臨時湊集,缺乏組織,即便是蘇軍最高統帥部調集和組建的集團軍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整個戰場形勢對於蘇軍來說完全是一場曠世未有的大混亂,這大大動搖了蘇軍計程車氣和整體戰鬥力。蘇軍的這一不利態勢為德軍創造了擴張戰果的極好機會,德軍乘機投入大批兵力亂而取之,從而進一步加劇了蘇軍的損失。
1939年進入白俄羅斯的坦克部隊
勝敗乃兵家常事,任何部隊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做到常勝,問題的關鍵是萬一遭到失敗,如何儲存力量,如何減少損失,如何吸取教訓與奮起。如果在蘇軍在發生大潰敗以後,能夠做到及時吸取教訓,改變部署和策略,則不失為亡羊補牢,猶未為晚。蘇軍當時應該將剩下的新式坦克和新式飛機等儘可能調集到統一戰區,最好是德軍裝甲兵力和空軍力量都相對較弱的南方戰區與北方戰區,並配合大量的舊式坦克和舊式飛機,在根據並立即結的雄厚成都決定是否需要將兵力兵器進一步集中到德軍某個防禦薄弱地段,伺機發起集中攻擊。用擊潰德軍1個戰區部隊或者殲滅德軍一部來達到遲滯德軍推進併為自身爭取時間調集更多的兵力兵力實施防禦或者反擊的戰略來制止繼續的潰敗。或者,蘇軍也可以放任中央戰區的德軍孤軍深入,而是憑藉自己兵力兵器上的數量優勢(筆者注:在整個蘇德戰爭中,蘇軍都因為補充有力而在兵力兵器期上對德軍佔有較大的數量優勢),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兩翼集結兵力,以拖住德軍,並大大拉長德軍戰線,消耗對方可以用於進攻的兵力,使其無力再進,而蘇軍則可適時轉入反攻(筆者注:之後的莫斯科反攻蘇軍就是運用這一策略)。這樣也可以做到制止潰敗的目的。
縱觀蘇軍的戰略戰術指揮,幾乎可以說從上到下、從戰初到戰中,無不充滿分散病例的錯誤,而蘇軍始終沒有做集中兵力的部署,可見其並沒有意識到其失敗的真正原因即在於此。儘管蘇軍在總兵力兵器以及各個戰區兵力兵器數量上都具有優勢,但使用不周也會致命。因為的歷史教訓是兵力越多的一方越容易忽視兵力分散所能帶來的不幸。在這樣的戰略戰術指揮下,不要說蘇軍為此損失了數百萬人和數以萬計的技術兵器,即便是損失上千萬人和無可計數的裝備,甚至國破家亡也是絲毫不足為奇的。
集中兵力打擊對方的最有力手段,也是最重要條件,在戰略上和戰術上同時集中兵力就能對敵軍構成戰略戰術打擊的雙重最佳效果。如果蘇軍在戰前和開戰後都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而做好集中兵力的部署,憑藉其強大的兵力兵器數量優勢以及一部分新式裝備的質量優勢,不但足以防止和制止大潰敗的發生、發展,而且對於及早西進、早日徹底打敗德軍恐怕也不是問題。
蘇聯雅克系列殲擊機宣傳畫
-
7 # 島主說事
為什麼蘇德戰爭初期蘇聯會潰不成軍?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原因,一是斯大林太相信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作用;二是希特勒不顧後果提前發動了閃擊蘇聯的戰爭;三是蘇軍在戰略戰術上出現失誤。
首先,斯大林太相信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作用。
1941年6月22日,德國三路大軍閃擊蘇聯,說斯大林一點防備都沒有是不客觀的,因為在此之前,德軍已經在歐洲開戰一年半多了,不僅與蘇聯毗鄰的波蘭被佔領,甚至連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也投降了,而且蘇軍在1940年以德軍為假想敵進行了首長機關戰術演練,也在邊境部署了幾百萬防禦部隊,矛頭也是直指德軍可能的入侵。
但是斯大林在接到德軍馬上要進攻蘇聯的準確情報時,仍然選擇了猶豫和懷疑。在他內心,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兩支軍隊的實力,蘇軍並不弱於德軍,更重要的還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制約,難道希特勒一點也不顧及世界輿論嗎?
實際上,斯大林是高估了條約的作用,又對希特勒的擴張野心抱有一定的樂觀態度,因為德國在閃擊波蘭之前,雙方的友好關係前無僅有,甚至在戰爭打響的關鍵時刻,蘇聯運送煤炭和資源的火車仍然賓士在去往德國的鐵路上,而在戰爭打響前,德軍居然把最先進的導彈資料也交給了蘇聯,這麼好的關係怎麼可能突然成了敵人呢?
可斯大林哪裡知道,希特勒東進蘇聯是他早就制訂的遠大目標,他正是利用了蘇軍和斯大林疏於防備的漏洞,採取了各種瞞天過海暗渡陳倉的策略,對蘇軍發動了突然襲擊,這也是他採用閃擊戰術的重要原因。如果用正常打法,德軍想戰勝蘇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其次,希特勒不顧後果提前發動了閃擊蘇聯的戰爭。
也許有人提出質疑,德國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無懈可擊,如果不是氣候和補給問題,德軍完全可以打敗蘇軍。實際上,氣候問題補給問題確實影響了德軍的進攻,但希特勒急於求成難道沒有錯誤嗎?
從古德里安建立閃擊戰理論到付諸實踐,僅僅不到十年的時間,而希特勒上臺到發動戰爭,也僅僅七八年的工夫,儘管德軍在二戰前期裝甲坦克所向披靡,八個月之內就橫掃西歐,除英國以外所有國家都在德軍裝甲鐵蹄之下,但戰場上所展現的閃擊戰短板問題和漏洞依然存在。
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是1940年7月份提上德軍的議事日程,當時,德軍已經佔領巴黎,從上到下都呈現出閃擊戰所向無敵的態勢。但從德軍內部來看,並不都是像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那樣的主張繼續進攻,有許多將領也提出了閃擊戰的不足和缺陷,比如在戰場上出現的步坦脫節問題,後勤補給困難問題以及裝甲部隊與步兵部隊協調作戰問題等。
但希特勒仍然堅持在1941年12月18日下達了巴巴羅薩計劃作戰指令,要求所有德軍做好1941年5月15日前完成作戰準備。但他心裡也明白,此時在他面前也有幾個棘手問題沒解決好。
一是德軍內部指揮體制問題。本身進攻蘇聯就靠陸軍總參謀部負責,但希特勒又組建了一個統帥部參謀部,這是雙重領導,加上國防軍與黨衛軍是兩套機制,在戰場指揮上勢必會帶來混亂和無法協調。
二是三軍領導體制問題。二戰爆發前,希特勒沒有辦法理清陸海空三軍的統一,只能把重點放在地面進攻上面。空軍有戈林直接指揮,海軍也有具體的分管領導,唯有國防軍總司令這個位置,他一直想拿到手中。
三是蘇聯戰場環境是否適合打閃擊戰的問題。戰爭打響後不到一個月,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就指出了巴巴羅薩計劃的缺陷,進攻蘇聯犯了主觀臆斷的錯誤,不僅低估了蘇軍的抵抗決心,也錯判了蘇聯地理環境對閃擊戰帶來的不足和重大影響。而曼施坦因指揮的第56裝甲軍,在完成前一階段任務以後,再也沒有有效的進攻能力,原因就是他的裝甲部隊陷在波羅的海的原始森林和沼澤裡轉圈,完全找不到北了。
所以,希特勒突然發動了蘇德戰爭,讓斯大林和蘇軍猝不及防,雖然前期德軍的閃擊戰成效顯著,但多數都是一錘子買賣,裝甲坦克跑得快與步兵伴隨上不來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但對蘇軍帶來的損失卻是不小的,因為蘇軍還沒有適應德軍的打法。
第三,蘇軍在戰略戰術上出現失誤。
蘇德戰爭,德軍在1941年下半年所向披靡,真是閃擊戰厲害嗎?也不一定,起碼在莫斯科戰役中,德軍的裝甲坦克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其重要原因還是出在蘇軍自己身上。
一方面,蘇軍在指揮上失誤,把防禦作戰打成了反攻作戰。由於斯大林和蘇軍過於自信,也在於對前線情況不明,戰爭打響前後的24小時內,蘇軍接連下達了三個命令,第一個是21日半夜下達的,要求前線部隊進入一級戰備;第二個是22日戰爭打響後的上午7點半下達的,要求全線組織反擊,把德軍攆出邊境線;第三個命令是晚上下達反攻命令,直接要求蘇軍全線反擊,並向德國本土推進。
客觀上講,這三個命令是致命的,也是造成戰爭打響後蘇軍指揮混亂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蘇軍對閃擊戰的破壞效果預估不足。戰爭打響後,是前線蘇軍不英勇頑強嗎?當然不是,從戰爭打響到莫斯科戰役展開,僅僅4個月時間,蘇軍就損失了精銳近200萬,相當於蘇軍當時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因為當時整個蘇軍也才600多萬人。
在錯誤發動反攻的命令作用下,蘇軍用血肉之軀與德軍的裝甲坦克對決,蘇軍當然只有撤退了,而在撤退過程中,又由於德軍事先破壞了蘇軍的通訊指揮體系,致使蘇軍前線部隊失去了統一的指揮,這才導致整個戰線呈現出慌亂狀態。
從上面分析看出,蘇德戰爭爆發,由於德軍閃擊戰的突然性和快速機動性,客觀上講,讓蘇軍沒有找到合適的應對辦法。說德軍的閃擊戰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在莫斯科戰役打響前的這一段時期。所以,當蘇軍在莫斯科戰役中找到了如何應對閃擊戰的有效辦法以後,德軍的閃擊戰也就不再是那麼可怕和不可戰勝的了。
-
8 # 美哥在旅途
1,蘇聯沒有準備好,蘇軍在戰爭爆發時後勤車輛嚴重不足,因斯大林三十年代大清洗造成軍官質量下降
2蘇聯沒有料到德國會進攻蘇聯,蘇聯和德國在一戰後都被西方排擠,20年代,雙方進行了很多合作包括軍事方面的,德國繞開凡爾賽條約在蘇聯合作搞了條約上不許搞的武器和培訓,蘇聯除此之外也獲得了相當多的科學技術,雙方還進行了物資交換,互通有無,戰爭爆發當天,穿著蘇聯軍裝的德國偵查兵就是藏在返回的空貨運列車車廂裡混進蘇聯境內的
3德軍本來就注重質量,上百萬有作戰經驗的部隊,經過戰爭考驗的武器裝備,沿著無險可守並且適合機械化部隊推進的東歐大平原快速推進
-
9 # 劍鋒過了不留痕
一是 防禦作戰計劃不如實際變化。
蘇德戰爭前,蘇軍當然不清楚德軍對蘇聯是採取兩路進攻?三路進攻?四路進攻?五路進攻?還是六路進攻?蘇軍的防禦作戰計劃,只能按照德軍可能採取六路進攻的可能性進行防禦,使蘇軍佈置在邊境上的部隊雖多、但防禦面積較大、兵力分散戰鬥力差。如果德軍是採用六路進攻蘇軍,使各路德軍進攻蘇軍的實力較弱,使蘇軍就能有效擋住德軍的進攻。
遺憾的是,德軍是採用兩路或者是三路進攻蘇軍,使各路德軍進攻蘇軍的實力較強,使蘇軍無法擋住德軍的進攻。
二是,蘇軍在和平時期對軍隊的管理制度不嚴,不適應國家在進入戰爭狀態時對軍隊的管理制度。
任何一個國家,在和平時期對軍隊的管理制度,都是不會是很嚴的。蘇軍在蘇德戰爭初期,吃的就是這個虧。蘇聯在進入蘇德戰爭中吃了一個大虧後,蘇聯制定了一個國家在進入戰爭狀態後對軍隊的新的管理制度,制定了一個針對臨陣脫逃者接近“誅家屬”的管理制度,使蘇軍感悟到戰不一定會死還有可能升官發財、而臨陣脫逃不僅自己要死還會連累家庭成員進牢房、只能背水一戰,使蘇德戰爭最終獲得了勝利。
由此足以證實“無規不成方圓”這個哲理的重要性。
-
10 # 都市南鄉子
現有回答多少都說到了,無論怎樣分析,肯定要從蘇德雙方身上找。時光荏苒80年,主因首先是內因>外因,然後是斯大林>其他因素。簡單說,蘇軍大潰敗的最主要原因只在一人—鋼鐵慈父。他知道了,肯定會如下圖般表示:
不過,這已是無可爭辯的史實。
-
11 # 醇親王府
世界第二次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造成將近9000萬軍民的傷亡,5萬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二戰最大的戰場,應當就是蘇德戰場了,雙方均投入了數百萬的部隊,數千架飛機坦克大炮,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動大軍,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展開了進攻,讓人疑惑的是,蘇聯在戰爭初期,尚未動員的時候,已經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有了百萬的軍隊,為何戰爭初期還會淪陷大量國土,節節敗退,潰不成軍呢?原因其實很現實,蘇聯的軟實力根本比不上德國。
首先來看下打仗爆發前蘇聯人的實力,從1933年開始,到1937年,蘇聯完成了自己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國家工業的產量和技術大幅度的提高,1937年,他的工業產量僅次於德美英,從1938年開始,蘇聯的飛機已經達到了7500架,這個數字在德國開戰前進一步增加。坦克的數量也指數級別的上升,到了1940年,已經有兩萬多輛坦克服役,前線也部署了將近300萬大軍。這完全表明,蘇聯在為戰爭做充分的準備。
我們再來看下希特勒,儘管他和蘇聯簽下《互不侵犯條約》,但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一書當中,多次表達過要侵犯蘇聯的跡象,他曾表示斯拉夫人是和猶太一樣的“劣等民族”,並表示德意志應當向東發展,擴充自己的生存資源。蘇聯自然也不可能因為一張薄薄的紙而放棄對德華人的警惕,可是為何還是說它沒有準備好呢?
可以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當時的德國,剛剛將勢力輻射到了整個西歐大陸(西班牙是親納粹國家),英國成為了最後的海上碉堡,雖然1940年至1941年納粹德國對英國發動的大規模空戰失敗,空軍的實力受到了極大的損耗,但是陸軍的底蘊依然處於鼎盛,全世界,就連很多德國將軍都認為,希特勒接下來的部署,應當是準備進行大規模的登陸作戰,然而希特勒卻突然調轉槍頭,迅速集結包括僕從國在內的550萬部隊,惡狠狠地撲向了蘇聯。
這是讓人出乎意料的,很多人認為,希特勒的決策出現了錯誤,如果他能夠一舉打下英國,這樣掉頭打蘇聯就沒有了後顧之憂,然而希特勒真的預判錯了嗎?有些資料顯示,希特勒在攻打英國的時候,蘇聯也緊鑼密鼓地調集部隊前往波蘭的佔領區,共有268萬大軍,雖然坦克和飛機的型號多有老舊,t-26、t34坦克大炮達到了2.2萬輛,還有5000架飛機,最意味深長的是,蘇聯的機場修築在佔領區前沿,而這在軍事裡,作出的是進攻部署。
斯大林在開戰前,他曾經多次認為德國不會進攻蘇聯,對於丘吉爾首相發過來的警告也認為是英國故意地挑撥離間,那麼問題來了,他在邊境部署這些部隊幹啥呢?不管怎麼說,德國的進攻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蘇軍雖然有大量的人員,卻根本沒有準備,既沒有挖戰壕,也沒有建築碉堡,而且軍隊之間紀律性差,指揮混亂,坦克飛機數量即便超過德國,效能也根本比不上。
斯大林在之前的蘇聯大清洗運動中,處決了一大批有經驗的蘇聯軍官,這也導致蘇聯無人可用,在德國入侵前,蘇聯入侵芬蘭的冬季戰爭中,俄華人明明有著碾壓的優勢卻被芬蘭打得抱頭鼠竄,付出巨大傷亡,以慘勝結束,這也讓希特勒看到了這個表面巨人底下的虛弱,再加上蘇聯很多農民對斯大林的經濟改革也頗有不滿,德華人入侵的時候,竟然不少人視他們為解放者,還有蘇聯部隊倒戈,這樣一來蘇聯前期的慘敗也在所難免了。
-
12 # 寒夜螢光
我很早讀過一本關於蘇聯解體的書,書名不記得了。其中就講到二戰前的蘇聯大清洗。在這次大清洗中,五個一級軍團司令全部被殺,十五個二級軍團司令殺了十個,五十多個軍長殺人四十幾個,然後師長和旅長也都是殺了大半。德國之所以向蘇聯開戰,就是因為看到蘇聯軍事高層基本癱瘓,不堪一擊。
該書還分析,正是蘇聯大清洗,才膨脹了希特勒發動二次大戰的野心。因為,德國的頭號復仇物件,不是蘇聯,而是法國(法國曾在一戰後羞辱德國),蘇軍領導層的癱瘓,使得希特勒可以暫時放棄東線的憂患,放手打擊法國,所以法國才不到一星期就完蛋。
現在回頭以馬後炮的眼光看,如果希特勒先打擊蘇聯,說不定英法因政治信仰和蘇聯不對付而睜隻眼閉隻眼,蘇聯很快完蛋,那麼希特勒再回頭打擊英法,說不定歐洲就會被德國搞定。只可惜希特勒戰略失誤,還沒搞定英國就匆忙向蘇聯開戰,一方面給了英國踹息的機會,另一方面讓本是政治敵對的英法蘇團結抗德,最終導致德國戰敗。
回覆列表
二戰正式爆發後,希特勒在收拾法國之後,就積極準備對蘇聯的軍事進攻。那段時間裡,蘇聯正忙於對將領的“第二次大清洗”。
各種渠道的訊息都表明戰爭一觸即發,但是斯大林始終認為不會這麼快,拒絕讓邊防部隊進入備戰狀態,怕引發希特勒的誤解。
不過,他還是部分採用蘇軍將領的備戰建議,諸如將50萬預備役編入現役,把4個集團軍調往西部。
希特勒的戰爭形態號稱“閃電戰”,尼瑪,就三個字來形容“快快快”,你有備戰還能應急,你沒備戰不就成了待宰的羔羊嗎?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動用390萬人、4389架飛機、4300輛坦克、46000門火炮,發動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規模入侵戰爭。
拿破崙在1812年進攻俄羅斯的時候,軍隊人數全部加起來也就60萬人,希特勒這次攻打蘇聯那是出了大血本的。
當日3:15芬,德國空軍的第一輪轟炸開始,雖然00:30的時候蘇軍總參謀部下達緊急命令要邊防軍做好戰爭準備,但是那時候的通訊技術完全不能實現短時間內的命令傳達。
大多數的蘇聯邊防軍還沒有接到命令,就被德軍的猛烈轟炸和炮火所驚醒,很多人在夢鄉里就被殺死了。
開戰的第一天,蘇軍的補給線、彈藥庫遭到嚴重破壞,部隊的通訊幾乎已經失效,大量的戰機被炸燬在機場。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一天蘇聯的國防部、總參謀部完全是不清楚狀況,既不知道蘇軍的損失情況,又不知道德軍進攻的態勢,匆忙間下達了命令:蘇聯武裝力量發起全面反攻。
蘇聯的邊境地區,地上是德軍的鋼鐵洪流,天上是德軍掌握的制空權,蘇軍的基本盤是全線崩潰,反攻何談容易?
不過,還是有不少蘇軍部隊跟德軍拼命。如6月23日到30日,西南方面軍5個機械化軍在布羅迪地區發動反攻,蘇軍損失800輛坦克,但也讓德軍報廢了200輛坦克。
在蘇德戰爭的初期,蘇聯邊防軍雖然節節敗退,但是蘇聯的KV-2重型坦克卻讓德華人飽嘗苦頭。戰場上曾經出現這樣一個傳奇:1輛KV-2重型坦克奉命阻擊德國坦克,居然靠著這1輛坦克拖住德軍坦克師整整一天。
到了1941年末,德軍已經深入蘇聯國境1700公里,蘇軍損失人數高達430萬人,其中被俘的人員非常多。
面對希特勒的入侵,蘇聯的衛國戰爭歷時46個月,兵力損失在800萬至1000萬之間,而頭5個月的損失就佔了很大比例。
蘇聯的大意是造成戰爭初期巨損的主要原因,而希特勒要進攻蘇聯這是一個必定發生的事情,他曾經直言不諱的說:“如果我們要在歐洲獲得新的領土,那麼只有從俄國那裡才能大量得到。因此,新的帝國必須重走條頓騎士曾經走過的道路,要用德國的劍使德國的犁有土可耕,使我們民族有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