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大官人
-
2 # 使用者47818740果臻
遠的不知道,只能從歷史上看到介紹。近的_到聽說了,也看書上介紹了。我覺得上甘嶺戰役打的必較慘烈。一是面積小,上甘嶺的面積才3,7平方哩。但參戰人員雙方達到近8萬人(中4:3萬人,美4萬人)。=時間不長從52年十月拾肆日至拾壹月貮拾伍日結束。三,雙方傷亡較大,我方一萬五千多人,美方一萬一千多人。從最熟悉的文章中(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方的困難可知一斑。後勤人員的一條命還送不上一個蘋果。四,雙方打成都無力還擊。就象拳擊手,雙方對峙著,卻無力一搏。上甘嶺被炮火削去一米多高,可見多麼慘烈。一個: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兵對我父親(我父已8拾多歲)說,沒打時滿山都是樹,結束石滿山都是石粉面。你說慘烈嗎?
-
3 # 影視片段82531
應該是庫爾斯克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雖然是二戰的轉折點(其評判標準主要有兩個:一是大量殲滅了德軍的有生力量,二是沉重打擊了德軍的囂張氣焰),但此役之後,德軍在東線戰場依然具備一定的攻勢。
而在庫爾斯克戰役後,德軍永久性的喪失了蘇德戰場的主動權,並且此後德軍再也沒有在歐洲戰場的東線發起過有威脅的攻勢。這才是二戰東線“轉折點”的真意所在!
-
4 # 薩沙
歷史上最慘烈的戰役,恐怕就是斯大林格勒了。
在斯大林格勒,蘇軍士兵平均生存時間不超過24小時,軍官也只能活三天。
在情況最危急的時候,斯大林格勒已經被德軍佔領大半。
蘇軍增援士兵,必須首先渡過德軍火炮和空軍封鎖的伏爾加河。
當時德軍炮火很厲害,尤其是空軍戰機四處投彈。
任何一個超人的蘇軍戰鬥英雄,在渡河過程只能聽天由命。
一旦被炮火擊中,船隻就會爆炸解體,任何人來不及逃走,全部都得死。
在電影《兵臨城下》中,一定程度反映了當時的歷史。
船隻僥倖渡河成功,但已經死傷不少人。
期間試圖跳船逃走的官兵,都被當作叛徒,從船上開槍打死。
成功渡河只是第一步,增援蘇軍還必須冒著炮火趕到需要增援的城內工事中。
當時斯大林格勒無處不在混戰,雙方都殺紅了眼。
一個士兵從岸邊前進到自己指定的陣地,至少要經過七八次戰鬥。
即便是一個沒有任何戰鬥經驗的新兵,只能能夠活著進入陣地,就是一個老兵了。
蘇軍此戰傷亡高達112萬9619人,其中僅僅是陣亡的就有47萬人。
蘇聯軍醫武金斯卡婭的回憶錄寫到: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時,我在城外的醫院工作。我有一次遇到了一個因為腿傷送來的中尉,他的腿包紮的十分特別,與我在學校學到的不同。在聊天的時候,他說他是和他的連在城中區戰鬥1周後,發現自己指揮的人還有八十多號,不過只有17個小夥子是自己原來的部下。其他人所屬部隊番號竟然橫跨兩個集團軍、7個師、16個團,來自不同番號的47個連。步兵、炮兵、裝甲兵、醫務兵,沒有逃走的居民…..整一個大雜燴,連獸醫都有一個!不過那位獸醫已經不治療馬了,成了個連簡單手術都能做的外科醫生,而且還幹得非常成功。那個下士軍銜的醫療兵都成了他的助手,連附近部隊的傷員都抬到他那治療。他的腿也是那位獸醫同志處理的。我一直希望見見這位“外科醫生”。因為即使以我的眼光來看,那位中尉的傷口處理的也十分有效。 -
5 # 吳楚古邑一一菜根譚
毛爺爺當年的四渡赤水最難打!輸不起(就兩三萬人了),打不贏(對方有幾十萬),跑不掉(已山窮水盡),還必須打必須贏必須走出去。。。。。
-
6 # 度度狼gg
黃百韜戰死後,老蔣倒是真的很傷心,在南京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又撫卹妻兒10萬元金圓券,在葬禮上講話的結尾口號是:“黃埔精神不死”!眾人聽完都是滿臉懵逼,因為黃百韜根本不是黃埔出身。白崇禧幸災樂禍,私下裡陰陽怪氣地解釋:“黃埔精神不死者,黃埔精神——不死——也”,藉以挖苦黃埔系將領貪生怕死,死掉的都是雜牌將領。
黃百韜的第七兵團組建時,下轄基本部隊第25軍(整25師),以及北調而來的粵系餘漢謀系統第63、第64軍,後撥來李天霞的老部隊第100軍(整83師)。這裡面第25軍和第64軍原來是日械部隊,在豫東戰役後因為作戰賣力獲准換裝美械,而第100軍早在抗戰末期就已經是美械部隊,惟有第63軍戰力和裝備均弱。
也就是說,黃百韜兵團所轄的四個軍中有三個都是美械裝備,再加上兵團部直屬部隊,其美械率超過了75%,況且黃百韜比較善戰(粟裕對其能力的評價是中等偏上),因此這個兵團看似雜牌,實際戰鬥力絕不可低估。唯一比較菜的是臨時劃歸第七兵團指揮的第44軍,是劉峙特別吩咐黃百韜捎上的綏靖區部隊(原屬李延年)。
另外一個問題,是黃百韜據守的碾莊圩地區,原本就是徐州東部的重要據點,之前長期駐紮此地的李彌兵團構築了大量堅固的野戰工事。在這片隴海鐵路以南、大運河以西的區域中,散落著十幾個村莊,當地百姓為了防洪,把民房都建在地勢較高的土臺子上,村莊外圍本就有兩到三米高的土牆,李彌的部隊又修建了大量碉堡和地堡,預先設定了可以形成交叉火力的戰術支撐點。
所以黃百韜雖然被圍,卻是搶佔了一處現成而又完備的野戰防區,他將兵團部置於碾莊圩,所部四個軍分守東南西北(第63軍沒逃過運河,被殲),彈藥物資可以空投,確實不太好啃。粟裕將軍也沒有想到黃百韜如此難打,原擬於三天內在急襲中解決掉黃兵團,乘敵立足未穩攻入碾莊,因此華野各縱隊一路猛衝猛打,不料一上來遭到重大損失。
1948年11月10日正式發起攻擊後,兩天下來各縱傷亡普遍較大且進展緩慢。粟裕派往前沿瞭解情況的作戰參謀回來報告說:“黃百韜可真難打啊,100多米寬的正面,就有20多挺機槍,子彈像潑豆子一樣,我們的官兵就這樣一波一波朝上衝。”——在平原防禦作戰中,美式速射武器的威力的確不可小覷。粟裕感覺仗打得不太對頭,電話裡命令陶勇如實彙報傷亡情況,得到的回答是:四縱已經傷亡4300餘人。
可別小看這4300人的數字,華野各縱雖有20000多人,可是衝在前面的都是一線步兵裡面的戰鬥骨幹,說明各縱戰鬥部隊傷亡至少在三分之一以上。粟裕於是下令停止攻擊,夜裡召集六個主攻縱隊司令員到前指開會,特別說明:“黃百韜兵團已經從運動之敵變為駐守之敵,我軍的戰法也必須從運動戰改變為村落攻堅戰,用迫近作業的辦法突破敵人堅固的防禦陣地”。
當夜,黃百韜接到偵察報告,四面八方有成千上萬把鐵鍬正在拼命挖土。從11月13日開始,我軍開始以對壕作業抵進的方式逐一攻擊各外圍村莊,但是黃百韜也有他的一套,就是丟失一塊陣地後,立即調集預備隊反擊撲,趁我軍立足未穩再奪回去。因此經常出現一個村莊各佔一半、或者多次易手的情況,戰鬥異常殘酷。
再次苦戰兩天後,華野攻擊部隊雖在第44軍和第100軍的當面取得一定進展,但是在第25軍和第64軍的陣地前仍然形成對峙狀態。徐州的顧祝同、劉峙高呼“大捷”、據說南京的何應欽也大叫:“黃百韜真英雄也”,而杜聿明指揮的邱清泉、李彌兵團在徐東攻擊甚急,試圖解救黃百韜,整個戰場形勢非常膠著,華野全軍以及粟裕司令員承受著極大的壓力。
不過在我解放軍的頑強攻擊下,黃兵團的外圍陣地逐漸喪失,至11月18日華野已迫近敵核心防區,粟裕第二次下令停止攻擊,醞釀對敵的最後一擊。次日傍晚,我軍對碾莊的總攻擊開始,配屬八縱的特縱重炮團、與縱隊炮兵一起,45分鐘內發炮6000餘發,整個碾莊圩落彈不少於30000發,可謂天崩地裂,蔣軍陣地終於崩潰,入夜10時,華野各縱分頭突入碾莊。
即便如此,敵陳士章第25軍和劉鎮湘第64軍的殘部,仍然負隅頑抗到11月21日黃昏才全部覆滅,華東野戰軍整整打了13天,粟司令員的血壓飆升到200多,華野攻擊部隊傷亡超過50000人,足見碾莊戰役的艱難,稱為“血戰”毫不為過。
華野各縱隊的戰後總結和華野名將們的回憶錄中,也一致認為淮海戰役第一階段打黃百韜是極為艱難和空前殘酷的。
陶勇四縱的戰役總結為:“此一時期,經歷時間之長、戰鬥型別之多、情況之艱苦複雜、戰鬥之激烈頻繁尤甚”!七十年後回望,仍覺驚心動魄,謹此致敬華野,致敬大將粟裕。
-
7 # 兵器世界
一個國家的發展史往往伴隨著無休止的戰爭與殺戮。不打仗怎樣實現王朝更迭?不打仗又如何推翻腐朽制度。談及最艱難的戰役,我們很難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古今中外,大規模戰爭數都數不過來,場場戰爭都殘忍至極,你能確定哪一場戰役最難打嗎?像二戰期間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以及中國境內爆發的淮海戰役都是最難打的戰役,不過,我今天想講一下淝水之戰,這場戰爭發生在十六國時期,東晉8萬大軍居然擊敗了前秦苻堅的112萬軍隊,拋開東晉朝野的策略和前秦核心人物倒戈外,我們很難想象8萬人怎樣和112萬人打,更何況,當時的前秦國力遠勝於東晉。
前秦壽光三年(公元357年),前秦苻生想要殺掉苻堅,卻被後者反殺,苻堅隨後自立為大秦天王,並重用漢人王猛,國力由此大增。此後,前秦不斷拓展疆土。據瞭解,前秦大軍先後拿下東晉梁、益二州,並先後吞併了同在北方的代國(鮮卑族拓跋氏建立)、前涼。此外,苻堅還遠征西域,把整個北方徹底置於前秦的統治之下。此時,前秦與東晉對立已經成為事實,不過,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堅對南用兵,他認為,前秦後方不穩,儘管國力遠勝於東晉,仍應徐徐圖之。無奈,苻堅聽不進去,等到王猛死後的第七年,苻堅終於按捺不住向東晉發起了進攻。
我個人認為,淝水決戰以前,前秦和東晉本身都存在很大問題,前秦的最大弱點在於根基不穩,新收復的力量並不甘心誠服,以至於有了內奸。而東晉則有很嚴重的朝堂之爭,例如,長江上游由桓氏家族掌握,而下游則是謝氏家族當政。不同的是,苻堅不聽王猛建議,盲目採取行動,而謝安卻很好得顧及到了恆氏家族,桓衝傾十萬荊州兵出擊緩解了長江下游的壓力,而桓伊甚至直接加入下游軍團與前秦軍作戰。
早在淝水之戰之前,前秦、東晉就曾爆發了淮南之戰。此戰,前秦軍耗時一年攻破了 襄陽,東晉守將朱序被俘,後來成為了前秦尚書,不得不承認,在淝水決戰時,這個朱序起了壞作用。公元383年8月,苻融率先鋒軍25萬,苻堅率步兵、騎兵87萬,攻擊112萬兵力大舉進攻東晉。而東晉的主力則是謝玄領導的8萬“北府兵”。苻堅自認為可以輕易擊敗東晉軍隊,基於此,他直接派出已經投降的前東晉官員朱序去勸降謝石,不過,朱序不僅沒有勸降,反而為謝石出謀劃策,朱序主張晉軍應趁秦軍立足未穩之際主動發起進攻。
383年11月,晉軍取得洛澗大捷,秦軍折損十多名大將,另有六萬五千人被消滅,直到十二月份,前秦、東晉軍隊才真正掀開淝水大戰的序幕。當時有人建議後退對決,但大部分人認為阻敵於淝水畔比較安全。無奈苻堅最終採用前者建議,當大批秦軍後退時,那個愛搞事情的朱序突然大喊一聲:“前線秦軍大敗”,由此導致前秦軍陷入混亂局面,自身踩踏傷亡者無數。
淝水之戰中,前秦軍隊折損兵力超過70萬,只有鮮卑族慕容垂領導的3萬人馬建制比較完整,這場打仗不僅讓苻堅統一全國的夢想破滅,其辛辛苦苦形成的北方統一局面也被打破,不少部將叛逃或自立,而苻堅也於兩年後被姚萇所殺。說實話,很多人認為,淝水之戰只是東晉利用混亂局面突然發起襲擊才能取得勝利。其實不然,從有效整合桓、謝兩大氏族,到淝水決戰前的4個月,東晉上下一直都在尋求在各個方面瓦解前秦軍隊的鋒芒,甭管怎麼講,拿8萬人對抗112萬人,現在恐怕無人可以做到。
-
8 # 歷史咖啡廳
爭史上打的最難的一場戰役是上甘嶺戰役!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在美國發動對南北北韓的戰爭後,毛主席向全國號召,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和力量,發動對美作戰,於是,雄赳赳、氣昂昂,我們的北韓人民志願軍在快要入冬的時候,趕赴北韓作戰,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抗美援朝打的非常的艱苦,其中的一場戰役,更是非常的艱難,它就是上甘嶺戰役。
上甘嶺戰役,是二戰以來,戰鬥程度、炮火密度最大的一次戰役,戰役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大家都看過黑白電影《上甘嶺》,對其中的情節還是記憶猶新。這場戰役,是我入朝志願軍最慘烈的一次戰役,因為該處處於山嶺地段,海拔在597.9米,因此也被稱為597.9陣地。
上甘嶺戰役,據歷史記載,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
我志願軍,基本處於炮彈轟炸的範圍,而我們鬥爭的地方,就是597陣地的下面坑道,這是我們的一大法寶。
據當時參加此次戰役的戰士們回憶,上甘嶺戰役上,我們處在一個地獄一般的地方,一個十七歲的小戰士,因為炮彈的震懾力被震死,現場簡直慘不忍睹。
駐韓美軍師長韋恩·C·史密斯在此次戰役中,發動了著名的“攤牌”行動,心想用密集的炮火把我人民志願軍的精氣神打掉,但是,終究沒有得逞,他們把該陣地稱為狙擊手陣地。
後來,美軍在對上甘嶺戰役總結上提到:6個星期的艱苦奮戰過去了,聯合國軍司令部所屬部隊控制了狙擊嶺的一部分,但失去了整個“三角山”。在“三角山”戰鬥中,他們由最初的2個營的兵力發展到2個師以上的兵力,死傷人數由200人增加到9000人。“三角山”之戰,中國軍隊以他們不屈不撓的鬥爭扭轉了白馬山之戰的敗局,並且迫使聯合國軍停止進攻。強大的戰鬥意志,讓我們在此次戰役中旗開得勝,成為抗美援朝中的持續時間長的重大戰役,它表現出了我們志願軍的強大的戰鬥意志有一個雙方兵力和損失情況資料,我們來看一看。
聯合國軍:共傷亡15000人。其中美軍5000人,韓軍10000人。
韓軍:戰役開始時,南韓第2師有12000餘人,戰役過程中受到慘重損失,但經過不斷補充到戰役結束還有11000餘人,基本上能夠維持原有的建制單位。死3096人,傷5496人,失蹤96人。
志願軍:共傷亡11500人。其中陣亡4838人,傷6691人;共計1.15萬人 [10] ,傷亡率在25%以上。
從統計資料上來看,我軍和敵人的死傷比例基本在1:1期間,而美國軍隊的戰鬥意志絲毫沒有我們的戰士強,他們把戰爭輸贏看成天經地義,輸了就舉手投降。
-
9 # 畫素說
毫無疑問,這場戰役就是“蘇德戰爭”,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慘烈、最壯闊、最艱難、傷亡最多的戰爭。
在這裡我用了四個“最”字,沒有任何的誇大成分,因為這就是戰爭史上的第一。
蘇德戰爭,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與納粹德國之間進行的戰爭。蘇德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二戰中規模最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役。
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三國在柏林簽訂軍事同盟條約,即《三國軸心協定》,目的很顯然,就是為了進一步在歐、亞兩大洲將侵略擴大化。
次年4月,德國入侵南斯拉夫、希臘並完全侵略。至此,整個歐洲除英國外,同盟國已全部被納粹瓦解,掃清了征服蘇聯的障礙。
同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夥同僕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以及芬蘭集結了190個師550餘萬人部隊、4900餘架戰機、3700餘輛坦克、47000餘門火炮以及190艘軍艦的兵力。分北、中、南三線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襲擊,至此蘇德戰爭拉開了序幕。
在接下來的四年裡,蘇德雙方前後動用的兵員高達3400萬、投入坦克50000餘輛、戰機270000架次。
蘇德雙方在這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地方展開了激烈廝殺,最終蘇軍以損失近3000萬軍隊的代價慘勝納粹德國,同時德國也付出了近500萬軍隊的沉重代價。
這在人類戰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以3000萬軍隊的代價換一場戰役的勝利,這都不算最艱難的話,那估計沒有那場戰役能算得上艱難。
-
10 # 蕭武
前面既然已經有人說了淮海戰役中殲滅黃百韜兵團和黃維兵團,那我就補充一下圍殲杜聿明集團。
黃百韜兵團被殲滅之後,華野一方面進行整頓,一方面抽調部隊在南線阻擊從蚌埠向北救援黃維兵團的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一方面抽調兵力支援中野圍殲黃維兵團,一方面還要在徐州外圍監視和阻擊杜聿明集團,兵力是非常緊張的。
杜聿明集團此時只剩下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和孫元良兵團三個兵團,其中邱清泉兵團下轄五個軍,李彌兵團兩個軍,孫元良兵團兩個軍(九十九軍留在蚌埠,這時候歸入李延年兵團指揮),加上地方保安部隊和警察,行政人員等,差不多三十萬人。
杜聿明給國軍統帥部出了上中下三個主意,上策是再抽調五個軍,增援徐州,進行反擊,中策是徐州部隊依託徐州城防,就地固守,下策是放棄徐州,將部隊拉出來再打,因為這時候徐州到蚌埠的鐵路已經被切斷,所以只能繞道蕭縣,永城,蒙城,阜陽這個路線撤退,匯合劉汝明李延年兵團後再向北攻擊,救援黃維兵團。
國軍統帥部考慮再三,還是同意了杜聿明的下策,原因不難理解,因為這時候國軍已經抽調不出來部隊來增援徐州了,只能用徐州附近的部隊就地解決江淮防禦的問題。顧祝同先同意,隨後蔣也表示同意。杜聿明於是返回徐州,開始部署撤退,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晚即開始進行撤退的準備,三十日開始行動。
杜聿明在給國軍統帥部提出這三個出路的時候,粟裕也在盤算徐州國軍這三個兵團的出路,以做出進一步的安排。按照粟裕的盤算,國軍再抽調部隊增援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所以比較好的出路是放棄徐州。但是放棄徐州後往哪裡撤退呢?這時候也是兩個方向,要麼是向西撤退去華中,華中是白崇禧負責,杜聿明不會去,要麼是向南,這個可能性最大。
對這時候的粟裕來說,無論是往哪個方向突圍撤退,這都是好事,因為只要拉出來野戰,在運動中撲捉戰機,粟裕就比較有把握。但是如果國軍不撤退,就是依託徐州的堅固城防,固守待援,這就會讓華野很費力氣。華野打黃百韜兵團付出了五萬多人的傷亡,這還是在六十三軍一開始就被分割殲滅的情況下,而且黃百韜兵團是在野戰中被包圍的,沒有城防工事可資利用,華野的傷亡比達到了驚人的1:2.8。
如果杜聿明就是不撤,要在徐州死守,華野要強攻,那要付出的代價可就非比尋常了。華野剛打完黃百韜,中野剛打完黃維,都是付出了巨大代價的,不經過一段時間的整頓和補充,要想攻下三十萬人防守的徐州,很不容易。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像長春一樣,長圍久困,坐待敵敝,然後再發起攻擊。但是這樣曠日持久,情況就會有變化。
但是粟裕比較傾向於認為徐州的國軍會撤退,因為黃維兵團被殲滅基本上沒有多大問題,南線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也打不過來,再在徐州固守就沒有什麼意義了。粟裕的這個判斷並不確定,所以在部署上對徐州的杜聿明集團仍然是監視姿態,你不出來我就不打。只有孫元良兵團在南線徐州以南配合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和華野阻擊兵團保持著接觸。
粟裕還沒做好殲滅杜聿明集團的準備,杜聿明集團自己開始行動了。雖然杜聿明再三要求行動一定要保密,但是撤退之前又是破壞各種設施,又是強拉民夫,又是徵集車輛的,弄得雞飛狗跳,粟裕很快就得到了杜聿明集團要撤退的確切訊息。但是杜聿明集團開始撤退的時候,華野能夠馬上派上去追擊的部隊還有限,正在休整的部隊還要集結和動員。所以,杜聿明集團已經開始撤退了,華野還是隻能用小部分部隊追擊。
杜聿明集團剛走了一天半,才過了蕭縣,還沒到永城,部隊就亂了。李彌兵團本來是後衛,已經跑到前面去了,孫元良兵團乾脆關了電臺悶著頭一路跑,連總部的訊息也不接收了。邱清泉兵團本來是前衛,可是非要停下來派部隊回去接應被解放軍追上了的四十五師,這一來,杜聿明集團整個就停下來了,等了兩天,就是這兩天,讓華野追上了。先是跟蹤追擊,接著是平行追擊,這兩天一等,就變成被解放軍先頭部隊超過了。
按照現在的戰史,十二月六日,華野就已經完成了對杜聿明集團的包圍,但其實這時候杜聿明集團仍然有機會奪路而逃。關鍵時刻,還是解放軍的老朋友國軍統帥部靠得住,一封電報就把杜聿明集團留下來了。蔣給杜聿明空投了一封信,嚴辭命令杜聿明集團馬上改變方向,轉向東南進攻,救援黃維兵團。本來華野這時候要把杜聿明集團拉住並沒有太大的把握,結果這封電報一助攻,杜聿明集團就只能留在這裡等死了。
一直等到黃維兵團被全殲,國軍統帥部才又開始考慮杜聿明集團突圍,結果還沒開始實施,就天降大雨,空軍無法出動轟炸和投放毒氣彈進行掩護,中野和華野全部兵力都壓上來,圍住了杜聿明集團。杜聿明集團也無法突圍,就只能在連續十天的風雪之中消耗本來就已經沒剩下多少的物資,更加士氣低落。等到雪停了,再準備突圍,物資已經嚴重短缺,糧彈兩缺,士兵體力都沒有辦法恢復,根本無法突圍。最後,杜聿明集團反而成了華野發起總攻後殲滅最快的一個集團,華野的傷亡幾乎和殲滅黃百韜兵團的傷亡差不多,傷亡比達到1:9。
回覆列表
商朝的牧野之戰是歷史上最難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損失了幾乎全部的軍隊,主要是當時候的商朝已經被紂王身邊的卑鄙小人架空了。
這時候朝中很多正直的大臣看不過去,姬昌就是其中一個。後來朝中的大臣對整個國家沒有無法挽救的餘地。
商朝建立以後,由紂王統領。但是紂王沒有對國家有一些比較好的政治管理,反而"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政治上帝辛耗巨資建鹿臺、矩橋,造酒池肉林,使國庫空虛。寵信愛妃妲己以及飛廉、惡來等一幫佞臣,妄殺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造成諸侯臣屬紛紛離叛。軍事上帝辛致力於用兵於東南夷族,雖然戰爭取得了勝利,俘虜了"億兆(上百萬)夷人",帝辛也被譽為"百克(百戰百勝)",但商軍主力遠征東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淇縣)空虛,無兵可守。
周王朝對商發起了戰爭周軍先由呂尚率數百名精兵上前挑戰。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全無鬥志,紛紛倒戈,帝辛既然強迫這些奴隸和戰俘上戰場,自然會在後方以親信部隊押送,防範他們反叛或逃跑。奴隸們為了逃命,加上被後面人潮推動,於是倒戈相向,亂打一氣。再加上身後聯軍的戰車、甲士、步兵一層層的進攻,帝辛已無力挽回局面。"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
商朝的這場戰役之所以稱為為難的戰役就是因為商朝那個時候已經失敗了,完全沒有迴旋的餘地,所以反敗為勝幾乎不可能,是最難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