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41年6月德軍閃擊蘇聯,德國和蘇聯在東歐開始二戰中最大規模的陸上角逐,由於德國面臨兩線作戰問題,在東線與蘇軍鏖戰的同時,西線仍需派駐大量兵力防範西線英美盟軍在法國西海岸的登陸。
7
回覆列表
  • 1 # 靜夜史

    可以,毫無疑問,但是時間可能要久一點!

    首先要明白,諾曼底登陸的時間是在1944年6月6日,此時在蘇德戰場上,蘇聯已經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德國已經被迫轉入了戰略防禦。

    1944年初,蘇聯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開始逐步收復蘇聯國土,德國的戰線被迫後撤。

    到1944年6月,蘇聯已經取得了明顯的優勢,德國失敗已經只是個時間問題。在這樣的條件下美英等國進行了“諾曼底登陸”,開闢了“第二戰場”。

    1、蘇德戰場始終是二戰歐洲主戰場

    儘管德軍在地中海和北非也和同盟國開戰,但是德軍的主力始終放在蘇德戰場上。

    在蘇德戰場上,德國投入了大部分的武裝力量,希特勒曾放言要在三個月內消滅蘇聯。因為此時西歐戰事已經基本技術,北非戰事還未大規模開始,所以德國得以將大部分兵力投放到蘇聯。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中、南三個方向閃擊蘇聯,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初期,由於蘇聯缺乏準備,且受到大清洗運動影響戰鬥力下降嚴重,因此開戰前4個月,蘇聯一潰千里,損失軍隊將近300萬人、2000多輛坦克、3000多架飛機和數以萬計的火炮,喪失國土面積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40%的人口及大部分工業區,物資裝備損失不計其數。

    但是,在1941年11月份進行的莫斯科會戰中,斯大林帶領蘇聯人民眾志成城,擊退了德軍的進攻,德軍損失超過50萬人,打破了德國不可戰勝的神話。

    隨後,蘇德戰爭進入慘烈的相持階段。

    從莫斯科戰役後開始,西方看到蘇聯的頑強實力,開始了對蘇聯的經濟援助,蘇聯得以獲得更強大的實力,這為蘇聯徹底打垮德國奠定了基礎。

    儘管1944年6月美英盟軍開闢了西歐戰場,但是希特勒仍然將主要精力用來對抗蘇聯,即使出現頹勢,德國依然頑強阻擊,將大部分兵力放在東線。

    這就讓美英盟軍有點尷尬了,事實上除了諾曼底登陸戰以及後來的阿登反擊戰,德國和美英盟軍基本沒有發生大規模交戰,作戰規模和東線比起來簡直就是過家家。

    所以,作為抗擊德國的主力,蘇聯是有能力徹底消滅德國。

    2、美英作用在前期,不在諾曼底

    美英等西方國家在對德戰爭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

    英國說非常非常大!

    要知道當時的德國已經開足了戰爭馬力,海陸空軍已經蓄勢待發,如果沒有外來干涉,一口氣吃掉蘇聯是不成問題的。

    然而,德國卻沒有消滅蘇聯,反而最後被蘇聯反殺,因為西方國家干預了蘇德戰爭,干預的方式有二:

    一是透過《租借方案》加大對蘇聯援助;

    二是以英國為基地,牽制德國的空軍和海軍;

    要知道,希特勒並沒有徹底掃平西歐,英國還在頑強抵抗,不僅如此,英國作為傳統海洋大國,海軍實力和空軍實力不容小覷,這些都給希特勒帶來很大的麻煩。

    “海獅計劃”中,惱羞成怒的希特勒開始轟炸倫敦市區,而憤怒的丘吉爾反手就轟炸了柏林,對德國造成巨大震懾。

    英國轟炸柏林後,美國也開始對英國進行援助,英國的實力大增,成為西歐牽制德國的重要力量。

    在蘇德戰爭最膠著的時期,英美對德國的空襲摧毀了德國60%以上的工業生產能力,兩國的參戰成功拖住了德國100%的海軍,70%的空軍和40%的陸軍。可以說,正是由於美英等國的牽制,蘇聯才熬過了蘇德戰爭最艱難的時期,最終擊敗德國法西斯。

    可以說,美英等國和蘇聯的配合主要在諾曼底登陸登陸之前。而在蘇德戰爭形勢逐漸明朗的情況下,英美等國終於決定開闢第二戰場,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

    美英兩國開闢第二戰場,更多的是不願看到蘇聯單獨打敗德國法西斯。如果蘇聯單獨擊敗德國,那麼整個德國甚至整個歐洲都會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那麼戰後美國在歐洲的勢力將不復存在。

    諾曼底登陸更多的是美英兩國對戰後勢力範圍劃分而進行的一次謀篇佈局。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2 # 國平軍史

    倘若沒有美英等盟國自蘇聯衛國戰爭開始,給予大量軍事裝備和戰略物資的支援,蘇聯不可能最終戰勝裝備現代化的德國國防軍。

    蘇軍在極短的時間內,損失了400萬兵力,5千輛坦克,3千餘架戰機,數萬門火炮,丟掉了15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國土,40%以上的人口和大部分工業區。

    德軍已打到了莫斯科城下,蘇聯才緊急動員,美英在最關鍵時刻,用武器裝備和戰略物資把蘇聯武裝起來,成功依託嚴寒和地形等,擋住了德國防軍的瘋狂進攻。

    西線盟軍諾曼底登陸戰成功,迫使德國法西斯面臨東西兩線作戰的不利態勢,從而埋下了最終失敗的導火索,敲響了帝國滅亡的喪鐘。

    其實,由於蘇聯軍民的頑強抵抗,反法西斯同盟國的有力支援,自1944年初開始,東線戰場形勢已經發生了逆轉,德國防軍由戰略進攻,變為積極防禦,蘇軍則實現了戰略進攻,開始收復被德軍佔領的國土,德國防軍開始了戰略撤退。

    1944年6月6日,盟軍成功在諾曼底登陸,從而開闢了第二戰場,從中可以看出,蘇聯戰略反攻在先,盟軍諾曼底登陸在後,說明此時在東線的作戰,戰略主動權已經易手,德軍已被迫後撤,形勢向有利於蘇聯,而不利於德國轉變,而且是不可逆的。

    由此,即使盟軍不發動西線諾曼底登陸,不開闢第二戰場,蘇軍也將最終打敗德軍,蘇聯最終戰勝德國,只是二戰歐洲戰場的勝利,還需要往後拖延較長一段時間,不可能在1945年5月以蘇軍攻克德國首都柏林而告終。

  • 3 # 沒有不存在

    不行,毫無疑問

    說“諾曼底登陸的時間是在1944年6月6日,此時在蘇德戰場上,蘇聯已經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德國已經被迫轉入了戰略防禦。”之類話的是讀了中學歷史書就冒充達人的SB。德國確實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就轉入了戰略防禦直至最後失敗。但是不要忘記莫斯科戰役後德國也曾經遭受重大失敗,曼施坦因都被解職。蘇聯當時也是從戰略防禦轉入全面的戰略進攻,德國亦面臨全面崩潰的危險,甚至古德里安事後回憶懷疑德國當時會面臨拿破崙的命運。但隨後德國穩固了防禦,再此轉入戰略進攻(具體原因不記敘了)。我要說的是現代大國戰爭的所謂的戰略轉折點只是相對的。像德國那樣的國家,在沒有被摧毀戰爭潛力和戰鬥意志前不會有一場戰役就是轉折點。德國最後失敗,絕對是和西方的轟炸和對蘇援助有重大關係。稍微研究過那段歷史的即使不認可戰後浩如煙海的納粹高層的回憶錄也可以從數字得出結論。比較蘇德國1939-1945的工業能力和戰爭潛力資料可以看到兩條完美交叉的弧線。事實上數字還不能完全說明實際情況,我不認為西方對蘇援助的幾萬輛坦克幾萬架飛機起到了什麼決定性影響,因為仔細研究發現蘇聯自己的工業能力完全能補充這些坦克飛機,很大部分美製坦克飛機甚至沒有被派上用場,原因當然有很多。但是根據租借法案美對蘇援助的數十萬加侖的航空燃油 汽油等以及食品等確實是決定性的。再加上西方對德的戰略性轟炸。此消彼長,這才是德國失敗的根本原因。當然西方的諾曼底登陸並不是關鍵,西方對德轟炸和對蘇援助才是。我只是忍不住批上面駁偽歷史達人。。

  • 4 # 寰球視野新觀

    即使英美盟軍沒有在諾曼底登陸,蘇聯照樣能夠戰勝德國,只是時間問題。

    判斷蘇聯能不能戰勝德國,主要看兩點就足夠了,一個是戰場形勢,一個是國力強弱。

    首先看一眼戰場形勢,諾曼底登陸發生在1944年6月6日,而大多數人所熟知的蘇德戰爭的重要戰役,比如列寧格勒戰役,莫斯科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都已經宣告結束。

    其中最為關鍵的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都以德軍的慘敗宣告終結。其中眾所周知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被公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軍共損失了80多萬精銳部隊,此時的時間是1942年初,而莫斯科戰役已經結束了。

    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之後,德軍已經失去了戰場的主動權,失去了全面進攻的能力,並逐漸轉入防禦。雖然憑藉德軍的戰術素養和高明的軍事指揮,德軍偶爾能夠扳回一局,但是整體局勢不可逆轉。

    其次看國力,二戰之前,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世界第三,而蘇聯排在第二位,以1943年為例,德國生產了13084輛坦克,而蘇聯生產了24227,遠遠超過德國。如果算上其他武器裝備,差距更加明顯。

    資源方面,德國長期依賴進口,開戰之前就從蘇聯進口,而石油方面的缺口更是巨大。

    所以無論哪個方面,德國都必敗無疑,諾曼底登陸只是加速了程序。

  • 5 # 將軍佩劍

    估計要是沒有盟軍的諾曼底登陸,光憑蘇聯一家獨自打擊德國。勝是肯定能勝,可損失肯定也大。沒準斯大林一看不好打,就見好就收呢也說不定。就算盟軍按兵不動只起到牽制作用,讓蘇聯獨立攻擊德國。估計又得出現像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那樣的城市巷戰場面。就是物件交換了一下罷了。

  • 6 # 看球人

    我認為能。

    1944年,東線的德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在南線,他們已經失去了整個烏克蘭。在中央,他們已經退守到了白俄羅斯一帶。在北部,他們也被迫後退數百公里。對於拉鋸戰來說,大規模後撤就意味著絕對的失敗!

    我們知道,1944年夏天蘇聯發動了巴格拉季昂行動。為發動這一行動,蘇聯調集了200萬以上的兵力,4000輛以上的坦克和自行火炮,37000門以上的火炮和5000餘架飛機。這個時候,蘇聯在烏克蘭戰線大概還有200萬兵力,在波羅的海沿岸也有相當數目的蘇軍主力。而德國只有200萬左右的兵力,中央集團軍群是主力,他們有100萬兵力。

    蘇聯在武器方面的優勢更大,德國在東線根本沒有像樣的空軍,而蘇聯擁有非常優秀的戰鬥機和攻擊機,蘇聯的坦克力量也遠超德國,IS系列坦克完全可以匹敵德國重型坦克。當然,蘇軍的火炮更是可怕,曼施坦因說過蘇聯人能在一公里的戰線上佈置200門大口徑火炮。

    這種情況下,即便德國把所有的兵力都調過去也無濟於事,因為德國工業天天被轟炸,他們根本無法維持德意志戰爭機器的執行。

  • 7 # 炎黃軍武

    沒有西線的諾曼底登陸,並不是說美、英退出二戰,對吧,僅僅是沒有登陸法國,這一點也不影響東線的蘇聯擊敗德國,當然時間會拖更長,蘇聯擊敗德國後繼續西進,可能會在1946年5月打進西班牙,結束二戰。

    諾曼底登陸的時間,1944年6月6日,此時德國在東線已成必敗之勢,回天乏術。

    其實但凡翻一下歷史書,就可以知道,美、英發動諾曼底登陸的動機,並不完全是配合蘇聯、儘快擊敗德國,客觀上講,也有一些“爭奪勝利果實,防止蘇聯控制全歐”的考慮。

    雙方雖然是盟友,也有自己的算盤,無需避諱;至於最後沒能打進柏林、讓蘇聯佔了先,是美、英自己畏懼巨大的傷亡,怪不得別人。

    即便沒有諾曼底登陸,二戰還是要打,法西斯還是要消滅,不論從道義上、輿論上還是利益上考慮,美、英都會繼續維持對德國的戰略轟炸和戰略牽制,那麼對東線來講,德國和蘇聯的處境也一如既往,不會有什麼變化。

    在諾曼底登陸前,德國的確在法國海岸屯駐重兵、時刻提防,然而這一舉措是被動的、防禦性的,不論盟軍是否登陸,德國的防禦部署都不會變、也不敢變。

    盟軍1942年登陸北非、展開“火炬行動”,1943年登陸義大利、發動“雪崩行動”,1944年會不會登陸法國,誰也不敢保證,即便盟軍按兵不動,希特勒也絕不敢讓法國海岸門戶大開,除非開掛、未卜先知,那就是題主洩密了,筆者這裡並不考慮這一荒誕不經的情形。

    諾曼底登陸後,德國陷入兩線作戰、再也無法抽調兵力增援東線。

    倘若沒有這一場登陸,雙方隔英吉利海峽對峙,那麼在蘇聯鋼鐵洪流迫近德國本土時,德國肯定會陸續抽調兵力頂上去,這會增加蘇聯的傷亡、並拖延戰局。

    然而西線的部隊並非無窮無盡,戰備水平和作戰能力也一點都不理想,垂死掙扎後,德國仍難免潰敗,希特勒也許會臨時遷都到巴黎,甚至可能流亡西班牙(西班牙也是軸心國一方)負隅頑抗。

    然一旦柏林陷落,就宣告了第三帝國的徹底破產,德軍殘餘兵力計程車氣很值得懷疑,接下來的戰鬥,只不過是一場西歐大清掃而已。

    綜合二戰雙方的實力,盟國一方的優勢是壓倒性的,僅僅是去掉諾曼底登陸,美、英的壓力仍在,德國仍然沒有翻盤的希望。

    如果美、英完全退出戰爭,那還有一些變數,但就不是本題的範疇了。

    ——

  • 8 # 愛之育之

    可以的。

    但是花的時間太長,人員傷亡太大,必然是慘勝。

    到時候蘇聯很難與老美抗衡。

    #凌遠長著#

  • 9 # 張明揚不說話

    如果盟軍不在諾曼底登陸,蘇軍在東線會打的非常艱難,特別是進入德國境內之後遭受的抵抗強度會成倍增加。但是,蘇軍最後極大機率還是會單獨打贏德軍的。

    在1943年8月的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後,蘇軍在東線已經完全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盟軍是在1944年6月6日登陸諾曼底的,此時,蘇軍在東線早已完全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德軍完全處於節節防守的被動態勢。諾曼底登陸前夕,蘇軍著名的“十次打擊”剛剛結束了第三次,蘇軍已收復了英雄城塞瓦斯托波爾和整個克里米亞半島,14萬德軍被殲滅。可以說,蘇軍進一步擴大戰果,乃至收復全境只是時間問題。

    當然,此時德軍的抵抗還是激烈和有序的,等到德軍大規模從東線抽調兵力去堵西線的槍眼後,東線德軍才逐步有了些“潰敗”的苗頭。所以可以說,諾曼底登陸絕對大大加快了德軍在東線的潰敗。

    我們還可以換一個角度來解讀這個問題。即使沒有諾曼底登陸,東線蘇軍當然可以單獨戰勝德軍,這是無疑的。但是,如果盟軍和德華人突然媾和了呢?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我只是做一個純軍事推演。

    1944年5月,德軍在東線共有180個師左右,佔德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在西線,德軍至少留下了80萬人防守所謂的大西洋防線;在北歐,希特勒還留了30-40萬人,防備其實根本沒有發生的盟軍登陸;在南線的義大利戰場,希特勒也部署了一個集團軍群,人數可能70萬人以上。

    如果盟軍突然和德軍媾和,德軍至少可以從以上三處戰場調集100-150萬兵力增援到東線和蘇軍作戰。設想一下,1944年時,蘇軍雖佔優勢,但這種優勢並不是壓倒性的,壓倒性優勢是到諾曼底戰役之後德軍從東線撤兵才開始。此消彼長,與真實歷史相反的是,如果德軍不僅不減少東線兵力,反而增加了100-150萬人,如此一來,蘇德戰場鹿死誰手,就很難說了!

    我個人猜想是,如果一對一,此時被嚴重削弱的德軍基本可以和蘇軍打個平手,樂觀狀態下,甚至可可以取得區域性的戰略主動權。當然,即使有了這一百多萬人,德軍想要徹底擊敗蘇聯,重演閃擊蘇聯之處的奇蹟是不可能的了。

  • 10 # 我想要空間

    諾曼底登陸事實上是避免紅色警戒95的假想發生,蘇軍在1943念庫爾斯克會戰勝利後,進行了全面反攻,德軍一潰千里,第聶伯河會戰,科爾松戰役,普洛耶什蒂--布加勒斯特戰役,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都以德軍慘敗收場,因為盟軍見納粹已經面臨滅亡,避免蘇聯一統歐洲,所以發動諾曼底登陸!!以挽救歐洲免被蘇維埃帝國統一,納粹東線的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沒有疑問,看看白俄羅斯戰役的中央集團軍群,被俘虜時簡直就是一群奴隸而不是普通戰俘,根本沒有任何作戰力,根本和德軍就是不是一個樣,看看烏克蘭戰役,再看看後來的白俄羅斯戰役,德軍戰敗是遲早的事情,整個德意志民族絕對會在1945年中就變成蘇維埃帝國的奴隸民族,盟軍登陸目的只是別讓蘇聯有機會借歐洲的工業一統舊大陸甚至整個地球,這是全球各大國最害怕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不會在某一瞬間想起曾經那個TA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