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坊間五千年

    武則天這人本來就具有很強的權欲,在她與唐高宗並列“二聖”時就已表露無遺,滿朝文武均看得出,唯獨唐高宗依舊相信她。

    這時候的唐朝實際上已分為了兩大派系:忠實李唐和效力武氏的,政治紛爭不斷。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雖然權慾薰心,但那時候還沒奪取皇位之意,而是立了兒子李顯為帝。不過眼見李顯在老臣子的扶持下漸漸崛起,那些老臣都是對自己不利的,這才廢掉了李顯自己“臨朝稱制”。

    “臨朝稱制”跟登基為皇有根本區別,因為政令還是以李家為名義,但實際上,那時候的武則天跟皇帝已無異了。公元688年,李唐諸王開始反武、號召全天下彈劾、討伐武則天,這時候她才為了自保、於690年“被迫”稱帝----至少對大臣們就是這麼說的。因為一旦更改國號,李唐諸王的那些行為就成了逆舉,她就可以合法地制裁他們。

    其實對於她為何要奪皇位稱帝,史書上只能描述出其過程,至於武則天自己的心理就只有她自己才清楚了。同樣,她最後在“神龍政變”中還政於李唐也是一個謎,目前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人們根據史料表明記錄推測出來而已,因為該政變並無損害到她當時的實際根基。

    也許,從奪皇位到還政李唐是因為什麼,連武則天自己都說不清,所以就有了那塊“無字碑”、讓後人隨意評述了,然而一切評述也許都不是真實歷史。

  • 2 # 孕育大咖

    唐高宗李治皇后,後為周則天皇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太宗死後,則天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復召入宮,拜昭儀,進號宸妃,與王皇后、蕭淑妃爭寵,互相讒毀。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后。王皇后被廢不久,即與蕭淑妃同被則天害死。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自顯慶末年起,乘高宗體弱多病之機,遂專國柄,威勢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稱“天皇”,武后稱“天后”,宮中稱為“二聖”。

    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則天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二月,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則天於天授元年(690)稱帝,國號周。廢睿宗為皇嗣,改東都洛陽為神都。 武則天的一生 武則天,名曌,山西省文水縣南徐村人。生於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龍元年(705年),享年82歲。67歲登基稱帝,在位15年。退位後,唐中宗李顯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死後諡號“則天大聖皇后”。從此,“則天”二字逐漸代替其名,傳至今日,人們都稱之為武則天。 出身官宦之家 武則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縣的第八代子孫。北魏時,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書、晉陽公,食邑於文水,賜田50頃。這塊封邑大約佔據著南徐至北徐兩村之地。在這塊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關的古蹟,如則天廟、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轅城等。其父武士彠是唐高祖李淵的開國功臣,歷任井鉞將軍右廂衛、工部尚書,封應國公。 在唐太宗朝,歷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荊州大都督。貞觀九年(635年),卒於荊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歲。其母楊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楊達之女,自幼篤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養,42歲嫁武士彠為繼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則天是其次女。武則天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官宦之家。 武則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後來是聖神皇帝,關於她的事蹟被人們傳為神話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傳說,至今,四川廣元還留有望雲鋪的地名。相傳,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關山上看見利州方向有王氣,又往西南走了15裡到望雲鋪,見利州上空祥雲累累,說:“王氣至。”武土彠聽說他善長相面,便邀至府上。當時武則天尚在強褓懷中,穿男孩服裝,袁天罡看後說:“龍瞳風頸,富貴之極。”又反覆細看說:“若是女當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婦女遊河灣,是四川廣元一年一度的民間例會,相傳這天是武則天的生日。還有則天婆婆梳妝樓、則天壩等遺蹟與傳說。

    從才人到皇后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則天受召入宮。臨別時,母親楊氏傷心慟哭,武則天卻泰然處之,安慰母親說:“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則天從小即見識非凡。 武則天入宮之初被冊封為才人,但10多年過去了,武則天既無子女也沒有被提升,可見她在當時的處境並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則天卻時時在尋找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政治抱負。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馬,名號“獅子驄”,沒有人能夠馴服,唐太宗為此嘆息不已。當時武則天侍侯在側,她勇敢地提出馴馬的要求,說:“妾能馭之,然需三物,一鐵鞭,二鐵錘,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鐵錘錘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馬供人騎,若不能馴服要它何用。”唐太宗聽了誇獎她的膽略。這也正是日後武則天的一條馭政之道。之後,她逐漸與太子李治志趣相投,關係密切。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按當時宮廷常規,武則天出家為尼。兩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顧了宮廷生活的富貴與艱險,在政治上日趨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則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過的唐朝皇官。這是她與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時還有著另一層複雜的背景,這就是王皇后在宮中受到蕭淑妃爭寵的困擾,迫切希望借武則天回宮來離間皇帝對蕭淑妃的寵愛之情。武則天回宮之初,也只是宮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邊。武則天出於政治上的要求,聰明乖巧,“卑詞曲體以事後”,王皇后“數稱其美於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則天生了長子李弘,給自己帶來了晉升的希望,也給王皇后增加了一層憂慮。本來武則天就與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對她的恩寵日益增多,使王皇后大為吃醋。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則天被冊封為昭儀,地位僅次於皇后與淑紀,成為後宮的第三號人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密於母柳氏求巫祝厭勝(即請巫師作法咒詛他人),事發,唐高宗大怒,斷令柳氏不得人宮,舅柳(特殊字)罷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詔:“王皇后蕭淑妃謀行鳩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一併除名流放嶺南。亡父王仁佑追奪告身。”連貶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潛通宮掖,謀行鳩毒處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詔立武則天為皇后。登上皇后寶座,是武則天一生成敗的關鍵環節,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開始了。 理朝政顯才華 登上皇后寶座的武則天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置廢為庶人的王皇后和蕭淑妃。《資治通鑑》載,唐高宗偶然行間其所,見門窗關閉甚嚴,於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二人聽了嗚咽痛哭,說皇上如果念舊日情份使妾再見天日,請改此院為迴心院。她們希望唐高宗回心轉意,撤銷對她們的處分。這件事很快被武則天知道。她身為皇后,對後宮操有生殺之權,但她深知一旦讓王皇后、蕭淑妃重見天日將意味著什麼。所以,武則天採取果斷措施,縊死王、蕭二人,以絕後患。 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密切配合雖開始於顯慶年間(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際(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礎。《資治通鑑》中載有衛尉卿許敬宗、御史大夫崔義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潛布心腹於武昭儀的事。說明在永徽年間武則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可以說他們的配合體制在顯慶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顯慶四年(659年)貶逐長孫無忌之後,史稱“政歸中宮”,武則天在朝廷的影響已比較深遠。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風眩病。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百司奏事請武則天裁決。武則天生性明敏。涉獵文史,處事都稱皇帝之意,從此委以政事,權力與皇帝相等。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淵為神堯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為文武聖皇帝,自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后。九月,下詔追復長孫無忌官爵,讓長孫無忌的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長孫無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則天建言十二事: (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十)上元前勳官已給告身者無追復;(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上表之後,皇帝下詔施行。從此,武則天在國內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國使臣都共稱唐高宗、武則天為“二聖”。 為稱帝斬政敵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駕崩,臨終遺詔太子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高宗的遺詔,無疑是留給武則天的“尚方寶劍”,成為她日後臨朝的法寶。光宅元年(684年),在廢掉李顯立李旦為皇帝后,武則天開始臨朝稱制,改元光宅。 武則天在消除政敵、為稱帝掃清道路的鬥爭中,採用過兩個特殊手段——酷吏與銅匭。酷吏即濫用刑罰、殘害無辜的官吏。銅匭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魚承華之子魚保家設計的,是一個四面開口的意見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東面口曰延恩,獻賦誦求官職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事密計者投之。由正諫大夫、拾遺、補闕各一人管理。武則天為了掃除政敵,它便成為酷吏羅織罪名判殺政敵的工具,因此在歷史上留了一個“告密筒”的臭名。其實,它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沿用時間也很長。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歲的武則天在6萬民眾與官員的擁護下登上皇帝寶座,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為皇嗣。歷史上將武則天的周朝叫做武周。 讓帝位去帝號 太子的選擇是武則天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困擾她多年的事。在稱帝之初,武家子孫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動求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則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鳳閣舍人張嘉福指使王慶之率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不許,王慶之以死泣請。武則天給印紙一張作出人證,讓他走,以後王慶之多次求見專言此事。武則天怒,命鳳閣侍郎李昭德賜杖。李昭德引王慶之出光順門,立即杖殺,餘黨散去。之後,李昭德、狄仁傑都勸武則天立親子為太子,無人再敢為武承嗣等求乞。 聖曆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則天託病,派徐彥伯帶一班宮人去房州設計召回李顯。二十八日,李顯回到洛陽,滿朝文武無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憂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請讓位於李顯,武則天同意立李顯為太子。聖歷二年(699年),武則天怕自己死後太子與武家子孫不能相容,令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與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於明堂,銘之鐵卷,藏人史館。 長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則天為其父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龍臺碑)於文水吳陵。碑高5丈,寬9尺,厚3尺,碑文6700餘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嶠撰寫,記載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彠的一生經歷,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次年六月,武則天又為其母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於咸陽順陵,也是一塊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寫,記載了其母楊氏的一生經歷。 長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則天首設武舉選拔將領,使許多有才幹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則天令蘇(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舊案,從而使許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許多冤案得到昭雪。 長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則天臥病在床。十一月,封張柬之為守鳳閣侍郎。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日韋合併)等迎李顯太子,殺張昌宗、張易之等,逼武則天讓位於李顯。二十三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監國。二十四日,武則天下詔傳位於太子李顯。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帝位,為中宗。二十六日,武則天移居上陽宮。二十七日,唐中宗李顯率百官謁上陽官,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復國號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終。同日,唐中宗復改神都為東都,北都為幷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病死於上陽宮仙居殿,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歸乾陵合葬。王皇后、蕭淑妃及其牽連的人都予赦免。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則天於乾陵,諡號“則天大聖皇后”;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天后”,後又改稱“大聖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稱“則天后”;天寶八年(749年),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后”。 武則天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時代,因為她觸犯了家族天下的傳統,打倒所有的反對者,當了女皇帝,所以被歷代統治者指責為“狠毒、殺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這些都掩蓋不了她的輝煌政績。 按照唐初後宮的制度,有所謂“四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的編制,也就是說,除了皇后之外,還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 “四夫人”是;貴妃、德妃、淑妃、賢妃。 “九嬪”是: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二十七世婦”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御妻”是寶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 另外還有上千的沒有名號的宮女。 編制嚴謹只能依次升補,不能巧立名目,隨意更改。武則天被封為“才人”,算起來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幾位,以她十四歲的年紀,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 至今中國有兩塊著名的無字碑,一塊是漢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禪,登上山頂,認為泰山太偉大了,置於齊魯平原中,是“蔑矣!盡矣!無以加矣!”都無法形容了,於是立一塊無字碑。另一塊就是武則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 武則天 (624~705) 唐高宗李治皇后,後為周則天皇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太宗死後,則天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復召入宮,拜昭儀,進號宸妃,與王皇后、蕭淑妃爭寵,互相讒毀。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后。王皇后被廢不久,即與蕭淑妃同被則天害死。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自顯慶末年起,乘高宗體弱多病之機,遂專國柄,威勢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稱“天皇”,武后稱“天后”,宮中稱為“二聖”。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則天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二月,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則天於天授元年(690)稱帝,國號周。廢睿宗為皇嗣,改東都洛陽為神都。 武則天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大肆翦除異己,打擊政敵,並濫殺一些被她懷疑的大臣。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裴炎及程務挺等人,少數被貶逐,多數遭誅殺;李氏皇室及宗室諸王相繼殺戮殆盡。武則天以女主的身份號令天下,執政前又無自己的心腹,執政後多疑臣民不忠於己,遂任用索元禮、周興及來俊臣等酷吏,廣事羅織,嚴酷逼供,獎勵告密,雖然消滅了一些政敵,但也濫殺無辜。到武周政權正式建立以後,鬥爭趨向緩和,此風才有所收斂。武則天為抬高武氏一族及寵臣李義府等人的社會地位,抑制舊門閥士族及李唐皇族,改《貞觀氏族志》為《姓氏錄》,把武家列入第一等,並規定凡五品以上官員皆入於譜。為了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擴大其政權的社會基礎,她舉行殿試,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制,員外接官,破格用人。這樣做雖然選拔了一批才能之士,但也不免使官員倍增,流於冗濫。 高宗在位時,武則天曾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勸農桑、薄賦斂、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進步的主張,高宗皆略施行之。在武則天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由於隋末農民起義的作用及唐太宗貞觀之治奠定的基礎,也由於武則天沉重打擊了舊士族和大貴族、大官僚集團,執行了一些具有進步性的政策,所以社會經濟呈現出發展的趨勢。武周政權建立後,她感到整個西域過於闊遠,不易管轄,遂於長安二年(702)把天山以北地區從安西都護府劃出來,另置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安西四鎮(即碎葉、龜茲、于闐、疏勒)自垂拱二年(686)起為吐蕃所佔。武則天不甘心失土,乃於長壽元年(692)遣王孝傑等大破吐蕃,恢復了四鎮。武則天還非常重視著述,召學士先後撰成《玄覽》、《古今內範》、《青宮紀要》、《少陽政範》、《維城典訓》、《紫樞要錄》、《鳳樓新誡》、《孝子傳》、《列女傳》、《內範要略》、《樂書要錄》、《百寮新誡》、《兆人本業》、《臣軌》等書。她另有《垂拱集》、《金輪集》等著述。 但武則天也有不少消極的行為。她信圖、崇佛教、建寺院、築明堂、造天樞、鑄九鼎,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打擊政敵的過程中也不免濫殺無辜。官吏大增也必然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在她統治時期儘管社會經濟有所上升,但逃戶問題已經日益嚴重,府兵制開始走向破壞。武則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緒及武攸寧等人,並大封武氏宗人為王。大臣吉頊等人深以嗣君之選為慮,武則天也感到作為女子,死後只能入李家宗廟享子孫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議,於聖曆元年(698)迎還廬陵王李顯,復立為太子。武氏晚年寵愛男妾張昌宗、張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神龍元年(705)正月,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誅殺二張,逼則天退位,迎中宗復位。中宗上尊號為則天大聖帝,後人因稱她為“武則天”。同年十一月去世。

  • 3 # 單文鋒中國山水畫

    武則天奪權的政治背景。唐太宗李世民登記以後開始搞科舉制度,提拔寒門子弟,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正是誕生於隋煬帝,真正成型是在唐朝。科舉對於寒門子弟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卻極大影響到了世家的地位和利益。隋唐時代是身份制的社會,世家大族在社會上擁有很高的地位,甚至要超過當時的皇帝,最經典的莫過於李世民想娶世家女人,人家還看不上。世家勢力最大的莫過於五姓七望,隴西李氏,趙都李氏,博陵崖比,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唐朝的時候一個國家並不是皇上說了算,主要做主的還是這些世家。皇帝害怕自己的皇位不穩,害怕把皇族限制地過死,也就是說朝廷的官員幾乎控制在這些世家手裡。

    武則天的奪權背後的推手,其實是世家大族。

    武則天天生具有治國理政能力,有很強的領袖才能,它具有強烈的權力慾望。在宮廷中一向奉行著不想當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的觀念,武則天,雖為一介女流,但是他那個政治抱負和卓越的政治才能絕不輸與任何一個皇子,這種動力讓他內心積聚了巨大的力量,促使他最後在爭權鬥爭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李治懦弱無能,武則天投入李冶的懷抱,最後被立為皇后,幫助輔佐朝政,為日後施展政治抱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李世民死後,讓長孫無忌等人扶持李冶,這些人成為武則天前進路上的障礙,於是武則天說服李冶,將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的那些高門貴族,一個個流放的流放,猝死的猝死,最後也流放了長孫無忌。

    因此沒有人可以阻礙武則天了,她便培養了自己的勢力,提拔一些寒門學士,一步步的掌控朝堂。

    武則天思想前衛開放在男權社會中,武則天能夠突破重重道德阻礙登上皇帝的寶座,是一位具有強烈的女權主義思想的革新家,他向世界證明女人的才華和魄力。

    武則天時代有大批的忠臣良將,其中不乏一些有能力的女官和女將,她們是推動武則天登上皇位的重要力量。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武則天成為皇帝很大程度上這些開明的大臣起了很大的作用。

    綜上所述,武則天奪權,絕不是偶然,是歷史的必然,是武則天的個人才能卓越的結果。是當時獨特的社會意識形態所決定,推舉這樣一個卓越的人物來管理國家,她代表一些主要社會貴族勢力和寒門名士需要從政的一些願望。

  • 4 # 凱哥說史

    這個問題既簡單,又比較複雜。

    說簡單,就是慾望。

    皇帝自古以來雖然是一個危險的職業,但高高在上,權通四海,唯我獨尊的待遇,沒做過都想坐上去。武則天不是一個甘於平庸之人,不會甘於深居後宮管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她一生富有極強的控制慾望,而皇帝剛好會滿足他的這種慾望,更何況這個位置對她來講是唾手可得,所以,坐上去又何妨呢。

    當然,這是最為簡單的原因,之於人的慾望。

    說到複雜,就不是簡單的慾望問題了,這就是政治的因素。

    《大明宮詞》裡又一段經典的臺詞,大意就是:

    “太平公主問武則天,你既然想要權力,為什麼不讓你的兒子坐在皇位上,你坐在簾後繼續執政?這樣比你登基要好很多,你登基就會挑起戰爭和流血”。武則天回答:“從上官儀等人上諫你父皇廢后開始,權力爭鬥就沒有停下來過。這是為什麼?因為我沒有合法的名義,我坐在簾後永遠給人以口實。皇位是什麼,只不過是治國者的資格。我要用能力賦予女人這樣的資格”。

    其實,這一段話就是這個問題真正的答案。

    武則天一生可以做個低調一點的女人,精力充沛的歲月可以監國垂簾,歲數大了就退下來,讓兒子獨立寒秋,獨當一面,自己樂得逍遙,真的不必要當什麼,憂國憂民,挨累受罪捱罵的女皇帝。

    但是,從政治的高度來講,必須要名正言順,必須要有一個合法身份,唯有如此,才會安天下,才會減少不必要的阻力,才會實現自己真正管理國家的理想和抱負。

    所以,武則天稱帝只是為了讓自己名正言順地管理國家,名正言順地行使職責,而不是坐在簾子後面,做一個影子。

    雖然,不稱帝她是女主人,稱帝也是女主人,但絕不是換了個名義那麼簡單。因為,無論歷史和當時承不承認,武則天就是一個獨立的時代。她一生換了十幾個年號,就是強調,當今天子是我——武曌,則天皇帝。

    所以,奪取皇位就是武則天深謀遠慮的結果,為了滿足自己掌權的慾望,為了名正言順的管理大唐,為了在歷史上留下唯一女皇的記錄,她暫時奪取了李家江山。當然,死後歸唐,武則天絲毫沒有糊塗,又做了一件順應天下潮流的英明之事。

  • 5 # 厚土高天識君

    武則天稱帝是政治鬥爭獲勝的最終必然結果。因為政治鬥爭歷來都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無論父子兄弟母子姐妹,為了權利而痛下殺手。

    武媚能登上帝位,除了自身高超的政治手段以外,就是特殊的歷史環境提供了拓展良機。

    唐高宗李治上位後,政治上處處受到長孫無忌等一幫元老派的制肘,皇權聖命遭到約束,李治內心非常鬱悶,在元老們一片制止聲中,將原為才人的武則天由寺中接回後宮,寵愛有佳,一半出於喜愛,一半是對元老派的挑戰。

    武則天心裡非常清楚,她的復出一直受到元老派排斥,為了鞏固地位,必然參政協助李治對付元老派的壓剃,參政便樹敵無數,立於不敗之地,只能不斷獲得更大的權利。

    李治更換皇后便是出於對元老派的示威,其實武則天是坐收漁利,成為皇后的武則天,在李治病時例行皇權。李治死後,武則天還政於兒子中宗李顯,兒子在用人上讓武則天非常失望,為了自身利益武則天牢牢抓住皇權。

    武則天之所以能成功,當時社會矛盾緩和,沒有外患內憂,而這個令男人叩拜的女人確實有過人之處

  • 6 # 全球史觀

    事實上我們都錯怪武則天了,她留給後世的無字碑就已經想說明這件事兒,武則天雖然後來有負於大唐,但實際上,她也有難言的苦衷。

    你們只知道武則天是個有野心,且對權力有著高度慾望的人,但你們肯定不知道武則天還是一位鮮為人知的,顧全大局的政治家。

    至於武皇帝的功過如何,放到現在,我們只能站在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立場上對武皇帝進行評價。

    武則天篡奪大唐的皇位在當朝是屬於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放到現在來說,武則天在位期間屬實開創了貞觀之治,在他的帶領下唐朝並沒有走向衰落,而是發展到了頂峰,這種推力的作用確實有利於推動中國歷史化的程序。

    其實武則天是個非常有能力且智慧非同尋常的人家,只不過後來他因篡奪大唐皇帝之位給自己背下了歷史的罵名,武則天明知此事會招來天怒人怨,朝廷上下乃至全國百姓會對其口誅筆伐,但她為什麼最後還是要這麼做呢?

    武則天篡奪皇位的原因有兩個:顧全大局和滿足自己對權力的慾望。

    第一,滿足自己對權利的慾望,享受權力帶給自己的快感。

    在古代那種父系社會中,男女分工非常的明確,女人要想脫胎換骨,出人頭地並掌握朝政實屬不易,不過還有可能,比如漢初的呂太后和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后就實現了這一目的。

    但是要想登上權力巔峰,繼承皇位,權傾天下便是登天之難,在唐朝之前從來沒有哪個女流之輩能夠當上皇帝,而且自唐朝之後的任何一個朝代,也沒有哪個女流之輩能夠當上皇帝。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的維度上,僅出現過一個真正的女皇,她就是武則天,她以最卑微的身份出現,挑逗李世民芳心,而後被李世民置於冷宮的窘境,卻在年老色衰的時達到人生的巔峰和高潮。

    經歷如此事情,也曾冤枉無數好人,最後居然能夠善終,實屬罕見。

    武則天對權力其實是高度慾望的,但她的這種慾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期培養起來的,是現實環境的逼迫和高宗皇帝的特寵是武則天能夠運用霹靂手段來對付那些針對自己的人,並能如魚得水的將權力慢慢掌握到自己的手裡。

    武則天原名就叫武曌,父親是荊州都督武士彠,看來武則天從小也生活在官宦人家有著高貴人士的待遇,當年太祖皇帝李淵去世,武士彠悲傷過度,不久也命喪於自己的任上。

    李世民和武士彠的關係還比較好,武士彠在彌留之際曾將自己的女兒託付給太宗皇帝李世民,讓其好好照料,李世民答應了武士彠的請求並最後將其接入宮,那時武則天才剛好十四歲。

    武則天從小生得楚楚動人,世人對武則天的評價是容止美,入宮後的武則天最先深受李世民的厚愛,她的權力慾望在她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展露出來。

    李世民手上有一匹烈馬叫獅子驄,有一天他為了考驗武則天,故意向武則天請教如何馴服這匹烈馬,而武則天給出的答案讓李世民刮目相看,但這個回答也觸到了李世民的敏感神經,也從這個時候開始李世民對武則天開始冷落起來。

    武則天的回答是:

    “我能制服它,但是需要三件東西,一是鐵棍,二是鐵鞭,三是匕首,用鐵鞭抽打他如果不服,那就用鐵棍敲他的頭,如果再不服,那就用匕首割他的喉嚨,只有這樣這匹馬才能心甘情願的聽從主人的命令。”

    聽了這個答案的李世民當即著實冒了一身冷汗,覺得武則天並不簡單,其實李世民是把這匹烈馬與自己打比,武則天所體現出來的征服欲讓李世民感到非常厭惡。

    因此,自武則天進宮不久到李世民最終因病去世,這其中有十多年的時間,武則天一直是才人的身份,並未受到升遷,這是李世民故意冷落的緣故。

    但我們仔細想想,一個如花似玉的姑娘在皇宮待了這麼多年居然相安無事,而且受到皇帝的冷落並沒有任何怨言,這說明武則天內心是多麼的強大,而且她還能耐得住性子,足以看出她有幹大事的潛質。

    武則天權力慾體現的最明顯的第二件事情就是鼓勵唐高宗李治皇帝廢除王皇后而立自己為皇后。

    李世民重病期間,武則天和即將繼位的太子李治之間就已經眉來眼去,他們之間慢慢日久生情,有了很強的感情基礎。

    李世民駕崩之後,按照唐朝慣例,皇帝生前所有的妃子都得削髮為尼,去離長安最近的感恩寺為先皇祈福,而武則天也毫不例外。

    武則天在感恩寺當尼姑的時候,武則天和李治情思纏綿,身居皇宮的高宗皇帝李治是身在皇宮而心在感恩寺,他經常以去寺廟為先皇祈福為藉口私會武則天。

    李治很想將武則天接回宮,但是按照唐朝的規定,武則天是不能回宮的,就在李治焦頭爛額的時候,王皇后卻為促成他們的好事立了頭等大功。

    王皇后和蕭淑妃爭寵,在宮中鬧得沸沸揚揚,為了找人制衡蕭淑妃的勢力,同時又是高宗皇帝的多番請求下,王皇后便鼓起勇氣從感恩寺接回武則天,為了掩人耳目王皇后讓武則天成為自己身邊的侍從。

    慢慢的,王皇后才知道這是個大坑,回宮之後的武則天如魚得水,不僅被封為昭儀而且還得到高宗皇帝的絕對厚愛,此時她在宮中的勢力已經開始大過王皇后和蕭淑妃勢力的總和,而這兩人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便開始聯起手來針對武則天。

    為了全面反攻,穩住自己的地位,武則天率先展露自己的霹靂手段,居然親手將自己的親生女兒給弄掉,然後用被子遮蓋起來掩人耳目,最後將所有罪責全推在王皇后身上。

    王皇后是啞巴吃黃連,沒有證據,也無法還自己清白,鬧出這件事之後,高宗皇帝對王皇后恨之入骨並逐漸有了廢掉王皇后的意見。

    由此可見,武則天並不簡單,也是個心狠手辣之人,但是在過去那種一入後宮深似海的古時代,要想保命,最好的方法就是比別人更狠。

    武則天早就想當皇后,但是他的皇后之路充滿著無限的艱辛和苦楚。

    當時朝中是太宗遺臣當權,高宗是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實際掌權的是高宗皇帝的舅舅長孫無忌和誥命大臣褚遂良,他們以武則天是前朝妃子的藉口和理由瘋狂反對武則天成為皇后。

    高宗皇帝想扳倒這群老臣,使權力迴歸到自己的手中,而武則天想當皇后,也要扳倒這群老臣,兩人便心照不宣,結成政治上的同盟,武則天慢慢成為高宗皇帝李治身邊的政治搭檔。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深受高宗皇帝信任的武則天開始將政治手柄慢慢滲透到處理朝廷政務當中,她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以謀反罪的罪名將褚遂良貶出長安,後來又將長孫無忌貶出長安,以謀反罪的罪名解決掉上官儀全家。

    慢慢的,到最後,武則天已將朝中那些阻擋他成為皇后及和他對著幹的大臣清洗的乾乾淨淨,武則天不僅順利當上皇后而且還獲得了和高宗皇帝同坐龍椅,垂簾聽政的特權。

    享受過權力禁果的武則天開始慢慢變得膨脹起來,此時整個大唐朝廷已經很少有反對武則天當權的聲音,而她對權力的慾望也已經抵達巔峰。

    後期高宗皇帝有病在身,便將朝廷政務全權交給武則天負責,甚至最後病重的時候李治想將皇帝之位禪讓給武則天,好在大臣們權衡利弊,高宗皇帝才放棄。

    武則天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拼命在宮中樹立親信,而那些反對武則天專權的大臣們大多都遭受到武則天的排擠,處於權力的邊緣。

    天授元年,具有良好基礎的武則天廢中宗皇帝李顯自己稱帝,改國號武周,改東都洛陽為神都,以長安做陪都,開始自己的皇帝生涯。

    以上就是武則天的帝位爭奪史,同時也是武則天爭奪皇位的原因之一,總體說來就是對權力的慾望。

    出身高貴的她並沒有幸福的童年,也沒有安全感,只有時時刻刻掌握權力才能讓她獲得安全感。

    第二,為大唐江山社稷著想,這個皇帝她不得不當。

    其實武則天並非只是一個只顧享受權力給自己帶來的快感而無暇或根本不關心大唐國運的女人,相反的是,她非常在乎唐朝的命運。

    武則天有四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分別是李賢,李顯,李弘,李旦,女兒則是太平公主和安定公主。

    雖然她兒子很多但是真正有出息,讓武則天省心的幾乎沒有,起初武則天和高宗皇帝立李弘為太子,但李宏卻固執的認為自己是武則天姐姐武順的兒子,因為李弘是武順從小帶大的,而後來武則天親手弄掉自己的姐姐武順,被李弘懷恨在心。

    自己的親生兒子不停針對自己,換做是一般人心裡也非常難受,武則天對李宏非常疼愛,可李宏卻不是這麼想的,後來兩人矛盾越來越深,太子李弘認為武則天要搶大唐的皇位,奪大唐的江山,心理非常抑鬱。

    久而久之,李弘逐漸有了心病,最後於洛陽去世,年僅二十多歲。

    失去兒子的武則天心裡非常難過,但她強忍淚水,為大唐重新篩選太子,最後立以賢為太子,因為李賢和先祖太宗皇帝李世民性格非常相似,能文善武,是成大器之才。

    可惜的是,被立為太子的李賢卻故意放縱自己,整日遊手好閒,吃喝玩樂,從來不務正事,而且李賢和李弘一樣,對武則天心存偏見,最後武則天狠下心來直接廢了李賢。

    唐高宗李治去世之後,武則天的另一個兒子李顯繼承大位,但李顯在處理朝政大事時缺乏果斷剛毅之心,庸弱無能,這讓武則天非常失望,而且李顯曾愚昧的想將大唐的江山送給韋皇后父親韋玄貞,武則天一氣之下將中宗皇帝廢為廬陵王,並將其軟禁。

    武則天總共只有四個兒子,而如今前三個兒子都未經過考驗,他們都難以承載皇帝之責,勝任皇帝之職,這讓武則天失望到透頂。

    如今還剩小兒子李旦,但李旦一直不被武則天看好,可沒辦法,武則天只能扶持自己的兒子李旦成為大唐皇帝,而此時的武則天已經被自己的兒子傷心透頂,為使大唐的江山不落於權臣的手中,所有的朝廷事務武則天皆親力親為。

    實際上,號稱唐睿宗的李旦已經成為了大唐傀儡活動,他是有皇帝之名,而沒有皇帝之實權,所有的權力都盡數掌握在他的母親武則天手上。

    後來徐敬業起兵造反,目的是想逼迫武則天將權力讓渡給唐睿宗李旦,他的想法和出發點是好的,可是他忘記考慮此時的武則天權力已經隻手蓋過擎天,徐敬業的起義軍才出發不久,馬上被武則天派過來的王牌軍鎮壓下來,而徐敬業也選擇自盡。

    武則天其實並不想當皇帝,雖然她對權力有高度的慾望,這是事實,但是他的慾望還沒有到達將皇位取而代之的地步,武則天后來真的當上皇帝,實際上是武則天身邊的親信大臣在慫恿。

    終歸結底,武則天當皇帝更多的是被現實所迫,因為很多時候只有武則天主持朝政才能穩住局勢,而他的那些兒子們要麼就是和自己作對要麼就是庸弱無能,都沒有治國理政的才能。

    作為當代人,在回望過去歷史的時候只能看結果不能看過程,成王敗寇,只要對歷史發展有推進作用的就是好的。

    武則天的功過我們在此作簡要評述:

    武則天最大的過就是在位期間不應該實行酷吏制度,如來俊臣等,導致很多無辜民眾和忠誠之士喪失生命,但有的時候我們仔細想想,如果武則天不這麼做,那麼她的皇位或許也坐不穩。

    武則天的功勞有鼓勵農桑,開創了唐朝的貞觀之治,而且進行科舉制度改革,增設殿試,為國家選拔大量人才,同時消滅後突厥力量,穩住唐朝邊境,擴寬唐朝領土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乒乓球世界盃女乒奪冠後,孫穎莎深夜求助恩師楊廣弟。當時發生了什麼?如何評價?